|
內容簡介: |
宋志明编著的《国学十八讲》围绕国魂学全面展开,从起源、含义、构成、传承等方面入手,提出“国魂学”与“中国哲学”异名而同实,国魂学的任务是考察国学的精神构成,探索古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构成要素及其如何实现现代转化等观点。阐述研究国魂学的意义是,在研习国学的过程中,修养精神、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同古代中国哲人智者进行视界交融,进而建构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
|
關於作者: |
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学术专长为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现代新儒家研究》、《现代中国哲学思潮》、《熊十力评传》、《冯友兰学术思想评传》、《贺麟新儒学思想研究》、《20世纪中国实证哲学研究》、《中华儒学源流》、《陈献章》等。
|
目錄:
|
第一讲 国学讲什么
第二讲 国学中的哲理
第三讲 孔学要义
第四讲 讲儒学的新思路
第五讲 《孙子兵法》今读
第六讲 佛教怎样融入国学
第七讲 精神的传承
第八讲 宇宙的奥秘
第九讲 本体的考量
第十讲 辩证的智慧
第十一讲 知行的研讨
第十二讲 价值的导向
第十三讲 先秦道家的说法
第十四讲 先秦儒家的说法
第十五讲 先秦墨家的说法
第十六讲 魏晋玄学的说法
第十七讲 中国化佛学的说法
第十八讲 宋明理学的说法
|
內容試閱:
|
这一讲讲的题目是《国学讲什么》,想讲清楚国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何谓国学?通常的说法是:国学是对中国学术的称谓。这种说法固然不能算错,可是太过笼统,只不过是在“国”的前面加上一个“中”,在“学”的后面加上一个“术”字,等于什么也没说,并不能使人对国学有所了解,仍不免令人一头雾水。
国学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我们无法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可以说出它大体上的含义,解析它基本的构成。所谓“含义”,是指从不同的角度,为国学给出一种说法,回答“怎么看待国学”的问题;所谓“构成”,避开“国学是什么”的追问,只回答“国学讲什么”的问题。其实,国学的构成就是儒、释、道三家。从“含义”与“构成”这两个关键词,衍生出四个话题:一是含义,二是旨趣,三是共识,四是整合。下面,听我一一道来。
一含义
关于国学的含义,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把握。
第一,从时代性的角度看,国学是中国近代出现的新语汇,用来表达中国人在学术上的自我意识。“国学”相对于“西学”而言。
在中国古代,没有“国学”的提法。1840年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以前,中国人并没有主权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只有比较笼统的“天下”意识,因而不会有“国学”的称谓。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并不是指主权国家,而是指基层政权。从“治国、平天下”的说法中反映出,“国”指的是诸侯国,那是“天下”的组成部分,是从属于“天下”的。在中国古代,人们并不把中国的学术称为“国学”,而是称为“天下学”。
……P0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