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編輯推薦: |
1、隆重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2、毛泽东:独立自由解放的引领者,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性启动者
3、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者,为民务实清廉的真正典范,贯彻群众路线的卓越代表
4、回溯中国梦的艰辛探索,2013年重大社科出版工程
5、离毛泽东最近的人倾情回忆,跟回忆人最亲的人欣然执笔,友情亲情爱国情爱党心跃然纸上
6、独家披露的党史国史高层珍闻,展现毛泽东重大决策的心路历程
|
內容簡介: |
作者呕心沥血十年,怀着崇敬的感情,以淳朴的语言,客观地记述了,毛泽东1983-1947年间的革命生涯和人生经历,包括他的工作、生活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再现了这段历史中真实的伟人毛泽东。
本书从毛泽东出生写到他为粉碎蒋介石挑起的内战而暂时撤离延安。在中国革命的大风大浪中,他经历了风雨沉浮的人生历程,展现了他作为伟人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想、抱负、胆略、情操、胸怀、神采和风范。
本书行文严谨认真、生动活泼,许多故事情节感人至深,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本书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党史研究和中国革命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于广大普通读者来说,阅读本书更将是缅怀伟人、重温精彩历史故事的一次心灵之旅。
|
關於作者: |
邸延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8年4月生人,祖籍河北省深泽县。1969年加入空军高炮部队,1970年执行援外任务,10次参加对空作战,7次受部队通令嘉奖。1973年调武汉空军从事文艺创作,剧作《鹰击长空》获大军区一等奖。1983年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后任宣传干事、记者、编辑、总编。
多年来共出版专著近20部,发表诗词和文章700余篇(首)。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风雨人生》、诗词集《岁月回眸》、小说集《父与子》、纪实文学《橄榄枝与黄玫瑰》及《西双版纳散记》等。
近年来先后撰写了“邸延生伟人系列丛书”之《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文革”前夜的毛泽东》、《毛泽东与中国经济》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内容被多家报纸、电台连载或连播。
|
目錄:
|
星移斗转风雷动红日初起韶山冲 读书尊儒生叛逆浏阳河畔出英雄
1.日出韶山东方红 中国诞生毛泽东
2.石三伢水塘嬉戏 毛润之南岸读书
3.民主革命风云骤 毛泽东辗转求学
4.罗氏女嫁毛泽东 博览群书寄豪情
5.少年立志出乡关 忍辱赍愤东台山
风雷动大潮涌毛泽东长沙勤奋斗 抒豪情激壮志马克思主义指航程
6.长沙校园贴“文告” 投笔从戎入“新军”
7.离一中寄宿会馆 考榜首跻身师范
8.苦读书废寝忘食 发启事求其友声
9.军阀混战天下乱 毛泽东星夜回乡
10.岳阳楼上情不已 板仓初识杨开慧
11.严酷锻炼强体魄“游学”途中访沩山
12.设伏截击缴军械 毛泽东毕业一师
13.毛泽东初进北京 李大钊独识英雄
14.霞妹子一往情深 石三伢长沙侍母
15.毛润之办报驱张 三兄弟丧母放悲
16.毛泽东二次进京 章士钊募捐助学
17.积极筹款办书社 朱剑凡慷慨解囊
18.毛泽东自由结婚 杨开慧初到韶山
19.三兄弟舍家为国 清水塘落脚安营
工运农运毛泽东日夜奔波多操劳 北伐中途蒋介石磨刀霍霍向工农
20.爱晚亭前红霞暖 黄浦滩头党诞生
21.湘江红叶情烂漫 安源路矿大罢工
22.安源创办“合作社” 长沙组建国民党
23.毛润之广州开会 杨云锦上海助夫
24.毛泽东重返故乡 搞农运韶山建党
25.毛润之长沙抒怀 蒋介石广州发难
26.北伐战争初胜利 农民运动大潮涌
27.上海滩血雨腥风 武昌城风雨飘零
28.兄弟三人再分手 大鹏折翅更待飞
秋收起义武装夺取政权农民大暴动 井冈山斗争飘红旗创建革命根据地
29.机智脱险张家场 秋收暴动初用兵
30.毛泽东攻莲花县 驻永新三湾改编
31.袁文才设“连环计” 贺子珍飞马救人
32.毛泽东送枪进山 袁选三茅坪迎宾
33.毛润之月夜惠书 茨坪镇王佐下山
34.革命军攻克茶陵 井冈山兄弟重逢
35.杨开慧板仓思亲 毛泽东宁冈除奸
36.出奇兵攻占遂川 大垅寨成立新团
37.集中兵力打新城 龙江河畔杜鹃红
反“围剿”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光辉闪 失舵手迷航向红军将士被迫离故乡
38.湘赣边武装割据 根据地全盛时期
39.敌军围困万千重 红军回师破敌剿
40.兵出闽赣击敌后 挺进瑞金占龙岩
41.“九月来信”正方向 “古田会议”指航程
42.星火燎原开基业 挥师西进打长沙
43.反动派毒刑用尽 杨开慧宁死不屈
44.诱敌深入反“围剿” 人民拥戴毛主席
45.毛泽东挥军南下 遭排挤被撤兵权
46.毛泽覃含冤罢职 陈昌奉赍愤难平
47.“左”倾路线招失败 红军将士别瑞金
破重围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二万五千里 毛泽东英明决策果敢指挥红军走长征
48.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49.遵义会议指航向 四渡赤水出奇兵
50.毛泽覃瑞金牺牲 毛泽东雪山豪情
51.张国焘要挟中央 毛泽东领军北上
52.凯歌高奏直罗镇 红旗飘舞瓦窑堡
陕甘宁苏区重建中央革命根据地 顾大局联蒋抗日红军改编八路军
53.毛泽东渡河东征 倡联合抗日救国
54.保安城里见斯诺 促抗战累笔惠书
55.促进西北大联合 为国为民结同盟
56.急切切呼吁“对外” 坦荡荡从容御敌
57.“双十二”西安事变 执大义释蒋东归
58.中共中央迁延安 毛泽东对蒋让步
59.贺子珍心事重重 谢觉哉调停“内战”
60.延安召开党代会 华北卢沟桥事变
日寇嚣张全面侵华南京政府迁重庆 亿万军民同仇敌忾抗日展开持久战
61.首战告捷平型关 八路军机动歼敌
62.毛泽东关爱战士 贺子珍远去苏联
63.日军南京大屠城 鲁南血战台儿庄
64.延安欢迎白求恩 毛泽东论持久战
65.周文楠夸毛楚雄 延安城学习成风
66.中组部调查江青 朱仲丽见毛泽东
67.鼓励战士学专业 战斗生产两不误
68.蒋介石继续反共 反对国民党投降
69.毛泽东惠书二子 国民党再次“进剿”
70.为抗战呕心沥血 粉碎国民党进攻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敌后大打游击战 八年抗战慷慨悲歌最终胜利属人民
71.反摩擦团结抗日 共产党自卫御敌
72.扩大敌后根据地 敌军围袭新四军
73.自己动手勤劳动 操劳成疾仍奋力
74.统一思想搞整风 召开文艺座谈会
75.敌后军民反“扫荡” 蒋介石策变新疆
76.共产党延安开会 毛泽民迪化被捕
77.重庆派出“审判团” 延安开展大生产
78.盛世才酷刑逼供 毛泽民坚贞不屈
79.革命者气贯长虹 毛泽东爱将若渴
80.毛泽民惨遭杀害 毛泽东念弟情长
81.延安军民气象新 国民党军大溃败
82.美军代表到延安 共产党敌后歼敌
搞独裁蒋介石背信弃义疯狂打内战 求解放炮火中走来人民领袖毛泽东
83.共产党为民造福 毛泽东严格律己
84.中共开七次大会 毛泽东坦诚待人
85.人民军队大反攻 日本无条件投降
86.国民党抢夺战果 毛泽东挥手之间
87.毛泽东重庆谈判 国民党背后进攻
88.蒋介石密令“剿共” 毛泽东父子重逢
89.国民党发动内战 毛楚雄壮烈牺牲
90.解放战争揭序幕 阔步迎接新曙光
后记
|
內容試閱:
|
星移斗转风雷动红日初起韶山冲 读书尊儒生叛逆浏阳河畔出英雄
1.日出韶山东方红 中国诞生毛泽东
在中国历史名城湖南长沙南面不远的地方,坐落着一座四周峰峦耸峙的县城。因其地处湘江岸边,又有一条名为浏阳河的碧水流经县境,县城被取名为湘潭。
从这里向西40公里,在湘乡、宁乡、湘潭三县交界处,耸立着一座松柏叠翠的山峰。相传远古时候的舜帝南巡曾路过这里,休息时命从人吹箫奏乐,唱卫曲歌《箫韶九成》。箫歌起处,祥云翻卷,百凤翔集,箫乐便被人称之为《韶乐》,舜帝休息过的山峰也被人们称为了韶山。
南岳群山素有七十二峰之说,韶山便是其中之一。远远望去,韶峰高耸,群峦葱郁。据《长沙府志》记载,曾有韶氏三姐妹,居山学道,故此山上留有凤仪亭、仙女庵、胭脂井、石屋风、顿石门、塔岭霞、石壁泉、桃花洞,是为韶山八景。
山麓中,一湾碧水绕山而淌;山脚下,几洼池塘前散落着不多的几户农舍。农舍大都依山傍水,掩映在山中松柏和大樟树的簇阴之中。如果将大山的走势比如一条巨龙,那么这里就像是巨龙颌下的一颗明珠,乡里人习惯地称其为韶山冲。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一时天下振奋,群杰扼腕,百姓拥戴。一位远在江西省吉州府龙城县(今江西省吉水县)的青年农民毛太华不甘老死乡里,毅然投奔了朱元璋的队伍,在远征云南时娶了当地的一位少数民族姑娘为妻,生了8个孩子。战争结束后,
毛太华携妻和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内迁,未返回江西,而是来到湖南湘乡县城北门外的绯紫桥安下家,并分得了数十亩田产。毛太华过世后,毛清一和毛清四便离开了湘乡县迁至湘潭的七都七甲,也就是山水环抱、风景秀丽的韶山冲。
世事沧桑,风云变幻;星移斗转,历史更迭。500年后的1893年,
中国的历史进入到清朝末年,即时为光绪十九年。这时的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况中,亿万劳苦大众深受没落的大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东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双重压迫,民族苦难日渐深重……
这时在韶山冲上屋场,一座土墙茅顶的“凹”字形农舍中,居住着一位毛氏家族的后人毛顺生。时年23岁的毛顺生早在15岁时就娶了一位比自己大3岁的姑娘文七妹为妻,婚后不久因穷困和负债过多,毛顺生被迫外出当了两年兵,在兵营虽然艰苦,但也算开了眼界。回乡后,毛顺生做些小买卖,和文七妹克勤克俭地居家过日子。夫妇俩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节省,渐渐积下一点钱,买回了自己的田地,攒得了一份殷实的家业。只是,文七妹这几年连生了两个儿子都未能养大,使毛顺生一想起来就感到天大的遗憾……
是年冬天,韶山冲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12月25日,韶山的峰峦中突然狂风大作,随之电闪雷鸣,继而下起了暴雨。第三次怀有身孕的文七妹已近临盆,躺在屋内耐着阵阵腹痛,渐渐进入梦境……
毛顺生站在堂屋里,面对着供桌上缭绕的香烟,一阵阵心绪不宁。他不信神,也不信佛,但妻子文七妹信,他也只好面对供桌上的观音像显露出一副虔诚的神态,心中期盼着妻子能再生下个儿子,并盼他们母子平安……
午夜过后,风停雨逝。躺在床上的文七妹开始了痛苦的呻吟和抽搐。毛顺生坐不住,不时用企盼的目光追视着进进出出的接生婆,接生婆又总是说:“快了,快了!”
毛顺生暗自祷告:生个伢子吧!
一轮红日跃出东方的地平线,在万朵云霞中喷薄升起,以她无比灿烂的光辉照耀着雨后的韶山——这时,婴儿响亮的啼哭声压倒了一切!
产后的文七妹如梦初醒,喃喃地庆幸道:“阿弥陀佛!”
接生婆一句高喊:“是个伢子!”
正在屋外徘徊的毛顺生先是听了婴儿的啼哭,心中为之一喜;又听了接生婆的叫喊,心中为之一振。他先是以手加额,随即又兴冲冲地大声说道:“对乡亲们去讲,都来上屋场吃红喜蛋!”
这已是文七妹生的第三个儿子了。
一连几天,毛顺生邀了乡里亲朋来上屋场吃喜酒。按毛氏的族谱辈序排列,“祖恩贻泽远”,毛顺生是“贻”字辈,正名叫毛贻昌,他的儿子当为“泽”字辈,取名“泽东”,字润之(润芝或咏芝),行三。“泽东”意为润泽华夏、恩惠东方。
此时的文七妹,心中却有些担忧。因为她生的前两个儿子都没能保住,这次她暗下决心吃“观音斋”,以虔诚之心祈求神灵保佑她的儿子平安长大……
文七妹笃信佛教,敬重神灵。为了这第三个儿子的健康成长,她将他寄居在唐家坨的外祖父家。
唐家坨的文氏家中人丁兴旺,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文家老少共20余人,外祖父叫文芝仪,育有三男三女。长子文正兴,在文家排行第七,毛泽东称其为七舅。七舅母所生子女很多,被乡里人称之为多子多福的吉庆之家。
为了托福,毛泽东从小便循着母亲的意愿,拜七舅母为“干妈”。在唐家坨的文氏大家庭中,毛泽东很得众人的宠爱和呵护,从小养成了活泼、倔强、刚强的性格。
文家门前有洼池塘,称龙潭。潭中有一块发亮的巨石,文七妹认为那是块神石,外祖父家之所以人丁兴旺、生活欣欣向荣,全靠了池中巨石的护佑。因此,文七妹让儿子再拜潭中的巨石为“干娘”,取名“石三伢子”,满心希望儿子坚如磐石般地茁壮成长,长命百岁、一生安泰……
毛泽东出生后的第二年,即1894年的7月23日, 中国东方海域的日本国出兵强行攻占了清朝的附属国朝鲜的王宫,
并在丰岛海面击沉了清朝的运兵船“高升号”;
29日,中日双方在朝鲜的成欢大战,清朝军队败退平壤。是年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因时值中国的“甲午”年,故历史上称之为“甲午战争”。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17日,在中国黄海海域,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大海战,视为中国海军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战斗中最为悲壮、惨烈的一幕。
甲午战争从1894年8月开始至1895年4月结束,历时8个月,终因清政府中的慈禧太后、朝廷重臣投降派李鸿章的妥协求和,不做认真组织而失败。至此,腐败的晚清政府已走向了它的穷途末路……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4月3日,吃过早饭的毛顺生嘴里嚼着最后一口糙米饭,像往常一样匆匆赶着耕牛去自家田里犁地了。
文七妹这时已又怀身孕,尽管身体笨重,但她还是腆着大肚子刷洗了碗筷,然后领着3岁的毛泽东去田里劳作,她一边哄着儿子,一边用锄头刨坑播豆……
年幼的毛泽东在田埂上玩耍,突然见到妈妈跌倒在田间,脸上显露着很痛苦的神色,毛泽东吓坏了,急忙喊叫起来:“妈妈,妈妈……”
不远处的毛顺生闻声跑了过来,见状大惊,急忙搀扶起妻子、抱起儿子往家赶……
庆幸文七妹平日里操劳惯了,被搀扶回家后很顺利地生产了。当屋里传出婴儿的哭喊时,毛顺生奔进去一看,又是一个伢子,高兴得不得了,嘴上不由说道:“噢,蛮好么!又多了一个牵牛尾巴的,蛮好喽!”
毛泽东的弟弟出生后不久,被取名为毛泽民,字润莲。
2.石三伢水塘嬉戏 毛润之南岸读书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毛泽东已经6岁了。
这一年的夏天很热。韶山冲四周的山坡上树茂草丰,一块块水田里的稻子长得蓬蓬勃勃,有的已经开始抽穗了。
这天,几个衣衫褴褛的男孩子在山脚下的水塘边放牧水牛,两头犍牛“哞哞”叫着顶起了犄角,在一旁草地上玩耍的孩子们一见,便一起哄笑着、吵嚷着将两头顶架的犍牛围了起来,有的还用柳条枝抽打着地面,起着哄地争看两头顽牛格斗……
这时,一个后脑勺上留着条小辫子的男孩子背着一小捆干树枝走过来。只见他身材修长,上身穿了件对襟的短衣,下身穿了条打了补丁的旧布裤,脚上踏着草鞋,两只小手紧紧地攥着捆柴的野藤,看牛顶架的孩子们见他来了,纷纷招呼道:“石三伢,快放下你那柴,来看牛打架……”
还有的孩子说:“快别看了,要是回家晚了,他爸又得吼他……”
一听这话,毛泽东索性放下了背上的柴枝,抬手抹一把脸上的汗水,上前去拿了一个孩子手中的柳条枝,毫无惧色地大步走向仍在顶角的两头水牛旁,这时,又一头水牛慢悠悠地走向了毛泽东,毛泽东小小年纪瞪起了眼睛,挥起柳枝抽打在走向前来的水牛背上……
被打的水牛跳了跳,“哞哞”叫着跑开了,两头顶角的水牛听到叫声也停止了格斗,随着跑去的水牛分开来跑向了一旁。毛泽东手上拿着柳条枝,站在草地上“格格”地笑了……
十几头大大小小的水牛全都下到了池塘里,只将牛头暴露在水面上,岸上的树丛中无休止地传响着烦人的蝉鸣,放牛的孩子们一声呼喊,全都脱光衣服跳进了水塘中,其中有人高喊:“石三伢,下来一起凉快凉快!”
毛泽东看了看自己身旁的那一捆柴,又抬头看了看当空火辣辣的太阳,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脱光了衣服,喊着叫着纵身跳入了池塘……
这时,池塘中的孩子们有的游上了牛背,有的在互相击水嬉戏,毛泽东和另外几个孩子开始了游水比赛,只一会儿工夫,毛泽东游到前面,回头看看被他落下的伙伴,喊一声:“土地老倌儿、四道士,你们快些游啊!”
被喊作土地老倌儿和“四道士”的两个孩子,一边答应着,一边奋力游水追了上来:“石三伢,你凫慢点儿,等等我们!”
毛泽东在前边侧着身子划着水,两只小腿一蹬一蹬地加快了节奏,正当孩子们在水中玩得兴浓时,一个伏在水牛背上的孩子大声叫了起来:“石三伢,你爸爸来了!”
众男孩闻声一看,只见毛顺生高高地卷着裤腿站在池塘边,胳膊上的两只衣袖也挽了起来,双手拄着一支竹耙子向水中吼道:“润之,上来!”
毛顺生的话虽不多,但很威严。毛泽东不再游了,顺从地光着小屁股上了岸。众男孩也都面面相觑,一个个悄无声息地游回了岸边,开始揩身子、穿衣服……
毛泽东低头站在岸边的草地上,等着挨父亲的训斥。毛顺生满脸怒色地瞪了儿子一眼,想说什么而没有张口,只是嘴角上露出了一丝无可奈何的苦笑。众男孩惊惧地看着毛顺生,随即将眼睛转向毛泽东,一起投去了关切的目光……
毛顺生将脸转向众男孩,最终将目光落在了儿子脱下来的衣服上,再看一看衣服旁边的那一捆干柴,抬手拎起了竹耙走向毛泽东,毛泽东一见转身就跑,然后纵身跃入了池塘中。众男孩见状先是一惊,随即又都忍不住大声哄笑起来……
毛顺生本不想打儿子,现在想打也打不着了,只得将竹耙狠狠地往地上戳了戳,回身拎起了儿子捡回的那捆柴枝,又拿了儿子的衣服转身离去,走了三四步后,用力甩手将儿子的衣服向池塘边一丢,无声地叹了口气,走了。
“四道士”嬉笑着向水中高喊:“石三伢,你爸爸走了,上来吧!”
另一个叫庞叔侃的孩子也大叫:“石三伢,上来吧!”
众男孩都喊:“上来吧!你爸爸走了,没事儿了……”
毛泽东脸上带着顽皮的笑容,游上岸来穿衣服,同小伙伴们一起喊着、叫着、欢呼着,像是庆祝胜利似的……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临入秋的一天,已经9岁(虚岁10
岁)的毛泽东被父亲叫去身边,毛顺生坐在竹椅上,一边吸着旱烟,一边对儿子说:“润之,你该上学了,过一两天就去,听到没有?”
“听到了,”毛泽东很高兴地答应一句,随即又问,“爸爸,我到哪一家去读书啊?”
“南岸私塾。”毛顺生见儿子很顺从地答应去读书,心中暗自高兴,又很严厉地叮嘱说,“去了要听先生的话,记住,不许同先生顶嘴,不许同别的孩子打架,要用心读书!”
这时文七妹走了过来,毛泽东赶忙上前去拉了母亲的手:“妈,爸说要送我去南岸读书了……”
“妈已经晓得了。”文七妹笑道,“石三伢子,去了要好好读书,日后你爸算账就有帮手了。”
“嗯。”毛泽东点头答应着。
“一定要听先生的话!”毛顺生再一次叮嘱儿子,“先生不像爸妈,你不听话,他会用板子打你的!”
“先生还打人?”毛泽东抬头问妈妈。
“要打的。”文七妹疼惜地对儿子说,“要听话,不要惹先生生气……”
这时,已经6岁的毛泽民从屋外跑了进来,先叫“爸妈”后叫“哥”, 接口又说:“我也要去读书……”
毛顺生看了小儿子一眼:“你还小,过两年再说!”
毛泽民显得不高兴了,文七妹安慰道:“润莲,听话,过两年爸妈是会送你去读的。”
毛泽民走向妈妈和哥哥,仰起小脸笑了……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初春。
韶山冲周围的群山一派葱郁。山坡向阳处茂密的草丛泛着青绿,长势盎然;山间的松柏树挺拔苍劲,和四周绽吐绿叶的白杨树、大樟树竞相争雄。山麓中,鸟语花香;小村外,人勤春早,一簇簇庄户人家开始了春耕……
南岸私塾,是毛泽东最初入学读书的地方。私塾只有一间房舍,落地的长门窗。一张张小桌旁的小木凳上,坐着一个个穿着不一的男孩子们,大家手里都拿着线装的课本,在老师的授意下齐声朗读着:“人之初,性本善……”
穿着长衫的教书先生叫邹春培,是毛泽东的启蒙老师。这时毛泽东入学已经半年多了,开春后的邹春培这时头上戴着一顶瓜皮帽,手中拿着戒尺,微闭着两眼,摇头晃脑地坐在前方听着学生们咬字拖腔地朗读《三字经》。在他面前的一张大木桌上,摆放着几本书籍和一壶茶水,还有笔墨纸砚……
邹春培已经50多岁了,在乡里是位落第的秀才,他教孩子们读的全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诸如《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幼学琼林》等。听着孩子们的“唱书”声,他忽然睁开眼睛,一边用左手捋着自己颏下稀疏的几根胡子,一边用右手持戒尺击打了一下桌面,孩子们听到声响,立刻停止了朗读,十几双眼睛一起投向了老师……
邹春培煞有介事地发话道:“李庆丰,把昨日教的那段《论语》十二则背出来!”
他用戒尺指一指自己桌前的一小处空间,又指一指背后墙上供奉着神龛的地方,望了一眼写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孔子之位”那张褪了色的红纸,催促说,“李庆丰,到这里来背!”
被点了名的学生是一位身材瘦小的男孩子,看上去10多岁的样子,战战兢兢地离开座位走到老师指定的位置停住脚步,看一眼老师那威严的面孔,然后转身面向大家,眼神中呈现着一副惊慌的样子,蠕动了两下嘴唇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
邹春培将戒尺“啪”的一声打在了木桌上:“快背!”
李庆丰被吓了一跳,两眼含着泪花开始背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只此两句,李庆丰再也背不出来了。
邹春培上前一戒尺打在了李庆丰主动伸出来的手掌上,李庆丰眼泪汪汪地继续背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乐乎……”
“瞎背!”邹春培又一戒尺打在了李庆丰的手上,李庆丰的眼泪像断了线的串珠大滴大滴地滚淌下来,抽泣着,实在背不下去了……
这时,学生们一个个心惊胆战地用眼睛紧盯着老师,唯恐老师转移怒气喊出自己的名字来,唯独坐在几排课桌前方的毛泽东忽然站起身来,缓声对老师说:“先生,我来背吧。”
“你来背?”邹春培余怒未消地看了毛泽东一眼,心中知道站在他眼前的这位自告奋勇的学生很好学,也知道他能够背出来,但还是铁青着脸说,“你接着背,差错一字打一下手掌心,莫怪我不讲情面!”
毛泽东转身面向大家,不紧不慢地背诵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讷于言……”
毛泽东十分熟练地背诵着,坐在他面前的同窗学友们一起静静地听着,邹春培消了些气,走回到大木桌前坐下来慢慢地喝了一口茶水,当毛泽东一字不差地背完了《论语》十二则,邹春培慢慢开口道:“可以了,你坐下!”
然而毛泽东却没有坐下,而是转回身去面向老师请求说:“先生,请你饶过李庆丰这一次吧,给他个机会……”
“饶过他?”邹春培没想到毛泽东小小年纪竟敢替同学求情,在众弟子面前觉得冲撞了他的师道尊严,即刻沉下脸来说,“你替他挨打么?”
“我为么事要挨打?”毛泽东扬脸问老师,“我已经背下来了,只是替他求先生……”
“不许求情!”邹春培用戒尺狠力地在桌面上一击,“再求情要挨打!”
毛泽东直面老师:“你打他他也背不出来……”
邹春培被激怒了:“你敢对先生无礼!”说着站起身来,“毛润之,你站到前面来!”
毛泽东犹豫了一下,侧脸看了看李庆丰,然后拖着自己的小竹凳走向了老师。学生们都瞪大了眼睛看着毛泽东,李庆丰更是为毛泽东捏着一把汗……
这时李庆丰喃喃地说:“先生,还是打我吧……”
“打完他再打你!”邹春培手持戒尺走向毛泽东,毛泽东却像只小猫似的跳起来冲向了房门。邹春培被气呆了,屋内顿时一阵大乱,李庆丰急忙喊叫:“润之!润之……”
邹春培也喊:“毛润之,你给我站住!”
毛泽东丢下竹凳头也不回地跑了,他纵身跑向了春草初生、山花烂漫的大山……
事有凑巧,就在毛泽东离校“出走”的这天晚上,毛顺生外出去收一些款子,回家时天色已经很黑了。在寂静无人的山间小路上,毛顺生借着清冷的月光,加紧了脚步往回赶……
春寒料峭,夜色凄凄。毛顺生正走着,忽然从山涧中跃出了一只斑斓猛虎,拦腰挡住了毛顺生的归途。毛顺生一见,头发根儿都竖了起来,顿时觉得两腿发软,半步都走不动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这时,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只见这只张牙舞爪的华南虎反倒踌躇起来,晃动了两下脑袋,用力摆了几下尾巴、扫起一阵狂风,似乎在向毛顺生“致敬”。毛顺生一时间不知所措,跌在地上直往后躲,惊恐地瞪大了两眼,直愣愣地看着这只可怕的老虎。老虎一声长啸后,径自转身离去了……
惊魂甫定的毛顺生,半天爬不起身来。稍后,他渐渐活动了四肢,站直了双腿,一步步往家奔跑。路上,他想此奇遇必有某种神意。平日里他本不信神,经过这件事,他开始有些信了……
回到家,一听说儿子跑了,又联想起自己途中遇虎的事,立刻招呼了乡里人点起火把漫山去找,文七妹在家里哭得死去活来,担心儿子遇有不测。小儿子毛泽民也是又急又担心,想跟着大人们一起进山,却被父亲强留在家,他只得留下来陪伴、安慰母亲……
两天后,在南岸私塾里,一个男孩子来到邹春培的面前轻声说:“先生,毛润之还没有回家。”
邹春培的脸上露出了忧容,隔窗望一望远山,轻轻地叹了口气:“两日两夜了……”
沉静的群山又一次笼罩在夜幕中,山间传响着男人们的一阵阵呼喊:
“石三伢,石三伢,你快出来吧!”
“润之,快回家吧……”
山间丛林的小路上,一簇簇火把在晃动,人们连声的呼唤中夹杂着一阵阵犬吠,搅得沉寂的大山不得安宁。这时,毛泽东正裹紧了衣服躺在一株大松树旁边的一块大青石上,他隐隐约约听到了人们的喊叫声,知道是爸爸和乡里人在寻找自己,却不肯露面,心想:先生会怎样?爸爸会怎样?妈妈肯定着急……我又没做错事,不能这样下山,不能回去……
夜深了,毛顺生气急败坏而又懊丧地走进了自己的家门。
文七妹满面愁容地看着丈夫,忍不住掉下了忧伤的眼泪:“已经三天了,石三伢准是没了,饿也饿死了……”
毛泽民依偎在母亲的身旁,忽闪着两只发亮的眼睛说:“我也去找哥哥……”
“莫烦人,去睡!”毛顺生呵斥了小儿子一句,满脸愁云地坐下来吸旱烟,又狠狠地说,“这个伢子,真是害死人!”
正在这时,李庆丰的父亲出现在了门口:“找到了,找到润之了!”
毛顺生一听,立刻站起了身子,文七妹更是惊喜交集,眼泪淌得更多了,急忙说:“快进屋来说,怎么找到的?”
李庆丰的父亲说:“我费了一天的时间,满山喊,他终于应了声,我好说歹说,才把他领下了山。”
文七妹疾步奔向屋门,毛泽民也跑向了门口去迎哥哥。这时,一脸疲惫相的毛泽东出现在门前,浑身上下如同个泥娃娃,被夜露打湿的衣服上沾满了草叶,脸上脏脏的,只有两只眼睛炯炯地闪着亮光……
文七妹猛地扑上去抱住了儿子,成串的泪珠直往下淌:“好伢子,我的好伢子……”又说,“快去洗个脸,洗洗头发,吃点东西,再睡个好觉,听妈的话,好伢子……”
毛泽民也上前去拉住哥哥的手,另一只手为哥哥摘除沾在衣服上的草叶……
毛顺生连声向李庆丰的父亲道谢,然后回身板起了面孔,话语中却没有了往日的威严:“没事了,没事了,明日你去上学,先生不会再打你……”说着,上前替儿子理了理蓬乱的头发,“你要好好读书,莫再惹先生生气!”
毛泽东仰脸说:“先生为么事要打人?他不打我,也不可以打别的同学……”
毛顺生摇摇头,叹口气说:“先生不会打你们的,你们要听话,好好读书。”
毛泽东点点头,再看看妈妈和弟弟,笑了。
3.民主革命风云骤 毛泽东辗转求学
当毛泽东还在韶山冲的南岸私塾读书时,中国大地上已经发生了许多带有改变社会根本性质的重大变化。首先,早在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亡命西安的慈禧太后为了取悦洋人和缓和国内危机,借以保住她的统治地位,惊魂甫定便昭告中外,要推行“新政”,摇身一变将自己打扮成了推行“新政”的旗手。
所谓“新政”,主要是在政治上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军事上设练兵处,裁汰传统的绿营兵,编练新军和警察;经济上成立商部(后改称农工商部),制定章程,提倡和奖励资本家兴办商业;文化上废科举,办学校,提倡出国留学。
“新政”的推行,一方面在新军中激发了许多爱国的热血青年,社会上的民族资本得到了有利的发展,新学堂里的学生们更是涌现出了大量思想敏锐、忧国忧民的革命先锋;另一方面,由于清政府的对外屈服、割地赔款,早已是国库大亏、债台高筑,腐败已极的官僚们借“新政”竭泽而渔,横征暴敛,广收田粮赋税,更加深了统治阶层与被压迫民众之间的阶级矛盾,各省农民自发的抗捐抗税斗争如燎原烈火,剧烈地震撼着清王朝的统治基础。这是推行“新政”者们所始料不及的。
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洪流中,中国的民族资本得到了明显发展,从而壮大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队伍,进而激发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政治觉悟;在这种形势下,民主革命的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全国各地的革命团体纷纷涌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洪流开始猛烈地冲击着封建腐朽的大清王朝……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2月,由军国民教育会从日本东京派遣回国的留学生黄兴(1874—1916)、刘揆一、陈天华等人在长沙成立“华兴会”,推举黄兴为会长,响亮地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同年7月,武汉成立了“科学补习所”,其成员多为出身寒微的下层知识分子,口号是“革命排满”;10月,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等人在上海成立“光复会”,其宗旨同样是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建立民众的共和国。
这些团体的成立和其所进行的大量革命活动,以及他们所广泛宣传的革命思想,如阵阵强劲的风潮迅速传遍了中华大地,尤其在长江流域各省,众多的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如雨后的春笋,更是层出不穷……
虽然资产阶级的革命活动在城里搞得已是轰轰烈烈,但绝大多数的偏僻乡村依然处在封建的闭塞之中。
是年秋天,毛泽东离开了韶山冲的南岸私塾,转学到关公桥私塾就读,塾师是毛咏生。这时,毛泽民也在他父亲的同意下,到南岸私塾读书了。
第二年春天,毛泽东又转学到了桥头湾的私塾读书,塾师是周少希。
是年,毛家又添一男——毛泽覃,字润菊,是毛泽东的三弟,也是毛家的老幺。
毛泽覃的出生,使毛家的生活负担加重。一家人要吃、要喝、要穿、要用,在这个“隔夜难存半合粮”的小山冲里讨生活,实在令毛顺生夫妇呕尽了心血。为此,毛泽民被迫辍学了,他不得不回到家里帮助父亲耕种那维系着全家五口人生命的15亩田地。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8月20日,以孙中山为领袖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们,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同盟会”。以“兴中会”为核心,把原来许多带有地方性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革命纲领……
“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纲领的提出,是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很快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加速推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秋季时,尚未走出湘潭县的毛泽东再次转学,到了井湾里的私塾就读,塾师是毛宇居。这时,毛泽东开始读《春秋》、《左传》,并初步接触了自命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革命先驱者邹容的小册子《革命军》以及陈天华写的《警世钟》和《猛回头》,促使毛泽东的思想开始向反封建、反压迫、反暴政、反侵略的方向激进。这时在他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抗暴扶弱”的信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逢恶就莫怕,逢善就莫欺”。在这期间,毛泽东特别喜欢读的小说是《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精忠传》和《隋唐演义》等,私塾放假期间便帮父亲到田间去劳动,手上也总要拿几本“闲书”看,同时喜欢上了唐诗宋词……
自从毛泽东读书识字后,毛顺生便开始让儿子帮自己记账,还让儿子学珠算。由于父亲的坚持,毛泽东便开始在晚上记账,如果没有账可记,也要被父亲指使去干一些别的杂活。
毛顺生是个脾气暴躁的人,经常为一些小事打儿子,两个大一些的儿子都挨过他的打。平日里,他一文钱也不给儿子们,还经常让儿子们吃最次的饭菜。但他对家里的雇工做了让步,每月十五要在他们吃饭时加鸡蛋,可是从来不给肉;而对儿子们,他既不让吃鸡蛋,更不让吃肉。
文七妹是位贤惠、仁慈的女人,待人慷慨、厚道,随时都愿意接济别人。她十分同情穷人,常常送米给那些前来讨饭的人,只是,如果丈夫在家,她就不能这样做了。因为她知道,丈夫是不赞成施舍的,用他的话说是要“穷得有骨气,要自食其力”,他看不惯穷人伸手讨饭吃的样子。
为了这事,毛家曾发生过多次争吵。一家人分成了两“党”:一方是毛顺生,是“执政党”;另一方以毛泽东为首,加上妈妈和弟弟,有时甚至连雇工们也参加到“反对党”的一方来。只是,“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部也存在着意见分歧:做母亲的主张用“间接打击”的政策,她不同意爆发任何公开冲突,更反对直接反抗“执政党”的企图,说这些不是中国人的传统做法。
这时毛泽东已经13岁了,在与父亲的“抗争”中,他发现了一个和父亲辩论的有效方法,那就是用他自己的办法,引经据典地反驳父亲。如果父亲责怪儿子“不孝”,他就引用经书上“长者必须仁慈”的话来回敬父亲;如果父亲指责儿子“懒惰”,他就反驳说“年纪大的人应该比年纪小的人多干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