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一本讲透王阳明、传递正能量的心灵成长之书。读懂了阳明心学,没有任何人能伤害你,没有任何事能困扰你)

書城自編碼: 207141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王觉仁
國際書號(ISBN): 9787543893221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6-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20/3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3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实用对联大全
《 实用对联大全 》

售價:NT$ 225.0
想象欧洲丛书(7册)欧洲史
《 想象欧洲丛书(7册)欧洲史 》

售價:NT$ 1880.0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

售價:NT$ 149.0
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教育文集版)
《 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教育文集版) 》

售價:NT$ 230.0
数据驱动法律
《 数据驱动法律 》

售價:NT$ 390.0
对话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馆长
《 对话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馆长 》

售價:NT$ 995.0
揭秘立体翻翻书--我们的国宝
《 揭秘立体翻翻书--我们的国宝 》

售價:NT$ 49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24
《 与疲惫生活的正面交锋(我们踩着高跟鞋,绕着地球一圈一圈飞着,当然也渴望降落) 》
+

NT$ 330
《 胜算2 》
+

NT$ 1458
《 张德芬身心灵经典作品(全五册) 》
+

NT$ 358
《 胜 算 》
+

NT$ 326
《 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 》
編輯推薦:
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

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经营之圣”……

世界如此险恶,怎样才能内心强大?现实如此浮躁,如何走出心灵迷茫?命运如此残酷,怎样获得幸福人生?读懂了阳明心学,没有任何人能伤害你,没有任何事能困扰你!
內容簡介:
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为什么能成为曾国藩、梁启超、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后世无数王阳明的崇拜者,为什么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辉煌事业?这是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掌握了解决一切问题的利器——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经营之圣”……

《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一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阳明心学的传世典籍《传习录》,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關於作者:
王觉仁,本名王林,福建漳州人。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研究者,行文流畅优美,分析独到深刻,说理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喜爱。18岁开始参究心性、修学儒佛,对阳明心学和佛教禅宗尤有深切体悟,深知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可以修炼强大内心,解决一切问题。继畅销作品《血腥的盛唐》之后,潜心创作出最新力作《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
目錄
自序 我们为什么需要心学
第一章 圣人是怎样炼成的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一部深刻影响后世的儒学经典。今笔者撷其精华,从心理学、佛教禅宗、西方哲学、量子力学等多个维度进行阐发,旨在破译王阳明的心灵密码,让读者在认识阳明心学智慧、掌握其根本精神的同时,还能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实践,修炼强大内心,实现心性本具的一切潜能,获得一个智慧、喜悦、幸福、美好的人生。
一 常识未必靠谱儿 003
二 何为天下第一等事008
三 通往圣贤之路012
四 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017
五 理学对佛、道的Copy 019
六 遗世独立的修道生涯022
七 我找不着北:心学与理学的PK 024
八 贬谪之路:王守仁版《龙门飞甲》027
九 圣人们悟到了什么?032
十 龙场悟道:阳明心学的诞生036
第二章 心是宇宙的立法者
人格完善与自我实现的道路,并不在外,而就在你我的心中,就看我们敢不敢直下承担、愿不愿意真实践履了。
“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
这就是阳明心学最核心的精神价值,也是王阳明留给后世最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主体性的确立和主体意识的高扬。
一 你其实是个“富二代”042
二 理学家的窦娥冤044
三 把根留住:司机和银行家的故事047
四 从一颗苹果说到“意义世界”050
五 有一种力量叫“知行合一”055
六 阳明心学“岩中花树” 058
第三章 生活中的心学
真正的修行必然要在油盐酱醋的日常生活中进行,也必然要在混乱扰攘的尘世中完成。一旦你经由正确的修行获得了心性的转化,那么你自然就会发现:这个原本充满了“污秽和丑陋”的世界,其实就是完美的净土,当下就是圣洁的天堂。
因此,真正的“上达”,就在“下学”之中。生活不在别处,就在当下!
一 让道德为成功“保鲜”066
二 诊断当下中国人的心灵疾病 075
三 找到你人生的“软猬甲” 082
四 下学与上达:生活就在当下089
五 打造你的“心灵密室”099
第四章 人生的智慧
一个人要想在工作中轻松高效地处理繁杂事务,不仅要养成这种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习惯,还要有意识地训练一种高度的专注力,那就是:当他手上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心里就只有这件事,仿佛世界上也只剩这件事。这种状态,就是儒家常讲的“敬”,也是佛教常讲的“定”。
一 儒学的真精神108
二 练就一颗从容自在的心 112
三 做人之道:“成色”比“斤两”重要 118
四 找到人生中最高的精神价值 125
五 做你自己:别让生活变成一场秀 130
第五章 生命的重建
佛陀说:你要放下分别心和执着心,彻见本来面目。
老子说:你要知其雄,守其雌,复归于婴儿。
孟子说:你要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失赤子之心。
当然,所谓“复归于婴儿”,所谓“不失赤子之心”,并不是强迫我们把智商降到婴儿的水平,也不是怂恿我们离开文明社会,去深山老林过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而是让我们像婴儿、赤子那样,全然活在当下,充满存在的喜悦,享受生命本身固有的单纯、完整和富足,并且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和创造性。
一  心学禅宗:修行就是“做减法”140
二 为人格补钙,让心灵吸氧150
三 死亡的真相生活的态度 159
四 本来面目:认识你自己 169
五 一堂心学课:找回心灵的快乐180
第六章 致良知:开启你的正能量
王阳明之所以将“致良知”作为他毕生学问的总纲和修行的终极指归,就是因为,这三个字可以统摄心学所有的概念、范畴、观点和思想。所以,如果有人问你:阳明心学是在讲什么?你大可以给他这个最简单的答案——致良知。
若他再问:“致良知”是什么意思?
你就告诉他:“致良知”就是开启、扩充、运用你的正能量。
一 良知的迷失道德的重建196
二 正能量的开启、扩充、运用 208
三 正思维:一般思维的2.0升级版212
四 我的良知我做主216
第七章 修行,从当下开始
人因工作而高贵,人也因工作体现着人的价值。
只要你心灵健全,那么无论何时,你都可以在工作中修行。换言之,无论你现在境遇如何,只要你用正确的态度工作,你就是一个高贵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
一 格物:修行的入手处 222
二 诚意: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228
三 工作就是修行239
四 忍辱的境界:提升你的情商逆商249
五 随才成就:心学教育VS今日教育. 259
第八章 做自己的心灵导师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开启正能量与消除负能量其实是一体的两面——我们既要开启自己的正能量,也要帮助别人开启他的正能量;同理,我们既要消除自己内在的负能量,也要去消除外在世界的负能量。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从自己开始,从内心入手。
一 世界观的重建:“良知一体”“无量之网” 270
二 禅:住在你心中的导师 280
三 心灵世界的密码:良知四句教288
四 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297
內容試閱
自序 我们为什么需要心学

王阳明曾经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心学曾经是一门风靡天下的显学——不论是在明清以降的中国,还是在近代以来的日本,这都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在当代中国,假如你在大街上做一个问卷调查,问一问王阳明是谁,以及心学在讲什么,也许在一百个人中,都不见得有一个人能答得上来。

这是为什么呢?是古人的思想、学问、智慧已经过时,对今天的我们已然毫无意义?还是我们的生活已经非常美好,人格已经十分完善,内心已经足够强大,生命的潜能都已实现,每一天都活得超级有幸福感,所以不需要思考自己的人生还缺少什么,更不需要了解古人的生命智慧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倘若你的情况是后者,那么我要恭喜你——你不需要看这本书了。因为,阳明心学就是一门让你的生活品质更高、人格更完善、内心更强大、幸福感更深、更能实现各种生命潜能的学问,假如你已拥有这种人生,那当然不需要阳明心学了。

然而,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人生还不够完美,心灵还需要滋养,精神境界还需要提升,或者你认为古人的生命智慧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价值,那么这本书正是你现在所需要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和你一起来探讨两个问题:
一、心学是什么?
二、在今天这个时代,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

顾名思义,心学就是研究“心”的学问。古人所谓的“心”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大体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心态、观念、思想、心灵、精神、人格等等。总之,心学就是“心灵之学”。可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心灵之学呢?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空前繁荣的物质文明,竭力让生活中的一切都变得更为便捷、高效和舒适。作为人类文明的一员,我们对此当然乐观其成(并且乐享其成),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生活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然而,遗憾的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并没有向我们配套提供人生的意义,便捷、高效和舒适的生活也不等于幸福本身。这就是现代文明的“先天病症”,它导致的“临床表现”就是: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却日渐荒芜了自己的精神生活;我们以一种永不餍足的姿态占有了越来越多的外物,却任由自己的心灵陷入一场日益严重的饥荒。其结果,就是地球上的每个国家都在疯狂地追求经济发展,却基本无视国民的幸福指数;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地攫取物质财富,却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痛苦、迷惘和纠结,并且日甚一日地充满了挫折感、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

要治愈这种“文明病”,最好的疗救之道,就是把我们习惯向外追逐的眼睛转回来,开始关注被我们自己放逐已久的心灵。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做人的学问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把习惯放纵的心收回来而已。)而王阳明的心学,正是“求其放心”之学,因此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之所需,也是每个人之所需。

一个人活得成不成功,也许可以用财富的多寡和事业的大小来衡量,但是一个人活得幸不幸福,却很难用外部指标去判定,只能由每个人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句通俗的话说,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在这一点上,生活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婚姻。一个人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由外人通过“有房有车”(或“无房无车”)去判断通常并不靠谱儿,只有当事人自己的感觉才算数。所以,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是健康的,那么不需要亿万家资和丰功伟业,只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他(她)就会感到幸福;反之,如果一个人的心灵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那么即便让他(她)成为世界首富,成为所有人眼中的天之骄子,他(她)本人也不一定会感到幸福。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灵状态,是与他(她)的人生幸福直接相关的。

至此,我们就可以回答上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了:心学是什么?答:心学就是一门教你拥有健康心灵的学问。
那么,什么样的心灵状态才算是健康而良好的呢?我们又该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呢?

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灵状态是否健康良好,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王阳明经常引用的《中庸》里的一句话:“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一个人无论处在怎样的境遇之中(富贵、贫穷、顺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详、自得其乐的心境。说白了,就是不管混得好不好,都始终保持内心强大。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称为“君子”,亦即心灵健康的人。而要想获得这样的心灵状态和精神境界,就必须通过两个字——修行。

世人对“修行”通常存有误解,以为只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才是修行,或至少是远离尘嚣、参禅打坐才叫修行。事实上,修行的正确定义应该是:修正自己错误的心态和行为。既然如此,那么置身于万丈红尘中,恰恰比躲到深山老林更有利于修行,也更能见出修行的功夫。道理很简单:如果外在环境十分单纯,你怎么有机会检验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是否正确呢?只有置身在复杂的环境下,不断与他人、社会互动,一个人才更有可能发现自己心态和行为方面的种种毛病,从而加以修正。

此外,也有不少人认为“修行”是宗教人士的专利品,或归属于宗教信仰范畴,这也是一大误解。除非你认为自己的人格已经足够完善、人生已经非常完美,否则你就必须修行。这个道理也很简单:连我们住的房子都要维护,开的车子都要定期保养,你凭什么认为你的心灵不需要修行呢?

今天的中国,很多人之所以活得没有幸福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懂修行为何物,从而疏于照看自己的心灵。心灵是幸福的“感受器”,而健康和良好的心灵状态则是幸福的直接源泉。因此,如果我们对于心灵的运作机制一无所知,对于心灵与人生的关系全然懵懂,任由自己的心灵家园常年抛荒,那无异于亲手斩断了我们与幸福之间天然具有的联系。
那么,修行要遵循怎样的标准呢?
对此,王阳明和所有宋明理学家一样,其标准只有六个字:存天理,去人欲。

这是儒家文化在中国近现代以来遭到最严厉批判的六个字,也是宋明理学包括阳明心学被误解乃至曲解得最严重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天理”通常被解释成封建礼教,而“人欲”往往被理解为人的基本欲望。倘若如此,“存天理,去人欲”当然就是一种严重扼杀人性的错误观念。正是基于这种理解,才有了近一百年来无数国人对宋明理学的口诛笔伐。

事实上,“天理”绝不是封建礼教——在朱熹那里,“天理”指的是宇宙法则;在王阳明这里,“天理”指的是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心即理)。同时,“人欲”也绝不是指人的基本欲望(如衣食住行之类),而是指那些越出法律与道德边界的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因此,阳明心学对“存天理,去人欲”的正确解释就应该是:一方面,我们要了解更多的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对内心保持更多的觉知觉照;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去除内心世界那些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这才是阳明心学提供给我们的修行指南,更是我们获得心灵健康的唯一途径,也是我们通往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

其实,上述理念并非宋明理学家或王阳明的个人专利。在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简单却含义深远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效用”是个比较抽象的词,大致可以理解为“所得”:比如你得到了一个馒头,吃下去会有肚子饱的效用;得到了一辆汽车,会有省时便利的效用;听了一场音乐会,会有心情愉悦的效用,等等。在这个公式里,幸福与效用成正比关系——在欲望既定的情况下,你的所得越多,幸福感越强。同时,幸福与欲望却是成反比关系——在所得既定的情况下,你的欲望越小,幸福感越强。

从这个公式,我们不难推出通往幸福的两条途径:一、让自己的欲望保持不变,同时不断增加所得;二、让自己的所得保持不变,同时不断减少欲望。很显然,不管你想通过哪个途径获得幸福,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不能让欲望无节制、无止境地膨胀。因为不论你的所得如何增加,只要你的欲望一直在膨胀,你的幸福感就只会越来越小。反之,无论你的所得是否增加,只要你的欲望一直在减少,那么毫无疑问——你的幸福感只会与日俱增。

这个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其实也是中国儒、释、道三家(包括阳明心学)一直在告诉我们的一条“幸福学”原理。只可惜,今日国人常常把这样的原理视为老生常谈,或者斥之为迂腐冬烘,从而抛诸脑后。所以,在今天的中国,很多人都会遭遇这样的困惑:我明明一直在打拼,收入也逐年递增,可是我的幸福感为什么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呢?

答案很简单:你忽视了自己的心灵修行,从而丧失了对内心欲望的掌控。换言之,当你的欲望膨胀的速度远远超越了你的收入增长的速度,你就与近在咫尺的幸福擦肩而过乃至背道而驰了。当然,阳明心学教我们节制欲望,并不是要我们放弃一切。它只是告诉我们:要获得幸福,你尽可以在“效用”(所得)上做加法,但同时必须在“欲望”上做减法。倘若如此,你的幸福指数一定会稳步提升。理论上讲,即便你的收入一直没有增加,只要你通过修行把自己的不良欲望减少到最低,那么你的幸福感就会趋于无穷大。

因此,关于上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在今天这个时代,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答案就是:心学能够让你了解心灵的运作机制,洞悉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从而保持对内心的觉知觉照,进而找到人生的意义,获得你本应拥有的幸福。

在本书中,我用了佛教禅宗、西方哲学、心理学、量子力学等貌似与心学无关的诸多知识和理念来解析阳明心学,目的并不是想炫耀我的博学,而是给读者提供更多的参照系,希望能通过古今中外不同智慧的比较和相互印证,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心学。如果因此能诱发你对阳明心学之外的人类智慧的兴趣,那我写这本小书的意义就更大了,我也会因此感到分外的快乐。

此外,我在书中很多地方采用了“对话体”的方式,也就是让王阳明和他的学生围绕许多问题展开对话。之所以这么做,一是让文风更为轻松,增加阅读快感,二是通过反复问答增强逻辑性,使得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更为严密、更为深入。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些对话的内容大部分不是王阳明说的,而是我在充分理解、吸收心学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知识(如佛教禅宗、西方哲学等),针对当代国人的许多现实问题所做的思考和讨论。我这么做,旨在解决当下的问题,而不仅是简单地对阳明心学进行翻译、注释。从严格意义上讲,书中讨论的很多东西已经超出了阳明心学的范畴,而某些地方似乎也显得不太严肃(如偶尔让阳明“穿越”一下,讨论一些当代话题),但我的本意并不是想曲解古人或博读者眼球,也不是想篡改心学或是对王阳明不尊重,而只是希望给读者提供一个比较开阔的阅读视野,让你抛开门户之见(如儒与佛、心学与禅宗、东方文化与西方科学等),获得一种圆融而通透的思维方式,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当下面对的问题,更直接地切入你每一天都面临的烦恼、痛苦、纠结和困惑。

总而言之,我写这本书,不仅是想替古人说一个明白(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遭遇的百年沉冤该得以昭雪了),更是想让今天的中国人在更多智慧的启迪下活得幸福。

如果读者想研究原汁原味的阳明心学,那我建议你还是去读王阳明的代表作《传习录》,甚至可以去研究《王阳明全集》。但是,如果你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去做精深的研究,同时又希望用心学指导自己的生活,那么本书应该能够帮助你——它能让你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去领略一个大儒的强大内心和精神境界,去了解许许多多与阳明心学有着诸多相通之处的古今中外的生命智慧。

关于本书的写作,我希望做到的是通俗而不庸俗、浅显而不浅薄、深刻而不晦涩、兼收并蓄而不混乱芜杂。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了,但至少我已经尽力。写这本书,我完成了一趟心灵之旅,大致重走了一遍从十几岁到现在二十多年间的心路历程。书中大多数的困惑、烦恼以及深深的纠结与追问,都是在我身上曾经发生过的。现在,我真诚地写下了自己求索和找到的答案,期待着与你分享。
自序通常放在一本书的前面,但往往是作者最后写的。此刻,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感到了一种无比充盈的幸福。
这一刻,我和你心灵相通。
王觉仁
2013年4月于福建漳州

第七章 修行,从当下开始
四 忍辱的境界:提升你的情商
逆商

问:“叔孙武叔毁仲尼,大圣人如何犹不免于毁谤?”先生曰:“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若自己是个象恭色庄、不坚不介的,纵然没一个人说他,他的恶慝终须一日发露。所以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毁誉在外的,安能避得?只要自修何如尔。”
——《传习录?下?门人黄省曾录》
忍辱的功夫必须“在事上磨炼”

有学生问:“《论语》记载了‘叔孙武叔毁谤孔子’的事情,为什么大圣人还是不能免于毁誉呢?”
这个学生提的问题,事见《论语?子张》。

叔孙武叔是鲁国的一个大夫,不知何故总是看孔子不顺眼,有一次他在朝中对同僚说:“子贡其实比他老师仲尼更有水平。”有人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一听就吓坏了,赶紧声明:“我老师的德行比我高多了,咱就拿房屋的围墙打个比方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高,随便哪个路人都看得见我家,所以都夸我的房子豪华;而老师家的围墙有数丈高,大家不得
其门而入,所以压根儿不知道他老人家的房子有多么雄伟壮观、多么美轮美奂。”

没过多久,叔孙武叔又在别人面前毁谤孔子。子贡这回真的愤怒了,说:“别再这么干了!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德行充其量就是山丘,还可以超越;而仲尼的德行就像日月,没有人可以超越。就算有人想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本身又有什么损害呢?只能表明他不自量力罢了。”

由于《论语》记载了这件事,所以千年之后,阳明的学生还替孔子他老人家打抱不平,对他遭受毁谤一事深感不解。
阳明告诉学生:
“毁谤是来自他人和外界的,即使是圣人也免不了。人贵在自修,如果自己实实在在是个圣贤,纵然人们都毁谤他,也影响不了他。就像浮云蔽日一样,如何损害日的光明?如果自己是个外表端庄恭敬、内心却虚伪无德的人,纵然没一个人说他,他隐藏在内心的奸恶也总有一天会暴露。所以孟子才会说:‘人活着,总有过于苛求的诋毁,也有意料不到的赞扬。’总之,毁誉都是外来的,怎么能避免?关键还是要看你自己的修
行功夫如何。”
这段话,绝对是王阳明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经验之谈。

自从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各种攻击和诋毁甚嚣尘上,把他包围了。尤其是正德皇帝朱厚照身边那几个佞臣,如边将江彬、许泰,太监张忠等人,更是因为嫉妒他的事功,就污蔑他“与宁王通谋”,还说他平叛的动机是为了杀人灭口云云,总之一心想把他整成明朝版的岳飞。所幸太监也不全是小人,当时皇帝身边的大太监张永就是一个相对正直的人,跟阳明的关系也不错,才帮他洗清了这个莫须有的罪名。

在阳明遭到诋毁、污蔑、陷害的那些日子里,他平日的修行功夫就派上大用场了。

由于早在年轻时,阳明就已经练就了“不动心”的功夫,加之后来贬谪龙场,经历了九死一生,更是打造了一颗宠辱不惊、自作主宰的强大内心,所以那些小人的伎俩对他来讲,无异于浮云蔽日、蚍蜉撼树,根本不能伤害他分毫。

那些日子,阳明该做事做事,该讲学讲学,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只一意守护内心昭明灵觉的良知,每天照旧过得逍遥自在。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传习录》卷下)

由此可见,一个人只要具备心学的功夫,EQ(情商)和AQ(逆商)自然能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但是,这种忍辱的功夫必须“在事上磨炼”,若关起门来在静定中修,其结果就只能是玩弄光景,“遇事便乱,终无长进”。换言之,要提升情商,你就必须在情绪发动的时候修;要提升逆商,你就必须在逆境和挫折中修,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不会有半点儿实战功夫。
比较典型的一个“纸上谈兵”者,就是北宋文豪苏东坡。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居士,其佛学造诣不可谓不深。但是,相对于学问而言,他的实修功夫却差了好大一截儿。

估计很多人都知道,苏东坡和佛印禅师之间经常逗机锋、打嘴仗,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好玩儿的典故。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故事。

苏东坡任职瓜州(今江苏扬州)期间,与长江南岸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交情甚笃。有一天,苏东坡自感修行有得,便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然后命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看,希望得到他的印证和期许。

“八风”是佛教名词,指的是“讥、称、毁、誉、利、衰、苦、乐”八种人生境遇。苏东坡以“八风吹不动”自许,表明经过佛法的修行,自己在面对外在的荣辱毁誉和人生的顺逆苦乐时,始终能够保持如如不动、泰然自若的心境。

佛印看完这首诗,就在后面批了两个字,让书童拿回去。一心等着被夸的苏东坡展开那张纸一看,上面赫然写着两个大字——放屁。
苏东坡顿时火起,立刻乘船过江,要去找佛印理论。
佛印早料到他会来,就站在岸边等他。苏东坡一看见佛印就大声质问:
“你不欣赏我的诗倒也罢了,何苦侮辱人呢?!”
佛印笑呵呵地问:“我怎么侮辱你了?”
苏东坡扬了扬手中的纸,脸都绿了。

佛印做恍然状:“哦,你是指这个。可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把你打过江来了?”
苏东坡闻言,当场石化。

不知道苏东坡经此点化,其EQ或AQ是否有所提高,反正在另外一些故事里面,他和佛印禅师打嘴仗几乎每次都输得挺惨。
生气的艺术:幽默化解法

在生活中,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比苏东坡好多少。别人漫不经心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有可能搅乱我们内心的宁静,让我们要么生一天闷气,要么跟对方干上一仗。

其实,这是很傻的。就像本书第五章讲过的那个买报纸的故事一样,我们为什么要让别人决定我们的反应和行为呢?

孩子与成人最主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前者的理性和意志都很薄弱,做不了自己的主,而后者却可以凭借理性和意志掌控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外界刺激时选择正确的反应和行为。然而,我们很多人在生理上长大了,在心理上却一直是个孩子。

那么,假如在生活中,有人出于恶意存心冒犯或伤害我们,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和行为才算是正确的呢?
答案就是两个字——忍辱。

但是,千万别以为忍辱就是对所有的冒犯和伤害无动于衷或逆来顺受。如果你这么理解,那就把这两个字看得太肤浅了。

事实上,忍辱不是无视别人对你的伤害,而是首先要防止你对自己造成二次伤害,其次才是如何应对别人的伤害。
为什么这么说?

道理很简单:如果别人已经伤害了你,而你又在自己心里烧起一把嗔恨的火焰,那你是不是在无意中成了那个施害者的同谋,对自己造成了二次伤害?

有人说过,憎恨别人就像是为了逮住一只耗子而不惜烧毁自己的房子,但耗子还不一定能逮到。所以,面对别人的冒犯和伤害时,你可以生气,但必须学会生气的艺术。
生气也可以是一种艺术?

是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适时适所,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了。”
生气还有这么多讲究,它当然是一种艺术了。
为了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门艺术,我们可以来看看以下几个场景:

在英国的一个社交晚宴上,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正在专心地想心事,坐在旁边的一个富翁不禁好奇,就问道:“萧伯纳先生,我愿出一块钱,来打听你在想些什么。”
萧伯纳淡淡地看了他一眼,说:“我想的东西不值一块钱。”
富翁更加好奇了:“那么,你究竟在想什么呢?”
萧伯纳说:“我在想你。”
就这几个字,差点儿没把那个富翁噎死。

再来看一个故事。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有一次到法国旅行,拜会了法国名人波盖。波盖生平一大乐趣就是挖苦人,他对马克?吐温说:
“美国人没事的时候,往往喜欢怀念祖宗,可是一想到祖父一代,就不能不打住了。”
波盖是在嘲笑美国人的历史太短。

马克?吐温笑笑,说:“法国人没事的时候,总想弄清他们的父亲是谁,却很难弄清楚。”

很显然,马克?吐温是在取笑法国人的多情乃至滥情。听见这句话,不知道惯以恶搞他人为乐的波盖,当时脸上的表情有多么难看。

在面对他人的嘲弄挖苦时,暴跳如雷是最不明智的反应,自己生闷气也不是好办法,因为对方嘲弄你就是想让你出糗,你要是不懂得高明地应对,那就让他称心如意了。所以,这种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冷静,然后用一种有风度的方式,做出最恰当的反击。

换言之,你可以生气,但不要让怒气掌控你,而是要“适时适所,以适当的方式”“恰如其分地”把怒气送回它的源头,送给它的始作俑者,让对方因无趣而自动闭嘴。

当然,冷静应对、反唇相讥只是忍辱的第一层境界,它只是“生气的艺术”,需要的也只是冷静、机智和幽默而已;再往上走,就要涉及“生气的学问”了。
而这门学问所需的功夫,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生气的学问:大肚能容法
阳明的学生有一次问他:“一个心学修行人该如何看待‘忿懥’(生气)这件事?”

阳明的回答是:“人心怎能无‘忿懥’(人怎么可能不生气呢)?生气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不能‘怒得过当’;其次,要‘物来顺应’‘不着一分意思’;最后,阳明还举例说,比方你上街看见人打架,对于没道理的那一方,你肯定也会感到义愤,虽然义愤,却又
‘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这才是生气的学问。”
总结起来,阳明的意思有三点:
一、生气的时候要学会控制,把握一个适当的度,不要过火。
二、事情一过,怒气也要随它过去,不能执着,不要怀恨。

三、生气的时候要学会从自己的立场上超拔出来,找到一个客观的、第三方的视角,这样才能让理性在场,从而保持“此心廓然”、寂然不动的境界。

这个境界看上去是很高超,可是在现实中,除了阳明自己,还有谁能做到面对侮辱而“此心廓然”、寂然不动呢?
当然有人能。最典型的代表,当属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娄师德。

娄师德是武则天时代的一位牛人,不仅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功勋卓著,而且出将入相,官至宰辅。然而,在古往今来最牛的女人手下当官,无疑是当时世界上风险最高的事情之一。面对当时极端严酷的政治环境,娄师德不得不夹起尾巴做人,从而练就了超人般登峰造极的修养功夫。

当时,与娄师德同朝为相的李昭德最受武则天信任,此人生性张扬,锋芒毕露。由于娄师德身体肥胖,所以行动迟缓,每天上朝都走得慢吞吞,李昭德偶尔跟在后面,半天过不去,就会爆粗口:“田舍夫!”

田舍夫的意思是农民。在唐代,这估计是一句标准的国骂,因为当年太宗李世民被诤臣魏征气得够呛的时候,也曾背地里骂他是田舍夫。如今娄师德无端招来国骂,换成别人,恐怕一回头就跟李昭德干起来了,可是娄师德却慢慢地回过头来,笑容可掬地说:“师德不为田舍夫,谁当为之?”

娄师德的弟弟也在朝中任职,有一次外放为刺史,来跟大哥辞行。娄师德语重心长地说:“我贵为宰相,而今你又担任刺史,荣宠过盛,必定招人嫉妒。在你看来,我等当如何自处?”
弟弟说:“大哥放心,从今往后,就算有人把唾沫吐到我脸上,我也只会擦去而已,不同他计较,绝不为大哥惹祸。”

弟弟以为把话说到这份儿上了,大哥一定满意。没想到娄师德却忧心忡忡地说:“这正是我所担心的!人家把唾沫吐到你脸上,证明他对你火大,你把唾沫擦了,就是表示不服气,这不是让他的火更大吗?你应该任唾沫留在脸上,让它自己干掉,然后还要面带笑容,表示你欣然接受。”

这就是成语“唾面自干”的出处。一个人能把忍辱修到这种境界,世上还有什么人能够让他生气呢?还有什么事能够决定他的反应和行为呢?

表面上看,娄师德这么做好像很懦弱,其实这才是真正的自作主宰,也才是真正的内心强大。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短短几年后,那个表面刚强的李昭德就被酷吏来俊臣整死了,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说到底就是被武则天兔死狗烹了);而娄师德不仅在武周时期的恐怖统治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独能以功名终”,还引荐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官员进入朝廷(其中就有牛人狄仁杰,狄仁杰又引荐了张柬之,张柬之不久便发动“神龙政变”推翻了
武则天政权,可见如果没有娄师德,李唐复国的时间无疑要被大大推迟),为最终推翻武周王朝储备了强大的人才资源,也为李唐宗室最终拨乱反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李昭德因刚强而身败名裂、人亡政息,娄师德却依靠貌似柔弱的忍辱功夫,不仅保全了自身,而且成就了常人莫及的品德与事功。二者截然相反的命运,几乎就是在为老子这句话做注脚。

忍辱的最高境界:转化超越法

在世间所有的忍辱功夫中,最上乘的境界其实还不是娄师德的“唾面自干”,而是把人生中的所有欺辱、轻贱、困苦、挫折、逆境、磨难等等,全都视为砥砺品德、磨炼意志、提升能力、完善人格的必不可少的助力。

这种助力,佛教称之为“逆增上缘”。就是说,人生中的一切负面因素和负面能量,都可以被我们当成开启正能量的必要条件。用阳明的话说:
“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 (《传习录》卷下)
这,就是提升情商和逆商的终极法门。

一位佛教密宗的上师,有一次在西藏各地弘扬佛法,沿途一直带着他的厨师。这个厨师不仅厨艺极差,没有责任感,而且生性暴躁,动不动就跟人干架,是个典型的刺儿头。

当地人注意到这个厨师的糟糕品性后,便私下询问上师:“大师,您为何要容忍那个厨师的坏脾气?他只会妨碍您,对您一点儿帮助也没有,您为何不将他遣送回去?我们很乐意帮助您再找一位。”
上师微笑回答:“哦!你不了解,我并不把他当成我的仆人,我以他为师。”
当地人大为讶异:“大师何出此言?”

上师说:“他的无能和好争的天性,每天都在教导我学习如何容忍和培养耐性。因此,我认为他极有价值,可以当我的老师。”

很显然,这位上师就是把他的厨师当成了修行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逆增上缘”。如果我们能向这位上师学习,那还有什么人是我们不能相处的呢?

关于忍辱,佛教史上还有一则脍炙人口的典故,那就是唐代高僧寒山与拾得的一段问答。
寒山问:“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如果说拾得作为佛门高僧,其境界还是让我们感到可望而不可即的话,那么下面的这个故事,应该能让我们有所启发。

洛克菲勒曾经在写给儿子的信中,对自己如何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进行了揭秘。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个昔日的“穷二代”脱贫致富的最初动机,竟然是源于他学生时代的一件小事:

我一直珍藏着一张我中学同学的多人合照。那里面没有我,有的只是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珍藏着它,更珍藏了拍摄那张照片的情景。

那是一天下午,天气不错,老师告诉我们说,有一位摄影师跑来要拍学生上课时的情景照。我是照过相的,但很少,对一个穷苦家的孩子来说,照相是种奢侈。摄影师刚一出现,我便想象着要被摄入镜头的情景,多点微笑、多点自然,帅帅的,甚至开始想象如同报告喜讯一样回家告诉母亲:“妈妈,我照相了!是摄影师拍的,棒极了!”

我用一双兴奋的眼睛注视着那位弯腰取景的摄影师,希望他早点把我拉进相机里。但我失望了。那个摄影师好像是个唯美主义者,他直起身,用手指着我,对我的老师说:“你能让那位学生离开他的座位吗?他的穿戴实在是太寒酸了。”我是个弱小还要听命于老师的学生,我无力抗争,我只能默默地站起身,为那些穿戴整齐的富家子弟制造美景。

在那一瞬间我感觉我的脸在发烧。但我没有动怒,也没有自哀自怜,更没有暗怨我的父母为什么不让我穿得体面些,事实上他们为我能受到良好教育已经竭尽全力了。看着在那位摄影师调动下的摄影场面,
我在心底攥紧了双拳,向自己郑重发誓: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让摄影师给你照相算得了什么!让世界上最著名的画家给你画像才是你的骄傲!

我的儿子,我那时的誓言已经变成了现实!在我眼里,侮辱一词的词义已经转换,它不再是剥掉我尊严的利刃,而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如同排山倒海,催我奋进,催我去追求一切美好的东西。如果说那个摄影师把一个穷孩子激励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似乎并不过分。
讲完这个故事,洛克菲勒语重心长地总结了这样一段人生箴言:
“我知道任何轻微的侮辱都可能伤及尊严。但是,尊严不是天赐的,也不是别人给予的,是你自己缔造的。尊严是你自己享用的精神产品,每个人的尊严都属于他自己,你自己认为自己有尊严,你就有尊严。所以,如果有人伤害你的感情、你的尊严,你要不为所动。……我的儿子,你与你自己的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开始,当你相信自己,并与自己和谐一致,你就是自己最忠实的伴侣。也只有如此,你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今天,所有还在自怨自艾、抱怨命运不公、痛恨老天无眼的“穷二代”,都应该把洛克菲勒的这段箴言背下来。

可以说,一个人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是取决于上帝发给你一副什么样的牌,而是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方法去玩儿这副牌。
而要把人生这副牌玩儿好的一大关键,就在于提升你的EQ和AQ,亦即修炼你的忍辱功夫。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拼爹”的时代,一个处于社会底层、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没有人脉的“穷二代”,更需要具备一种超越常人的修行功夫,更需要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上,练就一颗充满正能量的强大内心!

诚如洛克菲勒所言,只有“与自己和谐一致”,才能成为“自己最忠实的伴侣”。用阳明的话说,就是“人只贵于自修”,只要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如果说,忍辱功夫的第一层境界是反唇相讥式的“幽默化解法”,第二层境界是唾面自干式的“大肚能容法”,那么能够把一切负面因素都转化为正能量的这种精神境界,则可以称为“转化超越法”。

有此三法,你的EQ和AQ将无人可及,你的人生也将无往不利——不管你拥有什么样的起点,也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境遇下。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