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长三角沿江地区改革开放较早,经济发达,城镇发展各具特色,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因此,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长三角沿江地区实习内容都十分丰富,实习点众多且具有代表性。本书在全面分析长三角沿江地区地理综合实习背景的基础上,以实习目的与实习要求、实习线路与实习内容、背景资料与实习指导为主干构建体系框架,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结合,既对每一实习区的实习线路和实习内容作精炼阐述,又通过相关背景材料帮助读者理解内容要点,并配有思考与作业题,以问题为引领,更加突出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更强调对实习的指导。重点突出、内容丰富、资料详实。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旅游管理及其他相关专业野外实习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中学教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参考用书,还可供修学旅游,科普旅游及对长三角沿江地区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感兴趣的人士参考使用。
|
目錄:
|
总序
前言
第1章 长三角沿江地区地理综合实习意义与方法
第一节 长三角沿江地区地理综合实习意义
第二节 长三角沿江地区地理综合实习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 长三角沿江地区综合地理特征
第一节 区域地理位置
第二节 区域自然地理
第三节 区域资源与环境
第四节 区域经济与社会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镇扬泰实习区
第一节 实习目的与实习要求
第二节 实习线路与实习内容
第三节 背景资料与实习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 苏锡常沿江实习区
第一节 实习目的与实习要求
第二节 实习线路与实习内容
第三节 背景资料与实习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章 太湖流域实习区
第一节 实习目的与实习要求
第二节 实习线路与实习内容
第三节 背景资料与实习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章 上海实习区
第一节 实习目的与实习要求
第二节 实习线路与实习内容
第三节 背景资料与实习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第1章 长三角沿江地区地理综合实习意义与方法
第一节 长三角沿江地区地理综合实习意义
一、长江三角洲概念及特点
(一)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
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图11),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由长江以及部分淮河、黄河来的泥沙冲积而成的平原,包括江苏省苏中、苏南大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姜堰、海安、?茶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到海滨。长江三角洲还可以分为新三角洲和老三角洲两个部分:从泰兴经如皋到如东、北坎一线以南,江阴、福山、马桥、漕径一线以东部分称为新三角洲,其余称为老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形成时间短
长江三角洲是个年轻的三角洲。末次冰期以前,长江三角洲是河谷和两侧的古河间地。冰后期海平面上升,沉积开始。在7000~7500年前海侵最广时,形成了以镇江―扬州为顶点的巨大长江古河口湾。此后开始海退,加上长江泥沙含量不断增加,逐步在长江口淤积,形成了今天的长江三角洲。其开始形成距今也不过几千年历史。
2.地势低平,水网密布
长江三角洲绝大多数地方地势低平,一般海拔在10m以下。里下河平原南缘地势较高,一般4~5m,河口沙洲区和太湖平原地势更低。崇明岛地面高程3.5~4m(吴淞零点,下同);长兴、横沙岛地面高程一般2.5~3.5m。只有一些零散的丘陵,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海拔在200~300m左右,如苏州穹窿山345m,无锡惠山336m,常熟虞山288m。长江三角洲水系复杂,天然水系和人工开挖的沟、河相结合,有大小湖荡数百个,平均每1km就有一条河流或者湖泊,是中国水网较为稠密的地区之一。
3. 广泛覆盖第四纪沉积物
长三角第四纪沉积物比较均匀地覆盖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层厚度由西向东逐步增大,在平原西部一般小于20m到沿海一带可达400m。现代长江河口的崇明三岛区为一新的第四纪沉积中心,地层,厚度最大可达480m以上。此外,在上海西南一些基岩沉降构造小盆地中,第四纪沉积物也可达200~300m,表明自第四纪以来,长江三角洲的沉积中心有向南迁移趋势,并由单个沉积中心变为多个沉积中心。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