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十多年实践探索为支撑,深入分析了中国水资源情势和问题,构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科学基础和理论系统,对节水型社会制度与技术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创新研发了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节水成套关键技术并在典型区域进行了应用,开展了国家、区域和单元载体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证研究,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区域化模式,分析了中国未来节水型社会建设发展路线,提出指导今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政策建议。
本书可供水资源、水文、环境、生态、减灾、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从事科研、管理和教学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大专学生的专业读物。
|
目錄:
|
前言
第1章 综合视域下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应对路径之思辨
1.1 中国水资源条件综合分析
1.2 中国水资源问题演化与归因分析
1.3 解决中国水资源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建设节水型社会
第2章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科学基础
2.1 “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模式
2.2 分行业用水原理
2.3 个体节水行为的社会学机制
2.4 虚拟水理论
第3章 节水型社会建设基本理论
3.1 节水型社会的内涵解析
3.2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标的与途径
3.3 节水型社会系统构成与建设任务
3.4 节水型社会建设主体与载体
第4章 中国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研究
4.1 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基础
4.2 节水型社会制度系统演进
4.3 节水型社会制度总体构架设计
4.4 现阶段节水型社会核心制度适应性分析
4.5 节水型社会制度现状的总体评价
第5章 节水型社会层次化建设模式设计
5.1 国家模式C模式
5.2 区域模式R模式
5.3 单元B模式
第6章 用水总量控制关键技术研发
6.1 节水型社会建设技术支撑体系框架
6.2 水量分配技术
6.3 总量核算与控制技术
6.4 水权转让定价技术
6.5 区域水量调度技术
第7章 用水定额管理关键技术研发
7.1 用水定额管理体系
7.2 用水定额管理基础研究
7.3 生活用水定额编制
7.4 工业用水定额编制
7.5 农业用水定额编制
7.6 用水定额管理实施技术
第8章 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总体布局与实施重点研究
8.1 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布局与重点任务研究
8.2 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选取研究
8.3 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成效与经验凝练
第9章 理论指导下的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证
9.1 以二元水循环为架构的实证案例——张家港市
9.2 以四大体系建设为内容的实证案例——天津市
9.3 以制度系统建设为核心的实证案例——淄博市
9.4 以单元载体建设为基石的实证案例——上海市
第10章 节水型社会单元载体范例研究
10.1 节水型企业建设示范案例
10.2 节水型校区建设示范案例
10.3 节水型社区建设示范案例
10.4 节水型灌区建设示范案例
第11章 技术支撑下的典型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
11.1 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技术示范
11.2 天津节水型社会建设技术示范
第12章 中国分区域虚拟水流通定量核算
12.1 虚拟水及其定量计算的理论基础
12.2 各国虚拟水贸易及水足迹比较
12.3 中国区域虚拟水流量核算基本思路
12.4 农产品供需平衡
12.5 中国区域间虚拟水交换量
12.6 虚拟水与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13章 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绩效评估技术研发及其应用
13.1 节水型社会绩效评估理论
13.2 节水型社会绩效评估技术
13.3 节水型社会绩效评估案例研究
第14章 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发展趋向与推进方式研究
14.1 未来一个时期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需求
14.2 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发展趋向
14.3 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措施
第15章 基本结论与主要创新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第1 章 综合视域下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应对路径之思辨
研究水资源问题既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起始点,又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落脚点,因此客观评价中国水资源禀赋,科学认识面临的水资源问题,深刻揭示问题形成的主因,是节水型社会建设路径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1.1 中国水资源条件综合分析
1.1.1 中国水资源概况
中国位于北半球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南濒临太平洋,西北深入亚洲腹地,西南与南亚次大陆接壤。 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下降,构成三级阶梯状斜面。 最高一级为青藏高原,海拔一般都在4000m 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地势显著下降,海拔为1000 ~2000m,有广阔的高原与巨大的盆地相间分布,为第二阶梯;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及云贵高原东缘一线以东,直至海滨,属于第三阶梯。 第三阶梯丘陵和平原交错分布,大片的低山和丘陵海拔多低于500m,仅少数山峰达2000m,平原海拔都在200m 以下,自北向南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这些平原地区是中国重要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
受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中高纬西风带和特殊的三大地形条件等因子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中国降水总体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东南沿海和西南部分地区年降水深超过2000mm,长江流域为1000 ~ 1500mm; 华北、东北为400 ~ 800mm;西北内陆地区年降水深显著减少,一般不到200mm; 新疆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是年降水深最小的地区,一般为50mm,盆地中部不足25mm。 中国季风气候特征显著,冬季风主要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寒冷干燥,向南逐渐减弱,在冷空气的控制和影响之下,中国大部分地区比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冬季气温偏低5 ~18℃。 夏季风主要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温暖湿润,形成了大半个中国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
中国水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山区多平原少的空间格局,以及雨热同期、年际和年内分布不均的时间分布特征。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开展的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1956 ~2000 年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1 775 亿m3,折合降水深为650mm。 全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 412 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7 338 亿m3 (折合径流深为288mm),多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