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NT$
505.0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NT$
398.0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NT$
230.0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NT$
454.0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5.0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內容簡介: |
《寻梦无痕史学的远航》是“京师学术随笔”系列之一。
《寻梦无痕史学的远航》是章开沅编著的一本学术随笔,收录《因诗悟史》;《文化危机与人性复苏》;《寻梦无痕》;《湖笔文化与章氏家族》;《怀念业师陈恭禄先生》;《望重士林,泽惠江汉——忆密老》;《君子之交淡如水——回忆季羡林先生》等文章。
|
目錄:
|
追求圆融
境界
——追求圆融
贵在通识
史学的品格
参与的史学与史学的参与
走进历史原生态
因诗悟史
文化危机与人性复苏
杂感随笔
寻梦无痕
湖笔文化与章氏家族
国学家的精神世界
——对章太炎与《苏报》案的再认识
温故知新
——余家菊《教育哲学》读后
怀念业师陈恭禄先生
望重士林,泽惠江汉
——忆密老
君子之交淡如水
——回忆季羡林先生
犹忆风雨同机情
——忆高宗鲁先生
笔墨缘结五十年
——寄语《历史研究》
笔墨情缘永相忆
——我与东京辛亥革命研究会
经常的“栖息地”
——忆徐家汇藏书楼
感言
——纪念史华慈诞辰90周年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追忆
倾情新世纪
——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张謇感动中国
——纪念啬翁诞辰150周年
南通模式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
要爱国,更要理性爱国
“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全集》出版感言
如何理解“高陶事件”
世事评说
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
跨世纪的思考
傲霜花艳岭南枝
——评历史故事片《林则徐》
武汉呼唤研究
历史记忆与城市升华
——纪念武汉保卫战70周年
黄鹤楼印象
签名售书有感
林木深处觅绿魂
——忆姚水印老师傅
怎样对待草坪为好
——读《小草青青,践踏何忍》一文有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校园见闻有感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读张九龄《感遇》有感
犹忆玉屏笛箫声
——参加笛箫专场演奏会后的遐思
校报也应以学生为本
——从陶行知编《金陵光》说起
泰晤士河源头的思考
教育就是完善自己
师范终身
着眼于培养21世纪的新人
陶行知与哥大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
——向第一个教师节献词
追寻老大学的足迹
——《中国大学校长书系》总序
大学啊,大学!
——《政局与学府——从东南大学到中央大学
1919—1937》读后
“20后”寄语“90后”
——珍惜自己的大学时代
明辨荣辱,热爱华师
——为刘武教授壮行
为风雅华师鼓与歌
——《风雅桂子山》序言
往事杂忆
——纪念舜徽先生逝世五周年
发扬金陵之光
——纪念金陵大学120周年华诞
殊途而同归
——与池田先生的相遇与相知
寻踪樱花
——创价大学春季开学祝词
似水流年
岁月如歌亦如梭
“失红”与“霸蛮”
——难忘的一课
忆从坡
孟浪少年游
开卷有益
武汉情缘
与共和国同行
——回忆从教60年
附录
章开沅先生的学问与我
谈老
——我的虎兄章开沅教授
与一位普通考生的通信
|
內容試閱:
|
汤因比痛感西方人长期片面追求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化,酿成自我中心、物欲横流与精神堕落的恶果。所以,他寄希望于东亚精神文明的复兴,借以弥补现代人类文明的缺失。但是,他却未曾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亚各国或先或后也走上这条重物质而轻精神的现代化道路。
人类已经处于严重的灾难之中,并且面临着更为严重的灾难,直至可能自己毁灭自己。人类不应该继续自相争斗、自相残杀,有良知的人们应该首先联合起来图谋自救,而当务之急就是如何纠正重科技轻人文的社会缺失与道德滑坡。不要相信那些诸如东西文化冲突之类的凶险预言,也不必沉溺于东西文化孰优孰劣的无止无休的争论。我们首先应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寻求相互沟通与相互理解;然后在人类文化总宝库发掘一切健康有益的精神资源,弘扬而又超越,熔铸以求创新,共同纠正现今人类文明的严重缺失。
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参与的史学与史学的参与。
无论中外古今,无论宫廷与民间,无论主流与非主流,史学大多具有参与意识。
司马迁《报任安书》云:“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详近略远,很大部分写的是现、当代史,而且在“究”和“通”上下功夫。其用意在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志古所以自镜。
法国当代历史哲学家雷蒙·阿隆Raymond
Aron更为明确地揭示史学的参与意识。他说:“法语、英语、德语等都以同一个字眼用于历史真实和我们取之于历史真实的知识。histoir、history、geschichte既指人类的变异,又指人们为他们的变异而努力建立的科学。”总之,“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历史意识的范围》
大约在此20多年以前,法国年鉴学派创始人马克·布洛赫MarcBloch
的小儿子向他提出一个问题:“告诉我,爸爸,历史有什么用?”布洛赫认为:“这个问题已远远超越职业道德之类的枝节问题,事实上我们的文明总是与它的过去密切相关。”为了认真地回答这个问题,他把题为《历史学家的技艺》的一部书稿遗留给人间。
布洛赫反对以狭隘功利主义的眼光看待历史的“用”。他说:“经验告诉我们,不可能在事先确定一项极抽象的研究最终是否会带来惊人的实际效益。否认人们追求超物质利益的求知欲望,无疑会使人性发生不可思议的扭曲。即使历史学对手艺人和政治家永远不相关,它对提高人类生活仍是不可少的,仅这一点也足以证明历史学存在的合理性。”“因为,史学的主题就是人类本身及其行为,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显然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他所说的利益主要是指超物质利益的精神层面,如求知欲的满足、探幽索奇后的喜悦、历史经验的汲取、良知与历史使命感的培育等。
他说:“确实,尽管处在持续不断的生存危机中,每当西方社会对自身产生疑惑之时,我们都会反躬自问:西方社会曾否努力向历史学习?究竟我们学习得是否正确?请读一读战前所写的那些文字吧,同样,也请读一读可能在将来会形成文字的今天人们的见解吧!”
布洛赫认为历史之所以持续存在,就是因为它有“普遍永恒的魅力”
。他说:“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现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布洛赫选择了史学,并且为此奉献一生,他认为“这就是所谓‘使命’和‘天职”’。布洛赫自我认定的“天职”,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史学的奉献;一是对社会的奉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历史学家,既拿起笔也拿起枪,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第一线。他未能看到自己上述书稿的出版,也未能看到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他参与了历史的创造,并且以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回荡千古的奉献之歌。吕西安·费弗尔Lucien
Febver
不仅是布洛赫史学的志同道合者,而且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亲密战友。他说:“我们的任务是要创造历史,因为在动荡不安的当今世界,唯有历史能让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这里说的是史学研究最高境界,布洛赫可以说是已经进入这个境界的光辉榜样之一。
在中国近百余年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也有一批历史学家参与了创造历史,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侯外庐、翦伯赞、吴晗、尹达、黎澍、刘大年、胡绳……他们的一生同样体现出史学可贵的参与意识,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演变。所以我好几年以前即曾有感而言:“过去、现在、未来,总是前后连续的,而且三者又都是相对而言的。基于这种认识,历史学家不仅应该积极参与现实生活,而且应该成为把现实与过去及未来连接起来的桥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丰富与影响现实生活,并且与人民一起追求光明的未来。”《现代化研究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契合》
历史学家如要积极参与现实生活,首先必须积极参与历史生活,因为历史学家的最高天职就是研究人类的历史生活,不如此就不成其为历史学家。但前后两种参与含义不尽相同,如果用相近的英语词汇来表达,前者或可用participate,意即参加,亦即亲身实践;后者或可用enter,意即进入,亦即感悟贴近。P14-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