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NT$
390.0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NT$
640.0
《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售價:NT$
440.0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NT$
560.0
《
跨代伴侣治疗
》
售價:NT$
440.0
《
精华类化妆品配方与制备手册
》
售價:NT$
990.0
|
內容簡介: |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新构想——三分农民工农互动广用机械(以江汉平原为例)》由刘嗣明、郭晶、崔照忠、鄢慧丽编著。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新构想——三分农民工农互动广用机械(以江汉平原为例)》内容简介:
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可行路径是“三分”农民。“三分”农民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合理的制度安排,从不同的路径将广大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转移到非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及科技含量,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逐步减少农民的数量,最终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以江汉平原为例,“三分”农民的基本构想是:
“一分”农民离土脱农,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农民前往异地城市务工,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二是大力发展本地的乡镇企业,农民通过自主创办乡镇企业或在乡镇企业务工来脱农。另“一分”农民从事不依赖于土地的高科技农业,加速高科技农业的产业化进程,走高投入、高产出、少依赖甚至几乎不依赖土地的现代化农业之路。随着前面“二分”的进行,就可以使江汉平原地区腾挪出大量的土地,再辅以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就可以使第三分即“一分
”
农民从事于依赖大面积土地的机械化、规模化农业,提高农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产生规模效益。同时,再从金融、科技、产品流通等方面加以改革与完善,就可以最终实现江汉平原地区农民数量的减少、农民收入的提高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分”农民的基本构想,还可以向湖北及全国其他与江汉平原有类似条件的地区进行推广。在向这些地区推广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不能
“一刀切”。而对于那些与江汉平原条件差异较大的地区,应积极探索、创新其他的发展模式。同时,要特别指出的是,“三分”农民构想中的“三分”,并不是机械的“三分”,只是一个形象的表述,主要是指出了三条路径。对于江汉平原地区的不同乡镇和湖北省乃至全国其他的省份,三分的比例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是,这一
“三分”的核心思想、基本思路,则是基本一致、可以借鉴的。
|
關於作者: |
刘嗣明,1957年生,湖北荆州市人,现国家211教育部直属华中师范人学城市科学学院经济学博导、教授,兼任教育部学位与学科建设经济学专业评审专家、湖北省经团联常务理事、《经济评论》等多家报刊审稿专家,获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住中央党校“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研修,到港、澳访学,主攻市场经济办向,主要从事经济体制、区域经济、国民经济、政府经济、企业制度、发展战略等教学与研究。共出版专著《世界市场经济模式及其最新演进》上卷、下卷;《区域经济战略》;《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经济需求不足问题研究》;《混合——一种新的发展观》;《中观发展战略导论》;《当代世界市场经济模式》等11部;在《人民日报》理论版等报刊发表论文140余篇被人大书报中心转载30余篇,主持全国、省部、市等项目近20项省级社科重点1项;调研、咨询报告被全国人大及国家发改委、省、市政府采纳10余次;获国家发改委二等奖等近30次;发表随笔、特写等10余篇;论著被《人民日报》、《经济学动态》等评论,并被他人多次引用及多处转载;学术成果载人多部学术传记。
郭晶,女,1958年生,湖北省武汉市人,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当代世界经济,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侨务工作等研究,完成省市级科研课题7项,出版《当代世界市场经济模式》,《世界市场经济模式及其最新演进》上,下卷,《武汉改革开放30年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等学术著作13部{主编2部,发表学术论文50篇核心期刊14篇,人大书报资料中心转载5篇,摘目1篇、译文13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等大报大刊整版或大篇幅发表新闻稿或专论600多篇,有6项科研成果获9项奖励中南地区图书奖1项、省级社科成果三等奖2项市级“五个一工程奖”2项、市级社科成果二等奖3项等:多次被《湖北日报》等省市新闻单位评为”模范通讯员”、“优秀通讯员”,201O年获“湖北省侨联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
目錄:
|
第一章 “三分”农民的总体构想
一、“一分”农民离土脱农
二、“一分”农民从事不依赖于土地的高科技农业
三、“一分”农民从事于依赖大面积土地的机械化、规模化农业
四、“三分”农民的基本构想
五、“三分”农民基本构想的推广
六、“三分”农民的核心:三条路径
第二章 江汉平原一部分农民离土脱农
一、离土途径一:前往异地城市务工
(一)江汉平原农民前往异地城市务工的现状
(二)江汉平原农民前往异地城市务工的原因
(三)江汉平原农民前往异地城市务工的政策
二、离土途径二:在本地开办乡镇企业或务工
(一)江汉平原农民在当地开办乡镇企业或务工的现状
(二)江汉平原农民在本地开办乡镇企业或务工的政策
第三章 江汉平原一部分农民从事高科技农业
一、江汉平原高科技农业的现状
二、江汉平原高科技农业的条件
(一)统一的作业场地
(二)规范的技能培训
(三)适度的资金投入
(四)高效的农业科技
三、江汉平原发展高科技农业的路径
(一)发展高科技农业的必要性
(二)发展高科技农业的思路
(三)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方向
四、江汉平原发展高科技农业的政策
(一)资金支持方面的政策
(二)技术转让方面的政策
(三)人才培养、引进方面的政策
(四)农产品销售方面的政策
第四章 江汉平原的土地流转
一、江汉平原现行土地使用权的弊端
(一)江汉平原土地使用权的封闭性、凝固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
(二)江汉平原土地使用权的封闭性、凝固性与工业化的矛盾
(三)江汉平原土地使用权的封闭性、凝固性与日益发达的大市场的矛盾
(四,)江汉平原土地使用权的封闭性、凝固性与生产性积累的矛盾
(五)江汉平原土地使用权的封闭性、凝固性与农业产业化的矛盾
(六)江汉平原土地使用权的封闭性、凝固性及承包权的短暂性、临时性与土地长期规划、持续发展的矛盾
二、流转模式一:责任买断制
(一)江汉平原土地使用权买断经营势在必行
(二)江汉平原土地使用权买断经营的运作程序
(三)土地使用权买断经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流转模式二:股份承包制
四、流转模式三:统一责任制
五、江汉平原土地流转模式的选择
第五章 江汉平原一部分农民从事机械化农业
一、江汉平原机械化农业的发展现状
二、江汉平原发展机械化农业的条件
(一)旱田水田的分类耕作
(二)先进机械的广泛引入
(三)农机技术的全面培训
三、江汉平原发展机械化农业的对策
(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尊重江汉平原农民的主体地位,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和创新江汉平原农业机械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第六章 江汉平原农村综合问题
一、金融问题
(一)江汉平原农村金融的边缘化
(二)江汉平原农村金融边缘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江汉平原扭转金融边缘化的有效途径
二、产品流通问题
(一)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二)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构建“六个平台”
三、科技问题
(一)深化江汉平原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完善和健全科研体制,优化科技系统结构
(二)按照“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可持续”的农业发展要求,加强江汉平原的农业科研开发
(三)要加强高新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和跟踪,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
(四)建立健全高科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疏通科技投入农业的渠道
四、社会保障问题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四)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待业青年问题
(一)积极发展江汉平原的乡镇企业,尤其是发展集聚、集群经济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江汉平原农村有专长的各类人才向城市工商等行业转移
(三)大力组织劳务输出,尽可能地让江汉平原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城镇建设事业和其他工作
(四)采取“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有计划的移民和户口松动政策
第七章 工农、城乡互动——统筹江汉平原城乡经济发展
一、江汉平原工农、城乡互动的必要性
二、江汉平原工农、城乡互动的机制
(一)江汉平原农村城镇化和中小城市的发展
(二)江汉平原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工业化
(三)江汉平原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四)江汉平原的体制和制度创新
三、江汉平原工农、城乡互动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扫除障碍
(二)处理好几个关系
(三)加快市场化发展、促进要素的合理流动
(四)城乡统筹、相互促进
第八章 “三分”农民构想的推广——全省、全国
一、“三分”农民构想推广的可行性
二、“三分”农民构想推广的措施
(一)“三分”农民要围绕当地特色产业进行
(二)“三分”农民要做好离土农民的相关工作
(三)“三分”农民要积极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九章 结论及建议
一、“一分”农民离土脱农
二、“一分”农民从事不依赖于土地的高科技农业
三、“一分”农民从事依赖于大面积土地的机械化、规模化农业
四、“三分”农民的基本构想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城市(镇)化建设为契机
六、因地制宜,稳步扎实推进“三分”农民战略
第十章 全国典型的土地流转模式
一、土地股份合作型模式
(一)甘肃庆阳土地流转模式
(二)山东宁阳土地流转模式
(三)广东南海土地流转模式
二、土地换保障型模式——浙江嘉兴土地流转模式
三、保权让利型模式——安徽芜湖土地流转模式
四、土地转包型模式——浙江温州土地流转模式
五、土地租赁型模式——安徽小岗村土地流转模式
六、土地资本化型模式——山东枣庄土地流转模式
七、集体土地流转型模式——北京市的集体土地流转模式
附
参考文献
后记
出版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