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1.阎 纲《孤魂无主》
作者以真挚的情感、凝重的笔触描写“三伯”孤独高傲的一生,文笔简洁老到,生动传神,一位安于贫穷,与世无争,自食其力并保有心灵自由空间与人格尊严的传统文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对这位三伯“生前,我恨他;死后,又想他”的复杂感情也写得让人揪心。“三伯”的身上折射出中国传统文人的普遍特征,读来令人感慨。
2.陈奕纯《月下狗声》
《月下狗声》保持了陈奕纯唯美、流畅的语言优势。作者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出人意外!狗的声音是乡村风景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作者想念故乡的心声,月夜是乡村传奇故事上演的最佳时刻,月光下的第三个影子是故乡的影子。陈奕纯由此构成一篇结构完整、叙事流畅、跳出了一般俗套的高境界的乡土散文。整个故事水到渠成,读来活泼有趣、如沐春风。
3.凸 凹《山石殇》
凸凹以北京乡下风情圣手著称。他的《山石殇》是篇讲故事的散文,保持了其一贯的深沉与朴实,文笔简劲的风格。学与义的故事中有人和人的命运,也有民间的人生教训,平静而有波澜,不失为一首动人的爱情挽歌。“人心不古,世风浇薄,而我人微,爱着爱情,顿生忧伤”,我们可以看到,如此安稳、可信赖的情感在易变的时世中却充满了悲凉,令人心疼。
4.马 语《一言难尽陪读路》
这称得上是作者生命旅程中流淌出来的心血之作,甚至可以是血泪之作。在陪读成为当今中国蔚为大观的独特社会现象之时,作者以一位亲历女儿陪读和陪考的父亲身份,倾诉女儿成长历程的真切感受。有爱,有痛,刻骨铭心,既有感染力又具有典型意义。此作从一个角度折射出当今中国教育的一个软肋。
5.王十月《父与子的战争》
该文真实记录自己和父亲之间几十年来的亲情史,从不解、冲突最终走向理解和融合。文章对父亲形象的描述,从一个严父形象到最后“老小孩”式的至真,夹杂着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过程,最后突显出父子情深的主题,同时借家族中父子关系的描述,对天下父子情寄予了自己的期望。该文以其粗厉的真实性打动人心,欲扬故抑,阳刚,内敛。
6.耿 立《谁的故乡不沉沦》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阐述故乡对人的意义,表达人与故乡难以割舍的血脉联系和绵绵不断的民俗文化情结。文字凝重沧桑,充满忧虑和哀伤。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人唱给故乡的挽歌,忧伤动人,深沉厚重。引人共鸣,启人遐想。
7.毕淑敏《马萨达永不陷落》
作者从一个景点的观感出发,和读者一起回忆了一次历史上的战争及其中的人物。发生在公元前的一幕旷世惨剧,同时是人类伟大尊严的浩然之歌,惊天地而泣鬼神。文中毕淑敏还加入自己的西藏经历,将这人世间难以想象的历史重述。文章的人文含量丰厚,即有考古学家的精密、严整与细腻,也可以在波澜壮阔的叙事中,看到一颗良知之心的剧烈跳动。
8.凌仕江《西藏的石头》
西藏已经成为一个有点过剩的文学题材,但这篇散文可以说别具一格。作者对石头的诗性、西藏的神性特征进行了个人化的描述和表达。可贵的是这种表达不是抽象式的空论,而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探寻西藏的历史,展开对西藏的认识。表达出对生活、对西藏的真挚热爱。
9.韩小蕙《面对庐山》
风景散文已经成为最不讨好的散文品类,但资深报人韩小蕙的《面对庐山》写得让人血脉贲张。“面对庐山,人类可以从头再来吗?”那么多的恩怨、那么多的风云,一句话,问得我们哑口无言,把一个火药味儿很浓,人人皆知其来历的题材,写得层层深入,形容恰当,简洁得体,感人至深,殊为不易。
10.雪小禅《风中的鸟巢》
此文无论是写景还是状物,都由“孤单”、“简洁”等最初的观感,生发开来,走向写意,并由此联系现实人生,写出了女性的柔软、女性的韧性、女性对女性的不容。作者笔底有灵性,笔端有灵气,在遣词用语中敢于打破常规、直抒胸臆。这种有生气又有锐气的散文,应是散文写作中新的实力派代表。
|
目錄:
|
获奖作品孤魂无主 阎 纲
月下狗声 陈奕纯
山石殇 凸 凹
一言难尽陪读路 马 语
父与子的战争 王十月
谁的故乡不沉沦 耿 立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毕淑敏
西藏的石头 凌仕江
面对庐山 韩小蕙
风中的鸟巢 雪小禅
候选作品猫 咪 王广谦
穿过一条街,或贴着地面行走 陈启文
书女清语 唐继东
鸟巢——自然笔记 杨文丰
童 谣 谢 伦
老街赋 肖复兴
门前一树马缨花 杨牧之
只是欢喜随意而至 柴 静
低语人生 林柏松
青春的才情 吴光辉
那双美丽的眼睛 甘以雯
故乡啊,故乡! 厉彦林
一张洗脚票(外三章) 樟 楠
母 亲 江 子
功夫更在笔墨外(三章) 梁 衡
莱山之夜(随笔十章) 张 炜
生 灵 浇 洁
写给天堂的父亲 王 军
在村庄里闲走 李雪峰
酒宴拾趣(三则) 王梓夫
时光滴落 李成琳
|
內容試閱:
|
除了诉状、地契,他还写书信、分约、婚单、对联以至“天荒荒,地黄黄,我家有个夜哭郎”。他精通农村一切应用文,靠一支秃笔换钱,有饭吃,有衣穿,有烟抽,倒也自由自在。
打发走一群来人,三伯感到疲累,从床上搬下矮桌,摆好烟盘,再足足过上一把烟瘾。此刻,
曰近黄昏,对门祖宅的台阶上下已经聚拢了嬉戏扯闲的人,他也躬身其中。孩子们要他讲包公、济公,他不拒绝,而且加添上施公,绘声绘色没个完,直到天黑。可惜,没有茴香豆送给孩子们:“多乎哉,不多也!”
入夜,被本家一座座粪堆包围起来的小小瓦屋安静极了,静得有些恐怖,粪堆刹那间变成坟堆!夜五月,漆黑可怕,月光如水,阴森可怕,但是三伯不怕,好像只有这时候才好使他进入神游的最佳境界。他睡得很晚、很晚,一盏小油灯常常亮到凌晨甚至于鸡叫三遍。他在小屋里做什么呢?人们说不清楚。有人说他挑灯夜读,有人说他心系国难,有人说他借酒浇愁。总而言之,此时的三伯回归到文人的本真,难怪他特别适应甚至期盼着夜幕降临后这种死尸般人的寂静。睡得晚也就起得晚,他的生活里只有夜晚和晚半晌儿,没有前半响儿。即便是大年初一,也要睡到大晌午。我们家族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大年初一一大早,家族四个支系的男男女女,分性别排好长长的队伍磕头拜年,拜祖先的灵位和活着的长辈。队伍经过粪场,三伯尚在梦中,只好在他的窗外跪下磕头。尤其是年轻媳妇们,对他十二分的尊敬,一边下拜,一边对着窗里挑衅地喊:“伯,给你拜年咧!”她们故意把嗓子扯得很高。他被吵醒了,想起今天是大年初一,便翻了一个身,在床上懒懒地应道:“磕吧!磕了搁在窗台上!”一阵笑声渐渐远去。妯娌来拜年,在他房外喊:“三哥,给你磕头了!”他仍未起床,照样对着门窗说:“磕吧,磕吧,磕了搁在窗台上!”窗外说:“快吃饭了,你还不起来?”他说:“正安零件呢,安好了就起!”族里的长者听了这话,不高兴,长叹息:“他白领了族人的跪拜,祖先何曾领受过他一个头呢!”
……
P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