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NT$
330.0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NT$
990.0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NT$
495.0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NT$
299.0
《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售價:NT$
440.0
《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售價:NT$
450.0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45.0
|
編輯推薦: |
恩泽的政绩主要表现在于勤于旗务、兼民治方面,由于资料的有限,在此就从征收烟厘斗秤、开荒垦地和改练洋操三个方面来说明恩泽所做出的努力和业绩,以此来说明他得到朝廷的嘉奖是情理之中的事。
恩泽督导的改练洋操以及保甲团练的开展,不仅提高了边军的作战能力,也加强了地方维持正常安全秩序的能力,有利于黑龙江地区的经济、政治以及其他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恩泽除了在征收烟厘斗秤税捐、解决开荒垦地、改练洋操等方面表现出杰出才能外,还在军队的马队建设、购置先进武器、筹措军饷、建设齐字营以及经济上管理漠河金矿、都鲁河金厂、宽河金矿、阿林别拉沟煤矿、瑷珲商号所办煤矿以及在灾害发生之后的政府救济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作为,可谓是做到了尽职尽责。
|
內容簡介: |
就目前而言,关于他的史料记载虽然不多,但他也被纳入了赵尔巽所总编的《清史稿》 中,关于他的列传虽然字数不多但足以说明他的文治武功。本书将在《清史稿》的基础上对恩泽的生平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并通过他对朝廷所上的奏折来着重说明他在任职期间的良好政绩,以此来对恩泽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物评价。
|
關於作者: |
冯建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藏学学刊》、《北方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等各类刊物上发表各类论文、调研报告多篇;主持过《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边疆政治变迁研究——民族国家构筑视野下的蒙新藏边疆》《边疆、民族与国家:现代中国民族国家认同之构建》《清末新政与近代中国边疆政治变迁研究》等项目。
|
目錄:
|
第一章 人生轨迹
一、东北边疆在清朝统治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001」
二、少年恩泽所处时代背景 「003」
三、黑龙江将军前的行伍轨迹 「003」
第二章 《挽金忠介公诗》
一、壮志难酬 「008」
二、追念往昔 「009」
三、感慨当下 「012」
第三章 弹劾长顺
一、中日甲午战争 「015」
二、“农安惨案”与“调查长顺案” 「017」
三、“调查长顺案”中的恩泽性情分析 「020」
第四章 初摄全局
一、积极剿匪 「022」
二、奏请减免税收 「025」
三、重审同知 「026」
第五章 抵御外侮
一、抵制《中俄密约》 「031」
二、训练镇边军 「039」
三、筹办民团与造械并举 「042」第六章 振兴经济
一、开采煤矿 「044」
二、创设木植公司 「047」
三、奏请自铸银元 「048」
第七章 招垦荒地
一、从“封禁”到“弛禁” 「051」
二、积极垦荒 「055」
三、垦荒的实践意义 「058」
第八章 主持编绘《黑龙江舆图》
一、绘制《黑龙江舆图》 「062」
二、《黑龙江舆图》主要内容 「071」
三、《黑龙江舆图》的经世思想 「073」
第九章 简单评价 「076」
附 录
恩泽年谱 「080」
《清德宗实录》所载黑龙江将军恩泽史料 「084」
《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恩泽传》 「108」
参考文献 「109」
后 记 「112」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人生轨迹
一、东北边疆在清朝统治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东北边疆地区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早在清军入关以前,东北边疆就
是满洲政治核心地区,并为其开拓进取的根基所在。顺治元年,清朝迁都北京,
自此东北边疆更被清廷视为特别区域,并逐渐建立了一套与内地行省迥然不
同的行政制度——军府制度。
东北边疆实行的军府制度,大体而言,即由中央简选将军分驻奉天、吉
林、黑龙江三省,管理军政和民政,实行军府制下的旗、民分治。除此以外,
地方行政方面,因民族成分复杂,社会习俗各异,又分别设立驻防八旗制度、
州县制度、边民制度和盟旗制度。驻防八旗制是清廷在东北地区的主要管理
体制之一,在全国各地驻防中居重要地位,其主要职责一为管理所属旗人户
籍、田土;二为设置卡伦,稽查私人围场偷打牲畜、私占禁地的垦民,“专理
旗务,不与民事”①。府、厅、州、县制,即管理汉族人的行政体制,它的设
立与汉族流民迁入东北地区的流向有直接关系——其流向大体呈现由南向北
的趋向——即先在奉省,其次为吉省,咸同以后黑龙江也渐设民治机构。边
民姓长制,主要管理黑龙江下游、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以及海滨和库页岛
辽阔边疆地区,这些地方分散居住着赫哲、费雅喀、鄂伦春、恰喀拉、库页
等少数民族,统称为边民。另外,在蒙古族聚住的东北边疆西北部分地区则
实行盟旗制度。清政府在东北边疆除了在政治管理体制上表现出与内地不同以外,
在经济举措上也表现出自己的特点。长期以来,清朝统治者将东北地区
视为其可依赖的根本。为保存它的“龙兴之地”主脉和独占东北的丰富
资源,顺治、康熙年间,清廷沿明代辽东边墙修筑一条柳条篱笆,用以
标示禁区的界限,禁止汉人、蒙人等越过篱笆打猎、放牧、采参等。这
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柳条边”,它人为地将东北地区与内地分隔开来。
与此同时,清廷还于柳条边外设盛京围场和吉林围场。乾隆年间,清廷
更是大张旗鼓地在东北边疆实行“封禁”政策,以防止汉族人进入,保
护旗人生计。
清朝在东北边疆实施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较之内地具有相对独
立性,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清廷在东北地区的特殊地位。从政治上来说,
为清廷提供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有学者指出,“清人自以为异族入主中原,
猜忌之心未泯,畛域之见时存,歧视汉人,以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故欲保留发祥地之东北,勿使汉人侵入。则一旦中原有事,可以退守,
不致蹈元人覆辙”①。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清朝统治者作为一个少数民
族入主中原,前途未卜,先有蒙元之鉴,不可不未雨绸缪,做到进退有据。
清廷从稳定的角度出发,尽量保持东北社会的单一性。无论是军府
制度,还是文化畛域的划分,清朝统治者的立足点是尽量营造一个封
闭的东北。根据社会控制理论,处于两头的社会环境最为稳定:其一
为民主开放、法制健全的文明社会;其二则是相对封闭、不受外部影
响的“小国寡民”社会。清政府不可能超越时代范畴在东北边疆建立
一个文明社会,因此,东北的稳定只有建立在一个封闭、内循环的小
社会的基础之上。有清一代,中央政府极力维护占东北人口多数的旗
人利益,维持他们的生计;同时,入境谋食的流民因东北广袤的土地,
生活也相对安定,他们乐于将这里当做他们的乐土。直至近代,当没
有外力冲击的时候,清王朝对东北保持着强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东
北边疆的确是相当稳定的。二、少年恩泽所处时代背景
恩泽,蒙古噶奇特氏,荆州驻防蒙古镶蓝旗人,生于1840 年鸦片战争前后。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传统社会走向穷途末路的时期。
其时,伴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对传统中国的冲击,清王朝采取高压手段所维
持的相对稳定的统治年代业已一去不复返,而用鲜血和烈火染成的“康乾盛世”
的红漆招牌毕竟要掉下来了。恰如有学者描述的那样:“这的确是一个暴风雨
前异常沉闷昏热的时刻,一切都在无声无息地腐烂,一切都走向无可救药的崩
毁,这里充满着贪污、腐化、卑劣、无耻,同时也在迅速地成长着无可遏止的
愤怒和仇恨。”①
如果说,鸦片战争以前,华夏民族处于一种“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相对
充足或完满状态,享受着作为世界中心民族或强盛民族的古典荣耀,并且,在这
位“自我”看来,作为外来客人的边缘“他者”总是野蛮、弱小的少数民族,即
属于“夷”或“夷狄”。那么,晚近以降,随着西方器物和制度的贩入,清朝统
治者的心理发生了微妙变化。晚清中央政府在与近代世界的对峙中,逐步认识到
清朝仅仅是近代世界中的“万国之一”,并因此而不得不放弃原有的天下观,对
近代列强对边疆的渗透做出应对。显然,在中西接触后,清朝统治者仍要保持传
统式的中国社会国家观念,事实上非常困难。面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先进制
度,清政府开始寻求改变。
少年时代的恩泽,梦里常有蒙古大草原飘动的白云、歌声、奶茶和酒香。这
一刻,他渴望成为蒙古族英雄成吉思汗帐下的一名勇士,跨在马背上旋起一股威
风,挥洒着几分放荡不羁、桀骜不驯,驰骋在成吉思汗征服的辽阔疆土上。但他
面对的现实是,与蒙古八旗先辈能够享受“大川归道”“王邑文明”的美好安稳
生活相比,少年恩泽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一个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晚清末世了。
三、黑龙江将军前的行伍轨迹
在这样一个最坏的时代,大批晚清统治者及其追随者官官相护、朋比为奸、荒淫无耻、逢迎献媚,而盘踞威慑在这个世界顶峰的是大清皇帝的“一
夫为刚,万夫为柔”。当同辈的蒙古八旗少年沉醉于“三五成群,手提鸟笼雀
架,终日闲游,甚或相聚赌博,问其名色,则皆为巡城披甲,而实未曾当班,
不过雇人顶替,点缀了事”的悠闲生活时,少年恩泽不独继承了蒙古人崇尚
武功的习性,亦对舞文弄墨的孔孟朱子之学充满了好奇。在他的业师和父母
看来,恩泽年少聪颖,精书法,擅诗词古文,且能够熟诵四书五经。由于恩
泽学业优异,业师和家庭对他期望殷切,相信他能通过科举博取功名,以“显
父母,光宗族”。“学而优则仕”,是传统中国社会一般读书人必由的道路,恩
泽早年也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然而,稍让亲友们感到失望的是,咸同年间,
年轻的恩泽先后几次参与应试,但都未能考取,“金榜题名时”的梦想变得遥
不可及。
显然,科举这一进路对于恩泽来说,已是几近虚幻。无情的现实让恩泽
不得不重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在此情势下,倒是恩泽的父亲预先
对他的人生作了规划。为了替恩泽谋一份差事,使其不至于无所事事,恩泽
的父亲要求其参加朝廷组织的翻译科考试,以求入仕,这就是“笔帖式”。相
较于万人争渡的科举“独木桥”,这种考试相当简单,尤其对于精通汉、满、
蒙文的恩泽而言,可谓手到擒来,但略为遗憾的是,笔帖式只是一种较低职
位的官职。但不管怎样,这终究是一条出路。正是通过这一进路,恩泽入职
荆州驻防的笔帖式。
尽管投身行伍,恩泽仍手不释卷,对桐城派大师姚鼐的《古文辞类纂》
爱不释手,总是随身携带,以为经国大计、治事律身之道都可在书中找到。
略显讽刺的是,在恩泽早期的仕途上,熟读经书、满腹经纶并没能给他带来
殊遇,倒是满身的力气和超群的武功让其在与同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得
以升任荆州驻防军佐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恩泽博览群书、韬
光养晦,为其更进一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使得他能够在以后的官宦仕途
上扶摇猛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