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1.角度新颖,针对性强。图书市场上亲子教育类图书层出不穷,角度大多是正面教育,而本书反其道而行之,主要以每个孩子的“不完美”和缺点为对象,针对性强,告诉父母们应该怎样对待孩子这些缺陷。
2.注重心灵的教养。本书反复提到的一个观念是“聆听孩子心底的声音,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所以,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孩子心灵教养书。作者抓住孩子出现错误的源头,指点年轻父母们要从心听,用心教,注重对孩子心灵的关心和教养,要做孩子的心灵按摩师。
3.作者蒙谨是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所以对于孩子的心理活动规律非常了解,她的指导也比较令人信服,具有绝对的实践性和可行性。本书可以说是青少年教育的权威之作。
|
內容簡介: |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了尝试与错误。
“开智书坊”著名教育人蒙谨的又一本心灵教养书,以自己18年的教养经验,通过10个话题、50条建议、150个亲子案例,从儿童生命的整体意义出发,揭示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帮助焦虑父母走出误区,拥抱孩子所犯的错误;教导聪明父母学会“智爱”,聆听孩子心底的声音,让孩子心灵的成长和身体的成长一样,获得均衡的营养!
一次智慧与爱心的激情碰撞!
一部年轻父母们的心灵教养宝典!
|
關於作者: |
蒙谨
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师。“开智书坊”旗下签约作者。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曾在国内杂志报刊发表散文、杂文多篇。已经出版过《正面教养,让不听话的孩子乖起来》《让孩子把话说完》《别让爱阻挡了孩子成长》《女儿,把你的手给我》《陪儿子一起长大》《越唠叨你的孩子越糟糕》等亲子教育作品20余部。
|
目錄:
|
序 言 成长就是让孩子的心灵变得强大
第一章 发现孩子奋进的心理密码
关注孩子的成功需求
给孩子一点刺激
孩子是你的,也是社会的
帮助孩子进行心理修正
让孩子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二章 帮助孩子寻找活着的独特意义
孩子是自己的单数
尊重孩子的人生渴望
别干扰叛逆期的孩子
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做教育
请耐心观察、解读孩子
第三章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请把孩子当孩子
请乐观看待孩子
别随意指使孩子做事
不要把孩子“含在嘴里”
别无视孩子的存在
第四章 别让自己成为孩子的阴影
别拿自己的成功做孩子的标尺
不要用自己的优秀约束孩子
为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
孩子未必会继承父母的优秀之处
直面孩子的“丢脸”行为
第五章 别用点滴行为拼凑孩子
不要片面看待和判断孩子
教训孩子时要就事论事
与孩子诚实坦率地交谈
引导孩子正确理解事物
关注孩子的细节变化
第六章 帮助孩子扫除精神恐惧
信念是孩子成长的支柱
帮助孩子去除内心的恐惧
宽容孩子的无心之错
让孩子尝一点成功的滋味
受伤的孩子需要心理按摩
第七章 为有弱点的孩子营造平衡感
正面看待身体有残疾的孩子
为孩子营造归属感
不要过于关注受伤的孩子
别让孩子心里充满仇恨
不要经常抱怨孩子
第八章 让压力成为孩子坚强的筹码
及时扼杀孩子自卑的优越感
孩子不能总以超越别人为目标
不要过度地夸赞孩子
读懂孩子的童年心理
不要过于苛刻地要求孩子
第九章 别让“刻苦”二字将学习弄苦了
学习不是死板地坐在书桌旁读书
做知识的产婆,让孩子自主学习
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
不要赋予成绩太多含义
培养孩子的“优等生”心理
第十章 关注孩子的群体生活
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极其重要
寻找不合群孩子的心理症结
让孩子自行解决交往中的问题
宽容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帮助孩子自然地与异性交往
|
內容試閱:
|
序?言
成长就是让孩子的心灵变得强大
鲁迅曾经说过:“谁塑造了孩子,谁就塑造了未来。”那么,究竟要塑造孩子的什么?孩子可塑性最大的又是什么?教育专家一致认为:主要是塑造孩子的心灵。
可以这样说,谁为孩子塑造了一个健康美好的心灵,谁就等于为孩子铺就了一条洒满阳光、开满鲜花的道路。然而,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仍然是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最大的盲区。
我们先回放几则新闻:
某留学生,在机场用刀捅伤母亲,原因只是母亲没有给他更多的钱;
某贫苦大学生,在一场牌局中不满同学的指责,用斧子砍杀七人;
某中学生,因为老师批评了一句,忍受不了,冲到窗口跳楼自杀;
某几个小学生,放学后集体未归,约定去某处自杀;
……
这样的新闻常常让人感叹:
没教好的孩子就是一颗炸弹!
他会随时炸响在你的老窝上空,让你的家庭瞬间“灰飞烟灭”!
可悲的是,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所有的矛头都会指向家长:含辛茹苦是溺爱,放手教育是疏忽,谆谆教导是唠叨,教导规则是约束……顷刻间,父母所有的努力都会化为乌有。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这让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提心吊胆,惴惴不安,前进一步就要犹豫一下,然后后退两步。因为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怎么才能让孩子拥有健康强大的心理。
其实一些孩子出问题,与父母无关。孩子只是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更新中,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这才做出某种极端的行为。
当然,说与父母绝对无关也不对。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小时候就帮助他发现生命的意义,能及早培育孩子的社会感情,那么孩子出问题的几率就会降低很多。
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对小孩子谈及生命的意义,以及培育孩子的社会感情,持怀疑态度。
实际上,任何人从出生就已经开始观察和感觉自己在人群中的地位以及作用了,当年纪很小的时候,孩子的观察会很片面,感觉也会出现偏差。
但这没有关系,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发生在孩子周围的事情越来越多,孩子的分析和判断能力都会增强,他会不断修正自己的那个地位和作用。
这个人群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孩子生命的意义。有意思的是,孩子会根据成人对这个意义的诠释,去隐藏或者显露它,并成为某种固定的心理模式,着床在孩子的心灵上。
比如,如果小孩子发现撒谎对自己有利,但同时发现撒谎被成人称为坏行为,那么这个孩子就会一边撒谎,一边隐藏自己的撒谎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的父母只去关注孩子的撒谎这个行为,要么通过暴力让孩子记住教训,要么通过羞辱让孩子知道撒谎的坏处,但这通常治标不治本。因为从根本上说,孩子认为撒谎是有必要的,他如果不撒谎就会觉得不安全。如果父母不能解决他的安全问题,那么孩子就会一直撒谎。
父母强行对其纠正,只会使孩子产生消极的心理,认为自己是糟糕的,把生命的意义降格;或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卑鄙的人、懦夫,这将更糟,会使孩子的心理扭曲更严重。
就生命本体来说,每个孩子都有一种自发的强大的力量,都有一个成为卓越人才的生理密码。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有心理强大的本能。
只是,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了超广泛的科技信息,并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的强大压力,就会感觉自己是渺小的,并由此而产生苦闷和难过。
加之,现在社会关于儿童心理方面的教学和疏导也极不到位,这就使得很多孩子从小就成了压力的奴隶,天长日久就会造成心理畸形和性格变态,产生很多社会问题。
再则,作为家长,我们的能力有限。我们无法改变孩子成长的环境,甚至无法不让孩子承受当下社会的压力,我们可能还会因为错误理解某种教育理念而对孩子重复施压。
这三个方面的原因,使孩子心理强大的本能被淹没,甚至使孩子成为父母的负担。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得我们做父母的付出努力。我们得多了解儿童心理学,多学习教育心理学,从深层了解孩子对自己生命意义的定义,帮助他把这个定义建造得积极有力一些。
这就是本书的写作缘起。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著名教育作家蒙谨深度挖掘了几个教育心理学关键点,通过对生命整体意义的阐述,发现儿童时期心理形成的规律,帮助父母举一反三,通过这些关键点来塑造一个优秀的好孩子。
当我们能够透彻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能够明了环境给孩子的心理造成的冲击,能够巧妙地激发孩子心理强大的本能时,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
最后,祝天下父母与孩子同心!祝天下的孩子都有一颗强大的心!
第一章?发现孩子奋进的心理密码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追求卓越是人的本性。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差生和优生之间的差别不是能力,而是心理。如果你仔细去观察,就会发现差生的心理成长轨迹是这样的:遭受打击→自卑→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只要他能接受一点肯定的信息,那么他就能突然爆发,重新找回自信,甚至能成长为优生。
关注孩子的成功需求
孩子有自己的成功需求,只是这种需求常常被大人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大人的成功需求。在大人需求的束缚下,孩子的潜力慢慢沉寂,并出现假死亡状态,这就是“差生”心理。
可以肯定地说,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世界上的。这就是孩子的生存意义,也是其赖以挖掘潜力的刺激源。可大人总自以为是地给孩子一个生活意义,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指导来学习和生存。就像“买椟还珠”,只要了孩子的壳,而没有留下孩子原有的强大内心。
我有一个同学,叫王善喜,属于滑稽好动派,回答问题时,常会忍不住爆出一些非常好玩的段子。
王善喜爸爸是学校教导处主任,他经常训斥王善喜,说他扰乱课堂秩序不对。王善喜起初老实(他自己解释是消沉)了一段时间,但打骂多了,他也就皮了。
一天自习课,王善喜正和前桌大声辩论,主任巡班,逮了个正着,他撸起袖子就要教训王善喜。
王善喜马上跳起来,说:“联合国有令,不得打骂儿童。否则,你会遭到弹劾。”一边说,一边借着同学和课桌的掩护跑开。
主任气得直翻白眼,他大步流星地赶过来追打王善喜。这时校长进来了,他进门就说:“联合国来电话了,谁能来接一下?”
王善喜马上举起手,说:“我,我。只有我跟他们熟。我从小就觉得我是一个幽默的大人物。”
于是校长就把王善喜带走了,主任也只好跟着出去了。
大约十几分钟后,王善喜欢蹦乱跳地回来了,他说:“你们都别理我啊,我现在要起草一份文件,等到活动日的时候,你们就会看到我大显身手了。”
几日后的全校活动日上,王善喜上台表演了一段自创的单口相声,掌声连绵不绝。今天,我已经想不起活动日上的节目,也想不起相声的内容,但那掌声却声声在耳。
现在,王善喜是一位优秀的外交官,他总是能用幽默化解一些尴尬的时局问题。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需求,与这个成长需求对应的,是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挖掘。如果父母遏制孩子的成长需求,那么也就等于遏制了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挖掘能力的发展。
我刚当班主任那会儿,班上有一个女孩子叫齐小新,特喜欢穿衣打扮,她妈妈为此没少费口舌。
小新穿的衣服虽然不算是奇装异服,但是她总是会做点文章,以使自己与众不同。比如,她会故意在衣领上别个小花,或者在外面套一件说不上是马甲还是短裙的东西。
同学们对于齐小新的这种做法也是议论纷纷,有的说她有创意,有的说她是臭显摆,甚至有的说她是青春期要来的招摇。这样的议论听多了,我就坐不住了。
我从农村出来,很崇尚简朴,不喜欢齐小新这样迷恋打扮,因此,就和她妈妈来了一个家校互动,一起给齐小新上课,企图让她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齐小新的妈妈常常跟她念这个经,她不以为然,但是当她第一次受到我的批评时,显得很惊讶。她说:“老师,我不觉得我有什么错误。”说完扭头就走了,弄得我特别尴尬。
但小新的这句话给了我一个警示,我开始反思:小新的这种做法到底有什么错误呢?我不能对她进行正面指导吗?
后来,我有意识地让小新为班级做黑板报,还让她在艺术节中为同学们设计服装,小新很喜欢,工作热情高涨。不仅如此,小新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学习时也特别专注。
去年夏天,小新给我来信说,她有一个到香港服装设计学院去学习的机会,但她更想到传媒大学去深造。
孩子的成功需求一旦得到父母的尊重,他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而这会带动他学习相关的其他专业,即使他的成功需求有偏颇,也不会影响他成才。
自从我母亲离世,我就变成了一个闷葫芦,不吃不喝。我父亲说,有一段时间,我显得特别呆,就是瞪着两个大眼睛看前方,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父亲很担心我,经常抱着我到各家去串门,让他们逗我说话,喂我吃饭。但他越这样,我就退缩得越厉害。父亲唉声叹气,不知所措。很多邻居也说,这个孩子恐怕要废了。
我不知道这样持续了多久,反正后来,父亲把我送进了医院。有一位老中医特别和善,他没给我吃药,就和我聊天,他问我:“你想你妈妈吗?”
我点头。
“你知道你妈妈在哪里吗?”
我摇头。
“你妈妈在二十年后等你呢。你得吃饭、长大,才能看到她。”
大概就是这样特别简单的对话,但对我特管用。自那以后,我开始吃饭,开始努力地渴望长大,甚至努力地学习,因为我特别想见我的妈妈。
即使孩子有负面的“成功”需求,父母也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欲望,做正面指导,让孩子看到光明和希望。
蒙老师心语
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一套刺激机制,他的眼睛在看,他的耳朵在听,他的大脑在运转,他的欲望在产生。父母要做的,就是捕捉他的正向欲望,宽容他的偏离欲望,指导他的负向欲望,让孩子永远有一颗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给孩子一点刺激
让孩子产生自卑感,这是教育的大忌。但这话也需要辩证地理解。如果孩子过于骄傲,或者已经没有什么野心,就需要给孩子一点刺激,让他能够奋起。
心理学上有一个奋起效应,就是当人受到挫折后,不但不气馁,反而会激发出斗志,想要去改变现状。如果我们想让孩子的心理变得强大,也可以适当给孩子一点刺激。
小语小时候喜欢阅读,擅长写作文。她七岁的时候,我妹妹的儿子优优出生。当天,小语就给优优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你妈妈是你的英雄,你是你妈妈的骄傲。”
我妹妹看后很高兴,在给优优做水晶脚印时,特意把这句话也印在了水晶上,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自此,小语的文采就被大肆传播开来。那段时间,来我家串门的亲戚都会对小语说:“这不是未来的大作家吗?”
我一直留意,但并没有看出小语的骄傲情绪,很为小语有这么好的心理素质高兴。
一天,小语拿着田字格本对我说:“妈妈,你看上面这几篇文章哪篇好?”
我看了一下,田字格本的封面上写了几个人的名字,小语跟我解释说,这是她组织的作文学习小组成员名单。
为了鼓励小语这种自学热情,我很认真地翻阅了那个本子,上面大约有七篇文章,作者都是化名,有的叫蓝莓,有的叫紫水晶,有的叫水蜜桃,很有点意思。
内文里,水蜜桃的文章写得最好,也最多,文字很灵动,而蓝莓的字迹最潦草,虽然很长,但人物介绍混乱,我只是大略看了一眼。
在评价的时候,我把自己的意见说了,小语立刻撅起嘴来,问道:“蓝莓的文章不好吗?”
我一下明白了,蓝莓的文章可能是她的。我又认真看了一下,然后说:“文章不能算不好,但其中的一处人物介绍出现了差错,而且字迹太草,致使阅读困难,给我的第一感觉不好。”
小语忽然就哭了,说:“你知道我是用十分钟写出来的吗?多不容易啊!”
我等小语哭完了,说:“你是让我做评判人的,可没说让我夸奖你。你做得不好,得能让我批评才行。”
“她们都用了好长时间才写完。”小语又争辩道。
“我只看文章,文章里并没有显示出谁写文章用了多长时间。”
“那我也用三天写一篇好文章,你看看。”
“好,我等着。”
孩子也会产生比较之心,拿自己和别人比,他当然希望自己胜出。父母要肯定他的这一做法,但同时要给孩子一个公平的平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短处与长处。
“肥猫”是我一个小学同学的绰号,因为他太胖,而且特别贪吃。体育课几乎是“肥猫”的灾难课,从跑步进入操场开始,“肥猫”的喘息声就拉开了序幕。
我们班级的体育成绩因为“肥猫”被拉下来很多:跑步,他不及格;跳远,他不及格;跳绳,他不及格。反正考什么,他什么不及格。
每次测试,体育老师一看到“肥猫”上场,就会放下记录本,长叹一声:“‘肥猫’时刻来临了。”同学们就会哈哈大笑。
“肥猫”也很难过。但我们小的时候,农村根本就没有“减肥”这一说,肥胖就是富贵的象征。
有一年冬天,“肥猫”的奶奶领着“肥猫”去串亲戚。走到离家一里地远的郊外时,奶奶一不小心,踩到了一块“贼冰”(上面被土盖着的冰),摔倒在地。
“肥猫”连忙扶奶奶,但是他虽然那么胖,力气却很小。因为是冬天,又是郊外,路上没有人。奶奶躺在地上,对他说:“快,赶紧回家去找你爸爸。”
“肥猫”马上就往回跑,可是跑了一会儿,他就喘不过气来,只好坐在地上休息,等休息好之后再跑。等“肥猫”把爸爸找来时,奶奶已经快冻僵了。
“肥猫”的奶奶住院了,花了很多钱。我记得我和妈妈去看望“肥猫”的奶奶时,她忍不住抱怨说:“要是‘肥猫’不肥就好了。”
我当时就看到“肥猫”一副特别羞惭的样子,低着头。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肥猫”不那么肥了,跑步也比原来快多了。
结合孩子的善心、良心,还有其他的正向之心,对孩子进行小小的刺激,能让孩子自觉改正错误、毛病。
陶京特别喜欢踢足球,小松和小语小的时候只要找不到他,就说:“爸爸一定又去哪里踢足球了。”
随着年龄增长,陶京的体力开始下降了,他再去一些学校足球场,就会被人淘汰出局。那段时间,陶京非常落寞,简直像世界末日来临一样。
但后来,他想出了一个继续踢足球的办法,那就是叫上小松,和小松一起踢。小松虽然小,不能给陶京带来竞争运动的快乐,但是通过教小松一些技巧,陶京还是能自得其乐的。
但小松并不是随时恭候、随叫随到,他有很多不踢足球的理由。陶京很有办法,他骄傲地说:“你是怕败给我,也是,毕竟你技术不过关……”
事情的结果当然是,陶京话还没有说完,小松已经抱着足球等着和他较量了。
激将法是最常见的刺激方法,很多父母都会使用。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说特别伤孩子自尊的话,不要频繁使用。
蒙老师心语
给孩子泼冷水是有风险的,一句话说不好,就可能让孩子一蹶不振,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谨慎使用。在使用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均衡孩子的内心感受力和承受能力,即孩子是否有做某事的欲望。如果孩子根本就对某事没有兴趣,那么即使使用此法,也不会有效,只会伤害孩子。
孩子是你的,也是社会的
当下的孩子都是独生子,被父母当成宝贝一样疼着、供着,为了保护孩子,父母会在很大程度上挡在孩子社会化进程的路上,使孩子变得孤独、自私。
教了几年书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孩子都处于与社会隔绝的状态,他们心中只有被宠的意识,根本就没有付出和奉献的想法。
我能有这个认识,源于我班上一个叫王文远的男孩的提醒。
某个早自习,我给学生读一篇小文章。文章说,跳蚤本来跳得很高,但有人在它的头顶上加了一个玻璃罩,跳蚤跳起时,撞到玻璃罩上,之后,它就不敢再跳高了。即使撤掉玻璃罩,它也不再有跳高的能力了。
我刚读完,王文远就大声说:“我就是那只跳蚤。”同学们听到这话都哈哈大笑。我也笑了,问他为什么这么说。
“你们知道吗?我以前有预测能力,我能测出未来三天的天气情况。可是我的这一超能力,被我妈妈给扼杀了。”
有同学立刻斥责王文远胡说八道,语文课代表文雅还举出例证,说有一次,王文远给大家预测天气,说第二天风和日丽,结果不但不是风和日丽,反而是飞沙走石。
我看到王文远和几个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想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就问:“为什么你认为你有预测能力?想一想再说。”
王文远想了一会儿,然后说:“其实是有一天,我表姑到我家唠嗑,走的时候跟妈妈说她明天要出门,也不知道天气怎么样。我就说明天有雨,不要出门。结果第二天真的下雨了。”
“你为什么说第二天有雨呢?想一想再说。”
“嗯——哦,可能是奶奶告诉我她腿开始疼了,我想,肯定就是要变天了。但是我舅舅有一次去外地收粮食,他问我天气怎么样,我说一定晴好,结果真的是晴天。”
“那你又是凭什么做这个判断的呢?是不是你奶奶腿没有疼?”文雅问道。
“当然不是,我就是很希望舅舅一帆风顺。可是我妈却说我胡说,所以,我家来人,她都不让我说话,闹得我现在才这么笨。”
“你是说因为你不说话,你才没了预测能力?”文雅的话非常犀利。
同学们又是一阵大笑。
“你别说,我有时候闻人们衣服的气味,就能判断出阴晴;有时候,我也会根据人的病情判断天气,反正每个人肯定都能给我提供点信息。”王文远说。
“这可不是预测,而是分析判断。你很聪明,也很细心,你能通过观察细枝末节,来寻找证据,很好,值得表扬。”我马上赞扬道。
孩子接触的人越多,他能学到的东西也越多,能激发起他好奇心的事情也越多。如果我们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那么孩子肯定可以早日独立,早日成才,早日强大。
小语刚上初一的时候,有一天没有通知我和陶京就晚归。我等她等得花儿都快谢了,正准备报警时,她斜挎着书包,肩搭着上衣,披头散发就进来了,我大惊失色。
我几乎是扑过去的,一把抓住她的手腕,连声问:“你上哪儿去了?伤着没有?怎么不给我打个电话?有没有同班同学跟你在一块儿……”
小语顺势一把搂住了我,拍拍我的肩膀,放声长嚎:“It''s getting better all the time……”
我气坏了,问她去哪里了,她摇着头唱了一会儿,才说:“嗨,我去跟同学听摇滚乐了。”
和小语纠缠了半天,我才明白,原来,小语是参加了学校的一个志愿者捐款组,跟着一对社会摇滚青年去募集捐款了。
“老妈,首先,我为让你们担心赔不是,我错了。”小语看了我一眼,摇着我的手腕安慰,就在我感觉心里很受用时,她忽然声音一扬,“其次,你得为我高兴,因为今天我发现我的过去都被荒废了,从今天开始,我要做一个有志青年,奋发图强!”
小语说收获很大,但我还是胆战心惊,不愿意小语再参加这样的活动。陶京很生气,说:“你还天天做教育呢,怎么就这么喜欢束缚孩子呢?我看挺好。”
我无语。
直到现在,小语依然痴迷摇滚。
并不是所有社会的,潮流的,都是孩子不能接触的。孩子需要在社会潮流中找到自己的喜好,在人群中找到一个向上的榜样,找到一个甘心奉献的机会,以及成就感。
我曾经为一个少年犯做过心理咨询。他是因为不停偷窃而进少管所的。
他特别沉默,自从进少管所后就没有说过一句话,不愿意和任何人接触。我和他沟通了好多次,他都极为消极。
在了解他的家庭情况时,我发现,这个孩子的父母工作特别忙,他从小就被关在家里。为了防止他搞破坏,他的父母甚至会用锁头锁住他的脚。
后来有一次,我又和他聊天,我问他:“你并不是想偷东西,你只想看看别人的家庭是什么样的,是吗?”
他还是没有说话,但却抬头看了我一眼。就是这一眼,我知道,我找到打开他心灵的钥匙了。
如果我们总把孩子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便于自己控制,那么就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心理畸形。就像一个强有力的幼芽,在出土时受到石块的阻碍,那么它变了形也要出来。
蒙老师心语
任何一个人的生命意义都必须要在社会中体现出来,如果孩子从小被父母与社会隔绝,那么他的全部生命意义必然是消极的,是自私的,是扭曲的。当然,在孩子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做好导师的工作,引导孩子接受正面信息,减弱负面信息对他的冲击。
帮助孩子进行心理修正
生活是一个大染缸,它可能会给孩子灿烂的颜色,也可能只给孩子黑暗的压抑。一旦孩子的心灵在生活中受到排挤,那么父母就得及时帮助孩子进行心理修正。
孩子的心毕竟是稚嫩的,当他接收到一个积极的信号时,他会信心满满,勇敢挑战;当他接收到一个消极的信号时,他会沮丧无力,甚至不敢正视自己。我们都知道,任何信号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必须进行综合分析,用辩证的态度对待。
佐鸣是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属于官二代、富二代,典型的公子哥做派,在学校里眼高于顶。我记得我们高中毕业十周年时,大家聚会,谈到他时,还说他是典型的“道明寺”。
佐鸣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但他很聪明,反应快,就是不愿意做出一副刻苦努力的样子,他说那样太逊、太掉价,他的身份是不容许他那样的。
尽管如此,老师们仍然都很喜欢他,同学们和他的关系也都不错。因为他没有什么坏心眼,谁有困难都帮上一把。当然,谁和他有矛盾,也要当场算好大一笔账。
佐鸣说,这才是他的人生价值。
大约在高三上半年的时候,佐鸣屡屡旷课,等他再回到校园时,他整个人都变了,变得特别谦逊,特别努力,他还在桌子上贴了一个座右铭:我就是自救的超人。
有消息灵通的人很快就告诉大家,佐鸣的父亲出车祸死了,而且死前还留下一笔债务,尽管不至于把他变成穷人,但却再也不能让他过原来的生活了。
同学们都很单纯,很少有人因为佐鸣家里的这场变故而改变对他的态度,但他那段时间却极为怪异,一会儿亢奋,满是激情;一会儿沮丧,满面愁容。
不久,佐鸣还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甚至差点和那个女生私奔。但这段爱情持续的时间特别短,很快就成为过去式,佐鸣一下子变得特别沉静。
当孩子遇到变故时,父母要给予孩子安慰,否则,他就会用其他的形式来安慰心灵,躲避这场变故,有可能变成一个懦弱的人。
小语上小学的时候,作文写得特别好,她的遣词造句有些超过了同龄孩子的学识。
那天,小语写了一篇《我最尊敬的人》,她写了这样一段话:
“你的身姿,是一座矗立的品性的高山;你的眼神,是一种纯粹善良的信仰;你的语言,是一种催醒沉睡灵魂的天籁。我爱你,你是我最尊敬的人。”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她的修辞还是有一点点问题的,不过这种句式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她的同学。
当老师把小语的这篇作文当成范文,在课堂上念完后,有一个学生忽然大声喊:“老师,她是抄袭的!我在网上看过这篇文章!”
小语哪里受过这种冤枉,听完之后就哭了,一边哭一边反驳:“这是我写的,这是我写的,这是我写的。”
尽管老师批评了那个学生,表示确信小语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来的,但小语还是感觉很沮丧。
回家之后,小语哭着告诉了我这件事,还一再让我上网帮她查查这篇文章。我告诉她:“你知道吗?尽管世界上有十几亿人懂汉语,可还没有人能写出这样漂亮的句子。”
小语一听,眼睛就亮了。
当孩子在外面被人误解,而使得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吃一颗定心丸,让孩子重新树立起信心。
我有一个学生,从小就患有“羊角风”,动辄就不省人事。她的父母到处为她求医问药,到她上小学的时候,偶尔还会犯病。
一天,我经过走廊,听有人喊“小疯子”,我朝班里望去,就看到所有人都在看着她,她一下子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我马上进教室批评那个喊她“小疯子”的学生,那个学生狡辩说:“她本来就抽风,不是疯子是什么?”
正说着,忽然就听一个学生喊:“老师不好了,她又抽风了!”
我回头去看,她躺在了地上,眼睛往上翻着,身体不停地抽搐。我吓坏了,赶紧过去把她抱起来,让其他学生去喊校医,找她的妈妈。
校医还没有来,她就已经好了。她看见我抱着她,挣扎着要起来,我说:“没事,老师先抱你一会儿。”
正在这时,她的妈妈来了。她一进教室就大喊:“哎呀,你怎么又犯病了?!”
我赶忙给她使眼色,制止她,说:“没有没有,我们正在玩拥抱游戏。她好乖哦,也很聪明。”
她妈妈会意,马上说:“哦,是啊,她平时就特聪明。”
那个喊她“小疯子”的学生,大概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在旁边说:“她是我们班最聪明的。”
这时候,我感觉她躺在我怀里的身体,变得很柔软,不再那么僵硬了。
当孩子因为某些缺陷而被人耻笑时,父母一定要给予孩子力量,让他相信自己是好的,并能战胜一切困难。
蒙老师心语
每天,孩子都会接受不同程度的考验,不光是学习方面,还有生活方面、品性方面的。越单纯的孩子,越容易被生活阴影左右。父母的任务,就是要把孩子从阴影里拉出来,让他看到生活的美,让他看到自己的力量,并永远相信自己。
让孩子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美国潜能成功学家罗宾曾经说过:“面对人生所持的态度,远比任何事都来得重要。”没错,对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让他拥有一种正确积极的生活态度,远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
儿童的心灵,是一颗潜力无穷的种子,它力大,可以撬动巨石;它维深,可以变幻出无数种样貌。父母就是孩子心灵的使者,如果能早早让孩子树立正确积极的生活态度,那么就能早早地挖掘孩子的超级潜能。
我的学生韦意因为父母离异,变得特别敏感,也特别沮丧,特别自卑,还喜欢怨天尤人。他曾经在一篇作文中这样写道:“阳光啊,你不用照着我,反正以前你也没有照着我。”
韦意的母亲经常和我交流,我告诫她:“爱他,但不要过于宠着他,否则,他的抱怨会更多。”
在学校,我没有特别关注韦意,因为我不想让他成为特殊的人。他做得好,我会不失时机地夸赞他;他做得不对,我也毫不留情面。
有一天,他做值日擦黑板时,不小心把我放在桌子上的水碰洒了,水浸湿了我的教案,他一下子惊慌失措。见我手忙脚乱地收拾东西,他忽然懊恼地说:“反正都是我的错。”说着,就回到座位,低着头,似乎在生闷气。
我对他说:“韦意,老师现在可是需要一个男子汉的帮助哦,你能不能帮我把教案拿到阳光下,晒一晒?”
韦意马上抬头看着我,满脸疑惑,我又重复了一遍。他几乎是从座位上跳起来的,跑着就过来了,然后认真地捧着教案,站在教室前面的一缕阳光下。
他就那样定定地站着,阳光洒在他的脸上,我对同学们说:“你们看韦意像不像一个英俊的阳光少年啊?”
同学们哈哈大笑,有的喊“像”,有的喊“不像”,韦意听着这些嘈杂的声音,一直笑着。
不要让孩子形成抱怨的心态,否则,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放弃对自身潜力的挖掘,转而用更轻松的方法——抱怨来对待问题。
陶京上小学的时候,非常淘气,属于老师讨厌的学生。大概老师总是以一种教训人的态度出现,陶京的对立情绪就特别高。作为对抗的代价,他经常接受老师的“脸部按摩操”。
说是“脸部按摩操”,实际上是老师发明的一种手部武功,不暴力的暴力。
一个特别偶然的机会,陶京在路上遇到了喜欢做“按摩操”的老师,他脱口而出:“按摩老师,您好。”
当时那个老师正和自己的儿子走在一起,她的儿子很惊讶,问:“什么按摩老师?妈,你还给学生按摩啊?你对学生也太好了吧?”
那个老师很尴尬,瞪了陶京一眼,没有说话。
陶京心里很鄙视这对母子,但表面上不动声色。
回家后,陶京就对妈妈说了这事,他有些愤慨,说:“我在想,如果她的儿子也被人做这种‘脸部按摩操’,她心里会怎么想。”
“我的儿子被做了‘脸部按摩操’?来,让妈妈看看你的脸。”陶京的妈妈说着捧起陶京的脸,仔细看着,“哦,你还别说,这脸是比原来俊俏多了。”
陶京毕竟小,一听妈妈这样说,很是惊讶,马上就去找镜子照。
妈妈在他身后说:“我给你准备的,可不是‘按摩操’,是鸡毛掸子!我呢,虽没打过你,可你惹祸的时候,我是真想痛痛快快拿起鸡毛掸子揍你一顿。”
“妈疼我,不打我。”
“老师要是不疼你,也不会给你‘按摩’了。”
“哼,才不是呢。”
“好,不是也行。妈教给你一个特别好的方法,让老师真的疼你。”
“啥方法?”陶京显得很兴奋,马上凑到妈妈面前。
“你心里永远别认为老师对你不好。你要告诉自己,老师对自己特别好,特别照顾。”
“那不是事实。”
“是事实。你相信妈,妈不会骗你。”
陶京后来跟我说,他按照妈妈的这个方法去想,发现老师其实特别可爱、可敬。
当孩子因为得不到某人的关爱而失望,并产生对抗心理时,父母要给孩子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当孩子能乐观看待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时,那么他就能获得别人的青睐。
我上三年级的时候,有三个实习老师教我,我特别喜欢她们。大概一个月(这个时间我不确定了)之后,她们的实习时间结束了,向我们告别。我当时特别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之后,每天早晨起来,我都为见不到她们而默默地哭一阵子。晚上回家,我也会因为没有和她们共度一天而哭一阵子。
接下来,大概是农忙假期,我做不了多少农活,就在家里帮爸爸做饭。但是爸爸每天吃饭的时候,都会说:“今天的饭怎么有点苦呢?”
我心里很忐忑,因为我在家无事的时候,一直在哭:看着三个老师的照片哭,做饭的时候,自然也在哭。
爸爸说:“可能是我的舌头有问题了,我的女儿做出来的饭应该是甜的,对不对?”
后来,我就不敢哭了,我把老师的照片藏起来,强迫自己做点其他事情。
悲愁会有连锁反应,所以,不要让孩子形成悲愁的心理,毕竟对于少年儿童来说,生活该是充满阳光的。
蒙老师心语
积极正确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工具,它能够挽回错误、完善缺陷,还能够令人重燃信心,让消极的影响,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果你想让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心,那么就要培养他积极的生活态度,永远正面看待问题,永远阳光看待事件发展。
第二章?帮助孩子寻找活着的独特意义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寻找自己活着的独特意义而努力了,比如,他看到自己能让别人笑,他会很开心,认为自己是受欢迎的,是有用的。这会使他能够修正自己,也更愿意付出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如果他看不到自己活着的独特意义,那么他就会任凭生活拖着自己走,而不知道去改善。所以,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寻找他活着的独特意义。
孩子是自己的单数
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他独立的生命意义,他的所有观点、态度、行为等都会沿着这个意义进行。如果父母把自己的生命意义强加给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思维混乱,无法认识自我。
父母总认为孩子是陶土,自己是陶匠,孩子成为什么样,得看我们做父母的功力。我们把他们捏成什么,他们就会成为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父母的作用的确很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侵犯孩子的思想领地,可以压制孩子,让孩子永远听自己的话。
小语十岁左右的时候,我带着她去一家玩具店,准备给她买一件礼物。在那里,我们碰到了小语的一个同学。两个孩子围着玩具店的柜台转,指指点点地评论着那些漂亮的玩具。
小语的同学看见一个玩具熊,觉得很好,就让她的妈妈给她买。小语见此,马上也说要买。当时,我对给孩子买这种玩具很不以为然,我以为那种益智玩具才更有意义。
于是,我说:“咱们先看看别的玩具吧,你看那个钓鱼玩具不是挺好吗?”
小语马上就恼了,说:“是给你买玩具,还是给我买玩具?”
她的声音特别大,引得她的同学和同学的妈妈都看我们。我觉得特别下不来台,就说:“你知道什么?那个钓鱼玩具更适合你。”
“是你玩,还是我玩?”小语不甘示弱。
我严肃起来,眼睛紧紧地盯着她,希望她能够意识到我生气了。
但这对小语根本就不起震慑作用,她反而也瞪着我说:“天天说教育,你懂什么是教育?这是给我选礼物,不应该是让我满意才对吗?你喜欢钓鱼,不代表我喜欢。别拿你那套理论来套我,否则,我就变成白痴让你看看。”
我尴尬极了,简直想抽她一巴掌。我连忙走到另一条通道上,让自己平静下来。谁知就这一刹那的工夫,小语就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玩具。
买完之后,小语看我的脸色不对,就说:“妈,你天天说,我自己的人生我做主。为啥我连个玩具的主都做不了呢?”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没有说话,我不是生小语的气,我是在想自己:为什么我每做一件事情,总是想着让它对小语更有意义呢?
对孩子来说,快乐地玩就是最大的意义。别担心,孩子的玩,不只是玩,还是一种自我成长。就像玩具熊,它能让孩子拥抱自己,能在大人无法安慰孩子的时候给孩子力量。
我特别希望小松和小语能够学会时间管理,就经常在他们耳边叨叨,比如,每天晚上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都想好,该准备好的作业和书本都装好,避免第二天临时乱抓。
小语的时间管理很合我的意,小松就差了。小松特喜欢玩,做作业的时候也会玩。每次,小语都准备睡觉了,小松的作业还没有做完,而他的作业量比小语少得多。
为此,我给小松规定:第一,放学回家,马上做作业;第二,每道题规定完成时间,超时要惩罚;第三,做作业时,隔三十分钟后才能休息,否则要惩罚。
这一办法对小松果然有效,特别是第二条,它使得小松做作业中间没时间玩了。
可是这样实行了大概一个月,小松就不干了,回家也不做作业,即使拿起作业,也是东张西望,拿这个玩玩,拿那个瞅瞅。
我要惩罚小松,小松就抗议道:“不行,我学习了一天,你就不能让我玩会儿吗?你就不怕我成为机器人啊?”
我说得多,小松的抗议就多,那套时间管理规定对他的约束越来越差。我很沮丧,几乎要停掉这套办法。
可后来我发现,这个方法其实有个漏洞,那就是放学后就做作业。这对孩子来说不公平,刚放学时,他的精神处于放松的状态,根本就不想绷紧。
于是,我把第一条改成:放学后,随意玩三十分钟,然后开始做作业。
这样做以后,小松果然不再反抗了。
孩子反抗父母的话总会有原因的,父母要做的,不是强行让孩子实行自己的政策,而是根据孩子的需求,改变自己的策略,让自己的教育策略更适合孩子。
奶奶特别讨厌小语的同学姗姗。原来,姗姗有一次在早市上和奶奶过过招,从奶奶手里高价抢走了一个小玩具。
尽管后来,姗姗认识奶奶后,向小语说明那是买给自己生病的弟弟的,希望奶奶不要见怪,但是奶奶就是无法喜欢姗姗,她总说姗姗心眼太多,怕小语吃亏。
每次姗姗来的时候,奶奶都不热情;她走后,奶奶还不断跟小语唠叨:“你个傻姑娘哎,你就不听老人言吧。这个姗姗心眼忒多,早晚有一天,她会把你慢慢吃了。”
奶奶一说这话,小语就特别来气,说奶奶啥都不懂,就知道添乱。
奶奶本来一肚子火,一听小语这么说,就更生气,找陶京评理:“你说这个丫头咋这么不听我的话呢?难道我会害她吗?我是她亲奶奶啊!”
陶京笑了,说:“哎,妈,您甭理她,她自己撞在钉子上,就知道了。”
孩子喜欢自己做主,即使是忠言,他也会觉得逆耳而选择不听。这时父母不要急着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听从自己,而要给他一个缓冲的时间,让他慢慢认识自己的错误。
蒙老师心语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尽管他童年、少年时期的成长轨迹可能会和父母重合,但这种重合只是一种腾飞前的准备,父母千万不要力图让孩子的生命轨迹永远和自己重合,否则,你就无法让孩子获得起飞的能力,无法让孩子飞得更好。
尊重孩子的人生渴望
父母可以期望孩子成才,但不要把自己幻想中的人生角色强加给孩子。因为孩子已经开始感悟生活,开始触摸自己,他有自己的人生渴望,有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现方式。
父母总是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认定做什么更成功、更幸福,于是就会把这个概念强加给孩子。也有些父母,因为自己的人生志愿没有完成,就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替自己完成。不管是哪种,对孩子来说都不公平。其实关于孩子的人生,我们应该听听孩子的心声。
我的同学萨仁花的爸爸吉日嘎拉是艺术馆的艺人。尽管萨仁花的父母很早就离婚了,但是她的妈妈还是希望萨仁花能像她爸爸那样有才华。
萨仁花高中毕业以后,没有考上大学,她曾经去找过爸爸吉日嘎拉,希望能跟着他学习马头琴。吉日嘎拉很久不见女儿,特别高兴,他表示愿意教萨仁花学习马头琴。
但是,在说这话的时候,吉日嘎拉有些犹豫。萨仁花极为敏感,吉日嘎拉已经另外组建了家庭,她不希望自己成为爸爸的累赘。她见爸爸犹豫不决,马上就要走。
吉日嘎拉很难过,连忙拉住萨仁花说:“不是,不是,你听爸爸说,爸爸只是不确定你是不是真的喜欢马头琴。很多来艺术馆学习的孩子,都是被父母逼着来的,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学。”
萨仁花沉默了,其实,她对马头琴没有什么概念,她常年和牧民妈妈生活在一起,耳里眼里都是牛羊的声音,她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吉日嘎拉说:“我的儿子,你的弟弟,他就没有学习马头琴,他说不喜欢。一开始,我特别接受不了,两个人别扭了好长时间,但是后来我发现,他喜欢小提琴,居然偷偷跟艺术馆的一个师傅学了小提琴。人各有志,我也就不再逼他了。”
萨仁花喃喃地说:“我学小提琴的条件也没有。”
“不是,爸爸不是这个意思。要不,你先跟爸爸学一段时间,要是喜欢,就继续学;要是不喜欢,就复读,再参加一次高考,到外面的世界看看,看看你到底喜欢什么。”
后来,萨仁花没有学马头琴,她参加了高考,还考到了厦门。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继承自己的事业,的确,如果父母在某方面有建树,那么孩子在这方面的学习会轻松一些。但如果孩子就是无法喜欢父母的事业,那么一定不要逼迫孩子。
小语特别爱臭美。你看吧,就是一堆螺丝,她也能把它们串起来,装饰在头上,或做成项链。
每当此时,陶京就会哈哈大笑着说:“哎呀,我姑娘真是时装设计师的料,你看,她多有创意。”
这样的夸赞,更助长了小语的爱美之心。周末做完作业,她就开始时装表演。
她把她所有的衣服都拿出来,一件一件试,穿完一件衣服,还会在外面套一件其他的衣服,乱七八糟地搭配。
我对她的这种行为不屑一顾,而奶奶是小语的忠实粉丝。不管小语搭配成什么样,奶奶都会鼓掌叫好。
那天,小语没有做完作业就开始玩搭配,我很生气,喊她去做作业,她答应了一声,但没有去做,我就更生气了,一把扯过她搭在肩上的一条裤子,说:“你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
“我怎么不能?我将来要做服装设计师。”
“你知道啥?做服装设计师是很难的,如果没有创意,对服装和时尚不敏感,那你最后只能成为裁缝。”
“谁说我对服装和时尚不敏感?再说了,裁缝咋啦?你不是说工作无贵贱之分吗?”
我一时语塞,我没想到,自己对于职业的认识也这么狭隘。
“你看我这身搭配,难道没有创意吗?你看,这条链子,虽然是自行车链子,但是和这条有点狂野气息的牛仔裤搭配,不是很合适?我相信,这绝对能引领时尚潮流。”
“好吧,我相信你,但是你能不能先做完作业?如果你现在功课不好,就是脑子里有点把螺丝变成配饰的创新思想,将来也还是无法做出好衣服来。”
“哼,偏见。”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将来能选择最好的职业,享受最幸福的人生。但其实对孩子来说,怎么体现出他自身最大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父母千万不要过早地给孩子的职业方向定位。
我认识一位妈妈,她曾经经常抱怨自己的儿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只对收拾屋子特别着迷,他能把所有的物品都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再自制一些合适的整理箱、袋,进行包装。
这位妈妈当时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出息,将来最多也就只能做个理货员,因此,每次见儿子整理东西,都会大叫着把东西夺走,扔掉。
这个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都是和妈妈别别扭扭地过来的。他始终不听妈妈的话,但现在,却成了著名的数学家。
一些看似没有出息的行为,也可能会造就伟大的人生。因为这些行为可能是孩子发展自身优势的一个途径。所以,父母不要用有没有出息来看待孩子的行为。
蒙老师心语
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期待,这是一种正常的态度。但是,不要给孩子的未来及早定性,即不要过早给孩子的未来安排一个固定的角色。因为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你不知道他擅长什么,也不知道他的潜力正在暗中作用发展哪一方面的能力。要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让孩子自己掌握自己的未来。
别干扰叛逆期的孩子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段叛逆期,这是生理所致。但是如果父母总干扰孩子,独断地帮孩子建设他的人生,那么孩子的叛逆期就会无限延长,甚至变得不可理喻,因为他无法认清自己。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成长特别快,尤其是错误的行为,对他的成长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是因为叛逆期的孩子,张开了全部潜意识,在探索自我,探索更大的潜能。
春山是我的高中同学,他是一个忧郁的胖子,不高兴的时候,就会不停地吃东西。没有几个人喜欢和春山玩,大家都觉得他太沉闷,太……太没有出息。
就说玩游戏吧,他特怕挑战,一遇到论输赢的事情,要么赶紧躲开,要么就自动举手投降,说:“反正最后一个肯定是我,你们玩你们的,别管我。”
我们见过春山的妈妈,身材苗条,一看就是精明强干的人物。据知情人士说,她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乡村干部。
有些同学就开玩笑说,春山肯定是抱养的,不是亲生的。还真有愣头青,把这话转给了春山。
春山并没有生气,反而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我敢百分之一百地保证,我是我妈亲生的,否则,她不会事事都操心,什么都要管管。”
这个世界哪个妈妈不操心孩子的事啊,因此,有人对春山这话不以为然。
春山说:“你们有谁的妈妈,把孩子每一任班主任的资料都调查保存得完美的?你们有谁的妈妈,对孩子任何一年班级里其他孩子的档案都了如指掌的?”
此话一出,众皆哗然。
春山继续说:“你,萨仁花,在我妈妈的档案里,是一个内向的、不太聪明的女孩;你,庄旭梅,在我妈妈的档案里,是一个太活泼的女孩;你,詹青,在我妈妈的档案里,是一个勤奋的学生……”
“你妈妈记录我们干什么?”有人不解地问。
“因为她在分析谁对我有好处,谁对我没好处。”春山说。
同学们一听,倒吸了一口凉气,纷纷用怪异的眼神看着春山。
春山说:“我就知道你们会这么看我,有什么关系呢?反正我早就认为自己是个怪人了。”
如果父母事事对孩子加以控制,即使孩子由于性格懦弱听从父母的,他也会不自觉地在听从中进行反抗,并以伤害自己为目的。因为他的目标已经不是开发自己,而是报复父母。
我有个堂叔,十几岁就结了婚,妻子是一个很老实的农村女人。堂叔的妈妈,我三奶奶,在家里说一不二,脾气又特别不好,动辄就拿堂婶撒气。
三奶奶不但自己打骂儿媳妇,还唆使儿子也来打骂儿媳妇。为了教育好儿媳妇,三奶奶还准备了一条精致的小皮鞭。
堂叔其实并不喜欢这个媳妇,开始的时候,只要是他妈让他打,他二话不说,抄起皮鞭就打。可后来有一天,他忽然不打了。
三奶奶骂他:“怎么,娶了媳妇就忘了娘啊?”
堂叔说:“媳妇是你给我娶的,我不知道你给我娶媳妇干什么,可是现在这媳妇是我的了,你没有权利再打她,更没有权利指使我打她。”
一直以来,这个家都是我三奶奶说了算,堂叔对她是言听计从,因此,我三奶奶特别受不了,她破口大骂,一边骂一边还打堂叔,让堂叔向她认错。
三奶奶这样打骂了一天,可堂叔就是不吭声。三奶奶气得了不得,拿起皮鞭抽打婶婶,谁知,堂叔站起来就把皮鞭夺过来扔掉了。
三奶奶气急败坏,在地上打着滚嚷:“可了不得了,你这个不孝子,我要把你赶出家门,你自己出去过吧。”
那时候,农村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堂叔没有工作,又刚结婚,手里根本就没钱,更没有房子。但是堂叔听了三奶奶这话,却二话不说,拉起婶婶就走了。
这一走就是好几年。三奶奶整天哭天抹泪。
当孩子发现父母的决定对他的人生有伤害时,他会特别逆反,甚至会产生仇恨心理。即使让自己作难,他也不惜反抗父母,远离父母。
我刚嫁进陶家的时候,陶琳高中还没有毕业,特别叛逆,妈妈的话不听,哥哥的话也不听,而且天天想着谈恋爱,尽管没有人跟她谈。
我婆婆很保守,听了陶琳那些恋爱的论调,简直受不了,经常骂陶琳,要不就苦口婆心地劝她:“你个大姑娘好好地守点本分好不好?”
我开始也不喜欢这个样子的陶琳,但有一天半夜,陶琳忽然喝醉酒回来,她大笑着对横眉竖目的婆婆说:“我就是想要看看你这个样子,太好玩了。”
婆婆又要打她,我赶紧劝住了,并告诉婆婆,即使陶琳酒醒了,也不要说她什么。婆婆无可奈何,后来就不再管陶琳。
但是奇怪的是,陶琳反而变得特别规矩。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有时候会用反抗父母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成长。对于这反抗,他甚至没有对错的概念。如果父母不过分压抑孩子,这种反抗很快就会过去。
蒙老师心语
当孩子反抗自己时,父母都如临大敌,因为这表示自己的任何良言都无法被接纳,还表示自己对孩子的任何帮助,都会变成无用功。其实不是这样,反抗的孩子,是在认识自己,是在探索自己的能量,对也好,错也罢,只要他知道这是自己的选择,那么这也是一种成长。
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做教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某个年龄段对于他的某一种能力发展特别重要,这个年龄段就是敏感期。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做教育,会事半功倍。
做好教育,应该顺势而为。当孩子咿呀学语的时候,我们就要抓住他对语言的敏感期,对他进行语言教育;当孩子对秩序显得格外重视时,我们就要给孩子讲述秩序的安排。
我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男孩子,说话特别晚,三岁了,还说不清“妈妈”、“姐姐”等词语。这个孩子的妈妈急坏了,不再相信“贵人语迟”的话,反而认为这个孩子有问题。
也不怪妈妈着急,她的亲叔叔就是智障,她害怕这会遗传给自己的儿子。
于是,妈妈就带着儿子四处求医问药。尽管医术是相同的,但各个医生的说法却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有的说这孩子傻了,有的说这孩子没问题。
妈妈一时没了主意,就开始四处给孩子找补脑的药和食品。这个孩子从此开始了吃中药的历程。据不完全统计,光中药渣就能堆一座假山。
其实,这个时候,孩子对数字特别敏感,对人际关系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兴趣,他能很快地分辨出远房亲戚和自己之间的关系。而且,这个孩子也开始“乱说话”了。
孩子拿着小棍棒,一个一个地排开,然后一点点分开,确保每堆都一样,一边分,一边还“一”、“二”、“一”、“二”地说着。可是这个妈妈却感觉很烦,一脚就把那些东西踢开了。
她抱着孩子的时候,也总是对着孩子的脸说:“我希望他不是个傻子。”
受了这些消极的影响,这个孩子的发育更加迟缓。
其实每个孩子的敏感期都不一样,就说语言敏感期吧,有的孩子早些,有的孩子晚些,即使孩子表现得特别晚,也不要急于给孩子定性,说他智力有障碍。
萨仁花说她六七岁的时候,就是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必须睡在一起。她总觉得这事情有点不对,于是,就故意捣乱,今天要妈妈陪着,明天要爸爸陪着。
结果不久,萨仁花的爸爸和妈妈就离婚了。萨仁花的爸爸离开了她和妈妈,再也不回她们的家了。
那时候,萨仁花罪恶感特别强,她认为,要不是她捣乱,爸爸妈妈就不会离婚。萨仁花的妈妈是一个普通的牧民,她每天都特别努力地经营牛羊,希望给萨仁花更好的生活。
母女俩很少交流这件事,而萨仁花的罪恶感就一直持续着,并影响着她对人际交往的判断。
我刚认识她的时候,她是一个特别敏感、特别不愿意和人打交道的人。我特别喜欢萨仁花的淳朴,就主动和她交往。
我们熟了后,萨仁花告诉我,她就怕哪一句话说不好,哪一件事做不好,朋友成了敌人。
我问她怎么会有这么多担心,做朋友就要至情至性,聊得来就在一起,要是觉得没有共同语言了,就少说两句,也不至于成为敌人啊。
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担忧。但我们交往的那段时间,她总是显得小心翼翼的。我问她关于某事有什么意见时,她也是半遮半掩的,不敢全部说出来。
后来,我学了心理学,才知道,她其实是在人际敏感期时受到了伤害,不能正确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
在孩子的敏感期,如果遇到什么意外,那么孩子对某种能力的敏感度可能就会下降,甚至会出现错解。父母要多观察孩子,避免这种事情发生。
我们小区有个孩子,十岁左右还总是把东西放进嘴里,她爸爸妈妈都是知书达理的人,对于孩子的这一习惯非常恼火,觉得特别丢面子。有时候,还会当众教训孩子。
我总觉得孩子之所以会把东西放进嘴里,并不是坏习惯使然,而是一种心理症结。但这话我可不敢跟孩子的爸妈说。
那天,我和小语、小松在小区里散步,迎面正碰上这个孩子走过来。这个孩子比小语大几岁,但和小松却很熟。两人见面就打了个招呼。
小松很热情,上去就抱住了那个孩子,那个孩子看起来特别尴尬,一个劲儿推小松。小松很不满意,说:“你干吗?不喜欢我吗?”
那个孩子不好意思了,连忙说:“不是,我没和别人拥抱过。”
“你妈你爸不抱你吗?”小语快人快语。
那个孩子摇摇头。
“你缺抱哎,我妈说,孩子要是不被抱,就会变傻的。”小松说。
小松刚说完,就听我身后有人说:“你妈净瞎说。”我回头看去,是那个孩子的妈妈。
我笑了,问她:“你是不是从小就不让孩子把东西放进嘴里?”
“那还用说吗?把东西放进嘴里,那多脏啊!”
“哎呀,这不对,孩子那时候是口腔敏感期,他需要用嘴来接触物体,感知物体,理解物体。这时候,他的皮肤也特别敏感。你要多抱他,他会变得很聪明的。”
“瞎说。”
“……”
零至六岁,是孩子的感官敏感期,这个时候,孩子会把什么东西都放进嘴里,千万不要为了卫生而把东西夺走。你要真讲卫生,不妨把孩子放进嘴里的东西进行一下卫生处理。
蒙老师心语
抓住敏感期做教育,就像顺着势头买股票一样,会大有益处,能让教育事半功倍。对大多数儿童来说,零至六岁是一个集中的敏感期,这其中包括器官、语言、秩序、社会规范、书写等等。但并不是每个孩子的敏感期都一样,对于晚一些的孩子,父母要耐心等待。
请耐心观察、解读孩子
大概没有几个父母能够定下心来,认真地读一读孩子。当他们读不懂孩子的时候,他们会感觉烦躁,把原因归咎于孩子,对孩子发脾气,这只能使问题越来越糟。
即使是我们的孩子,即使与我们朝夕相处,他还是有他自己的世界,他还是有我们不能理解的地方。当我们读不懂孩子的时候,总是想让孩子给我们一个解释。其实,大可不必,我们可以等待,等待孩子愿意交流,或者等待我们终于看懂孩子。
我并不是刻意强调成绩的人,即使作为班主任,也没有在成绩上刻意给孩子压力,尽管我在这方面的压力巨大。
我以为,只要我对孩子的成绩采取一种宽松的态度,那么小语和小松就不会在成绩上对我有所隐瞒,这样,我就会知道他们在学习上的具体问题。
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一次,我和小语班里的一个家长聊天,发现小语居然没有把英语测试卷拿给我看,而这张卷子,据那个家长说,老师特别重视。
我心里就有了火,但是那次我没有发火。小语放学后,我询问了她的考试情况,她的确考得不理想,但也不至于到我的下限。
我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下,告诉小语下次学校有什么情况,不管怎样,都要及时通知我。小语答应得特别干脆。
可是不到两天,我偶然在小语的桌子上看到一张试卷,居然也是我没有看过的,我马上把正在吃饭的小语揪过来,问她怎么回事。她脸色一变,支支吾吾。
我火了,说:“我什么时候因为你成绩不好说过你?你为什么总是把卷子藏起来?你藏起来,我不但不知道你的成绩,还不知道你到底哪里没学好。这样,我就不能帮你了。”
“哼,你口口声声说不关心成绩,实际上,我只要成绩稍差点,你就马上给我补课,说这说那的。难道这是不关心啊?”
当我们口是心非时,或者是没有注意到自己所奉行的原则,正在被自己打破时,孩子会敏感地发现,并对你隐藏他的想法。只有找到源头,改变自己的错误,隔膜才能消除。
小松说,他有个同学,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特别僵,他平生最讨厌的就是和父母说话。而他的父母,为了和他多沟通,给他买了手机,只要是下课的时间,就会给他打上一通电话。但他通常都不接。
小语听了,就说:“如果是我,也会这样做。我们也需要私人空间的。”
“是啊,我说老妈不给咱俩买手机呢,原来是怕打扰咱们。向老妈致敬。”小松一边说,一边给我敬了个歪歪斜斜的礼。
“我才不是怕打扰你们呢,我是懒得理你们。”我故意说。
“咱们老妈就是心狠,能不理咱们就不理咱们。不像我同学他妈,总是想要打开他的心看看。”
“你说,你要是现在正想骂人,我打开了你的心,我是不是得骂你一顿?但你骂人的心就那么一刻,你说我骂了你,你是不是觉得委屈?你委屈了,是不是得怪我?你怪我了,是不是和我关系就不好了?”我说。
“老妈就会说绕口令,这一绕,就把咱俩绕进去了。不过,幸亏您是我妈,不那么逼我,不然,我有话肯定也不和您说。”小语说。
不要刻意去掏孩子的心里话,给孩子留点隐私权。否则,你越想问,孩子就越不想说。再说了,如果孩子说了,你没有像孩子期待的那样去处理,反而会使事情更糟。
陶琳有个同事的妹妹离家出走了,同事特着急,陶琳就帮着她四处打听寻找。二十四小时都没有找到,一家人只好报警。可是警察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踪影。
大约一个月之后,那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回来了,蓬头垢面,脸上和身上到处都是伤。可是当她妈妈问她怎么回事时,她就是不说。
她的妈妈情急之下,摇晃着她说:“你快说啊,你不说,妈妈怎么知道你受了什么委屈?你说出来,妈妈就给你报仇去。”
那个孩子眼神特别吓人地说:“要报仇是吧?你就是我的仇人。”
一句话,让她的妈妈呆若木鸡。陶琳的同事气不过,打了妹妹一巴掌,可是她只是沉默,低头坐在那里。
陶琳是个热心人,她知道后,就跟同事说,让那孩子到我家里住一段时间,缓一缓劲,再说。
也就是住了两天,这个孩子就憋不住了,给她的妈妈打电话,说自己很后悔,不该不听妈妈的话,谈什么恋爱,还要和人私奔,差点被人绑架。
她的妈妈接到电话后,泣不成声,马上跑过来把孩子接回去了。
当孩子犯了大错误时,他知道一定会受到大惩罚,此时他会死不承认自己的错误。父母越是逼问,他就越是抵抗。相反,如果父母能够晾一晾,孩子反而能够打开心门。
蒙老师心语
读懂孩子,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表面的东西,不一定能反映孩子的内心。但如果孩子不想打开天窗,那么父母就不要急于和孩子说亮话,否则,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得沟通不畅。不管怎样,作为父母,都要做一个细心的观察员,做一个有耐心的开导员,接受孩子的一切,让孩子愿意和自己说说他心里的那些事。
第三章?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在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之前,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决定着孩子对自己的解读程度。如果父母总是看到孩子的坏,那么孩子也会下意识地去屏蔽自己的好。如果父母能无条件接纳孩子,总是给孩子希望和鼓励,那么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铸造信心和勇气。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保持亲密的关系,一定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请把孩子当孩子
别以为孩子很简单,其实孩子有着父母已经丧失的很多潜质。我们不能为了这些自己已经流失的东西,而故意去剥夺孩子尚在的那些潜质。
没有纯真的眼睛,不能算是孩子;没有爱动好玩的天性,不能算是孩子;没有出奇的好奇心,也不能算是孩子。可是现在,还有多少孩子,有着纯真的眼睛,爱玩好动,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呢?
莫文薇是我的一个同事,她是一位美术老师,但我更愿意叫她“心灵捕手”。
我曾经问过我班里的学生,如果你能选择父母,你希望你周围的哪一个成人能做你的父母,让我奇怪的是,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莫文薇。
这让我有一种挫败感,就问学生为什么。
一个学生说:“她上课经常做游戏。”
“画画怎么做游戏啊?”
“比如,她要我们画一个吃惊的人,就会问什么人会吃惊啊,吃惊的人会有什么表现啊,还让我们讲故事。”那个学生回答说。
又有学生说:“在认识莫老师之前,我特讨厌绘画,我觉得我没有天赋,但是莫老师说我线条感特别强,她说我不但能画,而且能画得很好。”
“是吗?你说老师总是给你自信?”我问。
“是啊,我从来没有听莫老师说谁的画画得不好。她总是能发现最好的地方。”那个学生回答说。
又有学生说:“还有,还有,老师,每节课我们都会和同桌互换作品,看着别人的作品,我们给编上有趣的故事。”
“那太好玩了,你们编的故事一定和作者的想法不一样吧?”我问。
“嗯,不管一样还是不一样,都特别好玩。”这个学生回答说。
对孩子来说,他最希望父母做到这几点:第一,经常和他做游戏;第二,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第三,能把生活过得特别有趣。
我有个同事,叫李和梅,敦厚淳朴,和人交往时,必须自己吃点亏才舒服。如果你想平等地和她交往,她就会觉得特别不安。
比如,吃饭的时候,她一定要自己多出一份钱,给和她一起吃饭的人买一点小吃。这倒不是炫富,因为她根本不富。
或者大家一起开会,她一定要做一次服务生,给大家递递拿拿,才能安心坐下来开会。
我发现她这个性格后,就直接告诉她:“你对自己特别不自信,你不愿意人们高看你一眼,你希望人们践踏你,才心安。但是有人践踏你,你又会觉得委屈。”
李和梅听我这么说,吃了一惊,她喃喃地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自己。好像,你说得对。可为什么我要自我践踏呢?”
这其实也正是我想要问的,但恐怕这个原因深埋在李和梅的潜意识里,得需要一些特别的心理催眠手段,才能让她说出心里话。
我不会催眠,但我经常和李和梅聊天。我发现,她一说到小时候的事,就显得特别尴尬,特别不情愿,有时候还会说:“我那时候特别傻。”
她这样说的时候,我会回她:“有几个孩子小时候不傻呢?如果每个小孩都像成人那样精明,那这个世界也太恐怖了。”
她听了我这话,总是一愣,往往会沉思半天。几次之后,她忽然问我:“小孩就应该是傻的哈?”
“对啊,我小时候,家里刚孵出小鸡,我拿起来就要把它放进嘴里呢。”
李和梅哈哈大笑,说:“看来我不是最傻的。可我小时候,我妈妈总说我傻,总是告诫我这个不能说,那个不能做,否则别人就瞧不起我。”
我一下子发现了李和梅的心理症结。
孩子做傻事,没有错误,也永远不是错误。因为大人还有做傻事的时候,何况孩子呢?不要动辄就骂孩子傻,让孩子承担起“精明”的责任,那才是真的傻呢。
我的学生韦意对父母离婚事件渐渐释怀时,变得特别爱撒娇。有时候,在班里和同学说句话,他也会撒一下娇。
男生,撒娇,这两个词汇很难融合。因此,同学们一见韦意撒娇,就会特别反感。但是那段时间,我对他却特别纵容。我告诉孩子们:“你们连撒娇都不会了,还要嘲笑别人吗?”
孩子们哈哈大笑,都学着韦意的样子,开始撒起娇来。我笑了,说:“你们看过小孩子对陌生人撒娇吗?韦意对你们、对我撒娇,证明他很看重我们,把我们当成他最信赖的人。”
这时,我的学生就不笑了,还有人说:“老师,那我也可以撒娇吗?”
“当然。”
这之后,我们班差点形成一股撒娇风,不过,看孩子们玩得那么高兴,心无城府的样子,我很开心。
做孩子,就要心无城府。对一个心里有阴影的孩子来说,缓解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让他放松,而撒娇就是他放松的一种方式,这能让他对纠结的事情释怀。
蒙老师心语
孩子就是孩子,不要高看他,也不要低看他。他有成人没有的智慧,也有成人没有的幼稚和软弱。我们要接受孩子的软弱,承认孩子的智慧,始终如一地爱孩子。如果我们反感孩子的幼稚,一味想要孩子变得精明,想要让孩子快快长大,那我们只会伤害孩子,导致孩子成长得更慢。
请乐观看待孩子
父母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不管孩子做了什么错事,别人给予孩子什么样糟糕的评价,只要父母相信孩子,那么孩子就有转变的机会。
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为自己活,也为父母活。当然,不要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这句话。所谓为父母活,是孩子对父母的心、父母对孩子的态度,都能成为孩子奋斗下去的动力。
别看我爸只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却特喜欢看书,他看的书很杂,有《毛泽东选集》、《牛虻》等,也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我妈去世以后,虽然村里人对我都会多一分呵护,但也有不懂事的孩童,常跟在我后面喊:“没娘教的,没娘教的。”
开始,我是拼命追打这些人,但有一些男孩子,我根本就打不过,反而被他们打。回家后,我就会向爸爸大哭大闹,让他把我妈找回来。
现在想来,我这样无理取闹肯定让爸爸特别难受,但是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爸爸好像并没有多沮丧。我只记得他当时跟我说的一句话:“你看那黄蓉,也是没娘教的,有几个人能比得上呢?”
我不知道黄蓉是谁,我爸爸就给我讲述《射雕英雄传》的故事,听得我如痴如醉。听得着迷时,有时就会把自己想象成黄蓉。
有一次我爸爸给我讲完故事,我不由自主地问他:“你看我像黄蓉吗?”问完之后,我就后悔了,黄蓉是多么机灵、美丽的人啊,世界上能有几个?我怎么能跟她比呢?
但是,我爸爸仔细看了看我,然后飞快地跑到外面,拿来一根光溜溜的小木棍,递给我说:“嗯,还真像,再拿上这根‘打狗棒’,就更像了。我看,以后还有谁敢欺负你!”
我拿着那根“打狗棒”,觉得特别开心,就在地上乱舞起来。
那之后,虽然还是会有人说我,但我却再也不会那么难过了。
当孩子在外面遇到挫折时,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积极看待这件事情,并能从孩子身上发现别人没有的优秀之处,哪怕是从他人身上转移来的优点,对孩子也具有良好的疗效。
小百合是我们村最美的姑娘,她性格有点狂野,说话也口无遮拦,尤其在和妈妈说话时,更是肆无忌惮。因此,小百合和妈妈的关系特别差。
我经常听小百合对妈妈说:“我知道你最讨厌我,你最疼金菊。同样都是你的女儿,你咋就不能同样疼呢?我哪儿得罪你了,让你这么讨厌我?”
有时候,旁人也会劝小百合:“百合啊,这事自始至终我都在旁边看着呢,我没发现你妈妈讨厌你啊?你做错了,你妈妈批评你,这是为了你好啊!”
的确,我遇到小百合和妈妈吵架的时候,也发现,小百合妈妈没有多么大的错误,只是在教训小百合的时候,有些词用得比较重——这就是我小时候的感觉。
但后来,我听我三姑说,小百合的妈妈的确有点不喜欢小百合,因为小百合的模样、性格都极像奶奶,而小百合妈妈和奶奶之间的关系特别不好。
听完这话之后,再看小百合和妈妈的冲突,我就有了新的感觉。比如,小百合穿着新衣服在地里玩,金菊也穿着新衣服在那里玩。但是小百合妈妈却光教训小百合,而不说金菊一个字。
当小百合问妈妈,为什么不教训金菊时,妈妈说:“你是姐姐,你就应该做得好。妹妹不懂事,因为她小,你是姐姐,怎么也不懂事呢?”
这话听着特别有道理,可是我想,如果我是小百合,心里也会感觉不平衡吧。
有些父母会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对孩子的某些言行产生厌恶心理。有这种心理,不管教育内容看起来多么正确,实质都是错的。因为孩子更关注情感,他会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排斥。
有一次我出门坐地铁,由于不是高峰期,车上人不是很多,但也有一些人没有位子。
列车进入某站,车门打开后,一对母子进来了。孩子大约十岁的样子,很活泼,一个箭步就蹿了进来。
这时,座位上有个小伙子,忽然发现自己到站了,着急忙慌地站起来就往门外跑。那个孩子看到有个座位空了下来,马上就朝那个方向跑。
但那个座位前有一个姑娘,小伙子站起来后,姑娘就顺势坐了下去。此时,小男孩也跑过来了,他把手撑在座位上,眼睛直直地看着姑娘。
姑娘吓了一跳,也看了他一眼,然后猛然发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从门口走过来,大概也是刚上车的。她马上站起来,说:“大妈,您来坐这。”
老人感谢着走过来,可小男孩已经一屁股坐在了上面。老人笑了,没说话,站在一边。姑娘气哼哼地看着小男孩。
小男孩的妈妈这时看不过去了,喊道:“你怎么那么没礼貌?你小小年纪的,站一会儿怕什么?”
小男孩这才不情愿地站起来。我以为男孩的妈妈肯定要长篇大论教训孩子了,谁知她只是在孩子耳边说了一句:“好儿子,能给老奶奶让座,很不错哦。”
小男孩得意地笑了。
我想,这个男孩这一次就学会了给别人让座。
当孩子因没有是非观念而做错事时,父母不要责备孩子,而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要孩子能选择对的,就要不吝夸赞,这能强化孩子对是非观念的认识。
蒙老师心语
无论在孩子身上发生什么事情,错误的事,失败的事,自己不喜欢的言行,或者被众人不看好的言行,父母都不要过度责备孩子。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只是不懂是非,或者能力没有被挖掘出来。父母要有耐心,要能乐观看待孩子的一切,给予孩子指导,对孩子表达自己的信任,那么孩子就会朝着你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别随意指使孩子做事
现在还有谁敢说“我的孩子我做主”吗?恐怕没有吧。孩子是他自己的,即使作为父母,我们也没有资格随意指使孩子做事,否则,我们可能就无法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
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当父母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获得自尊、自信、自爱,愿意朝着父母希望的正确方向走下去。
小语虽然经常抱怨奶奶偏心、更喜欢小松,但却经常自愿帮助奶奶做一些事情,比如,给奶奶洗洗衣服等。
每次,小语这么做的时候,陶京就大加赞赏:“哎呀我的闺女,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你看小松,奶奶那么喜欢他,他就给奶奶洗过几回袜子,你却经常帮奶奶洗衣服。”
小松听到这话后,总会说:“爸爸,你夸就夸吧,干吗还捎上我?你不知道,小语是别有居心,她是想让奶奶更疼她一些,不然,你看她为什么不给你洗衣服?”
我正好在旁边听到这话,就对小语说:“谁说的?小语,你就帮妈妈把这堆衣服洗了,让小松看看你是不是纯粹的孝顺。”
我当时正在拆洗被褥,洗衣盆里还有一大堆衣服。小语看了看,说:“好,我负责洗被单、床罩。”
“切,露馅了吧,这些只要放进洗衣机就行了,哪儿还算洗啊?”小松马上说。
“要不你洗啊?你凭啥让我洗那么多衣服啊?我都给奶奶洗衣服了,难道我不洗这些衣服,就说明不孝顺奶奶、不孝顺爸爸妈妈了?”小语很不平。
“爸爸不是说我只给奶奶洗袜子,代表我不孝顺吗?”
“没有没有,两个宝贝,你们都孝顺。这些衣服,我们不强迫你们洗,我和你妈洗。你们要是看着我们辛苦呢,可以过来帮帮忙。”陶京连忙说。
不要为了让孩子做某些事情,而给孩子扣上大帽子,否则,孩子即使就范,也会对这些事情产生厌烦,甚至会对父母产生厌烦。
我在小区里散步,路过一家人的窗口。窗户打开着,我听到屋里有人喊:“宝贝,来,帮妈妈端饭!”
就听那个被称为宝贝的说:“我不,我要看电视。”
“这么大孩子了,都不知道帮妈妈做点事。”
“我做作业的时候,你也没有帮过我啊?”
“做作业是你的事情啊!”
“做家务是你的事情啊!”
“你——谁跟你说做家务是我的事情啊?”
“你是家庭主妇嘛。”
“你自己的饭自己盛,你自己的筷子自己拿,还有,你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我以后不伺候你了。”
“凭什么?这是你的工作,你不能不想干了,就来指使我。我又不是你的客服,别随意指使我。请尊重我。”
“那我是你的客服?我是你的仆人?这些本来属于你自己的事情,你都认为我是指使你,那么你又有什么资格跟我谈尊重呢?”
……
让孩子做他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时,不要说“帮妈妈做什么”这样的话,否则,孩子会认为你在指使他做他分外的事,而不愿意对自己负责。
小语上四年级的时候,有天晚上,我发现她的书包里居然有一些本子和笔不是我买的。
我当时心一沉,因为就在不久前,我跟几个家长沟通时,听他们抱怨,说孩子在学校里经常丢笔,有一些不规矩的孩子会翻别人的书包。
想到这,我就问小语:“这支笔是谁的?”
“哦,萌萌的。那个本子也是萌萌的。”小语心不在焉地说。
看了她的态度,我的心平静下来,我想小语不至于做出这样的事,如果她真做这样的事,肯定会心虚,而不会这么平静。
但我还是不放心,想了想,又问:“你们班有人翻别人书包吗?”
“有,就是我们班的大伟,老师都批评他了。”
“有女生翻别人书包吗?”我又试探着问。
“没有。”小语想都没想就说。
“对了,你这支笔和这个本子为什么要从萌萌那里拿啊?你自己没有吗?”
“有啊,萌萌找我办事,就给了我这支笔和这个本子作为酬谢。再说,我以前有漂亮的东西,也给过她。”小语不以为然。
“你能不能不要萌萌的这些东西?因为拿了别人的东西手软,你知道人家会怎么说你?他们可能会说,小语是一个爱占便宜的人。”
“你知道什么呀?我们班里女生都喜欢换东西,又不是我一个人,我们礼尚往来有什么错吗?”
“我只是告诉你为人处世之道。”
“你这是纸上谈兵,自以为是。我才不听你这一套呢。”
这一次谈话我没有说服小语,后来,我又找了很多机会继续说服,但最后我居然被小语说服了。
当孩子有自己的是非评判时,只要孩子不错,父母就不要指使孩子,让他按照父母的是非标准做事。因为孩子有自己的世界,那个世界是我们成人无法进入的,也是无法理解的。
蒙老师心语
“尊重”两个字好写难做。一些父母把尊重当成了顺从,孩子有什么想法全都接收,结果导致孩子变得任性妄为,连自己分内的事情都不愿意做;一些父母把尊重当成了摆设,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得什么叫尊重,他们会随意指使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这两种方式都是错的,都可能造成亲子关系破裂,造成孩子无法学会自尊自爱。
不要把孩子“含在嘴里”
溺爱是错爱。不让孩子经历风霜雨雪,孩子就永远长不大,成为寄生虫或者依赖者。如果你想要孩子的内心强大起来,那么首先得能放手做教育,把孩子当成能独当一面的个体。
如果你把孩子当成强者,给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那么他就真的会成为强者;反之,如果你把孩子当成弱者,事事都替他扛,那么孩子就真的会成为弱者。
萨仁花和我生活在一个城市里,有了儿子巴特之后,她天天提心吊胆的,她说:“我小时候受了很多苦,我可不想我儿子也受这些苦。”
我就劝她:“男孩子,你得学会让他吃点苦。不然,他以后生活能力就会低下。”
萨仁花想想很有道理,可是她还是放不下。
我记得巴特很小的时候,我和陶京带着小松、小语去她家玩。巴特很喜欢陶京,因为陶京抱着他的时候,从来不会一个姿势,他要么把他抛向空中,要么抱着他跳舞。
但是我发现,萨仁花有点怕陶京,每次,陶京做一些有点危险的动作时,她就紧张至极,甚至张大了嘴,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看着做各种“运动”的孩子。
我安慰她:“没事,这对男孩子来说,是一种惊喜的刺激,有助于他的身体发育。”
她总是摸摸额头,轻轻嘟囔一句,然后说:“是,是,是。”
有一次,我从萨仁花家走的时候,忘了带手机,就折回去取,只听她在客厅里大声训斥她丈夫:“我告诉你了,那有危险。”
“没事,陶京也是那么教育小松的,你看小松多好。”她丈夫说。
“你就听陶京的吧,你怎么知道他在家里怎么疼孩子?你不疼孩子,我可疼。”
我摇了摇头,倒不是怨萨仁花多心,而是觉得她太紧张了。
巴特九岁的时候,那年春夏之交,我们两家一起出去玩。小松和小语都穿着短袖、短裤,但巴特却是长衫长裤,还穿了一件厚外套。
巴特看小松、小语的装扮,想要把外套脱掉,萨仁花连忙说:“今天有风啊,儿子,一会儿热了再脱,不然感冒就麻烦了。”
陶京说:“没事,男孩子皮实一点好。”
但我可不敢执意让巴特脱掉外套,因为我发现,巴特的体质较弱。
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过于紧张,很容易向孩子传送一个信号,那就是:我是脆弱的。一旦这个信号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放大,那么他就真的会变得很脆弱。
我大学同学方玉茹,是一个农村出来的姑娘,但是她却显得格外娇弱。她曾经因为不知道到哪里去买卫生纸而在宿舍里哭了一个下午,没有去上课。
方玉茹的包裹特别多,内容也特别奇特,从卫生棉到内裤、袜子,应有尽有。舍友都说她:“你家房子要是有轱辘,你妈肯定早就给你推过来了。”
魏臻是城里人,也是独生女,她就特不懂方玉茹,问她:“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也很忐忑,但我是一个人来的。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你适应能力那么差?”
方玉茹大概知道她的意思,很委屈地说:“我在家里从来没有买过东西嘛,我很少出家门的。”
“为什么?”
“我小时候,有一次,晚上有露天电影,我就跟着小伙伴一起去了。可是看完电影之后,我就跟着别人走了,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幸亏那个人认识我爸妈,就把我送回去了。”
“哦,是吗?是不是因为这事,你妈就永远不让你出门了?”
“是啊,我现在想想那事都觉得害怕,要是被坏人拐走了怎么办?”
“你那是几岁的事?”
“五岁吧。”
“五岁你能记得那么清楚?”
“这事太大了。”
“你爸妈是不是经常提起这事,一提这事就说,要是被坏人拐走了就完了?”
“是啊。”
“你啊,恐怕是被你爸妈的这些话给强化意识了。你想,如果是认识你爸妈的人,那他肯定不会伤害你,你也很快就回到家了。你心里应该不会有阴影。”
“嗯——是吗?我不知道呀。”
当孩子遇到某种危险时,父母不要刻意去强化这种危险,以免使孩子对这种危险产生恐惧,从此封闭尝试的动力。
我小时候很怕蛇,尽管我连真蛇都没有看见过。但我的一个老师告诉我,这可能是因为我的潜意识总在告诉自己:蛇是一种可怕的动物。
小语在咿呀学语的时候,有个亲戚买了一些识字卡。其中,识字卡上的蛇画得特别难看:舌头吐出来,红红的,前面还是三角形的。
偏巧,小语拿这张图片让我看,我看了之后,下意识地缩了缩肩,说:“好难看。这念‘shé’。”
小语马上说:“好难看的蛇。”
我忽然想起老师的话,连忙说:“念‘shé’,蛇是一种爬行动物。有的很温顺善良,有的有毒。”
说完这话,我不禁笑了,我还从来没有听谁说蛇是温顺善良的呢。不过,我想,这总比直接告诉她蛇是令人恐惧的要好些。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从来没有给小语传达过有关蛇的坏话。在小语十岁左右,去我们老家时,她居然跟着我的一个侄子,抓过一条蛇。
不要把大人的错误的恐惧直接传达给孩子,否则,孩子没有遇到危险,也会产生恐惧心理,根本不愿意直接接触某件并不可怕的事情或者物品。
蒙老师心语
疼爱孩子永远没错,但一定要注意疼爱孩子的方法。如果把孩子放在防护栏里,甚至放进防御措施坚固的城堡里,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软弱的,必须受到保护。那么他真的就会变得胆小懦弱。一旦环境出现变化,他的适应能力会非常差。
别无视孩子的存在
父母重视孩子,孩子就会重视自己。如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