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NT$
367.0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NT$
500.0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編輯推薦: |
吴一洲所著的《转型时代城市空间演化绩效的多维视角研究》将总体目标设定为: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学、土地资源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基于社会科学分析的多层次过程视角,通过建立转型期城市空间演化绩效的分析框架,重点从资源配置、治理结构、制度环境三个层面进行探讨,寻找影响城市空间演化绩效的深层次原因,以期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资源的空间配置及相应的制度设计提供理论支持与科学依据。
|
內容簡介: |
城市空间开发与土地利用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制度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城市空间是多种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地理载体,任何城市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这个空间基础,因此城市空间演化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吴一洲所著的《转型时代城市空间演化绩效的多维视角研究》内容包括绪论;城市空间演化的理论模型与相关研究;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资源配置绩效;治理结构;制度环境;城市空间演化绩效的研究总结等。
《转型时代城市空间演化绩效的多维视角研究》可供广大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管理者、城市学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
關於作者: |
吴一洲,浙江杭州人,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毕业于浙江大学,分别获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城市产业布局、城市空间组织优化和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课题各一项,并作为项目核心研究人员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等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曾在《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中国土地科学》、《地理学报》、《地理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相关科研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浙江省社科联转型论坛三等奖,并指导学生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和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竞赛三等奖等奖项。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设计人完成各类规划设计项目30余项。
|
目錄:
|
1 绪论
1.1 城市空间演化绩效研究的背景
1.1.1 城市空间理论发展的诉求
1.1.2 城市空间管理实践的需要
1.2 城市空间演化绩效研究的基本导向
1.2.1 基本观点
1.2.2 研究目标
1.2.3 研究意义
1.3 城市空间演化绩效研究的结构与思路
1.3.1 研究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城市空间演化的理论模型与相关研究
2.1 城市的空间内涵与空间模型评价研究
2.1.1 城市空间形态的内涵解析
2.1.2 国内外城市空间模型综述
2.1.3 城市空间形态模型的对比分析
2.2 城市空间演化的格局及其机制的研究
2.2.1 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时空特征
2.2.2 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机制研究
2.3 产业结构转型对城市空间演化的影响研究
2.3.1 空间形态层面的定性分析
2.3.2 数量结构层面的定量分析
2.4 治理结构变革对城市空间演化的影响研究
2.4.1 域竞争下的空间开发治理结构
2.4.2 治理结构差异下的城市空间发展
2.5 制度变迁对城市空间演化的影响研究
2.6 国内外研究进展的概括性评价
3 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城市空间演化的多维思考:经济空间治理制度
3.2 城市空间演化中的绩效解构
3.2.1 经济学层面的分析
3.2.2 城市规划学与土地资源学层面的分析
3.2.3 本研究的观点
3.3 转型时代城市空间演化的多维结构效应分析框架
3.3.1 分析尺度
3.3.2 层次体系
3.3.3 一般方法
3.3.4 分析框架
3.3.5 研究指标
4 资源配置绩效Ⅰ:城市空间演化的规模经济绩效
4.1 城市空间演化的宏观经济绩效的理论基础
4.1.1 “空间格局—经济集聚”的研究轨迹
4.1.2 生产要素与经济增长模型的演进
4.1.3 经济地理学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集聚机制解释
4.2 城市空间演化的规模经济绩效分析框架
4.2.1 分析框架
4.2.2 技术方法
4.3 城市空间演化的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机制
4.3.1 空间经济增长差异的特征性事实:区域政策变迁的视角
4.3.2 城市空间经济产出的影响模型构建
4.3.3 城市空间经济产出的影响因素估计结果与分析
4.4 城市空间演化的规模经济绩效的内涵
4.4.1 城市经济增长的要素规模经济效率概念及研究背景
4.4.2 城市经济增长中要素规模经济效率的理论分析
4.5 城市经济增长的要素规模经济绩效实证
4.5.1 实证模型的选择: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4.5.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4.5.3 实证结果及其机理探析
4.5.4 要素效率的描述性统计特征分析
4.5.5 城市要素规模经济绩效的空间模式识别
4.6 本章小结
5 资源配置绩效Ⅱ:城市空间演化的内外部结构绩效
5.1 城市功能转型与内部空间演化的理论研究背景
5.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的实证:杭州案例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5.2.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的特征:多中心雏形显现
5.2.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的规模等级特征:空间非均衡,外围偏弱
5.2.4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的功能特征:专业化转型初期
5.2.5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的强度特征:空间差异大,次核弱
5.2.6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结构的分行业重构特征:空间扩散不协同
5.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的驱动机制
5.3.1 城市空间结构转型与城市功能演化的互动关系
5.3.2 转型时代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中西方差异分析
5.3.3 城市空间演化的形态结构效应的驱动机制
5.4 城市外部空间结构演化的理论分析
5.4.1 城市外部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背景
5.4.2 城市外部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划分与特征分析
5.5 城市外部空间结构演化的典型特征:杭州案例
5.5.1 典型特征Ⅰ:人口与用地规模加速扩张
5.5.2 典型特征Ⅱ:功能空间结构快速变革
5.5.3 典型特征Ⅲ:城乡空间发展绩效差异显著
5.5.4 典型特征Ⅳ: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区域
5.6 城市外部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与优化路径
5.6.1 城市外部空间结构演化的趋势
5.6.2 城市外部空间结构演化的优化路径
5.7 本章小结
6 资源配置绩效Ⅲ:城市空间规划的调控绩效
6.1 “规划理想”与“现实发展”的悖论
6.2 研究区域特征:北京概况
6.3 规划调控绩效的研究方法
6.3.1 遥感影像解译
6.3.2 空间增长的景观指数
6.3.3 规划控制绩效的空间指数
6.3.4 规划制定逻辑的比较因子
6.4 城市空间规划的调控绩效
6.4.1 北京城市扩展的空间和时间特征
6.4.2 北京不同时期城市规划的控制效率
6.4.3 北京不同时期城市规划的制定逻辑比较
6.5 城市空间规划调控绩效的变迁机制分析
6.5.1 城市功能定位显著影响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类型
6.5.2 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需要配套政策的支撑
6.5.3 城市人口与空间规模的决策应与其实际发展能力相匹配
6.5.4 缺乏旧城改建的良好机制与开发模式是导致城市蔓延的主要因素
6.5.5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城市建设中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进程
6.6 本章小结
7 治理结构:治理变革对城市空间演化绩效的影响效应
7.1 城市空间演化的治理结构变迁
7.1.1 转型期政府地域空间的治理模式
7.1.2 转型期政府地域治理的空间关系变革
7.1.3 转型期政府治理结构的演化逻辑
7.2 转型期治理结构效应:空间规划视角的特征性事实
7.2.1 县市域总体规划主导职能演变历程
7.2.2 利益冲突:制约新时期空间协调发展的根源
7.2.3 纵向竞争:权利博弈下的地方主义与机会主义
7.2.4 横向竞争:竞争过度的负反馈效应
7.2.5 内部竞争:多元利益主体的空间利益争夺
7.3 基于治理结构的空间规划决策网络分析
7.3.1 空间规划决策方法概述
7.3.2 空间规划的决策网络模型
7.3.3 中国城市空间规划决策网络变迁
7.3.4 转型期城市空间规划决策网络概念模型
7.4 转型时代空间治理结构效应的改善途径:空间规划理念视角
7.4.1 公共利益回归:规划价值体系重构
7.4.2 纵向利益协调:规划编制体系重构
7.4.3 横向利益协调:区域战略资源整合
7.4.4 约束机制建立:全域空间分区及管制
7.4.5 公共物品优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7.5 转型时代空间治理结构效应的改善途径:空间决策技术视角
7.5.1 经验决策、理性主义决策与有限理性决策
7.5.2 有限理性决策方法:GIS-Scenario决策技术
7.5.3 决策应用Ⅰ: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的辅助决策——余姚案例
7.5.4 决策应用Ⅱ:城市写字楼空间布局的辅助决策——杭州案例
7.6 本章小结
8 制度环境:制度变迁对城市空间演化绩效的影响效应
8.1 制度环境分析的基本逻辑
8.1.1 “资源配置 治理结构 制度环境”之间的逻辑层次性
8.1.2 制度分析理论基础及IAD制度分析框架
8.1.3 基于IAD的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的制度分析框架
8.2 现行制度环境的缺陷:理论对比视角
8.2.1 原则Ⅰ:清晰的边界
8.2.2 原则Ⅱ:合理的成本收益分配机制
8.2.3 原则Ⅲ:符合集体选择
8.2.4 原则Ⅳ:监督者机制
8.2.5 原则Ⅴ:分级制裁机制
8.2.6 原则Ⅵ:低成本的协调机制
8.2.7 原则Ⅶ:制度的独立制定权和稳定的资源占用权
8.2.8 原则Ⅷ:多层套嵌式的管理模式
8.3 现行制度环境的缺陷:空间效应视角
8.3.1 土地产权的制度环境效应:城市蔓延、“城中村”与空间结构失衡
8.3.2 土地市场的制度环境效应:恶性竞争、地产投机、“双轨制”漏洞
8.3.3 土地税收的制度环境效应:闲置空间、形态破碎化与开发区蔓延
8.3.4 土地规划的制度环境效应:战略重叠、决策失效、监控不力
8.4 城市空间演化的制度环境改善:国际经验视角
8.4.1 空间规划法律体系的改进:日本、英国、瑞士经验
8.4.2 空间规划行政体系的改进:英国经验
8.4.3 空间规划运行体系的改进:德国经验
8.4.4 空间规划实施体系的改进:美国经验
8.5 本章小结
9 城市空间演化绩效的研究总结
9.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9.1.1 理论层面
9.1.2 绩效层面
9.1.3 机制层面
9.1.4 策略层面
9.2 研究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