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珞珈语言文学学术丛书:汉语历史语法词汇研究》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汉语语法史上的若干重要现象和汉语历史词汇学的若干重要问题,对汉语语法、词汇在中古和近代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差异尤为关注。有关名词、动词、形容词、叹词、代词、副词、构词法、疑问句、判断句、双宾语结构、动补结构、连动句、词序等均有深入探讨,在疑难词语考释、词典编撰补苴、训诂方法探究等方面亦有不少心得。在研究中作者萧红积极运用三个平面、语法化、类型学、语义场等多种理论和方法,描写与解释相结合,例证丰富,充分比较,分析细致,注重溯源,在立足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独到的见解,其成果对汉语言文化研究和学习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關於作者: |
萧红,女,湖北随州人,1972年4月生。曾先后就读于湖北大学中文系和南京大学中文系,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社会语言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
|
目錄:
|
第一编 汉语历史语法问题
试论上古单音叹词的特点及发展
先秦双音叹词的特点及发展
《史记》副词“又”在三个平面上的语义联系——兼论“又”字句句法语义语用形式的历史发展
再论“也”对“亦”历时替换的原因
六世纪汉语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的南北差异——以《齐民要术》和《周氏冥通记》为例
《论衡》的词序
《洛阳伽蓝记》的五种判断句式
《洛阳伽蓝记》的双宾语形式
《洛阳伽蓝记》的结果补语
也说中古双宾语结构的形式与发展
《水浒传》中的是非问句——兼与《红楼梦》中的是非问句比较
《水浒传》与《红楼梦》的特指问句
汉语“多动同宾”句式的发展
动词补语“见”、“到”的现实差异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编 汉语词汇、训诂
漫谈“小丑”
也说“不听”作“不允许”解的始见年代及书证
《洛阳伽蓝记》的构词法及其复音词
在现代词典编纂中的价值
汉语“捕捉”义动词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分布
试论梁释慧皎《高僧传》对词典编纂的价值
再议“儿夫”
释“胎孩”
韩注《洛阳伽蓝记》商兑
以马部字为例看《故训汇纂》的价值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