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说文解字》道,“戒,警也”。作为一种规则和秩序,“戒”既有规矩遵守之解,也有底线突破之意。各界都有戒规戒律,要守戒或除戒,不能破戒或犯戒。《土生阿耿“三戒”文丛:学界之戒》》对教育界和学术界的诸如校园政治、师德沦丧、学术不端等破戒或犯戒乱象,进行了毫不留情地讽刺和鞭挞;对教育公平、优良校风、学术正气等守戒善举,进行了不惜笔墨地评论和褒扬;对追寻大学精神、捍卫思想尊严等除戒期待,进行了煞费苦心地呼吁和呐喊。
|
關於作者: |
李绍章,男,笔名土生阿耿。20世纪70年代中期生于沂蒙山区,农村人。
中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烟台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大学。受聘于余山脚下的美丽学府上海政法学院,现为大学九级教师,自由思想者。曾多次受到有关部门表彰和批评。已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法学会,在政治面貌和专业身份上,固守于体制之内,受其制约,享其福禄。业余爱好单一,喜呐喊,爱叫板。状告铁道部,以对方胜利收场;起诉中移动,以我方失败告终。
|
目錄:
|
学术不端
公鸡下蛋
项腐败
钓鱼稿
搭便车
投稿
名家速成
学者责任
学界三气
鸟导师
“挖粪涂墙”
答辩
较真
四独俱全
学痞
学评标准
十年磨几剑
晦涩
一网学问
冤
满眼注释
比专著赛论文
老姜和嫩姜
烂书
教育万象
牧场和基地
路在何方
资辈
校园华尔兹
漏题之陋
怪财
校园生态
师生间
五人听课
关公
学官现形记
折腃
露腿学士照
……
法学教育
后记
|
內容試閱:
|
最近一段时期,有关“教授剽窃”“导师挂名”等学术腐败现象又有所抬头,以至在学界掀起了一些波澜,一场关于导师是否可以在研究生论文上“挂名”的讨论成为不少媒体上的“热炒货”。
应当说,作为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一种形式,师生共同撰写或者发表合作作品是无可厚非的。导师真正付出努力细心指导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并创作学术成果,不仅不应当反对,反而应该大力提倡。从版权法原理的角度来看,作品按照作者的人数不同,可以分为单独作品和合作作品。其中,合作作品是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创作完成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共同版权。合作作品也是我国现行《著作权法》所认可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作者完全可以共同创作,共同享有对作品的著作权,师生之间当然也不例外。问题的关键在于,合作作品强调“合作性”,即合作各方必须都有智力投入,并且智力投入的结果在作品中有效体现出来进而成为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导师指导学生这个环节上,如果完全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创作完成,导师在没有投入任何可以转化为智力成果的脑力劳动的情况下予以“署名”,那么,这种情况严格说来不能称之为“署名”,而是一种单纯的“挂名”,这种现象属于作品创作和发表中的“搭便车”现象。此类作品从形式上看是合作作品,但在实质上还是属于单独作品,而不能属于实质意义上的合作作品。
研究生独立创作出来的作品,导师却来“搭便车”,这种现象在国内为数并不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目的具有多样性。从研究生的角度来看,可能是学生为了取悦于导师,把自己独立创作的成果的一部分“无偿赠送”给自己的导师;可能是学生为了方便发表,署上导师的名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提高作品含金量,以增加发表机会,尤其是增加在更高层次刊物上的发表机会;还有可能是学生迫于导师此前施加的压力或者某种暗示,不得不在自己的作品上署上导师的名字。从导师的角度来看,有的导师为了完成单位要求的年度科研工作量考核,于是“图个省事”“搭个便车”,在自己学生的作品上署名;有的则可能是纯粹出于好意,为了帮助学生发表作品;还有的可能是出于名利考虑,让自己的学术成果清单上多一些统计数据或者宣传材料。
透过这类现象,首先需要对当前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反思。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直接培养制,即导师对学生的学术成长、思想进步进行指导。不容置疑,这种制度的设计初衷是良好的,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术指导,而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就不可能离开成果的创作和产出。此时,每一位负责任的导师都会对自己指导的研究生进行充分的学术训练,包括撰写学术论文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和研究生完全可以就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共同创作,双方投入智力劳动,产出共同的学术成果,这就是师生之间的学术合作,合作的作品成果在版权法上就是合作作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