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童年的秘密(揭示儿童成长敏感期,培植养自主、强大、智慧的生命的秘密。)

書城自編碼: 204466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家教方法
作者: [意]蒙台梭利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234858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84/17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6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情感觉醒:揭秘亲密关系背后的真相
《 情感觉醒:揭秘亲密关系背后的真相 》

售價:NT$ 311.0
诸葛亮
《 诸葛亮 》

售價:NT$ 359.0
解密:梦的诞生
《 解密:梦的诞生 》

售價:NT$ 874.0
课长,这不是恋爱,这就是性骚扰!
《 课长,这不是恋爱,这就是性骚扰! 》

售價:NT$ 208.0
人文与社会译丛:我们中的我(承认理论研究)
《 人文与社会译丛:我们中的我(承认理论研究) 》

售價:NT$ 359.0
(守望者·人间世)自我: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
《 (守望者·人间世)自我: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 》

售價:NT$ 374.0
白蛇:浮生艺术画集
《 白蛇:浮生艺术画集 》

售價:NT$ 874.0
马拉松名将手记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决战
《 马拉松名将手记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决战 》

售價:NT$ 35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24
《 游戏力Ⅱ: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 》
+

NT$ 353
《 捕捉儿童敏感期(珍藏版):了解孩子内心的早教经典,解除育儿焦虑的灵丹妙药。 》
+

NT$ 298
《 别让儿童伤在敏感期(畅销珍藏版)平凡的世界简单的爱,解读0-6岁孩子爸爸妈妈不知道的秘密,全面透视孩子特点,诠释问题实质,给出解决办法,杨德芬、柴静倾情推荐! 》
+

NT$ 298
《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
+

NT$ 277
《 陪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年:揭开0~12岁孩子成长的秘密 (孩子要成长,家长先上课。一部爱与成长的回忆录!一路成长,一路爱,用感觉去互动,以接纳去分享!新浪、网易读书、中国妇女报等众多媒体及家长强烈推荐!) 》
+

NT$ 266
《 搞定难搞的孩子 》
編輯推薦:
成人在儿童面前,不是变得自我中心就是变得自私自利。他们任意阻断孩子的工作,将自己僵冷刻板的理念灌入孩子火热柔软的心,把孩子看做废物和负担,认为必须由自己安排好孩子的一切;把自己看作判断儿童善恶的标准,认为儿童任何背离成人特征的举动都是恶行。
这些举动在不知不觉间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和个性。可是成人毫不自知。他们称这是给孩子的“爱”。
爱,首先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现在,请成人站上被告席,倾听来自童年的成长的秘密。"
內容簡介:
儿童是自己的创造者。
每个儿童都拥有成人不可思议的智力、细致敏锐的感知力和极强的纪律性;这些能力只存在于特定的年龄段,随着孩子的日渐成长转瞬即逝。成人需要学习的是,了解童年的秘密,用适合童年特质的开发方式唤醒它们:这些源自生命本能的巨大能量。
在《童年的秘密》里,蒙台梭利以医生、人类学家、教育家的身份告诉我们,如何善待童年,培植养自主、强大、智慧的生命的秘密。
關於作者:
玛利亚·蒙台梭利,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集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之大成,风靡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因此三度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霍力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创始人。二十余年从事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及理论研究,译、著《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科学教育法》等二十余部作品。
目錄
前言:儿童的社会问题
第一部分 神秘的生命
第一章 今日儿童
本章导读
一、儿童的世纪
二、儿童的心智与潜意识
三、童年的秘密
四、被告席上的成人
第二章 神秘的生命
本章导读
一、生命的开端
二、新生儿
三、生命的本能
四、儿童是自己的创造者
第三章 纤毫毕现的心智塑造
本章导读
一、敏感期
二、敏感期需要的帮助
三、环境秩序:最重要的敏感点之一
四、内部秩序:最重要的敏感点之二
五、智力发展的动力
第四章 成长的障碍
本章导读
一、睡眠
二、行走
三、手和脑
四、“不可理喻”的行为
五、成人的暗示
六、被抑制的运动
七、“爱的智慧”
第二部分 为儿童塑造完整的人格
第五章 教育者的任务
本章导读
一、发现儿童真实的自我
二、做好精神上的准备
第六章 我们的教育方法
本章导读
一、蒙台梭利教育法起源
二、“你是谁”
三、儿童之家
四、寻找心灵的翅膀
(一)“重复练习”
(二)秩序感
(三)自由选择
(四)玩具
(五)奖励和惩罚
(六)静默练习
(七)拒绝糖果
(八)尊严感
(九)自发性原则
(十)“我会写字了!”
(十一)阅读与撕书
(十二)心理决定健康
第七章 成长的要素
本章导读
一、三个条件和两份清单
二、孩子之一:废墟中的孤儿们
三、孩子之二:家境优裕的孩子们
四、源自精神的力量
第八章 儿童的心理偏差
本章导读
一、导致心理偏差的原因
二、心理偏差的表现
(一)神游症
(二)心理障碍
(三)依赖性
(四)占有欲
(五)权力欲
(六)自卑感
(七)恐惧感
(八)影响健康
(九)说谎
第三部分 儿童潜藏着人类的力量
第九章 大自然的生命规律
本章导读
一、工作的本能
二、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冲突
三、成人的工作
四、儿童的工作
五、两种工作的比较
六、在活动中成长
七、主导本能
第十章 儿童是人类精神的引领者
本章导读
一、“认识你自己”
二、父母的使命
三、儿童的权利
四、瞧!这个人
后记
內容試閱
第三章 纤毫毕现的心智塑造
本章导读
蒙台梭利运用敏感期这个概念说明了儿童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首先,蒙台梭利运用生物学的例子说明,敏感期是和一些特殊的敏感性对应的,而这种敏感性可以在生物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这种敏感性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同时仅限于获得某种确定的特性或特殊能力。一旦这些特性获得以后,那么对应的敏感性也就会消失。因此,每一种特性都是借助一种刺激的帮助而获得的,一种短暂的敏感性只能在一个特定的发展时期内出现,也就是说,这种敏感性只会在对应的敏感期内出现。于是,蒙台梭利推断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那些短暂的敏感性的指引,同时受到那些与某些特性的获得联系在一起的暂时性的本能天赋的指引。尽管儿童的心理发展要依靠外部世界才得以发生,但是外界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接下来,蒙台梭利运用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说明儿童在敏感期内所有的活动就是工作。因此,成人必须对儿童的工作提供帮助。即成人必须为儿童精神胚胎的发展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就好比大自然在母亲的子宫里面为肉体胚胎的成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一样。最后,蒙台梭利举了非常多的例子来说明处于敏感期的儿童最大的特点就是——儿童具有秩序感,这就意味着,儿童可以在环境中进行自我定位,并熟悉所有的细节。随后,蒙台梭利进一步提出了儿童的内在定位——内部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给予儿童对身体各个部分的感知。而外在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内在秩序感的混乱,这往往是儿童痛苦的根源,但是成人却对此浑然不知。因此,蒙台梭利认为,环境在塑造儿童心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一、敏感期
在敏感性激发婴儿获得表达自我的工具之前,这种敏感性就引发了儿童初步的心智结构的产生,而这个心智结构可能还不明显。
认为小小婴儿就有心理生活的想法带有某种神秘感。这种想法也许会使我们以宗教的虔诚精神凝望小耶稣那样来凝视新生儿,仿佛上帝的“道成肉身”真得降临在这个小小的身躯之内!所以,我们也许可以想象一下:正是人类的灵魂潜藏在儿童娇弱无助的身体内,这个灵魂已经得以发展。它是那么敏感,虽然它沉默不语。
但是这个想法并不是真实的,这就好比说新生儿的体内已经蕴含了彻底成形的语言,但是说话器官至今仍然无力使用语言来表达自我。新生儿身上只是存在着建构某种语言的倾向性而已。同样的说法也适用于儿童的整个心理肌(complexus),语言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婴儿具有创造的资质和潜在的能力,这使婴儿能够建立起一个与周围环境不同的心理世界。在这个方面,尽管婴儿的潜意识还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婴儿在努力争取自己心理世界方面会面临一些阻碍。就最后的成功而言,这个过程有着不可动摇的结果。如果没有人来帮助婴儿,如果环境没有做好准备迎接他的到来,那么从婴儿的心理生活来看,婴儿面临持续不断的危险。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这个小婴儿是一个流浪四方的人。
在婴儿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他获得了如此不可思议的各种东西,以致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奇迹般的过程。而多年养成的习惯性思维是让我们对此奇迹般过程熟视无睹的唯一原因。儿童是如何从一无所有到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安营扎寨”的呢?儿童是如何区分事物的?儿童在没有一个老师的帮助下仅仅依靠生活就成功习得一门语言,这个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呢?儿童天真无邪、欢天喜地、不知疲倦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一个不得不进入一个新环境的成人却需要很多的帮助;成人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必须加倍努力,就算付出艰苦的努力,他也不能达到像说幼年时就学会的母语那样自然流畅。
直到最近,我们才有可能反问自己这种发展的基础以及生物如何发展的问题。
当我们谈及发展,谈及意识的发展,我们谈论的只是一个在表面上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是我们直到最近才逐渐了解这些发展的内部机制。现代科学通过两种方式帮助我们研究这些内部机制。第一种方式是研究影响生长发育的内分泌腺。鉴于内分泌腺的研究发现对看护儿童有实际的影响,它引起了人们及时的、广泛的兴趣。另外一种方式是研究儿童的敏感期,对敏感期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
荷兰科学家雨果·德弗里斯 (Hugo de Vries)发现动物的生命中存在敏感期。但是,在我们的学校
里,通过在日常生活训练中对儿童的观察,我们发现幼儿身上也存在敏感期。可以说,我们最早在儿童身上发现了敏感期并把它运用在对儿童的教育工作上。
敏感期是和一些特殊的敏感性相对应的,这种敏感性可以在生物的发展过程中找到。生物发展过程中的敏感性是暂时性的,仅限于获得某种确定的特性或特殊能力。一旦这些特性发展以后,那么它对应的敏感性就会消失。因此,每一种特性都是借助一种刺激的帮助而获得发展的,一种暂时性的敏感性只能在一个特定的发展时期出现,也就是说,这种敏感性会在对应的敏感期出现。
因此,发展并不是一个有点儿模糊的事件,并不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天生固有的遗传。而是在暂时性本能小心翼翼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工作,而这些暂时性本能会冲动地做出一些特定活动,但这些活动和同一个体在成人阶段的活动常常是截然不同的。
在生物学中,德弗里斯首先研究了敏感期这个问题。在他的研究中,敏感期在那些通过蜕变达到成虫阶段的生物身上尤其明显,例如昆虫。我们可以以蝴蝶的幼虫为例。蝴蝶幼虫必须吃十分柔嫩的叶子,把它的卵产在靠近树干的隐蔽角落里。当蝴蝶幼虫破壳而出的时候,谁会告诉这些藏在隐蔽角落里的幼虫,它们所需要的嫩叶就在树梢上呢?是光!蝴蝶在幼虫期对光极其敏感,光线吸引着它们,似乎有一把无法抵抗的嗓音正在召唤着它们,让它们神魂颠倒。这些幼虫蠕动着自己的身躯爬向最亮的地方直到来到树梢,于是饥肠辘辘的幼虫发现了滋养自己的嫩芽。奇怪的是当蝴蝶幼虫渡过了第一个阶段,长大到能吃其它食物的时候,它就失去了这种对光的敏感性。这一点已经在科学实验室中得以证明,在那里没有树也没有叶子,只有蝴蝶幼虫和光。在一个用于实验的暗箱中,蝴蝶幼虫会快速蠕动自己的身躯爬向在暗箱小洞中穿过的任何一丝光线。过了一段时期以后,蝴蝶幼虫则对光线无动于衷。这种本能不再发挥作用。蝴蝶幼虫爬向了另外一条发展道路,寻找另外的生活方式。
接着,另外一种类似的敏感性马上改变了蝴蝶幼虫。它立刻从之前吮吸嫩叶的汁液以致破坏植物的贪吃者变成了某种斋戒的苦行僧。在严格的斋戒期,它建造了一副石棺类的东西把自己藏身其中,就像死了一样。这个工作紧锣密鼓、势不可挡地进行着。经历了这个“墓葬”阶段以后,它将会进入最后一个阶段,破茧而出成为一只振动着美丽、明亮翅膀的蝴蝶。
众所周知,蜜蜂的幼虫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所有的雌性幼虫都有可能成为蜂后。但是这群蜜蜂只会选择其中一只雌性幼虫为蜂后。工蜂会为这只幼虫单独准备一种食物,动物学家称之为“蜂王浆”,而这只幼虫会贪婪地大快朵颐,于是这只享有特权的幼虫在食用了“蜂王浆”大餐之后成为这群蜜蜂的“蜂后”。如果一段时间过去以后,这群蜜蜂选择给另外一只雌性幼虫喂食最好的“蜂王浆”,那么这只幼虫永远也不能成为蜂后。因为疯狂食用“蜂王浆”的敏感期已经过去,这只幼虫的身体已经不再具备发展成为蜂后的可能了。
这些事实可以引导我们理解儿童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甚至可以引导我们在不同时期关注儿童发展的不同方面。儿童的体内蕴含着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冲动,这种冲动使他常常产生惊人之举并得到迅猛的发展。成人对儿童这些冲动的漠视就会使儿童错过发展的关键时期,变得愚昧和无能。但成人无力从外部影响儿童内部这些生命冲动。
儿童在敏感期会取得一系列发展方面的收获,这使儿童以一种异常快捷和激烈的方式与外界建立起了关系。于是,对于儿童来说,一切都变得很容易,一切都变得充满了活力与激情,每一个努力都能带来自身能力的大幅提高。而当一些心理上的“激情燃烧”消失殆尽的时候,另外一些激情接着被点燃,所以儿童借助持续的生命力从一个征服迈向另一个征服,我们将这种征服称之为“快乐”和“天真”。正是这种不灭的耀眼“火焰”促使人类创造自己心理世界的工作得以进行。
于是儿童日益高涨的生命力说明了自然征服的奇迹,而这种奇迹在儿童的心理成长中是可以观察到的。
因此,我们所谓的“道成肉身”和敏感期也许可以比作是观察儿童心智形成中的内在过程的两个探视孔,籍此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到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运动的内部器官。
我们于是开始清晰地了解到:儿童的心理发展并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源于外界刺激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那些短暂的敏感性和暂时的本能天赋的指引,敏感性与本能天赋与某些特性或特殊能力的获得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儿童的心理发展要依靠外部世界才得以发生,但是外部世界并不起决定性作用,而是仅仅为儿童提供必要的心理生活方式,正如身体通过进食和呼吸从外部世界获得必需的生理生活方式一样。
我们所提到的内在敏感性使儿童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成长的必需品和适合自身发展的刺激。这种内在的敏感性使儿童仅仅对某些东西敏感,而对其它东西熟视无睹。当儿童对某些东西敏感的时候,它就像儿童体内射出的一道光线照在特定的东西上,而不照其它的东西上。而这些被光亮照到的东西也就构成了儿童的整个世界。但是,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儿童在特定环境里强烈渴望发现自己或吸收特定因素的问题。儿童具有一种从这些敏感性中获益以发展自己的特殊能力,因为儿童在敏感期获得了某些心理能力,就像那个自我适应外界环境的时期一样,同时儿童有能力在生活中熟练灵敏地运用他的运动器官。
在儿童与他所处环境之间的这些感官联系中,存在着一把能够打开这个神秘“壁龛”
的钥匙。在这个“壁龛”中,精神胚胎获得了发展的奇迹。
我们可以把这种不可思议的创造性活动想象成为一系列来自潜意识的情感冲动,这些情感冲动在与外界的接触中创造了人类的意识。人类的意识一开始是混沌的,之后开始清晰,最终达到能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境界,例如,在儿童言语的习得方面就是如此。最初,婴儿生活环境中的声音嘈杂、混乱,无法识别;接着,婴儿突然之间清楚地听到了迷人且富有魅力的声音,就像是一种无法理解但是又清晰可闻的语言所发出的声音。然后,尚无思考能力的儿童听到了某种弥漫在整个内心世界中的音乐。那时,婴儿的神经纤维被激发起来,不是全部的神经纤维,而仅仅是那些当前必须发挥作用但之前还潜伏着的神经纤维,只有在一阵无限制的叫喊中才能被激发起来。现在,婴儿的这些神经纤维在一种有规律的运动方式下被唤醒,变得井然有序,规律性的运动改变了神经纤维的运动方式。于是精神胚胎的和谐发展有了一种新的节奏,但是它专心致志于目前的生活,而荣耀的未来仍然是未知数。
儿童的耳朵渐渐地能分辨不同的声音,而儿童的舌头也活跃地开始了新的运动。之前,儿童的舌头仅仅用于吮吸,而现在开始体验内在的震动。似乎有那么一股不可抵挡的力量,它驱使儿童伸缩舌头去感知自己的喉咙、嘴唇和脸颊。这些震动就是生命的律动,但是这些震动除了带来某种难以形容的愉悦之外仍然毫无目的性。
儿童正在经历敏感期,神的指令就是赋予这些孤立无助的小东西以生机勃勃的活力,并用精神力量去激励儿童。
婴儿内心世界的剧本是一部爱的剧本。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爱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伟大现实,爱在儿童的内心深处显现出来,而且时不时充满儿童的整个心灵。这些惊奇的爱的活动不会随风而逝,不留下一点痕迹。人类通过这些活动变得更加伟大,人类在这些活动中还形成了更加崇高的品质,这些品质将伴随儿童终身。然而,这一切都是在一种谦卑的寂静中发生的。
只要外界环境的条件能充分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儿童的某种特性或特殊能力的发展就会成为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儿童发展都会悄悄地、慢慢地发生的原因!例如,就儿童习得言语这个事情而言,这是所有生机勃勃的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难以令人察觉的事情。儿童言语的习得是最困难的一件事情,同时还对应了最漫长的敏感时期。言语的习得过程之所以是一个秘密,这是因为儿童总是被人们包围着,而人们的说话为他习得言语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因素。惟一帮助我们理解婴儿处于这种敏感期的外在指标就是他的微笑,当我们用简短清晰的词语对他说话时,他能分辨出不同的声音,正如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钟声一样。还有,当成人在晚上为婴儿唱起摇篮曲,一遍遍重复相同的歌词时,我们可以看到婴儿慢慢地安静下来,进入一片幸福安详之中。正是在这样一种愉悦的状态中,婴儿美美地进入了梦乡。我们知道这一点,所以我们用关爱的话语和婴儿说话,希望他以充满活力的微笑回应我们。远古时代的人们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所以一到傍晚就会来到孩子的身边,给他们讲故事或者唱摇篮曲,满足他们的渴望并给予他们心灵的安慰。
上述就是儿童具有创造的敏感性的正面证据。
但是我们还有其他的一些证据,虽然是负面的,但是可以更加明显地说明问题。当外界环境与儿童的内在本能冲突时,我们将会看到,尽管这种冲突只是暗暗地起着作用,但会引起儿童发展中严重失调和心理畸变,并导致一些伴随儿童的终身缺陷的产生。如果儿童无法根据敏感期的指引发挥自身本能,那么儿童就失去了征服自然的机会,而且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
当环境中的某些障碍阻止儿童的内在本能发挥作用时,敏感期的存在就会通过一些激烈的反应表现出来。但我们把这仅仅看作是儿童偶然的绝望,因此我们常常把它看作是儿童的“任性”和“乱发脾气”。任性是内在本能失调的外在表现,但实际上是一种需求未被满足导致的心理紧张状态。这种心理紧张状态促使儿童为自己的所需大声叫喊,而他们正是通过这种叫喊力求保护自己的内在本能发挥作用。
上述情况常常表现为儿童越来越多无用和烦躁的活动。从生理方面来说,好比是没有任何病理原因的婴儿的高烧。我们知道,婴儿常常是生一点点的小病就烧得吓人,而这些小病对一般的成人却几乎没什么影响,但婴儿的高烧来得快去得也快。同理,在心理学领域,我们发现婴儿因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而强烈地焦虑不安,这种焦虑产生于婴儿极度的敏感性。婴儿的这些反应一直以来广为人知。实际上,“乱发脾气”几乎从儿童一出生开始就表现出来,这在过去常常被诊断为人类反常心理的证据。如果每一种功能失调都被认为是功能性疾病的话,那么我们必须把影响人们心理生活的那些心理失调也称之为功能性疾病。因此,婴儿的第一次“任性”就是他心理的第一次生病。
人们已经注意到儿童这些激烈的反应,因为病理事实总是最先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不是心神宁静本身,而是失去宁静这件事情呈现给我们一个值得思考的难题。自然界最显而易见的事情并非自然规律,而是对自然规律的违背。因此,没有人注意到生命本身的创造性工作,也没有人注意到儿童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本能所表现出来的的那些他人难以觉察的外部征兆。可以说,生命的创造和生命本能的保护这两个事实至今仍然不为人知。儿童内部器官的工作机制在整个身体的运行过程中真是有点让人惊讶,但是没有人看到或注意到这种工作机制。甚至是靠着这些内在器官活着的个体也没有注意到它们是有着惊人能力的生理组织。我们察觉不到自然界的工作,但我们把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称之为“健康”或“正常”!这意味着在细微之处的全面胜利,意味着目的战胜了原因。
我们对各种疾病的所有细节都有客观的记录,而我们对健康的奥妙却仍然毫无觉察或一无所知。实际上,在医学发展史上,很多疾病早在远古时代就为人所知。尽管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但是我们发现了史前人身上留下的外科手术痕迹。然而,我们最近才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有所了解。尽管人类为了研究人体内部器官而进行的第一次解剖发生在1600年,但是直到17世纪人们才发现血液循环的规律。也就是说,对疾病进行研究的病理学间接促进了生理学中一个秘密的发现,这个秘密就是正常功能如何发挥作用。
人们仅仅意识到儿童的心理疾病,而对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毫无头绪,这种情况不足为怪。当我们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功能是极其微妙的时候(这些功能在儿童内心深处悄悄地发展,且无法表现出来),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心理功能。
我们这样说似乎有点骇人听闻,但绝不荒唐:成人仅仅知道儿童的心理疾病,而不知道儿童的心理健康。何谓健康的心理仍然不为人知,就像所有尚未发现的宇宙力量仍然不为人知一样。
如果事情确实如此,如果我们必须把婴儿看作众多秘密中一个尚不为人知的秘密,如果儿童的心理生活是在功能性失调和疾病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那么大量心理发展的畸变必然会导致儿童的无知、脆弱和发展迟缓。这并不是一幅想象的图景,而恰恰是现实。生命早期的毫厘之差可能会导致日后的天壤之别——人类可以在一个并非是真正适合自己的特定环境中长大成人。
二、敏感期需要的帮助
成人并没有给婴儿提供任何帮助,因为他们不知道婴儿必须为自己的发展付出努力。因此,成人甚至意识不到正在发生的奇迹,而这种从无到有的奇迹显然是由心理发展尚不完备的儿童创造的。
敏感期这个概念为我们带来了对待婴儿的新方式。迄今为止,婴儿仅仅被认为是一个“植物人”,除了迫切需要的身体照顾之外别无其它需求。现在我们普遍持有这样一种态度,即期待儿童的心智在适当的时机表现出来。我们在照顾儿童时必须同时考虑他们既存的心理水平以及可能的心理发展方向。成人甚至必须重视新生儿“道成肉身”过程中的出现的各种心理事实。成人在儿童的早期发展中必须跟随其左右并适时给予他们鼓励。成人没有必要帮助儿童塑造自己,因为塑造儿童是大自然的任务。但是成人必须谨慎地尊重儿童的心理表现,为儿童提供心理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而且不能从中作梗阻碍儿童的发展。简而言之,成人必须为儿童精神胚胎的发展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就好比大自然在母亲的子宫里为肉体胚胎的成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一样。
我们不必为了证明小婴儿拥有心理生活而进行科学实验,因为一些现代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心理学已经对此有所了解。心理学家试图通过给儿童提供感觉刺激而引起他的注意,然后期待他产生一些身体运动反应,而这些身体运动反应可以表明儿童对感觉刺激已经有了一种心理反应。
起初,我们无法证实一个事实:是否存在这样一个阶段(实际上可能是生命的头一年),儿童在那时实现了运动器官的心理协调,也就是说,全面实现“肉体化”或者“道成肉身”。然而,不管心理生活多么不完美,它必须先于任何随意运动而存在,因为正是人类的心灵激发了这些身体运动。
感觉激发了儿童最早的心理冲动。因此,就如勒温(Levine)教授用他的心理学影片展示给我们的那样:儿童想要某个东西时,他最初探出整个身体去拿那个东西。长时间之后,只有随着运动器官的协调发展,儿童才能将各种动作分开,例如,他只伸出他的手去拿他想要的某个东西。
在一个4个月大的婴儿身上可以看到另外一个这样的例子。这个婴儿喜欢盯着一个正在说话的成人的嘴唇,而他则通过模糊的、无声的嘴唇动作来表达自己。但是最重要的是,婴儿脸上高度注意的表情显示出他完全沉迷于眼前的这个有趣景象。这个婴儿在6个月的时候仍然只能发出一个单音节。因此,在婴儿能够清晰发音之前,他对说话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兴趣,一直秘密地做着激活发音器官的准备工作。这表明他的内心在这个动作之前早已存在一种能够激发该动作的敏感性。这些敏感性可以从对婴儿的观察中得到,但是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实际上,实验心理学家尝试过类似的实验。这些实验在外部环境中进行,而这些外部环境可能会破坏婴儿心理的秘密工作机制,因为这提前唤起了儿童尚不具备的能力。
我们应该采用法布尔
观察昆虫的方法对婴儿的心理生活进行观察。法布尔在研究昆虫的时候,他出其不意地观察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昆虫,同时把自己隐藏起来以便不打扰它们。同样,当儿童的感官(例如手足等)开始有意识地捕捉外部世界的信息并积累对外部世界的意识时,我们就应该开始观察儿童,因为从那一刻开始生命就依赖外部环境的刺激自发地发展起来。
成人不必为了帮助儿童而运用某些特别的观察力或解释力,而只需做些比运用特别的观察力和解释力简单的多事情就足够了:成人必须有帮助儿童发展其潜在能力的愿望;成人必须了解有关儿童的一些基本常识。而成人所作的这些事情足以使我们成为儿童的追随者。
对婴儿的观察虽然那么简单,但却十分有用,我会提供一些例子予以说明。先举个非常普通的例子。因为婴儿还不能站立,人们认为他必须一直平躺着。于是婴儿从自己周围环境得到的第一个感觉印象一定来自天上,而不是地上;但是婴儿却无法看到天空的景象。事实上,平躺的婴儿只能看见房间内通常来说白色光滑的天花板,或者婴儿车顶上的遮篷。然而,婴儿应该看到那些能够激起他第一感觉印象的景象,以便滋养他那样如饥似渴的心灵。
有些人认为婴儿需要看到一些东西,于是他们就想到要在婴儿面前放置一些物体。但他们想不到要把婴儿从那些使之与他所需环境隔绝的不良情况中拯救出来。实验心理学家也如法炮制,一片好心的心理学家们在婴儿的摇篮前挂上一串小球或者其它有颜色的物体。婴儿渴望或甚至努力吸收来自周围环境中的感觉印象,所以婴儿的眼睛追随着晃动的小球和玩具,但是婴儿需要努力地转动自己的身体才能看到,因而这种努力是不自然的。这种畸形的努力迫使婴儿做出不自然的、别扭的姿势和动作。我们最好把婴儿放在一个有些高度的、倾斜的平面上,这样婴儿至少就能看到他周围房间的整个环境。同样,我们还可以把婴儿放在花园里,花园里迎风招展的树叶、花朵和到处奔跑跳跃的动物为婴儿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们有必要让婴儿长时间地探究相同的景象。因为长时间地看同样的东西,婴儿就能学会识别它们,因为他发现它们总是处于同一个位置;同时,他也学会了区分被风吹动的物体的移动和有生命物体的移动,前一种是被动移动,而后一种是主动移动。
三、环境秩序:最重要的敏感点之一
一名刚刚满月的婴儿从来没有走出过家门。保姆把他放在自己的膝盖上抱着。突然,爸爸和叔叔同时出现在他的面前。这两个男人几乎高度相同、年龄相仿。婴儿一开始看到他们的时候非常惊讶,还表现出有点害怕的样子。爸爸和叔叔这两个男人分开坐在婴儿的面前,一个坐在他的右边,另外一个坐在他的左边。婴儿焦虑地转头盯着其中一个男人,看了很久之后,婴儿笑了。但是,突然间婴儿的表情又恢复焦虑和害怕,但更多的是害怕。婴儿又转头瞪着另外一个男人,看了很久之后,婴儿又笑了。婴儿重复着这段从焦虑到微笑的过程。在婴儿的小脑袋似乎茅塞顿开之前,他的头部从右到左整整转动了20次,最后他才意识到有两个男人。这两个男人是他唯一见过的男人。两个人都对他做过鬼脸、抱过他、慈爱地跟他说过话。婴儿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这两个男人是和围绕着他的那些女人不同的另外一种人。婴儿意识到,这个世界上除了他的母亲、保姆以及其它各种女人之外还有另外的一种人。以前,婴儿偶尔会注意到男人,但他从来没有看到过两个男人一起出现,所以婴儿必然形成了这样一种想法,那就是只有一个男人。因此,当他突然意识到他如此费力分辨出来的一个男人竟然变成了两个男人的时候,他就有点儿害怕了。
婴儿的一个特征就是对秩序的热爱。一岁半或两岁的儿童能清晰地表现出这种对秩序的热爱,甚至更早的时候他这种对秩序的热爱就模糊地显示出来了。儿童需要自己周围的环境保持一个有序的状态。儿童对秩序的热爱和优秀主妇对秩序的热爱是不同的。一位优秀的家庭主妇会说:“我爱我家,我喜欢自己的家一直都是整洁的。”主妇只是说说而已,对真正无序的环境她很可能感觉不到。但是,儿童无法生活在一个杂乱无序的环境中。杂乱无序的环境会干扰他,使他心烦,以致他可能会以绝望的嗷嗷大哭来表达无序环境给他带来的伤害,或者以生病来表达他对无序环境的焦虑不安。儿童很快就能意识到环境的杂乱无序,而成人或者大一点的孩子就算经过无序的环境也往往感觉不到。儿童外部环境的秩序会明显地影响他对特定事物的敏感性,而这种敏感性会随着他的成长慢慢消失。因此,秩序感正是生物发展过程中特有的周期性的敏感性之一,我们将生物所处的对秩序的敏感时期称为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最重要和最神秘的敏感期之一。
当所有人都认为儿童天性杂乱无章的时候,我们说儿童正在在经历关注外部世界的秩序的敏感时期。也许人们会觉得这样说似乎有点反常或者是牵强,但事实确实如此。这两种互相冲突的看法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婴儿无法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指出自己在其中所处的位置,而这个环境的主人是一个比婴儿更强有力的人,即成人,他不理解婴儿且认为婴儿是反复无常的生物。但是,我们什么时候看见过婴儿毫无原因绝望地哭泣呢?我们是否看到过婴儿哭得声嘶力竭且无法安慰呢?婴儿的因我们无法理解的原因哭泣就是反复无常吗?不是。婴儿的心灵深处仍然存在着尚未被成人发现的秘密。
因此,我们有必要告诉成人,告诉成人儿童的心灵存在秘密。那么成人马上就会意识到这些秘密,然后去看儿童的心灵如何将这些秘密展示出来。
在我们的学校里面,如果有什么东西没有放对位置的话,两岁的儿童会注意到这个现象并把东西放回原位。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学校中并没有经常发生,因为按照规定两岁的儿童无法入学。同样,儿童应该养成把所有东西摆放整齐的习惯。在我们的“儿童之家”里,我们几乎剔除了所有不必要的东西,而且将所有东西有秩序地摆放。而且,为了让儿童主动地呈现出秩序感这种心灵倾向,我们希望,儿童在环境中必须是自由的。
就在巴拿马运河开通的那一年,我们在旧金山博览会的中心大厅里面搭建了一个示范的“玻璃学校”,大量的公众可以观察到前面我们所描述的现象。
一个两岁的小孩儿在放学后把所有的椅子沿着墙壁摆放好。他在做这一工作时似乎若有所思。一天,他靠着一把大椅子,但他看起来似乎不知道该怎么办。然后他走开了,接着回来他把这张大椅子稍稍地挪到与其它椅子不远的地方。实际上,那就是这把椅子通常摆放的地方。
还有一次,一个年龄大一点儿的4岁小孩儿正在把水从一个容器倒入另外一个容器,期间有一些水滴落在地板上,但他没有注意到。这时,一个年龄小一点儿的孩子拿着一块抹布坐在地板上,水一掉下来,他马上就擦掉,而那个大孩子对此浑然不觉。当滴水停止了,年龄小一点的小孩儿问大一点儿道:“你还有吗?”那个大孩子惊讶地反问道:“还有什么呀?”
但是,如果环境没有为儿童做好准备,而且儿童身处成人中间,那么上述这些儿童具有秩序感的有趣的自然表现,就会变成儿童心灵的一种痛苦,就会变成成人心中的一个谜团,就会变成成人心中儿童的一种任性。
为了能够现场抓住婴儿身上这种敏感性的一个确切征兆(当婴儿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这种征兆就表现为一种快乐和热情),成人有必要研究幼儿心理学,因为婴儿对秩序的敏感性出现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受过我们训练的保姆很容易就能认识到这一点。我可以举出一位保姆的例子:这位保姆注意到,当她用婴儿车推着一个5个月大的女婴缓缓地穿过房子四周的庭院时,婴儿一看见那块镶嵌在破旧灰墙上的白色大理石板时就显得特别感兴趣、特别高兴。尽管庭院里面到处都是可爱的花朵,但是当保姆推着婴儿车靠近大理石板时,这个小女婴似乎总是更兴奋、更欢快。因此,这个保姆每天都把婴儿车推到大理石板的前面,这似乎是唯一一件能给予这个新生命持久喜悦的事情。
然而,儿童所遇到的障碍使我们更容易感觉到敏感期的存在。婴儿过早出现的脾气暴躁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缘于这些敏感性。
我会给大家举一些真实生活的例子。这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我们所谈论的婴儿只有几个月大,习惯于睡在一个有些高度但倾斜的床上,以便能看到她周围的环境。她的房间并不是那种按照生理卫生原则布置的可以盥洗的普通白色婴儿房,而是一间按照心理卫生原则布置的婴儿房。窗户上安着彩色的窗格玻璃,房间内摆放了几件小而精的家具和鲜花,其中一张铺有黄色桌布的桌子上放有一盆植物。一天,一位访客进来后把她的雨伞搁在桌子上。这位小女婴开始焦虑不安起来,而那把雨伞肯定就是小女婴焦虑不安的原因,因为女婴在盯着雨伞看了一会儿后就开始哭了起来。开始,一个大人以为她想要那把雨伞,于是把雨伞拿给她,但是她却把雨伞推开了。雨伞又被放回到桌子上。这时,保姆轻轻地抱起这个小女孩儿,把她放在桌子上,让她挨着那把雨伞,但是这个孩子还是哭个不停并继续挣扎。不知情的人会把这种反应看作是婴儿早早地乱发脾气的表现之一,但是这个女婴的妈妈对儿童早期的心理征兆有所了解,于是,她从桌子上拿起这把雨伞并把它放到了室外。小女婴马上安静下来,不哭了。令这个小女婴焦虑不安的原因就是桌子上的雨伞放错了地方,这严重违反了她原来记住的那些东西的摆放秩序。
另外一个例子是关于一个年龄大一点儿的、大约一岁半的小孩儿,而我自己在这个例子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有一天,我和一群人一起穿越那不勒斯的尼禄洞穴(Nero’s
grotto),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带了一个小孩儿。小孩儿约摸一岁半,他太小了走不完洞穴的全程,全程要穿过整座山。实际上,小孩儿走了一段路之后就累了,他妈妈把他抱起来,但是这位母亲高估了自己的力气。她觉得很热,便停下来脱下外套,把它搭在手臂上,接着她再次抱起了孩子,这件衣服对她抱孩子来说是一个障碍。孩子开始哭起来,哭声越来越大。这位母亲设法使孩子静下来,但是全然无效。她显然累垮了,于是对孩子发火了。母子的声音甚至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其他人自然而然地提出抱抱这个小孩儿,人们轮流抱着这个孩子,但这个孩子还是不断地挣扎,嗷嗷大哭。有的人开始对孩子说好话,有的人则开始斥责他,但结果越来越糟糕,他哭得越来越厉害了。
这样看来孩子终究还是要他的母亲来抱。但是现在,小孩儿已经进入了一种我们称之为“发脾气”的状态,而且情况似乎令人束手无策。导游竟然大声嚷嚷道:“女士,你丈夫怎么会让你独自一人带着小孩儿出来呢?把孩子给我!”他一把抓过孩子把他抱在有力的臂膀里,但是小孩儿的挣扎愈来愈激烈了。
我这时想到了童年的秘密,想到了这个小孩儿做出如此激烈的反应总是有原因的,于是我走向前对这位母亲说:“请允许我帮你穿上你的外套好吗?”她很惊讶地看着我,因为她那时还是觉得很热。她被我的话弄糊涂了,但还是同意了我的要求并让我帮她穿上了外套。小孩儿马上就安静下来了,眼泪和挣扎都嘎然而止,然后他说:“妈妈,穿上外套。”他似乎就是说:“妈妈,外套应该是穿上的。”也许他在想:“你终于明白我的意思了。”小孩儿向自己的母亲伸开双臂,微笑着重回母亲的怀抱。我们顺利地穿过了尼禄洞穴。外套应该穿在身上,而不是像一块抹布那样搭在手臂上。母亲把外套像一块抹布那样搭在手臂上,这在孩子眼里是没有秩序的。母亲身上身上的那种无序的状况是儿童表现出与成人的不和谐和激烈冲突的影响因素。
我曾经亲眼目睹的另外一个家庭场景也非常具有启发意义。母亲觉得有点儿不舒服就坐在了沙发上,而不是躺着,身子靠着保姆给她拿来的两个靠垫。她那21个月大的小女儿走到她面前让她讲故事。妈妈又怎么会拒绝孩子这样的请求呢?尽管她还是觉得不舒服,她仍开始给女儿讲故事,女儿全神贯注地听着妈妈的故事。但是母亲真得觉得很不舒服,无法再继续给女儿讲下去了。她不得不让保姆把她搀扶到隔壁房间的床上休息。而留在沙发上的孩子开始哭起来了。所有人都认为孩子是被妈妈生病吓坏了,所以认为孩子哭泣并为妈妈的病难过不已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人们试着去安抚她,但是当保姆想把沙发上的两个靠垫拿到隔壁房间去时,这个小女孩儿开始尖叫起来:“不是靠垫,不是靠垫。”她似乎想说:“不管怎么样,靠垫必须在原来的位置上。”
用怜爱安慰的话语把孩子哄到母亲的床前,母亲尽管生着病,但还是努力地继续给孩子讲故事,以为这就能安抚孩子。但是孩子还是抽泣着,泪流满脸地重复道:“妈妈,沙发。”
母亲讲的这个故事已经不能再引起孩子的兴趣了,因为母亲和靠垫都改变了位置。故事开始于一个房间,但在另外一个房间继续着,这种情景已经导致小女孩儿的心理产生了戏剧性的不可修复的冲突。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儿童对于秩序的强烈渴望。同样让人惊讶的是儿童很早就能够很好地运用自己的秩序感。2岁儿童对秩序感的需求进入了一个平静期,变得主动地、平静地运用秩序感。实际上,如果“儿童之家”里有些东西没有摆放在正确的位置,那么注意到这个情况的两岁儿童就会把它们归位。正如我们之前所提过的,这是我们在“儿童之家”注意到的最有趣的事情之一。这个年龄的儿童能够注意到不协调的小细节,而对于成人或者大一点的儿童来说,他们不会注意到这些。例如,一块肥皂被放在脸盘架上而不是放在肥皂盒里面,一把椅子被放歪了或者摆错了位置。如果两岁儿童看到这些现象,他会把它们放回原位。杂乱无章的情况对儿童来说似乎是一种振奋人心的刺激,也是一个召唤行动的信号,但是事实并不仅仅如此。把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给儿童带来了真正的快乐。实际上,我们在“儿童之家”里注意到,就算是那些大一点儿的三四岁的小孩儿,当他们完成了游戏或者练习之后,他们也都会把东西归位,他们显然是自发地、愉快地去完成这个任务。
秩序就是指每一物体各归其位。儿童的秩序感意味着儿童能够认识到各种物品在他们周围环境中的摆放位置,并能够记住每件物品的正确摆放位置。这就意味着儿童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并能在所有的细节方面支配这个环境。我们在内心希望拥有这样一个环境:我们对环境很熟悉,闭着眼睛也能四处走动,伸手就能拿到想要的东西。这样一个环境对于平静和快乐的生活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显而易见的是,儿童对于秩序的热爱和成人对秩序的热爱有所不同。在某个年龄段,秩序是儿童极其重要的一种需要,而无序则是一种痛苦,一种心灵深处的伤害,所以儿童可能会说:“我无法生活在一个无序的环境中。”秩序的问题对于儿童而言的确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对于成人来说,秩序仅仅给予成人外在的快乐和一丝普通的安慰。而对于儿童来说,他是在环境各要素的影响下通过自我创造长大成人的,这种自我创造的过程并不是通过某个模糊的公式完成的,而是受到一个细致明确的规则的指引。大自然总是用一种令人敬畏的法则去执行它的计划和时间表,而人的生老病死正是其中的一部分。秩序之于儿童,正如陆地之于陆栖动物,正如水之于鱼。所以,儿童在生命的早期,应该在环境中获得秩序感,并使之成为“自我定位的要素”,从而使他的心理或精神在这个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儿童这种热爱秩序的特性在游戏中表露无遗。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教授曾经根据日内瓦克拉帕来教授的观点,对他自己的孩子进行了一些有趣的实验。当着孩子的面,皮亚杰教授把某个东西藏在一把扶手椅的靠垫底下。然后,他把孩子打发出房间,把东西藏在对面那把扶手椅的靠垫底下。皮亚杰教授认为孩子回到房间后会寻找这个东西,但如果这个东西不在原来地方的话,孩子就会到处找。为了让孩子找起来更容易一点儿,皮亚杰教授把东西藏在了对面那把扶手椅的靠垫底下,因为这是一个与原来环境相似的地方。但是,他的孩子回到房间后只翻开第一把扶手椅的靠垫去寻找东西,然后他用特有的婴儿语言说:“没有了!”皮亚杰教授期望他继续寻找消失的东西,但是孩子并没有这样做。皮亚杰教授重复了这个实验,但是这一次他让孩子看到他把东西从第一把椅子里拿出来,然后藏到另一把椅子的靠垫底下。然而,这次他的孩子还是跟上次一样翻开第一张椅子的靠垫找了一遍,又说:“没有了!”皮亚杰教授因此认为自己的孩子有点傻,他几乎有点不耐烦地掀开第二把扶手椅的靠垫说:“难到你没有看到我把它放在这里了吗?”他的孩子回答说:“我看到了。”然后指着第一把椅子说:“可是东西应该在这里啊!”
儿童对寻找东西不感兴趣,这不是他关心的事情。他关心的事情是东西应该放回原来的地方。从他的角度来说,他也许认为自己的父亲并不理解这种游戏的意义。难道这种游戏不就是简单地把某个东西拿走,然后又放回它原来的地方吗?他认为父亲所说的“藏着”不过就是把这个东西藏在靠垫底下,让人看不见而已。但是,对儿童来说,如果东西不放回原位,这个游戏又有什么意思呢?
我曾经和一些很小的孩子(两三岁的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当时我也惊讶不已。孩子们玩游戏的时候总是那么兴致勃勃、欢呼雀跃,并满心期待。他们总是如此。他们的游戏是这么玩的:一个孩子当着其他孩子的面藏到一张盖着长长桌布的桌子底下,然后所有的孩子走出这个房间,然后他们再返回来掀开桌布,当看到同伴藏在桌子底下时,他们就高兴得大声欢呼。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个游戏。他们依次说:“现在,我来藏!”,然后就爬到桌子底下。另外还有一次,我看到一群大一点儿的孩子和一个小一点儿的孩子在玩捉迷藏。大孩子们让小孩子藏到一个家具的后面,但是大孩子们进来之后假装没有看到他,然后找遍了房间的所有地方。于是那个小一点儿的孩子开始叫唤:“我在这儿呢!”他的语气似乎在说:“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我就在这里吗?”
有一天,我也参与了这种游戏。当时,我发现一群小孩儿因为找到了藏在门后的玩伴儿而高兴地欢呼拍手。他们围着我,请求道:“和我们一起玩吧!你藏起来!”我同意了。他们全都跑了出去,似乎不想看到我藏在哪里。我并没有藏在门后,而是藏在一个柜子后面的角落里。当孩子跑回来以后,他们所有人都跑到门后找我。我等了一会儿,看见他们不再找我,于是我就自己从藏身处走了出来。所有的孩子都失望和沮丧地质问我:“为什么你不和我们一起玩儿呢?为什么你不藏起来?”
如果捉迷藏游戏的真正目的就是快乐(确实有一些孩子很高兴重复这种可笑的游戏),那么我们必须认识到,快乐对于某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就是在自己原来藏东西的地方找到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把某些东西藏起来意味着把它们藏在看不见的地方,重新发现这些东西就是获得一种秩序感,不管是看得见的东西还是看不见的东西都必须各归其位。正如他们对自己说的:“你不能看见它,但是我知道它在哪里。我闭上眼睛也能找到它,我确切地知道它放在哪里。”
大自然赋予了幼儿内在的对秩序的敏感性。这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是被用于区分事物本身,而是被用于区分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这种感觉把环境视作一个各个部分互相依存的整体。只有在这样一个整体环境中,儿童才有可能适应环境并采取有目的的行动。正是在对整体环境中事物之间关系有所敏感的基础上,儿童才建立起了他对这个整体环境中各种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这就好比是我们有很多家具,我们还应该有放置它们的房间。只有在房间这个整体环境之中,我们才有对房间中各种家具之间关系的认识。如果没有在整体环境中区分事物之间关系的秩序感,儿童把他们关于外部世界的各种印象叠加起来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不按照一定的秩序把这些关于外部世界的各种印象进行组织和整理,儿童关于外部世界的各种印象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一个人仅仅知道如何去区分各种事物而无法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他就会发现自己深陷于一种无法摆脱的混乱状态之中。儿童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得人类具备了秩序感这样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看似是大自然恩赐的礼物,实际上是儿童自我适应环境并在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生活道路。当儿童处于秩序的敏感期时,大自然给儿童上了第一课。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通过给儿童上的这第一课,大自然赋予了人类一只指南针,以帮助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就好像教师通过向儿童展示一个教室的平面图为他研究地图指引方向并做好准备一样。同理,大自然赋予了幼儿学习讲话的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而且这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地进步。人类的心智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儿童在敏感期打下的基础之上。
四、内部秩序:最重要的敏感点之二
儿童同时具备两种对秩序的敏感性:一种是外部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指的是儿童对外界环境中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感知;另一种是内部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指的是儿童感知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各个部位的运动以及他们的相对位置。我们可以把后者称之为儿童的“内部定向”(inner
orientation)。
内部定向一直以来都是很多研究的主题。实验心理学家认为肌觉 (muscular
sense),就是指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所处的不同位置。他们认为,肌觉要求一种特殊的记忆——肌肉记忆。
可以说,实验心理学家的这种解释完全是以机械论为基础的,并且建立在他们的有意识运动的经验之上。有意识运动可以用下面的例子来说明。如果我们通过有意识地移动自己的手拿到了某个东西,那么,我们就会感知到这个手的移动动作,并且能够记住这个动作以及在以后的日子里会重复这个动作。
但是与此相反,儿童已经向我们证明,远在他能自由移动和具有任何有意识地移动的经验之前,他们就经历了一个与身体各种位置有关的高度发展的敏感期。也就是说,自然为儿童提供了一种与他身体的各种天赋本能和位置有关的特殊敏感性。
那些旧的理论关注的是神经机制,而敏感期关注的是心理活动和情感冲动,这些心理活动和情感冲动都为儿童意识的发展进行着准备。儿童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冲动这些精神能力始于“虚无”,之后产生出一些基本的要素,儿童的心理世界借助这些基本要素最终得以建构起来。儿童建构自己心理世界的这些可能性源于自然的恩赐,同时儿童意识的发展使这些自然恩赐的可能性走得更远。
我们发现,当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阻碍儿童的正常发展时,我们可以看到能够证明关键期存在的诸多负面证据。这些负面证据不仅证明了敏感期的存在,而且证明了处于敏感期的儿童的敏锐性。当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出现时,儿童往往深受其害,变得极度焦虑不安,有时表现为脾气暴躁和嗷嗷大哭,很多时候还表现为疾病。如果环境中的这些不利因素继续存在的话,那么所有尝试治愈儿童疾病的努力都是徒劳的。然而,一旦环境中的这些不利因素被清除,那么,儿童的暴躁脾气和所患疾病也就随之统统消失了。这样的情况明显地向我们表明了儿童产生反常现象的原因。
一位英国保姆告诉我一个有趣的例子。由于她必须在短时间内离开她所受雇的家庭,她找到了一位同样能干的保姆来照顾原来由她照顾的那个婴儿。代保姆开始觉得这个工作很容易,但她在给婴儿洗澡时却碰到了大麻烦。婴儿在洗澡时变得无法控制,不仅哭喊不停,还不断挣扎着要逃离代保姆的手臂。在照顾婴儿期间,代保姆虽然极其细心地为婴儿洗澡,但是徒劳无功。渐渐地,婴儿开始讨厌看见她。当第一个保姆回来之后,情况又变好了,婴儿恢复了安静,而且似乎很喜欢洗澡。这个保姆受过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训练,因此她对发现这件事情中儿童的心理因素饶有兴趣,而且对能够解释这个现象的儿童心理学问题也兴趣浓厚。她极其耐心地试图解读这个年龄阶段婴儿那不完整的语言。结果,她发现了两件事情。婴儿认为第二个保姆是坏人,为什么呢?因为她用与第一个保姆相反的动作给婴儿洗澡。她在比较两个保姆工作日记的时候发现,第一个保姆在给婴儿洗澡的时候,是用右手托着婴儿的头部,用左手扶着婴儿的脚。第二个保姆则正好相反。因此,婴儿觉得自己的头被放到了浴盆的底部,而这个地方以往都是放脚的。
我曾经被卷进一桩病理学的案例。那时,我还不是正式医生,但是我目睹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一个家庭刚刚结束了长途旅行,而他们其中一个孩子因为太小而无法忍受旅途的疲惫——或者说,这是当时所有人的观点。然而,小孩儿的妈妈说,旅途一切顺利。他们晚上下榻在很好的酒店,这个酒店把所有事情都为他们准备好了,甚至为小孩儿准备了特殊的食物和合适的摇篮。也就是说,现在,他们一家人住在一个舒适的带家具的公寓里面,那里没有摇篮,婴儿和妈妈睡在一张大床上。小孩儿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生病的,晚上开始出现失眠现象和消化问题。一到晚上,成人就必须把小孩儿抱在怀里走来走去。孩子嗷嗷的哭声被认为是胃痛的缘故。家人请儿科专家给孩子做了检查,其中一个大夫要求为孩子提供富含维生素的特殊食物并小心谨慎地地准备孩子的饮食。日光浴、新鲜空气,以及所有最现代的治疗方法都无法缓解孩子的病状。后来,孩子的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夜晚也就成为了全家人的一种痛苦。最后,孩子出现了惊厥,在床上抽搐、痛苦地打滚。这种情况每天都要发生两三次。孩子太小了,还不会说话,不能讲出他痛苦的原因所在。所以家里渴望请到最知名的大夫来解决他们的难题。于是,他们决定请大夫会诊为孩子做全面的检查。当时最为有名的一位儿童精神科医生也去了,我也参加了这次会诊。小孩儿看上去很健康。据他的父母讲,孩子在整个旅程中一直都很健康、很安静。因此,这种病症的起因可能有着某种精神因素——这是幼儿期的一个秘密。那时,当我看见小孩儿躺在大床上忍受着一阵阵的痛苦时,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拿来两把扶手椅,面对面地将它们拼凑成小床的样子,椅子的扶手围成一堵墙,像幼儿的摇篮一样。我默默地在这张临时搭建的摇篮上盖上床单和毛毯,然后把它拖到床边。孩子一看到它就停止了哭泣,滚着滚着就滚到了床边,然后孩子自己进入到这个临时准备的摇篮中并喃喃自语,“Ulla,
ulla, ulla”,
然后马上就睡着了。自此以后,孩子的病症再也没有出现过。孩子以这种方法来表示他对可怕的无序状态的抗议——成人把孩子抱离婴儿床,然后把他放在一张为大人准备的大床上。
显然,这个小孩儿敏感地感受到了摇篮式的小床与他身体的接触,小床包围着他的身体,同时给予他身体的各个部分以支撑,而成人专用的大床却没有给他那种支撑感。问题的原因就是这个孩子的内在定向出现混乱,而这种内在定向的混乱正是儿童痛苦的内在冲突的起因。这种情况在很多医生看来是无药可救的。这就是敏感期的威力!敏感期的创造性本质有着巨大的威力!
儿童并不是像我们成人那样来感受秩序。我们成人已经获得了关于世界的大量的印象,对外部世界的秩序已经变得麻木不仁。但是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觉印象却很贫乏,他始于一无所有,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创造了一切。儿童只知道不知疲倦地创造,并把我们视为他的继承人。我们成人就像是一个通过辛勤的劳动而富裕起来的人的儿子,我们不理解他在辛勤劳动中所承受的的痛苦和艰辛。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了所有的一切,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位置,所以我们变得忘恩负义和冷漠无情,对儿童采取了居高临下、高人一等的态度。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我们现在可以充分利用儿童为我们发展起来的理性,利用儿童为我们建立起来的意志,利用儿童为我们而激活的肌肉。我们能适应这个世界是因为童年赋予了我们适应世界的各种能力。我们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是因为儿童为我们准备了这样的敏感性。我们之所以富有,是因为我们是儿童的继承者,儿童“白手起家”为我们创造了坚实的生命之石。儿童付出巨大的努力迈开了生命的第一步,从一无所有到在行进在人生的征程上。儿童是如此接近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生命之泉,这种生命之泉在他们通过活动而进行的创造中汩汩而涌,但儿童既感受不到也想不起来。
五、智力发展的动力
儿童向我们表明,他的智力并不像机械心理学家所一贯主张的那样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慢慢地发展起来。但是,到目前为止,机械心理学家的观点在实践上仍然极大地影响着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因此也就影响着我们对婴儿的看护和教育。机械心理学家宣称,外界物体的意象敲开我们感官的大门并强行闯进来,接着外在的冲动继续把这些意象传递进入心理层面。这些意象相互联结,逐渐地形成有组织的秩序并最终形成儿童的心智。这种观点的前提假设就是,儿童从心理上来看是完全消极的,是任凭外部环境摆布的。我们由此即可以推断出儿童完全是受成人控制的。另一个众所周知的假设进一步推进了上述这个观点——儿童不仅仅从心理上来看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而且正如一些传统教育家过去所说的那样,儿童就像是一只有待于填充的空瓶。
我们自己在“儿童之家”的经验肯定不会让我们忽视环境在塑造儿童心智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众所周知,蒙台梭利教育法重视环境的作用,并使环境的作用处于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位置。与其它教育体系相比,蒙台梭利教育法更基础、更系统地考虑了儿童感知周围环境的感官生活。然而,我们在自己教育实践中的实际情况与把儿童看作是消极被动的客体这个旧式观点之间有着微妙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于我们强调儿童具有内在敏感性。儿童从出生到5岁左右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敏感期,敏感期赋予儿童惊人的能力从自己周围的环境中去吸收各种意象。儿童是一个观察者和选择者,他通过自己的感官积极主动而且有选择地地吸收环境中的各种意象,截然不同于儿童像镜子一样接受意象的说法。把儿童说成是一个观察者和选择者,就意味着儿童的内在冲动在儿童的感觉和特殊喜好的作用下有选择地挑选外部世界中的意象。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曾经阐述过这个观点。他认为,没有人能够看到某个物体的全貌,但每一个人看到物体的哪个部分又取决于个人的情感和兴趣。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事物的描述各不相同。詹姆士用一个风趣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上述现象。詹姆士说,如果你对自己的穿着很在意,那么你在街上走路的时候就会特别注意那些穿着入时的人。也就是说,你在众多街边行人中有选择地注意到了那些你有特殊喜好的人。詹姆士笑言,如果你在走路的时候特别注意那些穿着入时的人,你一定要小心以避免葬身于车轮之下的危险。
这时我们可能会问:婴儿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构成周围环境的意象中进行选择的兴趣是什么呢?显而易见,婴儿不会受到外部兴趣的影响,就像詹姆士所举的例子那样,因为婴儿对外部世界还没有经验。婴儿最初一无所有,他依靠自己内在的力量主动地向前发展。让我们直接切入主题。理性是处于敏感期的婴儿内部心理工作的轴心。婴儿的理性必须是一种自然的创造性功能。婴儿的理性从萌芽状态开始逐渐地发展,然后依靠从环境中汲取的各种意象来获得理性的具体形式。
理性是一种无法抵抗的原始力量。进入儿童大脑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各种意象马上在大脑中得到整理以服务于理性:儿童最初所吸收的那些意象就是服务于理性的。儿童对这些来自外部世界的意象如饥似渴,我们可以这样说,处于敏感期的儿童贪婪地吸收着这些关于外部世界的意象。众所周知,儿童会被光、颜色、声音强烈地吸引,并以对光、颜色、声音的追逐为乐。但是,我们希望证实理性的内在真相,而这种理性还处于纯粹的原始状态。我们不强调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心理阶段尊敬和帮助婴儿。儿童是从一无所有开始发展理性的,他正在创造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最宝贵的礼物,这个礼物使人类高高在上,那就是理性。儿童在他的小脚能够走路之前就开始了创造理性的探索,并在创造理性的这条道路上渐行渐远。
也许,用一个实际的例子可以比用上面的解释更能说明这个问题。因此,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那个只有四周的婴儿的惊人例子,我在前面已经引用过那个例子:一个婴儿同时看到他的父亲和叔叔的事情。
如果换到另一个环境中,相关的成人没有关注到婴儿从出生就开始运作的心理过程,那么这个婴儿的心理过程就会悄无声息地溜过,婴儿将会被剥夺得到这两个男人的巨大帮助的权利,而来自这两个男人的帮助可以使婴儿迈出最困难的一步去努力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各种意识。
我想再举一些更大一点儿的孩子的例子。一个7个月大的女婴正坐在地上玩靠垫。靠垫上饰有花和儿童的图案,而这个小女婴正兴致勃勃地闻着图案上的花和吻着图案上的小孩儿。正在照顾这位小女婴的女仆没受过什么教育,她认为婴儿的这种行为意味着她喜欢闻其他的东西和亲吻其他的东西。所以女仆马上拿出所有东西说,“闻这个吧,吻这个吧!”
但结果却导致女婴的心智陷入混乱。因为小女婴的心智正在自我构造,它通过识别各种意象并将其固定在记忆里来快乐平静地完成这种内在的构造工作。儿童有着内在秩序的神秘工作被成人的无知突然终止。
因此,当成人不明就里突然打断幼儿时,当成人把幼儿举起来上下舞动或试着逗乐或者试着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时,成人就会妨碍儿童这种有着内在秩序的工作。同理,如果成人像玩游戏那样抓起儿童的小手亲吻,或者他们想让儿童入睡却没有注意到儿童工作中的内在心理过程,那么成人会妨碍儿童这种有着内在秩序的工作。没有意识到儿童这种神秘工作的成人可能会让儿童最初形成的心智模式一笔勾销,就像海水冲上了沙滩卷走了用泥沙堆成的城堡一样,因此那些在沙滩上堆沙雕的人必须一次一次地重来。儿童必须保存那些他所吸收的清晰意象,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儿童只有通过清晰地、明显地分辨出这些意象才能塑造自己的心智。
一位著名的儿科医生曾经有过一个有趣的经历。这位儿科医生有一间很大的诊所,他的学术专攻是儿童一岁前的人工喂养。他的研究显示在儿童的喂养方面应该考虑儿童的个人因素。因此在特定的年龄段之前还没有一种东西可以替代“适合所有儿童”的母乳,因为一种食物可能会给某个孩子带来好处,但是会给另外一个孩子带来坏处。无论从科学还是美学的意义上来讲,他的诊所都是当时的典范。他的这个研究结果对改善6个月之前的儿童健康产生了神奇的效果,但是对6个月以上的儿童却毫无效果。这是一个谜,因为儿童长到6个月之后,人工喂养变得容易了。一些不能给孩子喂奶的贫困母亲来到诊所咨询如何按照临床意见进行人工喂养,于是这个儿科医生就在诊所内为这些贫困母亲开设了门诊以给予她们指导。这位医生发现,这些需要人工喂养的贫困儿童并不像诊所里面的儿童那样在6个月之后排斥人工喂养。经历了多次实验之后,这位儿科医生认为某些心理因素可能可以解释这种现象,于是他马上注意到,诊所里面6个月以上的儿童由于“缺乏心理营养而产生疲倦”。他开始为这些儿童提供娱乐活动以丰富他们的生活,不再仅仅是带他们上医院的阳台去散步,结果是所有的儿童都恢复了健康。
大量的实验都表明,在生命的头一年,儿童对他们周围的环境就有了非常清晰的印象,以至于能够从一些图片中识别出自己周围的环境。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儿童一旦获得关于自己周围世界的这种印象,就不再对自己的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兴趣了。
从生命的第二年开始,儿童不再因迷恋艳丽的物体或者明亮的颜色而神魂颠倒,而我们注意到儿童的这种神魂颠倒正是敏感期的特性。2岁的儿童开始对一些我们不注意的细小东西着迷。可以说,儿童似乎对不显眼的东西或者处于意识边缘的东西感兴趣了。
我在一个15个月的小女婴身上第一次发现了这种对细节的敏感性。我听见她在花园里面哈哈大笑,这对这么小的一个孩子来说是很不寻常的。这个小女孩儿独自坐在平台的铺路石上。她旁边就是一个种满了天竺葵的美丽花坛,天竺葵在阳光下炫目怒放。但是,这个小女孩儿并没有看着天竺葵,她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地上,但是地上显然没什么可看的。这就是童年期的另一个秘密。我悄悄地走进她,想看看她到底在看什么,但是我并没有看到什么。这个小女孩儿郑重其事地对我解释道:“那里有一个小东西在动呢!”,我在她的指点下才发现一只颜色像铺路石一样,小得几乎看不见的昆虫正在快速地移动。原来吸引小女孩儿是这样一只会动会跑的小昆虫。小女孩儿的好奇心让她迸发出快乐的叫嚷声,这种快乐的叫嚷声远远高过小孩一般的笑声。她发自真心地哈哈大笑,就像成人有了特别开心的事情一样。显然,她的快乐并不是来自阳光,也不是来自花朵或周围绚烂的颜色。
我在另一个年龄相仿的女婴身上也感受到了这一点。她的妈妈给了她一大堆收集好的彩色明信片,这个小女孩儿似乎急于向我展示这些明信片。
她奶声奶气地说:“Bam-bam。”我知道她指的是汽车,于是我明白她要给我看一张上面有着汽车的明信片。母亲为孩子收集了大量的明信片,母亲显然是为了寓教于乐。一些明信片上绘有长颈鹿、狮子、熊、猴子、鸟等珍禽走兽,还有绵羊、猫、驴子、马、母牛等令儿童感兴趣的家禽。还有一些明信片上则绘有各种小幅的风景,里面画着动物、房屋和人。但是奇怪的是,在众多的明信片中我就是没有发现画有汽车的明信片。
于是我对她说:“我没有看到汽车。”这个小女孩儿在一堆明信片里面翻来翻去,然后挑出一张明信片并得意地对我说:“在这儿呢!”这张明信片描绘了一幅狩猎的景象,图画的中心是一只塞特种猎狗。远处有一位猎人,肩上扛着猎枪。在图画的一个角落里还可以看到一处村舍和一条代表小路的曲线,这条线上有一个小黑点。小女孩儿指着这个小黑点说:“Bam-bam。”实际上,这个黑点小得几乎看不见,但我可以确定这个小黑点指的就是一辆车。这辆小汽车画得如此之小以至于成人完全忽略了它的存在。但就是因为这辆小汽车很难被发现,才使这张明信片很有意思,所以小女孩儿觉得值得指给我看。
我想,也许还没有人向这个小女孩儿展示其它明信片上美丽而又有用的东西。于是我选出其中一张画着长颈鹿的头和颈部的明信片,开始对她说:
“看,多么有趣的脖子啊,这么长……”
“Affa!”(长颈鹿的意思),这个小女孩儿神色黯然地说。我没有勇气继续讲下去了!
似乎可以这么说,在儿童生命的第二年存在着这样一个时期:大自然通过几个连续的阶段引导着儿童的心智,帮助儿童理解周围环境中的一切。我还会举一些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例子。有一次,我想给一个大约20个月的小男孩儿看一本写给成年人看的好书。这是一本由古斯塔夫·多雷
(Gustave
Dore)配图的《新约全书》复本,多雷常常以早期绘画大师作品中的人物为模本绘成插图,例如拉斐尔的《主显圣容》(Transfiguration)。我选择了其中一幅画有耶稣召唤小孩儿到他的身边的插图,并开始对小男孩儿说:
“有一个小孩儿正在耶稣的怀中,另外一个小孩儿把头靠着耶稣,他们仰视着他,他也深爱着他们……”
儿童的脸上没有表示出丝毫的兴趣,并假装没有看到我所说的一切。我翻着书,开始寻找另一幅插图。突然,这个小男孩儿说:
“他在睡觉!”
小男孩儿的话让我惶恐不安地意识到儿童心智的秘密。
“谁在睡觉啊?”
“耶稣”,小男孩儿声音洪亮地回答道,“耶稣在睡觉”,他示意我把书翻回去。我再一次看到这幅画,耶稣站在高处俯瞰儿童,眼睑低垂,似乎是在睡觉。这个小男孩儿的注意力已经被一个成人都不会注意的细节吸引住了。
我继续向小男孩儿解释《新约全书》中的插图,停在了画有拉斐尔《主显圣容》这幅画的那一页,我对小男孩儿说:“看啊,耶稣升天了,人们是如此的惊恐万分!看看这个目不转睛的小男孩儿,看看这个伸出手臂的妇女。”我意识到这种解释真的不适合一个小孩子,而且我也没有选择一幅好的图画。但是我现在感兴趣的是唤起儿童神秘莫测的反应,以及比较成人和儿童对同一幅复杂图画的不同反应。但小男孩儿这次只嘀咕了一下,仿佛在说:“继续吧!”,同时他的脸上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趣。我正准备翻过这一页时,小男孩儿突然抓起自己脖子上的兔形挂饰说:“兔子”!我想,“他被自己的小饰物吸引住了”。但是他兴奋地让我把书翻回去。我照他所说把书翻回去,发现在《主显圣容》这幅画的边上确实有一只小兔子。成人又有谁会注意到这个小兔子呢?
成人认为儿童仅仅会对那些艳丽的东西、明亮的颜色和震耳的声音等感兴趣。这些强烈的刺激的确能吸引儿童的兴趣。我们也都注意到了儿童会被歌声、钟声、迎风招展的旗帜或者明亮的灯光所吸引。但是这些强烈的吸引仅仅是外在的、暂时的。这些刺激会转移儿童的注意力,以激烈的方式唤醒儿童的感觉,但儿童很快就会对产生这些刺激的事物视而不见。我们也可以举个不那么确切的例子来比较一下。如果我们正在读一本有趣的书,突然听到窗外管乐队喧闹的奏乐声,我们可能会站起来走到窗前去看个究竟。如果人们看到某个人这样做,那么就会认为那个安静读书的人其实不在专心致志地读书,虽然只看到他走到窗前去看管乐队的表演,但人们还是会说人更容易受声音刺激的影响。我们对儿童的判断正是如此。但是,强烈的外部刺激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这个事实仅仅是伴随出现的短暂现象,和儿童心理生活中起深远重大影响的心智毫无联系。当我们发现儿童全神贯注于那些我们几乎看不见的小东西时,我们可以将这一现象视作儿童存在心理生活的证据。无论哪个儿童在观察小东西的细微处时都会兴致勃勃地关注它们,而且不再把它们看作是感官印象,而是一种“爱心智力”
(intelligence of love)的表达。
对于成人来说,无论从哪个实际目的出发,儿童的心理都是一个难解之谜。这个难解之谜之所以深奥是因为成人仅仅根据它的外在表现而不是它内在的心理机能来作出判断。一切现象的背后都其存在的动机和理由。我们草率地将儿童每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反应和每一个困难的阶段都称之为“调皮捣蛋”。“调皮捣蛋”是一个我们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是一个我们必须破解的难解之谜。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是一件极其有趣的事情。首先,这意味着成人要采取一种全新的和崇高的角度来看待儿童。成人要让自己成为儿童的研究者,而不是盲目的支配者或专制的判官。在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中,成人作为支配者或判官的这种情况实在是太多了!
一群有着现代理念的女性正在客厅的角落里面讨论这个问题。女主人的儿子坐在她们旁边安静地玩着。这个小男孩儿大概1岁半。这些现代女性从教育儿童的理论谈到了教育儿童的实践,她们开始讨论专门写给小孩儿的书籍。
女主人说:“我有一本书,名叫《小黑人桑布的故事》 (Little Black
Sambo)”,“桑布是一个小黑人。在他生日那天,他的父母送给他很多生日礼物:一把雨伞,一条裤子,一双鞋子,一双长统袜和一件鲜艳的茄克衫。当他的父母正为他准备丰盛晚餐的时候,桑布迫不及待地要炫耀一下自己的新衣服,于是他穿上所有的新东西,然后偷偷摸摸地跑出去了。在路上,他遇到了很多老虎,它们都吓唬桑布。为了安抚这些老虎,桑布不得不脱下了自己的新衣服。桑布一件件地脱下了穿在身上的新衣服,于是一只老虎拿到了一把伞,另一只老虎得到了一双鞋子,等等。直到最后,可怜的小桑布光着身子哭哭啼啼地回了家。但故事的结果是皆大欢喜的,桑布的父母宽恕了他,一家人一起享受着丰盛的生日晚宴,你们从这本书的最后一幅图就能看到。”
女主人把这本书传给其他的人看。但是小男孩儿突然说:“不,lola。”
每一个人都很惊讶。这也许就是童年的另一个秘密吧!事实上,小男孩儿说了,而且一直大声地重复着那句神秘的话――“不,lola。”
他妈妈说:“Lola是一个曾经看管过他好几天的保姆的名字。”但是这时孩子开始哭起来了,而且似似乎无缘无故发脾气那般地叫唤着“lola”。最后有一个人把书拿给小男孩儿看,小男孩儿一直指着最后一幅画。小男孩儿指着的这幅画并不在这本书的正文中,而是在封底,画面上的小黑人正眼泪汪汪地哭着。所有的人马上都理解了小男孩儿的意思。这个小男孩儿所说的“lola”是西班牙语的“llora”,这是哭泣的意思。
小男孩儿是对的,这本书的结局并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生日晚宴,而是正如封底上所画的那样,小黑人桑布在哭泣,但是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小男孩儿大声提出了合理的抗议,因为他妈妈说:“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对于这个小男孩儿来说,显然本书的结局是小黑人桑布在哭泣,而不是她妈妈所说的“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小男孩儿比他妈妈更仔细地看了这本书,而且他精确独到地认定封底上的图画才是本书的最后一幅画。更令人惊讶的是,尽管这个小男孩不能准确地理解这些妇女所有的谈话内容,但是他却能对这个漫长的对话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
显然,儿童和成人的观察事物的个性与方式截然不同,这不是一个从最小到最大的发展程度上的问题。
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事物最小的细节,他们肯定会蔑视我们,我们成人往往综合地看我们看到的内容。儿童把我们成人看作低等的生物和无能的人,因为在他们眼里我们不知道如何观察事物。也许从儿童的角度来说,我们成人的感官迟钝,而且对很多有趣的事情视而不见,麻木不仁。毫无疑问,如果儿童能够表达自己观点的话,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们,在他们的内心身处他们不信任成人,正如我们不信任他们一样,儿童的思维模式和我们的思维模式截然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成人和儿童无法互相理解的原因。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