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
》
售價:NT$
1190.0
《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售價:NT$
440.0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NT$
340.0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NT$
240.0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NT$
240.0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NT$
640.0
《
帕纳索传来的消息(文艺复兴译丛)
》
售價:NT$
495.0
《
DK威士忌大百科
》
售價:NT$
1340.0
|
編輯推薦: |
这是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编写的东亚三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读本。本书的目标是将东亚近现代史放在世界史的发展中予以系统解释,围绕东亚近现代史结构变化展开叙述,注重从东亚地区国际关系中分析中日韩三国的国家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变动,而且要结合围绕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特别是与欧美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动来进行叙述。
|
內容簡介: |
上卷按时间顺序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角度叙述东亚三国近现代的结构变动,重在描述国际秩序的变迁;下卷按专题分门别类地探讨东亚民众的生活与交流,重在叙述东亚的制度?人?社会。
我们期待这本书能够有助于消除三国纠纷、建设和平。只有这样才是东亚民众沟通、共享文化、交流思想的未来发展趋势。
|
關於作者: |
这是一部由中国、韩国、日本三国学者历时六载共同撰写的一部东亚近现代史。这是一部集体合作的作品,三国作者十余人。
中方召集人为步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东北中日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执行会长、中国近现代史学会执行会长。其他中方作者,汪朝光、王奇生、金以林、荣维木、李细珠,亦可谓极一时之选。
|
目錄:
|
上卷目录
第一章 西方冲击与东亚传统秩序动摇
第一节 17世纪东亚政治变动与区域秩序
第二节 西方列强侵略东亚
第三节 东亚三国对西方入侵的应对
第四节 东亚内部秩序的动摇
第二章 中日甲午战争与东亚传统秩序解体
第一节 19世纪 80年代的东亚变动与朝鲜问题
第二节 中日甲午战争
第三节 中日马关条约与三国关系
第三章 列强争夺东亚霸权与日俄战争
第一节 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竞争格局变化
第二节 日俄战争的起因与结果
第三节 《朴茨茅斯条约》与东亚
第四节 东亚内部大变局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华盛顿体系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
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东亚地区的民族运动与西伯利亚干涉的扩大
第三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破裂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东亚
第一节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与国际社会
第二节 中日全面战争与东亚172第三节太平洋战争
第四节 太平洋战争的结束与东亚
第六章 冷战体制的形成与东亚的裂变
第一节 战后美苏东亚政策及日本的变化
第二节 中国革命和冷战加剧
第三节 朝鲜半岛的分裂与朝鲜战争
第四节 冷战深化及反战不结盟之路
第七章 冷战体制在东亚的演变
第一节 中苏对立的激化与东亚冷战的变化
第二节 日美安保条约的修改与日韩基本条约
第三节 越南战争与东亚
第四节 紧张缓和与中日韩关系的变化
第八章 冷战体制瓦解后的东亚
第一节 冷战体制的崩溃和东亚
第二节 东亚的区域全球化和政治变动
第三节 东亚的经济合作与民间交流
第四节 构筑东亚和平的课题
后 记
下卷目录
第一章 宪法——国家的构造与民众
第一节 国家的近代化与宪法的诞生
第二节 现代国家的建设与宪法
第三节 今日的宪法——统治结构与人权规定
第二章 东亚的城市化——上海 ?横滨 ?釜山
第一节 开港与城市的成长
第二节 三座城市的产业化与工人
第三节 伴随城市化的农村社会经济的变化
第四节 战后城市的变化
第三章 铁路——现代化、殖民地统治、民众生活
第一节 铁路导入东亚
第二节 殖民地统治与东亚的铁路
第三节 铁路与民众生
第四节 战后东亚的铁路
第四章 移民和留学——人口流动和人员交流
第一节 人口流动史
第二节 留学与文化交流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结束与人员归国,以及“少数人”的移民活动
第五章 家庭与两性:男女关系 ?亲子关系
第一节 近代化与家庭
第二节 现代的家庭制度
第三节 贤妻良母的女性形象和新女人 ?男人
第四节 今日的家庭和性
第六章 学校教育塑造国民素质
第一节 近代教育的发端
第二节 以国家为中心的教育政策的强化
第三节 战时体制下的初等教育
第四节 战后的教育发展及其课题
第七章 传媒:被制造的大众意识与感情
第一节 向近代的转换与媒体
第二节 战争与媒体
第三节 战后的媒体
第四节 被消费的媒体——在新的挑战中
第八章 战争和民众
第一节 民众的战争动员及战争体验
第二节 民众的战争受害
第三节 围绕日本的侵略及殖民统治的战争记忆
第四节 历史教科书问题与历史记忆
第九章 克服过去,面向未来
第一节 1990年以来的东亚区域政治的变化
第二节 克服历史问题障碍,面向未来进行努力
第三节 促进历史认识跨越国境
后 记
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及编写者名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