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寻找雷锋

書城自編碼: 204029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历史/地理人物
作者: 余玮
國際書號(ISBN): 9787512616448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3-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69/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6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NT$ 614.0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NT$ 359.0
偏爱月亮
《 偏爱月亮 》

售價:NT$ 207.0
深度学习详解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NT$ 519.0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NT$ 207.0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NT$ 302.0
河流之齿
《 河流之齿 》

售價:NT$ 270.0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NT$ 406.0

編輯推薦:
1、2013年3月5日,恰逢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纪念
2、雷锋身边的亲属、玩伴、同事、领导、工友、战友、摄影员等亲口相述
★有那么一群人,50多年前,他们曾走进雷锋
★知情者含泪细诉心底往事,红笔杆倾情还原草根英雄
★一个鲜活、立体的雷锋,一个不朽的灵魂
內容簡介:
有那么一群人,50多年前,他们曾走进雷锋。他们是雷锋生前的亲属、玩伴、同事、领导、工友、战友、摄影员与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多年来,“中国红笔杆”余玮深入长沙、望城、抚顺、鞍山、辽阳、咸阳、南京、深圳等地,寻访着这群特殊的知情者,考察遗迹,查看遗物,察看加密档案,翻阅大量文献,寻找真实的雷锋,多视角再现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历程。
關於作者:
余玮,红色作家、红色文献研究专家、高端专访媒体人。湖北赤壁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出版有《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新闻老照片的背后——红墙摄影家镜头中的共和国往事》《知情者细说毛泽东》《红色书笺背后的周恩来》《红舞台下的凡人邓小平》《敦厚朱德》《平民邓小平》《传奇陈云》《讲学中南海》《触摸红墙》《红墙见证》《红歌纪事》《从琳琅山到中南海》《出入中南海的高层智囊》《私家相册里的红色传奇》《我们跨过鸭绿江》等,并有作品为中学《语文》课文。曾获“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等奖项,多部作品被确定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
目錄
"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来龙去脉
雷孟宣:见证"庚伢子"的苦难童年
黄菊芳:改变小雷人生航行的关键人
冯健:当年影响"好榜样"的"粉丝"
赵阳城:给英雄改名的前前后后
王佩玲:"黄丽"守口如瓶的内情
易秀珍:尘封在记忆深处的真实
季增:定格平凡而伟大的瞬间
张峻:还原熟悉的陌生人
冷宽:有一种精神"相伴"一辈子
孙桂琴:有一位叫了一辈子的叔叔像"大朋友"
周恒卿:鄂南发现50年前的红色手迹
乔安山:有心里话就爱与老班长唠唠
"雷锋班":全员答"到"与薪火相传
与"草根榜样"跨越时空的对话——写给雷锋的一封信(代后记)
內容試閱
1. “黄丽”守口如瓶的内情
2. 雷锋摄影师:补拍与摆拍背后的真实细节
雷锋摄影师:补拍与摆拍背后的真实细节
季增:定格平凡而伟大的瞬间
季增档案盘点:

季增,著名新闻摄影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36年10月出生于河北承德,1956年8月参加工作,1957年入伍,1960年8月入党。历任沈阳军区工程兵3317部队司机、电影放映员、电台播音员、新闻摄影员,河北省承德群众报社摄影记者、承德日报社摄影部主任等职;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艺术家摄影学会会员、中国地市州盟报新闻摄影研究会理事、河北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承德新闻摄影家学会主席。

雷锋是世界上照片流传最多、最广的普通一兵。这些以雷锋为英模为拍摄主体的照片真实而生动,广为传播,成就了中国人像摄影史上的一个奇迹。雷锋形象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影像起到了作用。这些影像,直观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它让雷锋和人们的距离拉得更近。

季增是雷锋入伍后第一个给他拍照的人,是与雷锋接触最多最近、给雷锋拍照片最多的摄影师。雷锋从入伍到牺牲的953天里,季增平均每四天就给他拍摄一张照片,共拍摄了250多幅照片,忠实地记录了他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足迹。

如今,社会正历经深刻的转型,经济快速发展,信仰渐渐缺失,人心浮躁等社会病让人们比从前更需要真,更渴望善。然而,有人对雷锋这个道德楷模产生过各种疑惑:真实的雷锋是什么样子?

透过平面式的照片,笔者看到了一个立体、多姿多彩的真实雷锋形象,看到真实中的伟大、平凡中的崇高。一张张耳熟能详的的经典照片背后,有着一个个朴素而不为人知的感动。鲜活的记忆,慢慢拼凑出一个不一样的雷锋,一个无私、阳光、热情、善良的真实雷锋。
在季增眼里,“雷锋”不单纯是个名字,他已成为一种精神。
补拍与摆拍背后的真实细节

其实,雷锋没有牺牲前,部队里就组织过“学习雷锋”的活动。此前,沈阳军区曾准备筹备一个关于雷锋的展览,但发现图片资料不够。于是军区首长做出补拍的指示,要求:拍摄照片必须真实,必须是雷锋实实在在做过的好人好事。张峻当时受命拟出一份补拍雷锋照片的提纲。“很多线索都是从雷锋日记中获得的。”原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助理员张峻回忆说,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以雷锋1960年9月获得“节约标兵”的称号、事迹报告《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忆苦思甜》等资料为依据拟定的。

拍摄内容拟定后,经过了层层审批。“大部分补拍是由季增完成的。”摄影师张峻回忆说,“每一张照片都要经过审查,符合实际后才可以发表。其中也有照片因为不太真实,而被‘毙’掉。”

季增对“补拍”也有着深刻的印象,他说:“当时宣传部门有意识加强对雷锋先进事迹的跟踪报道,一些照片的确是后期补拍的,但完全基于曾经发生事件的还原,绝对是根据真实事件进行补拍的。不能说是造假!”

1960年,沈阳军区开展了“两忆三查”阶级教育。“两忆”是忆阶级苦、忆民族苦;“三查”是查立场、查斗志、查工作。1961年1月,沈阳军区办公会议决定,各单位在贯彻军委《关于加强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决议》,整顿连队党支部的基础上,普遍开展“两忆三查”教育运动。

雷锋入伍后不到一年就被评为了“节约标兵”,还先后荣立一次三等功和一次二等功。而且在他入伍前、在鞍钢弓长岭矿工作期间就是“治伪工程模范”、“红旗手”、“标兵”、“先进生产者”和“建设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从而,他被立为学习典型,到当时所在连队上作忆苦报告。虽然雷锋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有超乎常人的表达能力、感染力和口才。雷锋做的报告非常感人,谈到亲人遭迫害身亡时大哭一场,听众往往潸然泪下。

“雷锋送老大娘回家”的经典照片就是季增这个时期拍摄的。那是1961年2月初的一天,雷锋去丹东农村某工程兵部队作忆苦报告,季增同行,回来时途经地下通道去沈阳换车回部队,遇到了一位到抚顺看望儿子却不认识路、还拎着不少东西的老大娘。雷锋从小就没了母亲,向来对老人很有感情,于是走上前去,一问是同路,主动提出送老大娘。季增也自告奋勇地跟着一起送,想拍一张雷锋送老大娘与儿子见面的照片。

雷锋急忙帮老大娘拿东西,扶她上了火车,并为老人找到了座位。路途上,他像老大娘的孩子一样,站在大娘身边,亲热地说这问那。老人掏出写有儿子地址的信封拿给雷锋看,担心找不到地方。雷锋安慰大娘说:“您放心,到抚顺后我帮您去找。”

到了部队驻地瓢儿屯站,为了送老大娘,雷锋和季增没下车,而是到了抚顺南站。雷锋怕季增累,让季增在车站看着背包等着,自己去送大娘。季增想,这个难得的机会不能错过,便将背包寄存在车站,同雷锋一起去送老大娘。老大娘初次来抚顺,抚顺市又这么大,不知儿子住在哪里。雷锋拿着信上的地址,四处询问,几经周折,也走了不少弯路,终于在郊区露天矿的一条小街上找到了老大娘儿子的家。当孙女跑出门来拉住奶奶的手时,季增拍了个镜头,但因天黑,又没有闪光灯,拍出的照片效果很不好。

过了半个多月,季增等雷锋有时间时再次来到老大娘家,补拍了照片。季增在接受采访时说:“屋子里面当时很黑,便想到在屋外拍,但是屋外有很多煤和干柴,拍出来很乱,于是我们就往前走,在另一家门口拍了四五张,现在只留下两张照片。现在有人说我的照片是假的、不是真事,还有人说这老太太不是真的那一位,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反正我是见证人,我拍的照片、我记录的,我最清楚来龙去脉。”

这年4月下旬的一天,季增正在暗房里工作,吴股长告诉季增说:“上级通知要雷锋同志去旅顺兄弟部队作忆苦报告,今天还是你陪他去吧。”这是再一次向雷锋学习的好机会,季增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背上相机,快步来到运输连雷锋的宿舍。

门虚掩着,里边静悄悄的。季增轻轻地推开门一看,雷锋正伏在桌子上聚精会神地写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笔记。季增上前推他一下说:“你知道吗,股长又叫我陪你去旅顺。”雷锋站起来连连说:“知道,知道。”

雷锋叫季增在这等他一会儿,他到连部去一下。季增坐在床上,顺手拿起他的日记本,一页一页地看起来,被雷锋的日记吸引住了,不知不觉看了十几页。这日记,篇篇都洋溢着雷锋对社会主义、对共产党无限热爱的感情。

这时,门吱的一声开了,雷锋回来了,他同往常一样,高兴地对季增说:“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们走吧。”说着,雷锋习惯地背起他那个装得鼓鼓的黄挎包。

不到10分钟,两人便到了雷锋常常前来做好事的瓢儿屯火车站,好几位铁路工人向雷锋打招呼。随后,两人登上了市郊列车,在沈阳站会同张峻换上了开往大连的快车。车厢里熙熙攘攘,旅客很多。雷锋放下挎包,便忙着帮助旅客找座位、放东西、倒开水,随后又操起扫帚清扫车厢和擦玻璃。

这时车厢的广播里传出列车播音员激动的声音:“向解放军同志学习”。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看着雷锋脸上的汗珠,心疼地说:“好孩子,看你累得这个样子,快坐下歇歇吧。”雷锋微笑着点点头,一扭身又闪进了另一节车厢。从此,“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赞誉便迅速传遍全国。

来到旅顺部队驻地后,晚上,许多战友都挤在雷锋和季增所住的房间,怀着对雷锋的敬慕之情,向他询问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体会。雷锋深有感触地说:“要说体会,我只有一条,一颗红心,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雷锋越讲同志们越爱听,屋里的人越聚越多,大家忘记了疲劳互相畅谈学习体会,直到熄灯的号声响了才散去。

这时候,一天旅途的劳累向季增袭来,准备上床休息。雷锋看出了季增的意思,拿起书本要往外走,季增一把拉住他,问:“你上哪去。”他笑着说:“怕影响你休息,我想到走廊的灯下再学习一会儿。”听到这话,季增感到脸上火辣辣的。论军龄自己比雷锋长,可是论政治觉悟和学习自觉性,却比他低得很多。季增不好意思地忙说:“我们俩一起学吧。”

雷锋高兴地拿出毛主席著作,两人一起学了起来。时针一秒一分地走着。季增想起明天他还要去海军艇上作报告,便提议:“时间不早了咱们休息吧。”雷锋诙谐地说:“好吧,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和学习。”头一挨枕头,季增便进入了梦乡。
“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喊声把季增惊醒了。季增一听,原来是睡在对面床上的雷锋在说梦话。季增打开灯,把他叫醒。
雷锋十分激动地告诉季增,他梦见了毛主席和他握手,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听了他说的话,季增久久不能入睡,反复地想雷锋这样热爱毛主席和社会主义,这样刻苦地学习毛主席著作,自己作为部队的摄影员怎样用镜头表达他这种真挚的感情呢!季增理解雷锋做梦都喊“毛主席万岁”、想见毛主席的这种心情,他开始琢磨着如何给雷锋照张像,表达他的情感,构思着几种画面。

第二天起床后,季增将自己的摄影构思告诉了雷锋。雷锋高兴地说:“那大好了,你想到我心里去了,我如果能手握钢枪,站在毛主席他老人家身边,永远保卫毛主席、保卫社会主义,这是我一生最大最大的幸福。”这幅照片的主题,就这样定下来了。

几天以后,两人完成了任务回到部队。时间不长,部队召开党代表大会,雷锋是出席会议的代表。开会的那天早晨,霞光满天,一轮红日冉冉从东方升起。季增和雷锋一起来到抚顺钢厂和平俱乐部门,里面有尊毛主席塑像,季增试了试镜头,发现室内太暗,难以拍出好的效果。于是,请在场的党代表帮忙把毛主席塑像抬到室外,让雷锋站在塑像前侧。雷锋紧握50式冲锋枪,英姿飒爽地在塑像前站好。这时,团长吴海山正好走来,见此情景大声说:“小季,先慢照,给雷锋换顶帽子。”用皮帽子换下雷锋戴着的毡绒帽。于是,季增调好光圈和速度,从不同角度拍下了两张照片。季增回忆说:“当时雷锋的最大梦想就是希望能见到毛主席。所以他常说,好好干,将来见毛主席。当时,我就想,怎么才能拍一张雷锋想见毛主席的照片呢?就想到了毛主席塑像。”

雷锋的日记中曾这样写:“对于革命战士来说,毛泽东思想好比粮食和武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毛主席著作不行。”

1961年初,雷锋到沈阳军区工程兵司令部执行任务,正好季增也在政治部办事,在战士食堂吃饭时碰在一起。饭后,雷锋就回到汽车旁,坐在脚踏板上,读起了毛主席著作。这时,季增刚从宣传处办完事出来,看到雷锋神情专注学习的样子,便立即跑回宣传处,拿了相机,又请宣传处的张峻协助自己拍摄,并找了一大张白纸做反光板。季增回忆说:“为了突出雷锋汽车兵的特点,使自然光从车窗射进,呈强烈的逆光,再用白纸放在里面作辅助光。驾驶室很窄,相机拉不开距离,我们上上下下摆弄了好几次,终于拍成了雷锋坐在驾驶室中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照片。”

雷锋和乔安山入伍前是工友,同在鞍山钢铁公司,入伍后又分在一个班。“在学习上,雷锋发扬的是一股‘钉子’精神,他常常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分分秒秒,刻苦学习革命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他常说:‘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乔安山干起工作来是没说的,就是文化程度低。雷锋为了帮助他提高文化水平,真是下了大工夫,不断给他讲学文化的重要性和方法,甚至手把手地教他写字。为了方便,雷锋专门要求和乔安山铺挨铺,时时鼓励他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并用自己的津贴两次为他买笔记本。他还买了许多马列著作,摆满了连队里的书架。每次出差他总是背回满满的一挎包书籍,供同志们学习。”季增说,曾几次为雷锋和乔安山拍摄两人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照片。“后来乔安山复员到地方,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坚定地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恐怕与雷锋的帮助和感染有着扯不开、剪不断的联系吧!”

“在与雷锋相处的日子里,使我感觉到他就是一个极普通的人;但他的那些普通而又平凡的事迹中却蕴涵着伟大和高尚。每次为他拍照,我们都配合得十分融洽和默契;而他每次都是非常谦虚,所以我的任务完成地也相当顺利。”季增说,雷锋的“钉子”精神是出了名的,自己几次晚上去运输连都亲眼看到他用手电筒照明学习的情景,总想试着把他拍下来,但都因光线不足、胶卷感光度低而没有成功。“当时的团政治处花上几百元钱买个闪光灯还很难,那这照片怎么拍呢?想来想去,我想到了放电影用的放映灯泡,于是就到电影组收集了几个旧的放映灯泡,将电源线焊接在灯泡的两极上,然后再用绝缘纸和绝缘布裹上,接上电源专门用于晚间拍摄照明,大伙儿都管它叫‘烤灯’。有了这个‘烤灯’,解决了夜间拍摄的大难题,好些张雷锋晚间活动的照片就是用这个灯具拍出来的。但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只用了一只灯,又用光不当,将雷锋夜间躺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学习‘毛著’的镜头拍得像白天一样。”

“黄丽”守口如瓶的内情

王佩玲

王佩玲,雷锋生前好友。1937年7月出生于湖南望城,历任湖南望城县坪塘区供销社营业员、团山湖农场工人、坪塘水泥厂工人、湖南省日用化工总厂包装分厂会计等。
在军事博物馆珍藏有9本雷锋日记,其中一本绿缎面烫金广为世人关注,首页写有“你姐黄丽”的“临别留念”。
雷锋是孤儿,怎么又冒出了一个姐姐?并且姓“黄”?许多人在目睹这件国家一级文物,都非常费解。

“在临(别)之前,要把我内心的千言万语说完是办不到的,我是不愿意与弟弟离开的。”这篇不太通顺的留言情真意切,并预言“亲如同胞的弟弟”雷锋会“把光和热发(传)遍全世界”、“人们都会知道你的名字”、“都会热爱你和敬佩你”。这份赠言引发人们的各种联想,也被加以各种演绎。

这些年来,记者一直跑在红色寻访的跑上,尽管反感社会上炒作雷锋的私人情感世界,拒绝“恶搞”英模的丑陋行径,但是认为自己有必要追寻真相,还原内情。毕竟,雷锋不是神,没有什么可回避的。

在湖南雷锋纪念馆原馆长雷孟宣的陪同下,记者寻访到了“雷锋初恋”传闻的女主角王佩玲老人,她坦言自己就是写“临别留念”的“黄丽”。原来,当时人们思想比较保守,怕别人有闲话,为了避嫌,雷锋就给她改名为“黄丽”。“我认为他改得很好,挺喜欢他给我取的这个名字。”对于多年来有人称她是“雷锋的初恋女友”的传闻,王佩玲予以否认,她强调说“我们不是恋人,只是姐弟关系”。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这个叫“黄丽”的女孩,但王佩玲一直不愿意站出来承认。她说,她当时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觉得雷锋是个伟大的人、全国人民敬仰的英雄,而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妇女、普普通通毫无作为,愧为雷锋的“姐姐”。怕讲出来,有损雷锋的光辉形象,所以几十年来保持沉默,没有披露有关情况。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佩玲这才公开承认了自己的身份。

老人的记性很好,但是耳朵有些背,加上她的湖南方音很浓厚,整个采访通过纸和笔进行提问,她更多的讲述是通过雷孟宣老人“翻译”给记者的。

“雷锋向来对我以姐姐相称,可是生活和学习上他反倒成了‘哥哥’的角色。”王佩玲说,雷锋的形象和言语还记忆犹新,俨然就发生在昨天。

受访时,老人回应了有关传闻。谈及逝去的岁月,老人五味杂陈,既伤感,又惆怅,且激动。可以感受到了她对雷锋的那种深深的情感,尽管岁月的风霜染白了她的头发,尽管沧桑的日子在她那脸上刻下深深的痕迹,但一说起雷锋来还是那样的深情。
(一)一个笔记本和一张全身照的背后

1958年2月底,湖南望城县全县精简机构。21岁的王佩玲从望城县坪塘区供销社下放到团山湖农场劳动。“这个农场共分4个工区,我被分到四工区厂部(杲山庙)。那时女同志不多,共有4人。4位女将住在厂部一间平房,前面不远有口塘,并有个小商店,站在门前一看,倒也是个好地方。”

到农场不久,一个拖拉机手的身影便映入王佩玲的眼帘。一天下午放工后,她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这个小青年的身影又在她的眼前闪现。他手拿一本书,边走边看。平时也喜欢读书的王佩玲禁不住好奇地喊了一声:“小鬼,看什么书,能借给我看吗?”他回过头看着她,一脸的笑容,爽朗地说:“好,你拿去吧。”

王佩玲接过书一看,是一本《刘胡兰小传》。小青年头戴一顶鸭舌帽,一绺漂亮的刘海儿露在前额,身穿一件深蓝色棉衣,面带笑容,双眼炯炯有神,显得十分精神。王佩玲不经意地冲口说道:“呦!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
眼前的小青年叫雷正兴,以前在望城县委当通讯员,去过望城坪塘区供销社,因此他们见过面。

原来,那次雷正兴到供销社买长筒手电。由于没有货,王佩玲关切地问:“你买长筒手电干什么?”雷正兴讲:“晚上看书方便。”这时,王佩玲才知道:雷正兴白天忙于工作,晚上才有时向看书,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就特意把宿舍电灯接长了电线,把灯拉在自己床头边上,再用报纸与枕巾遮住光。谁知道一次雷正兴睡着了,半夜里灯泡烤焦了枕巾和枕头,幸亏通讯员小张及时关了电灯。往后大家不许他这样看书了,所以雷正兴想买个长筒手电代替电灯。王佩玲很佩服雷正兴这种好学的精神。当天,王佩玲把自己的那支长筒手电塞给了雷正兴,雷正兴如获至宝。当雷正兴要付钱时,王佩玲说:“手电是我的,不是买的。”从此,这个手电就成了雷正兴夜晚读书的良伴。
“没错,我记取了--去年夏天,穿红格背心的你在坪塘区供销社找过我买一支长筒手电!”王佩玲有些惊喜。
“你从哪里来?”雷正兴问王佩玲。王佩玲简要地介绍了自己的情况。

王佩玲就这样和当时取名雷正兴、年方18岁的拖拉机手雷锋相识了。两人年龄相仿,性格相投,自然就走得比较近。王佩玲回忆说,“雷锋性格乐观,整天乐呵呵的。由于我比他大3岁,我叫他小雷,他喊我王姐。”

“雷锋可聪明了,特别能吃苦。学开拖拉机,他7天就会了。白天不懂就问师傅,晚上借了书自学,很快就搞懂了原理。1958年3月10日,雷锋试车获得成功,大家都热烈祝贺他成了全县青年中第一个拖拉机手。”当天晚上,雷锋伏在灯下,满怀激情、一气呵成写下《我学会开拖拉机了》的稿件,刊登在3月16日的《望城报》上。

文章发表了,雷锋很高兴,拿着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给王佩玲看,带着自豪的口气对她说:“王姐,你看,我写的稿子登出来了。”王佩玲为他高兴,既佩服他聪明能干,也羡慕他的写作才能,但故意对他说了一句俏皮话:“登了报纸,蛮巧(湖南话,意思是说“有什么了不起”)!把你喜得咯样的。”雷锋只是望着王佩玲傻笑。随后,王佩玲把文章特意剪下来夹在日记本里,一有时间就悄悄拿出来看,不几天几乎可以背出来。

“雷锋空闲的时候,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书。”王佩玲记得雷锋有个藤条箱子,里面放有不少书,里头有《刘胡兰小传》、《赵一曼》、《黄继光》、《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浮沉》等不少书。王佩玲经常找雷锋借书,时常交流读书心得,这样他们的交往就更多了,渐渐成为好友。当年,两人还规定看了书之后必须写读后感,写好后两人交换看,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还要一起探讨,谈得最多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雷锋从16岁开始就天天写日记,他时常会把自己的日记给王佩玲看,并督促王佩玲也要天天写日记。王佩玲回忆说:“当时,农场团支部发动青年写日记。雷锋写,我也写。我们的日记可以互相看。雷锋还经常指出我日记中的错别字和语句不通的毛病。我说:‘你的文章写得好,但写的字往右边斜,尾巴长,像个醉汉。’雷锋听了只是嘻嘻地笑。”

有几天,因为劳累过度,王佩玲没有看书。雷锋知道后,问她为什么不看书,王佩玲说:“劳动一天累得很,还有什么精神看”。雷锋就耐心地对她说:“王姐,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时代,比起解放前不知幸福多少倍,劳累一点算什么?”他要王佩玲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王佩玲日后感言:“雷锋诚挚的帮助,对我触动很大,以后每天不论多么劳累,我都要坚持读书和写日记。”

一天中午,雷锋突然来到了她的宿舍,笑嘻嘻地给她送来一本笔记本,扉页写有赠言,笔记本里头还夹着一张他的全身照,背面写着:“送给王佩玲同志留念。雷正兴赠。1958.3.13”王佩玲很喜欢这两件礼物,现在这两件物品珍藏在湖南雷锋纪念馆里。

几十年过去了,王佩玲记性挺好,她一字不差地把雷锋写给她的那段话背了出来:“王佩玲,你是党的忠实儿女,你的青春像鲜花一样,在祖国土地上散发芳香!伟大的理想,产生伟大的毅力!请你记住这两句话,在平凡岗位上,成为一个真正的战士!”
(二)“好弟弟”俨然大哥哥的体贴和照顾

当时,雷锋是团山湖农场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拖拉机手。王佩玲在第四工区工作,但他们住得很近,收工后雷锋经常跑去找她,陪她到水塘洗衣服。

王佩玲说,农场劳动锻炼比较艰苦,雷锋在生活上也很关心她。因为出工、收工两头黑,洗衣服都得在晚上。“我们去水塘边洗衣服时,雷锋总是在塘边给我们打手电。他是担心我们的安全,怕我们不小心掉下水。”那时,拖拉机手的伙食比其他人好,早餐经常吃大饼等面食。“雷锋经常笑嘻嘻地拿来一些大饼给我们吃。”

一次,王佩玲生病没有出工,雷锋闻讯请假赶来给她送药递茶,忙得团团转,并守候了半天,直到她好转才离开。至今,王佩玲印象很深,自己生病时,雷锋对自己无私的照顾。“那段时间,我常常闹病,雷锋就一天三五趟地来看我,送饭送茶,还叮嘱我好好休息,按时吃药。每天早上还送一大罐稀饭来给我喝。在生活上,雷锋俨然大哥哥体贴我,照顾我。”

一份特殊的“姐弟情”就这样一天天地加深。不觉到了4月草长莺飞的时节,雷锋在周末约了王佩玲去县城逛街,路经一处照相馆时,他突然走到她的面前,用恳切的目光望着她说:“王姐,我们合个影怎么样?”王佩玲羞涩地低下头,随后又点了点头。于是,两个留下了一张合影,摄影者就是当地有名的摄影师戴杰。

“那个年代的人非常单纯,我和雷锋思想也很单纯,从未考虑谈恋爱,只是纯粹的姐弟关系。因为要好,我们一起并肩走到城里,一路上聊着今后的打算,还一起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当时如果我俩心里有什么的话就不敢这么公开了。”说到这里,王佩玲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雷锋的个子不太高,额前有刘海式发型。确实看来有外在的美和内在的美,也是个聪明、有才智、有远见的人物,是一个英俊的好小子。他对任何人都是笑嘻嘻的,确实像春天一样温暖人心。”

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慢慢地有人在背后开始议论王佩玲和雷锋如何如何。“雷锋学会开拖拉机后,需要一个助手,我自告奋勇,向团支部书记毛遂自荐。”可是,团支部书记孙国华拿不准该不该让王佩玲去,便向场长请示。

场长狠狠地批评了孙国华,说她没有看出不良苗头、没有政治眼光:“你得给我管严点,男男女女关系太密切,一不小心就会出问题的!”据悉,场长还特意找雷锋谈过话。他虽然没有向王佩玲吐露谈话的内容,王佩玲却从表情上看出了他的苦闷与无奈。

这年5月中旬,湘江河水上涨,“搞防汛,我挖土,他挑土”。一天傍晚时分,离农场不远的一处堤坝溃堤了,江水向垸内倾泻,大家还蒙在鼓里。在这紧急关头,雷锋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老远就冲大家大喊:“同志们快跑,洪水冲垮堤了!”

“在这紧急关头,雷锋飞似地奔向我们,拖着我和4名女同志跑到安全地带,然后返身参加堵口抢险。在大家奋力抢修下,堤垸终于转危为安。可以说,我的这条命是雷锋救下来的。”说起种种往事,王佩玲依然很激动。

6月下旬,场部派王佩玲等湘潭专署农业干校学习。“有人提醒我说,我被安排到外面学习,这可能是因为我与雷锋交往密切有关,我百思不得其解。临行前,雷锋帮我们提行李,从杲山庙一直送到轮船码头,足足送了五六里路。这个平时喊王姐的弟弟,这时倒成了老成持重的哥哥,对我千叮咛万嘱咐,要我好好学习,不要偷懒,要像保尔那样顽强拼搏。学习期间,他写了过几封信给我,继续鼓励我用功学习,提高文化业务水平,以便回农场作贡献。我也曾回信他,每次信的开头都写‘亲如同胞弟弟’,但信的内容无非是谈自己的学习,也谈一些理想和个人苦恼,并鼓励他勤学苦钻,提高驾驶技术,使用好铁牛,做一名优秀的拖拉机手--没有半点过分的话。但是不久,我发现雷锋给我的信被别人看过了,我很气愤,嘱咐他再不要写信了。”
在《雷锋全集》中,记者找到了当年6月雷锋写给王佩玲的其中一封信。信中以“小凌”代称王佩玲。信没有落款,全文如下:

小凌:
给你写信的此刻,已经是深夜1点钟,我刚上完晚班回家,今夜整整忙了4个钟点,我真是很疲倦了。

我拧亮台灯,坐下来给你写信,疲倦就立刻飞去了。宿舍里的人都已入睡。窗外繁星满天,明亮的月光从外射了进来。在窗内还可以看到田野里成熟的高粱、玉米、稻谷在随风摆动,好像在向我点头,在向我微笑,它们都好像要陪我给你写信似的。我是多么愉快呀,真是高兴极了。
我相信你也会感到如此的兴奋,我有不知多少话要跟你说,却不知从何说起,谈话并没中止,写到这里告一段落。
9月,学习结束后,雷锋见王佩玲回来了,十分高兴。他端详她好一会儿,还俏皮地说了一句“你晒黑了”。
(三)350多字“临别留念”和近20年的寻找

九十月间,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团山湖农场所在地区成立五星人民公社,雷锋就去公社当了通讯员。这期间,雷锋仍然经常跑来看王佩玲。一次相聚时,王佩玲谈起他写给她的信被同事看了被取笑、误解的事,说:“你给我取个假名吧,今后写信就用假名,别人不会知道。”雷锋摸摸脑袋,眯着眼一笑,点头说“行!”沉思了一小会儿,雷锋抬眼看着她说:“我看就叫‘黄丽’吧?‘黄’与‘王’在我们湖南音不多,丽就是‘美丽’、‘天生丽质’的意思。”

1958年11月初的一天,雷锋告诉王佩玲辽宁“鞍钢”在长沙招工,他去报名已经被录用了,过几天就得走。王佩玲回忆道:“当时我就愣住了,这个消息对我来说太突然了。但是,我除了表示支持,还能怎样呢?”
雷锋安慰王佩玲说:“别难过,我们还有见面的机会的”。那天,雷锋逗留了一上午,并与王佩玲一起吃了中饭。

第二天,王佩玲买了一个烫金塑套笔记本,本子前面还特意写了一段赠言,并首次署上了雷锋给她起的别名--“黄丽”。在军事博物馆里,收藏着雷锋诸多遗物,其中就有王佩玲赠送给雷锋的那个烫金塑套笔记本。上面写道:
亲如同胞的弟--小雷(临别留念):

你勇敢聪明,有智慧,有前途,有远见,思想明朗,看问题全面,天真活泼,令人可爱,有外在的美给(和)内在的美。对任何同志都抱着极其信仰(赖)的态度,等等。这一切结合起来,真算得我心爱的弟弟,忠心的朋友。

弟弟,你直(值)得人羡幕(慕)的(地方)还多着哩!(你)是青年中少有的,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是(你会做出)很大贡献的。

弟弟,干劲和钻劲使你勇往直前,希望你在建设共产主义(事业)中把你的光和热发(传)遍到全世界,让人们都知道你的名字,使人们都热爱你和敬佩你。弟弟,希望你实现姐姐的理想。

在临(别)之前,要把我内心的千言万语说完是办不到的,我是不愿意与弟弟离开的。祖国需要你和等着你呢!弟弟,前进吧,你的前途是伟大的,是光明的。姐因文化太底(低),不能把我内心所想说的都苗(描)写出来,只好就此亭(停)笔。
祝你愉快
你姐 黄丽乱草
1958年11月9日

这封350多字“临别留念”尽管错别字很多、不太通顺,但是日后牵动了很多人的心,成为雷锋生命历程中久久得不到破解的一个谜。雷锋向王佩玲辞行时,也赠了一个日记本给她作为纪念。

“我们互道珍重,还特别强调要多通信联系。”雷锋走后一个多月,因组建人民公社,团山湖农场撤销,王佩玲被调到了坪塘水泥厂,后来她的工作又数次调动。雷正兴到鞍钢后,便改名叫雷锋。自此,她与雷锋失去了联系。王佩玲没想到当年团山湖农场一别,竟成永诀。

提及那篇“临别留念”,王佩玲说,赠言倾注了一种难分难舍的思念之情。采访期间,记者笑言她半个世纪前就预言雷锋会“把光和热发(传)遍全世界”、“人们都会知道你的名字”、“都会热爱你和敬佩你”,雷锋真的实现了“姐姐的理想”,王佩玲说自己当年没有想到这么远,只是一种祝福或勉励,尽管雷锋很聪明、爱乐于助人。

1963年3月的一天,在望城县坪塘公社观音港大队工作的王佩玲随手拿起当天的《湖南日报》,顿时愣住了,一眼就看到雷正兴的照片。再细看文章,王佩玲惊呆了,原来雷正兴已改名叫雷锋,并且牺牲好几个月了。她怎么不相信这事实,再端详--烈士“雷锋”就是当年的“小雷”!王佩玲十分悲痛,眼泪一涌而出,为失去了一位好“弟弟”而悲泣。

许多年过去,王佩玲才知道,雷锋当兵后,曾和战友提起过自己,也曾多次通过信函或者借出差机会向家乡的熟人打探王佩玲的去向,但都没有结果。

1965年,28岁的大龄姑娘王佩玲才和湖南省日用化工总厂工作的工人丰振泉结婚。不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庭,生活得很宁静。

婚后,王佩玲时常想起那个不幸早逝的好“弟弟”。每当和爱人斗嘴或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她就会忍不住拿出相册看,想想雷锋的话,劝自己大度点。这时,王佩玲仿佛感觉雷锋就在自己身边,从未离开过。有一次,夫妇俩又吵架了,她看着相片,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爱人也是年轻气盛,一气之下就把王佩玲和雷锋惟一的那张合影撕掉了。“后来,他也挺后悔的,慢慢地理解了我内心的那份感情。别人有时笑他要吃雷锋一辈子的‘醋’。”王佩玲说,后来丈夫和孩子都能充分理解她,丈夫也经常与自己一起参加有关宣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并曾一起到辽宁抚顺走了一趟,给雷锋扫了墓。

在以后的日子里,王佩玲一直以雷锋为榜样鼓励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我当了18年的会计、出纳,没错过一笔账;先后换了7个工作单位,没抱怨过。”据悉,在湖南省日用化工总厂包装分厂工作11年,她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陪同记者采访的湖南雷锋纪念馆原馆长雷孟宣说,那份署名为“你姐黄丽”的“临别留念”是他当年在北京军事博物馆搜集资料时,从雷锋日记本上发现的:“雷锋遗留下来的日记有9本,其中有一本就是王佩玲1958年送给他的。我到军博收集资料,用仿雷锋的字体抄完了这9本日记,并仔细作了核对。这是这个时候,我注意到‘黄丽’写的‘临别留念’,感觉她与雷锋有着不一样的交往,于是开始四处打听‘黄丽’的下落,但是很长时间没有进展。”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雷锋的研究者们一直试图寻找这个神秘的“黄丽”,四处奔波、打听。曾在望城县委机关与雷锋共过事的胡道明,访遍了雷锋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都没找着‘黄丽’。1991年,他终于得到一条线索:原望城县坪塘区供销社有一个叫王佩玲的营业员,1958年曾下放到团山湖农场与雷锋共过事,并有过密切的交往。于是,胡道明兴冲冲地来到王佩玲家,问起“黄丽”之事,王佩玲却让他深深地失望了。不久,胡道明又和湖南雷锋纪念馆馆长雷孟宣多次登门了解情况,王佩玲都守口如瓶。

而今,王佩玲说:“看着他们失望而去的背影,我非常痛苦。我并不是有意隐瞒些什么,只是雷锋已经是一个万人传诵的名字,而我只是个普通人,我们相差太悬殊了。我所能做的,就是把他埋在心里,永远地怀念。”

1996年,雷锋当年入伍的接兵人、《回忆雷锋》的主编戴明章辗转得知王佩玲的消息后,给她写来一封信,委婉地问她是不是当年的“黄丽”。“事实上,那么多年来,我一直默默地承受人们苦苦寻找雷锋‘姐姐’时所带来的感动和压力。”

于是,王佩玲给戴明章回了封信,信中说:“关于‘黄丽’,有很多人都认为是我王佩玲,但这很难说……在某些方面,请您原谅我。”王佩玲在信中委婉地告诉戴明章,“事情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没有必要再提起,我愿意永远在沉静中怀念雷锋”。

没想到,在此后的半年多里,戴明章一连给王佩玲写了10封信,每一封信都沉甸甸的,令王佩玲不能自已。在第8封信中,戴明章写道:“我们这些雷锋成长的见证人已近七旬,来日不多,找不到‘黄丽’,何以告慰雷锋的亡灵?”读罢,王佩玲心潮起伏,泪如泉涌,再也无法控制自己……

1996年11月初,在雷孟宣的努力工作下,王佩玲着手写了一篇回忆雷锋的文章,但是她在文章中还是没有透露自己就是“黄丽”。

1997年3月4日,湖南省望城县政府在雷锋纪念馆草坪上举行“纪念革命领袖为雷锋同志题词发表34周年”大会。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一个花甲老人情绪很激动,虽然在努力地控制着眼泪,但她的声音微微发颤:“我叫王佩玲,今年60岁。我就是大家多年来苦苦寻找的那个‘雷锋的姐姐--黄丽’。”

“这一年,我已经60岁了,就像戴明章说的,如果再不说出来,以后也许永远没有机会了。于是我就向社会公开了我的身份。”王佩玲强调,雷锋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而她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老百姓。王佩玲感叹,我已经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雷锋和老伴都不在了……
(四)民族偶像的被炒作和时代精神的捍卫

2006年,广东“炒作大王”邓建国拍摄网络电影《雷锋的初恋女友》,“初恋女友”的生活“原型”就是王佩玲。邓的“灵感”来源于当年出版的一本书中对雷锋“爱情传说”的描述。据悉,原来的剧本某些情节十分荒唐,例如,“雷锋”心急火燎地打电话给远在湖南的“姐姐”,让她不要嫁给一个新提拔的县委书记……邓建国的公司称,将邀请王佩玲出席首映礼,网络红人容榕阿姨、天仙妹妹都会参加。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怒不可遏:“这是拿中国人最崇拜的人来炒作!”

随后,雷锋生前战友集体写信给中央军委等有关单位或部门。信中写道,网络电影《雷锋的初恋女友》“不符合事实,有损雷锋形象和国民感情”,“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开事件,是一场严峻的公开挑衅”,“他们是毁我长城,害我中华”。

这年清明节,在给中央去信后,乔安山等人到了雷锋墓前,亲手包了66个饺子,扎了66朵白花做成花圈,按民俗方式,给雷锋过一个“亲情节日”。孤儿出身的雷锋当年正是66岁。众人在雷锋墓前发誓要誓死维护好雷锋形象。乔安山泪流满面:“如果有人仍拿你的感情说事拍电影,必要时,我们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为你讨个公道。”

很快,广电部门叫停并处罚了邓建国的公司。但是,该剧组仍称,他们没有放弃,“希望王佩玲老人家站出来”。为此,雷锋战友们决定致信王佩玲,堵塞这些人的最后一条路,建立捍卫雷锋尊严的统一战线。信中这样写道:“我们钦佩和尊重您在雷锋生前和牺牲后的几十年中,实事求是地称自己与雷锋是姐弟关系,是好同事关系。我们更钦佩您的是,在有人怂恿您与雷锋是‘初恋女友’关系时,您一概否认,这一切说明您是一个有人格,有自尊的人。”

早在2000年,雷锋精神研究专家华东方受邀赴河北张家口市作报告,遇到过王佩玲。华东方回忆说,在有人请王佩玲签名时怂恿她落款处写上“雷锋女友”:“我看到王佩玲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没写‘雷锋女友’几个字。我感到在瞬间王佩玲做了一个理智的抉择,也是她内心的真实反应。”

寄给王佩玲的信却被退了回来,这次等待更为漫长,雷锋生前的战友这时怀疑老人躲起来了。雷锋的战友薛三元回忆说:“我们老担心一个事儿,现在是经济社会,她年纪也大了,怕她一糊涂被收买了。”

直到2007年3月,江苏金华著名学雷锋环保老人曹荣安公开了王佩玲先后写给他的两封信。信中,王佩玲郑重强调“我和雷锋确确实实是姐弟关系,在农场一段时间我们的关系是较好,主要是性格相投,在当时农场的工友也嘲笑我们认为是谈(恋)爱,我和雷锋当时思想都很单纯,从未考虑恋情之事,只知是如何样搞好工作和学习,从不考虑别的事,我和雷锋是清清白白的。……拍网络电影、电视都应(尊)重历史,雷锋虽不是超人,但他是全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英雄人物,应对他尊敬和信仰,绝不能损害他的形象,更不能更改历史,要实事求是,更要对今后历史负责,不要影响后人。”另一封信中,她在澄清事实后,还抱怨说:“真恨自己文化太低,也很少看其他的报,什么网络、电视等等。有很多的炒作,我根本不知道。真想不出邓为什么要这样搞,到底是什么目的?绝对不能损害和影响雷锋的形象和本质,也不能对我的影响和刺激。”得悉后,雷锋生前战友才松了口气。

雷孟宣说,现存有两件物品证明了雷锋和王佩玲之间的深厚情感:一件是湖南雷锋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本红黑两色封面的笔记本,里头夹着一张雷锋的全身照,背面有“雷正兴赠”等字样。另一件现存于军事博物馆,是1958年王佩玲化名“黄丽”赠送给雷锋的一个烫金塑套笔记本,并写有赠言。

雷孟宣称,其实雷锋和王佩玲的“恋爱关系”在那个年代曾遭遇到猜疑,但没有得到雷锋承认。时任团支部书记的孙国华曾找雷锋谈话,问他爱王佩玲同志吗?雷锋只是回答:“我怎么不爱她呢?我爱全中国人民!”

据雷孟宣介绍,除了王佩玲,雷锋生前还有几位女性朋友--比如大雷锋3岁的冯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湖南省劳动模范,两次进京见到毛主席,雷锋对此十分羡慕,叫她“健姐”,但两人只有纯洁的友谊,也没谈过恋爱。

雷锋是生在解放前、长在红旗下的模范青年代表,是中国少数能够以头像传世的先进人物之一,其他几个人物都是政治领袖,只有他是一名普通士兵。3月5日,也是全世界惟一一个以国家名义为一名士兵设立的纪念日。这种命名与学习的方式,自雷锋去世至今的几十年里,从未中断,成为国家规范社会公德的一项举措,对于我们今天的构建和谐社会,更是有着无与伦比的现实意义。可是有人打着从新的角度认识雷锋的旗号,凭空为雷锋编造出一个叫王佩玲的“初恋女友”。

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在接受记首采访时澄清,经过他调查,雷锋根本没有谈过恋爱,别把雷锋对异性的友情、热情当爱情。当事人王佩玲则表示,她与雷锋之间的姐弟之情,是纯洁的友情。她从未说过自己是雷锋的女友。可是曾有大量报道称,某本新传记中有300多张首次公开的雷锋照片,其“初恋女友”王佩玲照片也将一并与读者见面。之后,文章被各地网站大量转载,“初恋女友照片首次公开”甚至被做成了醒目的标题。将凭空听来看来的一点花边新闻,添油加醋,写成很具有轰动效应的文章或报道,于是乎,一个所谓“时尚雷锋”的形象便出现在广大受众眼前。反对者称,现在有的人为了私利,将“雷锋初恋女友照片首次公开”作为一大卖点实在不应该,让九泉之下的英灵也为之愤慨。惟有认认真真地“向雷锋同志学习”,只有让雷锋精神大放光芒,才能使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和谐。
如今,丈夫走了,自己的耳朵也听不见了。王佩玲的世界,有着清静的空间,还有那段纯真淡远的回忆。
采访结束,王佩玲在记者准备好的留言本上留言:“雷锋弟弟是我永难忘的。他的一切都是我的榜样和目标。生前的黄丽姐王佩玲。”
王佩玲说,雷锋的精神一直激励着自己。每到雷锋生日、忌日或学雷锋纪念日,王佩玲都要去附近的雷锋纪念馆或雷锋故居看看。这些年来,王佩玲以自己的方式纪念着心目中永远的“好弟弟”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