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內容簡介: |
本书精选环球时报“深度报道”栏目近几年中最具震撼力的文章。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环球时报前线记者用最尖锐的眼光,最细致的分析将天下事的真相抽丝剥茧展现在您的眼前。内容主要围绕引发争议的热点政策出台,中国、国际、台海的军事动态,震动全球的一些新闻事件。
|
目錄:
|
第一篇 解析中国
中国人变得有些焦躁
故宫,承载中国太多“符号”
世界解析“张大千超过毕加索”
欧美拍卖场炒热中国流失文物
“熊胆风波”困扰传统中药文化
中国酒桌社交雷倒世界
中国演出“镀金”金色大厅遭质疑
中资民企缘何受困赞比亚
西方女人眼中的中国男人
西藏在大喜马拉雅地区最耀眼
第二篇 拥抱边疆
沿图们江看中朝边境
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筑东北屏障
极端复杂环境考验云南边防
在中尼边界看“喜马拉雅国门”
踏访中国西部新归国土
中越边界碑密布的广西小城
探访南海前沿三沙市
在中印实控线感受大国对峙
第三篇 重识欧美
西方为何频现“反伊斯兰”事件
美国“道德办”管着400万公务员
“党代会”,美式政治大秀场
美1.5万NGO撒在全世界
北欧“富贵病”成极右翼温床
“虎妈获胜”又引爆东西方争论
“嘴产业”帮西方名流致富
少数民族在西方处境艰难
惊天骗局让华尔街威信扫地
一个美国黑人的权力之路
美国疯狂花钱害了世界
欧美对付骚乱都不手软
第四篇 细看亚太
近距离看日本自卫队
朝鲜首都的普通一天
亚洲学者没出几本传世的书
艳照风波冲击亚洲社会
亚洲中年人活得最辛苦
奢侈婚礼令亚洲人喊累
“赌场潮”能否带给亚洲新繁荣
“重男轻女”在亚洲退潮
中缅油气管在“缅甸国情”中延伸
第五篇 借鉴全球
外国“驻首都办”低调搞关系
国外公务车偏爱国产品牌
“特权车”与多国民意较劲
各国黄金储备藏在哪?
出租车凸现各国复杂矛盾
欧美用百年打造“特权”校车
跨国公司行贿困扰新兴国家
加班文化令全球很无奈
多国争议国民如何养老
何时退休,各国都在争议
多国高官“织围脖”笼民心
强势工会令西方左右为难
第六篇 现场目击
本报记者正面交锋“世维会”
本报记者走进巴控克什米尔
从白云鄂博感受稀土之争
记者暗访世界最大稀土厂
踏访日本海防前沿石垣岛
登上美军驻日本航母
本报记者走进美军前线司令部
动荡后,突尼斯冒出近百小党
从东西两边看真实利比亚
3万华人苦守意大利“温州城”
本报记者亲历苏尔特决战
探访法国“世界末日避难所”
|
內容試閱:
|
第一篇 解析中国
br中国人变得有些焦躁本报驻英、加、德特约记者 纪双城 陶短房 青木本报记者 钟玉华 段聪聪 甄翔 柳玉鹏
br“我们的经济已经世界第二了,为什么过得还不如世界第十?”这个看似形同“1+1难道不等于2?”的问题,正让不少中国人变得烦躁不堪。在韩国《文化日报》看来,“慢慢的”曾经是中国人的一种支撑,从愚公移山到万里长城,即便说中国人所取得的业绩都建立在“慢慢的”基础上,也不为过。但如今,在表达情绪最方便的微博上,抱怨成为主题曲。超标使用个人权利意识者,为自己的权利没能得到保护而委屈;雏形中的反对派则因“反对一切”而反对。不可否认,中国社会的确还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就如法国《新新闻》杂志所说,如此多的人口和如此辽阔的国土本身,就是个无法回避的大问题。但怎么办呢?很少有人有耐心听懂一份具体怎么办的计划书,不耐烦地高吼几声,斥认真想弄个究竟者是“脑残”,常常被当成有风度的“范儿”。
br“失去缓慢美学的中国”
br浙江省眼下正经历一场严重的洪灾,据官方消息称,洪水导致全省8400座房屋毁坏,经济损失达12亿美元。在兰溪受灾最严重的洲上村,另一场考验同时悄然上演。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2日报道,在洪灾中损失了所有棉花和花生的村民邓江毅(音)表示,“有国家管我们,我相信政府会补偿的”。但另一些村民就没那么肯定了。他们抱怨政府排洪工作迟缓,说全村至少还要遭殃一个星期。
brCNN称,浙江全省已经转移29.2万人,洲上村的一半村民在政府组织下得以撤离。
br在灾难中,这样的焦急很容易被理解,但在另一些场合,事情则变得有点危险。
br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民工因感觉受到不公平待遇而骚乱的事件正不断增加,他们或举行抗议,或与警方直接冲突,“中国面临民工积怨大爆炸的危险”。
br2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表示,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就能初步实现。他要求任内实现城镇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在被称为“中国言论自由平台”的微博上,有人为这条勇敢的“军令状”
br鼓掌,但也有人抱怨“怎么现在才做”。香港《领导者》杂志下属的共识网的文章评论说,大批社会成员为家庭基本生活计,为自己前程计,致使社会焦虑现象成为如今中国的时代标志。
br前不久刚访问过中国的德国柏林社会学家马塞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是他第二次去中国,与20年前去时感受完全不同。在他的印象里,中国虽然不富裕,但很东方。现在,中国大城市成了“东方版美国”,而且比美国更嘈杂,中国人似乎只对经济感兴趣。在中国待得越久,英国媒体的记者们就越多“中国人变急了”的个人体会。在英国《每日电讯报》的网页上,记者输入“中国人”、“急躁”等关键词后,弹出近2000条新闻。记者们在议论时下中国人心态时说,南海局势让中国人发出“还愣着干吗”的言论,而食品价格上涨则令他们干脆断言“日子没法过了”。
br“我认为中国人有点急躁”。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曾对媒体发出这样的感慨。他举例说,在一家中国书店看到一本《西方百部管理经典》,竟然浓缩在200页的篇幅,“只想阅读管理书籍的摘要,只想在5年之内就赶上日本花了50年所学的,这正是中国打算做的”。
br去年,一项关于“全球最着急的人”的调查显示,中国人在世界上最没耐心。
br有台湾媒体针对此项结果发表评论说,进入世博会时代的中国每天建成8层楼房,中国用15年就完成了英国伦敦建设了150年的地铁工程。中国真的失去慢的能力了吗?
br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曾在名为《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用一章专门阐述“漠视时间”。他写道,“对中国人来说,盎格鲁-撒克逊人经常性的急躁不仅是不可理解的,而且完全是非理智的。很显然,中国人不喜欢我们人格中的这一品性。”然而现在,情况好像反了过来。
br韩国《文化日报》题为“失去缓慢美学的中国”的文章说,说起中韩两国人最大的文化差异时,许多人会提到“速度”:中国人的特点是“慢慢的”,韩国人则是“快点快点”。对中国人来说,“慢慢的”是一种支撑。古往今来,中国人所取得的业绩都建立在“慢慢的”基础之上,这样说并不为过。中国人“慢慢”文化的代表故事“愚公移山”还被写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教材中。但在记者与中国人接触后发现,他们变得非常急躁。
br香港《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纪硕鸣2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目前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轮大讨论,也是中国社会第四次站在十字路口。第一轮讨论的是“两个凡是”,第二轮讨论姓“社”还是姓“资”,第三轮讨论姓“公”还是姓“私”,现在讨论的则是“往前走还是向后退”。参与讨论的声音不仅有“新左派”,还有“极左派”。从正面讲,我们正处在一个活跃的时代,从负面说,这个社会显得非常急躁。
br是什么让中国人这么焦躁?
br“我们的经济已经世界第二了,为什么过得还不如世界第十?”这个看似相当有道理的质疑,困扰着不少抱怨满腹的中国人。北京大学学者张颐武2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崛起得太快,民众对国家和社会的期待提高了,对福利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很高要求。
br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存在很大差距,但客观基础是,美国人均GDP是4万美元,中国才4000美元。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郑春荣教授说,中国社会到处讲绩效,要求立竿见影,每个人的心理压力都在无形中增加。
br法国《论坛报》的评论文章称,在国际社会上,当中国人感到自己今非昔比,却得不到似乎理所当然的尊重时,也产生类似的强烈情绪和相应动作,包括盲目追逐一些国际奖项,或者不惜代价收购企业。其实,每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一旦中国像欧洲曾经历过的那样了解了自己,判断就会变得更理性和客观。
br法国《新新闻》杂志分析中国人的焦躁心理说,中国是个发展迅速却不平衡的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另一方面许多问题十分突出,环境问题、社会福利不健全、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问题都亟待解决。或者干脆说,如此多的人口和如此辽阔的国土本身,就是个无法回避的大问题。这种复杂性很容易造成社会不同阶层的情绪偏激和思维偏执。可怕的是,他们所偏的方向还经常各不相同。
br法国《外交世界》杂志也认为,在中国,大部分人都认同“社会需要改革”,但怎样改革,改革向何处去,答案却大相径庭,加上贪腐、社会不公和种种民生问题的存在,令不少人因丧失未来的方向感到焦躁。张颐武说,在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中国人个人权利意识前所未有的高涨,“超标”使用这种权利,并动辄为自己的权利没有得到保护和实现感到委屈。
br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专家雅科夫?别尔格尔对俄《独立报》表示,西方国家的宣传同样是导致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年轻人焦躁不堪的原因,甚至有一些人在外国情报机构操纵下对政府表达不满。张颐武说,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交流工具,让人们对世界了解多了,但并不是很全面,有的中国人甚至放大了西方的好,而将自己国家的好通通屏蔽掉。以周六周日服务业照常营业为例,西方很多国家都做不到,中国如果银行周末不开门,公众是不会答应的。
br香港《大公报》评论说,无论排队还是插队,都是为了确保自己不被社会抛弃,然而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在追求快乐时急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和快乐擦肩而过。生活越现代化,焦躁情绪反倒越重。
br“如果干得太快,很多事都无法做到完美”
br美国《福布斯》杂志近日的一篇亲历文章称,作者艾瑞克?杰克森感受了中国人在飞机晚点后的焦躁不安。这令曾在美国飞机上等了5个小时,却几乎没听到任何人讲话的艾瑞克吃惊。他说,这场景让他开始冷静思考:一旦这些人真的为食品价格、工作或养家糊口而犯愁……若被激怒,中国人将以50倍于美国人的速度武装起来。所以,当你听到中国政府希望确保“社会稳定”或“社会和谐”时,其目的就是管好与他同机的这类中国人并让他们感到开心。
br韩国《文化日报》记者韩康佑在文章中写道,他想给经历过“大跃进”这样历史的中国人讲个故事:一个外国人将自行车送去修理,埋怨修得太慢,修理工却对他说:“如果干得太快,很多事都无法做到完美”。郑春荣也表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运动员,不是只有心态放松下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吗?”德国社会学家马塞尔认为,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国民尤其应该具有冷静的情绪。
br纪硕鸣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社会的焦躁感,首先缘于价值观的缺失,我们为什么而生活,为什么而富裕?其次是理论的缺位。所以要解决中国社会焦躁的问题,要从这两方面下手。但每一次讨论都不一定是坏事,中国社会会自我调节,最终走出一条路。也可能最后中国变成一个多元社会。
br张颐武则表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进步主义时代”、“黑幕揭发运动”,同样是在快速发展时期遇到社会焦躁问题,日本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也出现过类似问题。这两个国家的此种状态持续了二三十年才过去。现在,中国社会的焦躁才刚刚开始,解决它,尚需时日。
br 2011.06.23 故宫,承载中国太多“符号”
br本报驻法国、英国、日本、俄罗斯记者 姚蒙 纪双城 蒋丰 李亚龙本报记者
黄晶晶“失窃门”、“错字门”、“富豪会所门”,在故宫遭遇一系列风波之后,国外一些媒体的评论是,“眼下留给故宫管理部门的,除了尴尬,还是尴尬”。其实,在风波背后,包含着中国人对故宫的特殊感情和特殊的定位。故宫早已成为中国的一个“符号”:既是博物馆,又是文物,既象征着中国过去的皇权,也是推翻帝制后人人皆可入内的旅游景点,最能显示出中国人平等的地方。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和日本皇宫,都没有中国故宫这样特殊的属性,它们加起来,也没有像故宫这样引发过巨大的争议。更有意思的是,在一些人质疑故宫出现的管理问题时,仍有一些人津津乐道“御膳”、“皇家风范”。而这种现象,又是在法、俄、日等国民众中找不到的。
br“把文化遗产做成文化生意,才是风波根源”
br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故宫代表着东方文明。英国电视四台最近播放纪录片《文明》,东方文明史的开场白就是请英国学者、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奈尔?弗格森在故宫里做的。正如英国《每日电讯报》所说,“虽然故宫回到中国百姓手中,但对世界绝大多数人来说,它仍充满神秘色彩”。
br从2007年故宫里掀起“星巴克咖啡关门”风波,到最近的“失窃门”、“错字门”、“富豪会所门”,英国媒体对中国这座古老的皇宫一直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关注度。仅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网站上输入“the
Forbidden City(故宫)”
br一词,就能查到近年来的相关报道200多万条。
br针对故宫博物院回应“建福宫建富豪专属会所”是下属公司“擅作主张”,锦旗上写错字是下属部门疏忽等新闻,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评论是,“眼下留给故宫管理部门官员的,除了尴尬,还是尴尬”。《金融时报》17日以“故宫不欢迎为非作歹的人”为题说,这几个星期对于故宫的管理部门来说糟透了。先是歹人入室盗宝,之后又被发现邀请了一些不该邀请的人,对此,中国媒体几乎一面倒地批评故宫管理部门把文化遗产做成了文化生意,这才是风波的根源。
br日本《每日新闻》等媒体也以“围绕被盗等事件的回应,北京故宫连续受到抨击”为题报道近来发生的“故宫风波”。日本时事通讯社评论说,故宫方面强词夺理,给自身名声带来很大损失。
br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颐武告诉记者,故宫在20世纪20年代,并没有受到普通民众的特别关注,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没有多看重它,只是把它当成文物看。新中国成立以后,故宫逐渐变成中国传统社会、传统文化的象征。近些年,随着传统文化复兴,故宫的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人们对它的兴趣自然增大。张颐武说,故宫偶尔出现低级错误也是难免的,但必须强调的是,作为传统文化守护者,故宫博物院既是研究机构、展览机构,又是文物机构,它的这个象征意义没改变,今后也不会变。
br故宫=凡尔赛宫+卢浮宫法国媒体对故宫风波的报道非常少,至少在文物失窃的问题上,法国人认为这是一个博物馆难以彻底避免的事。卢浮宫这样的博物馆都发生要案,连“蒙娜丽莎”画像也失窃过。但不同的是,在法国,卢浮宫加上凡尔赛宫才能和中国故宫相比――游客到巴黎的凡尔赛宫看国王故居,到卢浮宫看国王收藏,而故宫却合二为一。凡尔赛宫与故宫非常相似:两者都曾是专制权力的中心,都是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建成的豪华宫殿,不仅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建筑与艺术水准,而且后来都成为吸引大量游客的博物馆。
br《环球时报》记者曾和凡尔赛宫公关部负责人艾丽娅讨论过星巴克咖啡等连锁店能否进故宫和凡尔赛宫这样的老牌皇家场所的问题。艾丽娅说,在凡尔赛宫,美国品牌的商店进入算不上什么问题,只要游客有相应的需求就行。但她也表示,故宫本身是古色古香的,保持中国风格可能更符合其整体氛围。
br凡尔赛宫目前陷入现代文化能否渗入的问题中。凡尔赛宫现任“管家”、法国前文化部长艾拉贡别出心裁,想定期在凡尔赛宫里安放一些现代艺术家的作品,他认为这与古老的王宫相得益彰,很有情调,但法国文化界与许多民众不买账,提出大量批评意见。
br据了解,凡尔赛宫直属法国文化部,具体实行的是文化部任命的馆长领导制,在管理上有许多法律规定:如必须遵守历史与文化传统,必须平衡市场机制与文化设施的特点,必须维护文化设施的特性等。凡尔赛宫很少有商业化运作,因为法国文化部没有规定凡尔赛宫非盈利不可。当凡尔赛宫门票从前些年的6.5欧元上涨到现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