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NT$
352.0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NT$
407.0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NT$
398.0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NT$
857.0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NT$
602.0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內容簡介: |
《天台四教仪》一书,是谛观大师参照《天台八教大意》,根据《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净名玄义》《四教义》等天台宗的广本著作,整理出的天台宗教学纲要。谛观大师将散落在广本中的天台核心义理,以五时、八教等内容为顺序,提纲挈领地进行了说明。智者大师以《涅槃经》中五味,《华严经》中的三照,《法华经?信解品》中的穷子喻为根据,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法,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五时,分别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化法,是将佛陀因机施教的具体内容。化仪,是教化众生的方式。智者大师将佛陀所说之法,按照内容的不同,判释藏、通、别、圆四教。将佛陀教化众生的方式,判释为顿、渐、秘密、不定四教。化法和化仪,是药方和药味的关系,化仪是药方,化法是药味。本书受圣严法师《天台心钥》注释风格的启发,全书分为原文、语译、浅释等三个部分来说明《天台四教仪》的内容。全书以显白浅易的文字对《天台四教仪》作出注解,文字虽浅易,但却句句依据经论,而无妄加揣度之意,乃学习天台宗及汉传佛法的入门佳作,可令对教理有兴趣的修学者,于短时期内对佛法作一概要式的了解。
|
關於作者: |
心悟,1986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2003年在铁岭灵宝寺礼悟圣法师剃度出家,后考入杭州佛学院,跟随著名学者董平先生学习天台宗,毕业后留校任教,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主要学术论文有:《浅谈摩诃止观中的衣食内涵》、《圆顿止观述略》、《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对于信仰中两个问题的解决》、《法华三昧中对于罪业形成的揭示》、《宝云义通的佛学思想窥探》、《略谈生活禅》、《略论皎然的茶道内涵》、《神清大师对于早期禅宗的批判》、《契嵩对于神清法统批判的回应》、《智者大师与弥勒信仰》、《慧思大师性具染净与智者大师性具善恶的对比》、《智者的忏悔观与道宣律师忏悔观的对比》、《志磐对于早期天台法统存在问题解决》、《受登大师的药师信仰》等。
|
目錄:
|
导言
一、谛观大师的生平
二、《天台四教仪》的相关注疏
三、《天台四教仪》的主要内容
四、译释说明
第一部分 化仪四教
一、总标五时八教
二、顿教华严时
三、渐初阿含时
四、渐中方等时
五、渐后般若时
六、秘密教
七、不定教
八、法华时
九、涅槃时
十、料简时味
第二部分 藏教
一、藏教立名的意义
二、藏教的苦谛
三、藏教的集谛
四、藏教的灭谛
五、藏教的道谛
六、藏教的声闻乘
七、藏教的缘觉乘
八、藏教的菩萨乘
第三部分 通教
一、通教立名的意义
二、通教的行位
三、通前通后
四、拣择藏通二教的区别
第四部分 别教
一、别教的立名
二、依经总标别教行相
三、依据《璎珞经》标列别教十信
四、依据《璎珞经》标列别教十住
五、依据《璎珞经》标列别教十行
六、依据《璎珞经》标列别教十回向
七、依据《璎珞经》标列别教十地
八、依据《璎珞经》标列别教等觉、妙觉
九、随机不同以及劝审断证
第五部分 圆教
一、圆教的立名以及功用
二、圆教外凡五品位
三、圆教内凡十信位
四、圆教的圣位
五、圆教的六即
六、二十五方便
七、圆教十乘观法
《四教仪》原文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化仪四教,是智者大师对于释迦牟尼佛教化方式的总结,分为顿教、渐教、不定教、秘密教。化仪四教的立名,从佛陀教化众生的方式而来。为什么同听佛陀说法,诸大弟子的悟道方式会有如此的差别呢?究其原因,不出三种。第一、宿世之根机:诸佛说法以种、熟、脱为根本原则,有的众生宿世值佛,埋藏顿、渐、不定、秘密的种子,此世值佛闻法,往昔的种子起现行,很快悟道。第二、遇善知识:虽有往昔的种子,但在此世,若想修行有所成就,必须依靠善知识。如遇到佛、诸大菩萨、证悟的祖师等等,依靠善知识的善巧教导而证悟。第三、此生的勇猛精进:虽有往昔的种子,此生值遇善知识等增上缘,若不依教修行,勇猛用功,则难以悟道。化仪只是外在的形式,没有实际的内涵,必须依靠化法来衬托。
(1)顿教
顿教的内容为两个部分,顿教部与顿教相。顿教部,释迦牟尼佛初成道时,为大根人之所顿说,唯局限于华严。凡是佛陀的一代说法中,直说三界外大法,不与三乘共者,都应该收入顿教部。此中的部,即部类之意,说明现存大藏经中顿说之法所占有的份额。顿教相,即是顿教所具有的外在特征,如“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性修不二”“但说无上道”等义,在《方等经》以及《大般若经》中有很多这样的特征。顿教相,相对于顿教部而言,没有一定的局限性。顿教部,只是局限于华严。顿教相,在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中悉皆有之。如《阿含经》中,佛一句善来比丘,即刻现僧相,立即证四果。禅宗里面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净土宗里面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等等,都是顿教之相。
(2)渐教
渐教的摄法范围分为两个部分,渐教部与渐教相。渐教部分为三个部分,渐初、渐中、渐后。渐初,局限于阿含时,凡是佛陀的一代教法中,所说的生灭四谛、生灭十二因缘、事六度等三乘方便之法,都收入此部。渐中,局限于方等时,凡是佛陀的一代教法中,说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等经以及其他四时所不收摄者,都应收入此部。渐后,局限于般若时。凡是佛陀的一代教法中,所说共三乘听闻的般若法和不共三乘听闻的般若法,都应该收入此部。在整个渐教的部类中,包含比较宽泛。渐教部的摄法内涵,是对于现存的大藏经,渐教修证之相的分类,以此区别于顿教部。
渐教相,指历劫修行,三劫行因,百劫种相等渐次修行之法。按照天台宗而言,修行从名字即佛开始,一直到究竟即佛圆满,中间的修证有着严格的断惑证位次第。华严时中也存在渐教相,如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证位次。法华是会渐归顿,不同于华严时“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言的顿。华严是顿中带别,不及法华的圆顿,所以法华是非顿。法华不同于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必须渐次而行才可以悟入真实,所以法华是非渐。法华时和前四时相比,虽然是非顿非渐,但仍然双照顿渐两相。
(3)秘密教
秘密教的摄法范围分为两个部分,秘密教和秘密咒。所谓的秘密教,在前面的四个时中,如来在度化众生时,身现神通,口说妙法,意业鉴别众生的根机,能为此人说圆顿教,能为彼人说渐次教。彼此二人虽一座听佛讲法,但都不知对方得到的利益,彼此二人各自得到佛法的利益。
秘密咒,指一切的陀罗尼,即是咒语,五时教中,悉皆有之。陀罗尼是梵语,汉译为咒、真言。含义有二,一者,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二者,恶无不遮,善无不持。一般而言,佛经中有五种不翻,分别为多含不翻,如薄伽梵等含有六义。秘密不翻,指陀罗尼,是诸佛的密藏。生善不翻,般若尊重,智慧轻薄。此方所无不翻,如阎浮提树,此方所没有,所以不翻。顺古不翻,如菩提,自古存梵音。
(4)不定教
不定教的摄法范围分为两个部分,不定教与不定益。不定教,在前面的四个时中,如来度化众生,三轮相互配合,具有不思议的力量,能为此人说圆顿法,能为彼人说渐次法。彼此二人同在一座听闻佛法,同受法益的同时还能相互知道对方得到的利益。即是同在一座听法,适宜听闻顿者,如来即为说圆顿法;适宜听闻渐者,如来即为说渐次法,各令彼此得受法益。不定益,在前面的四个时中,众生同在一座听佛闻法,有的人听闻到圆顿法,得到渐次法的利益;听闻到渐次法,得到圆顿法的利益。即是渐次法会帮助圆顿法的修证,圆顿法会帮助渐次法的修证,二者相互协助。
不定教与秘密教的区别,都不出同在一座听佛闻法这个范围。若是彼此相互知道对方得到的利益,即是不定教。若是彼此不知道对方得到的利益,即是秘密教。二者的区别,仅仅是知道与不知道。
在前面我们将天台宗的化仪四教进行了大致的说明,化仪仅仅是外在的方式,并没有实际的内涵,谈化仪必然涉及化法。顿教部约化法四教而言,具有别教和圆教。顿教相,从狭义而言,仅仅局限在华严时。但从广义的角度而言,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都有顿教相的存在。渐教部约化法四教而言,有藏通别圆四教。渐教相,从狭义而言,渐初局限于阿含时,渐中局限于方等时,渐后局限于般若时。若是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圆教也有渐教相,如圆教的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不定教约化法而言,具有藏通别圆四教。除了法华涅槃时外,其他的四个时中,都有不定教。不定教还可以分为秘密不定和显露不定,二者约化法而言,亦是具有藏通别圆四教,亦是遍于前面四时。
秘密教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秘密教不可传,根据智者大师的说法,究竟的秘密教,只有十方诸佛间才可以究竟地了知。佛陀住世时,阿难都不能了知佛的秘密,何况是人师之法?故不可以传。并非是阿难不传秘密教,秘密教是从众生的角度而言,秘密教的内容,不外乎藏、通、别、圆四教。第二、秘密咒约四悉昙可传。梵文悉檀,汉译为成就的意思。《法华玄义》中将悉檀定义为遍施之意,如《法华玄义》云:“檀是梵语,悉之言遍,檀翻为施,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故言悉檀也。”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知道,智者大师将悉檀定义为遍施,亦有成就之意。四悉檀作为佛陀说法的语言模式,其主要的用意,是让众生起欢喜,生起信心,破除烦恼,悟入实相,其根本宗旨不离信、解、行、证。四悉檀宣说秘密咒,以悟入实相为旨归,故说秘密咒约四悉檀可传。陀罗尼,简称为咒语,在佛教中给人以一种神秘的印象。在天台宗看来,念诵咒语也是修学佛法的一种方便,其本身不具任何神秘色彩,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运用四种意义来诠释咒语,第一、咒语是鬼神王名字,具有生善灭恶的功效,如《法华文句》卷十(下)云:“诸师或说咒者,是鬼神王名,称其王名,鬼神尊主,不敢为非,故能降伏一切鬼魅。”第二、咒语是相应之意,如《法华文句》卷十(下)云:“或云咒者,如军中之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若不相应,即执治罪。若不顺咒者,头破七分。若顺咒者,则无过失。”第三、咒语具有密治诸恶的作用,如《法华文句》卷十(下)云:“或云咒者,密默治恶,恶自休息。譬如微贱,从此国逃彼国,讹称王子,彼国以公主妻之,多嗔难事。有一明人,从其国来,主往说之,其人与主,若当嗔时说偈。偈云:无亲游他国,欺狂一切人,粗时是常事,何劳复作嗔。说是偈时,默然嗔歇,后不复嗔。是主及一切人,但闻斯偈,皆不知意。咒亦如是,密默遮恶,余无识者。”第四、咒语是诸佛密语,如《法华文句》卷十(下)云:“或云咒者,是诸佛密语,如王索先陀婆,一切群下,无有能识,唯有智臣,乃能知之。咒亦如是,只是一法,遍有诸力,病愈罪除,善生道和。”智者大师约四义解释咒语,消除了其神秘色彩,赋予了修证的内涵,避免众生过分地执著其功德而荒废修行。
若是约化仪四教而论观法,亦是可以设立三观,即顿观、渐观、不定观。秘密教不可以传,故不可以立观。若是立观,也只是顿观、渐观、不定观。顿观、渐观、不定观与顿教、渐教、不定教,虽然似同,但其宗旨却千差万别。也就是说顿观与顿教不同,渐观与渐教不同,不定观与不定教也不同。顿教指《华严经》,义则兼别。顿观唯约圆人,初心便观察诸法实相,如《摩诃止观》所明。渐教指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义兼四教,但没有开显。渐观亦是唯约圆人,解虽已圆,行须次第,如《次第禅门》所明。不定教指前四时,义兼四教,仍未会合。不定观,亦是唯约圆人,解虽已圆。随于何行,或超或次,皆得悟入,如《六妙门》所明。以上,将天台教部中关于化仪四教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解说,大家若是有时间,可翻阅《法华玄义》等广本著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