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福建自宋代以来就是一个地狭人多的地区,人口对耕地的压力很大。人们解决这一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弃农经营工商业。由于福建濒海,经营商业又与海上贸易、海外移民息息相关。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福建商业发达,形成了与中原农耕文化、北方、西北方游牧文化有所不同的海滨文化,即这种文化是在古代先进的中原文化逐渐取代土著的越族文化,但越族文化中的某些成分却被保留下来,再糅合进海洋文化的产物。在福建区域文化的特质中,海洋商业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如闽人在长期从事海上贸易中形成了敢于冒险拼搏的风尚;在异国他乡经商,特别注重同宗亲、同乡关系,以求相互照应,相扶相帮;虽然长期在外经商谋生,但却有深挚的家乡观念,往往慷慨解囊,在家乡投资办企业或捐款兴办公益事业。而且这种区域文化具有很强的辐射性,随着闽商的足迹遍及台湾、港澳地区、东南亚以至全世界。还有闽人在长期经商中不断学习、总结,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营之道、管理之道,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商业、企业界巨子,甚至闻名海内外。总之,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加以研究和总结,为当代福建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腾飞,构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启迪。
|
內容試閱:
|
宋代福建除了沿海福州、泉州、兴化等著名城市外,一些山区的县城商业也相当发达。如闽北古田县店肆甚多,妇女“插花作牙侩,城市称雄霸;梳头坐列肆,笑语皆机诈;新奇弄浓妆,会合持物价”。连妇女都充当商品交易的中介人——牙侩,把头梳得油光发亮、浓妆艳抹,在笑声说话声中讨价还价,最后终于成交一笔买卖,更不用说那些男人做生意了。又如闽南漳浦县也是“聚为一市,有亭可观,有桥可步,舟车之往来,商贾之出入,井烟繁阜,有无贸迁,万口同音,功施罔极”。由此可见,宋代漳浦已是这一地区的交通和商业贸易中心,车来人往,熙熙攘攘,互通有无,买卖兴旺。
宋代福建在福州、泉州、兴化等城市经济的带动下,形成了一大批地方初级市场,即乡村集镇墟市等,从而构建了福建庞大的区域性市场网络体系。如当时环绕着福州城,涌现出众多的集镇墟市。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福州周边的集镇有闽安镇、峡口镇、侯官镇、南北镇、黄崎镇、烽火镇、莆门镇、连江镇、三砂镇、北茭镇、关棣镇、飞泉镇、鸡菜镇、海口镇、水口镇、永泰镇等。镇之下往往还有许多草市,如闽县城外就有草市10余处。又如围绕着泉州城也有一批的集镇草市,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周边的集镇有:石井镇、溜石镇、潘山镇、海口镇、涵头镇、宁海镇、黄石镇、太平镇、龙华镇、石碧潭镇、安德镇、峡口镇、敦照镇等;草市有:洛阳市、法石市、瓷市、濠市、五店市、后渚市、围头市、迎仙市、白湖市、中岳市、沙溪市、耕园市、司德市、赤店、康店、池店、畲店、新店、刘店、陈店、杨店、吴店、林店、石店等。这些集镇的商业繁华程度甚至不亚于城市。如宋代兴化军仙游县枫亭镇的荔枝、蔗糖、食盐、海产等,使船舶云集,招来“遐珍远货,不可殚名者,无不辐辏于南北之贾客”。“一哄之市,百货骈集;五达之逵,四方会通”。太平港上,“舳舻衔尾,风涛驾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