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編輯推薦: |
古都古风古韵,新城新貌新知。探寻正在消失的文化根脉。
深厚的文化底蕴,岁月沉淀的历史特色。
挖掘每一个名字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打开北京几千年尘封的记忆。
|
內容簡介: |
都说地名只是一个地方的代号,那么老北京的地名绝对是个例外。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魅力无穷。如果你来了、听见了、看见了,千万不要一笑了之,小地名中有大学问,细细品味它带给你的惊喜,你会收获很多。
|
目錄:
|
目录
开篇:从“南京”到“北京”的演变
第一章、朝堂坐真龙,京城卧土龙——北京地名中的“龙”
龙头井街——倒影引起的误会
龙须沟——隆禧沟中龙的传说
龙背村——因地势而得名
青龙桥——乾隆在此留御笔
龙王庙——供奉龙王不祈雨
龙道、金河、六郎庄——被真龙天子改过的地名
第二章、上风上水,古城古韵——北京地名中的“水”
什刹海——活财神跺脚成海
积水潭——神石砸出来的漕运码头
萧太后河——唯一一条以人名命名的运河
第三章 承载历史,走过光阴——北京地名中的“桥”
天桥——天子祭天专用桥
八里桥——壮士饮恨的古战场
后门桥——比北京城历史更悠久的桥
银锭桥——什刹海的点睛之笔
高粱桥——建城英雄的纪念碑
北新桥——桥旧之时就是老龙出海之日
朝宗桥——五百年前的样板工程
第四章 历史风流数不尽——北京地名中有趣的胡同街巷
烟袋斜街——几步明清岁月长
帽儿胡同——百年历史,曲径藏幽
黄化门街——皇帝划得一扇门
干面胡同——尽显北京人的幽默
东堂子胡同——五四运动的见证者
砖塔胡同——北京胡同的“根”
南锣鼓巷——元大都里坊聚集区
中关村大街——竟然与太监有关
第五章 时间把荒凉变成繁华——老北京地名中的“坟”
八王坟——空留往事不见坟
公主坟——大清朝唯一的汉族公主
索家坟——岂余荒冢哀后人
景王坟——荒唐王爷的太子梦
第六章 红尘一梦尽沧桑——老北京地名中的“寺”
贤良寺——秋风落叶孤臣泪
广济寺——天下第一刹
妙应寺——“金城”、“玉塔”名动京师
隆福寺——兴衰都缘一场火
第七章 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老北京地名中的“市”
菜市口——秋风秋雨愁煞人
珠市口——老北京的“分水岭”
钱市胡同——中国最早金融交易所
大栅栏——明清时期的CBD
马甸——挂马头卖羊肉羊店
|
內容試閱:
|
【前言】
要了解一个地方,没有比地名更好的切入点了,了解北京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更是如此。
3000年的时光飞逝,让我们在说起北京时总会不自觉地加上一个“老”字,正是这样一个“老”字,把她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得淋漓尽致。老北京的文化源于老北京的韵味,而老北京的韵味就深深地藏于老北京别具特色的地名中。
老北京,她的每一个地名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次地名的变迁又会引入另外的故事。这个地名,这些故事,加起来就构成了这一地的历史,把这些历史稍加梳理,老北京的轮廓就渐渐清晰了。
到过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车多人多“坟”也多,一下火车出西站,就是繁华的公主坟。公主坟,一个简单的地名,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种种疑问:这么繁华的地方怎么会是坟地?埋在这里的公主究竟是谁?这是什么时候的事?这之前发生过什么?这之后又发生过什么?……
除公主坟外,还有很多王爷坟,八王坟,景王坟,索家坟……,并且这些“坟地”无不是眼下北京的繁华所在。这些“坟”的背后又会哪些故事?它们之间有哪些渊源?
仅“坟”一例,足见老北京以及老北京地名的魅力。
所以说,对老北京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们绝对不可错过老北京的地名。
时光荏苒,老北京已然成为历史,而老北京地名承载着老北京文化却越发丰满,细细把玩它们,那些渐行渐远的旧时风物,仿佛还在身边,从未远去。置身其中,亲近历史,感受那种深渊绵长的文化氛围,这,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本书的编写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老北京一个个地名的讲述,帮助读者了解地名背后所发生的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以此掀开历史的一角,让大家看到岁月沉淀下来的五彩斑斓。通过对历史的管窥,让逝去的记忆复活,让曾经的风景重现。
本书内容丰富,除了对老北京地名的解析讲述,还设置了“知识讲堂”、“游览相关”小栏目。“知识讲堂”主要是针对地名解析涉及到的一些相对陌生的知识点加以解释,以便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游览相关”栏目主要介绍当地好玩、好吃的地方,包括门票、路线等信息,这样可以使本书更加实用。
【文摘】
龙背村位于海淀区的西北部,南面是颐和园,东南不远就是圆明园。在京城可谓是上风上水,如果把颐和园万寿山比作龙头,龙头往北不远的地方就是龙背,再往北就是太行山余脉,可谓龙尾了,龙背村也许就是因此而得名吧。
关于这地方得名的原因,史料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据当地村民说:在清河裁湾取直以前,该村所处的清河向北弯曲的西岸地势较高恰似龙背,故名龙背村。
也许这就是龙背村的由来,但老百姓似乎有些不甘心,他们总希望自己居住的地方能和什么人物沾上边儿,这人物可以是御风而去的仙人,也可以是风流倜傥的才子,抑或是百战余生的将军,就算是遗臭万年的奸臣也行,但不论是谁,都比不了九五之尊的皇上,尤其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那么几位皇上,甭管好事儿坏事儿,只要靠上一个,就能保这个地方流传千古了。
在龙背村,就有一个和乾隆有关的传说。
乾隆年间,颐和园那时还叫清漪园,乾隆皇帝喜欢这个园子,一年里将近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园子里度过的。乾隆皇帝有个爱好,喜欢微服私访,没事的时候换上普通衣服,扮作商人或书生,信步徐行,一边体察民情一边游山玩水,倒也优哉游哉。
传说有一天乾隆皇帝来到一个村口,见不远处的一块界碑上刻着三个大字“龙背村”。他怎么看怎么不顺眼,“龙背”不就是说龙到了这里要走“背”字吗?他再一想,这“龙”与自己的年号“乾隆”的“隆”字谐音,这可实在是不吉利。清朝文字狱的利害是出了名的,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牵扯出众多读书人的性命。于是乾隆皇帝就传下一道圣旨,将“龙背村”改成“百福村”,并亲笔御题了这三个大字,派人送到“龙背村”。村民们一看,很气愤,村里连着闹了三年的旱灾,老百姓早就没收成了,哪儿有什么“百福”呀?于是村里的人根本不买乾隆皇帝的账,仍是把村子叫成“龙背村”。这龙背村的名字就一直叫到现在。而且新开通的地铁4号线最北边的终点站安河桥北站,就设在了龙背村,在非正式的运行图中还有龙背村站,这个站实际上是四号线车务段的停车场。
龙背村名字的由来还有待考证,但不管怎么说,老北京城里的一条龙都是少不了“龙背”的,不然的话,岂不成了一条断了背的龙,又怎么能够一飞冲天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