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外散文诗对比研究的学术价值
1、研究的意义
中国散文诗理论界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在创作史疏理、文体论研究及重要作家如鲁迅、郭风、柯蓝、刘再复、徐成淼、流沙河、许淇、耿林莽、商禽、苏绍连等以及外国散文诗作家如泰戈尔、纪伯伦、屠格涅夫等作品的研究,就文体论研究而言,国内学者在散文诗语言、散文诗结构、散文诗的本体、散文诗的审美功能以及散文诗的文体地位等问题上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认为散文诗是一种不同于自由分行新诗,又不同于抒情散文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并且散文诗又不同于古典抒情文如赋体、骈体文或极短篇抒情小品,散文诗是一种具有审美现代性的现代文类。当代学者谢冕、吕进、孙绍振、孙玉石、刘再复、王光明、徐成淼、张彦加、蒋登科、王珂、黄永健、王幅明、徐治平、龙彼德、李标晶、王志清以及台港学者叶维廉、林以亮、陈巍仁、莫渝、秀实等都对中国现代散文诗理论研究做出了建设性的贡献。就中外散文诗比较研究而言,我们所做的工作主要局限于影响研究,即外国散文诗的文体写作方式及其审美特征如何从国外进入我国并直接引发出了“五四”时代中国文学大观园里的一种新型的文学文类,而在平行对比研究方面,即散文诗这种文体被引进到中国之后所产生的形式上的变体及审美观念上的变化未曾给予文化学意义上的阐释,也即是说,我国目前的散文诗文体特性及审美特性的阐释还局限于“影响——反应”式的阐释模式,尚未能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对中外散文诗做出纵深的、具有哲学意味和文化意味以及艺术范式意义上的阐释。
散文诗产生之后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西欧、北美到南美、日本、印度以至中国都有影响深远的散文诗作品得到了世界人民广泛的认同与喜爱,与其同时,不同民族的文学理论家也在对散文诗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除上述的本雅明之外,现当代西方诗人如艾略特、金斯伯格以及美藉华人学者李欧梵、印度诗人泰戈尔、南美诗人博尔赫斯都对散文诗进行过研究,仅当代美国就产生了一些专门研究散文诗的学术专著,如Jonathan
Monroe的《A Poverty of Objects:The Prose Poem and the Politics of
Genre》(1987),Margueritte S.Murphy的《A Tradition of Subversion:The
Prose Poem in English from Wilde to Ashbery》1992,Steven Monte
的《Invisible Fences: Prose Poetry as a Genre in Frenc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2000,?5?但是对散文诗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毕竟很少,在我国的散文诗理论界,可以说散文诗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综合研究还是一个空白点。
散文诗作为一个独立的文类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散文诗诗人曾数度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在我国当代文坛,散文诗创作、散文诗研究、散文诗期刊发行、散文诗全国性的学会活动、散文诗年度文选都在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力,散文诗易于与广告、手机文学、影像文学文本融合无间,这些都说明散文诗是我国现当代文坛一个不可否认的艺术存在,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叙述中不应忽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因此我们对中国散文诗进行跨文化研究,意义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1、进一步廓清现代散文诗发生、传播、变化的脉络,包括现代散文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发生、传播和变化的脉络,以便给我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叙述提供宏观的散文诗美学视野。
2、为当前散文诗理论界、诗歌理论界以及散文理论界有关文体特征的论辩提供域外的学术信息,深化散文诗理论界对于散文诗文体特性的探讨,为当代散文理论及新诗理论建设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体系。
3、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之下,人文社会学科的跨文化研究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这种研究方法以及由其而带来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共生,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融合。散文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其传播、演变的过程中实际上已成为跨文体写作的先锋文类,它在实质上对应全球文化融合、话语兼容并畜、多声部对话共存(巴赫金)的时代潮流,因此进行散文诗的跨文化、跨学科比较研究,实际上是在寻绎世界文化传播、融合的脉络,为当前的人类文化建构提供一个独特的支撑点。
4、通过比较研究引入当代国际上散文诗的新型文本以及审美范式,为我国的当代散文诗创作提供交流、学习、互动的平台。
2、方法论、难题及研究思路
本著为汉语诗学界首创之作。虽然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领域国内都有人进行过系统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综合研究,但散文诗作为一种边缘文体和分支文类,目前国内尚无学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和视野对其进行学术性的描述。本课题将主要研究中外散文诗审美的共性及差别,探讨不同文化语境对散文诗这种新型文类的影响,尤其注意探讨散文诗在中国现代汉语语境之下的形式变化及其独特的语言表现方式,将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综合研究的方法对有关作品及理论诠释进行整合、归纳、提炼和升华,以使研究的结论准确、恰当、完整并且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重点对散文诗的审美现代性进行宏观的把握和描述,难点是对多民族不同文化语境之的散文诗的变体进行学理上的阐释,如对长篇散文诗等跨文类文学文本的阐释等。
散文诗是一种典型的现代新型文类,它产生于西欧资本主义都市文化语境中,带有强烈的“新感性”色彩(马尔库塞),在“现代化”的全球性蔓延过程中,人类普遍地感受到了现代主义理念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因此散文诗成为当今人类处于现代后现代社会表情达意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文学载体,成为一种对应着人类“新感性”之原真状态的突出的样式,散文诗在我国的发生、传播和演变既说明现代性和现代主义对我国人民个体和集体心灵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说明中华民族本土文化对于西方现代主义具有强大的消化和融合能力。散文诗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生生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本著面对的难题:1、以文化学的方法,即以文化理念疏理、文化传播整合的视野审视、分析、阐释中外散文诗的典范文本和审美嬗变过程,以文化诗学方法论证散文诗的历史地位及其独特的存在价值;2、首次对中外散文诗进行全面的考察,这种考察必然会给我国现代新诗研究和现代散文研究提供新的信息并对其中的某些判断给予必要的纠正。
本著的研究思路:在本人从事的中国散文诗整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的范围扩大至世界散文诗史论、文体论、比较论等领域,当然其前提是散文诗文体的存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散文诗具有其不可取代的审美功能,散文诗写作和传播是当今散文化时代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由于跨文类写作越来越显现为文类演化的大趋势,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讨论世界范围内的散文诗,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文体演化的内在规律,即各种不同的文体之间如何“越界”、“吸收”、“化合”、“归并”。通过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更加鲜明地张显出中国散文诗的独特性,并进一步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