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从经济上追赶西方发达国家,是近代以来数代中国人的梦想,也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但是,经济追赶作为一种非常规的经济发展路径,会遇到一系列的两难选择。而历史和现实证明,不同的选择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发展结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科学的追赶战略,是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正确选择。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内在地包含了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其要义在于指导当代中国更快更好地实现经济追赶和社会全面进步。《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经济追赶战略》遵循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取总—分—总的逻辑结构,导论从总体上引出问题,第一、二、三章分别论述中国经济追赶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引出动力系统),第四至九章分别论述中国经济追赶的各大方面和主要动力,第十章又从总体上概括中国经济追赶的基本特点、世界意义。而科学发展观则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在以上各部分中,起到分析工具和聚焦视野的作用。
|
關於作者: |
孙来斌,1967年11月出生于湖北黄冈。1991年、1999年、2002年先后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武汉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2006年、2008-2009年先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纽约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参与多项国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重点和一般规划课题研究,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经典著作研究项目“经典作家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著10余部。个人学术成果5次获得省部级以上政府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目錄:
|
自序
导论 科学追赶: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一 经济追赶: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
二 如何追赶: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三 科学追赶: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
第一章 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成就与代价
一 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经验借鉴
(一)韩国:从落后的殖民地到新兴的工业国
(二)苏联:从落后的资本主义农业国到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三)后发国家经济追赶的经验与教训
二 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历史回顾
三 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主要成就
四 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代价分析
(一)资源环境代价
(二)社会代价
(三)个体代价
第二章 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条件与机遇
一 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的发展机遇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中国经济追赶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提供了重要契机
(三)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为中国掌握最新科技成果提供客观条件
二 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
(一) 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后发优势
(二) 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比较优势
三 当代中国的后发劣势与比较劣势
(一) 当代中国的后发劣势
(二) 当代中国的比较劣势
第三章 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目标与动力
一 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现实起点
(一) 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总量
(二) 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
(三) 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效率和质量
二 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基本目标
(一)我国经济追赶的“三步走”战略
(二)我国实现经济追赶的具体任务
三 当代中国经济追赶的动力系统
(一)解放思想为中国经济追赶提供精神动力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中国经济追赶的根本动力
(三)改革是实现中国经济追赶的直接动力
(四)科学技术是实现中国经济追赶的第一推动力
(五)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追赶的不竭动力
(六)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经济追赶的主体动力
(七)社会和谐为实现中国经济追赶提供整体合力
第四章 以人为本与当代中国经济追赶
一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与经济追赶的关系
(一) 以人为本的内涵
(二) 以人为本与人力资源发展的关系
(三) 以人为本与经济追赶战略的关系
……
第五章 农业现代化与当代中国经济追赶
第六章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当代中国经济追赶
第七章 科技创新与当代中国经济追赶
第八章 制度创新与当代中国经济追赶
第九章 对外开放与当代中国经济追赶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与当代中国经济追赶战略
结语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更是整体偏低。目前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5%左右,而中国仅为35%左右。劳动力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为此,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素质为基、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的要求,大力提高教育发展水平,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用人机制,以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首先,应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坚持教育尤其是初、中等教育的公益性质。应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要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从2007年春季开始,国家免除全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普遍减轻,这是义务教育机会均等化进程的可喜成就。同年,政府还启动了免费师范生教育计划,并增加财政拨款140多亿元完善国家助学体系。其次,要构建终身学习社会,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组织学习与自主学习相互补充,使人民普遍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此外,应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应加强政府引导,强化政府在城镇新增就业、转移农业劳动力、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方面的责任。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尤其应积极引导青年人自主创业,建设一批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青年人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应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促进入力资源供求的有效衔接。应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