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福建省漳州市北郊莲花池山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作者在记述该遗址工具组合、加工工艺、文化特性和区域对比的同时,分析了遗址的利用、废弃、埋藏与破坏过程,并就我国南方特别是闽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砖红土、红土、网纹红土的成因类型、分带性、年代及其与古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
本书适合从事旧石器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高校师生阅读、参考。
|
目錄:
|
目录
序 尤玉柱
绪言
第一章 漳州地区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第二章 莲花池山遗址第一次试掘1990年
第一节 地层
第二节 第一文化层石制品
一、第一文化层石制品
二、第一文化层的性质与来源
第三章 莲花池山遗址第二次发掘2005~2007年
第一节 发掘经过及发掘方法
第二节 地层
第三节 遗迹
一、第四文化层遗迹
二、第三文化层遗迹
三、第二文化层遗迹
第四节 遗物
一、第二文化层石制品
二、第三文化层石制品
三、第四文化层原生文化层石制品
第四章 莲花池山遗址若干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原料的来源与利用
第二节 石制品加工工艺
第三节 莲花池山遗址埋藏过程
第五章 莲花池山遗址文化的基本性质及其与相关地点的比较
第六章 关于中国南方砖红土、红土和网纹红土的划分及时代探讨
第一节 中国南方砖红土、红土和网纹红土研究现状
第二节 福建境内砖红土、红土和网纹红土初步划分
第三节 漳州地区砖红土、红土和网纹红土年代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福建莲花池山旧石器遗址孢粉记录的古环境初步分析
附录二 关于福建省浦城县猫儿弄山商周窑群和漳州北郊莲花池山旧石器时代遗址保护问题的意见
附录三 关于福建漳州莲花池山旧石器遗址保护意见
附录四 关于漳州莲花池山遗址保护意见函
英文摘要
后记
插图目录
图1 漳州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2 莲花池山遗址地理位置图
图3 漳州市郊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分布图
图4 漳州市西郊洋尾山地层剖面
图5 东山后林村红土台地地层柱状剖面
图6 晋江深沪湾海滨老红砂剖面
图7 东山金銮湾海积阶地剖面
图8 莲花池山遗址分区
图9 莲花池山遗址北区地层剖面
图10 第一文化层的石核
图11 第一文化层的石片和砍砸器
图12 漳州盆地地形图
图13 莲花池山遗址探方分布平面图2005~2006年
图14 莲花池山遗址南区发掘横向剖面图2005~2006年
图15 莲花池山遗址南北区实际测量纵向剖面图2005~2006年
图16 莲花池山遗址原生文化层人类活动面遗迹平面图
图17 莲花池山遗址G1平、剖面图
图18 莲花池山遗址G2平、剖面图
图19 莲花池山遗址第三文化层遗迹平面图
图20 莲花池山遗址第二文化层遗迹平面图
图21 第二文化层的石核
图22 第二文化层的石片
图23 第二文化层的石锤
图24 第二文化层的刮削器及凹缺器
图25 第二文化层的尖状器
图26 第三文化层的锤击石核
图27 第三文化层的砸击石核
图28 第三文化层的石片
图29 第三文化层的石锤
图30 第三文化层的砍砸器
图31 第三文化层的刮削器
图32 第三文化层的尖状器和石锥
图33 原生文化层的锤击石核
图34 原生文化层的砸击石核
图35 原生文化层的锤击石片
图36 原生文化层的砸击石片
图37 原生文化层的石锤TS9E3-6⑦B∶1
图38 原生文化层的重型砍砸器1
图39 原生文化层的重型砍砸器2
图40 原生文化层的砍砸器
图41 原生文化层的直刃刮削器
图42 原生文化层的刮削器
图43 原生文化层的刮削器及凹缺器
图44 原生文化层的大尖状器1
图45 原生文化层的大尖状器2
图46 原生文化层的中小型尖状器
图47 原生文化层的手镐
图48 原生文化层的薄刃斧TS7E3-16⑦B∶6
图49 莲花池山遗址周围脉石英和水晶晶体产地
图50 石制品制作工艺流程动态一览
图51 四个文化层各类石制品数量的比较
图52 莲花池山遗址的埋藏过程
图53 宁德霍童芦坪岗旧石器地点地层剖面
图54 将乐古墉镇积善村旧石器地点地层剖面
图55 黄衣垄遗址实测地层剖面图
图56 明溪剪刀墘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地层剖面
图57 三明岩前盆地横向剖面图
图58 漳州前坑村地层剖面
图59 福建境内红土系列的分区
插表目录
表1 第一文化层石制品的分类、测量与统计表
表2 莲花池山遗址G2底部天然砾石与具人工痕迹砾石统计表
表3 莲花池山遗址G2底部石制品统计表
表4 第二文化层石制品分类、测量与统计表
表5 第三文化层石制品的分类、测量与统计表
表6 原生文化层石制品的分类、测量与统计表
表7 莲花池山遗址与南、北方其他遗址的对比
表8 福建境内红土系列的分区及性质
表9 漳州地区砖红土、红土和网纹红土系列及其与黄土的对比
彩版目录
彩版1 莲花池山遗址南区全景西北—东南
彩版2 专家张忠培左二与领队范雪春左一就遗址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彩版3 莲花池山遗址发掘场景
彩版4 遗址文化层、剖面及遗迹
彩版5 文化层及部分遗物
彩版6 莲花池山遗址出土石制品
彩版7 莲花池山遗址出土石制品
彩版8 莲花池山遗址出土石制品
图版目录
图版1 第二文化层石核、石片
图版2 第二文化层石片、石锤
图版3 第二文化层石器
图版4 第三文化层石核
图版5 第三文化层石核、石片
图版6 第三文化层石片、石器
图版7 第三文化层石器
图版8 原生文化层石核
图版9 原生文化层石核
图版10 原生文化层石核、石片
图版11 原生文化层石片
图版12 原生文化层石片、石锤
图版13 原生文化层石锤、石器
图版14 原生文化层石器
图版15 原生文化层刮削器
图版16 原生文化层石器
图版17 原生文化层石器
图版18 原生文化层尖状器
图版19 原生文化层石器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漳州地区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漳州市位于福建南部沿海地区、福建省第二大河九龙江的下游、省内最大的海积平原――漳州平原之上, 地貌上属于闽南山地―丘陵―沿海平原地带[5,6] 。漳州, 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 年), 早期曾辖漳浦、怀恩两县, 州治最初设于云霄县西林镇, 后迁至漳浦县县城, 归属岭南道。公元742 年改名漳浦郡,乾元元年(公元758 年) 恢复漳州一名。五代南唐保大四年(公元946 年) 改名称南州; 宋乾德四年(公元966 年) 再复名漳州, 自元以后多有改制。1951 年正式设立漳州市。现今全市下辖两区、一市、八县, 即两区: 芗城、龙文区; 一市: 龙海市; 八县: 长泰、华安、南靖、平和、云霄、漳浦、东山和诏安。全区总面积12873km2 , 人口470 余万。漳州地区自古以来通行闽南语系厦门话, 是最重要的侨乡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
漳州地区地处南亚热带, 气候温暖、湿润,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四季常青,年平均气温为21.1℃ , 一月份平均气温12.7℃, 七月份平均气温28.7℃, 年日照2060 小时, 无霜期335 天, 可谓四季如春。漳州地区因受热带海洋气团(Tm) 和太平洋气团(Tp) 的共同影响, 夏季时节东南季风盛行, 夏、秋之间多由南太平洋加罗林群岛一带引发的台风; 冬季则以西北风为主。全区境内分布的植被类型以长绿阔叶―落叶、灌丛及农田林相结合; 其中, 以桃金娘、岗松、野牡丹、大沙叶和马尾松占优势。土壤则以砖红壤分布最为广泛。砖红壤是一种高富铝化的红色土状堆积物[7] , 厚度较大, 黏性强, 覆盖于山坡、丘陵边部、残丘周围以及阶地、台地之上。平原则以近代堆积的灰黄色土壤为主, 肥沃而富含有机质。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优势造就漳州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漳州地区人文荟萃, 山川多姿, 风景秀丽, 海岸曲折, 林木苍翠, 全区的植被覆盖率达到52.2%。漳州地区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4 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 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 处, 国家4A 级旅游景区4 处, 国家级农业示范点3 个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 处。漳州自古以来就盛产热带、亚热带水果和花卉, 以香蕉、龙眼、枇杷、柑橘等为大宗, 素有“花果之乡” 的美称。漳州海滨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更是引人入胜。长达680km 的海岸线绵延曲折, 形成独特的沿海风光。
漳州平原由天宝、漳州和龙海三个串珠状半封闭式堆积平原所组成。平原表层以下的第四纪地层大多属海积成因, 堆积时期从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中期, 形成了无间断的海积沉积相。临海平原前缘的海拔标高3 ~5m; 近山后缘海拔标高8 ~10m, 平原中部平坦开阔, 河网如织, 其间点缀着长期风化而形成的残丘和侵蚀、堆积双重作用下形成的台地。
漳州市夹于北溪和西溪之间, 东、西、北三面被丘陵和低山所环绕。地貌成因类型包括构造侵蚀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三种。地貌形态相对复杂, 反差较大, 中、低山区山坡陡峻, 通常坡度大于30°, 丘陵、残丘坡度相对和缓。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3 个类型各占约13。漳州市南临台湾海峡, 沿岸多基岩海湾, 个别地段被火山形成的玄武岩所占据, 优良港湾颇多, 其中的一部分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时期形成的淤泥质海岸。
自中生代燕山运动和伴随燕山运动发生的强烈岩浆活动以后, 基本上已形成了全省(包括漳州地区在内) 地形的大概轮廓, 并由此构造体系控制了新生代以来的断裂活动和断块升降运动。强流水的侵蚀作用, 使漳州地区形成北面高、南面低的6 个阶梯状地形: 即由中山( >800m) ―低山(500 ~800m) ―高丘陵(200 ~500m) ―低丘陵(100 ~200m) ―平原( <20m) ―滩涂( <3m) ―海平面。全区最高峰三畲尖山坐落在华安县境内, 海拔1413m。天宝山至五峰山一线, 则是北溪和西溪的主要分水岭。
漳州地区属稳定性大陆型地壳燕山期大陆火山、侵入岩边缘的沉积带。从大地构造看, 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晚中生代板块的俯冲带和早古生代板块俯冲带的交界处, 故在新生代以前, 已经呈现出一系列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喷发岩; 新生代之前的基岩主要是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岩和少量流纹岩; 新生代中新世以后,滨海地段(包括部分台湾海峡海域) 曾有过两次较大规模的玄武岩岩浆强烈喷发[8] , 地质年代从中新世起, 并延续至上新世晚期为止。
从地貌分区看, 漳州地区的北部大多属构造侵蚀中山区和构造侵蚀低山区, 海拔高于500m, 地表流水切割十分强烈, 山势陡峭, 沟谷窄而深邃; 侵蚀地形的高丘陵区, 通常坡度在20°~30°, 部分山顶剥蚀强烈, 花岗岩石蛋发育, 遂成石蛋山;侵蚀―剥蚀低丘陵区, 相对高差小于100m, 坡度比较和缓, 一般小于20°, 低丘陵的顶部或呈浑圆状或呈平顶状, 顶部基岩裸露, 周边发育红土; 红土台地也属于侵蚀―剥蚀地貌类型, 主要出露在北溪和西溪之间, 呈大面积分布, 漳州市北郊红土台地原有面积可达200km2 以上。在红土台地分布范围内, 浅坳谷发育, 谷口都指向东南或西南, 切割深度为10 ~20m, 两侧边坡极不稳定, 雨季时节容易坍塌, 滑坡常见。由于近期加大开发利用, 原有的红土台地已面目全非, 难以再见到最初平坦而开阔的原始状态。
漳州地区分布着大片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晶洞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以及二长岩等酸性岩浆岩。早期的沉积岩包括三叠纪的文宾组、侏罗纪的梨山组和南园组等固结碎屑堆积物, 但这些沉积岩仅局部出露。区内发育的两组较大断裂, 分别呈北北东―南南西和北西西―南东东向延伸, 并且一直控制着第四纪地层的分布以及发育类型。
根据福建省区域地质调查队[9] 、福建省水文地质大队[10] 以及尤玉柱、蔡保全等[11,12] 的研究, 认为漳州地区的第四纪沉积类型在内陆地段大体存在三大类型, 即残积物、冲积物和混合型堆积物(残积、坡积、冲积或洪积), 而海滨地带主要是冲积、残积、洪积、海积和风积; 第四纪堆积物明显地呈现条带状分布格局。
漳州地区的内陆地带残积物, 其分布和发育主要取决于基岩的物质成分和基岩的风化程度。在近海和平原地段的残丘上, 通常所见的残积物层次要比近山地段的清楚。红土台地底部的残积物以风化壳面貌出现, 一般出露不全或者稍薄, 局部较厚。而山区的则大多掩埋较深, 其上面覆盖着较厚的土状堆积物。河流冲积物是分布最广的沉积类型之一。在福建省境内, 冲积物主要集中在福州、晋江、同安、龙海和漳州等盆地和平原中; 而在山区, 则多沿着河谷的两侧阶地以及山间盆地分布[13] 。
漳州地区第四纪地层包括更新世中期的同安组、更新世晚期的龙海组和全新世早期的东山组和全新世晚期的长乐组。漳州全区至今尚未见到更新世早期的露头或沉积物。20 世纪60 年代, 有人曾把分布在天宝山一带河谷底部的一套河流相灰白色砾石层确定为早更新世沉积物, 并命名为“天宝组”。该套砾石层中的砾石成分相当复杂, 主要是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 另有其他杂岩, 砾石磨圆度良好, 但分选性较差, 覆盖于古生代、中生代或侵入岩等基岩之上。但经过后来的研究证明, 该堆积物并非属于更新世早期, 而属于更新世中期的河流相底砾石层。
中更新统同安组(Q2 ) 分布较广, 通常组成河流的第三级阶地, 高出河水面20 ~30m; 沿低山―丘陵地带的前缘, 往往形成宽阔的阶面或台地(相当于河流的第三级阶地), 其前缘一般海拔15m, 后缘25m 或更高。在平原地区, 同安组多被后期沉积物掩埋于深处。
同安组河流相的岩性组成, 主要为下部含砂砾石层、中部网纹化砂质黏土层、上部红土层。在台地上, 同安组的岩性多为混合型堆积物, 但以红土层最发育, 其底部常见风化型网纹红土。上、下红土层中间, 红土层和网纹红土层之间常夹有砾石条带或砂砾石条带。红土台地的顶部, 大多分布有晚更新世砖红土层, 它的上覆地层则是质地相对较纯的、具多孔隙的黄红色砂质黏土, 可能属于风成沉积物。
闽南地区的红土类型地层, 多呈现红色、棕红色的色调(或称砖红土、红色土或红色黏土), 砖红土和红土层的底部和顶部, 偶见砂粒和小砾石, 但中间部位质地很纯, 黏性很大, 根据近期的研究表明, 砖红土年代属于晚更新世; 红土的年代可能属中更新世中至晚期。压覆于红土层之上的砖红土层, 多数存在上、下两个部分, 时代分别为晚更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中期。砖红土层上覆的黄红色砂质黏土的时代有可能属于晚更新世晚期(即末次冰期最盛期) 形成的沉积物; 红土层下伏的网纹红土层年代可能为中更新世中期或更早。
漳州地区网纹红土层、红土层和砖红土层分布十分广泛, 几乎遍及除基岩山地和平原最表面以外的所有地段, 地层出露较好的地点有漳州市北郊红土台地、漳州市西郊洋尾山一带、南靖东南部、漳浦南部沿海红土台地、东山北部低山、丘陵的周围等。这些地点网纹红土层、红土层和砖红土层也都相当发育。砖红土层通常在剖面上的厚度为8 ~25m, 低山边坡地带最厚可达30 余米。
同安组岩层厚度为10 ~30m。据有关资料, 同安组上部地层中所测定的孢子花粉反映出近似于中―北亚热带气候环境下的孢粉组合: 包括栎、苋、?椤、里白、蹄盖蕨、蚌壳蕨、瓶儿草等属以及松、柏和水龙骨等科, 表明当时正处在亚间冰期时段。闽南地区中更新世同安组从岩性、孢粉组合, 与闽中地区大致同期的孢粉组合有较大差别, 后者孢粉贫乏, 反映偏凉的气候环境。同安组上部地层古地磁测年为130kaBP; 热释光年龄170ka ±1.8ka ~267ka ±2.7kaBP。
根据范雪春的记述, 在漳州西郊洋尾山一带属于平原中间部位的低丘陵和残丘的边坡地带发育有较好的红土层和砖红土层, 剖面十分清晰。比如, 漳龙高速路所切过的洋尾山残丘的两侧边坡, 构成一个数百米长的大型剖面(图4), 其地层从上到下为:全新统(Q4 )
① 表土, 蓝灰色, Munsell 土色表代码为Glay 61Bluishglay, 富含腐殖质, 局部地段见有早期墓葬, 含大量陶片和螺壳, 厚20 ~160cm。
~~~~~不整合~~~~~
上更新统(Q3 )
② 上砖红土层, 色泽鲜红, Munsell 土色表代码为10R 48Rad, 从上往下黏度加大, 顶部偶含粗砂, 厚度从高向低逐渐加大, 厚度变化大, 60 ~520cm。
③ 砾石层, 灰白色, 砾石以石英为主, 少量花岗岩, 磨圆度良好, 分选性较差, 粒径大小不等, 出土少量石制品。厚0 ~20cm。
~~~~~剥蚀面~~~~~
④ 下砖红土层, 土色表代码同第2 层。岩性较纯, 黏性大, 出土石制品。厚度高处较薄或被侵蚀掉, 低处加厚, 0 ~250c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