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編輯推薦: |
读朱元璋,得正能量!朱元璋身上明显的特征是平民,从最初红巾军中的一个无名小卒到称霸一方的吴王,他只不过是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知人善任的才能,成功地实现了从平民到霸主的跨越。朱元璋绝不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他不满足于只做一方霸主,他要逐鹿群雄,要横扫天下,要站在统治阶级这个金字塔的最顶端。于是他坚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最终坐稳了江山。
|
內容簡介: |
谁说鲤鱼跃不出龙门,乞丐就成不了皇帝?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参与元末起义,并通过连年征战,最终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大一统的明王朝。在位期间,他廷杖大臣、废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兴文字狱、制造大宗血案,手段毒辣,残暴至极;同时,他解放奴隶、兴修水利、奖励开荒、鼓励农业生产,为明朝前期的繁荣安定局面打了基础。在我国封建历史的众多皇帝中,朱元璋是一位比较卓越的人物。
|
關於作者: |
王惠敏,畅销书作者,初进京从商,后转行以笔耕为生。著有畅销书《成功销售要读三十六计》、《成功销售要读鬼谷子》、《稻盛和夫全传》、《赵匡胤全传》等。
|
目錄:
|
第一篇 时势造英雄-布衣少年投身起义
第一章 坎坷少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身世凄惨,成长曲折
卓异少年,游戏中常扮“帝王”
命运多舛,灾年亲人连丧命
生活所迫,皇觉寺中落发为僧
被迫离寺,接触白莲教
重回寺庙,暗观天下大势
第二章 审时度势,顺应时局加入义军
官逼民反,抗元已成燎原之势
天赐良缘,喜出望外的缘分
牛刀小试,救岳丈于水火中
回乡招兵,二十四人组成铁军核心
第三章 步步为营,终将独揽军中大权
锋芒初露,驴牌寨施计收兵
机缘巧合,文人挑起称雄心
解滁州之危,并智取和州城
郭帅病故,适时揽军权
第四章 运筹帷幄,攻城略地图发展
巢湖军归附,奠定水兵基础
常胜将军,采石矶立功
三攻集庆,金陵奏凯歌
求贤若渴,访朱升礼贤问策
刘基出山,平定天下十八策
军民齐抓,巩固后方
首取建德,亲征婺州
第二篇 把握时机-先称王再称帝
第五章 剑指西方消灭陈友谅
群雄逐鹿,陈友谅兴兵起事
刘基献计,定克陈之策
数战陈友谅,互有胜负
洪都保卫战朱文正显威
深思熟虑,急救洪都
鹿死谁手,朱陈决战鄱阳湖
乘胜追击,征西昌汉国覆灭
第六章 挥师东征,平定张士诚
根基初定,朱元璋自称吴王
稳大业诫功臣,语带杀机
审势察情,把握时机巧东征
英姿勃发,灭张计攻下平江
吊民伐罪,出师有名
第七章 雄心勃勃成大业,大明王朝初建立
南降方国珍,再平陈友谅
元廷内乱,部下各自为雄
勇取山东,大获全胜
北伐军“旋师河南”
克大都,顺帝狼狈而逃
大局已定,洪武登基称帝
消灭残余,统一华夏
藩王御边,大封功臣
第三篇 励精图治-大明天子精明治国
第八章 宏图初展,重教育定律法
以农为本,教百姓乐业守法
选贤能,培养官吏八股取士
《大明律》《大诰》同颁于世
依法治国,亲理政法不容情
重药治贪腐,峻法治顽吏
以身作则,杜绝奢侈
整合货币,统筹经济
第九章 变中求稳,皇帝独揽大权
废除丞相,皇帝独揽行政大权
权责分明,设都察院行六部制
集中军权,设立锦衣卫
第十章 维系皇权,诛除权障
整治纲纪,重整胡党案
蓝玉案,消除潜在威胁
史上著名的“空印”案
整肃科举考试的“南北榜案”
第十一章 诫谕后宫培养太子
贤内助约束后宫,远离外戚扰政
培养太子朱标,诸子封藩
第四篇 领导品质-草根皇帝的为人处世哲学
第十二章 以柔克刚,隐忍待发
有的放矢,确立目标坚定不移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剑走偏锋,避锋芒韬光养晦
铁军在握,打好基础谋发展
第十三章 共生同盟,化弊为利
信誉为天,言出必行
从善如流,广纳谏言
重贤达,人尽其才皆为用
树权威,凝聚人心
第十四章 诚心求贤,用人不疑
求贤若渴,用人必信
大胆任用,营造建功立业的平台
兴仁行义,囊括天下人心
礼贤下士,让“士为知己者死”
第五篇 洪武大帝的谋事智慧及后世评价
第十五章 无规矩不成方圆
赏罚分明,褒奖清官震声成
授民以德,重视教化德法相辅
第十六章 史上最勤勉的皇帝朱元璋的历史贡献
休养生息,体恤民情求治道
兴国安邦,编田户造鱼鳞册
移民实边,开发边区贸易
注重商贸,印发宝钞
第十七章 见仁见智的后人评价
缓和民族矛盾,华夷同体共发展
雄才大略,尊崇儒学
藩王保帝室,无穷后患起
铁腕执政,“以猛治国”
禁锢视听,太祖大兴文字狱
附录
1.朱元璋年表
2.与朱元璋有关的轶事典故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三章 步步为营,终将独揽军中大权
朱元璋终于顺应天下大势,加入了浩浩荡荡的起义队伍之中,成为其中的一员,这是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抉择。加入义军之后,一方面,他以聪明的才智和果敢的行动赢得了郭子兴的赏识和提拔,并组建了一个美满的小家庭。另一方面,他的智慧和才能受到领导们的排斥和压抑,十分郁闷。面对猜忌他选择隐忍,默默地积聚力量,通过设计收水兵,智取和州城,选拔文人贤士,来增加自己的势力,同时通过解除元帅危机,亲临病床尽心伺候元帅等行动来化解元帅对自己的猜忌。经过这卧薪尝胆般的隐忍,在元帅郭子兴死后,他终于独挑大梁,成为实际的统帅。朱元璋的经历再次说明了“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个道理。
锋芒初露,驴牌寨施计收兵
至正十三年(1353年)冬,朱元璋带领这二十四个人离开濠州的时候,还没有想到这么远,他不过是想改变寄人篱下的地位而已。
驴牌寨施计收兵,是朱元璋第一次领导的不费一兵一卒的战斗,也为以后打江山奠定了基础。在这次战斗之后,朱元璋的部队与一般的农民起义军有了本质的区别,在他的手中,有了一支精兵,有了自己的部队,就有了问鼎天下的实力。
朱元璋心想:既然自己已经拥有了能领兵打仗的将领,就要尽快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精锐部队。这时候,农民起义已成排山倒海之势,各地稍有能耐、地位和势力的人士都趁势建立了自己的武装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有一天,朱元璋因伤正躺在床上休息,听见有人在门外叹息,过了一会便走开了。朱元璋问夫人:“刚刚好像是元帅的声音,不知为何叹气?”夫人告诉他:“听说张家堡驴牌寨有三千兵马,孤立无援,想来投奔,又有些犹豫。父帅与寨主相识,认为机会难得,可又找不到适合的人去劝降。估计父帅是在为此事发愁吧。”
朱元璋听罢,心想:募兵的效果虽然好,但存在着兵种不良、缺乏实战经验、战斗力参差不齐的一面。招降也不失为一着妙棋,可以招一些作战经验丰富的士兵。想罢,朱元璋急忙来到郭子兴处,说明此意。
郭子兴听完朱元璋的一番话后,说:“我也有此意,只有你去昀合适,可是你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怎能让你受累呢?”
朱元璋态度坚决,郭子兴便同意他带上十人上路了。朱元璋带领一行人马来到驴牌寨,请求见寨主。刚走到边界,就看到驴牌寨营列出军阵。朱元璋身后的几个士兵见状十分恐慌,打算掉头逃跑,朱元璋一声喝令,说道:敌众我寡,你们能跑到哪里去?不要怕,随我去,见机行事。
寨主见朱元璋英气逼人,不敢再给下马威,便尽了地主之谊,好酒好菜地款待了朱元璋和他的随从,朱元璋也答应给他们军粮给养,寨主十分感激,并把自己的佩囊解下交给朱元璋,以示诚意。双方达成协议,寨中士卒收拾好行装便归附红巾军,朱元璋见大事已定,便把随从费聚留下等候,自己先回濠州。不料三日后,费聚来报说:“寨主不知为何突然变卦,打算把人马拉到别的地方去。”寨主反复无常,朱元璋很是着急。朱元璋急忙带了些兵赶回驴牌寨,对寨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是寨主好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并不打算改变主意。朱元璋此时也是没办法,他来之前已经做了两手准备,软的不行,就来硬的。跟他前来的步卒都是他精心挑选的。他们按照原定计策,把寨主一人请出,随即将他团团围住,寨主被迫以其名义通报全寨说寨主已经移营了,于是这三千队伍就归入了朱元璋的营中。
在尝到了招降的甜头之后,朱元璋进一步把战争与招降紧密地结合起来,停中有打,打中有停,昀终逼其就范。在打的时候,一方面是为了消灭对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动摇对方,而一旦停止进攻,则随即展开心理攻势,使得对方打则溃不成军,停则不战而降,昀终投向自己的阵营中。
红巾军起义后,元朝的军队镇压不力,一些地方的地主武装纷纷结寨自保,称为“义兵”。朝廷见缪大亨的力量可以利用,便封官加爵,使其为朝廷卖命。缪大亨是当地的大地主,曾经组建了一支军队参与攻打濠州的战役。元军撤退后,缪大亨带了两万人退驻山中,占山为王。
为了获得缪大亨这支部队,朱元璋对症下药,一开始采取打的策略,派花云为先锋,猛攻山寨。花云身长面黑,绰号“黑先锋”。花云马到成功,一举击败了缪大亨,元朝监军落荒而逃。缪大亨收拾残部,准备天明再列阵进攻。朱元璋又使出劝降之计,缪大亨见大势已去,投降了朱元璋,其手下军民七万余人成了朱元璋的部下,朱元璋的势力迅速扩大。
朱元璋虽然有了自己的将领和部队,但这还是一支杂乱无章的散兵游勇,于是他就对这支部队进行了改编,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说一些像同生共死、有福共享之类的大道理,而是对这些投降的士兵进行了严厉的训诫,让他们反思为什么这么大的一支部队,却轻而易举地被他招降了,原因何在?结论很明显,这是因为他们缺乏严格的纪律和训练。他告诫士兵们要想成就事业,就必须加强训练,建立严格的纪律,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朱元璋精挑细选出两万精锐士卒,加上自己原有的士兵,一支接近三万人的队伍就这样建立起来了,经过他亲自训练,这支队伍很快成为一支精锐队伍。这些人也就是日后为朱元璋打天下的生力军,也是朱元璋开国的功臣。
招降缪大亨这场胜利引起了四方极大的震动,其他的一些地方小武装慑于朱元璋的声势,也纷纷来投。这一时期来投奔的著名地方武装头目有吴复、冯国用、冯国胜、丁德兴等人,这些人或能征善战,或长于计谋,日后均成为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冯国用、冯国胜两兄弟的到来,对朱元璋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从当时的兵力来说,朱元璋的队伍已经不算小,但是他昀为缺乏的是将才。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指挥众多下属会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周全。而冯氏兄弟的加入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尤其是冯国用,昀善谋略而且目光长远。
机缘巧合,文人挑起称雄心
朱元璋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麾下猛将如云,他们转战南北,所向披靡。然而朱元璋不愿做一个只会打家劫舍的草寇,他要作出一个胸怀大志的豪杰,于是一批又一批读书人来到他的军中。朱元璋求贤若渴,读书人希望投奔明主,自古明君贤相的例子给他们作出了榜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自己只要不断努力就会实现。在连年的战乱中,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才能不会被别人吃掉,一片新天地就将在这些穷苦人的手中开辟。
一天,朱元璋检阅完新军,刚在帐下坐稳就有人来报说定远人冯国用、冯国胜求见。这二人是两兄弟,是定远的地主,家里颇有资财,因天下大乱,两兄弟平时多在家习武读书。其中冯国胜彪悍骁勇,是个带兵打仗的好将才。因元朝的残酷统治,红巾军起义后,这两兄弟也拉了一支队伍,以求自保。然而兄弟俩势单力薄,怕被各方的武装势力吞并,此时又听说缪大亨也被朱元璋招降了,更加剧了弟兄俩的恐慌。他们兄弟二人早就想投靠明主,俗话说了良禽择木而栖,他们对朱元璋的为人早有耳闻,探听到朱元璋智取驴牌寨,整个军队纪律严明,觉得他定是非凡之人,志向也一定很远大,终会成就大事,考虑再三之后,他们决定投奔朱元璋。朱元璋见兄弟二人虽然青衣儒装,但也有英豪之气,心中十分喜欢,便设宴款待二人。席间主客相见甚欢,朱元璋见兄弟二人谈吐不凡,知道二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向他们请教夺取天下的大计。冯氏兄弟见朱元璋果然是英雄豪杰,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这个人值得他们兄弟辅佐,便开诚布公地和朱元璋谈起天下大计。
冯国用诚恳地说:“将军,要得天下需有四个字。”朱元璋忙正襟危坐,倾耳聆听。冯国用接着说:“人心,地利”。朱元璋虚心地请他详解。冯国用说人心就是收揽天下人心,古圣贤言,“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现在元朝气数将尽,天下群雄并起,人心向背。将军如果能提倡仁义,不滥杀无辜,以圣贤之道笼络人心,不贪恋财物美色,天下人心定将归服。而“地利”就是占据地利,也就是选取能攻能守、物质财源又丰富的地方作为根基之地。冯国用认为建康(今南京)这个地方就很适合,它不仅形势极好,且书上有龙盘虎踞的记载,是历代帝王的都城,假如将军能先占据建康作为根基之地,站稳了脚步后再逐渐谋求发展,扩充地盘,建功立业指日可待。
听了冯国用的分析,朱元璋非常高兴,自己虽然很想成就一番大事,但深知困难重重,要成大事身边需要各种贤才,从此自己要言行端正,严军爱民,以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相助。于是,朱元璋便留下两兄弟做参谋,并收编了他们的队伍。
不久,胡大海与邓愈来投奔。胡大海身材修长,仪表堂堂,智勇双全,被朱元璋任命为先锋。邓愈原名邓友德,父亲曾起兵反元,后来在作战中牺牲,于是邓愈被推举为首领,当时才16岁,但杀敌奋勇,是位少年英雄。朱元璋见这位少年英姿勃发,又听说了他的经历介绍,便说:“你的勇略超过了父兄,我看把你的名字友德改为‘愈’吧。怎么样?”邓愈立即下拜答谢。
好事接踵而来。至正十三年,在朱元璋向滁州进军的途中,又有一位儒士来拜见他,他就是定远的李善长。李善长生得十分儒雅,是定远地方上很有名望的人,从小博览群书,为人温和而且善谋略,学的是法家的学问,精心探求其中的精华,对机谋权变、利益关系都有很深的研究。
朱元璋向他问计。李善长让朱元璋学习汉高祖刘邦,刘邦也是农民出身,但他有胆略,会识人,也能知人善用,并且他心胸宽广、目光长远。若朱元璋能像汉高祖一样处事,成就霸业指日可待。朱元璋强按住心中的狂喜,对李善长说:“请先生赐教。”李善长从容地说道:“主公是濠州人,而濠州离汉高祖刘邦的家乡仅仅数里,王气天道,主公已经受了。汉高祖能得天下,主公也能。如今天下大乱,只要主公效法汉高祖豁达大度,知人善用,不妄杀人,定能平定天下。”
朱元璋听了连连点头,收下李善长作为谋士,从此便有了称帝的雄心。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同为布衣天子,刘邦相比朱元璋的基础要好一些,刘邦出身亭长,本身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但朱元璋单枪匹马,靠着仁义聚起力量,相比刘邦的刘家天下,朱元璋的目标更为突出,他要让穷困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这样就能聚集更多的人一起参与到自己队伍中来,有了广泛的人脉基础,就成功了一半。
解滁州之危,智取和州城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原是谋士的看家本领,“骁勇善战,攻城略地”本是武将的必修之课,而朱元璋却是集二者于一身的人才。
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一月,元丞相脱脱统兵在高邮大败张士诚,又分兵围攻赵均用驻守的六合城。
元兵围攻六合城,主将赵均用被迫向郭子兴求救。郭子兴一听是赵均用求救,就严词拒绝。因六合城在滁州城东面,两城紧连,六合城如果被攻破了,滁州也难保,这就是所谓的唇亡齿寒。朱元璋一看事情紧急,不能耽搁,赶紧劝郭子兴,希望他能以大局为重,派兵救助赵均用。朱元璋好说歹说,郭子兴才答应并派他统兵前去支援六合城。朱元璋赶到六合城,和元军激战数日,六合城的城防工事全部被元军摧毁,朱元璋只得命令人马全部撤进城堡。眼看这六合城也要守不住了,朱元璋就命城中妇女悉数登到城上大骂。元军见女人们披头散发,破口大骂,都不知所措,也不敢贸然攻城。朱元璋立刻命令全城人马趁机出城,妇女赶着牲畜走在前边,男子在后,有秩序地向滁州撤退。这时的元军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以,并未进攻,等朱元璋他们远去了,元兵才反应过来,快马加鞭地追击。朱元璋派虎将耿再成阻击追兵,等队伍全都退进滁州城,他才率众杀出重围,元军依然紧追不放。耿再成且战且退,将元军引入朱元璋事先设好的埋伏圈中,山上山下无数人马把元军杀得丢盔弃甲,抱头鼠窜。滁州守军也呐喊追击,元军大败,朱元璋缴获了大批兵器、马匹。
为了引开元军的注意力,朱元璋派城中父老,携带酒肉,把缴获的兵器、马匹送还给元军,告诉他们说,城里人全是老实的良民,之所以起兵固守,是因为这几年打仗,盗贼太猖狂了,刚才的战斗完全是误会,只是为求自保并且向元军承诺城里的百姓愿意给大军供应军粮和生活用品。元军信以为真,便集中兵力攻打高邮了,于是下令将大军撤走了,滁州之危遂解。
郭子兴见元军退去,六合之围已解,滁州也保住了,内心十分欢喜。扬眉吐气的郭子兴想和赵均用一样就地称王。不过朱元璋认为此时称王不妥,便婉言相劝,他认为称王就会树大招风,吸引元兵的注意从而使自己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况且滁州城地方小,粮饷难筹,非久居之地,不如打下南边的和州。和州城乃是要塞之地,可攻可守,实在是图谋发展的好地方。等地盘扩大了,兵力增强了,到那时再称王亦不晚。郭子兴虽然心里有些不快,但还是采纳了朱元璋的建议,不过他对攻打和州没有信心。朱元璋见郭子兴同意暂且不称王,忙对他说攻打和州自己心里早已盘算好,郭子兴听罢不由得喜上眉梢。朱元璋这时还不是统帅,但他足智多谋,眼光长远,则是主帅所不及的。
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滁州郭子兴的部队粮食缺乏,众将领商议部队去向问题。朱元璋感到郭子兴提出的想法不对头,多次规劝,郭子兴不听。朱元璋一气之下病倒了。一天,众将又商议转移部队的事,郭子兴派人去找朱元璋,朱元璋以身体有病为由不去。郭子兴派人三番五次去叫他,他只好带病前去见郭子兴。郭子兴问他到哪儿去,朱元璋说:“困守孤城,实在不是办法。要转移只有和州可取。和州城虽小,却很坚固,可以计取,难以力胜。”
数日后,一队头梳椎髻的元兵,身着青衣,哼着小曲,赶着骆驼,浩浩荡荡地向和州城进发了,这些元军正是朱元璋派红巾军假扮的。他们奉朱元璋的命令,谎称自己是护送元朝使节去犒劳和州将士的泸州青衣兵,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混入和州城,等攻城时好做内应。他们走出十几里后,朱元璋又令耿再成率领一万人马,身着红衣,跟在他们后边。等这些冒牌青衣军进城点火发出信号之后,就里应外合,奇袭和州城。
不料青衣兵走到半路,当地父老乡亲,听说使节路过,慌忙带来酒肉犒劳他们。青衣兵将领贪杯,竟然得意地喝起小酒,却把此行的目的忘得一干二净。那边的耿再成全然不知情况有变,隐蔽在和州城外等待信号的他,等了多时不见城内举火,以为自己来晚了,城中已发过信号,就急忙率兵攻城。城里元军见有红巾军攻城,便把吊桥高挂,紧闭城门不开。城楼上守兵万箭齐发,并派一支兵马杀出城来。慌乱中耿再成被箭射伤,赶紧下令队伍后撤,并派士兵速回滁州,报告郭子兴说兵败溃退。
元军开城门从里面冲杀出来,幸好张天佑率兵赶到,对元兵发起了猛烈攻击。元军突然遭到袭击,急忙后撤。张天佑率兵猛追,到和州的小西门,城上元军慌忙抽桥,张天佑夺桥登城。汤和用刀砍断桥的绳索,城下的元军无法登城,城上的元军少,衣服又和张天佑的士兵相同,混杂难辨。城北门原来用的是木栅门,城外的元军进不来,就烧毁木栅门准备进城。张天佑令军队用石头堵住,昀终占领了和州。元军主帅也先铁木儿仓促无措,乘夜逃跑。
郭子兴接到兵败的消息大惊,埋怨朱元璋失策。不一会,又有士兵来报告,说元兵的使者来招降。郭子兴更加恐惧,忙叫朱元璋来商量对策。当时城中士兵都已出征和州,守备单薄,朱元璋遂令城中守兵都集中于南门,以示兵众,堵塞街道,然后让元使进来。郭子兴接见使者,心神不定,语言失措。众将想杀掉使者,朱元璋对郭子兴说:“不可。我兵大部出征,城防单薄,若杀使者,敌以为我害怕,杀他灭口,就会很快来进攻。不如放他回去,用我兵强大来骗他,敌人必然有所畏惧而不来进攻。”郭子兴听从朱元璋的计谋,第二天元兵果然退去。
郭子兴不知道张天佑已经夺取了和州,便令朱元璋带人去和州,收集败兵并设法夺取和州。中途,耿再成的兵听说朱元璋来了,相继投奔,合在一起,朱元璋有了三千多人。朱元璋带领这支队伍过了徒阳关后,让大家休息,并命令天黑后每人点起十枝火把,迷惑敌人。朱元璋则带领镇抚徐达、参谋李善长及骁勇数十人,直向和州。
夜幕降临后,朱元璋等人到达和州。这时才知道张天佑等已经占据了和州。朱元璋让人叫出张天佑,摘下头盔,周围人燃起火把,张天佑认出是朱元璋,这才邀其进入城中。这之前,张天佑怕守不住和州,打算劫掠城中的财物和人口,退回滁州,等到朱元璋一到,人心始定,他才着手准备守城事宜。不久,元军果然来攻城。朱元璋开门迎击,打得元军落荒逃窜。随后,元军以十万人围攻和州,朱元璋率万人拒守,不断出奇兵击退敌人。三个月后,敌人退去,但元军分兵屯守在和州周围要路,和州与外界不通成为一座孤城。朱元璋亲自率兵出击,招降了鸡笼山的元军。其他元军在朱元璋出城后又攻打和州,李善长率兵抗击,杀敌甚多。不久,元军见久围不下,便渡江而去,和州转危为安。
郭帅病故,适时揽军权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红巾军领袖刘福通把已故兄弟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从砀山迎至亳州,立为皇帝,号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为龙凤,这对于红巾军来说可是一件大事。没多久,元军就攻打亳州,刘福通又奉韩林儿居于安丰。这样,小明王韩林儿就以大宋皇帝的名义统领全国的红巾军,而郭子兴等人的队伍在名义上也就成了小明王的手下。
郭子兴命令朱元璋守和州,担任军事和行政长官。朱元璋的第一项措施便是抚定全城,安定人心,准备长期据守;其次便是整顿秩序,严明纪律。朱元璋亲自创建和整训出来的部队纪律是非常严明的,但随后到来的郭子兴旧部则往往带着些旧习气。郭子兴的妻弟张天佑等人在攻打和州时担任主攻,其部下在和州城经常出现扰民的现象。朱元璋严令申斥,情况逐渐得到改善。
正当朱元璋加紧治理和州政务时,驻守在濠州的孙德崖部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由于不得民心,经营不善,部队发生粮荒。孙德崖带着数万人马前来和州讨饭吃。他让队伍分驻在和州四郊,自己带一些部队入城,说是暂住几个月。和州大战刚停,人困马乏,粮食不足。朱元璋心知孙德崖与郭子兴不和,怕留下孙德崖成为祸端;可是,如果拒绝孙德崖,又怕他狗急跳墙,自己没他兵多。而且元军正在江对面虎视眈眈。
朱元璋权衡再三,昀终答应了孙德崖的请求,为城外的部队送去了粮食。这件事被与朱元璋不和的人传给了郭子兴,诬告朱元璋投靠孙德崖。郭子兴本来疑心就重,听后火冒三丈,当即便带领一小队人马赶向和州,兴师问罪。
朱元璋料到郭子兴会如此,于是吩咐手下,郭子兴一到立即通知他,自己亲自去迎接。朱元璋一见郭子兴便跪在地上,不吭一声。郭子兴问道:“你可知罪?”
朱元璋压低声音道:“我就是有罪,家里的事迟早好说,外面的事要紧,您得先拿个主意。”
郭子兴忙问何事,朱元璋站起来,附在郭子兴耳前说:“孙德崖在此地,他的人马比我们多。我是从大局考虑,想当初孙德崖把你留在濠州,并没有伤害你,昀后还是把你放了回来。现在他有难,大家又都是红巾军,不留下实在说不过去。而且将在外,如果有什么事都向你去报告,将会耽误事,我这么做,也是想化解你与孙德崖的矛盾。”郭子兴一听这话,才知朱元璋并没有与孙德崖结成一伙,就放心地回滁州去了。
同年三月,郭子兴病逝了,这对于郭子兴的队伍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郭子兴卧床不起的日子里,朱元璋不分昼夜地守在床前,一勺勺地喂汤药,给郭子兴端屎端尿,凡事亲力亲为,衣不解带地照顾病床上的郭子兴,累得双眼通红,面色煞白,郭子兴感叹亲生骨肉也未必能如此。朱元璋还亲自到寺庙、道观里去为郭子兴求神祷祝,祈求郭子兴早日病愈,那份真情,连郭子兴的亲生儿子看了都惭愧不已。
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抚尸痛哭,以头抢地,额角都碰得鲜血直流,几次晕倒在地,连郭子兴的妻弟张天祐都不忍心了,几次把他架起。发丧的时候,朱元璋始终跪在灵旁,比亲生儿子郭天叙、郭天爵还虔诚悲痛,在场的人无不为他的仁义所感动。
把郭子兴安葬好以后,朱元璋累得大病一场,在床上躺了十天。
病愈后,朱元璋取出郭子兴留下的元帅袍穿在自己身上,独自在大堂里来回走动。走着走着,他突然取下头上那顶总兵帽往地上狠狠一摔,仰面大笑,大声喊道:“好!好!头上戴的石臼取掉了!头上戴的石臼取掉了……”
那喊声是朱元璋忍辱负重许久之后的发泄,充满了喜悦,充满了兴奋,再也不用受别人的羁绊了,再也不用听别人的使唤了。
李善长隐隐听见喊声,不禁打了一个寒噤。如今郭子兴已死,群龙无首,这郭子兴的部队究竟由谁来统领呢?就在大家讨论究竟是朱元璋还是郭子兴之子郭天叙时,小明王韩林儿给出了明确指示,他任命郭天叙为都元帅,右副元帅则由郭子兴的妻弟张天佑担任,朱元璋仅仅是第三把手左副元帅。
得到消息后,朱元璋很是愤怒:“大丈夫当自打天下,岂能受制于人!”但是,一想到小明王气势正盛,有他这面旗帜作为依靠也未必是件坏事,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他也就接受了现实。然而,郭天叙年纪尚小,没有什么作战经验,而张天佑又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朱
元璋则不同,他不仅身经百战,而且郭子兴的部队至少有一大半是他亲自组建和训练的,同时在他身边也已经聚集了一大批文武之才,所以这支军队实际上控制在朱元璋的手中。虽然在名义上他是三把手,可实际上他已经是一把手。但是他的野心并不止于此,通过在军中的几年经营,有勇有谋的武将、博学多才的文人来投奔他的越来越多,他的声势逐渐大了起来。他不仅网罗各地有名望的人,对有一技之长之人也给予机会,加以重用,其中有很多是他的同乡。同时,他出于长远考虑还收养了很多义子,这些文人武将和义子在以后很长时间里都为朱元璋所倚重,他们也为大明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到此时,朱元璋的淮西集团已初步形成。
身在濠州的孙德崖得知朱元璋接替郭子兴成为实质上的军统帅,十分气愤,打算除掉朱元璋。孙德崖的部将吴通献计道:“朱元璋气势旺盛,如果发兵进攻,实为不利。如今可摆下鸿门宴,趁机除掉他。”孙德崖连连称是,随即修书一封,派人送到和州。朱元璋接到信后明知是计,仍决定前往。部将徐达劝告说:“孙德崖桀骜不驯,无赖成性,恐有诈谋,元帅不宜前行。”朱元璋说道:“鸿门宴上刘邦也不曾被害,只要有适当的人护卫,就不用担心。”部将吴祯愿随前往,两人便带少许士兵前去赴宴,为防万一,徐达、胡大海率大军驻扎在城外,以便随时接应。
在酒席上,孙德崖威逼朱元璋交出帅印,朱元璋针锋相对。孙德崖便喊出埋伏好的士兵。吴祯抢先制住孙德崖,与朱元璋一起出了城。胡大海与徐达早在城外埋伏,接应朱元璋,趁机杀入城中,杀死孙德崖,占领城池。此时的朱元璋虽说有了自己的一点势力和地盘,但是在这样的乱世,要想在群雄之中独占鳌头,进而扫灭群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朱元璋知道仅凭现在的实力,想站稳脚跟都很困难,他必须尽快增强实力,壮大自己的力量,并且还要避免别人的攻击,这每一步都非常艰难,但古语有云“事在人为”。对此时的朱元璋来说,只要有合适的时机,一统天下、称王称帝也未尝不可。现如今,天下大势就如同一盘棋,只有拥有超人的智慧和过人的勇气,才能赢得这盘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