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NT$
406.0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NT$
254.0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NT$
296.0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NT$
458.0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NT$
250.0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NT$
367.0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NT$
374.0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NT$
265.0
|
編輯推薦: |
战争真的让女人走开吗?
男性真的强大到足以垄断战争的地步了吗?事实上,战争非但没有让女人远离,反而让女人越走越近,最终成为国家战争机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美国女性的从军历程就是对战争需要女人的最好诠释。
美国女兵在战场上是军人,但她们更是女人,她们要承受更多不为人知、难于启齿的磨难与艰辛:女将军也难逃性骚扰之困、军舰上生子……真实的西点女生是怎样炼成的?是什么让曾经的乖乖女变成虐囚的主谋?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中的女兵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拯救杰西卡·林奇》是一场怎样的骗局?
翻开这本书,我们可以走近美国女兵,感觉她们的奋斗与艰辛、汗水与泪水,感觉她们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付出与牺牲。
|
內容簡介: |
与其说战争因女性而变得阴柔,不如说女性因战争而更阳刚。当战争让女人走近,她们将不再是战场上点缀绿叶的鲜花、男人们驻足观看的风景,而是坚强的战士,真正的军人。美国女兵在战场上与男人一样出生入死,却要承受更多不为人知、难于启齿的磨难与艰辛。《美国女兵》将作为国内首部全景式披露美国女兵真实军营生活的作品出版面世。
|
關於作者: |
邵永灵,女,1966年出生,黑龙江人,1991年入伍。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国际关系博士学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指挥系一级教授,军事战略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大校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外宣专家,第二炮军控专家、情报专家,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北卫视军事评论员,现主要从事军事战略、外军、国际关系研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欧洲》、《世界历史》、《史学月刊》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两部,教材4部,并参与多项军内外重大科研课题。代表作:《战争的句号》、《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海洋战国策》等。曾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获军队育才金奖一次。邵永灵是全军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有“军中之花”之称。
|
目錄:
|
第一章 战争需要女人
第二章 将星闪烁
第三章 我的天空我做主
第四章 军舰上的女掌门
第五章 战争中的美国女兵
第六章 《拯救杰西卡?林奇》
第七章 虐囚事件中的女军人
第八章 军校女生
第九章 性侵犯——美国女兵的难言之隐
第十章 女兵上潜艇
第十一章 美国女兵:还有什么不能做
美国女兵大事记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战争需要女人
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战争让女人走开》。仅看电影的名字,就有一股阳刚之气扑面而来,充满了男性的自信与力量,也带着对女人这个“弱者”的保护和怜爱。
问题是,在现实当中,男性真的强大到足以垄断战争的地步了吗?事实上,战争非但没有让女人远离,反而让女人越走越近,最终成为国家战争机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某种程度上,美国女性的从军历程就是对战争需要女人的最好诠释。
一、从“花木兰”到女军人
美国的历史非常短暂,只有不到240年的时间,但是,在美国国家诞生之初,军队中就有了女性的身影。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兵出现18世纪70年代的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名叫黛博拉?桑普森,来自马萨诸塞州。不过,这位女兵也像中国的花木兰一样,女扮男装,以男儿的身份参军打仗。她化名为“罗伯特?舒尔特利夫”,在部队服役了三年,并且两次受伤。为了不让医生识破自己的女儿身,黛博拉在一次受伤后忍着巨痛自己将大腿上的子弹挖出来。
女性以群体的身份正式成为美军的一部分是从1901年的美西战争开始的。那一年,美国第一支护理队伍作为陆军的附属成立。海军也紧随其后,于1908年成立了自己的护理队伍。
但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以往的战争相比,一战(包括后来的二战)最大的不同恐怕就在于它的总体战性质。战争不再是少数职业化军队的事情,而是成为整个国家、全民族都要为之奋斗、牺牲的事业。女性,这个占据了国家一半人口的群体,显然已经不能再游离于战争之外,某种形式的加入在所难免。不仅是美国,整个欧洲国家都是如此,一战因此成为女性从军的里程碑。而且,女性在战争中的付出也产生了另一个意义深远的政治后果——战后,很多国家的女性都获得了选举权,而之前,选举权往往只局限于男性。这也充分说明,女性地位的每一步提升,都包含着巨大的牺牲和奉献。
一战爆发后,美国并没有立即卷入战争,而是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但是,为了应对不测,国家已经开始着手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因此而产生了大量的文书和行政事务需求。1916年公布的美国海军后勤保障法,对于在军中勤务部门服役的征兵规定中并没有特别说明必须是男性,这一文字上有意无意的模糊为美国女性大举进入海军打开了方便之门。结果,美国海军在后勤部门征召了第一批女性水兵。除了出任勤务人员以外,其中的很多人还出任了电报操作员、电工、修理工、药剂师、摄影师、电话插线员、指纹专家、伪装设计员等工作,甚至鱼雷装配工这样的重体力劳动都有女性承担。1917年4月美国正式对德国宣战,随着大批美军登陆欧洲,女兵们的足迹也因此走出国门。
据历史学家估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武装力量中服役的女性有11000名。当时在美军中服务的还有24000名护士,不过在1947年前她们还不具备军人身份。
一战之后,女兵的数量增加到了34000名。但是,女性在军队中还只能承担一些边缘化的任务,也不能享受男性在军队中可以享受的待遇和晋升机会。男女平等在美军还是一个遥远的话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让更多的美国女性走入军营,发挥了远超过一战时期的作用。1941年11月,美国陆军组建了女子辅助军团,1942年,女性开始进行志愿者应急服务工作,海岸警卫队成立了女子后备军队伍,1943年,海军陆战队也成立了女子后备军。随着这些女子军团成立,女性开始享受“完全”的军事地位。战争期间,在美国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中服役的女性有360000名,她们的身影出现在海外的每一个战区,北非、意大利、法国、德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缅甸等地都留下了美国女兵的足迹。二战结束时,在美军1200万名官兵中,有将近28万名现役女军人。不过,当时的法律对女性从军还是做了严格的限制。按照规定,战争时期女性只能在完全由女性组成的保障部队中任职。
二、美军的永久性一部分
战后,大批女军人退出现役。但是,她们在战争中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并没有因此而被遗忘。没有付出就得不到尊重,美国女军人靠流血、流汗赢得了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最终带来对女性服役政策的重大调整。1948年6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武装力量女性组成一体化法案》。该法案规定,美国武装力量在和平时期也开始征招女性服役,女性是美国常规军和后备军中永久性的一部分。
不过,这部法律离实现男女在军队中的真正平等还有非常大的距离,当中歧视性的条目比比皆是。例如,在军衔上,女军人可被授予中校及中校以下军衔。相比从前女性最高只能被授予少校军衔固然是个进步,但人为限制女性最高军衔也是不公平的表现;法案对女性在部队中的员额也做了限制:在武装力量中士兵、军士中女性的比例不得高于2%,军官中女性的比例不得高于10%;另外,法案还规定不得任命女性担任战斗机组的空勤人员、作战船只的海勤人员以及领导男性的职务。总之,1948年的《武装力量女性组成一体化法案》虽然提高了女性在军中的地位,但对女性发挥更大的作用仍做出了重重限制,女性仍被排除在军队的核心部门和岗位。
二战之后,随着女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对女性从军的歧视性规定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1967年,国会取消对女军人军衔和员额的限制,女性有权获得将军军衔。同一年,最高法院判定,为在军队中服务的女性的亲属提供福利。3年后,来自陆军护士队的安娜?梅?海斯成为美国首位女将军(准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打拼,美国女军人终于跻身将军的行列。现在,美国的女兵们也可以大声地说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与此同时,美国正深陷越南战争,在不断扩大对男性应招规模的同时,更多女性也开始进入军营,走上战场。1968年,有超过7000名女性以各种形式被派往了东南亚。到1973年,共有55000名女性在军队中服役,占到了全部现役人员的2.5%。由此可见,战争的需求是女性从军的最大推手。
三、义务兵役制与女性从军
不过,真正导致美国女军人数量急剧上升的动力来自于美国兵役制度的改变。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直到越南战争,美国实行的都是义务兵役制。理论上,所有的役龄男性都要服兵役,任何人都不得例外。例如,美国著名的歌手艾尔维斯?普雷斯利
即“猫王”于1958年3月被征召到陆军部队。当时他正处于个人演唱和电影事业的巅峰时期,但偶像的身份并没有成为他避免履行兵役义务的理由。普雷斯利基础训练结束后,先是在驻扎于德克萨斯州的胡德要塞的坦克部队服役,后来转到驻德国美军服役。据说,普雷斯利在部队表现不错,他也很享受自己的军旅生涯。1960年退伍时,他得到了一张109.54美元的退伍支票——这是他两年兵役生涯的报酬。当然,由于美国人口基数较大而实际上国家并不需要太多的军人,所以,美国的义务兵役制在现实中并非征召所有役龄男性,而是选择性征兵,不同时期选择的范围和标准也不一样。
1974年,美国结束义务兵役制,实行全志愿兵役制。从此之后,当兵由公民的强制性义务变成了个人的自愿行为,穿军装就如同选择某一个职业一样,本质上是就业方式的一种。但由此带来了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美军的兵源开始变得紧张。虽然军队也为从军者提供了很多优厚条件,但比起大公司、律师事务所,还是要逊色很多。受过高等教育、尤其是毕业于名校的青年男性显然有更好的从业机会,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他们自然不会倾向于当兵打仗。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总计有200名哈佛学生战死,在二战期间为697名,在越战的时候就变成了22人。而到了今天,你听说过有哈佛学生上战场吗?这简直就是个笑话。
因兵役制改变而带来的男性空缺开始逐渐由女性填补。相比男性,女性在社会上更不容易找到报酬高、待遇优厚的工作,特别是那些少数族裔女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对女性而言,尤其是需要养育孩子的单身母亲,当兵意味着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意味着生活有了保障。而通常来说,当兵的门槛比就业更低,女性只要具有美国国籍或居住证、受过中等教育、身体和年龄状况适合服役条件就可以被招募服役。下面的一组数字证实了女性在美军中比例的不断扩大:1970年为1.4%,1975年为4.6%,1980年为8.3%,1990年为11%,1999年为12%,2009年为14%。
接下来一个对扩大、提升女性在军中地位作用起到关键性影响的动作发生在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签署命令,允许美国空军学院、美国陆军学院即大名鼎鼎的“西点”、美国海军学院招收女性学员。这三所学校是美军专门培养初级军官的大学,是美军军官的重要来源地,允许它们招收女生,意味着今后女性在军队的岗位不再只是医疗卫生、后方勤务等边缘领域,她们将直接进入军队的核心层——作战与指挥行列。只有这样,她们才能以职业军官的身份,向着更高的位置冲击,甚至有机会触及“黄铜天花板”——军中的最高军衔。所以,相比数量的增加,女性在军中岗位的变化更有助于提高其地位和影响力。1980年,首批217名女学员从军校毕业入学的女学员中仅有66%的人最终获得学位,其余则被淘汰。到了1984年,海军学院最佳毕业生的行列里就出现了女性的身影。
1991年海湾战争成为美国女性从军的又一个转折点。一方面,这场战争让美国人猛然间意识到,在不知不觉中美国的军队已经有了如此之多的女性。战争期间,共有3.7万余名女军人部署在波斯湾,约占美军部队的6.8%。这是历史上美军向战区部署女性人数最多的一次,此前的越南战争,美军一共向前线部署了大约7000名女军人,其中大多数是护士。虽然在海湾战争中没有女军人在与敌人直接交战的部队中服役,但是她们当中的部分人员还是经历了战斗。陆军有5名女军人阵亡,21人负伤,2人成为战俘。当然,这些伤亡都是间接造成的,如“飞毛腿”导弹的攻击,直升机坠毁或触雷等,但与过去相比,女性首次在战争中面临如此真实的危险和威胁。
另一方面,女性在海湾战争中的表现也令人刮目相看。美海军陆战队军官这样描述他的女性战友们:“她们忍受着同样的生活条件,承担着同样的职责和责任……她们的表现符合职业要求,既没有出现摩擦,也不需要特殊照顾。”的确,这些勇敢的女性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们从事的工作涉及行政管理、空中交通管制、后勤、工程装备维修、弹药、军械、通信、无线电报务、驾驶、执法以及警卫等。许多女卡车驾驶员向科威特运送补给和装备,有的向战俘营押送敌军战俘,有的驾驶直升机和侦察机,有的在医院、补给线、油船和弹药船上服役,有的担任公共事务军官和牧师,还有一些在战斗支援和战斗勤务支援部队中担任旅、营、连和排级指挥官。曾有4名海军陆战队的女军人遭遇到伊拉克部队的攻击,她们奋勇还击,还因此被授予了“战斗行动勋带”。
女军人在海湾战争的良好表现说明,女性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在军中承担更大责任,进入更多岗位,人为限制女性发挥重要作用既是对女性的不公平,也使美军错失了大量有价值的人力资源。为此,美国国会于1991年通过法律,取消妇女参与地面作战的禁令,允许女兵从事除身体接触、大量负重、潜艇作业外的任何军事职务。自1992年起,法律不再禁止女性担任战斗机飞行员,自1993年起也不再禁止女性在作战船只上服役。根据1994年国防部长赖斯?阿斯平的备忘录,除了那些旅团以下、主要任务是参与直接地面作战的部队外,每个女兵都会被配属到称职的职位上。
四、接踵而至的突破
总的来看,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的调整,美军对女性开放的程度已经超过90%。而不允许女性进入的领域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环境、条件对女性不合适。比如禁止女性在潜艇上服役,就是考虑到潜艇的环境过于恶劣,而水面舰艇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二是有较高的伤亡和被俘的风险。除了这两种情况,美军对女性已无禁区可言。
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们见证了美国女军人地位、作用的急剧提升,一系列的突破接踵而至。
1993年,首批女战斗机飞行员诞生。飞行员被称作是天之骄子,而战斗机飞行员又是这些天之骄子中的精英。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空军,各级军事主官几乎清一色都是从战斗机飞行员当中选拔——不会驾驶飞机打仗的人是不能领导空军的。所以,女性要想在空军获得重用,就必须拥有战斗机飞行员的资历,她们只有进入了这个序列,才有机会晋升至高级军官。
1994年,女军人首次出现在8艘作战舰只上,其中包括2艘航空母舰和2艘驱逐舰。为迎接女性官兵上舰,海军军舰上专门设立了女卫生间和女浴室,还为女性官兵安装了吹风机电源插座(美国海军允许在舰上服役的女兵留长发),充分显示了海军人性化的一面。此举也是美国海军为争取女性青睐所做出的努力。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女军人参加了美国发动的历次局部战争,为美军达成战争目的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沙漠之狐行动和科索沃战争中,女飞行员参加了美国的空袭作战,其中包括驾驶战斗轰炸机实施对地轰炸任务。在航空母舰和驱逐舰等战斗舰艇上也有为数众多的女船员,她们与男军人一样,奋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进入新世纪,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成为女性在军中地位角色的又一个转折点。虽然法律仍然禁止女性从事直接地面作战,但在没有明显前、后方和战争与和平状态之分的反恐战场上,女性几乎经历了与男性一样的生死考验。一方面,女性的作用和部署范围空前地扩大了,另一方面,女性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伤亡。
就付出就有收获,流血和牺牲换来了女性在军中地位的大幅度提升,很多传统上由男性一统天下的领域开始有女性进入。
1996年,海军陆战队的卡罗尔?穆特被克林顿政府任命为美军第一位女中将(三星)。从第一位女少将的出现到第一位女中将,为了肩上增加的一棵星,美国女军人用了超过20年的时间。
2006年7月,美军的最高学府——美国国防大学迎来了历史上第十二任校长,也是第一任女校长——弗兰西斯?威尔逊海军陆战队中将。国防大学号称“将军的摇篮”,担任校长的都是拥有丰富指挥经验,并且享誉美军的高级将领。能在以男性为主的高级将领中脱颖而出,这位女校长当然有其过人之处。威尔逊出身于素来以艰苦和严酷著称的海军陆战队,曾担任海军陆战队位于弗吉尼亚州匡堤科基地的司令,在日本冲绳担任过海军陆战队第三远征部队下属支援部队的司令,曾在海军陆战队总部担任负责人员管理的局长,并在五角大楼担任过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有关预备役力量的顾问,在就任校长之前的职务是国防大学下属一个学院的院长。这位女校长也是位不折不扣的考证达人,先后获得了5所大学的4个硕士学位和一个博士学位,还拥有潜水证书和私人飞行员驾照。
尽管国防大学是一个教学和科研单位,不像战区司令部一样是作战指挥机构,但是它在美军中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从国防大学校园里走出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美各军种的高级指挥员,国防大学的教育塑造着美军的发展。此外,国防大学的科研人员能够参与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的起草和撰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家政策的制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在首个女中将出现后的第13年,美国女军人肩上的金星又增加了1颗。2008年11月,担任陆军器材司令部司令的邓?伍迪晋升为上将(四星),成为美陆军现役11名上将中的一员。2012年3月,又一位女上将诞生了。珍妮特?伍尔芬博格出任空军装备司令部司令,并晋升为空军上将。伍尔芬博格参与过对F-22战斗机项目的监督,曾是B-2航空系统的项目负责人,还担任过空军装备司令部副司令。邓?伍迪和珍妮特?伍尔芬博格是两位触及到“黄铜天花板”——美军和平时期最高军衔的女军人。
女性获得军中最高军衔固然是其地位作用提升的表现,但更具指标意义的,恐怕还是大量女性出现在作战指挥官的行列。这不仅意味着女性真正进入到了军队的核心部门,而且这也是她们获得晋升机会的最佳路径。
2009年4月,美国海军第五舰队女少将米歇尔?霍德被任命领导打击索马里海盗的多国部队。米歇尔?霍德因此成为第一位指挥海军舰队的的女将军。
2010年3月,女性被获准进入潜艇,美国海军最后一扇对女性关闭的大门轰然倒塌。至此,女性在美国海军实现了上天(担任舰载机飞行员)、下海(当潜艇兵)、水上翱翔(在水面舰艇上)全部理想。继女舰长之后,相信女艇长的出现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不会太遥远。
2010年7月,美国海军迎来了航母战斗群第一位女性指挥官——诺拉?泰森少将。一个航母编队的掌门人可不是那么容易当的,她要掌管1艘航母(“乔治?布什”号)、4艘导弹巡洋舰、1个驱逐舰中队(包括6艘导弹驱逐舰、2艘导弹护卫舰)和1个舰载机联队(包括8个舰载机中队,80左右架飞机)。航母战斗群是美国军事实力的象征,是美国海军作战能力的体现,哪里有冲突,哪里有麻烦,哪里就有它的身影。美国海军总共才11个航母战斗群,女性能成为这111的指挥官,实属不易。
2011年3月,空军女少将玛格丽特?伍德沃德成为美军在利比亚的空袭行动的指挥官,她是第一位被赋予大规模指挥作战角色的美国女军人,曾参加过巴尔干、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飞行时数达3800小时以上。
2012年6月,珍妮?利维特上校接掌美国空军第4战斗机联队,成为美国空军首位女战斗机联队指挥官。联队是美国空军基本的战术作战单位。从首位女战斗机飞行员到首位女战斗机联队长,美国女性只用了19年的时间。
这些女性作战指挥官的出现预示着,有一天,女性也许会成为美国三军参谋长的一员,也许一直由男性统领的参联会将诞生一位女主席。谁又敢说这不会成为现实呢?
时至今天,仅以数字而论,美军已经成为一支离开女性就玩儿不转的军队。我们以2009年的数据为例。在美国武装力量中担任将军职务的男性共1432名,其中正规部队852名,预备役部队(美军预备役部队包括作为地方部队的国民警卫队和各军种预备役部队两部分)580名;担任将军职务的女性共104名,其中正规部队57名,预备役部队47名;男性军官共281000名,其中正规部队188600名,预备役部队92400名;女性军官共55000名,其中正规部队34000名,预备役部队21000名;男性军士、士兵(水兵)、学员共1589600名,其中正规部队991600名,预备役部队598000名;女性军士、士兵(水兵)、学员共280000名,其中正规部队160000名,预备役部队120000名。从男女比例上看,在正规部队中,女军人占14%,在预备役部队中,女军人更多,占17%。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军校女学员数量的增加,她们是女军官的后备力量。兰迪?库尔茨,海军学院1978级学员,也是海军学院第三批女学员。她回忆说,在她入学的时候,很多人还没有接受男女平等的观念,作为学校里的绝对少数,女生受到了难以想象的冷嘲热讽。时隔24年之后,2012年6月,当她送女儿来到海军学院报到时,一切都与当年不同了,在这一批新学员当中,女生竟然达到295名——占全部新生的24%!2011年这一数字为19%。更多的女性进入军校,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的女军官出现。
五、是军人,也是女人
对于军中如此之多的女性,美军一方面贯彻男女平等的理念,对男兵女兵一视同仁,在训练上绝不放松要求、降低标准。例如在新兵训练时,绝大部分训练科目都是男女合练,并且训练的标准也都一样,男兵做到的,女兵也要做到。美军没有专门的女性部队,军中都是男女混编,执行任务时男女没有区别。所以,美国女军人之所以能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军队中最有战斗力、最有地位的女性,是因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泪水。男女平等,不只是机会的均等,也是吃苦受累的平等,没有后者,也就不会有前者。
另一方面,美军也并没有将女军人当男人一样看待,或者将女性中性化,他们对军中的女性在生活上给予最大程度照顾,处处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和爱护,特别是尽量满足女性的爱美之心。这也是增加军队对女性吸引力的需要。
比如,女军人每年的假期比男军人多两周,军方还专门为女军人制订了一系列保健和妊娠保护计划,女军人在孩子出生前和出生后将获得帮助,同时在工作安排上也会给予照顾。
另外,军方在设备设施的建造上也充分考虑到了女性的特点和需求。例如海军陆战队2003年交付使用的“圣?安东尼奥”号运输舰在很多方面都做了适应女性特点的改变:
舱室变小,24人睡一个舱。美军绝大部分军舰上的水兵都睡在大通舱,至少50人以上;
小便池减少,女厕所数量增加,内部使用面积与男厕所相同;
设备位置降低。考虑到男女身高平均相差13厘米,舰上关键常用设备,如阀门、架子、电插孔等位置,都比过去低得多,以便女士使用;
易于操纵。舰上的阀门开启均十分轻巧,方便力气较小的女士使用;
储存空间增大。过去,宿舍床旁抽屉仅能存放2卷卫生纸。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现扩大到可存放7卷卫生纸;
安放镜子。女性宿舍内安放镜子以便于梳妆打扮。同时,还多安电插座,方便她们使用化妆用电器,如吹风机;
理发室设洗头池。过去美军舰上理发室均不设洗头池。女兵要先在宿舍里把头发洗干净再去理发室,很为不方便。新军舰理发室内增设洗头池。
正因为这些方便女兵的改进,“圣?安东尼奥”号被称作是当今世界海军第一艘性平等军舰。
对于女军人的着装打扮,美军也尽量放宽限制,以满足女性的爱美之心,使之能够在职业要求和女性特质之间保持平衡。
我们以美国海军为例。海军允许女性官兵留长发、烫发和染发,但不允许女兵局部或整个剃光头,如染发,要求择自然并与个人相符的颜色,不允许左右长度不对称的发型,留长发的女官兵在穿着制服或工作服时须将长发扎起或盘起,垂下的发梢不得低于背后衣领的下沿。发夹、发卡和皮筋的颜色应低调并与发色相近。可以戴假发或接头发,但颜色和款式应与真发相同,并且要注意质量,以免发生脱落、影响工作和造成安全隐患。
在化妆问题上,海军鼓励女兵采用品味良好、与自然肤色相吻合的化妆来增强脸部的自然特征,但不允许过度夸张,唇膏的颜色应趋于保守并与个人特征相符,可以使用睫毛膏,但不能使用假睫毛。
允许女兵使用指甲油,但应选用自然或保守的颜色,指甲长度不能超出指尖14英寸(约6毫米)。
允许女兵佩戴首饰,但宜选择较保守的款式,并与制服相协调,不得过度夸张,不能存在安全隐患。耳环必须是金属穿孔式样。军官应佩戴金色首饰,士官与士兵应佩戴银色首饰,珍珠耳环只限于配合常服和晚礼服(穿作训服时不可以)。戒指每个手上只允许戴一个。项链只允许带一付,不能露出外边,手链左右手只能各戴一付,脚链不允许。
海军允许女兵纹身,但纹身内容不得含有任何性意味和歧视意味,不允许纹在头部和颈部,手臂部位的纹身图案单个面积不得大于手掌面积。
美国海军还曾经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争论——女兵可不可以纹眉、纹眼线、纹唇线?
反对者认为,纹眉、纹眼线、纹唇线都属于纹身,按照规定纹脸部是不可以的。但支持者则认为,纹眉、眼线、唇线属于化妆而非纹身。直到2009年10月,美国海军才最后做了裁定,他们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允许女兵纹眉、纹眼线和唇线,但是实施之前必须先填写一份正式的书面申请表。为此,美国海军还专门制作了一份统一的表格,打算做纹脸美容的女兵必须详细填写部位、颜色、尺寸、款式等等,并呈报舰长批准才可以进行,纹好之后舰长还须核对确认与所填申请是否一致。
美国海军的人事计划与政策处为此做了这样的一段说明:“鉴于永久性化妆不断增长的普遍性,本规定将有助于扩大海军的兵源招募范围,同时也有助于延留在职的女性官兵,使她们在保持专业形象的同时,还享有保持自我良好感觉的一个选项,并能节省购买化妆品的钱”。
其实,在这些煞费苦心的规定背后,恰恰体现了美军对女性兵源的依赖,也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女性对于美军的重要程度。
不过,战争并不因为大量女性的加入而变得诗情画意或者更加仁慈人道。战争就是战争,充满了血雨腥风、刀光剑影。当女性走进战争时,也就意味着她们放弃了享受几千年的弱者身份,开始和男人一样面临生与死的考验,所以,与其说战争因女性而变得阴柔,不如说女性因战争而更阳刚。战争中的女性,不是亮丽的风景,而是坚强的战士;不是点缀绿叶的鲜花,而是不可或缺的军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