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NT$
352.0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NT$
367.0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NT$
500.0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NT$
500.0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NT$
305.0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NT$
254.0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NT$
347.0
編輯推薦:
《马关条约》那一年的《李鸿章传》,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
《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构成与特征》从教学活动的视角,提出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由语言观、教学观、学习观、师生角色观和英语教学专业观五个核心维度构成,依据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结果描述了各维度及其子维度的构成特征。由此揭示出英语教师发展机制中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循环发展的关系。
內容簡介:
《李鸿章传:一位晚清在华外交官笔下的帝国“裱糊匠”》出版于李鸿章去世六年前(即1895年),记录了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到签订《马关条约》近五十年的仕途生涯,是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也是关于李鸿章甚至晚清历史的珍贵参考文献。
它的特点在于,史料的钩沉多于观点的陈述。作者罗伯特·道格拉斯爵士试图通过大量的原始信息来还原一位功过参半、充满矛盾的李鸿章。
他是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功臣,也是对战俘施以残忍极刑的凶手;一方面,他是思想开明的洋务运动领袖,兴矿业、建铁路、办学堂、推崇西医,另一方面,他又至死忠守于封建君臣等级制度;他手腕强硬,处事狠绝,但在手下将才阵亡时,却不禁扼腕叹息、悲恸不已……在“晚清第一要臣”这一身份的背后,李鸿章是一位怎样的“人”?《李鸿章传:一位晚清在华外交官笔下的帝国“裱糊匠”》力图还原李鸿章的原貌,而将评判留给读者。
關於作者:
罗伯特·道格拉斯爵士(Sir Robert
Douglas,1838—1931),英国驻华外交官、汉学家。曾任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中文教授、大英博物馆东方书籍和文献管理员。19岁时被国王学院录取,开始研习中文。翌年考取了驻华领事的资格,并于1858年来华,在英国驻华领事馆任汉语通事。道格拉斯爵士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研究,擅长传记写作,曾为《英国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撰写人物传记。其大部分著作都与中国有关,代表作有《李鸿章》、《中国》、《儒家与道家》、《中国故事》、《中国社会》、《1506—1912年的欧洲与远东》等。
目錄 :
序一 张力奋
序二 马勇
自序
第一章
李鸿章的出生以及他的家族史——李鸿章的母
亲——李鸿章的童年——太平天国运动爆
发——三合会——洪秀全——太平天国的胜
利——李鸿章第一次效力于朝廷——崭露头
角——被任命为福建道台——杭州和苏州的失
利——进攻上海
第二章
常胜军——华尔——中外会防局——上海周
边——华尔之死——俄国人的建议——白齐
文——白齐文与杨坊的争执——戈登领命——
李鸿章与白齐文的对立——太仓诈降——对太
平军战俘实施的酷刑
第三章
程学启的恶行——戈登辞职——与白齐文日渐
紧张的关系——外国侨民的叛变——诛杀诸降
王——阿思本上尉眼中的李鸿章——清帝于收
复苏州后颁布的圣旨——皇帝的赏赐——与戈
登和解——李鸿章的通告
第四章
戈登驰援——程学启中弹身亡——遣散戈登的
军队——管理江苏——哈里·巴夏礼爵士对李
鸿章的回应——收复南京——迁移苏州洋炮
局——阿思本舰队
第五章
江苏的乱象——李鸿章的治理——“捻匪”之
乱——被任命为湖广总督——战胜捻军的愿
望——最终的胜利——致信戈登——总督的策
略——对海军上将凯帕尔的所作所为——升
迁——陕西之战
第六章
天津教案——导火索——被任命为直隶总
督——镇压反对洋人的示威活动——陈国
瑞——处死天津教案中的罪犯——扶摇直上的
仕途——治理直隶——遭到御史的弹劾——孝
女——轮船招商局
第七章
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与秘鲁和日本的协
议——台湾困局——争端开始——日本侵略台
湾——北京谈判——日本人的要求一威妥玛
爵士的调停——拜谒黄陵——皇帝和皇后殡天
第八章
云南勘探队——马嘉,理被杀——威妥玛的要
求——总理衙门漠视——受命与威妥玛进行谈
判——威妥玛离开北京——李鸿章再度被委任
为谈判代表——天津请愿书——李鸿章赴烟
台——烟台条约》
第九章
稳固天津防御——军队暴动——意外遇险——
水雷实验——开采煤矿——第一条铁路——轮
船招商局——运输云南铜矿——饥荒——新炮
艇——伊犁问题——戈登来访及其提议
第十章
视察旅顺港——直隶的迷信教团——御史的攻
击——丧母——告假奏章——再任总督与大学
士——慈善堂——朝鲜事变——日本领事馆遇
袭——放逐前摄政王——李关于日本入侵的
奏章
第十一章
东京困局——德璀琳介入——福禄诺协定——
攻击谅山——福禄诺信笺——李的幕僚答
复——福建水师的厄运——短暂的和平——朝
鲜又起波澜——中日条约——占领大连港——
拆除在京天主教堂
第十二章
李的外国雇员——李的中国雇员——程启
东——张佩纶——盛宣怀——何守泽案——笃
信西医药——中风——皇帝的关怀——李家小
姐的婚姻——丧妻——七十寿辰——广爱欢
迎——接见英国和平协会代表
第十三章
李的沉浮——与日本的争端——中国的最后通
牒——高升号的沉没——牙山、平壤、鸭绿江之
战——旅顺港陷落——德璀琳的使命——张荫
桓、邵有濂的使命——被指派为帝国特使——丁
汝昌自杀——李的使命——遇刺受伤——康
复——签署条约——回顾一生
大事年表
专名一览表
译后记
內容試閱 :
当太平军猛攻上海时,李鸿章又重回他的老上司曾国藩的营中效力。
他敏锐地观察到,相比中国人,那些在田野和工厂中劳作的外国人确实具 有一些习性上的优势。尽管在李鸿章眼里外国人从来就只是一群“蛮族”
,但此时的他已经看到了外国人的勇气、独创性以及善习工技等优点。因 此,他很早就提议应该征募一些外国人来训练清军,并可以划出一队人马
让他们独立带领。李秀成进攻上海带来的威胁令上海的商人不胜惊恐,他 们被迫成立了中外会防局以保卫自己的城市。他们捐献财物构筑防御工事
,在李鸿章的建议下,中外会防局雇佣了一位名叫华尔的美国人,令他组 织洋枪队以捍卫清帝国的利益。华尔天生有一种冒险家的精神,他一路漂
泊来到上海。作为一个港口城市,上海不乏失业的水手和其他游手好闲的 人,他们惯于玩弄阴谋,善于寻衅滋事,华尔很容易就网罗了大约100个欧
洲人。华尔带领这支拼凑的队伍进攻松江镇,尽管一开始并不顺利,但他 们最终还是从太平军手中夺回了这个市镇。他们在松江的劫掠所得相当可
观,这无疑激励了华尔的手下,他们积极响应华尔接着攻打青浦的提议。
青浦的城防很坚固,清军派出了1万名士兵和200艘小炮艇配合洋枪队的进
攻。不过,青浦不仅拥有牢固的城墙,更拥有善战的将领和忠于太平军的 百姓。当时,李秀成减免了青浦的税负,因而获得青浦人的全力支持,而
守城的太平军则都听命于一位非常善于指挥的英国人萨维奇,在李秀成的 帮助下,萨维奇率军击溃了来犯的洋枪队。
当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尾声阶段时,太平天国控制的城市与中国被迫 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上是如此接近,这终于引发了英国军事当局和英国
海军对局势的关注。1861年,海军上将霍普(Admiral Hope)乘军舰逆江而
上到达南京,敦促天王洪秀全与他达成和平协议,即双方互不干涉对方的 领地。天王表示,他愿意与海军上将就此达成君子协定,并允诺在接下来
的12个月中,暂停对上海的攻势。此时,华尔的雇佣军已被夸张地冠以“ 常胜军”的美誉,在李鸿章的支持下,他们正在积极地与太平军作战。对
于这支常胜军,李鸿章最大的焦虑就是如何筹措更多财物以支持其巨额的 军费开支。即使有来自上海中外会防局的资助,军费仍然捉襟见肘,李鸿
章不得不坦言他无法每次都满足华尔的索取。但是无论如何,他苦心经营 的这支洋枪队确实功勋卓著,1862年,李鸿章因战功卓著而被清朝皇帝任
命为江苏巡抚。在这段任期的大部分时间内,李鸿章都驻守在上海,并在 朝廷大臣的授意下与英法两国达成协议,借助英法联军肃清了上海周边30
英里内的叛军。
1860年的战事让清政府,尤其是让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外国在军队 的管理体系上要远优于中国。此外,相较于反抗英法联军的侵略,清政府
更乐意借助这股势力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所以,当以霍普海军上将和士 迪佛立将军(General
Staveley)为首的英法联军开始履行与清政府的密约 ,帮助清政府铲除太平军时,李鸿章对此非常满意。联军与华尔的军队协
同作战,从太平天国手中夺取了一座又一座城镇。清军为这种进展而兴高 采烈,他们甚至开始谋划要亲手夺回被太平军严密防守的太仓(今江苏境内
)。在得到清军进攻的消息后,为稳定守军的军心,取得这次守城战斗的胜
利,忠王李秀成下令让大约2000名太平军士兵剃了头,混入清军大队,伺 机而动。清军攻城的战斗开始后不久,这些隐藏于清军队伍中的太平军士
兵就依照事先约定的暗号,一起调转矛头,向身边的清军发起了袭击,清 军因此而阵脚大乱。李秀成率队趁机向清军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并轻而易
举地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与此同时,一支太平军正在向条约中规定的通商口岸宁波挺进,守卫 宁波的是由迪尤上尉(Captain
Dew)率领的英国舰队。当时,华尔带领的军 队也恰好在宁波附近布防,他的任务是进攻宁波附近的慈溪县。在慈溪之
役中,华尔身先士卒,不幸中弹;两天后,他死于胸部的伤势。无疑,华 尔作战非常勇敢,他至死都在尽职地为清政府效力。消息传来,清政府的
高官均觉惋惜,于是追授华尔以莫大的荣誉。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华尔受 命带领这支多国军队仅两年,但他留下了多达五万英镑的遗产。另一名资
历仅浅于华尔的美国军官法尔思德上校(Colonel Forester)在华尔死后立
即接替了他的职位,开始指挥这支常胜军。不过,法尔思德显然不能胜任 该职,他很快就被他的同胞亨利·白齐文(Henry
Burgevine)所替代。早在 白齐文接到委任状之前,俄方就建议李鸿章任命一位更具有军人荣誉感的
军官来指挥常胜军。这位受到举荐的人选是一名在上海拥有万人部队的俄
国军官。李鸿章此时已深谙欧洲军队的动向以及欧洲列强与中国的关系。
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使得他对圣彼得堡的推荐怀有一种微妙的不信任感和隐 隐的戒备心理。的确,拥有有效指挥系统和一万名兵士的欧洲军队能彻底
铲平叛乱;但李鸿章同时也意识到,施以援手的人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 要求代价高昂得多的回报——用中国人的话说,那就是“请神容易送神难
”。因此,李鸿章婉拒了俄国人的“好意”。出于类似的顾虑,他对除了 俄国人之外的其他欧洲人也一直保持着警惕。当时有一种相当普遍的说法
,即华尔生前一直随身携带着兵符,并且时刻准备在有利时机出现时示之 众人。然而成功并未为华尔招致不幸,他一生小心谨慎,未曾冒过任何大
的风险。他的继任者白齐文的情况则大不相同:他太鲁莽,太贪婪,在拥 有远见卓识的李鸿章首次以半信半疑的态度召见白齐文时,李鸿章就明白
了这一点。总之,在李鸿章看来,华尔和白齐文这两个洋人对于中国的态
度都过于专横且满怀敌意,因此不可能长期依赖他们来挽救危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