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赋税甲天下:明清江南社会经济探析》是作者多年耕耘明清江南社会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作者从社会经济、社会生活、商帮贸易的角度,逐一分析、探讨明清以来江南重赋问题的根源、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江南士大夫文人行为方式的转变等问题。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明清地域商帮——有精彩的叙述和解说。
|
關於作者: |
范金民,1955年生。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江南丝绸史研究》(1993年)、《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1998年)、《明清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2007年)、《国计民生——明清社会经济研究》(2008年)、《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入门》(2012年),合著《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1993年)、《洞庭商帮》(2005年)、《南京通史(明代卷)》(2012)。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
目錄:
|
社会经济篇
试论宋元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明清江南重赋问题述论
明清杭嘉湖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清前期苏州农业经济的特色
清代前期江南织造的几个问题
清代江南棉布字号探析
明代政治变迁下的南京经济
清代前期苏州城市经济繁荣的写照——《姑苏繁华图》
明清时期苏州市镇的发展特点
社会生活篇
鼎革与变迁:明清之际江南士人行为方式的转向
政繁赋重,划界分疆:清代雍正年间江苏升州析县之考察
明清江南宗族义田的发展
乾隆十三年苏松聚众阻粜案述论
清代江南会馆公所的功能性质
商帮贸易篇
明清洞庭商人家族
“非求生于近邑,必谋食于他乡”——明清时期的无锡商帮
明清时期徽商在江南的活动
清代徽州商帮的慈善设施——以江南为中心
贩番贩到死方休——明代后期(1567—1644年)的通番案
清代刘家港的豆船字号——《太仓州取缔海埠以安海商碑》所见
文书遗珍:清代前期中日长崎贸易的若干史实
缥囊缃帙——清代前期江南书籍的日本销场
后记
|
內容試閱:
|
唐代中期以后,人们视野中的“江南”的地域范围日益收缩,而其经济和文化地位却日益重要,对其经济成长,学界也一直极为关注。近年来的研究,特别是美国学者的研究,虽然依据的是同一类材料和相同的数据,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如珀金斯认为,在14世纪到20世纪的整整六个世纪中,中国农业的技术很少改进,乃至停滞,而只是改变耕作方式和增加土地单位面积上“传统的”资本投入,成功地使各种粮食加在一起的全国平均亩产量增加一倍①。黄宗智的论断更广为人知:长江三角洲的农业,在南宋和明代早期即已达到高产均衡,从此直到1950年以后开始引进新的投入,水稻产量极少或毫无增长,那里所实行的是日益转向劳动更为密集的经济作物的做法,而这些经济作物是通过使用更多的劳动力得以生产的,较高的单位土地面积的总产值是以较低的单位工作日平均收入换得的,副业生产通常带来比“主业”农作低的单位工作报酬,这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②。而彭慕兰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经济发展较之西欧毫不逊色,他基本依据中国学者的既有研究成果,尽量高估农家的劳动生产率,认为黄宗智的解释依据了一系列概念和统计错误,而实际上即使在非常不利的假定条件下,也能证明江南和英格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相似性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