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04.0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NT$
301.0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NT$
1010.0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NT$
454.0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NT$
250.0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NT$
352.0
《
直观的经营:哲学视野下的动态管理
》
售價:NT$
407.0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NT$
214.0
|
編輯推薦: |
《想像·艺术卷》,作者采访了中国当代最炙手可热的众多青年摄影家,这本书用整理采访的文字真实记叙了当代青年摄影家的创作与生活,用大量摄影家自己的作品来表现他们独特的艺术品格和人文精神,不仅在摄影界影响巨大,在大众读者里也是很好的艺术人文读本。他们将天马行空的思考带入影像,他们用艺术的视角去阐释芸芸众生,他们游走在想象与现实,拯救与逍遥之间。他们捕捉光阴的契机,他们将会成为新思潮的卷首语!
|
內容簡介: |
作者通过与十五位青年摄影艺术家的多次对话与采访,记录下来他们用摄影媒介创作的心路历程,书中不但有对他们艺术观念的解读还有对当今艺术文化事件的映射。这十五位摄影艺术家都是当代国内最炙手可热的新锐摄影师,在光环的背后,他们的思维比幕前更加闪烁,研读他们的作品,体悟一代人的生活记忆。他们代表了艺术的先锋,摄影的未来方向。当代摄影艺术的可能性在他们那里都成了可行性。书中的万象大观帮助我们穿过影像看透心灵,了解那个亘古永恒的命题:“我是谁”?
|
關於作者: |
曾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与北京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曾赴台北世新大学、葡萄牙Universidade Catolica
Portuguesa大学参加学术交流项目。参与过多部独立电影、宣传片、广告片的拍摄并担任编导、制片、摄影等。先后在《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等媒体发表作品。出版有《接近:青年摄影家采访笔记》。现为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
|
目錄:
|
做点摄影该做的
一个活着的,充满着浓郁气味的人
在法国时间里为梦想打工
丹青不渝 梦想不褪
在暧昧里,漂游,放荡
游牧幻梦的维度
一代人的小情怀
愿它如诗
欢迎来到“阿拉格”世界
诗,栖居何处
互为客体的潜暴力
爱丽丝不在家
河水洋洋 北流活活
人山·人海
结影记事 归去来兮
回首向来
|
內容試閱:
|
沉重的肉身
《石头的记忆》也许是小鹏心里最特殊的作品,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份生命的礼物。《石头的记忆》创作灵感来自他夫人的一卷(47cmX3000cm)的纸本素描。作品里有一部分是关于婴儿的孕育,而有趣的是在妻子创作完这组素描影像后的第二年,她怀孕了,一切就像预言一样。小鹏决定将妻子的画与自己拍摄的风景结合起来,成为他们的结晶,也是送给他们孩子的礼物。
在创作《石头的记忆》之前很长时间,小鹏一直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他渴望内心的平静。直到2008年底的一天,路过三清山时,四周宁静到他可以直接和草木对话。逃离了都市的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他知道自己找到了答案。他将自己想象成一块石头,于是全世界都安静了。此后,他潜心在一片灰度的世界中,在雾气蒸腾里他感受到有生命在慢慢的萌芽,慢慢的。《石头的记忆》拍摄于2008年,暗房制作完成于2009年,这“一瞬间”包含着他一年间的情志所变。这种微妙的是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就像每次看他的《石头的记忆》都会有不同的感触萌发一样。石头与山水的结合,孕育新生的表征,与他石头一般无声无息的气质,几者之间貌离却神合。这是他影像的爆发力所在,看似平静的画面下,充满了奔腾的撞击、冲撞,似乎是要撕裂画面逃脱这沉重的肉身,蜕变、新生。
小鹏用成熟的暗房技法另辟蹊径地将卤化银和传统相纸结合,并以影像与绘画叠印的方式将卤化银和铅笔这两种不同质感的介质融合,通过相纸却呈现出如诗般的水墨淡彩,他将看似无关的影像化为灵动的诗篇。摄影与绘画两种艺术语言在他那里其实是生长在同一语境里的双生花。他曾说过,当他不能画画时,他就写诗来记录自己的感觉。当他不能写些什么时,就用绘画诠释记忆。但当他遇到相机后,似乎既不能写,也不能画了。从此他的情感都聚集在“那一瞬间”。也许摄影之于他的魅力就在于瞬间的爆发吧。曝光的瞬间,显影的瞬间,定影的瞬间,成像的瞬间。“之间”历经岁月的沉淀,陈酿般,每一个瞬间过后的有各自的余香绕梁。
它不是摄影,也不是绘画,我更希望它是一首诗。
“开始飞翔,飞到烟雾迷乱的天空,和雾。在雾里种上一颗种子,一起变成了雾”,小鹏在自己的诗里这样写着。他与雾融为一体,成为一粒尘埃,漂浮在介质之间,氤氲成水汽。这种飘摇与浮动的韵律使画面层层叠叠地浸满波光云影,山岚雾霭。峰巅蒸蒸而起,树木葳蕤滋生。在《山·雾》的画面里有一种蔓延的力量,可能源于胶片本身的特性,银盐像是挥洒的笔墨,在暗房里慢慢晕染开来。这是黑暗中的绘画,用手与画面的接触,指纹与纹理的交合,画面就有了他的纹路。时间和药水的波动产生了曼妙的肌理,每一个环节的把控都是一次内心冲动的爆发。
2008年,小鹏在拍摄《石头的记忆》的同时也开始了《山·雾》的拍摄,但《山·雾》直到2010年才完成暗房的制作。两年中那些枯枝败叶,那些烟雨蒙蒙早无迹可寻。小鹏有叹古悲秋的文人气质,每次的偶然的邂逅都会令他思绪徘徊。有种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悲凉质感。错落有致的枯枝,影影绰绰的空间,看不透更猜不懂此间的世界。他的影像是变幻莫测却又肃穆雅致的诗篇,唯美与诗意并存,灵动与玄妙共生。
“马夏”山水的框式结构,古松、卧树、云雾、苍石构成的一个个丹青画境,背后流转出唱不完的咿咿呀呀,看不完的缱绻纠葛。他谙熟“边角之景”的情志,移貌取神的技法,脱落平淡的雅趣。他同时对摄影中的规则与禁忌讳莫如深。他没有遗失摄影本体,只是他的诗中有画影,影中带诗画。
细看小鹏的作品,会发现他始终会为自己的作品埋下伏笔。每一组新的作品都是之前影像的延续。比如,《石头的记忆》中,脚把背后的风景踢出画面,就成为了《山·雾》里歪斜的树木。对他来说,这是一种情感的承袭,就像记忆一样。记忆在他的作品中占得很大比重,儿时的记忆、诗中的细微波动、生活在当下的感触,三者纠结成他创作的源泉。他不追求影像的绝对完美性,即使他往往知道如何改变能使画面更加趋于无暇,因为只有缺陷才能使他继续创作下去。
不能承受之轻
从《石头的记忆》开始,小鹏就憋着一口气,直到《山·雾》完成,我们在《山·雾》的画面里,尚能感觉到他在极力聚气,浓重到谁都无法走进去。直到拍摄《空·气》时他才真正解开内心的法门,让所有紧绷的神经都舒缓下来,气体蔓延开去,让更多的元素进入到画面当中。影像里虽然山池林木层峦密布,但终为虚空。因为,随着小鹏身心的游移,每一个瞬间的秩序都会在另一个瞬间诞生的那刻起溃散。
《空·气》这组系列让人很放松,画面单纯到无法看出任何时代特质,百年前如是,百年后如是。像是穿越了若明若暗的灰色影调,听到了古人的喃喃低语。塔宇在烟波浩渺里缄默不语,保守千年的秘密。宛然如画的影像壮丽却无法藏匿历史的荒芜与萧瑟。楼阁掩映千岩万壑,曾经是人类灵魂的归憩之所。只不过早已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小鹏擅长于将古今意境融为一体,以至于能感觉到他所摄取的每一个场景,都是关于未来又潜行在现实之中的见证,是永无止境的时间寓言。
从《山·雾》到《空·气》,他喜欢用符号将题目分为多层含义。比如《空·气》系列,空与气的含义足以包括中国古典美学的大半江山。画面简单但绝不单纯,正是“布白”在中国艺术逻辑里的运用,恰似“以一心映万物”。他影像里的“空”不是空旷无物,而是意味着无穷的意和无穷的景。作品中山川草木、寒塘雁迹、活水润石,自然造化中的实景成为因心造境、以手运心的客体,承载了影像中“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深远。从聚气到散气,小鹏承受了生命中最为真实的转变,的确,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是生命承受不了的轻度,如“空”如“气”,它们毫无存在感的存在着。
摄影对小鹏来说是一场修炼,当绘画无法跟上他思维的节奏,诗歌无法隐匿他疯狂的内心时,他选择用摄影作为修行的入口,摄影成为他隐藏自己的第一步。他表面的谦和是对一切规则的不屑一顾。“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席前,不关风雨晴晦”,任凭周遭人群怎样热燥喧闹,都市中繁华亮透彻夜不辍,他依然独行在寂地的暗夜里。一切无关他人,只跟心中的意境相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