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NT$
440.0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1400.0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NT$
280.0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NT$
490.0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NT$
190.0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編輯推薦:
一条街,掌控世界金融命脉,缔造了巅峰股市神话!
本书深入探索世界金融秘密,全景再现了华尔街股市三百年激荡历史,为您梳理现代金融来龙去脉,探寻资本市场兴衰,发现经济起伏的规律。
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实践者提供镜鉴,为大众提供资本市场的启示。
邀您一起直面世界金融心脏——疯狂的华尔街。
內容簡介:
华尔街,一条不足五百米却拥有三百年悠久历史的狭窄街道,是世界当之无愧的金融心脏。这里云集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这其中,最核心也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华尔街的股市。毫不夸张地说,
只要华尔街的股市打一个喷嚏,世界金融都要跟着感冒。所以,不了解华尔街的股市,就不了解华尔街,更妄谈了解世界金融。
本书的两位作者,熟悉华尔街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段历史,他们以宏大系统的历史笔触和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全景再现了华尔街股市长达三百年的激荡历史,这里面既充满让人热血沸腾的传奇,又不乏精辟犀利的观点,既有烜赫一时的风云人物,又有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既有华尔街内部的尔虞我诈,也有来自外部的阴谋争斗,有笑,有泪,有经验,也有教训……再没有一部作品,可以这样酣畅漓淋地解构这片金钱汹涌的传奇之地,
阅读本书之后,华尔街再无秘密。
本书两位作者熟悉华尔街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段历史,
關於作者:
钟铁夫,旅美学者、投资人,财经作家。1981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曾先后创办了《外国文学》《深圳青年》《女报》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刊物。1998年正式移民美国,并定居于此,作文章,也做生意。
黄文泉,财经学者,美国《星岛日报》专栏作家,四川大学哲学硕士,美国印第安那州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出版发表过《“天堂”里的尘世》、《夜色袭来》等多部作品。
目錄 :
第一章迷惑人心的世纪话题
第二章战火中诞生一条街
华尔街的由来,一段并不光彩的历史
星条旗下,一个改写华尔街历史的人走过来
第三章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前后
走红的银行股和小打小闹的街头交易
梧桐树协定,自发的游戏规则的诞生
是先驱也是囚徒,杜尔的发迹和落马
是强盗也是英雄,巴尔偷梁换柱成大业
千呼万唤,181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第四章第一个大牛市的兴起与衰落
凿通东西,克林顿市长的运河之梦
运河浪涌,大牛市弄潮的投机商李特
铲除债务,杰克逊总统的终身噩梦
土地投机,第一场金融风暴的骤临
第五章科技革命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铁路与电报,撬起牛市的两大杠杆
红运当头,赶牛赶进股市的大老粗
天佑美国,淘金热淘出个大金娃
是祸难逃,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
第六章南北战争硝烟中的证券市场
因祸得福,战争激活了经济也振兴了股市
时来运转,经纪人和券商们的黄金时代
从渡工到船王,大海中的一个绚丽童话
别大洋入股市,老水手首战大捷华尔街
只因贪得无厌,议员尽成瓮中之鳖
第七章腐败阴影下的华尔街
爱丽铁路股,玩弄于投机家掌中的一棵摇钱树
促成价格卡特尔协定,船王意欲一统铁路天下
竞相行贿腐败,两个股市大鳄的殊死搏斗
风暴再从爱丽起,证交所痛定思痛亡羊补牢
第八章黄金投机风暴
苍蝇寻蛋缝,高尔德瞄准了黄金市场
精心策划,黑手伸向格兰特总统
案例两则,问题多多的美国金融体制
第九章华尔街大亨们的个人命运
价格殊死之战,老船王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骇世惊俗大新闻,女性叩门华尔街
人生莫测,爱丽老板的不幸结局
不吉利的13号,纽约股市的第一次崩盘停业
第十章世纪末的躁动与摩根财团的崛起
凤凰涅槃,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化社会的契机和条件
翻开华尔街新篇章的经济巨擘——J?P?摩根
光怪陆离的人,光怪陆离的事
第十一章黎明前的阵痛和新世纪的基础
乍暖还寒,货币政策拖了华尔街的后腿
事与愿违,令政府丢脸的黄金本位制
大智大勇,摩根智解白宫金融之围
华尔街股市划时代变化二三事
曙光初露时的暗流
第十二章新世纪之初的大喜与大悲
曙光初现中的新旧经济观念之争
创造了美国历史的银行家们
政府的干预和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
暴发户亨茨和一场灾难性股市的起因
1907年秋末,摩根力挽狂澜于即倒之时
镇山之宝,联邦储备银行的建立
第十三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崛起的美利坚
山雨欲来风满楼
开门、复牌交易,历史的机遇已悄然走近
天时地利,不尽财源滚滚来
战火中银行家的战场和作为
惊心动魄,神秘的华尔街爆炸案
第十四章太阳下的阴影
黑箱作业,圈内人洗劫圈外人
利益所驱,多空圈内大搏斗
命运的赌注,汽车大王的兴衰沉浮
繁荣与泡沫,歌舞升平的20世纪20年代
第十五章股市雪崩与大萧条
狼来了,夏天过去后的惊惶和祈望
经济大萧条,华尔街最阴郁的岁月
歪打正着,老投机家成为治理股市新英雄
监守自盗,令人震惊的华尔街丑闻
第十六章“二战”中的清淡和随之而起的大牛市
经济伴随大战腾飞,为何股市却昏昏欲睡
敢与总统叫板,梅里尔打造经纪人帝国
给股市拿脉,格雷厄姆首创证券分析师行业
基金先后入场,华尔街喜气洋洋迎新牛
牛市中的杂音,证券界终于懂得了唇亡齿寒的道理
第十七章尴尬的年月和飘摇的股市
股市新宠,互惠基金的壮大和发展
越战不是“二战”,山姆大叔内外交困的岁月
白银之战,一场垄断一场梦
第十八章狂牛奔腾的十年
悦耳的序曲,新经济来临时代的特征
雪崩后的启示,为什么没有跌进漫漫长夜
一个人与一个金融时代:格林斯潘的故事
冲天牛气,一个史无前例的经济奇迹的诞生
世纪末一个真实童话:辉煌的纳斯达克
第十九章科技网络股的最后疯狂
泡沫幻灭,狼伴随新千年一同闯入华尔街
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调低利率
第二十章雪上加霜的历史性灾难
“9?11”,改变世界的一瞬间
惊心动魄,股市重新开张第一日
给个说法,谁把华尔街拖入了漫长的冬季
欲说还休,投资者的希望和噩梦
愤怒的2002,不亚于第二个“9?11”的诚信危机
第二十一章不是尾声的尾声
纷繁杂乱时分,要紧的是保留一份清醒
反恐与战争,是股市的动力还是末日
华尔街,让我再爱你一次
內容試閱 :
第一章迷惑人心的世纪话题
纽约有个很别致的绰号:Big
Apple,即“大苹果”的意思。美国人对苹果的推崇,绝不亚于中国南方人对米饭的偏爱,这从老美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俗语可见一般:Eat
an apple a day,keep doctor
away。意即每天吃个苹果,便用不着看医生了。将一座城市喻为芬芳甜脆、维生素丰富的大苹果,亦可见出纽约在北美人心目中的位置。
但今天“纽约”这两个字的意义,已不是一个硕大的苹果能涵盖包纳的了,它意味着机会、财富、冒险、刺激,自由、开放、五光六色;意味着细大不捐、容纳百川的胸襟;当然也有人将它形容成天堂与地狱。这我们在《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剧中已有领教。
百闻不如一见。你要知道苹果的滋味,你最好亲口尝一尝。除了那些丧心病狂的恐怖分子,纽约是世界青年所向往的生活与奋斗的麦加。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中国青年作家头一次来到纽约访问,在曼哈顿转了一圈,便为这座城市的繁荣和财富所震惊——用他的话说是“恐怖”——遂萌生了“黑”下来的念头。在曼哈顿的一间小酒吧里,他讨教于另一个先他两年“黑”下来的文化界的朋友周君。两年前,周君在国内还是一个颐指气使的省委宣传部的科级干部,如今“黑”在纽约,每天餐馆里刷盘子、送外卖,日子之艰难已不待细说。但周君咬牙坚守着那份绝望中的信念,因为纽约这扇门从来不会为谁专门敞开,也从未将谁拒之于门外。
周君没有十分正面地回答作家朋友的问题,他瞧了瞧窗外——夕晖中的哈得孙河,深沉而平缓地流动,像在默默地叙说一个谜一般的故事,而此刻,圆顶的欧陆风情的帝国大厦和以现代节奏拔地而起的世贸双子大楼正是华灯初上的时候。“黑下来很容易的,然而……”
然而什么呢?周君没说。这的确是个说不清楚的结论。不错,你走入这个阡陌纵横、灯火灿烂的都市,溶入哈得孙河一般的人海,便再没有人认识你,无论你从前有过怎样的辉煌。也再无人去管束或照顾你。你的住所,你的衣食,你将来的命运,也就全部交托在你自己手上了。这座城市绝不会把芬芳的大苹果自动地搁在你明天早上的餐盘中。
然而这是一种选择,一种人生的冒险,一种自我的挑战和一种人生的态度。
作家朋友难以舍弃过去,顺从了回国,那离经叛道的想法乍一露头便缩了回去。他担心哈得孙河那不经意的或有点儿粗野的浪花打湿他那业已穿得舒适的皮鞋。
一晃15年过去了,历史的长河也流到了一个新的千年。那位回到原单位的作家朋友,这些年也按部就班地评了职称晋了级,小日子似乎也还过得惬意,当然不排除大陆文人普遍存在的愈来愈严重的失落和烦躁。秋灯夜雨中,我们不知道在他记忆的深处是否还存留着纽约街头那个迷茫的黄昏,那种震惊中的“恐怖”,那种欲发却止的冲动,或者假如生活再来一遍的追悔。
然而,太平洋另一端的灯火已经遥远而阑珊,时光匆匆,年轻不再,逝去的日子唯有悠远的回声。
然而,纽约的神话却再一次在周君身上得印证。这位当年丢弃省委官职与仕途、甘愿在纽约街头外卖的年轻人,如今已是一家国际旅游及进出口公司的老板,拥有七八辆大巴和坐落在曼哈顿的一栋别墅。1997年隆冬,我与他在尼亚加拉大瀑布有过匆匆一面,其时他正带一个湖南商贸考察团游北美。我们尚未寒暄两句,周君便一脸兴奋地抓着我的手说:到国内组团去,交给我,我们一起赚钱,赚钱,就是要赚钱!
再没有“然而”二字,也再嗅不出一丝文人气息。除了那口浓重的湖南腔依然如故外,纽约已将他从骨子彻底地改造翻新了。
我还想说一说我的另一位在纽约发迹的姓何的故人。他大约读完了高中,1989年,还是国内某小报的编外记者,当年先到巴黎,然后多伦多,然后钻进纽约的人海。没有人能预计这个精瘦的满口湖南土话且不懂几句英语的年轻人如何在这外面的世界混下去,但纽约没有拒绝他。虽然大苹果不会自动地放在你明天的餐桌上,但谁都可以勇敢地赴上去,狠狠地咬上几口。瘦小且精明的何君便很快尝到了“苹果”的滋味。他以他对政治的敏感加生意人的头脑及过人的精力,迅速办起了一家中文出版社,每年出版十几到几十个品种,有几本书还在东南亚的华人读者群中畅销不衰。1998年年底,嗅觉敏锐且胆识过人的何君,又办起了北美第一家中文24小时滚动新闻网站。建网初始,他曾找朋友找投资,甚至找中国大陆的合作人。但没有人相信这个满口土话的高中生,能在纽约这个网站比银行还要多无数倍的大都市玩转一个高科技的网络。何君自己也清楚,这是一场赌博,成功的概率甚微,甚至会血本无归。然而正是纽约给了他冒险的胆识和执著。他豁出去了,将近10来年的全部积蓄押给了未知。创业伊始,几乎只有他和他太太两人赤手空拳,在互联网上做那糨糊剪刀的勾当。纽约有用不尽的新闻来源,而且他可以任意下载海外华文网站内容及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的网上新闻。然后摘要、编辑、贴上自己的网页滚动。在无数网络人烧尽了最后一张绿钞,并每天成片地倒下去时,何君的网站在血泊中站立起来,如一只逐渐膨胀的蜘蛛,将其网络伸向世界各个角落。如今,麾下拥有几十名员工,且拥有出版社和其他纸面媒体。
在长岛新购的豪宅中,何君在筹备着他的网络公司什么时候能在纳斯达克上市。虽然眼下科技网络股市委靡不振,但总会有云开雾散的时候。到那时,他会不会将目光投向证券市场,在华尔街再作一番拼杀呢?笔者不敢妄断。但对无数敢于扬帆下海,在惊涛骇浪中搏击而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的人来说,华尔街正是精神的麦加和事业的最高境界。
当人类步入数字时代,全球经济逐渐一体化的今天,纽约已不仅仅是美国人的大苹果了。如果说大苹果是纽约文化的象征,那么,华尔街则是纽约的经济象征,甚至可以说,华尔街是美国及整个世界的金融帝国和经济晴雨表。
这条不算长也不算宽甚至有些古香古色的街道,聚集着无数的银行,国际金融机构,期货市场及闻名于世的纽约证券股票交易所。也活跃着无数金融大鳄、投机家、冒险家和证券交易商。它那细微的神经纤维如今已从这里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200年来,无数雄心勃勃的人物在这一方舞台,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正剧喜剧或悲剧。
先说一个中国人的例子,他的名字叫蔡志勇。
蔡志勇在上海念完高中,1947年,19岁的他只身赴美上大学。就在他即将拿到工商管理学位之时,一家证券公司招聘初级证券分析员,虽然周薪只有50美元,但对华尔街渴望的欲火早已点燃他青春的雄心。他认为机不可失,毅然放弃学位进入证券市场。
1952年,他到富达基集团作市场分析,将各类股票的开盘、尾市、回升、谷底以及转机弄得一清二楚。1958年,当中国大陆亿万群众正忙于大炼钢铁、“放土卫星”的时候,蔡志勇则在夜以继日地研究金融规律。他看准了华尔街的市场走向,连夜上书老板,提出了整合投资基金的建议。这项建议如同放了一颗卫星,眨眼间为公司带来滚滚利润的同时,也带给他10万美元的奖励。他在这家投资公司工作了6年,就像一个专为证券而生的天才,蔡志勇以其大智大勇使公司的业绩不断翻新。他得到了该公司25%的股权,并成为集团执行副主席。但这只羽毛丰满的大鹏已不再满足现状,终于振翅高飞。
他筹资100万美元,创办了蔡志勇金融管理研究中心。当时美国的共同基金刚刚发轫,管理者以其千万计的资金在证券市场进出,为投资人博取更大利益。蔡志勇看准了人们不再满足于把钱存到银行长点利息的心理,趁共同基金尚未大行其道,一口气推出了五种基金。几天工夫,他的曼哈顿基金就推出了4200万股,吸纳了2?41亿美元。此举震惊华尔街,众多金融大鳄从此对这位黑头发黄皮肤的年轻人刮目相看。
蔡志勇明白否极泰来,见好就收的道理。股市强劲时,他采用钱滚钱滚雪球的办法;而股市接近峰顶时绝不恋战,马上收手。华尔街人感叹说,他控制行情就如同玩弄掌上的一只金牛。
再说一位近10来年在华尔街崛起的人物,来自中国大陆的“洋炒家”金岩石。
金岩石是索罗斯门徒,10年前身揣100美元,远渡重洋,来到美国闯世界,而今已是拥有豪华车、豪华房的百万富翁,其一手开创的美国三普投资管理公司为客户管理的资产已逾5000多万美元,其资产的平均增幅高达100%或200%~300%,有点近似神话。一位华裔朋友,1999年2月放进去506?138美元,到1999年12月变成了168万多美元,这种管理上升幅度实属罕见。金岩石的人生也充满了传奇经历。
中国老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金岩石1970年在开滦煤矿作矿工,没有死在煤堆子里;1976年唐山大地震,他从深埋的泥土里爬出来,上帝给他留下了这条生命……
此后,1977年他高考入学,次年越级考取首届研究生;1982年执教南开大学,是新中国最年轻的经济学讲师。1984年他考取博士研究生,1987年赴美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论文而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商科博士,是投资大师索罗斯先生资助上哈佛大学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1991年他进入美国证券业,1994年创办三普证券公司(Globalin Asset
Management,Inc?),目前管理资产逾5000多万美元,是在华尔街独资创业的第一位大陆学人。
金岩石给自己公司取名“三普”,意即“普天、普地、普济”,通俗地说便是“天时、地利、人和”。他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上开始了创业的历程,开始培养自己的证券经纪人,开始系统地培植自己驾驭股票的体系。他常说,在美国,白人靠遗产和关系,黑人靠体魄和力气,我们华人则靠的是勤奋和智慧。作为证券公司,华尔街的平均水平是推荐10个股票6个涨,而“三普”推荐的股票10个之中8个涨。据1995年统计资料表明,第一季度华尔街股票平均上涨10%,“三普”推荐的股票则平均增长了20%以上;上半年华尔街平均增长17%,“三普”则增长40%。也就是这一年,“三普”由最初的3个经纪人发展到10个注册经纪人,管理资产逾2700万元,在华尔街争得了一席之地。
金岩石对华尔街的另一贡献,是在这风云变幻的股票市场上,引进了中国人的投资观念。中国人勤俭智慧,最善于积累财富。但是他们的积累往往倾注在靠实力一步一个脚印赚钱上,他们不注重“Paper
Money”,不懂得在股市的翻云覆雨间获取财富。金岩石便立足于此,他向华人宣讲移民投资理念,传输股市避险规则,推荐有成长空间的股票。他以诚信为原则,以小博大、以少胜多,使客户在最小的风险内获取最大限度的回报。
有人说:“不懂得股票市场,就不懂得美国社会的精髓。”金岩石就从这社会的精髓入手,一探这个西方超级大国的究竟。他志不在股票,欲把股市玩得精彩漂亮。他告诉投资人,你购买的不仅仅是股票,只要你拥有哪怕是某个公司股票的一份,你就是这个公司的老板,你有权知道它的经营情况,你有权培植自己的老板心态。这些全是金钱之外的股票价值,它让你自信和自立!从投资理念上牵引着自己的同胞,再从投资操作上创新。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三普证券公司更名为三普投资管理公司,评判经纪业务2002年转到总部设在加州的格林证券公司(Globalink
Securities),通过全美最大的结算公司之一Herzog,Heine
Geduld结算,每户保险额提升为2500万美元。从此,“三普”完成了一般的证券商走向资产管理型公司的转变。
金岩石帮助投资人管理财务、运作股票,绝不是单纯的买进卖出,低购高抛,他以自己多年在美国金融市场积累的经验,别出心裁地开发出一种财路账户(PATH
ACCOUNT)。其操作过程包括四个层面:选股,主要在标准普尔500家和新兴行业的领袖级公司中淘选;分析,采用技术分析方法和基本面分析来确定投资组合的价格区间;选价,避险,用股票期权的避险操作来降低风险,使客户的投资一进场就在锁定利润的前提下达到80%以上的成功率,其最大风险仅仅是在较低价格上收进股票。
这种有别于华尔街传统的做法,可谓金岩石的一大贡献,它面向10万~100万美元的投资账户,在避险与投资的概念之间,使投资人获得了很高的回报。过去两年,财路账户迅速增加,100个样本账户平均回报率达到90%以上。
在20世纪末,中国大陆也开始涉足了华尔街,像中国石油、中国联通(CHU)等一批大型国营企业。一批华人创办的高科技网络公司,更是在华尔街的纳斯达克崭露头角,如在科技网络板块高峰时期股价曾超过百元美元的中华网(CHINA),大陆留学生田某某创办的亚洲网(ASIA)及中国台湾的和讯网。两岸三地及北美均有网站的新浪网(SINA)虽然只赶上了纳斯达克走俏的末班车,其股价最高亦达到了60美元。还有在纳斯达克下挫时搭上最后一班车的广州的网易(NTES)和北京的搜狐(SOHU)。虽然时运不济,这些中国概念股如今大都跌破了发行价,有的长期在1美元左右徘徊,甚至有过停牌的风险,但他们毕竟在纽约、在华尔街站稳了脚跟,而且,中国人最明白否极泰来的道理,随着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互联网的发展,和新科技严冬时期的过去,谁又能说中国概念股在华尔街没有云破日出的时候呢?
最值得一提的是有华人杨某某参与的网络股雅虎。这个股几乎成为纳斯达克的象征。其股价曾创造过飙升上千倍的纪录。如今雅虎的网络触角已遍布世界各地,造福于各国网民。杨某某的个人资产也一度达到过数亿美元之巨。这无论如何也是华人在华尔街所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在我们以惊叹和欣赏的目光注视着网络巨无霸雅虎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忘记加州硅谷那一大批华人弄潮儿,他们既是新科技的推动者,也是这个新时代的创造者,在纳斯达克那如春笋破土的股市中,无处不闪烁着华人的智慧和汗水。我们还想让历史记住这些中国大陆IT先行者的名字:王志东、张朝阳、丁昱……
一页页翻开华尔街200年历史,当看到资本主义用证券这个杠杆魔术般促进其经济繁荣的同时,我们也见到了满纸的“腥风血雨”、“尸横遍野”和不绝于耳的呻吟。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完全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巨大的赌场。就人性而言,很少有人对金钱说不,发财更是人们的普遍向往,而实现这个梦想,一夜可以暴富的股市似乎是一条最快的捷径。200多年来,华尔街就是以其金碧辉煌的期许,以其永不褪色的童话,吸引诱惑着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的投资者和股民。既然证券市场是现代社会的孪生姊妹,既然星移斗转中股市总有牛气冲天的时辰,那么,尽管这是一条充满荆棘、大起大落和福祸无常的路途,人们仍将永远满怀憧憬,前赴后继,直到永远。华尔街是冒险家投机者的舞台,有多少英雄豪杰向华尔街奔来,怀着种种宏大的梦想,企图在华尔街将诸路英雄统统打下台去,拱手向自己称臣。于是,华尔街成为惨烈的战场。投机者在朝阳下得名,在夕晖中倒下。华尔街也成为金融大师们风云际会的场所,汉密尔顿、摩根以及格林斯潘等成了里程碑式的人物,永远为人们所景仰。
哈得孙河上的太阳偏西了。华尔街证券交易所收市的槌子重重地落了下来。这一刻,整个世界似乎都同时松弛了绷紧的神经。也让我们歇下来,喝杯浓浓的咖啡,再将这200年的历史从头细数一遍。
第二章战火中诞生一条街
这里真是兵家必争之地!今日辉煌的华尔街原来有着并不光彩的前身:荷兰人曾用一些彩色玻璃球,从印第安人手里骗取了如今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并筑起一道城墙兴建自己的“新阿姆斯特丹”。大英帝国的炮火却轰碎了荷兰人的美梦,也摧毁了那道城墙。料想不到的是,那道墙的废墟竟逐渐演变成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贩卖物品,更贩卖黑奴。然而,这条街的繁华梦又焚毁于独立战争的炮火。星条旗招展的18世纪末,一个赋予这条街新的历史使命的人物来到纽约,他的名字叫做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华尔街的由来,一段并不光彩的历史
华尔街,英文为Wall
Street。Wall中文意为墙,Street为街,直译则为墙街。将直白拗口的墙街,音译为富丽堂皇的华尔街,实在是有赖于中国文字的美妙和中国人的聪明。不过,话说回来,当初美国人之所以称华尔街为墙街,是因为这条街的的确确起源于一道长长的墙。
17世纪中叶,北美新大陆尚属英、法、荷等国的殖民地,而纽约曼哈顿地区,其时被荷兰人所占据。曼哈顿三面临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拥有吞吐量巨大的天然良港,也是欧洲人登陆北美的主要门户,久而久之,曼哈顿便逐渐形成了繁荣的贸易中心。荷兰人骄傲地将其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已成霸主的英国人对这块风水宝地觊觎已久,再也无法容忍叮当作响的金币流入他人腰包。于是,一场争霸新阿姆斯特丹的殊死之战便在英国人与荷兰人之间打响了。
荷兰总督彼得?司徒维生(Peter
Stuyvesant)审时度势,采纳了2000年前中国秦始皇的做法,下令在辖区要道的北面,修筑一道防御英国人进攻的长城。他从当地的商贾手里筹措了6000荷兰盾,命令所有青壮劳力日夜修筑。当然,彼得先生的杰作远不如始皇帝嬴政的大手笔,这道城墙仅5米半高、800米长。但此长城循势修筑,西面与哈得孙河相连,倒也构成了一道险峻而坚固的屏障。
与几百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号称固若金汤的马其顿防线相似,这座堪称曼哈顿一绝的城墙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狡猾的英国人避实就虚,从南而北地攻入了荷兰人的腹地,城墙上耀武扬威的大炮尚未来得急掉转炮口,墙上就飘扬起了米字旗。于是,这道城墙的所有作用,仅仅成为日后华尔街命名的根据而已。历史上的华尔街爆炸
17世纪末,城墙因年久失修,终究在岁月风雨的剥蚀中轰然坍塌。而城墙四周,基于军事需要,则早已形成一块荒芜的空地。英国人从没想过要保存这块空地作为什么战争的纪念,这时的曼哈顿已是车水马龙,日益繁荣,交通也迅速扩张,于是乎,那墙的周围空地就形成了一条人来人往的街道,并因历史渊源而被人们称作墙街。但谁也没有想到,这座坍塌的墙,会在300年之后巍然矗立,傲视全球。毫不夸张地说,华尔街打个喷嚏,全世界各个角落的金融家就会感冒。更没人想到的是,300年之后的新世纪伊始,2001年9月11日,美国东部时间9点左右,两架被中东恐怖主义分子劫持的客机分别撞毁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姐妹塔,造成了3000余人的死亡和上千亿美元的损失。这座象征着财富和经济实力的摩天大楼的悲剧性倒塌,改变了美国也改变了世界,那遮蔽晴空的巨大的恐怖的浓烟和灰尘无疑给近在咫尺的华尔街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其对美国和世界金融、证券的影响,我们将在本书的后面提及。
话说回来,华尔街能成为金融中心是有其历史根源的。早在荷兰人统治时期,此地深厚的内在的金融气氛已经形成。
荷兰人的西印度公司曾经是这里的商业巨头。他们靠贩卖人口、蔗糖获取了巨大的利润,并斥资2万荷兰盾开发这里的港口和市场。这个聚宝盆很快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嗅觉灵敏的商人。据说,17世纪中叶,全镇人口尚不足1000人,但街头巷尾穿梭奔忙的人群之中,所使用的语言则多达十几种。这些冒险家汇集于此,当然不是为了欣赏新大陆的原始风光或哈得孙河的余晖,而是赚钱。英国人取代了荷兰人,街头飘起了米字旗,但这里原有的金融和商业氛围没有淡化,反而与日俱增。就生财之道而言,大不列颠毫不逊色于荷兰王国。
在英国人的统治下,黑奴成了的华尔街交易的最主要商品。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肮脏的交易。成批的黑奴在非洲被劫持,途经漫漫大洋,运到纽约,再如牲口一样贩卖到美国南部各洲。此外,皮毛与小麦也是这里的主要商品。当其时,华尔街所在的纽约虽然拥有天然良港,人口数量却不能与附近的费城和波士顿比肩。独立战争时期,纽约炮火连连,创伤惨重,商人们不得不逃离战火,星散各地。而且华尔街四周还经历了两场日夜不息的大火,繁华地段付之一炬,无数商业建筑夷为废墟。星条旗下,一个改写华尔街历史的人走过来
战争以英国人败北而结束,星条旗招展于硝烟缭绕的纽约上空。摆脱了英女王掌控的美利坚合众国百废待兴,建国之途遥遥。然而,纽约却是个例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复苏壮大。短短几年间,人口就恢复到战争前的水平。星散于各地的商人回来了,冒险家、投机商、赌徒也回来了。更多的不同国度的人,为纽约的包容、机会和商业精神所迷醉,纷纷奔来,寻求事业与富裕之梦。
走笔至此,我们又得提起一个曾经争论的话题:究竟是历史创造了英雄,还是英雄创造了历史?抑或二者相互关联,不可绝然分割?但至少杰出的人对历史起着无可估量的影响,弥赛亚(救世主)——那个生于伯利恒马槽中的木匠耶稣基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以至于整个世界的公历,也从他诞生的那一天开始计时,走向无限。
公元1772年,风云际会,一位改写了华尔街的历史,使其将来成为全美以至全世界金融中心的人物来到了纽约——他就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华尔街最伟大的缔造者之一。汉密尔顿有一个辉煌的未来,却也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他出生于英国的纳维斯岛,是一个商人与其情妇的结晶。“商人重利轻别离”,小汉密尔顿还记不清世事的时候,那个富有的商人便抛弃了他的母亲和两个无助的孩子,留下来的除了贫穷就是世人的白眼。为了生存,9岁的汉密尔顿不得不出门打工。稚嫩的肩头固然经不住生活的重压,但他那可耻的父亲还遗传给他一副精明的头脑。更幸运的是,他的雇主是位来自纽约的大亨,对小汉密尔顿惊人的理财天赋极其赞赏。当这个商人因健康原因返回纽约休养时,居然将他在丹麦的所有生意交给年仅13岁的汉弥尔顿打理。再后来,这个商人干脆出资,让15岁的汉密尔顿来纽约深造。
这个风流倜傥的少年,没有辜负恩人的期望。他在国王学院,也是如今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读完法律。由于才华出众,独立战争中,他应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将军的邀请,出任联邦政府的财政部部长,担负为联军筹备粮饷军备的重任。
汉密尔顿上任伊始,就打定主意做三件事:第一,建立联邦纳税制度,以便开拓一个生生不息的财源。第二,还清内债外债,尤其是独立战争中政府与民间发生的债务。第三,建立中央银行,使之成为国家货币流通与财经政策的权力机构。
独立战争期间,联邦政府发行了大量的债券,而债券的转手交易也就应运而生。汉密尔顿宣称要还清内债外债,这就意味着许多证券投机分子会因此获利,因为这些人手中的债券大都是低价买进的。以杰弗逊为首的一帮人对此不以为然,极力抨击汉密尔顿的这一举措。他们认为,证券买卖以低价购入的债券不能以高价卖给政府,只有那些持原始债券的人才可以享受红利。
话虽有理,但这显然是不可操作的,因为谁也无法确定谁是原始债券的持有人。新生的国会经过激烈的辩论后,终于通过了汉密尔顿的议案。但同时,汉密尔顿也得作出让步,放弃了想把纽约作为美国首都的主张。
汉密尔顿的几条措施一经实行,经济上的积极影响接踵而至。建国初期一度混乱的财经状况得以理顺。到了1794年,美国在欧洲的信用评级达到最高点。美国的债券以高于券面价格10%而成交。由于有政府保证兑现债券的承诺,美国债券无疑成了最安全而又最有利可图的投资和追捧对象。
新的经济政策使得纽约人口骤增,商业兴旺,金融活动空前活跃。顺应市场对信用、保险以及种种金融服务的急切需求,汉密尔顿亲手建立了纽约第一银行和纽约银行。由于新政使得资金供应得以保证,货币的价值可以预期,使得投机商与经纪人蜂拥而至。一整套从荷兰先驱者那里继承而来的交易技巧也日趋完善。
一条震古烁今,闻名遐迩的金融之街的雏形也就呼之欲出了。
第三章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前后
华尔街的金融业红火起来,但纽约却没有正式的证券交易场所,几家咖啡屋里闲聊式的交易自然只能是小打小闹。无规矩不成方圆,于是有了民间自发的“梧桐树协定”和交易场地。这时出了个牛市的制作者——杜尔,其既是股市的拓荒者,也是头一个在股海中翻船的大人物。而老奸巨猾的巴尔则幸运多了,打着公益事业、为民请命的名义,却把一家银行民正言顺地弄到了私人手里,还歪打正着地成了有限责任公司的先驱。但最让人兴奋的还是181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华尔街的金融与证券携手联姻。走红的银行股和小打小闹的街头交易
1792年5月17日 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
汉密尔顿的财经政策的实施,为证券的大量交易开放了绿灯。联邦债券,州债券以及银行股票都成为交易的商品。与此相适应,一批从事证券交易的经纪人也呱呱坠地。当时最受证券交易商们青睐的是美国银行的股票。这家银行股票的总市值达到1000万美元之巨。这个数字现在当然司空见惯,走红的体育明星、影视歌星一年内的收入都可能达到或超过这个数量。但今非昔比,在18世纪以农业社会为主体的美国社会,这个数目就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了。美国银行的规模以及它作为联邦政府的财政金融机构的独特垄断地位,使得它的股票无可争议地获得了蓝筹股的地位。这家银行的20%的股份归政府所有,其余的80%则公开向社会发售。按照规定,任何人都可以购买这只股票,但每人所拥有的股份不得超过1000股。同时,还规定购买者必须用黄金购买所购股票总值的25%,6%可以用政府债券折价购买。
美国银行股票在1791年的早春2月上市交易。当年7月,该股票巨幅飙升,引发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牛市。欧洲的商人们见美国股市有厚利可图,就派遣许许多多的经纪人携带巨款,乘船破浪而来,加入到这个新兴的充满了无限生机的证券市场。
由于证券交易的持续活跃,证券交易的规模也与日俱增,于是一个可供交易进行的场所就成为迫在眉睫的需要。当时,纽约的许多咖啡屋成了证券交易商喜爱光顾的场所。这些券商们聚在咖啡屋里,一边呷着咖啡,一边进行交易;并因此而带旺了这一带的咖啡屋生意。券商们在咖啡屋里交易的效益不高,许多时候只是闲聊。这样,有些成功的、并急于把事业做大的券商就不满足于这种现状,他们逐渐厌倦这种似有诗情画意但不免失之懈怠的交易活动,开始在他们自己设立的办公场所进行证券竞买竞卖的交易活动。梧桐树协定,自发的游戏规则的诞生
1792年,约翰?沙顿(John Sutton)、本杰明?杰(Benjamin
Jay)等人决定在华尔街22号组建一个交易场所,让所有的证券商们都可以齐聚那里,进行交易。他们把这个交易场所命名为股票交易办公室。买卖方可以把证券预先存入,指定价格出售,而被委托人则按比例抽取佣金。经纪人可以到这里以自己的名义或者以客户的名义买入证券。
然而不久,这套交易规则就土崩瓦解。许多经纪人到外面以更低的佣金为诱饵,招徕客户,进行证券交易。这样一来,华尔街22号便形同虚设,不可能获得任何利润。为了让证券交易有一个通行的大家遵循的准则,也为了让这个交易场所可以存活下去,交易商们于1792年3月21日在柯瑞旅馆(Corre?s
Hotel)举行了会议,通过讨论,决定成立新的证券交易中心,并订立且一致通过了以下协定——
“我们作为经纪人,庄重地承诺:我们绝不以比大家规定的佣金标准低0?25%去进行交易。”
有21个经纪人和3家公司在这个协定上签了字。因为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经纪人们常常聚在华尔街68号前面的梧桐树下进行交易,他们就郑重地在这棵树下举行了签字仪式。后来金融史上就把这个协定称为“梧桐树协定”。这棵见证了华尔街重要篇章的梧桐树从此成为华尔街一个重要的标志物,历经百年,直到1865年6月14日才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颓然倒下。
那年冬季,券商们乘胜追击,又商议建立一个供证券交易的场所。那时交易虽日见红火,但毕竟不能与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紧张繁忙景象相比,因此券商们很务实地决定建一个咖啡厅,并命名为同兴咖啡厅(Tontine
Coffee
House)。同兴咖啡厅建在水街与华尔街交界处,算是纽约第一个较正规的证券交易场所。该咖啡厅对外开放,但只有会员可以参与交易。25年之后,以梧桐树协定作为基石而组建起来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终究问世。梧桐树协定实质上是一个卡特尔协定,其宗旨是控制价格,把圈内的经纪人约束在圈内,把圈外的经纪人排斥于圈外。是先驱也是囚徒,杜尔的发迹和落马
华尔街早期历史上有一个人物值得大书一笔,因为他既是华尔街的开拓人物之一,又是华尔街历史上第一个牛市的始作俑者。他的名字叫威廉?杜尔(William
Doer)。威廉?杜尔1747年生于英国,其父是西印度群岛上成功的种植园主。威廉?杜尔受过大学教育,参加过英军,帮助过其父管理产业,最后杀向纽约这座新兴的都市。纽约没有辜负这个庄园主的儿子,他不久即获得了一份向英国皇家海军供货的合同。这是一个有厚利可图的合同,做的是在美国购买船桅等船舶器材部件,然后运往英国的生意。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杜尔很有远见地站在了美国人一边,并被选入大陆议会。他取得了向大陆军队供应军备的合同,同时娶了一个富家女为妻。他的岳父是富有的美国将军威廉?亚历山大。杜尔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还因为他拥有好几个金融公司,其资产包括土地以及独立战争中买下的大量政府债券。1785年,他被指定为国家财政委员会主席。1789年,他的姻亲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举贤不避亲,任命他为财政部部长。
如果说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是个忠于职守、严守机密的人,那么杜尔则恰恰相反。杜尔的位置所在决定了他知道有关金融的种种情况,许多信息都是必须保密的,然而他却泄露这些核心机密给他的亲朋故旧,使得他们在商业和证券市场大获其利。不仅如此,杜尔本人也参与到证券的投机之中。后来联邦政府立法规定,财政官员不准参与联邦债券的投机买卖。对此,杜尔并不改弦更张,而是很傲慢地挂冠而去。
杜尔辞去公职后,无官一身轻,便肆无忌惮地炒作股票,并从许多政府高官那里借钱来进行投机买卖。他最热衷最喜欢的股票是美国银行,该股票的上市价为每股100美元,但不久便一飞冲天,达到每股185美元。
1791年年末,杜尔决定与一个叫亚历山大?麦卡姆(Alexander
Macomb)的人合伙进行证券投机。麦卡姆是纽约最富的人之一,拥有大量资金,而杜尔与财政部有关系,可以搞到各种内部情报。两人商定,用麦卡姆的名义和金钱开户进行交易,用杜尔的投机天才和信息来操盘,双方合作一年,平分所得利润。
一开始,杜尔买进了纽约银行的股票。那时谣言四起,都传说美国银行准备吞并纽约银行,如果事实如此,纽约银行当然会一路看涨。老谋深算的杜尔一方面用麦卡姆的钱买入纽约银行,另一方面又断然卖掉自己账户内的纽约银行。几个大户也在他私下里鼓动下卖掉纽约银行。在公开场面,杜尔鼓噪美国银行会合并纽约银行,私下时,他又否定这种可能性。如果吞并一事没有发生,他与麦卡姆合伙的交易就会失败,而他自己则因早就抛掉了纽约银行而安然无恙。反之,他同样坐赢不亏。
吞并的风闻愈炒愈热,银行之间的合并消息也不断传来。百万银行名副其实,有100万美元资产,它的章程规定是可以与纽约银行合并,假若纽约银行会被美国银行吞并的话,它会抢先与纽约银行合并。投资者们蜂拥而至,大量吃进纽约银行的股票。
杜尔顿时成了股市中大家跟风的对象。投资者四下里打听他都买了哪些股票,抛了哪些股票,然后就毫不犹豫地跟进,就好像杜尔是个先知一样。杜尔也确实认为银行股会迅速飞涨,因此四处借钱买进了大量的银行股票。1792年3月,他从瓦尔特?利文斯顿(Walter
Livingston)那里借了20?3万美元的巨资买入银行股。杜尔的如意算盘是,借鸡生蛋。只要银行股一涨,他就会赚到钱,就可以把借的钱全部还清。由于杜尔的巨量建仓,其他投资人的疯狂跟风,一个牛市也就营造出来了。
汉密尔顿对当时的股市忧心忡忡,他愤愤不平地说:在光明磊落的投资与卑鄙可耻的赌博之间应该有一条分水岭。遗憾的是,怎样找到这样一条分水岭一直在困扰着华尔街。悠悠两百年过去了,这样一条分水岭的清晰划定一直没能实现。
杜尔从许多人手中买进了银行股,而那些人当然乐见银行股票跌落。很不幸的是,那些人中不乏资产雄厚因而可以操纵股市的大户。他们为了使银行股跌落,联手采取釜底抽薪的策略,开始从银行的黄金和白银储备中取走他们的股份,以此来紧缩银根,迫使银行不得不收回贷款。此招果然厉害,不久银行利息就开始扶摇直上,有一天竟然狂升一个百分点,而银行股的上涨速度远不及银行利息。杜尔以及他的跟风者们因此遭到致命的打击。更可怕的是,此时,审计部门发现杜尔挪用了23?8万美元的国家公款去炒股。汉密尔顿知道后,郑重地要求杜尔迅速还清挪用款项,杜尔则因资金套牢于股市而一直拖欠不还,于是汉密尔顿只好诉诸公堂,讨回欠款。
杜尔绝望地四处借钱还清债务,然而此一时的杜尔已非彼一时的杜尔,那些曾经可以一掷千金给他的人现在却不愿拿出半个子儿。回天乏力的杜尔便只有走向监狱,接受终身监禁的惩罚。由于杜尔的落马,一个熊市马上降临,股价一落千丈,25个经纪人宣布破产。瓦尔特?利文斯顿与亚历山大?马卡姆自不待说,也跟随着杜尔的脚步走向了监狱。
杜尔的败落波及许许多多的人,那场灾难造成的损失至少有500万美元之巨。这个数字等于当时整个纽约的不动产的价值。杰弗逊痛心疾首地说:这无异于纽约遭遇了一场自然灾害的摧毁。是强盗也是英雄,巴尔偷梁换柱成大业
汉密尔顿唯恐这场金融灾难会让无辜的投资者深受其害,让那些本来业绩不错的投资公司倒闭,于是下令财政部花了好几十万美元买进联邦债券,以此来支持市场;为了减缓资金短缺的压力,又决定进口货物缴纳关税可以拖欠45天。
汉密尔顿的上述措施使得金融市场的恐慌渐渐消失,从而防止了由金融混乱而引发的经济危机。
与汉密尔顿相反,杰弗逊一派认为政府不应干预,证券投机者是咎由自取。在华尔街的200年历史中,汉密尔顿学派与杰弗逊学派一直针尖对麦芒。他们之间的争论一直到今天也还是在无休无止地进行着。
杜尔引发的金融风暴平息以后,在纽约只有两个银行苟活下来。一个是纽约银行,它并没有被美国银行所吞并;另一个就是美国银行。两个银行都由汉密尔顿亲手所创,但同时汉密尔顿又从没持有这两个银行的任何股票,但汉密尔顿即使离开联邦财政部部长的位置以后,也仍旧对这两家银行拥有绝对的影响力。与他势不两立的杰弗逊党人对此恨之入骨,因为由于汉密尔顿在金融与政治上的影响力,属于杰弗逊阵营的商人们很难借钱举贷。
一个叫阿瑞?巴尔(Aaron
Burr)的人发誓要向汉密尔顿在金融界的权威挑战。同时,一家银行也表示会作为巴尔的后盾。
巴尔知道,要向汉密尔顿的金融系统挑战,就必须组建相当规模的银行;但如果组建银行的天机泄露,那些本来与自己在同一营垒的银行家们就会倒戈而去。
饭得一口口吃,路得一步步走。巴尔先从组建股份制公司入手,以便上市发行股票。股份制公司可谓资本主义一个高妙的发明,有了它,个人不再像以前那样担惊受怕,因为万一经营不善,公司破了产,个人最大的损失也就是丢失了在公司的股份而已,而不会连自己的其他财产也拖累进去。也就是说,个人的责任是有限的。但是,在18世纪末,个人却没有权力组织股份公司。
老奸巨猾的巴尔于是绕了一个大弯,酝酿出一个绝妙的主意。他选择了饮用水作为建立股份制公司的借口。当时饮用水对于纽约而言,是一个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因此,巴尔以此为借口,就不致遭到任何派别的反对。
当时的纽约还没有自来水系统,市民们大都掘井打水,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井水已受污染,而且井水也远不能满足市民的日常需要。富人们可以有能力购买外面运进来的饮用水,但一般人则没这个能力。因而,巴尔此时提出组建一个饮用水公司可谓抓住了社会热点,反映了人心向背。
1796年,雅各布?布朗(Joseph
Browne)在巴尔的授意下,向市议会提出议案,让他们向州政府申请特许,成立一个私有制的自来水公司。这里需要交代一下,布朗是巴尔的姻亲,因此,他们之间的交易与默契自不待言。市议会立刻接受了布朗的建议,但却掉了包,把布朗申请的公司性质变私为公。市议会要求州政府批准市政府组建一个自来水公司。
巴尔急了,以其卓越的游说能力,对市议会以及每个反对组建私有公司方案的人士多方劝说,极力推销公司私有比公有好的种种理由。最后竟让汉密尔顿也奇迹般地站到了巴尔一边,给审批这个公司的委员写了一个很正式的备忘录,让该委员会接受了组建私有公司的方案。
汉密尔顿很清楚,洁净的饮用水将给纽约市民所带来无与伦比的好处,他是完全出于公心支持成立一个自来水公司,自己绝不会也没有获得任何私下好处。但他没有洞察到巴尔的真实用心。
巴尔一经拿到特许,立即与公司章程起草委员会紧锣密鼓地炮制了一个堪称杰作的章程。一方面,这个章程开宗明义地宣布公司的目的是向纽约市民提供洁净的饮用水;另一方面,该章程又说公司可以把盈利所得用于投资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事业。不言而喻,巴尔最初的组建银行的之类的企业行为也可以据此冠冕堂皇地付诸实施。
巴尔的用心被包裹在崇高的公益事业的外套之中,以致那些平时眼光锐利的政治家没有一个洞察到其醉翁之意。于是,组建这个饮用水公司的法案得以通过。
饮用水公司正事没干,甚至连一根水管也还没有铺设,巴尔便开始张罗着筹备银行了,反正公司的章程写得明明白白,开办银行也是师出有名。8个月之后,一个按照巴尔设计的银行就神速地诞生了。汉密尔顿当然很快就明白了一切,但悔之晚矣,只好眼睁睁看着巴尔把该银行当成自己的聚宝盆。
巴尔的确一切如意,那家银行简直成了他的私人银行,银行的钱也就是他的钱,得来全不费功夫。不出3年,他一共就从银行轻而易举地拿走了7万美元。
为了掩人耳目,该公司后来也不得不干些正事。他们用里外刷过一层沥青的木制管子铺设了25英里长的水管,大约为千把户纽约居民提供了饮用水,但所提供的水质与当初信誓旦旦对公众许诺的“纯净的高品质的水”相差甚远。公司的主要注意力是银行而不是水,只要机会允许,他们随时准备甩掉这个累赘。果然,到了19世纪40年代,纽约市政府兴建了正正经经的自来水厂,清洁的高品质饮用水从克劳顿河引入纽约,以前那个挂羊头卖狗肉的水厂便寿终正寝了。然而它的“副产品”——银行却日益壮大,在纽约的金融舞台越来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时至今日,这家银行已成长为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即美国大通银行(The
Chase Manhattan Bank N?Y?)。千呼万唤,181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巴尔借公益事业之名行一己私利之实的做法,自然不能说崇高,然而巴尔却绝对是个在美国历史上从无限责任公司到有限责任公司演变中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在他之后,申办有限责任公司尉然成风,申请雪片般飞到政府主管机构。最终,政府挡不住这股强劲的历史潮流,不得不放松了审批程序及标准。于是,在18世纪的太阳逝去,19世纪的曙光初现的时候,仅仅宾夕法尼亚一州就有2000家有限责任公司问世。
在工业革命的强力推动下,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飞速地发展着,每年国内生产总值都跳跃式地上升。1792~1817年,GDP从367万美元蹿升至3309?9万美元,25年间,GDP就涨了整整9倍。
与纽约的迅速发展相适应,金融业也蓬蓬勃勃,欣欣向荣。其时,距纽约不远的费城以其历史惯性,持续占据着美国金融中心的地位。费城证券交易所仍然是全美金融的中心。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已不甘落伍,经过长期的酝酿后,决定效法费城,在纽约建立一个正式的证券交易所。1817年,华尔街的券商们公推一个叫威廉?兰姆的人去费城取经,仔细考察费城交易所的组成方式及操作程序。兰姆不负众望,回来后,立即与纽约金融界的领袖人物通宵达旦地商议,一个个在壮丽远景的憧憬下激动不已。经过热烈讨论,起草了一个组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宪章。随后,他们选举了主持日常事务的主席和理事,并决定以200美元一年的租金租用华尔街40号的二层楼作为所址。经历长期的孕育与阵痛,纽约经纪人终于诞生了自己的货真价实的证券交易所。
第四章第一个大牛市的兴起与衰落
爱丽运河的修建,既凿通了南北的交通,也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的经济。难怪纽约人至今怀念那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大手笔的克林顿市长。随着运河的开通,股市也水涨船高,在这第一个大牛市中数风流人物,不得不提到弄潮人兼名副其实的大投机家李特。时势造英雄。李特的成功全赖于杰克逊总统的经济政策。然而,也因为杰克逊对银行的宿命式的敌视,当然更因为难以遏制的土地投机,一场严酷的金融风暴及熊市便骤然降临了。凿通东西,克林顿市长的运河之梦
19世纪以前,美国的交通并不像今天这般完善,既没有密布各个角落的公路网,也没有四通八达的航线,面临着今天许多欠发达国家所头痛的交通瓶颈问题。落后的交通严重制约着新兴的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独立以前,美国的交通主要靠水上运输。东部的河流都比较狭窄,因此大船只能近距离地或某些地段水域内航行。独立以后,交通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峻。因为独立之后,从前英国殖民当局严禁向西部移民的禁令被取缔了,美国人开始越过纵贯南北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进拓荒。但西部开发所结出的累累硕果要运向东部的市场,却异常艰难,且成本昂贵。要巩固新生的合众国,急需西部作为经济上的坚实依托。因此,当时的开国元勋们都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广袤土地与东部海岸的紧密相连,视为事关合众国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当时美国向西连接的通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北方通过五大湖、圣劳伦斯河到蒙特利尔,然后从海上抵达美国东部;另一条则从南方通过密西西比河到新奥尔良,然后绕道海上到达东部。这两条航线都必须通过外国领土,因此既麻烦多多,也不十分可靠,更不用说运输成本有多么昂贵。杰弗逊总统后来从西班牙人手里买下了路易斯安那,解决了南部那条交通线的安全问题,但并未因此而带来交通上的便利。最后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的是一个叫德?维特?克林顿(De
Witt
Clinton)的纽约人。克林顿这个氏族在美国历史上可谓不同凡响、标炳史册。20世纪末,来自小石城的克林顿入主白宫,蝉连两届总统,其任期处于美国股市最长的牛市之间,而其面对绯闻弹劾风采依旧的意志更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但这里我们要说的是200年前的克林顿。这位克林顿于1769年出生于一个政治家族,其叔父曾任纽约州州长,后来官至美国副总统。克林顿长得高大魁梧,且智能过人,17岁时即从著名的哥伦比亚学院毕业。由于学业卓著,在毕业典礼庆典会上,克林顿很荣幸地作为毕业生代表上台发表演讲。离开学校不久,他就跻身政治圈内,鲤鱼跳龙门式地从州参议员直至国家参议员。不久,他宣布辞去参议员,竞选纽约市市长,并一举成功。那时的纽约市长任期仅仅一年,但可以连选连任。而这位克林顿先生竟然连续当了12年市长,由此亦可见其深得人心。
从纽约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如果在五大湖之一的伊利湖人工挖掘一条大运河直通纽约的话,运送货物的船只就无须绕向遥远的北方,通过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从海路到达纽约。如此将缩短一半的距离,运输成本也将大幅度降低。可惜的是,阿巴拉契亚山脉犹如一道天然屏障从南向北凸起,使得先人们根本就想不到开凿运河的这个点子上去。克林顿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那张地形图上,不言不语,忘记了吃饭与睡觉。终于,他发现了阿巴拉契亚山脉在接近奥尔巴尼(Albany)的地方有一道缺口。如果从伊利湖开凿一条运河直通奥尔巴尼,与穿过纽约市区的哈得孙河相联,那货物就可以从伊利湖直抵纽约的心脏了。而从伊利湖到奥尔巴尼这一段地势平坦,建一条运河应该可行,从技术上成本上都可操作。老克林顿点上烟斗欣慰地笑了。
尽管如此,真要建起这条运河,也不是唾手可得的事。美国南北战争以前,这条运河——也叫伊利运河——就是全美最大的工程了。联邦政府当时还在为国际国内的诸事困扰,无暇旁,因此拒绝给予克林顿这项空前壮丽的事业任何财政支持。于是,纽约州就不得独自支撑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了。
其实,当时即使在纽约州内部,也是说法不一,争论四起。纽约州北部的人是最明显的直接受惠者,当然热心于这个工程;而南部的人则对这条运河可能带给他们的繁荣却难以看见,因此便起劲反对。克林顿是个认准了路就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的人。他顶住一切压力,通过了修建伊利河的法案。1817年,就在他当选为州长的同年,这项保证了纽约蓬勃发展,并促使华尔街迅速崛起的伟业拉开了序幕。
伊利运河计划开凿580公里长,12米宽,1?3米深。州政府决定从外面借贷700万美元来保证这个工程的正常进行。而当其时,整个联邦政府总共才有2200万美元的预算支出。
伊利运河从1817年开工,到1825年竣工,其间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但克林顿百折不挠,排除了政治反对派的阻挠以及运河工程本身的艰险,终于使得这条运河从梦想成为现实。由此而获得的成效更是惊人的:从内陆运到纽约的货物时间上缩短了23,而节省的运输成本更是匪夷所思,通过运河的运输成本仅是以前的5%!运输的“瓶颈”问题一经解决,纽约便如登上了特快列车,经济顿时腾飞而起。从1820年到1860年40年间,纽约的人口从123700人增长到1080330人,迅速超过了费城。同时,纽约的对外贸易也于同时期内从占全国的9%剧增到62%。那些年间,纽约市,特别是曼哈顿区简直就如同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深圳和90年代的上海,一天一个样,崭新的建筑物和街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自然,随着这一切的发展,纽约的经济与金融也进入了一个飞速增时期。大量的资本源源不断地从欧洲各地涌来,投资者和投机家都跃跃欲试,企图在新生的美利坚获得巨额利润。运河浪涌,大牛市弄潮的投机商李特
由运河工程刺激起来的华尔街金融更是热气腾腾。运河的各类股票一炒再炒,供不应求。到1827年,整个运河股票的市值达到了2200万,比伊利运河本身的价值高出整整3倍。
运河股票的这种现象即所谓的期望效应在华尔街历史上百演不衰,人们特别是证券投机商把眼光注视在新兴产业所可以拓展出来的利润空间上,而不是这些新兴产业的实际盈亏上。19世纪40~50年代,所有与铁路相关的股票都扶摇直上。史蒂文森所发明的蒸汽机车拉动了历史,也膨胀了人们的利润想象。到了20世纪20年代,航空股票则一飞冲天,这种股票所代表的交通上的革命简直令人震惊和发狂。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因特网的出现,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飘然而至,由此引发的互联网股票一路飙升,直插云天。
运河股票推动了华尔街的股市。于是,一个牛市相随而至。在这一时期,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金融家出现在华尔街,他叫雅各布?李特(Jacob
Little)。李特出生在一个造船主的家庭,1817年,他从家乡马萨诸塞州来到华尔街。他来得正是时候,华尔街正值一个繁荣时代来临的前期。
李特怀着勃勃的野心先在一个券商事务所做低级职员。经过一些年的磨炼,他觉得时机已到,于1822年在一个地下室里打出了自己公司的牌子,继而获得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会员资格。
如果把李特与多年前出现在华尔街的先驱威廉?杜尔作个仔细比较,就会发现这两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当然,两人的目的是一致的,即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然而使用的手段却迥然不同。杜尔原是个政府高官,与政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可以得到许多内部情况而掌握股市动向。而且杜尔居心险恶,一开始就意欲以合伙人的下火坑来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李特则不一样。他与政府毫无干系,凭自己的资本进行证券投机,凭自己的头脑去预测市场,以短期的证券买卖来获利。所以,李特是华尔街第一个地道的证券投机商。
“投机”这个字眼在中国人眼中从来都是个贬义词。投机不增加社会财富,反而是盘剥社会财富。实质上,证券商的投机却是以特殊的方式在加快着市场的流通,把买卖双方拉在一起,促成了物质财富从物的状态到价值状态的转化。
由于证券投机商们促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牛市,也导演了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熊市,于是就引来了许多圈外人的愤怒。这些圈外人每每在熊市来临的时候,就对证券投机商大加挞伐,并游说于政府之间,以铲除证券投机而后快。又由于这些人的确游说有方,使得政府对证券投机出台了一个又一个的约束法案,名曰保护投资者及广大股民的利益。然而,证券投机不仅没有被阻遏,反而愈益壮大,成为当今各行各业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行当。其实,心平气和一些,便会发现“投机”很难界定,就像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英国著名的金融家卡赛尔(Ernest
Cassel)所自嘲的那样:“我年轻时,大家叫我赌徒,当我做的规模大一点的时候,大家便改口叫我投机商。而现在当我做得更大一点的时候,人们便把我叫成银行家了。但事实上我干的从来都是同一件事。”
还是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李特身上来吧。李特以赌跌而著称于世,但他第一次在华尔街大出风头则是因为赌涨。18世纪30年代,莫里斯运河与银行股成为炙手可热的股票,也是股市全面上扬的龙头股。李特从市场上打探到一些消息:许多华尔街的大金融家正在把这个股票抛出,期望该股票跌落。李特审时度势,知道天赐良机到了。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那时华尔街流行着一种证券交易方式。一个人可以买一个合同,规定在未来一个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价格卖出一个特定的股票。如果这个股票在规定卖出的那一天之间跌落了,那就意味着这个人可以以低价买进,然后按照合同规定的高价卖出。反之,如果该股票一直见涨,则这人不得不以高价买进,以规定的价格卖出,这就意味着这个倒霉的人必然丢掉一大笔钱。
李特组织了一帮投机商,合伙买进了莫里斯运河与银行股。当那些买了这个股票的合同的人在合同规定的买卖日到期前始终不能以低价买入时,他们慌张了,眼睁睁地看着这个股票一路狂升,而自己大半生积攒的财富却付之东流。李特与他的同伙们是以每股10美元的价格买进的,而后来该股票一直涨成天价,达到每股185美元。跟着李特买股的人,个个赚得钵满盆溢。李特于是声名大振。
此后,李特在华尔街叱咤风云20年,起起伏伏,破产3次,但都奇迹般站立起来,仿佛凤凰涅槃。然而1857年,这个股海英雄再次破产,且似乎气数已尽,从此一蹶不振,只能做一些很小的交易。光荣与显赫的日子一去不再。铲除债务,杰克逊总统的终身噩梦
每个不同凡响的英雄都有一个产生英雄的时代背景,英雄是时代需要并且应声而出的。李特也概莫能外,塑造他的时代正是华尔街的一个红火的牛市时代,而孵化了这个时代的则是杰克逊总统的财经政策。
杰克逊与美国历史上其他很多政治家不一样,他出自寒门,从小就是孤儿。成人后,他努力钻研法律,终于成为田纳西州一个小有名气的律师。有了些积蓄,他便开始购买土地。由于移民大量涌入中西部,土地增值很快。也就在他的土地投资走向火暴的时候,他却陷入了一场经济纠纷之中——另外一个人所欠的巨额债务居然要由他来负责。这让他痛苦不已,花了整整10年才了解这桩案子。然而,由此引发的梦魇却使他一生都处于惊惧之中,并因此而恨透了债务。
由于这种特殊的经历和背景,当杰克逊1829年成为美国总统后,主导他的经济政策的基本方针就是:消除国债,铲除第二美国银行。在他的眼中,第二美国银行是东海岸的金钱势力的象征,必欲灭之而后快。
建行伊始的日子里,第二美国银行并不起眼。但当费城银行家尼古拉斯?比多(Nicholas
Biddle)在1823年成为该银行的当家人以后,该银行很快就飞速发展成为美国影响最大的银行。举国范围内都有其业务,各个州都有其分支机构,触角伸向美国各个角落。
比多是个美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金融家。他年仅13岁就完成了全部学士学位所需的学分,但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他太年轻而拒绝授予学位。他只好转到普林斯顿大学,用两年时间拿到了学士学位。
比多出身贵族,又是当时美国与日月同辉的银行家,因此杰克逊与他犹如天敌。杰克逊时时刻刻都想铲除比多的银行,但又一直无从下手。直到1836年,该银行的营业执照过期了,杰克逊才有了动手的机会。
杰克逊上台后,尽一切可能,使用一切手段还清国债。他提高关税以增加收入,同时又大幅度削减开支,特别是大兴土木的开支。这样,仅五年光景,美国就空前绝后地成为了无债国家。
消除了债务的美国轻装前进,跨入了一个繁荣时期。证券交易也因此活跃,日成交量从19世纪20年代的不到100股上升到6000股上下。1836年,在市上交易的股票也门类繁多起来,有银行、保险、铁路、运河以及石油等。
纽约证券交易所其时已成为华尔街股票交易的主要场所。许多靠股票交易为生的小经纪人却被排斥在外,他们不能参与证券交易所内的买卖,便只好眼巴巴地等在交易所的大门口,待交易所内的交易结束后,得到各种股票的成交价,然后以此为指南,在华尔街的街头自发地进行交易。
正当华尔街股市一派牛气,证券商们欢欣鼓舞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把华尔街变成了废墟。1835年隆冬,一场至今仍然不清楚起因的大火席卷了整个纽约。熊熊火焰将夜晚的天空照得通亮,即使远在一百公里以外,也可以看到纽约明如白昼。纽约那时的供水系统还不完备,消防人员不得不到河流中取水前来灭火,而那天晚上的天气格外干燥,风格外强劲,不出几个小时,纽约的商业中心便化为乌有。以华尔街为中心的几千栋建筑物都被大火夷为平地。今天,我们还可以见到的唯一幸存下来的建筑物仅剩位于百老汇大街与福尔顿大街之间的圣?保尔教堂。
大火带来了无数投保人的损失,人们纷纷申请赔偿,而许多保险公司则无法按规定理赔,剩下的最后一条路就是宣布破产。据统计,当时纽约市的总共26家保险公司中就有23家宣布破产。纽约证券交易所所在的大楼也未能幸免于难,轰然倒塌于那场大火之中。幸运的是,所里的一名叫蒙特的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冒着生命危险从火海中抢救出了交易的档案——这几乎等于挽救了整个华尔街的股市,使得证券交易得以继续进行下去。蒙特先生因此壮举获得了100美元的奖励。土地投机,第一场金融风暴的骤临
纽约虽然惨遭火焚,但由于全国经济继续高涨,纽约的元气也很快得以恢复。当时,全美的经济热点聚焦在房地产业上,而房地产业之所以发展得如火如荼,是因为有许多新的州立银行在扶持。1829年,全美还只有329个银行,仅仅8年后,这个数字就上升到788个。尤为惊人的是,这些银行发行的各种债券和股票更是大幅度上升,从4800万美元上升到了1?49亿美元。银行贷款同期几乎增长了4倍。如此众多的银行实在良莠难分,其中不乏滥竽充数者,乘机冒出来分享炽热经济所带来的成果。
杰克逊为了置美国银行于死地,并抑制金融风险,采取了釜底抽薪的办法,把政府原先存放在美国银行的款项全部抽光,存入几个州银行内。然而,这些得了钱的州银行更是不省油的灯,乘机发放了无数贷款,而很多贷款都押在了房地产上。这与杰克逊的初衷恰恰相悖。他的这些举措不但不能压抑投机,反而刺激了投机。于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泡沫经济由此形成。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扮演了这场经济危机主角的房地产的最大卖主正是联邦政府。1832~1836年,联邦政府经手卖出的土地价值暴涨了10倍。
杰克逊当然清楚这场危机发生的来龙去脉。他认为银行发行的各种土地债券是土地投机的元凶。债券本来只是价值符号,现在却被当成了价值本身,而土地则沦为了一钱不值的东西。于是,他欲下令国家土地办公室只能接受金银两种硬通货来进行土地买卖。然而,他的许多内阁成员却竭力反对,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这场房地产热的受益者。国会中的一些议员也是受益者,所以也对杰克逊的计划加以抵制。杰克逊主意已定,不顾上上下下的反对,于1836年7月11日签发了以金银两种硬通货进行土地买卖的行政命令。
该政策一经出笼,其效果却并不像所期望的那样。投机交易似乎是抑制了,但持有银行土地债券的人们,纷纷到银行挤兑金银。银行则为了加强现金回笼而抓紧收回贷款。西部的银行从东部的银行换回金银后,便抓在手里死死不放。
联邦政府有大量现金结余,都存入了州银行里。1836年,国会经辩论,表决通过了把结余部分分配给州政府的议案。于是,联邦财政每季度抽出900万美元,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发下去。由于联邦财政的提取存款,州银行的银根便因此告急。一些只有少量黄金白银作为后盾的银行就陷入了困境。一些需要贷款作为日常运转的企业只好关门大吉。
股票市场也因此大受影响,股价一挫再挫,投资者们一时间都失去了信心,股票像断了线的风筝漫无目的地坠落。破产的消息每天都在四处传播,自杀的谣传也比比皆是。英国银行为了防止黄金外流,大幅度提高了利息,宁可让棉花大量堆积无人购买。美国的经济因此雪上加霜,遭受了来自英镑的打击。由于英国的利息高,而美国的经济又正处于恐慌时期,英国的资本就不愿再投入美国的证券市场。失去了国外资金支撑的美国股市因而更加疲软。
真是应了物极必反这句老话。美国的第一个最大的牛市兴盛不久,第一个最大的熊市便接踵而至。由于人们对股市短期内反弹悲观失望,所以纷纷慌不择路地抛出手中的股票,每天的成交量高居不下。许多曾经风骚一时的股票都一落千丈,莫里斯运河从每股96美元掉到了64美元。债券在市场上则变成了无人问津的废纸。
这场由土地投机导致的危机迅速扩展到各个领域,致使全国的经济处于一片恐慌之中。90%的工厂宣告破产,商业活动空前冷寂。所幸的是当时全美的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民们因为还生活在自给自足的经济之中,对这场危机尚可隔岸观火。而那些与流通领域相关,或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比如商人、工人、小业主、证券交易商等,就深陷泥潭而难以自拔,成为这场危机中的最大牺牲品。
联邦政府的财政更是受到了重创,财政收入从1836年的5800万美元锐减为1836年的2500美元。且从那以后,政府无债务就成为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神话。灾难中,尚能幸存的银行不得不取消金银本位制,拒绝用金银作为支付手段。
费城证券交易所在这场金融风暴后,元气大伤,从此其规模落在了纽约之后。华尔街也是在风雨飘摇中顽强地支撑着,证券交易所东搬西挪地迁移了好几次,目的无非是为了找一个租金便宜些的地方。然而,经过这场危机的洗礼,劫后余生的华尔街逐渐成为美国金融的象征。
第五章科技革命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铁路与电报的发明和应用,无疑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股市当然也深受其益。电讯淘汰了华尔街人工跑腿传递单据信息的历史,各地股市得以同时获得实时股票交易行情。依靠证券而生存发展起来的通讯传递业也早就了大批的企业和富翁,譬如今天的美国运通银行。更让人叫绝的是,竟然有位大字不识的牛贩子在华尔街出尽了风头。
19世纪无疑是大英帝国的天下,英国人推出了金本位制,各国争相效法,而美利坚恰恰是个缺少黄金的国度。然而上帝再次垂青美国,加州金矿的发现及由此引发的淘金热和西部大开发,再次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在投资过大和经济过热的同时,一场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几乎使华尔街的证券商全军覆灭。铁路与电报,撬起牛市的两大杠杆
1937年的金融危机像一片巨大的乌云笼罩在华尔街上空,久久不能消散。许多以证券为生的人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只有那些既有证券交易的产业又有其他生意可做的人,才得以幸存下来。全球经济似乎在那时候就形成了,欧洲人都撤回了资金,华尔街一派寂寥沉郁。美国的股票、债券在欧洲成了无人问津的破烂,连南美的股票与债券都比美国的境遇要好得多。
1929年经济危机在以往的喧嚣被眼下的静穆所代替,华尔街在这片难耐的沉寂中韬光养晦。与此同时,华尔街的容貌正发生着清新的变化:街的西端一栋栋四五层楼高的风味别致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市政大厦被气派的海关大楼所取代;街的南面原来低矮的商品交换中心也改建成更大更新的商品交换中心。附近的三一教堂这时亦得以重建,成为当时纽约最高的建筑;教堂外表为褐色的砖块装饰一新,塔尖直插蓝天,给华尔街增添了几分威仪。
华尔街韬光养晦的时候,美国的经济也在养精蓄锐,那是冬尽春来的前夜,一场以铁路建设为驱动力的经济高潮正在积极地酝酿当中。
曾创造过股市辉煌的运河,作为交通的动脉与铁路相比,不论是速度效率还是成本,后者都占有绝对的优势。运河在冬日里的北方形同虚设,因为冰冻凝固了流动的运河,何况运河也不是处处可以修筑的。铁路却没有这些限制,其不仅是全天候的,而且可随人意修到任何地方。
自瓦特1784年发明蒸汽机之后,就引发了一场划时代的改变人类命运的工业革命。1829年,英国伟大的工程师乔治?史蒂文森在曼彻斯特与利物浦之间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并开始运营。那时候还没有专利一类的法律,所以,史蒂文森的发明便不胫而走,广为各地所模仿。一场铁路修建热随之在全世界蓬蓬勃勃地兴起。以美国为例,1835年还只有1600公里的铁路投入运营,到了1840年就增加到4800公里,而到了1850年已飞涨到16000公里。
铁路革命性地改变了社会和时空。经济不再被分割成一个孤立的板块,来自世界不同区域的商品会聚到一起参加竞争,商品的流通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流通的加快与流通范围的加大使得物质资料的生产得到强劲的刺激,供需双方不再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区域,而是扩大为一个广阔的市场。
铁路修建热一浪高过一浪,由此产生了巨大的资金需求。很多地方性的铁路经营都靠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起初这类债券只在当地居民中周转,不久,由于证券经纪人的参与,这类债券最终在华尔街露脸。而且在华尔街挂牌上市的各类铁路证券逐渐增多,从1835年的3只增加到1840年的10只,到1845年,这个数目已占居华尔街上市证券的13。
这一时期人类的另一个重大发明也在华尔街这个舞台上成为耀眼的明星。这个发明就是电报。
电报的功用与铁路的功用有相同之处。铁路把实物和旅客从一地运输到另一地的时间缩短了,电报则把信息从一地传播到另一地的时间缩短了。因为有了电报,华尔街犹如长了千里眼、顺风耳,远在大西洋彼岸的欧洲金融动态,不再需要经历漫漫几个月的海上航程才到达华尔街。而且,有了电报,双向的迅速交流也就有了可能,交流的准确性也大大提高。
电报发明之前,法国首都巴黎与其他军事要塞之间,建立了一种称之为快速交流的旗语站,借助各旗语站上挥舞大旗不止的精壮通信兵士的接力,一条命令可以在几小时的时间内从巴黎传到某一个军事要地。这种当时聪明且显得快捷的通信方式与电报相比,简直就是笨拙得太可笑了。然而,在19世纪30年代,华尔街也曾借鉴了法兰西的聪明方式,在华尔街与费城之间搭起了一条旗语联络线。当华尔街开市的时候,站在高层建筑物顶端的人便用望远镜与旗帜一边望一边挥旗,将华尔街上市交易的各种证券的价格一路传到费城。
1929年经济危机时的华尔街通信上的革命,给华尔街的整个运营方式以及市场交易都带来了超乎寻常的影响。分秒值千金,通信是证券交易的载体甚至灵魂。最早的时候,华尔街是靠信差凭双腿或赶着马车一路疾跑,把信息从一个证券商传到另一个证券商,把单据送到有关银行。至于纽约、费城、波士顿等地证券交易所的行情,从此地传达到彼地,价格已是明日黄花,不能反映真正的实时行情了。有了电报行情几秒钟就能达到千里之外,异地之间同步共享实时行情。而且,电报受自然因素影响的程度几乎为零,雷雨交加与晴空万里,电报都可以准确、及时地传播信息。
电报的出现与使用使华尔街活力大增,以前与之分庭抗礼的费城与波士顿证券交易市场,现在再也难以独立自成一体,两个城市不得不时时观望华尔街的行情,于是其金融中心的地位日渐衰落,不久即沦落为陪衬。华尔街则如日中天、紫气东来,无可争议地取得了美国金融中心的地位。
通信传递业在华尔街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使在电报发明之前,许多快递公司就是靠着华尔街速递证券、钱钞等业务,充当脚夫角色而发展起来的。电报发明之后,这些公司的服务项目并设有因此深受影响,仍旧发展壮大着,如今赫赫有名的美国运通银行(American
Express)就是靠这种经营起家,变成一个金融巨人的。红运当头,赶牛赶进股市的大老粗
在这里,我们着重说说一个与这种生意有关,并彪炳华尔街史册的人物。
他的名字叫丹尼尔?朱(Daniel
Drew),1797年生于离纽约10公里开外的一个破败的山庄。朱的家境既然贫穷不堪,就无力供养他上学,因而朱所受的教育相当有限,几乎等于一个准文盲。他的家庭宗教氛围极浓,从小时候起,母亲即以最刻板的基督教教义来对朱施行教育。然而,朱似乎并没有因此而成为一个为上帝奉献一生的宗教人士。他所受的博爱及宽容的基督教教义并没有妨碍他在生意场上的拼搏。
小时候,朱就常为到当地来巡回演出的马戏团工作,专司招徕观众的职责。他在露天场子的外面大喊大叫,引来行人的注意,并进一步把他们劝说进场。这种推销技能使他以后在华尔街的生涯受益良多。1812年,当他只有14岁时,战争爆发,美国大量征兵。他由于年幼,不能参加正规军,就被征用为民兵,报酬是100美元。纽约的海防固若金汤,英国人只在那里虚晃一枪,便掉头而去。朱得了百美元的酬金,却并没有嗅到一丝战争的硝烟气息。但就是这100美元成为他事业的启动资本。
朱刚开始干的就是贩夫走卒的行当。他从当地的农场廉价买来牛,然后贩运到纽约以高价卖出。朱从母亲那里听来的基督教教义似乎并没能阻止朱以一些不道德的手段来榨取钱财。据说,他把牛群运到纽约的前夜,总是大量地给牛喂些盐分很重的饲料,而又不给它们一点水喝。次日,太阳初升的时候,那些被干渴折磨得的眼睛发红,就要被运到屠宰场出卖的牛群,却被赶到河边,让它们充分享受饮水的自由,直到肚子滚圆。这些重量骤增的牛群易手之后,朱便可额外获得不菲的利润。朱的这个故事是否属实已难考证,但是,当时肯定是有许多贩夫走卒是靠这种手段来发财的。其实,这种行为也在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华尔街,华尔街曾经流行一时的术语“水股”,就大抵是来源于贩夫们的这一实践。所谓水股,意即以高过股票的实际价格上市的股票。广而言之,所谓分股也属这一范畴。再说近一点,目前让中国股民闻风丧胆、且股市因此跌跌不休的国有股减持,也是一种掺水圈钱行为。可见,“水股”并非朱的专利,已成为今天的股市中一种司空见惯的普世游戏。
还是回过来再看朱的发迹史吧。在这无数个日起日落中,朱的事业就是一步一步踏着牛蹄印,稳步发展起来的。当初,他只是赶着十几只、几十只牛跋涉来到纽约牛市的小牛贩,8年以后,也就是1820年,他已经是意气风发,挥鞭驱赶着成千上万只牛涌向纽约谋取厚利的巨贾。那时,一只牛可以为他带来不下10美元的利润,一趟长途贩运结束,几万美元便滚滚流进他的腰包。不久,他花巨资买下了位于曼哈顿第三大道与二十六街之间的一个名叫牛头的大旅馆。这使他在纽约的牛市上有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也等于说他终于在纽约的商界打入了一个楔子。
产业变大了,朱不再满足于只做贩牛生意,开始把目光转向华尔街。华尔街那时正红红火火,快速传递各种单据和钱款一时形成巨大需求。朱瞄准了这个市场,便开始了他的快件服务生意,具体地说,就是为人们在纽约市中心与市郊之间快速传递各种单据与证券。
不久,华尔街那激动人心的证券游戏深深吸引和感染着这位贩牛起家的大款。他禁不住跃跃欲试,准备在这博大恣肆的股海中捞一把。刚开始,华尔街上的证券商用嘲讽的眼神打量着他,打量着这个浑身上下牛粪味未除的乡巴佬,且止不住当着他的面挖苦他。然而,朱并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他以他那雄厚的资金和贩牛人那种既狡黠又踏实的精神做起了证券交易。不久,他出众的超凡的驾驭市场的能力,就让人们瞠目结舌。人们开始另眼相看,并追随这位前牛贩子的脚步,跟着他抛出买进。
朱成了华尔街的领袖人物。人们不再独立地判断市场和分析各种股票,而是一味地跟着朱的动作。朱明白这一点,于是也小使诡计,玩弄这些跟风者。一次,他到一家酒吧,装模作样地寻找着谁,然后从裤兜里往外掏手绢,擤鼻子,就在这时一张白纸样的东西被手绢带出飘落在地。朱似乎毫不察觉,而周围的证券商们也都不动声色。朱背着手,立在那里东张西望了一下,甚至还远远地跟某个熟识的人招招手,然后显然是因找不到人而愤愤地离开了那个酒吧。他刚一跨出门,券商们便饿狼一般冲上,把那张遗留在地显然是证券的小纸片抢到手里。大家马上惊喜异常,似乎由此找到某处宝藏的路标——那是一张铁路公司的股票。那阵子,铁路公司正不被市场看好,但这时券商们已顾不得自己的判断,相信凡是朱手持的股票必然是好股。而且,他们还认为朱肯定知道了某些内部消息,不然他不可能手中持有这种股票。于是大家便马上组成一个辛迪加俱乐部,聚集资金购买了3万股这种股票。之后,大家便坐等佳音。然而,喜讯没有如期而至,相反,那只股票一泻如水,一天狂跌十几点,不到一个星期,这只股票便成了地地道道的垃圾股。许多人因此偷鸡不成蚀把米,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朱却如同当年赶着千万头健牛一样地乘胜前进,于1836年,与他人合作建起了证券交易所,并于3年后干脆卖掉了手中的牛头旅馆,专心一意地投身于证券生意。从后,朱成了华尔街叱咤风云的人物,资产不断增值,最后达到了1600万美元,从一个贩夫走卒跻身于全美巨富之列。天佑美国,淘金热淘出个大金娃
19世纪30年代的那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到了1843年慢慢得以平复。同时,从墨西哥版图上划过来的加利福尼亚州,因黄金的发现而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淘金热,这场淘金热加快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并推动了又一个经济高涨。
加州的黄金宝藏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发现的。
1848年1月,也就是墨西哥将要同美国签订和约而把加州卖给美国的前一个月,一个叫詹姆士?马歇尔(James
Marshall)的修渠工,在将河水引至一个巨大水轮而产生动力时,发现了河里的金豆。当时他惊呆了,知道自己可能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金矿。
加州有金矿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从全美各地蜂拥而至,瞪着血红的大眼四处掘金。从此,一场以淘金为起因的西部开发热,在美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8世纪及19世纪初,黄金的地位非同小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黄金一直充当着一般等价物的角色。纸币出现后,金融市场也因此形成潜在的威胁,即市场可能因纸币的流通量超过实际的需要量而出现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通胀的出现,1821年,英格兰银行率先采用了金本位制,即确定英镑有一定的含金量,并按这个比率与黄金自由兑换。英国在19世纪具有无可争辩的世界霸主地位,因此英格兰银行相应地在全球独占鳌头,英镑成为全球的通用货币。由于英格兰银行宣布了金本位制,世界各国为了贸易的需要,便都纷纷购买黄金,增加黄金储备。
实行了金本位制,黄金就变成了价值基础,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得到严格控制。也正因为如此,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财政状况主要取决于该国黄金储备量的大小。
上帝再次垂青了美利坚合众国。加州发现黄金之前,美国还是个十足的贫金国。1847年,全美黄金年产量只有区区43000盎司。由于加州黄金的发现和发掘,次年,全美黄金年产量就增加了十几倍,达到484000盎司。1849年,这个数字翻到1935000盎司。而到了1853年,全国的年黄金产量居然高攀到3144000盎司。黄金产量的高速递增,带来了美国的经济繁荣,财政收入也随之大幅增长,从1844年的2900万美元增长到1854年的7300万美元。
黄金产量的急剧增加,也加大了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同时支持了美元的地位。曾几何时,逃逸出美国的外国资本现在却争先恐后地涌进美国,投资于铁路等。美国的外债也由此攀升,从1847年的1?3亿美元增加到1857年的3?8亿美元。
资金的大量投入,使得美国的铁路长度不断高速增长。铁路的建设增加了钢铁的需要量,钢铁的增产又增加了煤的消费量。于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序幕由此拉开。在这场经济竞赛的大潮中,纽约也不甘寂寞。开拓者西去了,纽约并没有清冷,各州的银行增大了在纽约的存款,为的是他们的顾客在纽约做生意时更方便一些。棉花、小麦等商品在纽约的交易一派火红。欧洲与美国的买卖大都在纽约成交。可以想象,经济活动的空前活跃必然带来金融活动的兴盛局面。
但是,华尔街已不像从前,只有几只股票你方唱罢他登场,这五花八门的股票已不下千余种,所以股票价格的上涨幅度倒不如经济增长那样来得迅猛。据统计,那时在华尔街露脸交易或挂牌上市的铁路股票有360只,保险股票75只,银行股票则多达985只,另外还有几百种公司的股票以及联邦债券、州债券等。
很有意思的是,上述股票大都不能粉墨登场,堂堂正正地在纽约交易所交易,而是在街头巷尾或咖啡馆等地,以非正式的方式买卖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仍然是武大郎开店,奉行其一贯的不让圈外人轻易涉足的保守作风。因此,许多证券便在得不到正名的情势下只好在场外买卖。于是,一方面,纽约证券交易所里每天成交的总量仅在6000股左右徘徊;而另一方面,场外成交的总量却多达7万股。
华尔街一派喜气洋洋,无论是新来的经纪人还是原来的证券商都意气风发,春意盎然。当时,一种泰然自若的投机冒险心理主导着华尔街,证券商们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去炒股,今天是百万富翁,明天或不名一文,但绝不自叹自艾,依然快快活活地继续在华尔街等待和追求另一个高潮。一些骗子也沉渣泛起,以各种耸人听闻的手段去榨取钱财。
顺便提一提罗伯特?西依勒(Robert
Schuyler)其人。这位当时让大家瞠目结舌的人,既是两个公司的老总,又出生于名门世家,他的叔叔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即前面提及的赫赫有名的官至联邦财政部部长的合众国元勋。他的祖父是联邦军队的将军。1854年,审计发现西依勒的公司账务有问题。正当人们等待发掘出更大的问题时,西依勒站出来,信誓旦旦地发表声明:他会就一切可能的问题向投资者作出完满的解释。可是,不到一个星期,骗子西依勒就星夜潜往加拿大,从此不再露面。而后来人们发现,西依勒作假印制了两万股股票出售,所得的200来万美元尽入私囊。令人不解的是,西依勒逃往加拿大后,并没有遭到遣返,他在那里过着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生活,直到老去。是祸难逃,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
但历史车轮滚到1857年的时候,繁荣的华尔街正慢慢地酝酿着崩溃的危机。这场危机势不可免,而且规模更大,影响更深。那时,美国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建筑在债务之上。豪华的住宅,西部的土地,奢侈的家具全都维系于一条长长的债务链上,无论哪个环节出了差错,一场信用金融危机就会骤然爆发。
数年开采,加州的黄金生产量正从高峰下行。欧洲的战争已经结束,从而减少了对美国棉花的需求。美国的经济因需求下降而逐渐萎缩,失业率开始直线上升,工厂开工不足,大众百姓又开始感受到贫穷的威胁。
原来投入纽约金融市场的资本正悄悄撤出。西部的农民急需取出存款去支付债务,而欧洲的资本也因美国经济堪忧而纷纷退回本国。
华尔街上空乌云密布,许多原先一路上扬的股票现在却急转回头,步步下滑,一周内就掉了20%~40%。银行岌岌可危,由于存款大量外流,银行吃紧,许多银行不得不关门停业。那些尚在营业的银行门口,每天从早到晚排满了挤兑存款的储户。一时间,华尔街处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银行的股票几天之间居然跳水达80%。
曾经叱咤风云的证券商们现在大难临头,纷纷中箭落马,那位此前提到的股海弄潮的枭雄雅各布?李特,就是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结束了显赫而光荣的证券投机生涯,且从此再也没能东山再起。
欧洲各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纷纷提高利率,加速将资金引入国内,华尔街境况于是雪上加霜。到了10月中旬,大多数银行都结束了金本位制,四处筹措银根。挨到12月初,银行终于恢复了正常营业,但金本位制一去不复返,银行改用硬币结算。
经历了这场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华尔街的经纪人伤亡过半,风暴中所造成的1?2亿美元的亏空使他们永远告别了华尔街。许多期货交易市场也随之消失,曾因淘金热而兴盛一时的矿产交易中心已成为明日黄花。一些有幸逃过1837年那次危机的证券商们终究没能逃过突如其来的此劫。
第六章南北战争硝烟中的证券市场
战争是毁灭的同义词,但战争也带来需求,刺激经济。19世纪60年代的南北战争在伤亡惨烈的同时,也因战争债券的大量发放和人们对战争结果的预期,而一扫50年代末期经济危机的阴霾。那可真是证券市场的黄金时代呵,华尔街车水马龙,经纪人和券商个个喜笑颜开,白天的正常买卖已难以满足需求,以致出现了一天24小时日夜交易的奇观。大时代必然出现大手笔,而这年头称雄股市的却是个摆渡出身的老水手。请别见笑,他那在股市战役中胸中藏海,指挥若定,神出鬼没的几招,让那些早先试图算计和嘲弄他的达官贵人和投机商们统统落得个欲哭无泪的结局。因祸得福,战争激活了经济也振兴了股市
南北战争从1861年爆发到1865年结束。这场临场历经4年的战争,是西方国家继拿破仑东征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战争。战争不免劳民伤财,且死伤惨重,但战争也会带来需求,刺激金融。
早在南北战争爆发之前,南北双方都因1857年开始的经济危机而面临着沉重的财政困难。北方联邦政府的赤字预算已经持续了4年,基本上靠拆东墙补西墙来维持日常运转。政府债台高筑,债务人从1857年的2800万美元直迫1860年的6500万美元。南方政府的日子更是捉襟见肘,已到了不能给国会议员发工资的地步。
战争爆发后,联邦政府的开支骤然剧增6倍之多,每天上百万的美元在战火硝烟中化为乌有。1861年隆冬,北方的银行全都停止了用黄金还债,联邦政府于是对簿公堂,坚持要银行使用黄金作为支付手段。
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要打下去,就需要筹措军饷。一般而言,政府可以采用三种手段来应对此事。
第一,政府可以增加赋税。联邦政府的确这样做了,几乎所有可以抽税的门道都用上了。个人所得税便起始于那个年代,国家税务所局也因此诞生。据统计,南北战争中31%的军费开支来源于个人所得税。
第二,印制钞票。而联邦政府的印钞机在南北战争中就一直没有停过,前后一共印制了4?5亿美元,13%的军费就来源于印钞机。南方政府由于开源乏力,更只能乞灵于印钞机,50%的军费竟然都是从印钞机中发掘出来的。由于印制钞票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作保证,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远远大过了其所代表的物质,于是通货膨胀就成了必然的结果。事实正是如此,北方的价格上涨了180%,而南方的物价更如脱缰的野马,上涨了9000%。
货币的滥发对华尔街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市场上美钞与黄金可以并行流通,但并非并行不悖。黄金在那个时代还执行着价值尺度、贮藏手段的职能,人们大都相信持有黄金就意味着保值,于是纷纷用纸币买回黄金,然后将黄金深藏起来。于是,黄金便在市面上渐渐销声匿迹。但是,政府要求诸如海关报税等场合需要黄金支付,于是华尔街上的黄金投机就变得活跃起来。如果南方军队获胜,北方处于不利地位,黄金自然就显得极为金贵,于是,黄金的价格上扬或者回落都与战事直接相连。而战事的胜败实在难以推测,于是纽约证券交易所就停止了黄金交易。然而在华尔街街头四处徘徊的经纪人们并不甘心,他们很快组织了一个称为格里宾消息之家(Gilpin?s
News
Room)的黄金交易所,任何人只要愿意付25美元的年费,都可以加入。在这里,黄金的价格继续与前线战事直接相连。许多经纪人为了准确获得战事的发展,自己派密探到前线刺探军情,掌握最近发生的战况。于是,咄咄怪事便出现了,掌控军队并直接指挥作战的联邦政府反倒闭目塞听,而黄金投机商们却消息灵通,对前方战事了如指掌,以至于林肯总统据说都必须到华尔街了解最新的战况。这位大名鼎鼎的总统曾在葛底斯堡(Gettysburg)发表过著名的演讲,但是又有谁知道,葛底斯堡战役的结果,华尔街的经纪人比林肯总统还早知晓。
由于黄金价格的上扬与南方军队的胜利直接挂钩,因此,在华尔街进行黄金投机的经纪人们便遭致一片讨伐声。人们指责他们是“南方的鹰犬”,“李将军在华尔街的左翼”……林肯总统也对他们公开进行了谴责。然而,投机商们却姑妄听之,依然活跃。
政府终于痛下杀手,于1864年6月17日下令:黄金交易只能在经纪人事务所进行,否则就是违法。但是,黄金投机越禁越活跃,以至于那条禁令仅仅两星期后就夭折了。格里宾消息之家又恢复了宾客盈门,车马塞路的盛况。原先禁止交易黄金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眼看黄金交易如火如荼,势不可当,自然不肯眼见着别人挖自己的墙脚,于是便在J?P?摩根(Morgan)等人的主导下,成立了纽约黄金交易所,让黄金交易的规模做得更大,原来的格里宾消息之家也就寿终正寝了。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谈第三种筹措军费的方法。第三种方式比前两种显得仁义得多,那就是借贷。较前两种,第三种至少可以让人们看到微茫的希望。如果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