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內容簡介: |
选择《我国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模式》这一题目进行研究,首先源于对目前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关注,其次也是由现今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困境所引发,并受当前理论研究发展趋势的推动。
——这是一个亟待重视的研究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构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人事人才公共服务能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人事人才公共服务职能,拓宽人事上作领域的重要途径。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作为政府人事部门提供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一种新兴高效形式,与传统服务形式相比有何优势,其发展现状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国外有何发展趋势,我国应该如何提高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绩效,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需求?
作为对以上问题的问答,本文尝试应用公共管理理论、电子政务理论和信息管理学理论,结合我国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发展的实践,在梳理我国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三种典型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概念,分析我国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现状,发现进一步发展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总结和借鉴国外的基本做法与经验,指出了门户网站即载体的建设是提高我国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提出发展我国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总体思路,以为我国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实践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支持。
——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从全球角度看,可联网成为了公众实现权利、选择服务的一种手段、工具和渠道。从1993年美国宣布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开始,由信息技术引发的政府管理创新,推动着当代全球政府行政改革,传统的行政模式正逐步向信息时代新的公共管理模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致力于把提供“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电子化服务”作为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方式。美国、加拿大、欧盟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网站建设居于全球领先的位置,已经从技术导向阶段进入到了服务导向阶段。在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方面,发达国家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实现程度较高,服务内容比较丰富,服务对象比较全面,重视服务的个性化和专业化。
|
目錄:
|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析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政策意义
第一章 两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相关概念
一、相关概念
(一)公共服务
(二)人事人才公共服务
(三)电子政务
(四)电子化公共服务
(五)人事电子政务
二、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概念及其体系
(一)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概念界定
(二)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特点
(三)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主体和客体
(四)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载体
(五)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内容
第二章 面向公共膈务的电子政务的发展
一、全球电子政务建设浪潮
(一)ICT应用和电子政务的发展
(二)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的态势
(三)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的特点
二、典型国家和地区电子政务实践
(一)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二)新加坡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欧盟电子政务的发展
(四)香港电子政务的发展
第三章 我国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发展
一、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几种典型模式
(一)基于非固定栽体的单一服务模式
(二)基于一站式服务机构的单一服务模式
(三)基于人事门户网站的集成服务模式
二、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
(一)初步建立阶段(1999年-2000年)
(二)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2003年)
(三)全面推进阶段(2004年-至今)
三、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成效
(一)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卓有成效
……
第四章 美国联邦政府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实践与启示
第五章 发展我国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总体思路
第六章 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
第七章 我国网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第八章 结论和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