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1010.0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NT$
602.0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NT$
352.0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NT$
367.0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NT$
500.0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內容簡介: |
即将过去的201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政治上,全球主要大国产生了新一届领导人;在经济上,世界经济跌宕起伏。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增长乏力,欧债危机一波未平,美国“财政悬崖”一波又起,而新兴经济体受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和外部市场条件恶化的双重影响,增长步伐亦在放缓。自2011年一季度至2012年三季度,中国GDP增速也连续7个季度下滑。总体而言,当今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后危机再平衡、再调整的过程当中。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的问题不同,但是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深化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了政策预调微调力度,目前已经呈现出经济运行企稳、结构调整加快、民生继续改善的积极变化。展望今后一个时期,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矛盾远未解决,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明显增多,全球经济总体低迷的状况可能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甚至有人认为,欧元区和美国存在着走向长期低增长、高失业、高债务和高风险的“新常态”的危险。在此背景下,从短期看,一方面,国际市场会持续疲软,贸易保护主义将继续并有所抬头,对我国出口的不利影响可能会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国内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一时难以取得明显成效,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仍不巩固,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内在矛盾非常突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适时适度进行微调预调,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仍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而要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快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突破,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转方式的关系。从中长期发展来看,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潜力,前三十年发展所依托的许多优势并不会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完全消失。正如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那样,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社会生产力基础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人力资源丰富,生产要素综合优势明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其中,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大潜力之所在。我国的城镇化率2011年刚刚突破50%,城镇化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就是1000多万人进城,按西方国家的人口规模,就是一个不小的国家;即使在提高现有城市化的质量方面,亦有拉动内需的巨大潜力。这样的市场、规模与机遇,世所罕见。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离不开企业的转型与发展。当前,我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当今世界处于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孕育期,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初见端倪,数字化制造、个性化生产将会深刻影响全球的制造与服务版图,而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欲借此挽救美国制造业颓势,重振美国经济以摆脱金融危机,加之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的能源成本显著降低,部分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开始回流到美国。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使得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比较优势不断减弱,不少国际订单转向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等地。因此,中国企业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可以说,中国企业的转型发展是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提高居民收入和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怎么转?向哪转?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中国企业已在艰辛的探索中呈现良好的开端,部分企业通过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持续不断地推进自主创新,通过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等多种方式在提高附加价值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我国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着核心技术难以突破、高端人才普遍缺乏、市场化改革不够深入等困难。“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处于历史转折机遇期的中国企业,要在国家市场的汪洋大海中破浪奋进,就必须克服一切困难,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若干处于世界前沿的技术,通过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是否真正强大,就在于其是否拥有大量强而优的企业。企业兴,则国兴;企业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相信,这个伟大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我国各族人民继续努力奋斗,更需要中国企业家们的开拓进取与不懈努力。衷心祝愿广大中国企业家们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更加有所作为!
|
目錄:
|
上 篇
第一章 2012年企业发展环境回顾与2013年展望
1.1 2012年企业发展环境回顾
1.1.1 国际经济依然复苏乏力
1.1.2 国内经济逐渐企稳回升
1.2 2013年企业发展环境展望
1.2.1 国际经济缓慢复苏
1.2.2 中国经济进入次高速增长时期,但中长期仍应乐观
1.3 若干行业分析
1.3.1 煤炭产业
1.3.2 钢铁产业
1.3.3 房地产业
1.3.4 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
1.3.5高端装备制造业
1.4 综合性讨论
1.4.1 政府宏观政策的走向
1.4.2 企业的应对策略
第二章 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
2.1 当前国有企业发展状况
2.1.1 国有企业的总量结构分析
2.1.2 国有企业的布局状况分析
2.1.3 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分析
2.2 过去一年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状况
2.2.1 过去一年国有企业发展继续取得成效的同时遇到较大困难
2.2.2 国有企业社会负担仍然比较沉重
2.2.3国有企业改革和管理继续推进
2.3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
2.3.1 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可能长期化
2.3.2 关于国有经济布局和战略性调整
2.3.3 关于国家所有权机构如何行使股东职责
2.3.4 关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2.3.5 关于完善公司治理
2.3.6 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4 综合性讨论
2.4.1平衡四个关系应对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可能长期化的局面
2.4.2制定明确的国家所有权政策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要求
2.4.3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2.4.4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2.4.5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体制
第三章 中小企业发展
3.1 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3.1.1 总体状况
3.1.2 规模特点
3.1.3 区域分布
3.1.4 产业与行业分布
3.2 年度主要政策分析
3.2.1国家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3.2.2政府采购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
3.2.3发布“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
3.2.4颁布中小企业划型标准
3.2.5清理取消各种不合规收费及审批事项
3.2.6加快发展小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
3.2.7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3.2.8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3.2.9实施结构性减税
3.3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3.3.1 市场需求放缓、效益明显下滑
3.3.2 融资难、融资贵成为焦点
3.3.3 减税未完全落实、减负力度有待加强
3.3.4 土地水电等成本趋势性上升
3.3.5 劳动力成本上涨、结构性招工难持续影响
3.3.6 大宗原材料价格大起大落
3.3.7 市场化环境仍有待改善
3.4 综合性讨论 147
3.4.1 经济下行期需更加重视中小企业发展
3.4.2 提升就业质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4.3 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3.4.5 加强中小企业培训等服务体系建设
3.4.6 通过深化行政职能转型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3.4.7 支持中小企业创新
3.4.8中小企业也要高度重视转型发展战略
第四章 中国的外资企业
4.1外资企业过去一年发展基本情况
4.1.1 2012年利用外资的基本形势
4.1.2 2012年利用外资的主要特点与成效
4.2中国过去一年利用外资的基本特点和成效
4.2.1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和竞争环境日趋公平、透明
4.2.2 吸引外资更加注重优质要素:技术、环保、引制和引智
4.2.3 外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
4.2.4 欧盟对华投资由降转增
4.3过去一年利用外资的政策回顾与进展
4.3.1宏观政策调整: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4.3.2外商投资产业政策导向:优化外资结构和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4.3.3微观政策突破:完善外资管理机制
4.4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新动向
4.4.1成本驱动型和污染能耗型外资企业开始撤离
4.4.2科技类外资企业开始加大在中国的投入
4.5 综合性讨论
4.5.1独资化趋势明显
4.5.2合资性经营仍将持续稳定存在
4.5.3外资企业加强在华创新步伐和创建开放创新系统
4.5.4 外资企业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参与加深
4.5.5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外商投资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
5.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危机后的徘徊期
5.1.1 全球FDI继续恢复但仍未达到危机前最高水平
5.1.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处于高速增长中的徘徊期
5.1.3 中国企业“走出去”亟需新动力
5.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37家企业的情况调查
5.2.1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
5.2.2调研数据初步分析
5.3.3结论
5.3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
5.3.1、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活跃
5.3.2、外部机遇和内在需求促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
5.3.3、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5.4 综合性讨论
5.4.1 中国企业国际经营的多样化
5.4.2 企业国内外经营的平衡
5.4.3 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整合
5.4.4. 企业和国家的协同
5.4.5 “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结合
六章 中国企业的并购与重组
6.1 中国企业并购市场特征
6.1.1并购市场活跃、交易次数持续上升
6.1.2少数主要行业引领并购重组
6.1.3 跨境并购继续活跃
6.1.4 并购重组呈现新特点
6.2 重点行业并购重组情况
6.2.1 汽车行业:车市日趋理性、本土品牌海外并购
6.2.2 钢铁行业:产能正处高位、短期难出低谷
6.2.3 房地产行业:主要指标回落、产业政策环境趋紧
6.2.4 煤炭行业:小产能淘汰、大企业集团建设提速
6.2.5 金融行业:跨国经营、金融机构走出去
6.2.6 医药行业:市场孕育、政策引导加快并购
6.3 2011—2012年度中国企业并购重组政策分析
6.3.1各行业“十二五”规划细则出台
6.3.2房地产行业遭遇最严厉调控政策
6.3.3外资入境并购安全审查程度更加规范
6.3.4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制度改革与完善
6.3.5出台关于流通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6.4 美、日、韩三国并购重组的历史经验分析
6.4.1 美国企业并购历史与经验启示
6.4.2 日、韩企业并购历史与经验启示
6.5综合性讨论
6.5.1 并购重组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6.5.2 当前推进并购重组的制度环境仍需进一步完善
6.5.3促进并购重组中要高度重视保护市场自由竞争防止垄断
6.5.4 多方结合促进并购重组健康发展
第七章 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
7.1 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推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深入发展
7.1.1 政府政策鼓励企业社会责任发展
7.1.2 社会组织积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
7.1.3 企业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和管理
7.2从公益到价值导向:2012年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新进展
7.2.1 2012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新进展
7.2.2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主要问题——社会诚信普遍缺失
7.2.3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趋势
7.2.4 中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之异同
7.3 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
7.3.1 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概况
7.3.2中国政府和各类组织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建设
7.3.3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7.4 综合性讨论 281
7.4.1 社会责任实践的提升对企业经营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7.4.2 当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普遍缺失但各方仍在积极努力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建立
7.4.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减少SA8000等全球标准带来的不利影响
7.4.4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 284
下 篇
总报告:当前我国企业转型发展的进展、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及调查情况
二、企业转型发展的进展情况
(一)部分企业在提高附加价值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二)强化品牌经营是众多企业的共识
(三)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模式
(四)企业普遍重视通过引进现代管理技术和工具推动管理转型
(五)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
(六)企业普遍加强了对国际和国内市场的拓展步伐
三、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一)核心技术难以突破
(二)高端人才普遍缺乏
(三)市场化改革不够深入
(四)税费负担过重
(五)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不高
(六)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四、政府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及效果
(一)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扶持力度
(二)鼓励管理创新,打造自有品牌
(三)加强高端和特色专业人员引进与培养
(四)支持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发展
(五)加快有利于企业转型发展的产业组织建设
(六)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五、进一步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创造有利于企业形成稳定预期和长期行为的政策环境
(二)有机结合企业转型发展中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的作用
(三)简化审批、加强服务,建设公正透明的商业环境
(四)加强人力资源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就业质量和稳定性
(五)加强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支持政策
(六)进一步完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
(七)更加注重普惠性的政策措施
(八)以差别化金融政策促进企业转型发展
专题一:转型发展文献综述
1.1中国企业转型发展的内涵
1.1.1对转型发展的理解
1.1.2企业转型发展模式
1.1.3转型发展与转型升级
1.1.4转型发展的定义和六种主要类型
1.2企业转型的动因及影响转型效果的因素
1.2.1企业转型的动因
1.2.2影响转型效果因素
1.3中国转型发展的有关实证研究
1.3.1宏观层面
1.3.2区域层面
1.3.3行业层面
1.3.4总结
1.4文献综述的主要启示
专题二:部分追赶型经济体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政策与经验
2.1 日本企业转型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相关政策
2.1.1战后产业复兴及高速增长时期主要促进重点产业发展
2.1.2稳定增长时期开始实施技术立国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
2.1.3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着重促进设备更新换代(20世纪80年代)
2.1.4经济全球化时期重点培育新兴产业(20世纪90年代至今)
2.2韩国企业转型发展的五个阶段
2.2.1上世纪60年代前重点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保护国内工业
2.2.2上世纪60年代重点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工业
2.2.3上世纪70年代重点支持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发展
2.2.4上世纪80年代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2.2.5亚洲金融危机后重点推进大企业结构调整
2.3台湾企业转型升级的四个阶段
2.3.1第一次进口替代时期(1953-1959)
2.3.2出口扩张时期(1960-1972)
2.3.3发展重化工业为主的第二次进口替代时期(1973-1990)
2.3.4发展创新知识产业时期(1991年至今)
专题三:我国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政策演进
3.1“九五”时期: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1.1该时期主要任务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国企改革
3.1.2 本时期促发展的战略思路是完善经济体制和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3.1.3“九五”时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措施
3.1.4“九五”时期政策措施的特点和效果
3.2“十五”时期:积极主动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3.2.1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
3.2.1“十五”时期促进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坚持推动结构调整
3.2.3“十五”时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
3.2.4“十五”时期政策措施的特点和效果 52
3.3“十一五”时期: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3.1“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3.3.2“十一五”时期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转型发展的思路
3.3.3“十一五”时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
3.4 “十二五”时期:突出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4.1面临国际经济不景气及国内增长阶段转换的双重压力
3.4.2“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转型升级的思路
3.4.3已经出台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
专题四:中国企业转型发展的行业调查研究
4.1我国纺织工业转型发展的调查研究
4.1.1纺织工业的发展现状
4.1.2纺织工业转型发展的举措与进展
4.1.3对我国纺织企业转型发展调查的情况
4.1.4 纺织工业转型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4.2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的调查研究
4.2.1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4.2.2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4.2.3转型发展的举措与进展
4.2.4推动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着力点
4.3中国医药制造业转型发展情况
4.3.1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状况
4.3.2近年中国制药企业的转型发展举措与主要进展
4.3.3医药行业转型发展面临的制度障碍
4.3.4制度调整促进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发展
专题五: 中国企业转型发展的地区实践与经验
5.1中国企业转型发展的地区特征总体分析
5.1.1各地区企业转型发展有较大共性和显著差异性
5.1.2多重因素造成了各地区企业转型发展的差异性
5.2广东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进展和举施
5.2.1“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5.2.2产业转型升级的进展
5.2.3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些举施
5.3 上海和江苏工业企业转型发展情况
5.3.1两地经济和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5.3.2两地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的情况
5.3.3两地工业企业转型的主要成就、经验与问题
5.4 浙江省企业转型发展的情况
5.4.1转型发展成效
5.4.2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5.6 湖北省转型发展调研分析
5.6.1经济和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5.6.2 转型发展的情况
5.6.3 关于促进工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5.7 四川省企业转型发展的地区实践与经验
5.7.1经济和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5.7.2转型发展的促进措施及效果
5.7.3 主要成就与经验
5.7.4 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