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伤痕文学之发轫 刘心武成名作 刘心武不仅解码红楼,更以真诚的态度,思考生活的真实 一部具有文学史意义的、展现教育问题的小说;
一份记录反常时代里人们生存状态的档案。 什么是刘心武撕扯不去的符咒,为何又伴随他的余生?答案尽在此书中。 1.本作品集深刻揭示了知识分子对自主精神的渴望、“文化大革命”给青少年留下的心理创伤和十年浩劫后普通家庭的生存状态等深刻的社会问题。
2.为刘心武早期获得众多荣誉的三部作品合集。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录了刘心武两部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班主任》和一部中篇小说《立体交叉桥》。其中《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小说触及了中国长期以来被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异化的人性,唤醒了人们内心压抑已久的情感,成为当时文学思想解放的一次重要尝试。一般认为,这篇小说划分了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界限,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關於作者: |
刘心武,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其人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视为“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并获1978年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1979年,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再次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外,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20世纪90年代后,刘心武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
內容試閱:
|
六
五点刚过,张老师骑车抵达宋家的新居。小院的两间东屋里,东西还来不及仔细整理,显得很凌乱。比如说,一盆开始挂花的“令箭”,就很不恰当地摆放在了歪盖着塑料布的缝纫机上。
宋宝琦的母亲是个售货员,这天正为搬家倒休,忙不迭地拾掇着屋子。见张老师来了,她有些宽慰,又有点羞愧,忙把宋宝琦从屋里喊出来,让他给老师敬礼,又让他去倒茶。我们且不忙随张老师的眼光去打量宋宝琦,先随张老师坐下来同宋宝琦母亲谈谈,了解一下这个家庭的大概。
宋宝琦的父亲在园林局苗圃场工作,一直上“正常班”,就是说,下午六点以后就能往家奔了。但他每天常常要八九点钟才回家。为什么?宋宝琦母亲说起来连连叹气,原来这些年他养成了个坏习惯:下班的路上经过月坛,总要把自行车一撂,到小树林里同一些人席地而坐,打扑克消遣,有时打到天黑也不散,挪到路灯底下接着打,非得其中有个人站起来赶着去工厂上夜班,他们才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