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作者松村一人是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东京大学文学部哲学学科毕业,曾任法政大学教授,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在日本几场哲学论战中崭露头角。他的这本《黑格尔的逻辑学》著作,是在二次大战中写成,在战后才出版的。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黑格尔逻辑学进行的系统分析,视野广阔,细致入微,提出的一些新问题和见解,比起当时可以见到的一些苏联学者的有关介绍性论文,有过人之处。
|
關於作者: |
《小逻辑》、恩格斯《费尔巴哈论》等,俄文有列宁《哲学笔记》,中文有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韩树英
1922年生,辽宁省大连市人。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早年留学日本,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副会长。主编《通俗哲学》、《马克思
主义哲学纲要》等,著有《哲学与社会主义》等。
|
目錄:
|
译者前言
新版前言
序
黑格尔的逻辑学
一,黑格尔逻辑学的对象
二,作为范畴批判的逻辑学
三,黑格尔逻辑学中的发展一
四,黑格尔逻辑学中的发展二
五,有论、本质论、概念论
六,有、无、变
七,变的两个环节和向实有的过渡
八,实有
九,自为之有
十,从自为之有到量的过渡
十一,量
十二,定量、数
十三,外延之量和内涵之量
十四,量的无限
十五,康德的二律背反
十六,关于量论中的真无限
十七,尺度一
十八,尺度二
十九,关于从尺度向本质的过渡
论现实的矛盾——关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一,问题的提出——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是什么?
二,问题的概貌以及关于逻辑的矛盾和现实的矛盾的区别
三,一个历史的考察——关于康德的“实在的对立”的含义和局限性
四,相关性和现实的矛盾的区别,以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基本的二元论”的批判
五,黑格尔逻辑学的“对立”概念探讨——之一、关于实在的对立和实在的非对立
六,黑格尔逻辑学的“对立”概念探讨——之二、关于相关性和逻辑的矛盾的混同以及现实的矛盾的“逻辑化”
七,关于黑格尔逻辑学的“矛盾”概念
|
內容試閱:
|
二,作为范畴批判的逻辑学
我在前一章中已明确指出,黑格尔逻辑学的对象,简言之就是范畴。不过,仅只这些,还没有说明黑格尔研究范畴的独特方法。我已经说过,黑格尔的研究是亚里士多德以后最广泛的范畴研究,即是说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以外任何哲学家都不能与之比拟的丰富的范畴。黑格尔是企图网罗全部范畴的。当然,所谓网罗全部范畴,只是就科学发展的特定阶段而言,这种工作是决不能一劳永逸地一举完成的。因为,如果科学的进步发现了新的最普遍的规定,逻辑学就必须将它吸收到自己里面来,从而和科学共同前进;即使是已经发现的范畴,也会随着科学的进步而日益丰富它的内容。而作为科学之哲学概括的逻辑学,要不断地去探求范畴的总体这是不言而喻的。
对全部范畴既可以作简单的枚举和毫无联系的研究,也可以作有联系的考察。黑格尔是企图在他的逻辑学中展开范畴的整个体系的。他企图从必然联系中来把握各个存在领域所共同的、最普遍的全部规定。这个问题,如果从主观方面来说,也可以这样表述:他是企图说明凡是对对象作全面考察的场合所不可缺少的最普遍的观点的总体。
在这种整体地去处理范畴的做法中,可以看到黑格尔的最具有独创性的地方:一个是从最单纯的东西出发,在必然联系中逐步展开范畴的发展观点;另一个是黑格尔为此目的而对各个范畴所进行的独自的批判。这两者当然是不可分的,不过,我打算从后者开始进行说明。
任何人读黑格尔的逻辑学都可以看出,黑格尔是从“有”这样单纯的范畴出发,逐步展开更为具体的范畴的。人们也可以看到,每个范畴都不过是整体的一个环节。不过,通常人们的注意力被黑格尔的范畴的“自我发展”所吸引,而往往忽略它的真正的意义,即对各个范畴的批判在认识上的意义。本来,并不存在范畴的自我发展,这是黑格尔的根本错误之一。在表现实在发展各个阶段的各种概念之间,会存在着发展阶段这种联系。然而,在为一切阶段所共有的各种规定之间,却并不存在现实的发展的这种联系。它们是同时并存的规定;如果在这里看到发展,那不过是认识的发展,是所经历的同时的联系的思维过程。我们只有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探索到黑格尔对各个范畴的态度的积极意义。其实,这也是由黑格尔自己说得十分明白的,在这里也可以看到与黑格尔的思辨和形而上学的一面所不能比的深刻见解。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说道:“在通常意识里,关于思想型式(范畴)的真理问题就从来不会发生。据此,逻辑学的职务,亦可以说是在于研究思想的型式以察其把握真理的能力和限度。”
(着重点是引者加的)在黑格尔看来,通常人们认为只有把范畴应用于对象时才发生真假的问题。然而问题不能局限于此,人们还必须把范畴即最普遍的规定本身作为对象,来研究它的认识价值问题。如果说,考察对象时所不可缺少的最普遍的观点的全体就是范畴的体系,那末,各个范畴就是全体观点的一个方面、一个环节,而在全体之中占有特定的位置,有着它的局限性。每一范畴虽然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但单它本身仍不过仅仅是一个方面,是有局限性的观点。考察它的局限性,明确各个范畴的肯定内容,同时又探索它的否定面,这就是黑格尔的独特的范畴批判。当然,这种普遍的观点的全体也还是抽象的,认识不能到此就算完结。不过,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科学的逻辑学,它内部的全面性的要求,则在于探究各个范畴的界限和它的否定的环节。
黑格尔在《小逻辑》的《概论逻辑学性质》这一部分中,批判了旧形而上学、经验主义、批判主义、直接知识的立场。贯穿在其中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上述的真正的范畴批判的要求。首先就旧形而上学来说,在黑格尔看来,它的无批判性并不在于它认为可以用思想去把握对象本质这种朴素的态度。在这一点上,旧形而上学比批判哲学是更为正确的。那末,把它说成无批判的,其理由究竟何在呢?这就是,旧形而上学虽然例如以世界这种整体的东西作为对象,却满足于用一个一个的范畴来乱套,而不知道各个范畴的界限。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即“它认为思想规定,在抽象状态下(即不考虑它的联系),其本身就是有效用的,可以成为真正实在的谓词。这种形而上学大都以为只要加上谓词便可得到关于绝对的知识,而既不考察知性规定的特殊内容与价值,也不考察纯用加上谓词来说明绝对的方法是否妥当。”
黑格尔的这一指责包含着十分重要的东西。通常我们认为把某一谓词和主词结合起来,事情便已经结束。因为,判断和事实相符合,就表示出这一判断的正确性。然而,某一谓词和主词的正确结合,并不意味着主词由此已经得到全面的认识,这不过表明它的一个方面已被认识而已。只有对象在思想中得到全面的再现,而且只有各种规定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从单纯的规定到更为具体的规定沿着它的内在联系前进,以此将它全面地再现出来的时候,我们才算是真正认识了对象。这个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意味着,把各个规定放在它们应占的位置上和正确的联系中,并认识它们的界限。
旧形而上学认为每一个谓词本身就是绝对完善的,因此,旧形而上学不能达到真正的全体。黑格尔说:“这些谓词因为是同一主词的谓词而互相结合在一起,但就它们的内容而言,又各各相异。”
要想把对象全面地再现出来,就既要充分分析对象的构成要素,同时又必须去找寻那用内在联系把这些要素统一成为有机整体的否定环节。
对一般的概念认识都是可以像上面这样说,而由此也就可以理解到考察范畴本身的意义。这就是,不仅要研究各个范畴究竟能否适用于对象,而且要进一步考察它们在全面的认识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它们本身能把握真理到什么程度。换言之,黑格尔逻辑学虽然把对对象作全面考察时一般所不可缺乏的最普遍观点的整体抽象出来当作研究的对象,但是它也不得不探讨各个观点在整体中是在何种程度上并如何的不可缺少,以及各个观点的不足之点。
可见,在黑格尔逻辑学中,把概念联结起来的发条,简单说来就是否定的环节。黑格尔在《大逻辑》的绪论中说:“促使概念自身向前推演的就是存在在概念自身之中的否定,它构成真正辩证的东西。”(克洛肯纳版《黑格尔全集》第4卷,第53页)每一个范畴,只要是整体的必然构成要素,就具有正确的积极的性质。然而,它们既然只是一个要素,一个阶段,它们就是不充分的,就在其中隐藏有否定的环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