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NT$
281.0
|
編輯推薦: |
作者多年磨一剑,再次重拳出击,再续经典,再次解读经典著作。质量一如既往,值得品读
|
內容簡介: |
作者从一位普通百姓的视角出发,注析解读了经典著作《中庸》。本书由三十二章组成,按章句解读的形式,逐步解析了《中庸》。让“中庸之道”这门处世哲学,随着时代的进步、变迁,而再次焕发光彩,成为真正经世致用的学问。
|
關於作者: |
刘
强:生于公元1964年12月。出身于农耕之家。从事笔耕二十多年来。他深爱中国古典文化,手不释卷已成为一种生存状态,无法改变。以平民的视角,完成了《四书》的解读。同时出版了《官经》新解和《庄子》解读。在诸多作品中,原创散文体人物评传小说《品关羽》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中庸》《给年轻人读的孟子》则分别获庆阳市五个一工程奖。
|
目錄:
|
前言:万物及岁月存在的方式
序言:我读《中庸》
引言:《中庸》与中庸之道
第一辑 总纲 ——天地变化本于中和
第二辑 论述 ——万物化育本于中庸
第一章 世界观的选择——中庸之道
第二章 道德的最高标准
第三章 凡事在于把握好微妙的限度
第四章 并非道不可行
第五章 敦厚中正
第六章 拙守中庸,勿陷牢笼
第七章 愿美德长驻我们的心中
第八章 可望而不可及的至高境界
第九章 谁是真正的强者
第十章 固守正道,不屑炒作
第十一章 君子之道广大而深微
第十二章 道,深含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第十三章 君子之行,安然守正
第十四章 从最基本处做起
第十五章 高深莫测,无所不在
第十六章 秉承天命
第十七章 肩负起我们的使命
第十八章 礼法制度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第十九章 治理国家最基本的方法和原则
第二十章 诚是天地至德
第二十一章 天道至诚
第二十二章 专一于一个方向
第二十三章 至诚昭示天地
第二十四章 诚就是无私地宽恕与包容
第二十五章 至诚无疆
第二十六章 行乎中庸,进退自如
第二十七章 以礼规范我们的行为
第二十八章 以事实证明我们的德行
第二十九章 天时地利与人和
第三十章 至圣之德广大如天
第三十一章 至诚之道浑厚如大地
第三十二章 中庸,天地万物运行的最高境界
中庸的几个基本概念诠正
东方礼仪辑录
|
內容試閱:
|
第一辑 总纲——天地变化本于中和
综述 博大精深的生命哲学
《礼记正义》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
朱子说:“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
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礼记正义》说:“明中庸之德,必修道而行;谓子思欲明中庸,先本于道。”
《中庸》全书的主旨在于揭示天地万物与人的关系,是生命意识存在与发展的规律,致力于阐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应遵循的原则,要求在内心与外在的矛盾状态下,寻求平衡与共存的基点。它既是处世的哲学,又是个人修养的境界,个人与世界的相互制约、相互改造、相互妥协,最终达成和谐共存的大同境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 天赋,指人的自然禀赋。也指天理,命运。
[性] 人的本性,是人之初由先天赋予的本真的善性,也可理解为人的天性。
[率性] 统率并规范人的自然本性。率:统率,规范。
[道] 本指道路,又可理解为规律、方法、道理。
[修道] 修养道德,探求事物的本源,研究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
[教] 政教,教化,影响感化而致达的风尚。
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称做“天性”,引导并规范人的本性向着既定方向发展的就是“道”,修养德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的原则,影响和同化民众就是“教”。
郑玄说:“天命,即上天所赋予人的自然生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按照天性而行,就是道。治而广之,人仿效之,就是‘教’”。
孔颖达说:“天本无体,亦无言语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老子云:‘道本无名,强名之曰道。’人自然感生,有刚柔好恶,或仁、或义、或礼、或知、或信,是天性自然,故‘谓之性’。感仁行仁,感义行义之属,不失其常,合于道理,使得通达。”
朱熹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又曰:“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德,所谓性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