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翻译是一项复杂活动,涉及哲学、语言学、逻辑、美学、历史、文学、心理学等领域,种种问题体现在翻译理论的探讨中,就难以形成一个合理的探讨基点。怎样的译作才算忠实?译作要在哪些方面忠实于原作?如何看待翻译中的再创造以及译者的个人风格?在本书《译林学论丛书: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增订本)》中,许钧教授全面探讨了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本书借助《追忆似水年华》等文学名著的汉译本为批评对象,结合中国文学翻译批评的现状,借助文学与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新成果,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批评,在研究文学翻译基本规律与方法的同时,对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范畴、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
內容簡介: |
本书《译林学论丛书: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增订本)》是国内最早面世的文学翻译批评著作。在书中,作者利用国内外文学与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新成果,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书中许多论点系作者在丰富的文学翻译实践和教学基础上所作思考的结晶,具有原创性和独特的学术个性。本书《译林学论丛书: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增订本)》以包括国际译坛公认具有较高翻译难度的《追忆似水年华》在内的一些文学名著的名家名译为批评对象,结合中国文学翻译批评的现状,从翻译层次、蕴涵义、译者的个人风格、译本整体效果、风格传达、隐喻再现、长句处理、再创造的度、译本比较、翻译价值、自我评价等方面,通过对译文多层次、多角度的批评,在研究文学翻译基本规律与方法的同时,对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范畴、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本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同时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此次《译林学论丛书: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增订本)》增订还收录了反映近年来作者在文学翻译批评方面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三篇长文。全书倡导一种客观、公允、合理、科学的文学翻译批评之风。
|
關於作者: |
许钧教授,著名译者,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中心兼职教授,并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比较文学会翻译委员会委员,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翻译家协会会长等。
|
目錄:
|
翻译层次论
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度
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原则
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方法
诗歌与翻译——《春望》法译的层次评析
蕴涵义与翻译
译者风格评析——傅雷译文风格得失谈
名著汉译不同版本比较——《红与黑》汉译漫评
文学翻译的自我评价——《追忆似水年华》卷四汉译札记
译本整体效果评价——评《追忆似水年华》卷一汉译
句子与翻译——评《追忆似水年华》汉译长句的处理
形象与翻译——评《追忆似水年华》汉译隐喻的再现
风格与翻译——评《追忆似水年华》汉译风格的传达
《追忆似水年华》汉译历程与批评反思
翻译价值与翻译批评论
翻译批评论
后记
重版补记
主要参考书目与资料
|
內容試閱:
|
文学翻译的自我评价
——《追忆似水年华》卷四汉译札记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谈过文学翻译理论与批评这两者之间相对独立而又相互渗透的关系。在许多译家撰写的译序或译后记中,往往包含着对翻译的理论探讨以及对自己译文的基本评价这两方面的内容,有时两者甚至融为一体,在对译文进行自我评价的同时,探索翻译的得与失以及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问题和技巧方法。在一九九一年法国伽利玛出版社“七星文库”推出的《西游记》法译本La
Pérégrination vers Ouest de Wu Cheng en, Texte traduit, présenté et
annoté par André Lévy, Gallimard,
1991.中,法国著名翻译家安德烈?雷威安写了一篇长达79页的译序,其中除了对《西游记》的思想、语言与艺术特色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对《西游记》西传的历史作了具体的介绍之外,大部分篇幅都用于自己的译文与原文的比较与分析。在罗新璋编的《翻译论集》中,真正纯理论的研究文章并不多,而翻译的自我评价和经验性的总结与探讨倒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本质上看,这种译文的自我评价当然属于文学翻译评价的范畴。
对自己的翻译进行评价与对他人的翻译进行批评,既有共同的一面这是本质性的,也有不同的一面。所谓不同,批评的主体也是翻译的主体,这种身兼两种使命的特殊性要求人们具有清醒的头脑、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摆功没有必要,饰过更不允许。这里,我想以尽量客观的态度,以自己参加翻译《追忆似水年华》卷四的实践为依据,结合翻译中的一些实例,对自己的翻译作一剖析和探讨,有所侧重地谈谈世界名著翻译中的“变通”与“再创造”的有关问题,并对译文所依据的处理尺度是否合适作一自我评估。
一
从理论上讲,一部成功的译作,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应该尽可能贴近原作,反映原作的面貌与神韵。只是当原文形式与译文形式无法一一对应这是必然的,因为原语与异语之间事实上存在着差异,在表达上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才允许有所“变通”adaptation,此实为不可为而为之。而若“变通”得体,恰到好处,便是一种成功的“再创造”。经验告诉我们,原作个性愈强,价值愈高,翻译的难度就愈大,就愈要借助于“变通”式的再创造手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