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高桑宗右卫门主编的《东亚地区的生产与技术管理》以东亚经济和管理为主题,从全球视角出发,论述了技术经营,也就是生产与技术管理,提出了技术经营的崭新的学术体系。内容上主要以经营学的视点为主,论述了经营与生产管理等,同时也从经济学观点讨论了影响东亚制造业的经济、贸易、国际物流等。另外,书中还包含了信息技术、知识产权以及生产与环境管理等内容。
|
內容簡介: |
以中国为首的东亚地区,从前被称为“世界工厂”,而现在已成为巨大的消费市场,亚洲圈供应链的构筑已成为极为重要的课题。与此同时,伴随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也更加显化。由于经济发展而导致的能源、环境问题等日趋紧迫,想解决这些问题,国际协作可谓必不可少。
《东亚地区的生产与技术管理》从广义的生产制造的观点出发,总结了中日两国研究者在经过多次讨论后的研究成果,对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东亚地区,中日两国研究者长期以来总结出的支持生产制造业发展的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东亚地区的生产与技术管理》立足亚洲圈供应链的高度,从经营学和经济学的视点出发,综合且详细地讲解了生产技术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作为相关课题研究者、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企业实务家的参考书籍。
|
目錄:
|
序
前言
第1章 东亚地区生产与技术管理现状概述
1.1 引言
1.2 全球化生产和其相关问题
1.3 小结
第2章 东亚各国经济状况和经济共同体的构想
2.1 东亚各国经济状况
2.2 经济统合进程和FTA、EPA
2.3 东亚的经济共同体构想
2.4 小结
第3章 国际物流
3.1 引言
3.2 能源
3.3 金属矿物资源
3.4 国际海上运输
3.5 国际物流出口管理与环境管理
3.6 结束语
第4章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4.1 引言
4.2 技术的特性
4.3 技术开发和市场机制
4.4 技术、技术进步的分类
4.5 厂商利润最大化行为
4.6 中性技术进步
4.7 外生增长模型
4.8 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
第5章 日本经济的生产率
5.1 引言
5.2 生产率分析的框架
5.3 规模效应与规模弹性
5.4 生产率要素分解
5.5 日本经济的生产率要素分解
第6章 经营理念的形成
6.1 经营理念
6.2 经营伦理
6.3 经营理念形成的事例
6.4 经营理念对继任者的影响
6.5 报德思想的国际性评价与备受瞩目的经营理念
6.6 CSR与集体的伦理问题
6.7 为了把面向新时代的经营理念具体化
第7章 革新
7.1 所谓革新
7.2 产品革新
7.3 过程创新
7.4 以促进革新为目的的组织体制
7.5 革新过程
7.6 近年来的课题
第8章 商业模型创造与商业模型设计
8.1 引言
8.2 商业模型的定义和企业的竞争优势
8.3 商业模型的实质机能
8.4 商业模型的“惯性法则”与生命周期
8.5 技术能力与商业模型
8.6 经济模型的必要性应用发展篇
8.7 小结
第9章 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9.1 现代中国的经济环境
9.2 中国的民营化政策:四个阶段
9.3 改变经济发展方向的七个影响因素
9.4 对外企的影响
9.5 中国本土企业的情况
9.6 日企的奋斗状况与欧美企业的差异
9.7 未来中国经济环境构想
第10章 综合技术管理监理
10.1 引言
10.2 生产与经济性管理
10.3 人力资源管理
10.4 信息管理
10.5 安全管理
10.6 社会环境管理
10.7 国际规格
第11章 生产管理的进化及发展——精益生产
11.1 精益生产概述
11.2 精益生产的技术体系及主要支撑技术
第12章 企业全员参与的综合管理技术的TQM和TPM
12.1 TQM的基础与实践
12.2 TPM的基本与实践
12.3 TQM与TPM的融合
第13章 六西格玛管理
13.1 六西格玛概述
13.2 六西格玛的DMAIC流程
13.3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在B钢铁企业的应用
第14章 物流
14.1 引言
14.2 物流与物流学
14.3 物流系统及现代物流系统模式
第15章 市场营销
15.1 市场营销的概念和战略性市场计划
15.2 市场细分、目标与定位
15.3 市场营销4P
15.4 关于东亚的STP和4P:特别是和国民性之间的关系
第16章 管理决策
16.1 管理决策基本概念
16.2 风险决策与效用理论
16.3 多属性决策
第17章 分层次管理
17.1 分层次管理
17.2 分层次管理方法
17.3 分层次管理实例
第18章 人力资源管理
18.1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8.2 人力资源计划
18.3 职务分析
18.4 员工招聘
18.5 绩效考评
18.6 薪酬制度
18.7 员工培训
18.8 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
第19章 IT对产业和社会的影响
19.1 引言
19.2 IT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9.3 IT对产业的影响
19.4 IT对社会的影响
第20章 企业IT管理
20.1 企业IT管理概述
20.2 IT治理
20.3 企业IT战略管理
第21章 知识管理
21.1 知识经济、知识社会与知识管理
21.2 为实现组织型知识创造的知识管理
21.3 作为知识创造型企业的高可靠性组织
21.4 作为知识管理的方法论活动理论
第22章 知识产权管理
22.1 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
22.2 专利权的知识产权管理
22.3 商标权、图案权的知识产权管理
22.4 知识产权管理的文化、社会意义及可能性
第23章 危机管理
23.1 危机与危机管理
23.2 危机事前预防
23.3 危机事中控制
23.4 危机事后恢复
23.5 危机成因案例
第24章 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管理
24.1 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24.2 可持续发展管理
24.3 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第25章 生产与地球环境——产品制作现场的化学物质的管理
25.1 生产现场
25.2 化学物质与社会的联系
25.3 关于化学物质管理的国际讨论的开始
25.4 化学物质管理的方向
25.5 基于实施计划的具体行动
25.6 SAICM的概要和国际动向
第26章 环境经营
26.1 环境经营的概念
26.2 环境问题的本质
26.3 构成环境经营系统的必要条件
26.4 企业的环境经营理念
26.5 实行环境经营的管理技术
26.6 支援环境经营企业的市场机制
26.7 环境经营的目标和会计的作用
26.8 环境会计系统
26.9 环境经营的事例——积水化学工业的环境经营
26.10 结语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东亚地区生产与技术管理现状概述
本章概要 近年, 随着以日本、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各国之间经济交流的深
化, 在亚洲范围内构筑包括采购、生产、流通的全球供应链已变得越发重要。对
于中国、日本等亚洲各国所面对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剧变, 生产制造管理仅仅依靠
发展原有的管理方式是不够的, 而要更加关注并适应东亚地区的经济和商业发展
进程。本章从上述观点出发, 在概观东亚地区经济、贸易趋势的基础上, 从经济
学观点对全球化生产与发展予以讨论。
关键词 GDP ; 贸易; 东亚; 全球化; 生产; 技术管理; 雁行形态; 技术
转移
1.1 引言
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至今, 因特网的飞速普及以及信息系统技术创新给社
会经济、商务贸易及市民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此相应, 以巴西、俄
罗斯、印度和中国为首的“金砖四国” 经济发展十分显著, 国际声望日渐增强,
换言之, 国际经济政治趋势正处于一个大的转换点上。
展望以中国为首的东亚, 从前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地区, 而今已成为巨大的消
费市场, 构筑亚洲圈供应链已成为极为重要之课题。为此, 商品生产必须考虑从
原材料采集到生产、流通、销售、废弃、再利用为止的全部生命周期过程。日本
与中国的名义GDP (国内生产总值) 的变化趋势如图1-1 所示。中国经济增长
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2010 年的名义GDP 已超越日本, 居世界第2 位。日本与
中、美两国贸易额的变化趋势如图1-2 所示。由图可见, 从2004 年起, 日本的
最大贸易合作伙伴由从前的美国变为中国。日本与各国、各地区的贸易额比重如
图1-3 所示。对日本而言, 日本与东亚各国之间的贸易额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与此同时, 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问题也更加突出。譬如, 关于商品仿
造、商标权、设计权等工业产权侵害行为呈连年增长趋势, 已成为各国企业、政
府极为重视的课题。同时, 由于经济发展而导致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也日趋紧迫,
想要解决此问题, 国际协作必不可少。总而言之, 企业的商务模式如果还只是适
应其国内市场的需要, 其商务模式可以说是不健全的。
2008 年年底, 次贷问题引起雷曼兄弟证券公司破产, 由此导致美国金融危
机的爆发。全世界经济受到影响, 消费减退。在日本, 由于世界范围的消费减
退, 日本企业也被迫紧缩了生产。
如上所述, 生产与技术面对的问题, 与宏观范围的事项密切相关, 特别是在
经济生产活动全球化(globalization) 的今天, 问题越发复杂, 必须从多方面进
行多角度探讨。
1.2 全球化生产和其相关问题
1.2.1 日本的海外生产
在上一节中我们主要论述了构筑亚洲圈供应链的重要性。本节我们将讨论日
本方面看待海外生产的观点。
开展海外生产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 为了获取廉价劳动力; 其次,
从供应链角度出发, 为了方便原材料的供给, 在原材料采集地就地开展生产活
动; 再次, 从生产国可以更方便地向第三国出口; 最后, 由于日本国内销售量的
增长减速, 而近年亚洲各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成为值得期待的出口市场。还有一
些贸易上以及获取外汇方面的目的。
下面我们以汽车生产的典型案例, 从(日本) 国内生产、海外生产以及出口
和国内销售的观点加以讨论。1960 年之后的丰田汽车株式会社汽车产量如图1-4
所示, 从中可以看到该公司汽车生产的概况。
第1 阶段, 成品车出口(20 世纪60 年代后期) 。
第2 阶段, 在发展中国家的CKD (Complete Knock Down) 生产(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至70 年代后期) 。
第3 阶段, 在发达国家生产(20 世纪70 年代后期至80 年代后期) 。
第4 阶段, 在发展中国家生产(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至今) 。
第1 阶段, 在日本国内进行成品车生产以及出口。第2 阶段, 在日本国内生
产零件, 在海外组装成品车, 进行CKD 生产。随后, 由于海外出口国的雇佣和
贸易不平衡等问题, 很多零件改为从当地采购, 经发达国家生产(第3 阶段) 转
为发展中国家生产(第4 阶段) 。此外, 也存在海外生产的产品向第三国或日本
逆向进口的情况。近年来, 汽车公司更倾向于针对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嗜好进行
生产销售。
1.2.2 雁行形态论
前文我们介绍了日本汽车生产厂商在海外发展的事例。这样的海外发展会给
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的经济效果呢? 这里我们来介绍“雁行形态论” ( wild geese
flying patten) 。
赤松要教授这样说明“雁行形态” ① :
第1 阶段, 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特产品, 进口工业消费品。
第2 阶段, 在国内生产原来进口的消费品, 同时开始进口资本财货。
第3 阶段, 消费品工业成长为出口产业, 开始进行资产和耐久消费品的国内
生产。另外, 原材料、粮食等一次产品的进口逐渐增大。
第4 阶段, 出口资产和耐久消费品。另外, 消费品出口逐渐减少, 经过这个
阶段, 发展成为先进工业国家。
简言之, 发展中国家从产品的进口开始, 逐渐转为国内生产、出口, 之后转
为海外投资、生产, 成长为发达国家。然而, 如果没有技术转移, 就无法进行海
外生产。所以, “雁行形态论” 中指出了“海外直接投资” , 也就是对外直接投资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 FDI) 和“技术转移” (technology transfer) , 我们
要注意“雁行形态论” 中指出的这两个关键词。
图1-5 为消费品和资产的“进口― 生产― 出口” 的雁行形态曲线。图中消费
品的阶段是低度发展阶段, 资产的阶段是高度发展阶段。横轴表示时间, 纵轴表
示数量或单位金额。
另外, 从低度发展国家到发达国家的过程, 如图1-6 所示, 也呈现雁行形
态。其中, 图a 是某国从外国进口某种工业产品, 这是对应一次产品出口而产生
的进口。图b 是该国开始进行某些产品的生产, 以代替其进口。图c 是该国成为
可以出口该产品的国家。从低度发展国家到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 通过分类其
消费品、生产品等, 可以绘制出“雁行形态” 示意图。
1.2.3 生产制造和技术转移
在本书对日、中的技术经营的一系列讨论中, 作为特定战略领域的定位策
略,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赵忠秀教授对中国汽车和高速铁路政策, 从技术经
营的观点发表了如下评述。下面对关键内容给予简单的介绍① 。
中国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实施了T TODM (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opening domestic markets) , 即“市场换技术” 的国家战略。其目的是通过开放
国内市场而吸引外资, 获取国外发达国家的生产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其过程包
含下述阶段:
第1 阶段, 首先“适度地” 开放市场, 吸引外资进入。
第2 阶段, 然后通过各企业之间的竞争, 发展技术革新。
第3 阶段, 最后开发独有的技术。
该战略的典型事例, 包括汽车产业和高速铁路产业。赵教授指出, 汽车产业
已经通过上述过程, 进行过产业重组。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趋势如图1-7 所示, 可
以看出1993 年之后投资额增加趋势显著。
这里值得关注的是, T TODM 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作为国家政策实
施, 它不是针对个别企业而言的政策, 而是作为国家整体的产业发展蓝图被确定
落实的。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的汽车产量变化如图1-8 所示。2009 年中国汽车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