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土地成为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最为亲近的自然要素,亦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直接作用对象。因此,伴随着自然地理条件、农业生产发展、人类文化繁衍以及审美认识的觉醒,逐渐形成了农业景观。成都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耕作区,依托都江堰水利工程——现今世界唯一留存、拥有2300多年历史且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底蕴深厚的农耕文明。水网、河渠密布,交织于农田之间,农舍“随田散居”,从而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以“林盘”聚落、网络状水系为核心的大地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这种结合自然和顺应人意的形式是大地上直观、淳朴、价值极高的景观结构与艺术体现,其中凝结了数千年来先辈-9自然环境的交互过程,包罗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核心与模式,蕴涵了属于成都平原的精神归属。
|
目錄:
|
1研究背景、意义与内容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概念界定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3主要研究内容
1.4研究方法与写作框架
2相关理论研究
2.1农村社会学
2.2景观生态学
2.3景观与文化
2.4农业景观美学
2.5现象学
2.6其他相关理论
3农业景观的要素及形态构成
3.1农业景观的要素
3.2 自然景观形态构成
3.3聚落景观形态构成
3.4生产生活形态与场所精神
4成都平原的自然与文化综述
4.1成都平原的自然地理条件
4.2成都平原的社会环境
4.3成都平原的农耕文化与地域文化
5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特征
5.1历史地理特征简述
5.2农业景观的演进
5.3农业景观特征的横向比较
6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的价值及其场所精神的体现
7实例分析
8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