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日子里的中国(数据里的中国,中国民生调查)——零点集团董事长袁岳最新力作。杨澜、张颐武、于建嵘等联袂推荐

書城自編碼: 200228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袁岳
國際書號(ISBN): 9787513620826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83/153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7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汉语修辞学(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汉语修辞学(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18.0
中国近代画报大系·中国近代画报史稿
《 中国近代画报大系·中国近代画报史稿 》

售價:NT$ 822.0
思想地震:柄谷行人演讲集1995-2015(艺文志·日本思想)
《 思想地震:柄谷行人演讲集1995-2015(艺文志·日本思想) 》

售價:NT$ 302.0
大国人口
《 大国人口 》

售價:NT$ 411.0
何以中国·君臣:宋代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
《 何以中国·君臣:宋代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 》

售價:NT$ 510.0
文明的故事(全11卷-2024版)
《 文明的故事(全11卷-2024版) 》

售價:NT$ 11898.0
中国汽车综合测评技术研究报告 (2024)
《 中国汽车综合测评技术研究报告 (2024) 》

售價:NT$ 1040.0
万有引力书系:金马 巴拿马铁路悲歌
《 万有引力书系:金马 巴拿马铁路悲歌 》

售價:NT$ 51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024
《 列宁全集(增订二版,全七册) 》
+

NT$ 344
《 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资中筠、贺卫方、刘苏里、刘瑜联袂推荐) 》
+

NT$ 312
《 非人:为何我们会贬低、奴役、伤害他人 》
+

NT$ 333
《 自由的款式(没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真理也好,国家利益也罢,统统都会异化。) 》
+

NT$ 326
《 容忍历史不完美:怀揣温情与敬意的旁观者 社科院研究员马勇解读晚清史最新力作。重构晚清记忆,叙说晚清最后十年政治改革的真诚与成效。 》
+

NT$ 371
《 日子里的中国(数据里的中国,中国民生调查)——零点集团董事长袁岳最新力作。杨澜、张颐武、于建嵘等联袂推荐 》
編輯推薦:
★零点集团董事长袁岳最新力作。
★杨澜、张颐武、于建嵘等联袂推荐。
★用数据说话,记录20年来的中国民生。
內容簡介:
《日子里的中国》,是袁岳协同他零点的同事,以及众多社会学专家、资深媒体人、企业家和普通民众,从零点公司积累20年的调查中精选出了最具代表性的数据,结合我们这20年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活变迁的种种趣事、热点、辛酸,梳理清楚了这段人们无暇思想的时光。

本书对影响中国人生活质量的现存的许多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就其解决前景作了预判。全书围绕着“上紧发条的中国人”“向上奋斗的中国人”“等不及的中国人”“拆除藩篱的中国人”,还有
“不离方圆的中国人”“‘花’儿怒放的中国人”“被网住的中国人”等话题,用翔实的数据、精辟的分析、生动的文字,勾勒了一串今日中国背后的足迹,这是一份既闪现着理性的光辉,又有着真实生动的触感的珍贵记录。这里的中国人,不是纯粹的符号,而是真正的行走着的、具体的中国人,是你,是我,是我们的兄弟姐妹、父亲母亲。

《日子里的中国》用真实的数据和生动的例证,重新表达了民意,破除了那些关于中国的伪造、编造、扭曲的信息,让民众沉默的意见得到了真实的表达。“用20年时间让民众表达自己看到的社会与进步,也用20年时间展现这个社会还要改进与努力的空间,在这样的数算之中,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就有了意义,日子里的中国就变得生动而有根底。”
關於作者:
袁岳博士,微博大号。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创业管理服务机构飞马旅发起人,知名独立媒体人,央视策略顾问。中国市场研究协会副会长,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理事长,世界专业研究人士协会(ESOMAR)原中国区代表,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协会(AMCF)前副主席兼原中国区代表,北京留学生商会副会长,哈佛校友会理事,世界园艺博览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标准委员会社调市调标委会委员,公益基金会中心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顾问。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西南交大、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的兼职教授、EMBAMBAMPA兼职导师。在组织管理、高级谈判、市场营销、品牌管理、政策分析方法、社会群体研究方面有相当研究,担任多家重要媒体和企业的长期管理顾问。发表有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论述二十余册。

张军,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业务总裁(COO),零点远景网络实验室董事长,资深合伙人,零点前进咨询公司资深咨询顾问。北京注册咨询师,世界专业研究人士协会(ESOMAR)中华区代表,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会员,中国市场营销协会(CMA)会员。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市场营销专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15年市场调查与咨询工作经验,资深座谈会主持人,多次参加ESOMAR、ARF、AMA会议与培训。在汽车、房地产、耐用消费品、快速消费品等行业,进行过大量品牌、新产品开发,市场进入以及营销与传播策略的调查与咨询服务。
目錄
第一篇:上紧发条的中国人
大行其道的快餐
忙死了的快递
扑面而来的快时尚
永不打烊的工作
不敢做母亲的女人们
退而不休的老人们
健康:一边挥霍,一边购买

第二篇:向上奋斗的中国人
奋斗,安放在了他乡
都市里的“漂一族”
职场资本的变迁
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我想融入城市
因为流动,所以留守
迁徙老人:不能归根的落叶
汽车:奋斗中的一抹暖色
奋斗之后的归途:请给我一点安宁!

第三篇:等不及的中国人
教育要趁早,童年渐已老
购房:从毕业开始
退休:从入职就开始的畅想
投资:加速的乐与愁
第三篇:拆除藩篱的中国人
两性素描:从泾渭分明到相得益彰
婚恋变成一种游戏
家庭分工:从各司其职到并肩作战
家庭权威:没大没小的时代
从“老由子赡”到“成年不断奶”
从“养儿防老”到“社会养老”
职场权威:岁月只是杀猪刀
“变异”的文学

第四篇:不离方圆的中国人
找对象,始终找的都是“人”
旧瓶新酒,征婚依旧
婚姻财产进入“契约时代”
小两口过日子:有事好商量
从“计划生育”到“有计划的生育”
从“世代同堂”到“一碗汤的距离”
工作,寻找合适的“战场”

第五篇:当网购慢慢变成一种习惯
信用消费:“穿越”的享受
山寨:给你一条跨越阶层的捷径
碎片消费:“无聊”带来的商机
旅游消费:脚载着心在风景中行走
消费新势力:COM天团
第六篇:被网住的中国人
网络之中,你我都是蜘蛛侠
虚拟与现实:难分彼此
网游世界:亦真亦幻
信息“天堑”变通途
有病的不是网络,而是我们自己

后记
內容試閱
第一篇:上紧发条的中国人
上世纪80年代,一个美国人参观了北京、上海、西安几所中小学后,写报告说: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喜欢早起,7点之前大街上已经有很多学生,边走边吃早点;晚上还要写作业写到深更半夜……因此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文化将远远超过美国。20多年过去了,孩子们起得更早,睡得更晚了,但科技和文化上,我们离美国依然有很大的距离。
这20多年,是所有中国人上紧发条的20年。加班变成常态,远离健康的职场“白骨精”;忙得没有时间做母亲的女人,忙得没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的子女;从0岁就站到起跑线上的孩子,忙着上课外班、特长班的没有追逐嬉戏的童年;忙着给忙奋斗的子女照看孩子的老年人……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曾经提醒中国人:新的经济自由使数亿中国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在繁荣的经济大潮中,一个已经困扰西方世界长达数世纪的问题也将东渡到中国:那就是身份的焦虑,对自己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他人的深深焦虑。我们无奈地看到,这种焦虑正弥散到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不管是身居高位,还是草民百姓,都摆脱不了这种烦恼。
白岩松说:“现在中国人太专注于做有用的事。”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些有用的事,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有用还是无用的标准是什么?白岩松接着说:“只要做的事跟升官、发财、成名没有关系便没用了,便慢慢被荒废了。”这话听起来多少有些刺耳,但低头细想,何尝不是如此呢?
人人奋斗力争上游固然好,否则中国经济奇迹也不会出现。但当“成功学”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追求,甚至是唯一的价值追求,过强的欲望激发出过度的拼搏和奋斗,这是否是生活和生命的全部呢?
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约翰?列侬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是浪费时间。”但很多人总是觉得身不由己,被裹挟着不得不一路狂奔。虽然不能阻止洪流,更不能逆流而上,但至少我们可以放缓漂流的速度,让灵魂和精神跟上来,多做些与功名利禄无关、更贴近本真生活的事,多些思考少些盲目的从众,逐渐赋予“成功”以更宽广的内涵,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生活的乐趣,而不仅仅是拼搏的苦与痛。
大行其道的快餐
早上见面打招呼,中国人最常说的便是“您吃了吗?”。而当代都市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变成了其他,因为不用问也知道,对方很可能没吃。在经济大潮的裹挟中,中国人匆忙赶路,为成功、为理想、为家人奋斗着,努力着。这样的忙碌可能导致的是身体的透支和意志的消磨。
※ 我怕来不及,我要放弃吃你
2003年及2011年零点“城市生活调查”显示,不能每天都吃早餐的人群比例从2003年的33%上升至2011年的39.2%,更别提每天做早餐了。而公众对早餐的首要关注点从2003年的有营养(36.1%)变为2011年的方便省时(39.5%)。看来,各大快餐开始主打“早餐牌”不无道理,写字楼、公交站附近的无证早餐摊生意兴隆事出有因。
再拿午餐来说,在上班族中,15分钟内搞定午餐的比例已从2006年的3.8%上升至2009年的17.2%。在北京的CBD上班的Lisa说:“每天就一个小时的午饭时间,出去吃顿饭的工夫我都能给客户发十几封邮件了!所以我很少吃午饭,下午饿了就吃点零食。”而在银行上班的David抱怨道:“干我们这行的,离开座位吃个饭都要被顾客投诉,我午饭都是扒拉几口就完事了。”
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饮食不规律及工作压力大,目前中国35~45岁的都市人群中胃病发病率高达60%。据世界健康管理联盟统计,全球胃病患者从1985年的1.5亿上升至超过5亿人,且还在以每年17.43%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7亿人!这样的“赶时间”是否值得?
※ 快餐来帮忙!
肯德基曾经有这样一则广告:因为赶时间,家庭主妇的面包烤糊了;因为要看新闻,上班族的鸡蛋煎老了。正在众人狼狈之时,肯德基送来了好消息:“早餐要想吃得好,不必操心又起早!”看,繁忙的都市人就这样从早餐困惑中解脱出来了!
1987年,洋快餐肯德基入住北京,拉开了中国快餐行业的序幕。如今肯德基已在650余个城市和乡镇开设了4000余家连锁餐厅,遍及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目前快餐占餐饮行业营业额的比重由1996年的20%增长到了2007年的45%。
肯德基并不是唯一的赢家。1994年,中式快餐的领头羊真功夫在广东东莞成立,十几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成功进驻35个城市,门店数量达到400家以上,并计划在3年内达到800~1000家。而类似像真功夫这样的中餐企业并不在少数,目前中式快餐占据整个快餐行业80%的份额。
快餐行业发展到今天,更是出现了革新性的变化:送餐。目前肯德基在中国拥有的4000家门店,超过50%都提供递送服务。在接下来的10年中,肯德基表示,将会有超过2000家新开门店提供递送服务。其他快餐企业如嘉和一品、麦当劳、吉野家、和合谷、真功夫等的外卖发展势头同样迅猛。2010年,北京和合谷的外卖已经占其营业收入的62.9%。
根据2011年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对外卖服务的在线调查,被访者中“叫过外卖服务”的比例为100%!19%的受访者表示会经常叫外卖,78%的受访者叫外卖的频率为每周一至两次。
快餐行业的发展其实让我们进退维谷,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悲伤。它对经济作出了贡献,但它毕竟是得益于城市人生活的忙碌,也许它会带走城市人的健康和亲情。不管如何,我们总是希望城市人可以停下来,在家里吃个饭。
忙死了的快递
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下的中国人,我会选用“忙”。上班族忙着工作,忙着加班;女人忙得没时间做母亲,没时间做饭,没时间出门购物;老人忙得没时间退休。全民进入一个忙时代。时间成为最高的成本,人们希望足不出户而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精明的商家发现了商机,为人们节约时间成本的快递行业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了。
寄东西、寄信件,不用再跑邮局,不用再排队,不用再去办理各种烦琐的手续,一个电话快递员上门取件,在网上点点鼠标,货物送到家。这是对人们的需求最贴心的满足,所以从成立到鼎盛,快递业发展速度惊人。
1993年,中国早期民营快递——顺丰、申通才开始在珠三角成立,到2010年,全国的快递企业已经超过了1万家,平均每年新成立500多家。
2002年,全国快递企业的业务量约3.5亿件,但在2005~2010年,快递业务量以27.23%的年均增长率发展,至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的快递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6.7亿件,是2002年的10.5倍。2005年,快递行业的业务收入为200亿元,至2011年,快递行业的业务收入累计完成758亿元,增长了2.79倍。
※ 忙得没空买,只能上淘宝
忙碌的工作使人们没时间出门购物,网上商城就成了人们的最爱。淘宝、京东、1号店、凡客、聚美,人们对这些电商恐怕已是耳熟能详了。人们对网购的日益依赖更进一步推动了快递行业的发展。
根据淘宝网披露的数字,2009年,淘宝网的日交易量已经达到了400万个包裹,其中75%的交易是通过实物的快递来传递的;2011年,淘宝网日均包裹量更是翻倍达到了800万单,为快递行业提供了60%的订单。而且一遇到节假日,网购数量就会井喷式上涨,快递订单也随之暴涨。如2011年“光棍节”当天,淘宝交易产生的快件量就达2850万件,其中80%由5家民营快递巨头瓜分。
※ 生意做大了,文件交换忙
中国人在忙,中国经济更忙。以前大家做生意只是在自家门前的一亩三分地,很少会有跟外面的交流,现在稍具规模的企业的业务差不多都是覆盖全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文件的传输就不可避免,快递成了商务的新宠。
以零点北京公司为例,2012年上半年的月均发件量为300件,月均收件量为900件,平均每天为快递公司提供40个业务订单。据国家经济统计局资料显示:全国共有200万家小型企业、120万家中型企业、50万家大型企业,这些公司每天的业务需要为快递公司提供了可观的业务额和业务量。
在发达国家,快递行业早就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被企业界称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有专家预测,未来数年内,快递业的增长速度将为12%,而中国还会在此基础上再翻一番,成为快递业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虽然发展前景光明,但是目前快递行业发展并不规范,普遍存在揽收不及时、快递不快、服务不热情、快递不称重、收费不统一、发票开具不规范、收件不检查、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而且中国快递行业允许外资进入,拥有雄厚资金、高科技流程优化,以及科学管理等优势的外资快递巨头对于中国本土快递企业是一个极大的冲击,中小型的快递企业生存日益艰难。
快递因需求而诞生,在需要与被需要的格局中快速发展,快递不缺乏市场需求,但是面对行业混乱和外资冲击,中国本土快递企业的发展在一派欣欣向荣中也有一丝丝隐忧。
扑面而来的快时尚
现代时尚的祖师奶奶香奈儿说过:“流行易逝,风格永存。”但一种千古不朽的风格又岂是一朝一夕能够积淀出来的。个人无时间沉淀,又想屹立潮流顶端,于是,快时尚应运而生了,不懂梳妆又如何,不懂搭配又如何,一站式的快时尚店能够为你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一家店就可以包你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让你和最新时尚进行零距离的亲密接触。
※ 从时尚的荒原到潮流最前沿
电影,曾经是中国人时尚认知的主要来源。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不再追求简单的整齐划一,个性魅力成为新的追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影片《红衣少女》中主人公穿的大红衬衫,打破了中国20年来灰色卡其布一统天下的格局。中国人在西方时尚的牵引下一路狂奔,谁知上世纪90年代末,《花样年华》中张曼玉那些剪裁精妙的旗袍,又在国内掀起了复古的“旗袍热”。
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时尚已成为跨越国界的盛宴,电影的影响逐渐式微。另外一个场景更吸引年轻人的目光——米兰时装周。模特们在T台上展示着下一季的时装新品,台下镁光灯闪耀。当我们还在屏幕的一端欣赏回味时,快时尚的品牌商们已经把时尚从T台搬到了制衣车间,将本年度最新潮的衣服拷贝、量产,在最短的时间内挂到了橱窗上。
ZARA的“时装神话”堪称快时尚的典型代表:7天是资金回流的时间,12天是搜集时尚信息、整合设计到生产销售的全部时间,15天是最长的产品仓储时间,每小时8万件是配送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ZARA、HM这样的时尚品牌满足了中国主力消费人群追求时尚的需求。数据也显示,ZARA中国的发展扩张如鱼得水:从2006年到2009年,利润增长率约为100%,即使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也不例外;ZARA自2006年进入中国,到2011年,门店已经覆盖了中国的42个城市;2012年9月份开始,ZARA将在中国开设ZARA服装的网上销售。截止到2012年,全球16大快时尚品牌中,已经有ZARA等7个在中国站稳脚跟,余下的品牌也在蠢蠢欲动。
※ 快与好,难两全
“喜欢ZARA,一直买它家衣服。价格便宜,款又多,最适合我们这种没啥钱还想赶时髦的人。但是最近听说有什么质量门,说是原料质量有问题,不知道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如果真有问题,以后我要是想买性价比超高的欧美风格的衣服,应该去哪里买呀?”
—ZARA忠实顾客Allen

之前,人们把追求时尚称为赶时髦。但是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早期的普通工薪阶层很难将自己和时尚联系起来。但是,快时尚的另一特色——“平价”着实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时尚的滋味。以ZARA为例:最新秋款T恤99元,小外套199元,牛仔裤299元——对于城市里月收入动辄上万的年轻人来说,花一两百元的成本穿上与欧美同期流行的衣服,这笔账算下来,还是相当划算的。
ZARA创造了让同行垂涎的销售额和超高人气,但是屡陷“质量门”也让消费者爱恨交织。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8月至今,ZARA至少7次陷入“质量门”——因虚标含绒量反复被消费者投诉,是工商部门黑名单的常客。即便如此,ZARA的销售额却基本没有受到影响。于是我们看到神话一般的品牌忠诚度,年轻消费者已然成为ZARA的金牌拥趸。
或许这就是快时尚的魅力:潮流符号与价格之间的完美平衡。质量重要吗?重要的是,穿在身上的衣服是与当季欧美奢侈品牌一般无二的style。更重要的是,奢侈品牌价格让人望尘莫及,而快时尚定价则充分考虑了城市年轻人的荷包大小。
永不打烊的工作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在经济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经济上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支撑,长期飞速的奔跑,不免让社会与个人都有些疲倦了。职场人士们创造了巨量的社会财富,但也承担着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于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求催促得他们仿佛如停不下来的陀螺,把大量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工作。
※ 问:你能接受加班吗?
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该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工时制度。”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每周40小时的工作时间落实起来颇有难度。从2003年到2009年,中国城市居民的周平均工作时间均超过了40小时。
于是,加班成为了常态。2012年零点“城市生活调查”显示,17.3%的上班族曾连续三天加班到十点以后。除了日常加班之外,还有32.6%的上班族周末或假期要继续工作。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加班的比例更高。加班不仅延长了上班族工作日的时间,也逐渐侵蚀了上班族的业余生活,甚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惯性。居然有5.1%的上班族即使在假期没有工作时也习惯性地查收公司邮件,更有46.2%上班族的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比非上班族(33.0%)高出10多个百分点。
其实,加班并不是中国特色的产物。在日本,晚上写字楼里的灯光被称为“劳工之光”,韩国等亚洲国家的企业用加薪来迫使员工加班。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一杯茶、一张报、半天工作量的情形比比皆是,朝九晚五是曾经的上班族每天的工作常态,但日本、韩国等国家盛行的“加班文化”随之席卷了中国,甚至有企业开始提倡“满负荷工作法”。难怪当今不少企业在招聘时都会问一句:“你能接受加班吗?”
※ 答:我愿意!
长期高负荷的加班无疑会对身心产生不良影响:长期处于心理压力之下,可能引发失眠、健忘、内分泌失调等一系列疾病。为了缓解工作压力,“零帕族”诞生了。零帕族认为,如果你被紧张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最好立即把工作放一下,放慢一下,轻松休息一下,可能你做得更好。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将加班看作一件坏事。有网友表示:“加班说明企业的效益好,闲下来反而心慌。”2007年零点“城市生活调查”也显示:24.4%的职场人士认为加班有利于收入增加,15.1%的人认为假期加班反而可以缓解平日的工作压力。看来,中国的职场人士已经开始用越来越开放、越来越乐观的心态看待加班,加班开始体现出自愿性和积极性,“奋斗者”越来越多了。正如一首恶搞加班的歌曲中唱道:“在那公司里面楼梯旁边有一群加班帝,他们热情又痴迷,他们敏捷又仔细。他们十几小时加班加点考验着身体,他们每月工资菲薄不给力……”
※ 充电:给前程上个保险
上班族的忙碌,有时不仅来自加班,还有来自本身主动学习、努力上进的压力。在铁饭碗的时代,上岗一方面靠分配,一方面靠家史;在竞争上岗的初期,拼的是学历,靠的是脑子活;而到现在,最好有能力+爹地,才最有竞争力!
零点“城市生活调查”显示:2006年,20~29岁的青年人中,仅6.2%的人将周末时间用来学习和充电;2008年,这一比例增长至13.4%。在一个本科生、研究生满把抓的年代,不进则退,很容易被拍死在竞争的沙滩上。
更多的人充电是出于内在提升的目的,如“提高工作能力”“充实自己”,有人的目的更为实际和直接,如“换个好工作”“拿文凭”“评职称”等。
有人忙碌得不亦乐乎,认为这样才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有人忙碌得痛苦不堪,认为工作压榨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也许,以加班、充电为代表的“过劳”会贯穿职场生涯,永不停歇。我们很难改变快节奏的职场生活,只是希望职场人能提高时间管理的能力,同时懂得适当地缓解压力。如此,加班便不是洪水猛兽。
不敢做母亲的女人们
“有时候把他抱在身上他会高兴得一跳一跳,然后停下来趴在我的肩头,用小手轻轻拍着我的背,像个小猫咪一样温柔可爱。这时,我觉得我的心都融化变成了一汪水,又温暖又幸福。”
—笑笑妈
“我最幸福的时刻,便是每天睡前和女儿聊天讲故事,她温柔地抚摸着我的眼睛、鼻子、耳朵,然后环抱着我的脖子满足地睡去。晚上做噩梦,只要我快速地把胳膊伸过去让她抱着,她就又会安稳地睡着了。我也可以把脸贴在她的脖子间,闻着她香香的味道睡觉。早上起来可以看到她第一个微笑,和她一起赖床玩闹。”
—豆豆妈
这是做妈妈可以享受到的乐趣,温馨而浪漫,但是越来越多的女人却推迟了享受。
※ 推迟的孕期
2006年零点“生育意愿调查”显示:18~30岁尚未生育的女性中,有16.9%表示“打算30岁后生孩子”,而在2010年,这一比例达到了23.8%!其实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女性怀孕年龄在25~30岁之间为好。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卵细胞也会衰老,卵子染色体衰退,一些遗传疾病发生的机会将随之增加。
那么,城市女性的生育年龄为何会推迟呢?对于她们来说,生孩子,不再是精子和卵子的简单结合,它是建立在物质和心理双重基础上的产物。尤其是对于职业女性来说,25~30岁的时候事业正处在上升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中,以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重重压力之下,一部分女性甚至选择向生育说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20年来降低了11.4个百分点。
2006年零点“生育意愿调查”显示:仅有3%的城市女性表示不打算要孩子,到2008年这一比例增至16.4%,2010年已达到18.2%。如果生孩子和升职发生冲突,甚至有高达43.6%的女性表示会首选升职。
※ 拒做母亲,便是拒绝了人生最大的幸福
但是,拒绝做母亲,是否会失去女人一生中最大的幸福?2009年零点“城市生活调查”显示,高达53.2%的已育女性表示,孩子让自己最大限度地感受过幸福,选择丈夫的只有23.4%,选择父母的更只有13.5%。
生为人母,看到自己孕育的小生命一天天地成长,会给她带来从生理到心理的满足感。被那个小东西所依赖,母亲便是他她所有幸福的源泉,母亲变得无比重要,于是当妈的便心甘情愿为孩子付出所有。
做女人难,做已育女人更难,做兼顾事业与家庭的已育女人更难。虽然当代女性面临多重压力,但生活并未挤压她们对下一代的爱,只是与过去的女人相比,现在的妈妈需要付出更多,爱得更辛苦,其实,这样的母爱同样伟大。
退而不休的老人们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老年生活应该是祥和宁静、尽享天伦之乐的。但在这个忙碌的社会里,老人们也不能免俗。说是发挥余热也好,说是焕发青春也好,“退而不休”已然是个不争的事实。
※ 活到老,操心到老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已实施30余年,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家庭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年轻的三口之家和两个“双老”之家这样看似疏远、实则紧密联系的家庭关系。虽然不再居于同一屋檐下,但老一辈对孩子的关爱,以及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却没有减少。
吃惯了苦的老人们,也仍习惯将家庭的重任扛在自己肩上。2011年零点“城市老年人调查”显示,老年人平均每天家务劳动时间达2.7小时,其中22.5%的老年人每天做家务或带孩子的时间超过4小时。33.4%的老年人对于带孩子或做家务有疲累感,其中奶奶或姥姥们的疲累感更明显(女性37.5%,男性28.5%)。老人适度做做家务,一定程度上能起到锻炼身体、灵活四肢的作用,过度了,则会倍感辛苦,有害身心。
而做子女的对父母的“帮助”也许并不领情,三代同堂,难免引发沟通和相处上的问题。
※ 活到老,工作到老
2011年零点“老年人调查”还显示,8.9%的城市老人仍继续工作,包括全职、兼职、返聘等。其中,43%的老年人继续工作是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其次才是打发时间(33%)。可见,中国相当一部分家庭的中坚力量并没能完全扛起家庭的经济压力。
当然,经济压力只是一个方面,在很多行业,越老越吃香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学校、医院及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都有不少退休后被返聘的老年人。他们依靠专业的技术、丰富的经验,为教学、医疗、企业科研等作出了贡献。
王教授就是这样一位“返聘”老人。退休前他是北京一所著名高校的教授,退休后仍返聘到一所沿海高校执教,继续自己的科研工作。老王说:“虽然离家很远,只有寒暑假才能见到小孙子,但一来这里空气新鲜,适合老年人;二来我退休后也没什么事,这么多年的科研经验不想浪费,而且这所学校给出的待遇不错,何乐而不为呢?”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企业返聘的退休人员,都是掌握关键技术的高级技术人员,工作起来驾轻就熟,还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同时返聘人员已经在社保拿了一份退休工资,用人单位无须支付高额的工资。而从退休返聘人员的角度来讲,有相当一部分返聘人员是退休后在家闲不住、身体状况良好,就想找个岗位再干上几年。他们不计较报酬多少,图的是精神愉快。
※ 活到老,学习到老
还有一些老年人,希望将时间花在丰富兴趣爱好上,辛苦了大半辈子,年老时终于有机会做一些年轻时不敢做或者没条件做的事了,比如练书法、打太极、跳舞等。调查显示:75.5%的老人认为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兴趣,是变老的一大好处。同时,66.7%的老年人想要学点东西,其中也包括学习使用电脑和互联网。
老而不休,不知是值得欣喜还是悲伤。这是一种与我们想象中不一样的老年生活。如果老年人是因为子女而被迫放弃老年生活,我们的社会,以及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反思。一个不能善待老人的社会,是一个失败的社会。
健康:一边挥霍,一边购买
城市小白领的健康之道,最让人费解:楼梯不爬,马路不走,操场不跑,反而要每周花钱去健身房大汗淋漓地跑两个小时;早饭不吃,午觉不睡,作息不定,却要花一笔钱买保健梳、保健枕、保健鞋;不日晒雨淋,不风吹雨打,就动动脑子敲敲键盘,但感冒发烧头疼的频率却高过上年纪的老太太。
许多人承认:进入职场后,才发现自己的小身板是这么不经折腾!一位从业10年的职场资深人士曾在微博上感叹每年的体检报告成尸检报告,满纸医嘱。这年头,敢于晒体检报告的职场牛人才是真正的牛。毛病虽多了,但时间少了,所以更多时候只能忍了。忍不了,百度谷歌一起上,自学自诊呗!于是,忙碌的职场人又多了一项任务:补充医学知识,扩充健康之道。无怪乎,养生保健产品卖得火,书籍或节目受追捧,因为有了“失去”,有了渴求,有了需求!
※ 保健品:乱花渐欲迷人眼
2008年零点关于健康养生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54.7%)的受访者表示关注养生。老百姓的关注与需求带来了中国保健产品市场的火爆。2012年8月17日23:07,在淘宝输入“健康”二字,找到相关宝贝1632104件;再搜索“保健”,获得相关宝贝1213266件。按摩帽、保健枕、保健衣、瘦身鞋……从头到脚,只要你想,你可以来个全方位的健康武装。
看看职场达人王云的保健随行记吧:出差要带U型护颈枕;在家要穿弹力磁石按摩鞋;睡觉要带防辐射缓压促眠眼罩;闲时用鹅卵石足底按摩毯;头疼时拔一拔真空罐,扎一扎针灸;疲惫时躺一躺按摩椅,用一用泡脚器……大大小小,林林总总,两年内王云为保健产品花了不下两万元,产品轮流使一周也不重样。虽说投入不少,但王云依旧愿意也舍得砸钱,毕竟有了它们,自身毛病也小了,至少她是这么觉得。虽然绝大部分人未必像王云一样对保健品这么痴迷,但用过所谓带保健功能的产品的人必然不在少数。一条鹅卵石足底按摩毯,在一家淘宝店被浏览过110491次,30天内就卖出651件,足可见保健对中国人的号召力!
如果说王云是个保健实物达人,那么柳叶子则是个保健“吃货”。她的办公桌上瓶瓶罐罐不下15个:维生素E、多种复合维生素、钙铁锌咀嚼片、牛乳钙片、明目养颜蓝莓片、补血阿胶膏、健胃消食片、肠道清茶包、抗疲劳炫活力口服液……每当身体出现不良症状,随手百度一下,说要补啥就买啥,需要吃啥就挑啥,俨然就是半个专家。不能说柳叶子把能吃的保健品都用全了,但她的行为还真真反映出了一种颠覆传统的现象:保健品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2005年零点“居民健康调查”发现:31大城市中,两成以上的受访者服用保健品,且主要用来补充营养和消除疲劳。
与保健养生产品同时火起来的还有五花八门的养生秘技。2009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上,大众健康类图书达到2.1万余种,有超过400家出版社介入健康图书出版。一本后来被众多专家打假的保健书甚至创下了6个月销售300万册的奇迹。与此相对应的,是保健电视节目的火爆,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保健养生类节目,并且收视率不俗。据报道,北京电视台某频道的一个养生节目在一年内将原时段的收视率提高了8倍。中国老百姓的“养生知识”突飞猛进,各种独门秘籍纷纷被公开,老百姓们看得欢乐,有事没事实践实践,自己诊断诊断。2011年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的网络调查显示:91.5%的人有过“自诊”的经历,甚至三成人“经常”自诊。
※ 健身房:遍地开花
AASEP(亚洲运动及体适能专业学院)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有2770家健身房,会员数量338万,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9.75%及19.43%。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已经成为不少中国白领挽救身材与健康的另外一种方式。身在格子间,久坐、加班及熬夜造就了他们纤瘦的四肢但颇具分量的躯干,专注、迅速与持久地沉浸于工作之中,他们分身乏术。于是在健身房里放松身心,补充能量,保持身材及挽救健康成了他们的时尚选择。2002年零点“健身消费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及武汉五大城市的平均健身运动消费将近650元年。2012年的调查显示,这5个城市中有16.9%的中产有去健身房的习惯。但这显然只是一个开始。据美国商业信息统计,早在2002年,美国的健身俱乐部就达到17807家。换而言之,美国每一万多人就拥有一家健身俱乐部。根据《2011年中国健身俱乐部调查报告》:香港每万人拥有的健身俱乐部数量大约是北京的3.5倍,而北京已经是中国内地健身房最多的城市。看来,中国在运动上花钱买健康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健康是一种稀有物品,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来。当我们忙着去讨好健康的时候,其实健康已经开始讨厌我们。一边挥霍,一边购买,这种无逻辑现象的出现,很无奈,也很无情。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