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正能量修习术

書城自編碼: 200044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成功/勵志成功/激励
作者: 赵辉
國際書號(ISBN): 9787564068790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1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98/22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3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耕读史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26
《 执行的逻辑 》
+

NT$ 277
《 正能量.实践版 》
+

NT$ 247
《 感恩的力量:做一名懂得感恩的员工(修订本) 》
+

NT$ 283
《 正能量:写给年轻人的99条幸福法则--毕淑敏、巴菲特、周国平、张德芬、吴奇隆都在使用的幸福法则,欧美国家年轻一族人手一册的社会版《圣经》+《羊皮卷》。 》
+

NT$ 304
《 有能力更要有责任 》
+

NT$ 304
《 正能量 活出全新的自己 》
編輯推薦:
独属于中国人的正能量修炼指南
激活潜伏在你身体里的正能量,引爆职场小宇宙
完成你命定的最华丽的转身,升值加薪无极限
內容簡介:
这是一本通过正能量指导心职场人士理健康的心理励志图书。本书一共分为八章,除第一章对正能量的概数外,其他七个章节则以职场人士培养吸收正能量的方法为主要内容,从树立正面思维、排除不良情绪、保持好心态、理性沟通等几个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与说明。本书体例清晰合理,内容实用,再加上贴近国人生活的实例,流畅的行文,使这本书稿在具有强大说理能力的同时,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潜移默化地使读者一边读书,一边接受书中传达出的正能量,并使其为自己所用。
關於作者:
赵辉
北京博士德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运营总监
有近二十年的企业管理经验,多年来,在工作中推行精细化管理,致力于打造朝气蓬勃且具有竞争力的团队。曾带领团队出版经管类图书近百种,对精细化管理理论与实践有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在带队伍的同时,对企业中层领导力、执行力亦有深刻的体会,对员工正能量的修炼有常年实践经验。
主讲课程
《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领导能力持续改善》
《精细化执行力持续改善》
目錄
第一章 点燃工作中的正能量,引爆职场中的小宇宙——认识工作中的正能量
 1. 提升自己的正能量,完成最华丽的命运升华
 2. 每一位员工都正能量十足,公司就会强大
 3. 公司发展需要激情,员工工作需要热情
 4. 公司不需要说三道四的“老婆舌”
 5. 从热爱的工作中吸取惊人的正能量,就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
第二章 树立正面思维才能积蓄工作正能量——员工要树立正向思维
 1. 记住,正确思维才能积蓄正能量
 2. 创新思维真的能激发出人的正能量?
 3. 思维方式改变后,工作态度也会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4. 拆除自己思维里的墙
 5. 卓越的员工=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6. 大胆去生活,有个性就能吸附正能量
第三章 驱逐不良情绪才能叩开正能量之门——排除工作中的负面情绪
 1. 把愤怒转化为工作当中的正能量,工作就会变得顺利
 2. 排除工作当中的负面情绪,才能传递工作当中的正能量
 3. 警惕负面情绪当中的蝴蝶效应
 4. 与上司有意见分歧时,情绪化会使事情产生不良的结果
 5. 从会议就座当中也能看出职员之间的对立情绪——斯汀泽现象
 6. 如何快速激发出一个人的“正能量”?
第四章 每天保持好心态才能聚集正能量——每个员工都要保持正向心态
 1. 性格不容易改变,但心态可以培养
 2. 满怀信心与希望地去工作,才能在工作中寻找到乐趣
 3. 不一定用感恩的心去求职,但一定要用感恩的心去工作
 4. 以老板的心态工作——用主人翁心态激发自己的正能量
 5. 心态不好,烦恼自找——每天积攒正能量,保持积极心态
 6. 有信心不一定会成功,但没有信心一定不会成功
第五章 理性沟通方能激发工作正能量——职场沟通中的正能量
 1. 架起沟通的桥梁,传播工作中的正能量
 2. 公司的聚餐会是员工沟通心灵的最佳方式
 3. 非语言沟通——学会传达语言背后的情感
 4. 工作中要谈谈心、“恋恋”爱——借助沟通减压
 5. 工作以外的“工作”——兴趣爱好是沟通的捷径
 6. 情感——超越国界的沟通
第六章 拥有形象的正能量才能拥有工作中的正能量——员工的形象传递着对工作的热情
 1. 员工的正形象是公司的无价资产
 2. 多做一点点,就能让人获得正形象
 3. 正面积极的形象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4. 高明的形象管理就是让自己看起来很权威
 5. 只有先爱惜自己的形象才会自觉维护公司的形象
 6. 员工只有改变影响自己的负面形象,才能重塑正向形象
第七章 经常拥抱正能量才能拒绝坏习惯——工作习惯中的正能量
 1. 积极拥抱正能量,养成让自己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2. 有意识地培养高效能人士的良好习惯和行为方式
 3. 独立思考是不断获取正能量的有效方法
 4. 不同的习惯决定不同的职场前途
 5. 当敬业变成一种习惯时,才能在工作过程中找到快乐
 6. 不要让借口成为习惯,而要让负责任和担当成为习惯
第八章 用正能量提升员工的幸福度——员工幸福的企业才是最好的企业
 1. 提升员工的幸福感,理性而乐观地发扬管理的正能量
 2. 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真的能感觉到幸福?
 3. 公司不是某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员工追求幸福的平台
 4. 你为谁工作?——幸福感来自个人价值的被认可与实现
 5. 企业要树立让员工得到幸福感的志向
 6. 员工的福利待遇与员工的幸福感成正比吗?
內容試閱
连载一 每一位员工都正能量十足,公司就会强大
可以说,在团队正能量掌控这一点上,再没有哪一个集体能够像美国警察那么高明了。像其他国家一样,美利坚合众国也为自己的百姓构建起了一个非常完备的警备系统。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美国警察在知名度以及社会公信力上,是要高出其他国家的警察的。如果说纪律森严、一丝不苟的警察体系是最好的团队,那么美国警察就是精英当中的精英。究其原因,我们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每一名美国警察都是正能量十足的人,当这些人组合成一个整体之后,他们所爆发出来的能量也是非常大的。正如一名来自南非的政治家所说的那样:“如果能够将这些警察组合成一个公司,那么他们一定会战无不胜。”
实际上,美国警察自身也是随着本国民主化进程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南北内战时期,整个联邦警察系统可以说是一片混乱,很多人甚至成了黑势力的保护伞。现如今,在现代化管理体系的帮助之下,几乎每一名美国警察都能够被一种强大的正能量感染,最后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现如今,很多美国男士都希望自己能够佩戴上一枚警察徽章,并且带上一支手枪在大街上维护治安。一名身家千万的富翁朱尼尔·戴比特就说:“我很喜欢警察这一个职业,如果没有从商,或许我就参加FBI的特选了……你问我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喜欢每一个警察身上积极向上的精神。”
从百姓认可度、犯罪分子威慑力这两个角度来说,“美国警察”都是十分出色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深入剖析美国警察高于其他团队的原因和理由了。
(1)每一名美国警察都是绝对自信、权威的。
对于美国警察而言,他们可以向一些拒绝听从自己指令的嫌疑犯开枪射击。这个话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实际上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2012年3月,美国警察就因为开枪射杀了一名形迹可疑的少年而引发了广泛争议——事实证明,这个行踪古怪的少年并不是坏人,他坚持拒绝警察的要求,并且抗拒对方执法,只是其叛逆心理在作怪罢了。虽然百姓对于这样的悲剧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但是到最后,所有人还是平静地对待了这起惨重的执法事故。因为他们明白,作为执法者,美国警察永远都是属于“特权阶级”的,他们身上负担的历史使命更加沉重,是不能够用一般人的标准来随意约束的。
(2)精神灌输让美国警察从内心强大起来。
作为一名刚刚到位的新手,美国警察需要经过大量的集体培训,并且通过考核之后才能上岗。而在培训过程当中,教官们必须传达的信息就是“夸饰和鼓励”,即在课堂上,教官们要不断地强调一些优秀警察的过往历史。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精英化的比喻和映射,都能够让他们热情澎湃,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
(3)选材优势带来的集体优势是帮助整个团队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比于其他行业来说,美国警察的选取是有着严格的标准的。虽然从整体上来说,一些公民自己出资筹建的警察局也可以被归类到“美国警察”的大范畴之内,但不管是这些私人警察机构,还是联邦设立的警察部门,在人员选取上,都是非常严格的。一名叫做多尼·菲利克斯的洛杉矶地方警察颇为无奈地表示:“为了加入洛杉矶警局,我上交了超过200份的申请和证明信,他们仅仅因为我中学记录上一次年少轻狂的集体性斗殴事件被罚做过社区服务而将我拒之门外了。不过,我一直坚信自己就是一个好人,一直坚持了5年时间,或许他们厌倦了,才将我招了进去。”
所以说,在选人才方面,美国警察历来是非常严格的。
在政府当局的大力扶持之下,美国警察在具备了极强的个人能力的同时,还兼有外在的权威性与内在的高度自信,这些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为他们在工作中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这些正能量的帮助之下,美国警察才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了强大的声望,不仅百姓对他们信任有加,就连那些犯罪分子在听到他们的称谓之后都会惶恐不安。对于一个警察机构来说,能够发展到这一步,自然是非常成功的。当然,这些经验同样也可以延展到传统意义的公司当中来,那就是在一个集体当中,保证每一位员工都正能量十足,这样一来,公司强大起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连载二 公司发展需要激情,员工工作需要热情
在众多带动企业发展、推动其不断进步的因素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激情,而当这样一个因素反映到具体的员工身上的时候,就外化为热情了。事实证明,如果一家企业的员工能够将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去,那么这家企业最后定会取得成功。被人们称作“疯狂罗曼”的俄罗斯石油大亨罗曼·阿布拉莫维奇就说道:“成功就是需要你再努力一点,再热情一点,再聪明一点……再幸运一点。”在他看来,热情洋溢的工作态度,对于每一个员工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员工将热情运用得当,那么在企业中取得成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2003年夏天,罗曼·阿布拉莫维奇通过自己的发言人对外宣布,原本属于肯·贝茨家族的英超球队切尔西,现在已经正式归自己所有。据媒体报道,为了这一支弱旅的所有权,阿布拉莫维奇支付了大约两亿英镑的费用。而这一切至此还没有结束,为了使这一支人见人欺的鱼腩球队转化为超级劲旅,阿布拉莫维奇还授权新上任的球队高管“大胆买人”。于是,在一阵强劲的挖角旋风之下,切尔西队完成了大换血,短短两年时间,球队上下换了个遍,原本那些危机时刻选择坚守的老将,也都收到了逐客令。一般而言,在运动场上规模过大的人员调整,表面上看来是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实际上却是暗藏危机的。因为对于一家职业俱乐部来说,它自身所具备的魅力,也是需要“本土球星”来支撑和维护的。新的管理层继任之后,马上引进了一大批实力超群、却并非切尔西原有的球员,在很多球迷眼中,切尔西就成了一支“杂牌雇佣军”,缺乏实际的情感归属。
而在大肆铲断本土血脉的同时,阿布拉莫维奇给人的另一个疯狂举动就是,他准许买入的球员,无论是转会费,还是薪水签约,都超出市场价很多,即其他人花费300万就能买到的球员,他为了保险起见,甚至可以花费上千万来搞定。这样一种“大手笔”,在最初球队换血的两年时间里,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样一种凌厉的金元攻势,甚至破坏了整个欧洲足坛的发展秩序。一些球队经理就愤怒地说道:“罗曼过去一年的投资,甚至比我们10年花费的还要多,这已经将足球运动带向一个错误的方向了。由于他很有钱,所以他凌驾于游戏规则之上了。”
很显然,这让另外一些花钱如流水的富翁感到怒气难消、压力倍增,而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到,阿布拉莫维奇的“烧钱行动”,已经疯狂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步。
当然,这样一种狂热的工作态度,也为切尔西球队带来了巨大的荣耀。在阿布拉莫维奇买下切尔西之前,这支常年积弱的球队已经快半个世纪没有夺冠了,而在2003年完成收购之后,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切尔西就从当时如日中天的超级豪门曼彻斯特联队手中抢走了联赛冠军。这样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实在是可以称作“神奇”的。更重要的是,早在阿布拉莫维奇决意买下切尔西之前,就有人指出,这是他为了“政治避难”和“洗钱”而做出的特殊举动。因为当时俄罗斯高层一直想找出他的把柄,进而将其130亿英镑的家产纳入自家名下。而这个时候阿布拉莫维奇剑走偏锋,买下了切尔西球队,一方面在不知不觉当中达到了清洗“黑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为自己赚到了政治筹码。暗流涌动之中,阿布拉莫维奇能够选择如此诡异的招数,实在是激情四射、尽显豪情。
值得说明的是,在激情与狂热的背后,往往掩盖着冒险与冲动,但是对于一个集体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很多善于摸索、喜欢剑走偏锋的人到最后都取得了成功,而另外一些安守现状的集体,则会顺应时代的潮流,逐渐被迅速变化的社会格局所淘汰。从这一点上来说,相比于一成不变,甚至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经营策略,员工激情洋溢的工作态度都是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守旧就意味着缺乏变化与前进动力,而过于求稳则会浪费过多的发展时机。现在的情况是,很多西方大企业,都对那些“怪才”、“偏才”趋之若鹜,全面发展的万金油式人才,虽然能够得到任用,但终究由于缺乏激情与创意而不能被授以大权。福特公司的一名人力资源部主管说:“我可以允许你像爱迪生那样去用人的头发做灯丝,并且将一个类似的实验做成千上万遍。如果是这样我绝对不会辞退他,因为这就是企业生存所必需的激情和狂热。”
连载三 公司不需要说三道四的“老婆舌”
对一个公司来说,上下一心团结互助,就可以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来。而那些总是喜欢絮絮叨叨、风言风语的人,往往会成为一个团队的毒药,或许他的个人能力非常出色,而且那些话也都是无心快语,但是毫无疑问,话说得太多,往往会给整个团队带来不少负面影响。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就说过:“在我开会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有的人一言不发,但是与此同时,我也非常不喜欢那些总是不断地讲话的人,谁都知道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沃尔顿虽然没有将理由说明,但是我们其实也可以想到一些“引发内讧”、“挑拨同事关系”、“挤占他人时间”等一长串理由。总体看来,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无论一个人多么优秀,但是如果他总是说一些糟糕的话语的话,那么他的前景就将是非常暗淡的。
2009年年底,泰伦斯·威廉姆斯正在和自己的篮网队一起苦苦挣扎,当时篮网屡战屡败,球队上下都陷入了沉默之中。在这个时候,威廉姆斯偏偏在一次输球之后,愤愤地说了句:“现在这个情况,真是糟糕透了,我想今年我们已经没得玩了。”这句话一出口,立即就招来了球队老将们的批评,他们认为威廉姆斯不应该在这个时候说出这种沮丧的话来,这会极大地影响到球队的士气。
但是对于这样的批评,威廉姆斯似乎并没有记在心上。由于管理层的恩宠,他依然不约束自己的嘴巴,总是说出一些破坏球队安定的话语来;由于在加盟球队之前,很多人看好他会成为一个明星球员,而且他的个人技术以及身体素质,也都在向人们展示着这一点。所以,在最初的几个月里,球队上下虽然对他的言论有些不满,但依然容忍了这些表现。但随着这些话语的不断增多,整个球队的怨言越来越大,很多人在私下里都将威廉姆斯看做一颗毒瘤,而威廉姆斯自己也逐渐被剥夺了主力位置,成了球队替补。
在一场比赛失利之后,威廉姆斯甚至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主教练,认为是他在用人方面没有做好安排才导致了比赛的失利。当这样一番怨言被媒体曝光之后,威廉姆斯在教练的时间分配上越来越少,最终甚至淡出了轮换阵容,成了一名彻彻底底的边缘人。
随后威廉姆斯被球队贱卖给了休斯敦火箭,最初的时候,很多人都为球队能够以极低的代价换回一个天赋异禀的潜力新秀而欢呼雀跃,但是没过多久,威廉姆斯不服管教、口出狂言的毛病又犯了。这一次,他的矛头依然是指向主教练的,在他看来,自己已经非常努力地训练了,而且在有限的出场时间里,他也表现得非常出色,但是对方始终不肯增加自己的戏份,上场时间总是有一搭没一搭。这些抱怨当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些言论,同时又伤害到了整个团队的凝聚力,以致威廉姆斯因自己的抱怨连连而进入冷宫。时至今日,威廉姆斯已经成了一个自由球员,很多球队都对他的一张大嘴有所忌惮,所以即便这个人真的小有才华,也没有人愿意在他身上进行投资。
就像人们看到的那样,一支球队的管理法则,其实和普通公司也是一样的。在很多时候,管理者对于那些喜欢多嘴多舌的人也是非常头疼的。因为这些人口中真真假假的信息,大多数到最后都会对一个公司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在很多时候,流言蜚语一旦传播开去,感染人群越扩越大,这对于公司的整体架构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破坏。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早就提出过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企业内部的流言蜚语,有“权威干扰”、“垃圾信息”、“和谐破坏”、“时间挤占”等四大危害。
(1)团队内部长舌妇的过多发言,会起到降低领导者权威的作用。
孔茨解释说:“要观察一个团队,将其简化为原始社会的部落状态是一个好办法。在一个原始部落当中,那些强壮有力的领袖,都不喜欢大喊大叫的同伴,他会将这种姿态定义为一种挑衅,给予对方一定的打击。”这样看来,在一个企业当中,如果有人不断地制造声音,那么作为领导者,他一定会觉得自己的声音遭到了掩盖,为了确定自己在团队当中的威严,那么领导打击这些发声体,甚至是将他们逐出自己所在的团队,都是十分有可能的。
(2)过多的唇舌,会在集团内部形成垃圾信息。
早就有人提出,坏新闻的传播力度是好新闻传播力度的3.3倍。这就是说,在那些鱼龙混杂的消息当中,一些糟糕的信息往往会被人们记住,并进一步四处传播,而那些正面信息,则会逐渐消沉下去。这样看来,在一个企业当中,如果出现了一个多嘴多舌的人,那么他注定会源源不断地在团队内部掀起谣言和恐慌,这些垃圾信息,对于团队健康自然是非常不利的。
(3)“老婆舌”的存在,往往会破坏企业内部的和谐氛围。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人们谈论的主要内容,往往是和自己周边环境有关的。但那些喜欢四处传播信息的人,往往会在言谈之中涉及自己周围的同事,而时间一长,矛盾也就容易凸显出来,就像威廉姆斯不断地发出一些“某某人做错了”、“如果是我自己来做将会如何”等言论,最后和自己的两个老东家搞僵一样。结合当时球队输掉比赛的背景,可以看到,他的话语无疑是火上浇油,对整个球队的进步没有一点好处。
(4)一个人过多的发言,就会挤占其他人的言语空间。
对于这一点,孔茨也有过一个比喻,那就是:“情侣之间为什么性格互补是最好的?因为他们可以一个人说话一个人听取。但是在一个企业当中就不是这样了,你会遇见不想要听见你说话的情敌的。”这就是说,在一个集体当中,人们同样会对那些喋喋不休的人产生厌倦心理,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正是这些人的存在,才使自己的表现机会骤减的。尤其是在一些竞争激烈的企业当中,这样一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就像是威廉姆斯和他的队友一样,他总是在抱怨自己遭遇了不公正待遇,而其他一些想要发表观点的人则丢掉了发挥空间。而公司办公室内有人絮絮叨叨,同样也是令人非常厌恶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是不需要那些总是说三道四的“老婆舌”的,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实际上会对整个公司的正能量造成极大破坏。所以,即便那些喜欢唠叨、总是对人评头论足的人真的才华横溢,他也会面临被集体抛弃的困境的。
连载四 从热爱的工作中吸取惊人的正能量,就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关于这个问题,人们的意见也是各不相同的。同样的争议,其实也可以用到工作和正能量上来。通常人们认为,在正能量的指引下工作,会取得更大的收获。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那就是在生活中,人们是不是同样也可以从自己热爱的工作当中吸取巨大的正能量呢?很显然,答案是肯定的。著名心理学大师卡尔·荣格之女安娜·荣格就提出过自己的理论,那就是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当中,会寻找各种依赖和精神寄托,而这些寄情的载体,大多都是他们最为得意的作品或者工作。在安娜看来,人们对于正能量的吸收,是一种寻找自我存在感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工作或者得意的作品,他们潜意识当中的自恋情结会得到满足,反映到实际工作当中来,就表现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至此,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已经从工作当中吸取到了巨大的能量”。
被影迷们昵称为“肥猫”的香港著名演员郑则仕,可以说是经历了人生当中大起大落的风波的。早在中国影业刚刚步入繁荣阶段的时候,他就已经成了香港的一线演员。在1986年的《何必有我》播出之后,郑则仕凭借着出色的演技,甚至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在“黄飞鸿”系列当中,郑则仕扮演的猪肉荣,也受到了观众们的热捧。在影视界混饭吃,默默无闻终其一生的人很多,能够做到像郑则仕这样名利双收的人,真的可以说是幸运至极的。
但是在这些浮华的背后,郑则仕也遭遇到了一些不幸——在他最为辉煌的时刻,自己做的投资却遭遇了失败,几千万的资金成了烂账,而郑则仕自己也因此背负上了上千万的债务。为了能够尽早还清欠款,他开始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不断接拍电影。对于一名夺得过香港电影金像奖的人来说,一集12万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8万元)的片酬实在有些寒碜,但是为了尽早还上欠款,郑则仕还是非常爽快地接受了这样的片酬。
可以说,这一段还债的日子,是郑则仕人生的最低谷时期,很多从前的朋友,看到他背负巨债之后都选择了远离他,甚至一些演艺圈的老相识,也不愿意帮他的忙。在这些大起大落、众叛亲离的日子当中,郑则仕自然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他开始更加卖力地工作,以期能够快速还清欠款。在面对同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有些人会惊慌失措,甚至是选择逃避的方式来对待生活,但是
“肥猫”就和人们在影视剧当中看到的那样,快乐自信,他总是能够从不间断的工作当中找到一些能够激励自己不断努力的理由来。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10多年后,郑则仕终于还清了所有的欠款,甚至在一些小投资上,他还赚了一笔。当然,这一切和他爱好影视创作、坚持影视创作是分不开的。对于他来说,生活或许会透支他的精力和信心,但是与生俱来的工作热情,连同家人的鼓励是他个人能量的来源。也就是说,在这些因素的帮助之下,郑则仕被摔得过重后重新站起,并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
事实上,历史上也有很多和郑则仕一样的人物,他们因为自己的工作而取得了成功,但是在遇到困难和危机的时候,这些人却因为不能从工作当中汲取动力而失败。这就是说,在生活当中,人们也是可以从自己的工作当中寻找正能量的。在这个时候,工作实际上就成了一个人寻找自身存在感、证明自我能力的最佳试金石,就像安娜·荣格所指出的那样,在一个人感到失望和迷茫的时候,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或者通过自己以往的作品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心态的存在,很多人才从自己热爱的工作当中,汲取到惊人的正能量,从而做到一些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连载五 记住,正确思维才能积蓄正能量
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上升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程度。在两个超级大国的碰撞当中,个人的力量显得绵软无力,自然有一些认知能力偏弱的人,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做出了一些后来被人们看起来非常幼稚可笑的举动,其中由一篇鬼话连篇的文章引发的“精神特工”竞赛,更是让人啼笑皆非。
当时的事情是这样的,先是一名自称伯杰尔的乌克兰人找到了法国《科学与生活》杂志社,向其中一名叫做梅萨蒂的编辑透露了一个“美国人已经发觉了心灵感应奥秘”的消息,而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伯杰尔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名美国上校鲍尔斯和封闭在潜水艇下的大学生史密斯之间神乎其神的“心灵对话”。在他的表述当中,鲍尔斯感知到了史密斯传递给自己的信号,并且将这些意象画了出来,其相似程度超过了70%!
这样一个信息自然不会被苏联人错过,受到这件事的刺激,他们也不得不开始了类似的研究。然而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苏联人的秘密行动,马上被美国间谍反馈给了CIA,于是一场闹剧就开始了。
关于苏联人的研究,一开始还是有很多人都持保留意见的,因为这些用个人意志来控制、操纵其他人的想法,实在太荒谬了。但是,苏联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却让CIA高层大为惶恐,比如,“苏联人可以通过一个幻想,就将原子弹瞬间转移到白宫”、“已经有200万苏联军人接受了特异功能转化”等。在这些消息面前,CIA上下一片风声鹤唳,其中一名叫做帕特·普莱斯的特工在这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看来,普莱斯确实是一个善于动脑的人,他非常喜欢思考,就像是朋友给他的评价那样:“如果不在政府部门工作,那么他或许就可以做一个思想家。”在那个特定的时期,普莱斯实际上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当中,他开始不断地探索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并且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那些非常另类、新奇的计划。在几个运气成分非常明显的“预测”当中,普莱斯做出了一些成绩,这更让他为了“超自然能力”呕心沥血,甚至来自上级的质疑和命令,他都置若罔闻。
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CIA部分高层,已经逐渐对这种和自然法则相悖的研究失去了耐心,因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国防部已经对这个项目投入了过量的研究经费,而真的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大家却发现,那些重金供养的“专家”们,总是装神弄鬼、提不出什么有效的建议来。所以说,负责这个项目的长官威廉·科尔比,以及他的同僚詹姆士·史莱斯尔开始商讨要不要申请撤销这些研究的议案。在得知这一个消息之后,普莱斯自然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人,他激动地向两名上司说道:“未来战争的胜利者,一定是那些拥有了特异功能的民族,现在苏联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正在追风赶月地研究这个项目,而我们为什么要半途而废呢?”
看到对方一脸忧郁的样子,普莱斯又进一步鼓动说:“在我看来,联邦政府马上就要在这一项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了,一旦率先一步掌握这项技术,那么彻底打垮苏联,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到1995年的时候,美国当局彻底放弃了关于超自然能力的研究和开发,而这场耗资超过2000万美元的研究项目,最终带给美国政府的损失,却是不可以忽略不计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普莱斯的强烈劝言和思路引导,对美国深入研究超自然现象起到了极大推波助澜的作用,即他的存在,为整个联邦政府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针对这样一个结局,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一个集体来说,它的前进是和整个领导集体的指引方向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的。在这个时候,一些新奇的指导意愿,或许就会为集体带来巨大的收益。马克·扎克伯格在创业之初的时候,受到了文克莱斯兄弟的启发,最终在极短的时间里成为了世界级富豪,而创意的制造者文克莱斯兄弟也得到了巨额资金的补偿,他们虽然不能对其他人说“脸谱网站是我们兄弟的”,但是却从中获得了将近1亿美元的现金补偿,以及一小部分股权。显然,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与之相对的是,在集团性决策的问题上,如果团队方向被一些错误的思路指引,那么到最后造成的悲剧性结果就是非常严重的。就像是CIA的部分高管和帕特·普莱斯一样,他们实际上都可以被看做是独特的思考者,但问题是,在这个思考的过程当中,由于他们跑错了方向,导致自己在错误的方向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但到最后却白白花费了大量的研究经费。
连载六 拆除自己思维里的墙
在生活当中,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往往能够帮助一个人快速、准确地完成一些目标。但就像人们看到的那样,经验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在为人提供各种参考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信息。就像美国诗人玛雅·安吉洛说的那样:“一个人经历得越多,他就越保守。”而一个团队需要发展,积极有效的创新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事实证明,创新性思维带来的正能量,对集体创造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每一个人不断地打破旧观念,“拆除自己思维里的墙”。
1999年,苏黎世一位叫做施皮尔曼的盲眼牧师,找到一家餐厅,对其老板说:“看在主神的份上,请您务必答应我一个要求——这里有3个把双目献给上帝的盲眼人,您随便给他们找个活计,给碗饭吃吧!”
餐厅老板想也没有想,就马上回答对方:“对不起,我这里人手已经够了,你还是到其他地方看看吧……如果你真心想要帮助他们,去找慈善机构吧,这才是最好的方法。”
“哪里,他们都是从救济所跑出来的。不要以为他们眼睛看不到了,就很没用,要知道这几个人,都是心怀大志的人!而且,我们可以做一个‘黑暗餐厅’,这样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
“什么是‘黑暗餐厅’,烛光晚餐吗?”
“比这个还要更黑一些,”施皮尔曼回答说,“根本就不要一点光线,一片漆黑……这样顾客的所有注意力,就都集中在食物和嗅觉上面了。”
听到这样的话之后,餐厅老板差点没有笑出声来,或许他认为没有必要和这个疯言疯语的瞎子过多解释,所以只是简单地告诉对方:“你的想法很好,但是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看看呢?我只是一个小餐厅的负责人,你应该去找那些大酒店。”
在随后的几天里,施皮尔曼又找了其他一些餐厅,但是最终都遭到了拒绝,因为这个设想太不可思议了——什么都看不见,顾客怎么用餐呢?到了最后,施皮尔曼咬了咬牙,和那几名盲人四处筹集了一些钱,合伙办起了全世界第一家“黑暗餐厅”。
事实证明,那些拒绝施皮尔曼的人,到最后都追悔莫及。时至今日,这种风格独特的餐厅,已经在欧洲发展成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都出现了这样的主题餐厅。而凡是到过黑暗餐厅的顾客,都对这里赞不绝口,所以这里回头客非常多。无疑,施皮尔曼和他那几名看不见的创业伙伴,也取得了属于自己的成功。
开黑暗餐厅,让人摸着黑吃饭,这种违背常理的做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呢?最初的时候,很多人都嘲笑这些创业者“异想天开”,甚至有好心人专门请了心理医生来劝导施皮尔曼,但事实证明,施皮尔曼做得非常成功,他不仅帮助自己的几位盲人朋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诉求,同时也让自己赚到了大钱。其实,“黑暗餐厅”的经营理念,在中国也得到了实践和认同,现在在北京的灵境胡同里,就有一家这样的餐厅。据餐厅经营者介绍,不仅是一些年轻人对“黑暗餐厅”非常感兴趣,就是一些年纪稍大的顾客也非常喜欢这里的环境。据他们说,在黑暗当中用餐,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而且能够对黑暗当中的食物产生更为深刻的知觉。
实际上,在施皮尔曼取得成功之前,几乎没有人赞成他的做法,人们甚至不会产生类似的“怪念头”。一位最初拒绝过施皮尔曼的餐厅老板酸溜溜地说道:“顾客就餐,讲求色香味俱全,黑暗餐厅直接剥夺了客人享受食物色泽的权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劣质服务……”这样一种充满敌意的评价,人们当然是一笑了之的,毕竟他说出这些话来,一方面是为了替自己当初犯下的错误做辩护;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双方之间的竞争关系造成的。不管怎么说,这都不能掩盖施皮尔曼在思路、创意上的先人一步。
从施皮尔曼的成功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要想获得强大的正能量,最好的办法就是“拆除自己思维里的墙”,敢于发现和认知新事物——施皮尔曼就是做到了其他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一举获得成功。他的成功还引来了西方媒体这样的赞美:“几个双目失明的人合伙开餐厅,这本来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更加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些人还实施了极具创意的‘黑暗服务’。或许是视觉被隔断之后,他们的思维被完全打开了,从而致使他们的才华,如同潮涌一样奔流而来了。”
但是“创新”、“拆除思维里的墙”,也是要遵循一定的逻辑理念的——并不是每一项创意都是合理可行的,在一些时候,过于极端的创新,甚至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麻烦。就像现在备受热捧的黑暗餐厅,实际上在安全方面是做足了准备的。比如,侍者佩戴夜视仪,整个餐厅都安装配备了红外线录像检测仪、专门的紧急出口,如此等等。所以说,既要做好创新,让自己的思维不受限,又要将事情办得合情合理,但这需要强大的思考能力作支撑。对于任何一名团队成员来说,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他不仅能获得正能量,还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连载七 大胆去生活,有个性就能吸附正能量
在生活当中,人们往往容易产生很多顾虑,似乎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着自己的优缺点。那么,到底哪一种人生理念才是最精彩、最能够吸引正能量的呢?实际上,生活的选择方式无论好与坏,幸福与快乐,关键在于一个人如何去想。而大胆地去生活,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才是最能够吸引正能量的。就像关于“节俭”的话题,一些人能够通过节俭来升华自己的人生意义,另一些人则可以通过相对大的个人用度来获取正能量。这两种人生哲理,从表面上看是一高一低,但单纯从正能量激发的角度来说的话,实际上是等同的。
有着“世界船王”美誉的包玉刚,生前特别节俭,这一点与他的出身似乎有些“冲突”。因为和一般白手起家的富豪不同,包家原本就可以算得上一个大户,他的父亲包兆龙常年在汉口经商,家中颇为富足,而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当中的包玉刚,能够将“节俭”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实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熟悉包玉刚的人都知道,这个船业大佬在日常事务的批示和工作交接上,都喜欢用传字条的方式。这样一种做法看起来有些老套,但却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公司管理方面,这种传字条的方式一直都非常有效。可面对这样一种“白纸黑字”的任务交接,包玉刚的下属却是“有苦衷”的。因为老板的节俭,在传字条方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包玉刚传给下属的条子,几乎都是反复使用的,上面常常还记载有一些别的信息,而且纸质也是粗糙不堪的。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包玉刚的字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字条”——如果交代的事情比较少,只有几句话,他就会用刀或者尺子将纸裁成小条子,然后将自己要交代的事情写上去,传出去。这样一来,包玉刚身边的人,常常手中都拿着一条两三厘米宽的小字条办事,其节俭度可见一斑。
对于节俭,包玉刚也有自己的名言,那就是“在经营中,每节约一分钱就相当于产生了一分钱的利润,节俭和收益是成正比的”。这样一句话后来成了他开办的“环球航运集团”上下恪守的真理,同时也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说到底,任何一种生活态度,都是有其自身积极性和负面影响的。其实,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大胆地生活,活出自己的个性来。在很多人眼中,节俭的生活理念,其优越性要远远超过个人享受。但是过于节俭,在很多时候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管理者是很容易将自身的节俭强加到员工身上去的。这样一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招来“铁公鸡”、“吝啬”的名声。具体到包玉刚身上,一方面他可以通过自己细水长流的经营理念感染身边的人;但另一方面,他将两三厘米宽的字条传给其他人,这也在无形之中让对方感到有些失望。毕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商场中的一次成功交易,赚到的钱往往是这一张白纸的千万倍,假如因为一张纸而错失了一次商机,那么这个代价是不是太大了呢?
所以说,没有绝对完美的生活理念,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他需要做到的,就是活出自己的特点来。其实,无论是勤俭持家,还是个人生活方面的过于享受,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不仅是管理者可以通过“有特性”的生活来积聚个人能量,作为集体成员,员工也应当通过大胆、合理的方式来汲取正能量。事实证明,通过这些截然相反的生活状态,人们是可以实现自我提升的目的的。其实,生活方式无论好坏,关键就在于一个人如何去想、如何去看到事物有利的一面。
连载八 把愤怒转化为工作当中的正能量,工作就会变得顺利
2005年夏天,纽约市的麦迪逊花园广场张灯结彩,而且很多媒体的记者都千里迢迢赶了过来。当时这里正举行着一年一度的美职篮选秀大会,所以现场气氛十分浓烈。这个时候,叫做查克的年轻人正和自己的亲人紧张地坐在电视机前,期待着能有球队挑中自己。但是很不幸,这一次共计两轮60人次的选秀大会,并没有带给查克任何惊喜,他落选了。
一想到那些被选中的人将会喜气洋洋、手舞足蹈,查克竟忍不住要掉下眼泪来,但是他咬了咬嘴唇,什么话也没有说。没过多久,在经纪人的安排下,他去参加了几支球队的试训,希望能够用自己坚韧的意志力打动“不识货”的球探和经理。
休斯敦火箭队答应给查克一个机会,那就是参加低水平的夏季联赛,具体是不是可以签订合同,还需要看个人表现。
查克显得信心满满,他甚至有些得意:“好吧,我会证明自己的。那些瞧不起我的人,咱们走着瞧!”然而不幸的是,这一次短暂的夏季联赛,并没有成为查克加入美职篮的跳板——在这一次联赛结束之后,火箭队并没有同他签约,而其他球队老板似乎也没有注意到他。
对于这些轻视,查克没作任何辩解,他默默地跟随自己的经纪人去了一个更低水平的联赛。在这里,他开始发挥出自己的威力来,以致原本那些将他“像烂布头一样抛弃”的人,开始重新估量自己过去的判断。最先下手的,依然还是休斯敦火箭队,他们用一纸协定将查克带进了自己的更衣室,并且和他签了一个为期10天的合约。结果在这10天当中,查克表现得异常出色,等这一份合约结束之后,他如愿得到了“留队到赛季结束”的待遇。和10天的短合约相比,留队到赛季结束,其薪水可以翻几十倍呢!
再往后,查克的表现越来越好,而球队老板也对他越来越满意,所以当这一份“留队到赛季结束”的合约也到期之后,球队马上又以4年800万美元的合同与他续约。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里,查克成了整个联盟当中“迷你中锋”的代表,他甚至凭借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当上了球队的队长,而他的名字也逐渐在联盟当中叫响——查克·海耶斯,6尺6的小矮人中锋!等这一份4年长约到期之后,萨克拉门托国王队又向他发出了邀请,这一次对方给予的合同总额超过了2000万美元!
面对这一切,查克自然是有些动情,在离开生活了近6年的休斯敦时,他满怀伤感地说道:“在获得别人认可之前,总是会有很多的质疑和猜测,让你如芒刺在背。很感谢火箭队,是它给了我继续奋斗的勇气,当然也感谢那些轻视、诋毁过我的人,正是这些人的出现,才激发出了我全部的动力。”
实际上,在生活当中,类似查克·海耶斯这样的遭遇,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会经历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被人侮辱和轻视,实际上可以看成一个人磨炼自己、不断前进的重要推动力。所谓“知耻而后勇”,对于那些负面情绪,如果能够将其转化为战斗力,那么一个人的进步就会更大。就像是查克那样,如果不是其他人的鄙夷,那么他的生活或许就会变成另外一番模样,至少他不会花费那么大的精力去证明自己。这一点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打不了篮球,我或许还可以做另外一些事情。比如洗车、送外卖,甚至是经营一个农场等。我从来都没有为自己的生存问题犯过愁,我所要做的,就是证明自己。”
当然,生活当中的愤怒,也并不单纯产生于“遭遇轻视和羞辱”。还有一些同个人情感有关的“愤怒”,比如和恋人吵架、晚上没有休息好、吃早餐时磕了牙……如此等等。其实这些愤怒的情感,也是可以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的。相对于查克那种急于“证明自我”的激愤,后面所说的这些“愤怒”,被转化为工作当中的正能量,是需要外力因素引导的。针对此,怀斯曼提出的建议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暗示和指引自己的目标主体,强化‘理念’在他心目当中的地位。如此一来,当一些强烈的外来刺激物开始冲击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时,他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急需奋斗的目标和愤怒的情绪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出自己的能量。”
连载九 排除工作当中的负面情绪,才能传递工作当中的正能量

人与人在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摩擦和碰撞,在这个过程当中,负面情绪自然就产生了。对于很多人来说,将个人情感带进工作中,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而这其实是很多人无法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积极心理学奠基者之一的哈伦·兰格就说道:“如果一个人能将工作当中的负面情绪最大限度地消除,那么这个人就能够顺利地在自己的团队当中传递正能量。”
1996年8月,马上年过半百的陶华碧在亲友的支持下,开办了一家辣酱生产厂。由于手头资金并不多,所以这个厂子在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遭到了各种“轻视”,其中最让陶华碧难堪的,就是她需要一些玻璃瓶来装自己制作好的辣酱,而那些玻璃厂却对这个小客户视而不见。为了能够给厂子搞来玻璃瓶,陶华碧多次和贵阳第二玻璃厂交涉;但是,为一个需求量微不足道的客户专门生产特质玻璃瓶,这个代价太大了。所以无论陶华碧怎么说,玻璃厂高管还是拒绝了她的合作要求。双方最终交涉的结果是,陶华碧每次可以提着篮子,到玻璃厂拣几十个瓶子拿回去用,但是专门生产,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样一种略带施舍意味的“合作”,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事实证明,陶华碧的辣酱果然与众不同。那些被送出去试销的辣酱,很快就被卖光了,而且来自各地的订单也如同雪片一样纷纷飞了过来。直到这个时候,贵阳第二玻璃厂才开始正视这个蓬勃发展的小企业——一个由不识字的村妇组建起来的辣酱厂,它的名字叫做“老干妈”。
时至今日,“老干妈辣酱”每天的销售量已经达到了130万瓶,每年的销售额达到了25亿。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贵阳第二玻璃厂在随后遭遇了经济危机,一批又一批与之类似的企业都纷纷倒闭,而这样的风波自然也威胁到了它的生存。在这个时候,面对对方从前的“刁难”和“侮辱”,陶华碧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
但是,陶华碧看得很开,她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记恨玻璃厂当年对自己的轻视,而她干脆将那一段经历带来的负面情绪全部压了回去。在这个时候,想和陶华碧合作的厂家很多,但是她依然将60%的生产量交给了贵阳第二玻璃厂,从而帮助对方渡过了危机。
可以说,在玻璃瓶生产这一点上,陶华碧做到了公私分明。按照其他绝大多数人的做法,当贵阳第二玻璃厂陷入困境的时候,即便是不落井下石,也会和对方划清界限,达到一种变相惩治对方的目的。但是在这个时候,陶华碧却将自己的个人情绪从工作当中剥离出去,她甚至还在不同的场合为对方辩解:“万事开头难,人家帮过咱,这是雪中送炭,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其实在面对类似情况的时候,很多人的选择都是和陶华碧相反的,因为在更多人眼中,他们看到的就只是玻璃厂当年轻视自己的痛苦,而根本不去考虑对方当时也曾带给过自己好处。德国心理学家汉斯·约阿希姆·科特纳就曾发现,人对于痛苦经历的记忆,要远远超过自身对于甜美时光的印象,他表示:“当你问一个人‘你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先告诉你一件令人痛苦的事。”这也就说明,在一个人的潜意识当中,他人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是最为清晰的。具体到陶华碧身上,她一想起贵阳第二玻璃厂,最先出现在自己脑海当中的,更多的应该是对方给自己的刁难和忽视。可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依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对方带给自己的“好处”,这是促使双方之间达成共赢的关键。
在工作、社会交往当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一些负面情绪的困扰,而只有将这样的情绪全部都排除在外,人们才能够以一种更为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学习、工作。而在这个时候,工作当中的正能量也才能顺利地传递出去。
连载十 如何快速激发出一个人的“正能量”?
无论何时何地,正能量对于一个人的积极影响都是非常明显的。2009年7月,英国一名42岁的男子在医生积极的心态引导之下,耗时12年,竟然重新长出了一颗眼珠。能够发生这样的奇迹,是和这个人的内心被激发出了“正能量”有密切联系的。澳大利亚著名电视制片人、畅销书作者朗达·拜恩说过:“正能量是宇宙当中最强大的力量,一旦拥有,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获得改变世界的能力。”这样看来,正能量对于一个人的潜能激发也是有重大的意义的。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准确而又快速地激发出一个人的正能量呢?实际上,多伦多大学教授帕特里夏·普利钠早就给出过自己的答案:“其实,要激发出一个人的正面情绪,是非常简单的,你只要让对方从主观上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就可以。”
在普利钠看来,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那么他就会受到正面情绪的影响,并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取正能量,由此展示出自身优秀的一面。而这个结论,是经过了科学周密的研究实验得出的。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普利钠做了一个“你愿意为癌症研究机构捐点钱吗”的调查。在第一次的调查当中,只有46%的人给出的答案是“yes”,而其他人在面对普利钠的时候,都显得冷漠呆滞,甚至是根本就将热情洋溢的调查员看做是一个“怪人”。
在这一次调查结束之后,普利钠马上又展开了第二次调查,但他没有像上一次那样直接向其他人发起询问,而是先给所有人都送去了一只小胸针:“我是癌症协会的工作人员,现在送您一只宣传防癌抗癌的小胸针,希望您能佩戴上它。帮帮忙吧!”这样一只小胸针并不需要占据太大的空间,而且佩戴起来也很方便,所以那些收到胸针的人都照做了。
一个月之后,普利钠又一次展开了调查,问的依然还是上一个问题,而且目标也更多集中在上一次收到胸针的那些人当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一次的调查当中,有96%的人都表示,自己乐意为防癌事业捐款!
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得出两个不同的结果呢?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为什么突然之间冒出了那么多的好心人呢?对于这些问题,普利钠将其定义为一种心理学现象,他说道:“这其中的原委,就在于我们提前让这些人对自己做出了心理定位——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而在随后的生活当中,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他们就会向着类似的方向发展,最后得出相似的结论。”
此外,普利钠还从以下一些有意思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1)卡尔·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指出,在社会中生存,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改变自己的形象,以博取他人的好感。说得简单一点,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是一名潜在的演员,为了生存,扮演各自不同的角色。那么,这样一种观点,又和普利钠的实验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实际上,人格面具理论,强调的是一种“社会角色扮演”,而在普林钠的实验当中,这些人不自觉地更改了自己原来的意向,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角色扮演”的表现。
(2)个人内心当中的自我定位法则。
对于这一观点,普利钠给出的解释是:“每一个人都会给自己做出一个大致的评估定位,而当他们觉得自己表现出来的外在形象和自己内心当中的那个定位相符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开心。假如这个外在的形象和已有评估相去甚远的时候,人就会感到抑郁、沮丧。”按照这个观点,人的主观意愿,对于他接下来的行为,是有巨大的影响的。具体到普利钠的实验调查当中,那些收到胸针、并将其佩戴在身上的人,就会在自己的潜意识当中将自己归类为一个“抗癌防癌”的志愿者,所以当下一次被人问到“是否乐意为抗癌机构捐款”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给出肯定的回答,因为只有这个答案,才能让他们的“表象”和“已有形象”相符合。
普利钠说:“每一个人都是自恋的,他们对于自己的魅力都十分赞赏。所以假如他们之前表现出了一种形象之后,这些人日后的行径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为了满足自身自我定位的需要,他们会按照这个已有的形象来办事。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人自我识别、自我价值定位的过程。”
实际上,这样一种心理学现象,同样也可以被众多管理者应用到团队控管上——他们可以利用成员之间角色扮演和自我认定的心理,达到引导这些人的积极情绪的目的,而积极乐观的情绪,对于激发出一个人的正能量,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由此看来,引导出一个人的积极情绪就是快速激发出这个人正能量的最好方法。
连载十一 以老板的心态工作——用主人翁心态激发自己的正能量
著名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认为,一名员工是否具有主人翁心态,也是激发这名员工自身的正能量的关键。实验表明,快乐的情绪更有助于焕发出人们体内的正向能量,相反,烦躁的情绪却会给人带来很多的负面能量。在这方面,很多国外企业都进行了尝试。比如,在日本,有些企业现在仍然保留着这样一种习惯,即每天早上一到了上班的时间,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就会站在企业门口不时地向前来上班的每一位员工鞠躬。有媒体采访的时候,这位企业老总说:“员工是来工厂与企业一起创造财富的,我当然要尊重他们。”这就是说,让员工受到尊重是焕发他们主人公心态的一个有效方法。而作为企业的老板,如果总是想着我是老板,我要怎样怎样,员工一定要如何如何,时间一长自然就会引发员工内心的不满情绪,致使他们产生出负面能量。试想,假如一个企业的员工每天都带着一股负面能量来上班,不要说他为企业做出什么超额的贡献,即便是本职工作也未必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
而让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家的感觉,这同样有助于培养员工的主人翁心态。在这方面,谷歌做的可谓更为细致入微——不管是员工用餐、按摩、健身,还是洗衣、洗澡、看病。在谷哥公司内全都是百分百地免费,并且在谷歌公司办公大楼的每一层都有一个咖啡厅,只要是公司里的员工,都可以随时到咖啡厅里喝咖啡、吃点心等,而这些也都是免费的。甚至是,只要在不影响自己和其他员工工作的情况下,员工还可以带着自己的孩子和宠物来上班。这一点在美国的很多公司都显得有些让人不可思议,但企业这样规定了,很多员工反倒自觉了。而在这种舒适优雅的环境里工作,他们都觉得和在自己的家里办公没什么区别,自然就培养出了一种主人翁的心态,从而激发起了很多员工的正能量。正因如此,谷歌的每个员工都不会把自己当做
“打工者”,而是都把自己看做了是谷歌的“老板”。在这种主人翁心态的作用下,很多员工经常会想出很多创新的点子,而无论这个点子是否成熟,只要方案一经公司采纳,员工将会得到一笔丰厚的经济回报。
此外,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关心员工的思想——因为如果一名员工心里有事,那么他根本就无法调动起全身的正向能量来工作,还极容易在这种状况下发生事故。在这方面,曾名列《福布斯》中文版潜力100榜之首的国内民族运动品牌361°做得很到位。在361°位于厦门工业区的工厂内,由于每年他们都要补充大量的新员工,而很多新员工的岁数都很小,针对这一情况,企业专门指派专人来做这些年轻员工的思想工作,并根据这些新员工不同的籍贯找一些同籍贯的老员工来开导他们,从而打消他们思念亲人和家乡的心理包袱。在这种基础之上,企业还特意建立了厂区内的网吧和图书馆,员工均可以在里面享受到免费的服务。在企业管理者这种积极的引导之下,很多新员工不仅克服了思念亲人的特点,还主动读书并报读了大学的远程教育课程进修。在企业对员工的关怀之下,每一位曾在361°工作过的员工都感觉到了企业的温暖,在企业的几年打工生涯中,很多员工都拿到了大专文凭,不仅养成了面对生活和工作的一种正向的心态,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了自己,而且在主人翁心态的影响下,每个员工也不再仅仅把自己当做一名打工者,而是将自己看做了企业的主人,因为在361°只要员工有能力就会被很快提升。同时,361°也成为了国内众所周知的运动休闲品牌,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仅仅靠企业管理者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的员工同样需要以主人翁的心态来要求自己,无论是选择一家什么样的企业,都不要从思想意识里首先就将自己自动划入“打工者”的行列,而是要把自己当做企业的老板,以主人翁的心态去工作,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始终保持住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可以说,员工用自己身上的正能量去努力工作的同时,其实也在改变着员工所在的企业,还有员工自己。
连载十二 架起沟通的桥梁,传播工作中的正能量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特别是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交往,只有彼此之间建立起了一座可以让双方进行沟通的桥梁,才能够在相互之间传播工作的正能量,从而达到交流的最终目的。那么,如何才能够架起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呢?首先得从沟通的目的出发,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沟通的最终目的,才能够根据目的去寻找合适的沟通方式。
顾名思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为了能够将所掌握到的信息、情感和思想在个体与个体之间或是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传递,从而使双方通过这种交流达到思想上的统一。从这个角度而言,在进行沟通时有三个要素:一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二是双方要达成某种共识;三是彼此要做到信息、情感与思想上的交流。
(1)明确目标。
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其目的性,尽管很多时候人的目的性或许隐藏在人的潜意识里而没有被人们感知到,但这同样不会改变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目的性与目标性。目的是直接想要达到的效果,目标则是所要选择进行沟通的对象。可以说,只有明确了这两点,才能做到沟通的有的放矢。
在这方面,日本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有着深切的体会。小时候因家里穷,他仅仅接受了四年小学教育,便由于父亲生意上的失败而不得不离开家去大阪做学徒。几年后,为了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他决定换一份工作,于是他去了一家电器工厂谋求发展。当时他仅仅19岁,根本就不懂得怎样才能与这家工厂的招聘人员进行交流,他只是想着要通过向对方讲述自己以前供职时的经历让对方了解自己。可是真的到了这家电器工厂之后,他还没来得及作自我介绍,主管招聘的工作人员只是看了他两眼便对他说:“对不起,年轻人,我们工厂暂时不招人了。”
松下幸之助问:“你们不是还张贴着招聘的启事吗?”
招聘经理说:“是的,但是我们刚刚已经招够人了,如果你真的想来这里上班,等一个月以后再来看看吧。”
松下幸之助仅仅和招聘经理交流了一句话,就被对方打发走了,他心里很不高兴,因为明明在他离开那家电器厂时还有人陆陆续续前去应聘。这让他明白对方一定是看自己长得太瘦小了,衣服又有些破旧,所以才拒绝他的。但他并未因此而退缩,因为他在来这家电器工厂之前就已经想好了,既然打算进入各项福利待遇都很好的电器工厂去工作,就一定要想方设法进去。有了这个目的后,松下幸之助没有再去另外几家电器厂应聘,而是等了一个月后,再次去了那家电器工厂。
招聘经理再次见到又黑又瘦的松下幸之助很惊讶,当时他所说的话只是推辞,没想到他竟然真的一个月后又来了,而且和上次来时穿得几乎一模一样,还是穿着又旧又破的衣服,于是就推托道:“年轻人,我这两天有点事,你过两天再来吧。”松下幸之助就应声走了,可是按着经理说的,过了两天他又来了。就这样,这位招聘经理一连又推托了两三次,但每次松下幸之助都按着对方说的去做了,这让招聘经理觉得,这个人不是太老实就是太傻,于是向他直言道:“实话告诉你吧,像你这样一身脏兮兮的样子,是根本进不了我们工厂的。”听罢此话,松下幸之助二话不说,扭头就走。招聘经理以为自己的话刺激到对方了,谁想不大会儿工夫松下幸之助就换了一身崭新的衣服回来了。招聘经理见松下幸之助挺实在,只好如实说:“不是我们不用你,而是你以前没有做过这一行,关于电器方面的知识根本就不懂,所以你还是去找找其他的工作吧。”
闻言,松下幸之助只好走了,但他对这份工作的渴望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增强了信心,因为从最初他到这家电器厂应聘到现在,这位主管招聘的经理终于从开始的不愿意和自己交流沟通,到目前的言语恳切了。这对于松下幸之助来说很重要,因为他明白双方无法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就无法做到彼此了解。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松下幸之助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去了解和学习大量关于电器方面的专业知识。两个月后,他再次站到了那家电器工厂的招聘经理面前,不同的是,这一次他没等那位经理开口便主动说:“这两个月以来,我已经学到了不少电器方面的知识,我想我已经能够从事一些电器工厂的基本工作了,您可以考考我。还有,如果您觉得我哪方面做得还不合格的话,您可以一条条地提出来,我可以逐一地去弥补和改正。”
这位曾经阅人无数的招聘经理看着松下幸之助,颇为感慨地点点头说:“年轻人,我做招聘工作已经十几年了,但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像你这样来找工作的求职者。老实讲,尽管你在语言上不怎么会与人很好地交流和沟通,但你用自己的行动很好地做到了和我的沟通与交流,所以我现在正式通知你:你被录用了。”
对于当时不善言辞的松下幸之助来说,他之所以能够被这家电器工厂录用,其实关键就在于他从开始就为自己制订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进入福利待遇很好的电器工厂工作。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路上,松下幸之助又运用自己的耐心和韧性与那位招聘经理进行了一场可以说是无声胜有声的沟通,最终用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积攒到的正能量感化了那位曾经戴着一副有色眼镜看待自己的招聘经理,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连载十三 员工的正形象是公司的无价资产
一谈到形象,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个人的衣着打扮。其实,这仅仅是自我形象中一个最容易被人发现的外在形象。对于一名企业的员工而言,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在办公室内接待客人、接打电话时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在商务谈判中的礼节等方面,甚至是在亲戚朋友们面前自身的言谈举止,谈到自己所在的企业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满腹牢骚还是满怀信心、充满自豪等,都是一名员工在他的工作与生活中透露出来的自身形象。
史蒂夫·鲍尔默曾说:“一个企业的员工假如能够始终带着一种积极的正能量去工作,那么这将是这家企业所拥有的一笔无价资产。”
一般而言,员工的形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形象要素,一种是内在形象要素。外在形象要素包括员工的外貌、服饰和言行,而内在形象要素则分为:
(1)员工的创新能力。
这一点是很多企业员工所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只有创新才能够使企业拥有强大的竞争力。所以,如何调动和培养员工的创新力几乎成为了很多企业一直追求的一个目标。在谢尔盖·布林执掌谷歌期间,他制定了特殊的规定,即公司的工程师必须每天拿出上班的四分之一时间去思考一些对公司发展有利的点子,同时为了创新,还规定公司所有的员工都要拿出一天4%的上班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前提只有一个:研究出来的成果必须卖给谷歌。与此同时,谷歌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神秘部门Google
X,这个部门由谢尔盖·布林直接领导,只要是有这方面才能的员工均可向公司申请进入Google
X进行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谷歌这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创举很快就让Google
X吸引了近两百名员工,员工的工作热情一时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便研究出了诸如无人驾驶汽车、谷歌眼镜等远远领先市场的新产品。
(2)员工的业务能力。
通常,这种能力是指员工适应自己工作岗位的一种能力,也就是专业技能方面的能力。
(3)员工的调节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员工如何调节自身在工作当中出现的抵抗工作压力和强度的能力,还有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敏锐地洞察到他人心理的观察能力。
(4)员工的组织能力。
这一点主要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但并不排除很多工作在企业基层的那些班组、课长等,因为适当的管理能力不仅能够合理地利用公司的人力资源,还可以为公司节省下很多物力上的浪费。
在企业里,除掉那些以销售和商务谈判为主的部门员工外,企业管理者所着力培养的往往是员工的内在形象,因为只有员工的内在形象提高了,企业才能凝聚起一股强大的正能量,真正拥有超强的竞争力。那么,如何才能够树立起员工的正向形象呢?
在现实中,很多国际上的大企业都很注意“培养”一种属于自己企业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往往是企业的历代管理者为了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逐渐形成的某种特殊的文化理念,而企业文化所凝聚的其实就是企业自成立之初由企业历任管理者和员工所凝聚起来的一股强大的正能量,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在这方面,惠普公司有着长久的历史。自1939年戴维·帕卡德与休利特·帕卡德创建惠普公司以来,惠普的CEO换了一个又一个。虽然卡莉·费奥瑞纳这位全球第一女CEO入驻惠普之后,便即刻着手对惠普的一些部门进行了大规模地精简合并,但自始至终她从来没有否定过创办者戴维·帕卡德当初所遗留下来的“惠普之道”。因为卡莉·费奥瑞纳知道,“惠普之道”其实就是惠普的灵魂。而她通过对惠普机构部门大刀阔斧的调整,激励广大员工重新树立起了新惠普员工的正向形象,团聚起了惠普员工的正能量,所以在卡莉·费奥瑞纳执掌惠普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公司的利润提升了30%。
由此可见,员工的正向形象的确是一家公司的无价资产,而卡莉·费奥瑞纳之所以能带领惠普员工取得如此的成就,是因为她知道如何才能够树立起整个惠普员工的正向形象。
连载十四 只有先爱惜自己的形象才会自觉维护公司的形象
不管是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还是企业的管理者,只有做到首先爱惜自己的形象,才会做到不自觉地维护起公司的形象来。这是因为,企业的员工和管理者都是企业的一个个体,企业是一个大集体,而要想树立起企业这个大集体的整体形象,就必须让处于这个大集体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首先树立起他们的个人形象,这样才能够做到整齐划一,因为一个人的正面形象和他身上所具有的正能量终归是有限的,但企业里所有员工的正面形象和正能量积聚到一起,将会形成强大的力量从而使企业充满活力和竞争力。
一个员工要想做到爱惜自己的形象,就必须先搞清楚以下能够影响到员工形象的因素:
(1)员工的行为。
如果一名企业的员工在社会活动中说出了比较粗俗的语言,甚至动辄便与人吹胡子瞪眼,为一点小事便与人大打出手,大吵大闹,那么就会给旁观者一种错误的感觉,即旁观者会认为这个企业里的员工素质很差,企业没有对他们的员工进行好的教育。这就像一个年轻人出去做错了某些事情之后,人们往往在指责这个年轻人所做出的错误的行为的同时,还会指责这个年轻人的父母,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由父母带大的,孩子行为上的端正与否直接关乎的是父母有没有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企业和员工同样具有这种关系,每一名员工的行为看似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但实际上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了他所在的企业。所以企业的员工一定要把自己看做企业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而且要知道,企业的利益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利益,此外,社会对企业形象的认知与员工形象的好坏密切相关。所以,企业员工要在公众场合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不良、不当行为,而这其实就是在有意识地维护企业的形象。
(2)员工的综合素质。
员工的综合素质直接体现着员工的个人修养,比如,员工的文化程度、思想觉悟的高低、道德修养,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工作能力的高低、对企业的关心与否、是否敬业等,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能体现出员工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在公众场合,所有这些都将成为人们评价一名企业员工形象好与坏的标准。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现实中,公众往往不可能对一名陌生的企业员工做到全方面的了解与认知,也就是说,公众对一个企业员工的认识,只能通过这个员工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针对某一件事情的态度来判断这个员工的个人素质,而这难免会出现“放大效应”。换句话说,这名员工在其他很多场合可能都表现得十分好,但唯独在某一个场合表现出了不好的行为,就会使大家认为这名员工的素质很差。进而,又会以有色的眼光来看待这名员工所服务的企业。在这种连锁反应中,首先受损的是这名员工的个人形象,而被动受损的将是员工所在的企业形象。
(3)员工的凝聚力。
观察一名员工是否具有凝聚力,也可看出这名员工是否有过硬的个人素质,因为凝聚力和向心力所表现出来的通常是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合作态度。如果一名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都无法与同事搞好关系,那么他更不可能在一些社会活动中与陌生人和睦相处。凝聚力,尤其是在企业或是同事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体现得更加突出。比如,当一些地方因山体滑坡或是遭遇到水灾时,人们看到的往往是部队官兵们冲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显然,这种情形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当一个企业的员工去集体参加某项活动时,如果没有自动排好队,乱哄哄地挤成一团,这既影响了一路上的交通,又给人一盘散沙的感觉,又何谈企业的形象呢?特别是当企业或是企业中某个员工出现困难时,员工们是否能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更是直接关乎企业的凝聚力,以及公众对这个企业和员工形象的判断。
总之,员工和企业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不管一名员工做的事情是否与企业有直接的关系,他的一言一行以及对待公众的任何行为,其实都会对企业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所以,员工要想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就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尽量克服影响企业形象的因素。可以说,只要每一名员工都爱惜自己的个人形象,那么在一个个充满了正能量的个体影响之下,企业的整体形象才能被维护起来。
连载十五 积极拥抱正能量,养成让自己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对于每一位运动员来说,很多人只是看到了他们在比赛场上勇敢地拼搏,最后夺得了金牌或是以失败的结果默默离开了比赛场的情景,而后,多数人都会对失败者抱以惋惜,对成功者抱以欢呼,并羡慕他们身上那道美丽的光环,但实际上越是绚丽的光环,其背后所隐藏的往往是运动员们更多汗水的付出。因为从来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是天才,即便是再好的璞玉也需要历经打磨才能够显露出它那美丽的容颜。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踩过来,最后才取得成功的,而一个人奋斗的过程就是积聚正能量的过程,因为一个人身上正能量的聚集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不断地以积极的态度去拥抱正能量,才能够养成让自己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
除了那些比赛成绩突出的运动员,大多数退役后的运动员都到了各地的省市队做了教练。其实,这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对于那些常年执著于一个运动项目训练的运动员来说,除了枯燥的训练之外,在其他方面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但是,邓亚萍在做退役的决定之前,她没有像她的队友乔红那样选择去国家队做乒乓球女队的教练。这不是因为当时的邓亚萍已经不再喜欢乒乓球了,而是她觉得人生还可以有很多的路去走。而相对于其他人来说,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大多相对较低,在这一点上邓亚萍深有体会,因为每次参加一场比赛过后,当不同国籍的运动员互相拥抱以示友好地祝贺,或是表达钦佩之意之时,邓亚萍总会感觉很尴尬,因为她不懂英语,而看到其他国籍的运动员之间经常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她的脸上总会浮现出一种失落的表情。虽然她也很想和他们交流,但语言却成为了彼此之间沟通的第一大障碍。所以,在面临退役之后的工作时,邓亚萍毅然做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熟悉她的人都感到惊讶的决定:告别乒坛,进入大学学习深造。而作为人尽皆知的奥运会冠军,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清华大学向她伸出了温暖的双手。
邓亚萍是作为英语专业的本科生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的,虽然当时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议论,但邓亚萍并没有被这些评论干扰,而是一头扎进了清华园里,开始了她的英语之旅。曾经人人皆知、国人皆为其感到骄傲的奥运冠军,如今却成了一名清华学子,而令她感到尴尬的是,在球桌前无论变换什么角度打过来的旋转多快的乒乓球她都能接住,可是面对26个英文字母她却怎么也记不全。
在这种情况下,邓亚萍就只好死记硬背,仅仅是最基本的26个英文字母就费去了她近半个月的时间。然后,邓亚萍便抛开了所有可能会干扰到自己的事情,包括与家里人的联系,以及外界媒体的采访。但对待同学们,尤其是那些外国的留学生,邓亚萍从来都是一副笑脸。私底下,邓亚萍又拿出了当年她练球时的那股劲头,没记住的单词她就一遍又一遍不不厌其烦地写,读不准发音的单词她就反复地读,就这样,就像当年她凭借着自己的实力打入郑州体校一样,她的英语一点点地入了门。接着,她又像当年研究欧洲打法一样,开始一点点钻研起了英文。时间不够用了,邓亚萍就挤,每天别人都睡觉了,她却依然在学习,有时候经常会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因此还撞到过迎面走来的同学,甚至因此摔倒过好多次。
对于老师布置下的作业,邓亚萍同样像当初训练乒乓球时一样严格地要求自己,今天的事哪怕是通宵也要在第二天上课前把它做完,从来没有打过折扣,她的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不仅感动了很多学生,连老师也从心里为之震撼。即便后来她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去攻读了硕士学位,以及毕业后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也始终保持着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最后终于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了世人面前——于2009年4月就任了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并于次年9月出任“人民搜索”的总经理,实现了她人生跨越式的华丽转身。
对于很多的年轻人来说,邓亚萍的经历可以堪称典范——她放弃了自己熟悉的乒乓球专业,去攻读英语,这就等于她从头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人生规划,而这时候邓亚萍所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勇气”两个字了,因为从她做出这一决定的时候开始,她就要为此放下以前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从一名小学生做起。在很多媒体都对此产生质疑的时候,令人欣慰的是邓亚萍却暂时抛开了所有的干扰,专注于自己的学业。这是邓亚萍从九岁开始便养成的一种良好的习惯,无论是再苦再难的事情,只要按照定好的计划,每天都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地去努力,那么每天就会得到一些正能量,久而久之,这种积攒正能量的行为就会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就像邓亚萍一样,一个人只要拥有了积攒正能量的良好习惯,那么这个人终生都会因此受益的。
连载十六 独立思考是不断获取正能量的有效方法
无论是企业的决策者还是员工,都有必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因为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够让自己分清事情的原委,避免在人际交往中和商业活动中惨遭失败。尤其是在商务谈判中,代表企业一方的负责人一旦因为某种失误而做出了某种决定,那么受到损失的必将是整个企业。如果个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在工作当中,都不会取得长足的发展,因为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不可能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而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由思想意识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独到的思考方式,这个人就不可能做出卓越的成绩。
在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同在一个企业里做工的几名员工,经过一年的努力之后,结果有一个员工被提拔做了班组长,其他的人却依然各自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被提的员工之所以被提拔是因为他做工仔细,平时总是喜欢思考工作岗位上的工序,结果班组长被提升后自然就会推荐这名平时就喜欢问东问西的员工。虽然这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但却透露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就会无形之中生发出一股正能量。显然,这就是独立思考的力量。而如果一个人一味地跟随着别人的思想去行事,人云亦云,慢慢的,这个人的思想就会因懒惰而变得颓废,不再愿意动脑子思考任何事,从而产生一种消极懈怠的心理,久而久之,这个人的身上自然就会增加很多的负面能量。所以说,一个人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仅仅是在为自己积聚正能量,同时也是抵制自己的负面能量滋生和蔓延的最有效的方法。
一个人创业,其实大多是源于最初在生活和工作当中的独立思考。谈及创业,雅虎的成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那是1994年4月,当时为了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杨致远整天在互联网上寻找资料,结果就着了迷,以致他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站点都记录了下来,以便于日后查寻。但是,随着杨致远搜集到的资料越来越多,仅仅将站点记录下来已经远远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了。那么,如何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一番思考后,杨致远将收集到的标签进行了分门别类,在每一个类别的目录下面又创建了若干个子目录,然后他找到正在写论文的保罗,两个人经过一番商量后,决定将杨致远搜集到的资料以分门别类的形式编辑成一种软件,然后放到互联网上供那些同样有着各种需求的人们使用。
杨致远和保罗的网站成立没多久,就招来了很多互联网用户的访问,一时间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欢迎,而且有很多热心的人纷纷给他们留下了使用这种软件的反馈信息。此外,很多人还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人们的积极回应给了杨致远很大的鼓舞,针对这些建议,杨致远又根据软件自身存在的问题,经过了一番独立的思考之后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然后与保罗开始了实质性的改良工作。
随着雅虎的真正创立,杨致远开始带着一份商业计划书到处寻找投资者。在几经周折毫无结果的时候,没想到美国在线却主动找上门来,他们公司想对雅虎实施收购。
经过一番思考与权衡之后,杨致远拒绝了美国在线。但美国在线却威胁他们说,假如他们不同意这一收购方案,他们将收购和扶植另外一家公司挤垮雅虎。即便如此,杨致远也没有屈服,毅然选择了拒绝。后来,杨致远选择了与全景网合作,而雅虎也从此开始了它的发展和壮大之路。其实,美国在线并不是在吓唬杨致远他们——在与雅虎的谈判失败后,他们果真找到了另外一家搜索引擎公司——WebCrawler,并以远远高于和雅虎谈判时的价格收购了它。然而几年之后,正当雅虎得到红杉公司的风险投资展开了它全球化的搜索引擎商业化之路的时候,WebCrawler却还停留在最初的阶段,如果不是有美国在线做其后盾或许早已湮灭在残酷的商业竞争大潮之中了。
从杨致远创建雅虎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如果不是杨致远多年来养成了善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那么他可能就不会对自己搜集到的那些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从而产生与保罗编制一种软件的想法了,这样一来,根本就不可能有现在的雅虎了,而后来也正是在杨致远与保罗不断地思考中雅虎才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可以说,在后来与美国在线的合作谈判中,同样也是杨致远独立思考的习惯让雅虎躲过了一场“劫难”。可见,独立思考的习惯的确可以在关键时刻起到一种拨乱反正的作用,让一个人的身上充满了正能量。由此看来,独立思考的习惯是一个人不断获得正能量的有效方法。
连载十七 提升员工的幸福感,理性而乐观地发扬管理的正能量
在传统观念下,管理者和下属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存在,作为员工,就必须最大限度地为老板赚取利润。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一些看上去比较“小气”、“吝啬”的经营方式,也就得到了大家的默认。但越来越多的现状表明,这样一种合作关系,实际上是低效、不愉快的。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就曾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如果你让自己的员工更加高效的产出,那么作为管理者,你就必须要在这些人的情感上做出投资——保证他们都是乐于付出、积极进取的。”实际上,对于员工的物质、精神生活方面做出投资,是一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表现,因为一个人的劳动积极性,会受到他自身心态的影响。
在日本,很多民营企业老板与自己的员工,都是处于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的。与其他国家的企业不同,日本的企业往往采取的是“终身聘用制”。也就是说,当一名职工被一家企业录用之后,他今后的生活,就完全和所在的企业挂钩了。
何正荣是一名新加坡留学生,他在1995年的时候第一次去了日本。大学毕业之后他尝试着在东京找一份工作,没有想到的是,老板枣田在试用期结束之后,给他提供了一份终身合同。对于这样一个结果,何正荣的心情非常复杂——虽然枣田先生为自己提供的待遇非常不错,但他却不希望将自己捆绑在一个地方。
出于这样的想法,何正荣没有接受枣田的邀请,转而去了名古屋的一家房地产销售公司谋求发展。离开枣田的公司之后,何正荣开始遭遇各种打击。房地产行业确实是赚钱的行业,但是何正荣却不能将它做好。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他又重新更换了3份工作,都和销售有关。或许是他并没有做推销的天赋,所以每一次上岗后他迎来的结果都是虎头蛇尾,什么也做不好。
“在2000年2月的时候,我甚至马上就要吃不起饭了,”何正荣回忆说,“那些销售员的工作,将我的锐气都打磨光了,我突然发现,自己甚至连用母语和其他人交流都很困难,更不用说用日语和人讨价还价了。所以这几家公司,我都没有信心继续干下去,直接主动离开了。”
出于无奈,何正荣重新回到了枣田开办的公司。在一般人看来,这个时候的何正荣,应该会被看做“叛徒”,公司对于他的重新回归,自然也不怎么看好。就连何正荣自己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他说道:“在这样一个武士情结非常浓厚的国家里,我认为他们会有意识地排挤我,但事实证明,不管我跳了多少次槽,老板都还是像从前那样欢迎我。”
在回到枣田经营的电子公司之后,何正荣顺利地过了试用期,而那一份正式合同上面,依然包含着“终身聘用”的字样,这使何正荣差点“哭出来”,而这一次,他果断地同枣田签署了协议。到2005年6月的时候,何正荣同日本姑娘薰子成婚,将家安在了日本。而为了满足何正荣照料父母的意愿,枣田还专门为其提供了一套房屋,将其父母也接到了东京。这样一来,何正荣的幸福感自然得到了提升。无疑,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工作热情就会高涨,在2011年底的时候,他还被任命为了这家中型公司的副总裁。
实际上,像何正荣这样的例子,在西方企业当中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在日本的很多企业当中,管理者对于下属的关怀,甚至是超乎人们想象的。当其他国家很多老板害怕一份终身合同会让自己的员工变得懒惰的时候,不少日本企业家就已经将这种选择作为拉近员工关系、激励他们成长的必备手段了。而很多人担心的“终身聘用制度会让员工变懒”的现象,并没有大规模爆发,与之相对的是,采取了这种管理经营策略的公司,大多取得了更加喜人的进步。
实际上,我们从何正荣的经历当中,也能够读出这样的味道来。就像是何正荣认为的那样,如果接受枣田的邀请,自己的将来就被变相地与枣田的公司捆绑在一起了,这自然也是他第一次离开枣田的公司的原因。而到了后来,当他同枣田签订了一份终身合同之后,他先是娶了一位日本姑娘做妻子,又将父母接到了东京,这实际上是一种将公司当做自己家的表现。很显然,在老板给出员工诸多承诺的时候,不仅能提升员工的幸福度,还能使员工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联系在一起,而此前那种“为别人打工”的观念,也逐渐会变成“为自己工作”。而正是在这样一种积极心态的推动之下,员工身上的正能量才被激发出来。无疑,员工的正能量被激发出来后,他们就会为公司创造更高的价值。
当然,提升员工的幸福度也不只是强调管理者要一味地迁就、满足自己的员工,而应理性地发扬自己管理的正能量,从而激发出员工的正能量,进而使员工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连载十八 你为谁工作?——幸福感来自个人价值的被认可与实现
人为什么要工作?这个问题虽然看上去非常幼稚,但是德国哲学家、精神病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将它进一步深入之后,很多人都发现,自己的质疑是非常糟糕的——雅斯贝尔斯说:“老板在借用你的身体为自己赚钱,你为什么还要工作?”实际上,在这个问题当中,雅斯贝尔斯玩弄了一点小计谋,他将人们的工作直接定义成了“为老板工作”,这样一来,无论一个人有多么善辩,他都是无法说服自己的。真实的情况是,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他们都是在为自己工作的,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解释“即便遭受了剥削,也要为老板而工作”。
2011年9月18日,在日本北海道小樽地区的海面上,人们发现了一名溺亡者。经辨认,这名头发斑白的溺亡者,就是此前失踪的前北海道铁道公司社长中村尚俊。造成他溺亡的原因不是他杀,而是让人有些费解的“自杀”。
其实早在几个月之前,中村社长就已经隐隐约约地流露出了“自杀”的念头,他甚至留下了多封遗书,不断重复自己想要自杀的意愿。案发前,中村的家人和他失去了联络,就向警察局拨打了电话,随后不久就在海边找到了中村的遗体。
那么按照日本媒体的报道,中村先生生以前在北海道铁道公司担任高管,积攒下了不少钱财,而且他的子女也都长大成人,找到了稳定合适的工作。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已经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了,可中村先生为什么还要自杀呢?
实际上,这一切都和2011年5月27日发生的一起列车事故有关。当时一辆奔驰在北海道占冠村的高速列车,在穿越隧道的时候突然发生了故障,这个故障随即带来了严重的火灾。虽然在这一次事故当中,因相关人员的积极补救没有出现人员死亡现象,但是6节车厢被烧毁、36名乘客在火灾当中受伤,却给这起事故蒙上了阴影。一时间,针对本次事件的报道铺天盖地而来,而作为本次事故的最终负责者,中村尚俊受到了严厉的指责。因为他所掌管的北海道铁路公司在工程质量方面没有做到最好,由此才造成了这一次的糟糕结果。
对于这一事件,中村尚俊马上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通过电视媒体向全国人民表达了歉意:“发生了如此可怕的事故,我表示深深的歉意!”一边说着,头发斑白的中村一边对着所有人鞠躬。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他还带头罚了自己3个月的薪水,并且通令本公司全体职工一律减薪。
6月17日时,中村的情绪似乎更糟糕了,面对过重的舆论压力,再加上上级部门频频发难,他最终辞去了北海道铁路公司社长的职务。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明白,中村的神经已经被拉伸到极限了。在诸多压力之下,中村尚俊终于选择了通过自杀的方式来解脱自己。
中村尚俊之所以跳海自杀,和他本人的工作成果受到广泛质疑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在工作当中得不到幸福感才是促使他自杀的真实原因。中村尚俊死后,此前一直喋喋不休的日本民众开始了反思,而《日本北海道经济实况》的专栏评论者,也在第一时间里指出了中村尚俊自杀的原因。评论者将深层次原因归结为“劳动成果未能得到社会认可”这一点上来,而这也得到了众多社会知名人士的赞同。
事实证明,很多人愿意付出劳动,努力工作,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实际上存在于每一位工作者的内心之中。对于这样一种心理现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自己的理论当中早就有所表述:“最能让一个人感到愉快的,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达到一种自我实现的目的。”在他看来,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才智,对社会做出真真切切的贡献,对于一个人来说才是最幸福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从本质上来说,每一个人都是自恋的,他们对于自身的判定,往往要超过来自社会的评价。为了能够从主客观两方面证明自己,这些人就必须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当然,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有这样一种自我实现需求的人,大多在物质条件上,已经处于满足状态。
关于中村尚俊的死亡,我们其实也应该从中看到一些好的东西,那就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员工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为自己工作”。这样一来,他们的努力,实际上就不仅仅和老板相关了,同时也含有了很多自我证明的成分。这样一种心态,对于一个人的工作效率、认真程度,甚至是工作热情,都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激励作用的。可以说,这样一种心态,对于员工来说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激励。在这样的条件下,资本社会之间由上而下的阶级剥削就被淡化、掩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自我证明与理想实现。很显然,抱着这样一种心态的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够感受到幸福与快乐。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