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本书所介绍的经济学知识旨在为领导干部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力求打开领导者的思路。希望领导干部能够通过阅读此书,增长自己的经济学知识,提高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进而使自己的工作决策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的需要。
|
內容簡介: |
作为领导干部,只有了解一定的经济学常识,懂得应用一些经济学理论,才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心应手。本书从“领导干部必知的宏观经济”“领导干部要了解的微观经济”“领导干部需知的财政政策”“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经济分析工具”“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市场经济”“领导干部必学的经济发展史”“领导干部必知的经济学原理”等方面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领导干部分门别类地学习经济学知识,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
|
關於作者: |
邹兴美
1979年生,福建南平人,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硕士学历,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研修班毕业。
十年大中型企业管理工作经验,先后任职于中国电信及国内知名的人力资源研究机构。主要研究方向:市场经济理论与应用及跨国公司研究。
|
目錄:
|
第一章 领导干部必知的宏观经济——全局掌控彰显个人魅力
1.领导干部必知的经济知识:宏观经济管理
2.以国民经济的形成过程为研究对象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3.读懂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支撑:凯恩斯主义
4.国家经济低烧还是高烧——不能不说的PPI指数
5.读懂宏观经济的“关键词”,把握住经济走势的脉搏
6.增强全局观念,不得不知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
7.宏观调控之下,中国的经济会不会“硬着陆”
8.信贷形势的发展会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吗
9.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解析
第二章 领导干部要了解的微观经济——小处着眼提升个人亲和力
1.不可忽视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
2.读懂恩格尔系数背后的含义:国民是温饱还是小康
3.居民生活必需品消费背后透露出的微观经济
4.理性对待微观经济中的得失问题
5.生产成本的定义:加强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
6.企业大幅裁员,劳动力需求发生变化——微观经济的缩影
7.关注微观经济中的公共措施,让百姓感到贴心
8.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
第三章 领导干部需知的财政政策——上行下达是领导者的基本行为准则
1.了解政府收支的晴雨表:政府预算
2.财政赤字:为何政府的钱会入不敷出
3.税收是政府维持经济平稳运转的一种杠杆工具
4.政府花不花钱,关键看财政政策
5.利率的波动会影响民众的生活吗
6.能够反映出消费者福利水平的经济名词:汇率
7.稳定的货币政策,也是私人控股的美联储追求的目标
第四章 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经济分析工具——成功武装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以价格为核心,研究管理价格分析工具
2.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国家分配稀缺生产资源的分析工具
3.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不同资源品组合无差异曲线
4.综合指标法:对社会经济总体规模及特征进行概括的分析工具
5.动态分析: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6.边际分析法:运用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的分析过程
第五章 领导干部应当懂得消费与投资——合理规划才能稳中求进
1.家电下乡政策的提出可以有效引导居民消费
2.税收优惠政策是吸引外商投资的不二法宝
3.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是缓解经济问题的根本措施
4.认清和利用自身优势和实力,合理规避风险
5.把钱花在刀刃上,让消费价值实现最大化
6.掌握灵活多变的投资方式——像巴鲁克一样管理经济
第六章 领导干部要警惕并调控通货膨胀——以强励强,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1.通胀下的人民币升值背后的玄机,是好还是坏
2.警惕通货膨胀下的经济泡沫
3.通货膨胀制造的假象:死海的苹果
4.通货膨胀的“恶作剧”:经济增长放缓了
5.不要让高涨的物价水平成为百姓心中的“痛”
6.昨天的100元变成了今天的99元,谁来为消失的财富埋单
7.维护物价稳定是经济发展、民心稳定的调控手段
第七章 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市场经济——经济危机诞生的温床
1.市场经济是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的经济体系
2.个性化的广告营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3.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企业决胜未来的力量——营销战略
4.保护公平交易的导火线——商品倾销
5.市场供需机制: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之间发生的“冲突”
6.市场经济中的大鱼吃小鱼——并购
7.重组是上市企业提高竞争力惯用的手段
第八章 领导干部必学的经济发展史——博古通今提高领导能力
1.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危机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2.俄罗斯经济体制转轨后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3.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4.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诞生标志着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
5.使美元霸权地位确立的马歇尔计划
第九章 领导干部必知的经济学原理
1.当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时候,该怎么选择呢?
2.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学会做买卖: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4.无形的手: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5.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第十章 领导干部精选的经济学著作——前阅古人,胜过行万里路
1.西方政治经济学开山力作:《国富论》
2.现代自由贸易理论政策的基础:《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3.宏观经济学的奠基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4.最具创新行的经济学巨作: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5.最成功的经济学著作: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
內容試閱:
|
领导干部要读点经济学(连载)
前言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之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我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各种知识,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不断进步,使自己的生活品质得以提高。
在社会上,处处都离不开经济生活。不管是美、英这样的超级大国,还是非洲原始小部落,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经济。可以说,经济是连接人们生活的纽带。我们每天都要和经济打交道,因此只有了解了经济学的常识,懂得应用一些经济学的理论,才能够使生活更加得心应手。因为生活中处处都是经济,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能够更加妥善地运用经济学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事实上,人们时时刻刻都要面对经济问题,并且要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断地努力。当然,解决方式有很多种。例如,运用自身趋利避害的本能、过去的经验、约定俗成的习惯以及有效的经济分析工具等来解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想要解决经济问题,有的需要政府颁布一系列的法令政策,也有的需要参与经济活动的企业和消费者自己寻求方法。而对于中国来说,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性以及经济快速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决定了经济决策的重要性,每个人在享受决策自由的同时,还必须为自己所作出的决策负责。
作为斓几刹浚?透?佑Ω萌鲜兜骄?醚У闹匾?浴T诠ぷ骱腿粘I?钪校?斓几刹炕峋?8??媒哟ィ?龅礁髦志?醚У奈侍狻1热纾?锛酃?撸?б德屎屯ɑ跖蛘偷墓叵担?骋姿巢詈湍娌睿?康夭?坛锤呗ゼ郏?蹲史缦铡??ü?窒罂幢局剩?导噬险庑┪侍舛几??糜泄亍H绻?胍??玫亟饩稣庑┪侍猓?鸵欢ㄒ??耙恍┚?醚У闹?叮?ü?跃?醚У挠τ茫?镏?约喝?妗⒖凸鄣厮伎颊庑┪侍狻?br
现代社会是经济的社会,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如果领导干部不懂得经济学,那么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说是寸步难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等新鲜事物的不断涌入,不懂得经济学知识,对于一名领导干部来说是一种致命的缺陷—不仅在进行各种领导工作时会遭遇困难,还可能导致经济决策上的失误。如果领导干部不具备经济学的知识,不论是在什么样的企业,也不论是身处什么样的领导地位,都会非常艰辛。试想,身为领导干部,自己都找不准方向,不懂得理财、投资,也不懂得计划,又怎么有能力去领导和指引别人呢?可见,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领导干部都很有必要接触一些相关的经济学常识,了解经济学知识,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在保障本职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同时,也进一步充实了自己。而且更重要的是,只有掌握一定的经济知识及分析能力,才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因此,作为领导者应该深刻地领悟到与本行业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并在工作中身体力行地贯彻执行。
本书就是一本为领导干部量身打造的经济学读物。本书所介绍的经济学理论通俗易懂,在讲述经济学原理的同时,还列举了一些实例。书中所介绍的经济学知识旨在为领导干部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力求打开领导者的思路,而并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些知识点上。我们真诚地希望,领导干部能够通过阅读此书,增长自己的经济学知识,提高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进而使自己的工作决策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的需要。
当然,经济学是一门最为实用的学科,在撰写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地考虑到了领导干部工作的特性,挑选了有利于指导领导干部工作的经济学知识,并作出了相应的深入浅出的分析。此外,在每一节的结尾都有鞭辟入里的启发式总结,希望能够帮助领导干部更加理性和顺利地作出经济决策,深刻地认识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更有效地开展自己的工作,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目录
第一章 领导干部必知的宏观经济——全局掌控彰显个人魅力
1.领导干部必知的经济知识:宏观经济管理
2.以国民经济的形成过程为研究对象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3.读懂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支撑:凯恩斯主义
4.国家经济低烧还是高烧——不能不说的PPI指数
5.读懂宏观经济的“关键词”,把握住经济走势的脉搏
6.增强全局观念,不得不知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
7.宏观调控之下,中国的经济会不会“硬着陆”
8.信贷形势的发展会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吗
9.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解析
第二章 领导干部要了解的微观经济——小处着眼提升个人亲和力
1.不可忽视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
2.读懂恩格尔系数背后的含义:国民是温饱还是小康
3.居民生活必需品消费背后透露出的微观经济
4.理性对待微观经济中的得失问题
5.生产成本的定义:加强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
6.企业大幅裁员,劳动力需求发生变化——微观经济的缩影
7.关注微观经济中的公共措施,让百姓感到贴心
8.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
第三章 领导干部需知的财政政策——上行下达是领导者的基本行为准则
1.了解政府收支的晴雨表:政府预算
2.财政赤字:为何政府的钱会入不敷出
3.税收是政府维持经济平稳运转的一种杠杆工具
4.政府花不花钱,关键看财政政策
5.利率的波动会影响民众的生活吗
6.能够反映出消费者福利水平的经济名词:汇率
7.稳定的货币政策,也是私人控股的美联储追求的目标
第四章 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经济分析工具——成功武装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以价格为核心,研究管理价格分析工具
2.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国家分配稀缺生产资源的分析工具
3.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不同资源品组合无差异曲线
4.综合指标法:对社会经济总体规模及特征进行概括的分析工具
5.动态分析: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6.边际分析法:运用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的分析过程
第五章 领导干部应当懂得消费与投资——合理规划才能稳中求进
1.家电下乡政策的提出可以有效引导居民消费
2.税收优惠政策是吸引外商投资的不二法宝
3.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是缓解经济问题的根本措施
4.认清和利用自身优势和实力,合理规避风险
5.把钱花在刀刃上,让消费价值实现最大化
6.掌握灵活多变的投资方式——像巴鲁克一样管理经济
第六章 领导干部要警惕并调控通货膨胀——以强励强,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1.通胀下的人民币升值背后的玄机,是好还是坏
2.警惕通货膨胀下的经济泡沫
3.通货膨胀制造的假象:死海的苹果
4.通货膨胀的“恶作剧”:经济增长放缓了
5.不要让高涨的物价水平成为百姓心中的“痛”
6.昨天的100元变成了今天的99元,谁来为消失的财富埋单
7.维护物价稳定是经济发展、民心稳定的调控手段
第七章 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市场经济——经济危机诞生的温床
1.市场经济是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的经济体系
2.个性化的广告营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3.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企业决胜未来的力量——营销战略
4.保护公平交易的导火线——商品倾销
5.市场供需机制: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之间发生的“冲突”
6.市场经济中的大鱼吃小鱼——并购
7.重组是上市企业提高竞争力惯用的手段
第八章 领导干部必学的经济发展史——博古通今提高领导能力
1.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危机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2.俄罗斯经济体制转轨后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3.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4.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诞生标志着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
5.使美元霸权地位确立的马歇尔计划
第九章 领导干部必知的经济学原理
1.当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时候,该怎么选择呢?
2.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学会做买卖: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4.无形的手: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5.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第十章 领导干部精选的经济学著作——前阅古人,胜过行万里路
1.西方政治经济学开山力作:《国富论》
2.现代自由贸易理论政策的基础:《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3.宏观经济学的奠基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4.最具创新行的经济学巨作: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5.最成功的经济学著作: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第一章 领导干部必知的宏观经济——全局掌控彰显个人魅力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假如一味地让市场机制不受任何约束,任其自发地进行调节,那么市场经济就会出现国民收入不平衡的情况,还有可能造成失业率猛增、通货膨胀等较为严重的情况,从而致使整体经济的发展出现周期性的波动。而要想使经济快速增长,又能够保持平稳的态势运行,那么此时,国家就必须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作为领导干部,如果想要清楚地了解宏观经济,那么就必须从国民经济、凯恩斯主义、PPI等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的一些经济知识读起。
1领导干部必知的经济知识: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它研究消费的总量和生产的总量(以货币表示的价值总量)各自取决于什么,以及它们如何对价格水平(不是某一种商品的具体价格)作出反应并保持均衡。因而它要研究国民产出水平怎么确定,如何维持它的平稳发展。为什么投资超过储蓄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为什么投资低于储蓄会引发失业和经济萧条。它还要研究货币供应增加或减少对总量经济会有什么影响,研究税收和消费中间的关系,研究社会价值的分配等等。总之,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经济活动的总体运行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如何决定。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行总体上的控制、调节,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从而致使国民经济良性发展。如果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制定正确,那么整体的经济发展自然会出现良好的态势;而如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出现了失误,那么整体经济的发展趋势自是可想而知的。
1985年9月,日、美、法、英、德等国在纽约的广场饭店召开了会议。在会议上,5国达成了这样的协议∶联合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从而诱导美元有序贬值,进而将美国巨额贸易赤字这一问题解决掉。此协议又被人们称为“广场协议”—它是在广场饭店签署的。
在此协议签订两年之后,日元兑美元汇率就升了一倍,而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日本进入“失去的10年”的最直接诱因。但是,前日本央行副行长绪方四十郎却表示,“广场协议”不是导致日本经济停滞的最主要原因。
绪方四十郎认为,日本经济的停滞,是宏观政策上的失误所致。比如,对于简单(扩张)的货币政策有些过度依赖,对于消费价格过于关注,忽视了资产价格的上涨,从而使得本应及时收缩货币、应对资产泡沫的政策被延误,最终使日本经济陷入了低迷状态。
可以说,谈及宏观经济管理,就不得不说一下宏观经济管理的任务。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内容主要有∶经济的上涨速度与经济效益,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幅度,尤其是基本建设投资的规模、结构、效益;消费基金的规模、结构、水平;国民经济总量与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平衡,以及结构平衡;进出口贸易的总额、国际收入的平衡,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再分配,还有就是生产布局、地区合作等。
其实,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并非只限于经济方面,诸如社会事业的发展、科技事业的发展等都属于它的管理范畴。一般情况下,宏观经济管理的任务可分为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
为了保证国民经济良好、持续、快速地发展,合理、正确地处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即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最基本的任务。也就是说,宏观经济管理并非是将所有的经济问题都解决掉,而是将国民经济中最为显著的问题解决掉,即主要矛盾。毫无疑问,整个国民经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是由众多的矛盾凝结而成的。当然,在所有的矛盾中,一定会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所以,宏观经济管理首先要抓的就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键性问题,即主要矛盾。如此一来,也就等于抓住了国民经济链条中的主导环节,从而将整个经济的链条带动起来。由此看来,宏观经济管理肩上所担负的任务,是关系全局的一项极为特别的任务。
而想要更方便地进行操作,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任务就必须得具体化,即将其基本任务转变为各个经济发展时期的具体任务。通常情况下,按照管理进程进行划分,可将经济的发展时期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尽管在不同时期都要实现基本任务,可是,其管理的侧重点却是有所区别的。
长期任务的最主要目标,就是解决长远且战略性较大的经济问题。一般而言,这类经济问题中较为关键的问题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因为长期任务多是制定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而这么长的时间里不可预料的可变因素会比较多,所以,规划中的部分内容是纲要性、原则性的,但有时候也得依照实际进程,对任务内容作一些修正。
而对于中期任务来说,首先要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其次,制定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安排重大比例关系;再次,明确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投资结构,以及对外贸易与经济技术交流、科学技术与教育方面的发展任务;最后,确定投资、消费的比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与地区政策、生产布局。
宏观经济管理的中期任务,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投资结构。因为,比例的调整、布局的改变、速度的快慢、科技的发展等,基本上都取决于投资规模与投资结构。由此可见,投资关系着未来经济的发展情况。
一般而言,短期任务就是年度任务。短期任务的第一目标就是使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保持平衡,而这就需要做好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平衡。因为宏观经济管理的短期任务极为有限,所以很多的经济问题它都无法解决。实际上,它能够解决的问题也都是极其浅显的问题,而那些深层次的问题则由中期和长期任务来解决。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管理无论是长期、中期任务,还是短期任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无论任务期限长短,都得依照实际出发,将国民经济的“矛盾”解决掉。
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对宏观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的管理,而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其实就是社会再生产运行的整个过程。因而,对社会再生产总体运行过程的管理,也就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可以说,社会再生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是由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组合而成的。而且,这几个环节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起始于生产,然后再由分配、交换、消费,转回到生产。也就是说,社会再生产过程是不断循环的一个过程。而只有保持社会再生产的各主要比例关系的协调,才能够实现此过程。当然,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协调并非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通过宏观经济管理来实现的,所以宏观经济管理有必要对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和总量变化实施有计划地指导与调控。
宏观经济管理的任务和内容,涵盖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与价格管理、消费、投资、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等。领导干部读了这一方面的内容后,必然会增强自身统筹全局的能力,开阔眼界,充实头脑,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领导干部在经济方面的视野。而视野开阔了,领导干部的思维肯定也会随之开阔起来,这样一来,对于经济趋势的发展把握也定会高于他人。显然,领导干部十分有必要读一读这方面的内容。
2以国民经济的形成过程为研究对象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在国家范围内,各社会流通部门、生产部门以及其他经济部门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的总体,即是所谓的国民经济。比如,农业、工业、商业、邮电业、对外贸易、服务业、建筑业、运输业、城市公用事业等,都属于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活动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即它所涉及的面越来越广泛。而国民经济在原始社会阶段的社会经济活动却仅限于原始公社的狭小范围;在古代的欧洲,有的奴隶社会的经济活动往往只存在于一个城市,因此,奴隶社会的经济活动的范围极小;封建社会的经济活动也没有太大的长进,其经济范围往往只限于一个封建诸侯领地之内;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之间的联系是极其有限的,根本无法形成统一的国民经济。直至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起来、封建割据被消灭、统一的市场逐渐形成之后,社会经济活动才跳出了封建地域束缚的圈子,开始逐步在西方国家的范围内发展。很快,西方国家就通过统一的国内市场在生产的各部门、各地区、各环节之间联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以致在全国范围内有了统一的国民经济。
与此同时,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也越来越细致,以致国民经济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可以说,在近代和现代国家中,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工业则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者。在农业、工业的不断发展之下,又出现了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紧接着,商业、服务业也登上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还占据了国民经济很大的比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趋发展,社会分工也不断扩大,以致衍生出了新的生产活动和非生产活动,从而形成了新的生产、非生产部门。
其实,国民经济就是人们所进行的物质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总过程。毫无疑问,只要生活在继续,那么进行生产活动就是必不可少的。当然,生产出产品就要在市场经济下进行买卖—生产出来的消费产品,卖给需要它们的居民;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卖给需要它们的企业。而在买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通过运输来完成,自然也少不了货币这一交换媒介(货币由国家发放)。因此,国民经济也就是由生产、运输、买卖等构成的。
按照生产资料不同所有制进行划分,国民经济可分为私营经济、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从我国总体的发展情况来看,要想发展国民经济,就必须要加大力度发展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当然,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也不可忽视,这样就能够使所有相联系的经济类型不同程度地推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我国,由于国民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经济,所以要想不断强盛起来,就必须发展国民经济,也就是使国民经济得以增长。
其实,国民经济的增长,也就是GDP的增长。而GDP的含义就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会使普通大众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是却无法消除贫富差距,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即这会使贫富差距拉得更大。也就是说,你的收入增加了,别人的收入也在增加,而且别人的收入可能是你的十倍、百倍……表面看来,比例只是个定数,而差距数值却是剧增的。比如,国民经济的增长使得房地产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却导致很多人都买不起房了。这就是说,普通大众生活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是人们的购买能力,而并不是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普通大众能够在经济增长之后购买力也随之提高,才能说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发展。
由于CPI所反映出的是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产品和劳务价格合计而来的物价变动指数,所以它常常被用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假如CPI指数增幅过大,基本就可以认定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就是通胀,而央行此时往往会出现紧缩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情况,以致经济前景不明朗。
CPI指数对于经济的发展显然是十分重要的,还具有较强的启示性,所以有必要慎重把握。假如CPI指数出现下跌的情况,那么它反映的必定是经济衰退,这对货币汇率的走势是极为不利的;假如CPI指数出现上升的情况,汇率的走势就一定是良好的吗?其实不然,这要仔细分析CPI指数的升幅情况—如果CPI指数升幅较为温和,就可认定经济的发展是稳定向上的,这对本国货币肯定是有利的;而假如CPI指数的升幅过大,对于经济的发展可能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物价指数和人们的购买能力是成反比的,往往是物价越贵,货币购买力越低,这对本国货币自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所有的国家都在极力控制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上升时也常常会带来利率上升的好机会,即利好本国货币。如果通货膨胀率受到控制出现下跌的趋势,那么利率必定会下降。
总而言之,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往往能够反映出这个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而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国民经济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同时综合国力也不断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均有了极其显著的提升。所以,对于所有国家而言,国民经济是极为重要的,应大力发展本国的国民经济。
从国民经济的发展来看,身为领导干部十分有必要了解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因为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对本国乃至其他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正确的发展决策,以使自己所服务地区的经济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
3读懂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支撑∶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著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基础衍生出的经济理论。该经济理论主张国家以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增加需求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也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很多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相关的文章,认为货币政策不只是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而且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系统是绝不可能自动地顺着一条曲线(在经济学里被称为最优生产水平)前进的。不过,这一点凯恩斯并没有找到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而且他也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形式将他的这种思想传递给人们。
20世纪30年代末,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冲击着英国,因为英国在当时是位居中心地位的国家。英国当然不会浪费掉这一竞争优势,于是就按照自由贸易这一政策,从别的国家进口较为低廉的商品和食品,并用本国节约出来的劳动力制造一些价值较高的商品出口。如此一来,英国不仅达到了自己帝国的巅峰,还控制了埃及、印度、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通货膨胀的来临和被称之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逐渐浮出水面,从而引出了不同学派针对经济的一番争论。当时,凯恩斯的看法是这样的∶大萧条产生的原因即在20世纪30年代时不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投资领域都存在着投机的风潮。
以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为导向来看,凯恩斯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能够制约一个人的行为。18世纪末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均是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以增加经济产出的基础之上的,可在凯恩斯看来,对商品需求量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关键因素,而且他还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的平衡能够在宏观上平衡社会总供给及总需求。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经济观点就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自动机制。而凯恩斯的这一经济观点正好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的萨伊法则是相对的—萨伊法则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自动调整的价格、利息率会更趋向创造完全就业。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之后,他的最大目标就是试图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而那些微观经济学家却极力想要找到他们思想中的宏观表达。还有就是,一些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和货币主义经济学家们则千方百计地为凯恩斯经济理论寻找有力的微观基础。
如果想要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必须要有以下两条作为基础∶第一条,商品价格的高低主要是由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来决定的,价格所出现的变动又会促进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第二条,由该系统所创造出的财富有被储存起来作为将来消费抑或作为投资将来生产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供求机制仍然决定着这个选择。事实上,存款的利息率也遵循同商品价格一样的机制,而这就是货币的价格。
哪怕是处在最为严重的“大萧条”时期,该理论依旧把经济的崩溃归结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劳动的价格下调至能够基本维持生存的水平,促使价格下降,以使购买力得以提升,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就业率。而那些未被作为工资支付出去的资金有必要转化为投资,即便是转投到其他的产业。此外,在这期间,暂时关闭工厂或者是解雇一部分工人也是一种可采取的方法。剩余的有力政策措施,可以说,只能是平衡国家预算、增加税率、削减财政支出了。
美国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所制定的应对措施,即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不谋而合—它们的主要观点都是主张国家对经济实施干预措施。至此,国家干预经济这种新的形式成功面世。
在凯恩斯看来,税收是刺激需求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需求不足,也就是消费与投资不足。靠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是无法有效解决需求不足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依靠国家的干预来达到目的,当然,财政税收的干预尤其关键。但是,凯恩斯并不主张将年度财政收支平衡当成理财的原则,而是要想方设法使经济的发展得以平衡,从而提升就业率和国民的所得。比如,国家可采取发行公债的措施,实行赤字财政来刺激需求,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此外,国家想要指导民众消费,提高消费水平,那么就十分有必要采取改变税收体系等办法。凯恩斯认为,收入分配如果过于悬殊,那么必定就会降低消费倾向—富人的收入尽管很多,可他们用于消费的却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他们会储蓄起来);普通收入的人群则与富人相反,他们会消费绝大部分。针对这一明显的矛盾,凯恩斯指出,可以采取收入再分配的办法来化解它。也就是说,要富人将他们收入的一部分以进税的形式交给国家,之后再以政府之手转支给普通收入的大众。此外,政府也可拿这部分钱来进行公共工程的投资。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解决由消费倾向过低导致的消费需求不足,同时还能够增加政府的投资力度,以达到刺激需求、促使供求平衡、提升就业的目的。
在西方国家中,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他的税收思想都风行了大半个世纪,很多国家甚至将其奉若“秘方”。凯恩斯主义以及他的税收思想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对缓和西方国家生产和需求的矛盾、降低经济危机影响的程度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即便如此,凯恩斯主义也没能化解掉西方国家存在的那些基本矛盾。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如果对经济进行过多的干预,一味重视刺激需求,致使税收负担加重,政府的开支加大等,肯定会降低一些企业家投资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20世纪60年代后,很多西方国家的经济开始陷入滞胀的状态,而此时凯恩斯主义的税收理论、政策均失去了它们本来的效力,从而遭到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挑战。
可以说,身为领导干部读一读凯恩斯经济学是十分必要的事—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国家以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增加需求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也主张国家以税收的形式将一些富人的钱纳入国家的手中,然后再通过政府分发给普通大众。而且,西方国家在应对经济危机的时候曾将它奉为“秘方”。相信领导干部读完之后,从中一定可以吸收到一些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方面的精华,拓展自己的经济学知识面。这样一来,领导干部不仅能了解西方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自己把握当下世界经济的走向。
4国家经济低烧还是高烧,不能不说的PPI指数
PPI指数,也就是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它所起到的作用是衡量企业购买的物品及劳务的总费用,而最终企业往往会把它们以更高的消费价格转嫁给消费者。由此来看,生产物价指数的变动可作为人们预测消费物价指数变动的依据。
可以说,PPI是反映一个特定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的重要经济指标,是国家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国民经济核算不可缺少的依据,因为它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情况及程度的指数。
按照价格传导规律来看,PPI是会对CPI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的—PPI所映射出的是生产各个环节的价格水平,而CPI所映射出的则是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很多时候,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内呈现在生产领域,随后才会通过产业链扩散到下游产业,从而最终波及消费品。
美国劳动部门2010年2月份的报告显示,美国的PPI指数下降了0.6%,超过了经济学家之前预期的跌幅,这就意味着通货膨胀依旧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美国的核心CPI指数,除去能源与食品成本的大幅波动,在2010年2月份呈现0.1%的上涨,能源的价格下降了2.9%,汽油的价格下降了7.4%。批发价格和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4.4%。经济学家认为,受此影响,核心PPI上升的趋势可能很快就会出现—在之前的3个月内,原油与中间产品的价格一直都是在加速增长的,不过,2月份汽油价格的下降却最终将PPI指数拉低了。
2010年2月,鸡蛋的价格上涨了8.4%,纸板的价格上涨了7.7%,瓜果类的价格则下降了12.9%。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约舒亚·夏皮罗这样表示∶“在我看来,全球的剩余能力和最终的需求会使核心PPI指数处在一个较为良性的发展趋势上。”
由于PPI指数的主要作用是衡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需采购品的价格状况,所以PPI指数之中既包含了原料、半成品的价格情况,也包含了终极产品的价格资讯。如果将PPI指数中的食物和能源去除掉,就被称为“核心PPI指数”,主要用来判断物价的真正走势。因为食物和能源的价格常常会受到季节、供需方面的影响,而且价格波动极为剧烈。
PPI指数向来都很被市场重视,这是因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物价波动会在最终产品的价格上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观察PPI的变动趋势对于预测未来物价的变化趋势是有一定帮助的。
显然,PPI指数是测算价格变化的重要指标,而这里所指的价格是制造商、批发商在不同的生产时段为商品所付出的价格。如果这期间出现通货膨胀,往往很快就会被传递到零售业。因为销售商们更愿意将自己不得不多付出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PPI不论是上升还是下滑都会对国家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下面让我们来看看2010年美国的PPI下滑对国家的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10年4月,美国的PPI下跌0.1%,未及预期;住房开工数字上涨5.8%,超出预期,而营建许可的数字却下降了11.5%。显然,这一大幅度降落致使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遭到质疑。
2010年5月18日北京时间21:30,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0.7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0.23%,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0.31%。在经济方面,美国商务部在盘前宣布了以下的数据,2010年4月份的房屋开建量达67.2万幢,增长5.8%,市场预期65.5万幢。
美国劳工部宣布,4月份的PPI指数下降0.1%,市场平均预期增长0.1%。究其原因,主要与食品、能源价格的下降有关。而市场最关心的核心PPI(除能源和食品以外)增长0.2%。据美国相关部门调查,经济学家对PPI、核心PPI的预期增长0.1%。但在最近一年的时间里,美国人支付的真正价格增长却是2.3%。而如果PPI指数比预期数值高时,说明有通货膨胀的风险。显然,从美国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美国通货膨胀的风险很大。
当下,我国很多企业的利润率均稳定在了上升后的水平上,而PPI指数增长的速度超过了CPI增长速度的趋势却未能致使企业利润收缩。若是我国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以净利润总额对销售额的比率来表示,可以看到,我国企业的利润率于2003年开始上升。尽管近几年以来原材料的成本增长幅度过大,可是,国内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率依旧处在周期高位。
若是企业的利润率与PPI和CPI增长速度的差额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话,那么,PPI的增长速度过快实际意味着企业利润的增长也很快。因为依据经验性研究来看,企业利润率与PPI和CPI增长速度的差额间存有显著的正相关系。
其中,最重要且能够对金融市场产生较大影响的就是成品的PPI。因为它所反映出的是这些成品被运到批发商、零售商之前的终极状态。
总而言之,PPI上升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因为PPI上升之后,企业生产者如若转移成本,就会致使终端消费品的价格上涨,使得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而如若不进行成本转移,那么企业的利润就必然会下降,自然国家经济也会出现下滑的趋势。
身为领导干部,必然心系自己辖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而PPI指数能够反映出某一特定时间段的物价水平。所以,领导干部了解了与国家经济密切相关的PPI指数,不仅能够掌握国家经济的运行趋势,对于百姓生活的情况也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此一来,领导干部在作出与经济挂钩的决策时,必定会成竹在胸,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5读懂宏观经济的“关键词”,把握住经济走势的脉搏
可以说,作为领导干部想要把握住经济走势的脉搏,读懂宏观经济的关键词显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宏观经济的发展是可以左右整体经济走势的。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经济周期确定委员会于2010年9月20日发布公告,称在2009年6月美国经济跌到了谷底,这意味着自2007年12月开始的经济衰退自此结束,而新一轮经济的扩张即将开始。显然,美国的这次经济衰退是二战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持续了18个月。
自2007年12月开始,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端倪。到2008年年初,美国经济紧缩形势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致使失业率逐渐上升。到2008年9月,受AIG集团濒临破产与雷曼兄弟破产的影响,美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形势越发紧张,同时企业与消费者的信心也迅速下降,从而使得美国的经济衰退越发严重。2008年第一季度美国的GDP开始出现负增长,到第四季度美国GDP的负增长达到最大幅度,直到2009年第三季度,美国的GDP才出现正增长,目前依旧维持着幅度不大,但相对稳定的正增长。其实,美国的GDP在2008年以前一直是保持正增长的。即使是在“9·11”恐怖袭击、网络科技泡沫破灭、经济出现衰退态势之下的2001年,美国的GDP也是呈现了1.1%的增长情况。然而,2008年美国GDP的增长率却是零,而2009年更是出现了-2.6%的增长情况。
面对来势汹汹的经济衰退,为充分提供就业,稳定金融市场,恢复需求,美国政府采取了大量的刺激措施。而在2009年下半年美国的GDP出现正增长,这主要是受私人投资、非居民固定投资、个人消费支出、联邦政府支出与出口等增加影响所致。与此同时,进口开始增加,居民固定投资有所下降。由于对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恐慌,个人与企业的信心都不高,所以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都是负增长的,这样自然会造成GDP的负增长。
从密歇根大学统计的消费者敏感指数来看,美国消费者信心自2007年迅速大幅度下滑之后,一直到2009年才出现上升。而在2009年第三季度,私人投资与个人消费才开始拉动GDP的增长,同时,进口随着经济逐步转好也开始增加。
通常情况下,只要读懂如下的宏观经济关键词,领导干部就基本上能够把握住经济发展走势的脉搏。
第一个关键词∶信用体系
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在我国已经进入实质性的发展时期,这是由于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它所包含的意义是以社会中介为主体的信用联合征集体系和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信用信息披露系统的起步与推进。2002年,全国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就已经实现全国联网,而在2004年12月中旬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则正式开始试运行。当时,有专家建议应及时修改《商业银行法》《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储蓄存款管理条例》与《商标法》中的相关条款,而且他们还呼吁出台《信用信息互联互通管理办法》《企业信用管理条例》《个人信用管理条例》《征信管理条例》《政府信用信息公开管理办法》等。此外,这些专家们也建议修订完善与之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
第二个关键词∶一站式
想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说,很多深层次问题的解决都必须建立在政府职能部门的进一步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基础之上。而为了简化政府审批项目的程序,“一站式办公”“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等便民服务的增设已在我国进行了广泛推行。其实,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的转变,并非只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或者一部分政府部门的既得利益,还会牵涉到整个政治体制的改革。可以说,其中既存在着艰巨性,也存在着复杂性。尽管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明确表示政府机构的改革会积极进行。
第三个关键词∶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绝对是新的形势。这是因为∶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升级;温饱得以解决、社会需求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开始不断升级,并日趋多样化;工业化、城市化持续加快;经济体制发生变革之后,会引发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重组;不断扩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以及居民的收入差距所带来的问题;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发展活力及冲击;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导致的社会矛盾;就业、社会保障等致使的沉重负担;快速增长的经济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等等,致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走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阶段。其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方方面面的统筹兼顾,其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逐步化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及问题。而中央也对此提出了明确的目标—高力度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可持续发展且全面协调的保障制度。
第四个关键词∶组合拳
组合拳,可以说是2004年宏观调控的代名词。2004年的实践表明,宏观调控已经走出了之前的老套路—依靠单一经济,或者是单一行政手段。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货币政策之间的配合,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为了加强薄弱环节、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五个统筹”。中央多次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强调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来改善调控,尤其重视发挥投资、信贷、价格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的作用,从而被称之为“组合拳”。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部分问题与矛盾,其中有的是地方政府干预过多所致,而有的则是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所致,所以有时候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
第五个关键词∶备案制
在我国的投资管理体制中,投资建设项目失误、损失严重可以说一直以来都是痼疾。为根治这一“沉疴顽疾”,国务院出台了改革方案。政府、银行、企业各自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而且做到该放的绝不“紧抓”,不该放的绝不“松手”,这样就能提高各自投资的效益。而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依据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基本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就是新投资体制改革措施的关键点之一。企业如果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那么就不再实行审批制,而是依照具体情况实行备案制与核准制,做到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当然,之前的不少项目审批制度都将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向备案制过渡。
第六个关键词∶国资改革
为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与中央企业的投资方向,引导中央企业突出主业,加强对中央企业重大投资活动的管理,国资委分期公布了中央企业的主业,另外还公布了第一批49家中央企业的主营业务。
由实践结果来看,国资委成立与否所导致的结果是大不相同的。从国资委的角度来看,作为出资人代表,他们推进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的方法同过去政府所采取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国资委针对自己监管的企业提出的一些措施、要求,大多针对性很强,而且通过业绩考核,层层落实,其约束性也很强。相信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加深,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更好的成绩是一种必然趋势。
第七个关键词∶稳定
近年来,宏观调控实施了一系列的新政策。在投资增幅下降和通胀压力减弱的新形势下,现已出“炉”的措施是否会发生更改,是否会出台新的措施等,可以说都是经济界较为关注的问题。
从2005年下半年中央确定的经济发展原则来看,“稳定”将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调。而这一定位主要来源于对当时经济形势的判断。然而,问题的关键却是,一方面宏观调控的效应在不断释放,可最终的结果并非是“取得胜利”。2005年,很多地方都制定了较高的投资增长目标,在2005年上半年,新开工的项目计划总投资比上一季度增长了22.8个百分点。由此来看,宏观调控的任务仍然不轻,而这也就意味着还要继续执行已经出台了的措施。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中呈现出了减缓的因素—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价格在低水平增长、不利于农民增收。因而,国家统计局专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出台紧缩性调控措施。
因此,在推动宏观调控的同时,为削减财政赤字与公共投资,积极节支、增收,促进财政改革,2006年我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
第八个关键词∶攻坚战
改革之后,我国的经济虽然发展较为迅猛,但是与此同时一些较深层次的矛盾也浮出水面。在召开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之时,中央就明确提出要解决掉所有深层次的矛盾,并认为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此外,中央还提出经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因为这一阶段主要是促使国有企业发展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在国有经济改革的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的大方向在1993年被确立下来,以股份制作为改革的标志与主要实现形式。而当前进行改革还存在如下重点,即国有经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金融体系、证券市场改革,投资体制改革。
由于我国经济正处在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阶段,所以现在我国的主要任务就是化解矛盾,以保持这种又好又快的上升势头。
总之,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是十分必要的,而读懂宏观经济的关键词也相当重要。因为只有读懂了宏观经济关键词,才能把握住经济走势的脉搏。
领导干部想要把握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得对宏观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领导干部十分有必要读一些与宏观经济发展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当然,一些宏观经济的关键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些关键词是领导干部们了解宏观经济的前提,也是把握整体经济走势的一个有效手段。
6增强全局观念,不得不知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明显地发挥了基础性作用,进而使得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开放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的经济形势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竞争形势日趋激烈,科技革命得以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这些给我国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在21世纪的初始阶段,我国就进入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历史性阶段。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说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进一步改善、加强宏观调控,全力发挥出经济增长的优势,从而确保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快速、健康地发展,进而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以提高。但目前,很多领导干部现有的经验和经济知识,与自己所要肩负的使命相比,还相差甚远,所以加强学习是必然之事。而了解宏观经济方面的知识,对于领导干部指导和研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高自身经济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预见性,加强国民经济的管理水平是十分有利的。因而,领导干部了解一下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2005年,我国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曹玉书表示,在下半年我国宏观调控的力度不会加大,但也不会出现丝毫的放松。而有一部分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发展形势时强调,如下几个问题有必要高度关注∶
第一个问题是,全球经济上涨的趋势逐渐放缓,对外贸易的不确定性加强。我国的原油受国际原油价格不断大幅上扬的影响,不得不提高价格。而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增多则使得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逐步增加,以致一些国际组织不得不下调了对2005年经济增长的预测。
第二个问题是,企业的利润增长趋势明显回落。2005年上半年,工业企业的利润增幅比2004年同期回落22.5个百分点,而亏损企业的亏损程度比2004年同期提高57.8个百分点,创造出了自1999年以来的最高点。
第三个问题是,农民消费增长的后劲持续下降。粮食价格以疲软之态呈现,而农资价格却大多出现了大幅度上涨。受农资涨价的影响,农民需要多支出一部分费用,再加之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实现农民增收自然是遥遥无期,而这当然也会阻碍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是极为必要的—要在实施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之时,增强信贷与税收的灵活性,还要正确地引导企业生产经营与消费者预期,从而确保投资与消费的需求持续稳定增长。相关经济人士认为,要想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得以快速健康地发展,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就需要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之时,力争加强并改善宏观调控—这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基本要求。
由此来看,无论是处在哪个层次的领导干部都有必要学习并掌握一些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了解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以使自己全面认识和把握经济形势,从而增强自己的全局观念。其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自觉地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创造性地做好工作,使自己的领导水平和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得以提高。
身为领导干部想要增强自己的全局观念,就必须要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因为国民经济发展是与宏观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只有读懂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才会对我国的整体经济走势有个大概的把握,这对于增强领导干部的全局观念十分有帮助。
7宏观调控之下,中国的经济会不会“硬着陆”
2011年,虽然市场有经济减速、通胀压力放缓的趋势,但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却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署名文章,说依旧不能小视物价上涨的中长期压力。由此可以看出,央行的宏观调控政策是稳中稍有放松。
交行金融研究机构研究了整体经济走势之后表示,货币政策在走稳的态势之中稍有放松,新增信贷有所扩大,货币供应加快。此外,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将继续实施。
2011年年末,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受春节的影响,CPI在之前一段时期内同比涨幅逐月回落趋势极有可能会受到挑战,即环比涨幅较大的趋势可能出现。不过,节日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即CPI在将来的几个月同比涨幅依旧会有一定的回落空间。也就是说,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很大,在一段时间内物价不会出现通胀和通缩,而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就会步入较为“轻松”的时段。
2012年1月,CPI上涨的压力较强,主要是因为元旦和春节都集中在这一个月,受节日因素的影响刺激了商品消费,特别是食品价格。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以往的五年中,我国CPI在春节当月环比涨幅平均为1.4%,而食品价格的涨幅则可达到4.1%。由此看来,春节期间食品价格的涨幅是较大的。
从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12年1月中旬,我国食用农产品价格已持续环比上涨了8周,其中,涨幅最为明显的是部分肉类食品和蔬菜。但是,节日因素本身并不能构成通胀的持久动力。尽管节日消费拉升了2012年年初的物价涨幅,但是,食品甚至整体物价季节性回落已从2月开始开启。经济变量在不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CPI涨幅在2月降至3.2%以下,而在5月则回落到3%。
2011年,我国GDP四季度同比增长为8.9%,而受房地产投资下降、企业存货调整、外需回落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继续回落的可能性较大。但相比而言,“经济、物价回落的底限在哪里,通货膨胀是否会演变成通缩”这些问题更值得人们关注。尽管目前经济“软着陆”的趋势较为显著,但是物价步入通缩领域仍需要一段时间。
在2011年下半年因欧债危机而导致的的影响扩大时,有金融机构预计,我国GDP季度增速在2012年的一、二季度有可能跌破8%,而CPI涨幅有可能跌破2%,而且还存在通缩的风险。其实,这一预计主要和国内紧缩政策影响、外需低迷等经济现实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而,这种情况在几个月以后却发生一些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有一些经济景气指标呈现出反弹的趋势。2011年12月,货币供应、发电量、工业增加值等一些指标的增速呈现出了反弹趋势,同时制造业PMI呈现出了持续两个月回升的趋势。
第二个变化是,大宗商品的价格坚挺,而国际原油价格受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每桶价格(2011年12月这一段时间)徘徊在100美元左右。
由此看来,经济“软着陆”加大的可能性增强,物价出现较大幅度回落的可能性减小。由于监管层对稳定经济增长的关注加强,同时受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2012年再度出现通缩的可能性不大。CPI涨幅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出现稳步回落的趋势增强,但出现“断崖式”下跌的可能性并不大。
那么,在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我国宏观调控在2012年该怎样着力呢?对此,经济学家连平对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根据金融机构的研究结果分析,他认为我国经济在2012年增速放缓的趋势依旧会延续下去。而且,他还认为,经济增速回落,加之外需放缓都将会使政府通过实施适当的放松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扩大内需,从而达到推动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投资增长的目的,进而使得消费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因此,在他看来,我国GDP实际增速在2012年达到8.5%的可能性很大,经济季度增速会以前低后高走势呈现,不会出现“硬着陆”。
而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随着物价涨幅的回落、经济增速的放缓,变为稳物价、稳资本流动、稳汇率。虽然上面曾提到稳中会稍有放松的态势,但是宏观调控政策出现大幅放松的可能性不大,而且也不会大手笔地出台刺激经济的计划。
尽管我国的经济在2012年不会出现“硬着陆”,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有些现实风险还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受宏观调控政策逐步加深的影响,加之资本阶段性迅速流出有出现的可能,所以,2012年我国房地产价格出现整体下降趋势,甚至部分出现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可排除。众所周知,上涨过快的房价会带来泡沫,而房价如果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同样有可能通过投资、实业、地方财政收入对金融业造成影响,进而冲击金融业。显然,这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其次,短期资本阶段性迅速流出的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从我国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即期汇率、外商直接投资、外汇占款等目前所发生的变化来看,投机资本流入放缓较为显著,但资本外流的步伐却快了不少。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与对我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美元阶段性走强,欧债危机的不断发酵等,均有可能推动短期资本阶段性快速流出。如此一来,就会导致房地产、股票和外汇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所以,对此要提高警惕。
再次,地方政府的债务有可能会出现局部性违约的风险。可以说,在2012年潜在风险在局部呈现的可能性很大,因为2012年是地方政府偿债的高峰年。截至2012年1月,地方政府能使用的收入,有25%来自房地产市场,还有33%是由中央政府支付,剩余的主要为税收性收入。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情况、中央政府的支付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速情况决定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大小。而受我国经济增速不断放缓的影响,房地产市场必然会面临不小的调整压力,所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在2012年出现明显放缓的可能性较大。显然,如果到了这一刻,就无法排除一些地方政府出现到期债务偿还困难的可能性,因而,对此也十分有必要提高警惕。
最后,还有外需迅速萎缩的风险。欧债危机假若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由边缘国家进一步蔓延至核心国家,而欧洲内部又无法达成救助,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就极有可能陷入中长期经济衰退,致使世界经济进行“二次探底”(经济增速低于前期低点,称为二次探底)。假如真的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我国的出口肯定会因此而受到不利影响,即我国出现外部需求迅速萎缩的可能性就会增强。
身为领导干部自然有必要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这不仅能增强领导干部的前瞻性眼光,也能够使领导干部的统筹能力有所提高。如此一来,领导干部在带领自己的团队制定相关的发展策略时,会更贴近实际。
8信贷形势的发展会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吗
最近几年,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大,从而导致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外部环境呈现出了较大变化的态势,尤其是出口退税政策与国家土地政策的调整。此外,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原材料的涨价、“二高一剩”行业的严格控制,加之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利率不断上调、节能减排方案的实施等一些因素的变化,还有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不断上调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这些都加大了企业融资的不确定性,并使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此一来,信贷形势的发展自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011年3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了第一季度例会,会议中传递出了如下的信息∶对于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要综合使用,而且要逐步健全宏观政策的框架,从而达到有效管理流动性的目的,进而使得社会融资规模、货币总量能够保持在合理的水平。此外,为了满足多样化投融资的需求,就要将直接融资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从央行于2011年3月28公布的发言稿来看,这次会议认为,我国货币信贷形势当前正朝着宏观调控的方向发展。可见,信贷形势的发展是受宏观调控的影响的。
这次会议声明表示,会议着重分析了近期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虽然我国货币信贷形势近期正朝着宏观调控的方向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就会是一路通畅的。也就是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仍旧面临着较为复杂的环境。尽管世界经济存在着逐步复苏的现象,可是复苏的基础却打得不怎么牢固。我国的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有突出的问题。
这次会议对宏观经济形势发展的表态,同此前的一次例会会后声明存有明显的不同—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2010年召开的第四季度例会认为,世界经济在2011年有望持续恢复增长,不过,在此过程中依旧存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我国经济良好的趋势会得到巩固,金融体系有望保持平稳向前,不过,货币信贷、防范金融风险以及流动性管理却依旧任重而道远。
有经济学界专家表示,这次会议的声明并没有延续“货币信贷、防范金融风险以及流动性管理的任务依旧很重”的表述,这意味着央行对货币信贷出现过快增长与流动性压力的担心比之前的一段时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此外,“货币信贷形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方向发展”这一表述,显示出了央行对近期调控呈现出来的效果的认可。
2011年3月所召开的一季度会议论述了货币信贷控制、流动性管理方面,表示“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要综合起来使用,将宏观政策的框架逐步健全,从而达到有效管理流动性的目的,进而使货币总量与社会融资的规模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但此前的那一次会议声明重点强调“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要综合起来使用,还要将流动性的总闸门把好,从而使得货币信贷回归至常态,进而达到合理适度增长的目的”。一些经济专家认为,2011年3月所召开的季度会议中提到的“有效管理流动性”的力度,很明显地比“将流动性总闸门把好”要弱一些,而这就意味着紧缩力度在将来放缓的可能性加大。
受数次准备金率上调的影响,自2011年年末以来,货币信贷增速已呈现高位回落的态势,而收缩放缓也已经是预期中的事情。
2011年一季度的会议声明对稳定价格总水平的政策目标的用语相对温和了许多—“强调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宏观调控”,而在此之前的那一次会议声明,重点强调的是“将稳定价格总水平作为第一要务”。
有些经济专家表示,新增信贷规模在2012年扩大的可能性很大,而余额增速出现下降的可能性也会存在。据估算,2012年一整年新增的贷款为8万亿~8.5万亿元,而余额增长为14.5%~15.5%,比2011年稍低一些。
在我国,银行贷款是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信贷投资方向还是以对公贷款为主,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同信贷运行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投资增速和人民币贷款余额,可以说,一直以来基本都是共同升降、同步变化的。经济学家根据相关资料研究发现,除去2009年这一不正常的年份,在其他比较正常的年份之内,信贷余额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大概为0.7,也就是说,投资增速每增长1%,贷款增长就为0.7%。不过,该比值会在不同情况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比如,如果处在政策稍宽松、信贷增长比较快的时期,那么该比值肯定就会在平均值之上;反之,比值就会处在平均值之下。据预测,该比值在2012年极可能处于0.7~0.75之间。假若2012年的投资增速是21%,那么信贷余额增长就被要求在14.7%~15.8%这一区间之内。
为保证经济较为平稳的增长趋势,要加大对一些特定领域的支持力度,在2012年我国政府将极有可能鼓励银行将信贷投放的步伐适当加快一些。尽管如此,信贷投放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影响出现明显减小的可能性却不会太大。存款准备金率在2012年部分阶段有所下调,因为这能够缓解银行系统流动性的压力,从而使流动性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显然,这对银行扩大信贷投放的规模是有利的。
对公中长期贷款若增长,在2012年改变2011年的低迷态势、增大其规模的可能性很大。原因如下∶由期限结构看,在2012年会加大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而且会继续推进在建、续建项目建设,同时还会稳步推进保障房的建设。显然,以上的建设项目均能够将中长期对公贷款规模扩大;而由部门结构看,个人贷款出现显著增长的可能性不大,这主要是受房地产市场低迷所致,所以贷款增长的主力依旧会是对公贷款。
2012年,在建、续建项目一般会继续进行,而为弥补房地产投资的下降保障房建设也会持续推进。当然,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会稳步推进。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增速根本不可能出现大幅回落,这就意味着贷款需求会保持在一定的可控规模内。而2012年的实际消费增速受收入增长、鼓励消费政策的影响,再加上物价涨幅的回落,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进而导致部分贷款需求增加。此外,信贷需求受国家对小企业、“三农”、战略新兴产业等加强信贷支持的影响,其规模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扩大。
因为新增贷款受政策微调的影响,所以其规模有所扩大,而再加之鼓励债券融资、发展股票,社会融资的总规模将会从2011年的12万亿元扩大至13~14万亿元。另外,融资的难度在2012年会有较显著的提升,这主要是因为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承兑汇票等受到的监管力度有所加强,从而致使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会有所上升。
由此可见,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对于信贷形势的发展是能产生一定程度影响的。而2012年我国将致力于理顺速度、结构和物价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理顺了它们的关系,我国经济的发展才会趋向于好的方向,我国信贷形势的发展也才能趋于合理化。
信贷形势的发展情况直接表现出来的信息,即是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如何,而作为领导干部理应清楚信贷形势的发展趋势。因为作为领导干部,可能要涉及一些地方性的基础设施或是其他项目建设的投资,而这就将涉及信贷。所以,领导干部明白信贷的发展形势是十分有必要的。
9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解析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经济活动的总体运行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如何决定。它通过对总体经济问题及其经济总量的研究,来分析国民经济中的国民收入的决定、就业与物价水平、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经济增长等问题。其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以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为中心来研究一国经济资源的利用现状是怎样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用什么手段来改善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潜在的国民收入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要了解宏观经济学,就必须掌握它的几个重要概念。
1.国民收入核算
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主要靠国民收入这一概念来衡量和表现,它包括五个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1)、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其中最核心的概念是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领土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从支出角度看,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从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则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2.奥肯法则
要维持充分就业水平,实际的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的GDP的增长。为回答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注意:这里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由有效需求水平所决定的GDP,它和潜在的GDP相对应,在英文里为realGDP,虽都译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但切不可混淆)和失业率变动的关系,奥肯提出了一条经验性法则: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l%,实际GDP便低于潜在GDP3%。据说这一法则可为经济增长和失业间提供一种可以捉摸的关系。
3.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运用财政政策消除经济萧条或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的一般途径有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税收,或同时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和税收一个相同的量(平衡预算)三种方法,其中政府支出对总支出以及国民收入具有直接的影响,税收则要通过边际消费倾向(或储蓄倾向)影响人们的收入支出量,从而对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要间接些弱小一些,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效果最弱。
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4.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的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在一定的时期内持续的上升过程。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水平的波动主要是由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当经济中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人们对纸币的实际需要量时,货币就会贬值,物价水平就会普遍持续上涨。把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交易价格总额进行加权平均,通货膨胀就表现为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用Pt-1代表基期的一般物价水平,用Pt代表本期的物价总水平,∏为通货膨胀率,那么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公式就为,∏=[(Pt-Pt-1)/Pt]×(100%)。具体可用三种价格指数来反映通货膨胀率,(1)消费者物价指数(简称CPI),又称生活费用指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2)生产者价格指数,又称批发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上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3)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它反映的是所有计入GNP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化。按物价上涨的速度来划分,通货膨胀可分为爬行的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飞奔的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四类。当物价上涨小于2%~3%时属爬行型,在3%~10%之间属温和型,达两位数时即为飞奔型,若每月超过50%的上升速度,就属恶性通货膨胀。按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来划分,可把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三类。按通货膨胀能否预期来划分,可把通货膨胀分为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和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两类。
5.失业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的状态;就业是指处于受雇或“自我雇佣”的状态。经济中失业者与就业者的总和,称为劳动力。失业人数占劳动力的百分比称为失业率。失业按其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1)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2)季节性失业,指某些行业中由于工作的季节性而产生的失业。(3)周期性失业,指在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产生的失业。(4)需求不足型失业,指由于经济的有效需求水平过低而不足以为每一个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就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而产生的失业。(5)技术性失业,指由于技术进步,或采用了节约劳动的机器而引起的失业。(6)结构性失业,指因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7)自愿性失业,指工人所要求得到的实际工资超过了其边际生产率,或不愿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而未被雇佣所造成的失业。与此对应的是非自愿性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按照现工资率就业,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得不到工作造成的失业。
6.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菲利普斯根据现实统计资料所给出的反映货币工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它既反映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又可用于分析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在一定的时点上,政府可设置一个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承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界限,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把通货膨胀和控制在此界限之内。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
7.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最常见的定义有:(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加。(2)经济增长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即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库兹涅茨把一国的经济增长定义为:为人们提供各种经济物品的能力的长期增长,这一能力的不断增长是由于技术进步以及体制和意识的相应调整。这一定义强调生产的可能性,而不是实际的生产。
宏观经济象天气,它不以每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你只能学会分析、判断和适应它。当你看到一种指标、一组数据变化的时候,你能够想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它告诉你什么?又给你什么启示?读点宏观经济学,有助于领导干部未雨绸缪,做好转型升级的准备,能更好地辩证看、务实办;有助于领导干部掌握一定的经济规律,从而在宏观经济大潮中,把握机遇、减少风险,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保持良好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领导干部要了解的微观经济——小处着眼提升个人亲和力
现代经济学常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前者研究个人经济,后者研究总量经济规律。微观经济学从狭义来看,是研究家庭作为消费者以及企业作为生产者如何共同形成市场价格,以及如何按照价格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变资源配置效率的学科。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身为领导干部不仅要从国家整体大局出发,制定一些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策略和规划,更应该从人民群众的微观生活出发,见微知著,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遇到的众多经济困难,为区域经济的制定出科学的发展观,从而实现社会(区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为人民谋福祉,为百姓谋福利!
1不可忽视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
如今,世界经济正在迅猛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因而各个国家的领导阶层都在想方设法地将经济水平提高上去。然而,国际经济大师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认为,在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同时,身为领导阶层的人物最不可忽视的就是要深入地了解一些微观经济。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反应穷人和富人距离的基尼系数。
何为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变化又将怎样影响一个国家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呢?事实上,基尼系数也叫做坚尼系数,是20世纪初期意大利著名的经济学家基尼所发明的一项数据分析指标。基尼根据早期的经济学家马克斯·劳伦茨所提出的收入分配曲线,定义了用来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一项数据指标。显然,基尼系数是一个比例数值(这个数值在0~1之间浮动),如今它在国际上是综合考察一个地区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数据指标。
基尼在创立基尼系数的时候告诉人们,基尼系数真正的经济含义就是在全部居民的收入中,那些用来进行不平均分配的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的最大数值为1,最小是0,当基尼系数为1的时候说明居民之间的收入与分配是绝对的不平均,有百分之百的收入被一个地方或者某单位的人占据了。而当这个基尼系数为0的时候表明人们的收入与分配绝对平均,也就是说,人们之间的收入非常平等,且不存在任何的差异。以上这两种方式只是基尼系数的两个极端形式,即理论上的绝对化。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情况一般都不可能出现,也就是说,基尼系数真正出现的实际数值只能是在0~1之间浮动。
当前,基尼系数的主要作用在于它确切地反映了人民收入与分配之间的差距,并且着重反映了居民之间贫富差距的程度。通过基尼系数可以非常客观地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经济收入存在的贫富差距。基尼系数被世界各国广泛地采用,作为预测和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的重要指标。因此,身为一个国家的领导干部要重视这种反应微观经济和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
如今,各个国家都将这种基尼系数作为用来预测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这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数据分析方法。
事实上,穷人和富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存在,但是其存在的情况却是各不相同的。在发达国家中,贫富差距一直是最为严重和广泛的,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也依然会存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虽然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两极分化也越来越严重,收入与分配的不均衡问题导致了基尼系数的不断增大,面对这些问题,身为一个国家的领导干部切不可疏忽大意。
2009年,美国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破历史纪录,其中仅仅只占本国总人口不到20%的富人的收入就占了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很显然,美国的贫富两极分化已经越来越严重。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富裕阶层人口的年收入都在10万美元以上,而贫困者的收入却不足2万美元。而它的基尼系数是0.468,这个系数已经创下了美国自从1967年的最高纪录,同时也说明美国的居民收入与分配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甚至已经达到了国际上公认的贫富差距的“警戒线”—0.4。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经济学教授莫西·斯密丁告诉人们,在美国居民收入与分配的不公平状况将会越来越严重。他指出,相比其他的国家,美国的收入分配体系还是非常独特的。与此同时他还表示,美国是一个胜者独得的经济体制,报酬归富人,而这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关专家在美国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发现,年龄在18~35岁的低技能者占据了贫困人口的很大比例,这就意味着贫富差距过大让很多年轻人遭遇了很大的生活和就业问题,进而导致整个国家的国民整体素质水平衰退。
艾萨克·格林出生在纽约的贫民窟,生活环境恶劣,家境不好,母亲早早去世,与一个酒鬼父亲一起生活。众所周知,在贫民窟中长大的孩子很少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上不起好的学校,住不起好的公寓,自然也就接触不到上层人物,因此他们的将来也很难看到光明。而艾萨克中学毕业之后就辍学了,整日在街头与一些狐朋狗友鬼混。他也曾尝试着去找了几份工作,可是没有一家公司愿意雇用他。
一次他去一家物流公司应聘运输司机,可是老板却告诉他,宁可保留甚至新雇佣年龄稍大的人也不会雇佣这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且没有任何保障的穷小子。经过几次面试,艾萨克都被拒之门外了,于是他只能选择继续与酒鬼父亲一起过那种没有保障的日子。如此一来,艾萨克将不会得到更好的技能训练和社会历练,自然而然也就成了美国社会最底层的人。
在美国像艾萨克这样的人可以说比比皆是,他们的存在让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而美国整体的经济也将会缓慢发展,甚至出现衰退现象。
在美国,很多年轻人由于找不到好的工作和得不到期望的收入,于是只能选择与父母一起生活。这也间接地造成了美国经济衰退的现象,继而导致美国人口迁移率下降,出生率也随之降低,而老龄化却越来越加重,从而使经济越来越失衡。
如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基尼系数也已经越来越高,两极分化也日渐突出,因此作为领导阶层的人要时刻关注基尼系数的变化,采取有力的措施,发展均衡经济,向居民收入与分配平均化积极靠拢,以免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甚至影响到国家经济的综合发展。
众所周知,穷人与富人之间存在的贫富差距也是影响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少数人的富裕不代表国民整体水平的富裕,只有居民收入分配平均才能真正地达到富裕阶层水平。因此,基尼系数可以让领导阶层清楚地看到自己国家的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并采取一些经济措施去改变不平均的经济发展,所以,身为领导干部一定要重视基尼系数。
身为领导干部,要时刻关注基尼系数的变化,面对贫富差距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细节入手,将基尼系数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警戒线,切实地解决好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与分配问题,建立和谐的新农村体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贫富分化的进一步发展。
2读懂恩格尔系数背后的含义∶国民是温饱还是小康
对于研究经济发展的人来说,恩格尔系数这个词语并不陌生。它是一个比例数值,主要指的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总消费支出金额的比重,体现了人民消费水平的变化问题。恩格尔系数的发明者恩格尔在19世纪根据资料统计得出了一个规律∶家庭收入越少,其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金额会在总支出中占据越大的比例;而家庭收入越多,其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金额比例就会下降。由此扩大到一个国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低,那么每个公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金额所占的比例就会越大;而随着国家越来越富裕,这个比例将会逐渐下降。
当然,恩格尔提出这个定律是有一定根据的。这一定律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基础下才适用。所以,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变动时还应该考虑到社会发展、食品加工以及食物本身的产业结构变化等因素,因为这些都会影响到一个家庭的食物支出金额。只有在一个相当高的经济水平和较高的平均实物消费水平时,家庭收入的增加才不会对食物支出产生重大影响。
如今,恩格尔系数是世界上通用的用来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的数据指标,它会随着居民家庭收入的提高而不断地下降。因此,身为领导干部应该通过恩格尔系数看到其背后真正的含义—国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即国民是处在一个温饱的状态还是小康水平。
其实,从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在总支出金额不变的情况下,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用于食物支出的金额就越多。而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用于食物支出的金额就会越少,这两者显然是成正比的。那么反过来,支出金额不变,总支出金额与恩格尔系数就会成反比。一般情况下,恩格尔系数越高,就表明家庭收入越低,国家也就越穷。可见,恩格尔系数已经成为一个家庭或者是国家衡量其是否富裕的主要标准之一。
恩格尔定律主要是针对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的变化来推断我国居民生活状况的方法,当然这客观地表明了居民收入与食物支出之间的关系,以食物支出占据的消费比例来说明一个家庭或者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恩格尔认为,在收入较低的时候,食物消费将会占据较大的消费比例。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重心将会逐渐向穿衣、娱乐等方面发展,届时恩格尔系数就会变小。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认真分析,以采取相应措施。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都不一样。对此,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水平做了一个标准∶一个国家居民家庭平均的恩格尔系数超过60%的划分为贫穷行列,处在50%~60%的为温饱状态,40%~50%的为小康水平,30%~40%的属于相对富裕,20%~30%的属于富裕阶层,而最后低于20%的属于极其富裕。这个标准是经过多方面认证和研究得出的科学数据,在20世纪90年代末,恩格尔系数低于20%的国家只有美国,当时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高,恩格尔系数只有16%。而在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恩格尔系数都在20%~30%之间,属于富裕阶层的经济水平。东欧一些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则在30%~40%之间,属于相对富裕。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恩格尔系数都徘徊在温饱和小康状态之间。因此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要想了解国家的微观经济发展,就要读懂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经济规划中有目标地进行开拓。
如今,在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其个人家庭经济水平也都相当高。
高田流川是日本北海道一个普通饭店的老板。他出生在二战后期,当时日本作为法西斯战败国,面临的是经济大萧条和政治混乱。高田流川清晰地记得幼时的艰苦生活。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逐渐走上了一条发达的经济强国之路,在出口贸易、水产品、电子以及汽车等行业逐渐打入了国际市场,日本国的经济生产总值不断地提高,当然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家庭收入也变得越来越高。高田在不到30岁的时候就与自己的妻子一起开起了餐馆。当时,他们属于创业阶段,每日的花销几乎都是在吃上。无疑,那时的他们是贫穷的—高田买不起高档的轿车,无法和妻子出去旅行,家庭收入非常低。后来,他们的餐馆从开张营业发展到如今的生意兴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田的家庭收入逐渐地增高,他们不再将消费重点放在吃上,而是逐渐开始有了其他的开销。比如,高田妻子的美容护肤、逛名牌店;高田也会和朋友一起打高尔夫,泡温泉等,他们在娱乐方面的消费已经远远超出了在食物方面的消费,这时候的他们俨然已经成了有钱人。
可以说,高田的生活变化直接反映了恩格尔系数背后的真实含义。近几年,日本的恩格尔系数是20%~30%,这表明日本的经济水平总体处在富裕阶层,而且像高田这样的家庭在日本有很多,他们的家庭收入也都相当高,因此恩格尔系数就会偏低。作为政府,在看到了这样的变化之后,会明确自己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也会看到国民的家庭收入和生活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未来的经济。
恩格尔系数通过居民在食物方面的消费,反映了居民经济生活水平的状况。这是一个很直观的反应方式,也是作为领导阶层人员了解国家微观经济发展的一个好方法。可见,作为领导者要想从小处着手管理经济,就必须要读懂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的背后含义正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体会到的经济规律。只有掌握和真正理解了这个规律,才能够了解居民生活的真实水平。而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切实关注民生发展,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切实地感受他们的衣食住行,大力发展城乡联合经济体制,制定有目标的经济发展规划,为建设小康生活及更高的经济目标而奋斗。
3居民生活必需品消费背后透露出的微观经济
作为领导干部,要想带领国家以及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仅从宏观上来抓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从微观上来观察居民的经济生活细节。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凯恩斯曾经说过∶“其实,‘衣食住行’中的‘食’是最细节的经济体现,任何一个经济学家都要从细节出发。”在经济发展规划上是如此,而居民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变化和状况则更是非常关键的一种细节,领导干部应当从中观察到其背后透露出来的微观经济本质。
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包括很多方面,衣、食、住、行以及娱乐和服务等各种消费都是微观经济的体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由于人口少,经济实力雄厚,所以他们的生活水平会相对很高,而其家庭负担也不会太重。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问题就会很严重。有些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城乡收入和生活水平更是相差甚远,所以居民的平均生活消费水平就很低。随着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仍有待提高。针对这种情况,身为领导阶层,就更应该仔细观察居民日常微观生活的消费状况,从中发现国家经济的真实状况。
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因此人民也充分地享受到了国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