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NT$
281.0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NT$
199.0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04.0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NT$
301.0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NT$
1010.0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NT$
454.0
|
內容簡介: |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内容宏丰、严谨科学的庞大理论体系。“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整个文明社会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这一历史进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尽管遇到了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法学思潮的严峻挑战,但是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伟大真理性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抹杀的。
|
關於作者: |
公丕祥,法学博士。现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二级大法官,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法制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法治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全国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之一。
|
目錄:
|
导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伟大革命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革命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本体论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价值论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节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列宁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确立
二、俄国革命与列宁法律思想的发展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新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基本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基本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基本特征
三、毛泽东法律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标志
第二节 毛泽东法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毛泽东的宪政思想
二、毛泽东的刑事政策思想
三、毛泽东的经济法思想
四、毛泽东的国际法思想
第三节 毛泽东法学思想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实现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新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艰难探索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形成
第一节 概述
一、邓小平法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邓小平法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邓小平法学思想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邓小平法学思想的萌芽
二、邓小平法学思想的产生
三、邓小平法学思想的发展 144
四、邓小平法学思想的完善
第三节 邓小平法学思想的逻辑基点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第四节 邓小平法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法学思想中的宪政观
二、邓小平法学思想中的法治观
三、邓小平的刑事法治思想
第五节 邓小平法学思想的关键词分析
一、民主
二、法制
三、依法治国
第六节 邓小平法学思想的时代意义
一、邓小平法学思想的承继性
二、邓小平法学思想的发展性
三、邓小平法学思想的现实性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条件
二、基本特征
三、时代意义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法学意蕴
一、马克思主义法律本质和价值理论的新升华
二、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的基本取向
三、法治文明与小康社会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恩想-对政治合法性的新阐释
一、党的先进性与政治合法性
二、党内民主、治党必严与政治合法性
三、执政的制度化机制与政治合法性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治国方略的选择
一、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继承与发展
二、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的法理与现实基础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的重要意义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深化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条件
二、基本特征
三、时代意义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法学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二、以人为本的法哲学光辉
三、科学发展与法律发展
第三节 依法执政的当代法治观
一、依法执政的理念
二、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
三、依法执政与司法改革
第四节 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治理观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二、和谐社会的法治要求
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要求
四、和谐社会的稳定有序要求
第五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构成要义
三、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意义
结语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