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思想政治理论考前精讲30题

書城自編碼: 199849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考試考研
作者: 陈先奎
國際書號(ISBN): 9787564069827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1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98/200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4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第十三位陪审员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十一年夏至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編輯推薦:
化繁为简:30道分析题,高度概括研政治5门课,43个章,126个节的内容短小精悍:32开小书,携带方便,即时阅读,即时背诵标准作答:明确5门课的命题思路与得分角度,指导考生按照采分点进行作答终极背诵:最后30天,精讲30题,引领考生直取胜局
內容簡介:
去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考前精讲30题》,也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地证实如下预测成绩。第一,专题一、专题二完全命中马克思基本原理哲学题,而且有考前总串讲录音为证。第二,专题十六之“3”,完全命中“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分配的大题,关键是国内时政选择题关于“个人所得税修改案”的两道题与分析题重点题,也配合的十分难得,完全可以保证考生得高分;第三,专题二十一,关于“诚信”的道德和法律建设问题,尤其是其中的“3、4、5”三个小问题,全面覆盖了这一道大题的主要答案要点,基本上照抄答案就可以。第四,专题十“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其中辛亥革命部分命中“史纲”答案,再加上专题十五“第二件大事”中三件大事的相互关系也部分命题“史纲”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第五,“专题三”之“6”的第三点,至少命中和覆盖当代那道题的二分之一考点答案,强调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今年“30题”,由于十八大政治报告的即时、及时公布,陈老师在奋斗一天一夜后,至2012年11月10日(星期六)上午10:10正式定稿。其中包括两部分:一是今年考研政治五门课考前预测的30道重点分析题,二是包括详尽透析十八大的国内时政选择题,今年十八大选择题少则3-4分,多则6-7分,相信在陈老师的选择题里基本可以一网打尽。
關於作者:
陈先奎,江苏宜兴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学院教授,15年来一直从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政治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是全国最早从事邓论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实力派学者。

陈先奎老师是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专业素养的考研政治辅导领军人物,多年担任国家考研政治阅卷组成员,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其多年来对考研政治命题方向的准确把握和惊人预测,秘密都在于、也只在于深厚的学术和专业功底,以及对有关政治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现实结合点的深刻把握。陈老师授课风趣幽默且重点突出,被广大考生誉为考研“毛中特辅导第一人”。

2011年起,陈先奎教授致力于打造更优质的考研政治辅导图书,从而奉献给广大考研学子。考研辅导界,“金色旋风”已然来袭(陈先奎教授自2011年起,以金黄色作为封面主色,故称“金色旋风系列图书”)。
目錄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专题一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专题二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
 专题三 文化哲学分析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专题四 网络技术的社会应用,网络道德与网络立法
 专题五 马克思主义人本哲学
 专题六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专题七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专题八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专题九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专题十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专题十一 2012年第二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由2010年第一季度的11.9%
最高点大幅回落至7.6%,十八大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和发展方式转变
 专题十二 要求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中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专题十三 党的十八大充分肯定、高度评价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专题十四
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意义、主要经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专题十五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专题十六 洋务运动
 专题十七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专题十八 两次国共合作
 专题十九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
第四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专题二十
2012年2月,201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揭晓,2012年5月从全国盛赞中国“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开始,此起彼伏地开展“寻找最美的人”的全国性活动
 专题二十一
根据“村官现象”和乔布斯的忠告,谈谈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当代大学生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确立什么样的择业观,如何理解“在艰苦中
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专题二十二 《婚姻法》新解释和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专题二十三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法律意义
 专题二十四 促进三大和谐
 专题二十五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谈谈我们应当如何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复古论和虚无论的错误何在?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应当注意哪几方面问题?
第五部分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专题二十六
一方面,在2011年的中国南海争端和2012年中日钓鱼岛的主权争端,中国坚决捍卫中国的领土主权,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不动摇,另一方面,十八大又正式确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及其国家核心利益的原则
 专题二十七
2009年以来美国一再高调重返亚洲,2012年达到高潮,为此提出了TPP伙伴关系、海空一体战、战略再平衡等一系列战略构想及其相应的外交和军事部
署,同时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不动摇,胡锦涛主席正式提出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新概念
 专题二十八 中东剧变与新西方干涉主义
 专题二十九
在2008年美国金融和经济危机后,美国欧洲的新贸易主义保护主义抬头,2012年欧美先后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双反调查”,美国国会以安全为借口抹黑进军美国市场的华为和中兴公司
 专题三十 南南合作与南北关系
附录1“形势与政策”国内国际选择题
附录2“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精选选择题
內容試閱
专题一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题思路】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2. 实践包含的三重关系。
3.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神。 4.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方针政策。【答案要点】
1.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唤缬肴死嗌缁岬睦?非疤幔?质鞘棺匀唤缬肴死嗌缁嵬骋黄鹄吹南质祷? ?2.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内在意识的关系(重点单选题)。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3.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作为最高境界,主张“道法自然”,以自然为规律。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4.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专题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解题思路】
1.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2.根据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分析福山鼓吹的“历史终结论”从哲学方面看错在哪里?
3.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4.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的方法论意义。 5.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6.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7.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9.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0.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践意义。 1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
1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实践滞后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正确理解相对静止对事物存在发展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实践中高度重视稳定、和谐的保障作用,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决反对两种错误:一种是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把物质运动看成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任何稳定性过程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一种是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把物质的存在或者世界的发展看成是绝对不变过程的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刻舟求剑”“天不变道亦不变”)。
2.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在方法论上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而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妄下结论。美国的福山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苏东剧变就断言“历史的终结”,在哲学上就是缺乏过程的观点。苏东剧变所表现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前进性,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普遍规律,把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主义一时遭受的挫折当作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论,注定是要破产的。
3.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一。(1)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影响事物的存在。认识量的方法论意义:一是认识事物量的定量分析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区分质的定性分析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二是只有正确了解了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同质的事物由于数量不同,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同。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2)事物发展的过程,经由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指出,实践中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办事情、想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有量的要求,更要“好字优先”,质量第一,抓质量、讲效益,不能做心中无数的“马大哈”,“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节决定成败,粗枝大叶做不好工作;不能不讲质量,以量取胜,片面追求数量增长,更不能“滥竽充数”,假冒伪劣,以次充好。
4.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存在的数量界线,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中庸和谐,适可而止,点到为止,“斗而不破”,防止“过”或“不及”。当然,也不能把“度”绝对化,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度本身有一定的变化空间和延展时间,度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展变化。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当事物发展需要实现新的飞跃、质变和突破时,就要勇于、善于打破旧的限制和旧的平衡。
5.(1)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上挂下联”,主观任意地乱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都通过一定的中介与其他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中介、一个成分或一个环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外联系、本质和非本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唇亡齿寒”与“守株待兔”)等。(2)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在方法论上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合作发展和互利共赢。(3)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存在发展的系统状态。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第一,系统具有整体性,即整体非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部分有机的优化整合,远远大于部分简单相加的效果;部分割裂式的破坏内在联系的机械分工,必然大大破坏系统的整体功能,导致“1+1<2”的结果。第二,系统要求结构的优化和稳定,结构剧烈变化直接损害系统的内在和发展,结构的重大变化直接改变系统本身的性质,在相对稳定前提下的结构优化又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整体素质与功能。现代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优化反映的就是系统的结构优化规律。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的方法论,一是强调整体性,“1+1>2”;二是强调结构优化,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整体素质与功能;三是主张系统的开放性,封闭会丧失系统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活力。(4)事物纵向的联系表现为过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上,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在今天,科学地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我们坚定信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1)对一切事物采取辩证否定即“扬弃”与“批判继承”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如果看不到肯定方面,就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当前的性质;如果看不到否定方面,就不能正确地展望事物发展的前途。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搞形而上学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外国东西,要有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就要正确认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要大胆地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地批判和拒绝。
7.(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人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都要建立在现代化大工业的基础上”),从同一中把握对立(“白马非马”)。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把同一的事物区别开来和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我们党的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方针,包括对美国外交上“斗而不破”的方针,就是成功运用对立统一学说的范例。善于发现和利用事物矛盾的对立和同一的关系,从同一中发现和利用对立,从对立中发现和利用同一,对于我们做好一切工作,使事物向着有利于进步的方向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相互依存的条件下谋求“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在领土与主权争端中搞“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等,是自觉利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动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突出共同点,用淡化矛盾、化解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激化矛盾的“斗争哲学”,搞成你死我活的“零和冲突”或者“两败俱伤”。但是事物的质变与飞跃,靠的是矛盾的斗争性,只有在矛盾斗争中才能突破旧事物、旧秩序的保守束缚和发展局限。所以,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上,一种割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夸大斗争性,否定同一性搞斗争哲学;另一种割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否定斗争与差别,把同一性夸大为抽象的绝对的同一,或者搞无原则的妥协退让,或者搞思想或意识形态专制,强调用一个价值观改造世界,否定文明多样性与思想观念多样化。(3)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4)中国传统哲学中注重和谐统一的矛盾观和“中和”、“中庸”之道,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争取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和平共处,对于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家庭的和睦相处等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8.全面地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尊重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特殊问题与特殊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
9.矛盾不平衡性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特殊性就是各种矛盾及矛盾诸方面在矛盾总体中各有不同的特性,表现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从而也就是矛盾不平衡性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方法,一方面,“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基础,另一方面,“两点论”以“重点论”为依归,又有成绩又看到缺点是“两点论”,但是还要明确成绩和缺点哪一方面是主要的,要有主次的区别,那就是“重点论”。更重要的是,由于各种矛盾及矛盾诸方面在矛盾总体中各有不同的特性,所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10.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第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要统筹兼顾又要抓突出问题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起支配作用的主要方面,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次要方面的正确处理,解决好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才能为解决次要矛盾、矛盾次要方面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基础和前提条件;第二,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在没有退路时找出路,在危险中看到机遇,逆向思维;第三,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第四,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的方法;第五,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即共性与个性;第六,“求异”思维与求同方法以及“求同”存异的方法;第七,逆向思维与双向调节;第八,换位思考;第九,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第十,适度的方法,强调适可而止,防止过犹不及,等等。总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同矛盾决定问题的不同性质,不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在共性的基础上认识个性,通过个性把握共性,是矛盾辩证法的精髓。
11.可能性和观念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1)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可能性与现实性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具有明显的区别,我们不能把可能性与现实性混为一谈。可能性与现实性又紧密相连。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之中,是没有展开的、没有实现的现实;现实性则是已经展开、已经实现的可能,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能。所以,没有现实性也就没有可能性。反过来,没有可能也就没有现实。可能性与现实性又是相互转化的。现实的发展是不断产生可能、可能又不断变为现实的过程。可能与现实的相互转化是一个川流不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2)可能性与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掌握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关系,就要努力在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转化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一,在实现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转化的条件性,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可能向现实的转化。第二,既要注意可能与现实联系的复杂性,又要争取最好的可能。这里不仅存在着多样性,而且存在着好与坏两种对立的可能。我们应努力创造有利的条件,克服不利的条件,力争实现好的可能;同时又要未雨绸缪,防止坏的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并做好应付这种局面的充分准备。人类实践特别是科学实践活动是一个将可能性不断转化为现实性的发展过程。
12.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1)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2)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揭示本质。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通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因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