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NT$
199.0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04.0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NT$
301.0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NT$
1010.0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NT$
454.0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NT$
250.0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NT$
352.0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NT$
214.0
|
編輯推薦: |
常宝编写的《漂泊的精英:社会史视角下的清末民国内蒙古社会与蒙古族精英》主要采取社会史的分析视角,结合族群社会学的认同意识研究、族群分层与流动理论、族群互动机制等分析工具,努力从这一历史时期内蒙古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活动变迁以及内蒙古与中央政府和其他地区之间的互动过程来理解内蒙古社会演变的宏观走向和主要特征,并试图在这样的整体背景下解读和分析蒙古族精英人物的人生轨迹和他们的历史作用。
|
內容簡介: |
《漂泊的精英:社会史视角下的清末民国内蒙古社会与蒙古族精英》是
对近代内蒙古地区社会变迁与蒙古族地方精英流动的一项社会史研究。 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的相关性关系出发,引入家族
、族群身份、教育、婚姻、社会关系网络、民族运动和革命等社会流动机制 ,作者探讨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此时的蒙古族地方精英如何通过不同机制
和策略实现其社会流动?在传统与现代的互动和接轨中,其流动机制本身发 生了什么变化?在国家政策的不稳定性和偶然性及权力运行过程中,地方精
英的目的、行为和认同如何获得新的发挥空间并得以演变? 《漂泊的精英:社会史视角下的清末民国内蒙古社会与蒙古族精英》由
常宝编写。
|
目錄:
|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方法论与框架
第二节 社会变迁、社会流动理论及其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精英理论及其概念的界定
本书基本结构与使用的资料
第一章 制度性社会变迁:清末国家政策与社会矛盾
第一节 清末国家危机与对蒙古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从抗税、拒征到反垦:清末蒙古地区民众的“反叛”
第三节 清末蒙古地区社会矛盾激化及其结构性因素
小结
第二章 族群身份
第一节 族群身份研究的视角:宏观与微观
第二节 蒙古地方精英族群认同的形成
第三节 社会分层及清末民国时期蒙古地方精英社会流动
第四节 多族群国家体系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理论
第五节 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困惑——以清末民初驻京蒙古王公精英政治活动为线索
小结
第三章 家族
第一节 蒙古家族的特征及其社会分层意义
第二节 近代蒙古族精英家族(家庭出身)状况及其类型
第三节 近代蒙古精英家族及其社会地位流动
第四节 近代传统家族的衰退及其后果
小结
第四章 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定义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改革及其影响
第三节 近代新式教育影响下的地方精英流动模式
第四节 新式教育与近代蒙古地方精英的流动
小结
第五章 婚姻
第一节 婚姻的社会学认识
第二节 清朝满蒙联姻制度
第三节 个案:亲王僧格林沁家族与清皇家之间的联姻关系
第四节 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及蒙古精英的社会流动
小结
第六章 社会关系网络
第一节 社会关系网络理论与中国的研究
第二节 蒙古地方精英传统流动网络及社会资本
第三节 传统社会关系网络的衰竭与新型社会资本的生成
第四节 清末民初蒙古地方精英社会关系网络分类及分析
小结
第七章 民族主义
第一节 西方“民族主义”理论与汉人“民族主义”思想基础
第二节 汉人地方精英的“崛起”
第三节 蒙古族:从“族群性”到近代民族、民族主义
第四节 “现代”和“传统”:蒙古地区近代“族群民族主义”两种叙述
第五节 蒙古地区“族群民族主义”的外部条件
小结
第八章 民族运动——以国民党改革为背景
第一节 国民党对蒙古地区的“族群观”
第二节 国民党国家权力的扩张
第三节 社会矛盾的激化与地方“独立”运动的兴起
第四节 “高度自治”的努力:德王等人的自治活动
第五节 汉人军阀与蒙古地区精英
小结
第九章 革命实践——以共产党革命为背景
第一节 蒙古地区革命道路
第二节 延安道路: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建立与革命性改造
第三节 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四节 地方政权的革命性整合:乌兰夫等人的革命活动
小结
第十章 总结与定位:国家、社会机制与地方精英
第一节 国家机构的调整
第二节 社会流动机制的演变
第三节 国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定位
第四节 精英:从地方精英到国家精英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