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方长安编著的《新诗传播与构建》以史实为基础,以接受美学、阐释学为理论方法.将考察视线由传统研究模式所置重的诗人、文本转向读者与传播,对新诗建构作了新的阐释。既考察了现代传播场域、文化生态与新诗发生、生成的关系。又重点探讨了译诗现象,认为译诗有效地推进了中国诗歌转型,为新诗现代情感空间、审美形式建构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既以胡适、艾青为典型个案,梳理、考察了新诗选本和文学史著作对诗人形象的塑造现象,重绘出接受视野中特定诗人的形象演变史,又从传播角度透视了《女神》《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及穆旦等被经典化的历史;既探讨了跨文化传播语境中新诗内在形象塑造问题.又对新诗防御与反思现象作了独特的理解。该著对于深化认识新诗建构规律、重估新诗经典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關於作者: |
方长安,男,1963年生于湖北红安。2000年毕业予武汉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士生导师,已出版专著《选择接受转化——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学流变与日本文学关系》、《对话与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等,在《文学评论》、《文学研究》、《文学月刊》、《中豳现代文学》韩国等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再余篇。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1工程子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多种。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新诗研究。
|
目錄:
|
第一章 传播与新诗发生
一 新诗发生的文化生态
二 译诗与中国诗歌转型
三 晚清诗界革命与日本启蒙诗歌关系
四 《新青年》对新诗的运作
五 传播与新诗现代性的发生
第二章 传播与新诗生成
一 传播、阅读反应与新诗生成导论
二 《新青年》译诗与早期新诗生成
三 新诗生成与民族诗歌传统的关系
四 郭沫若早期新诗的生成起点
第三章 新诗传播与诗人形象塑造
一 选本对胡适“尝试者”形象塑造
二 文学史中的胡适诗人形象上
三 文学史中的胡适诗人形象下
四 读者对艾青诗人形象的塑造
第四章 新诗传播与经典化
一 新诗经典化引论
二 传播与《女神》的出场及其被经典化
三 《大堰河——我的保姆》被经典化现象论
四 穆旦被经典化的话语历程
第五章 文化传播与新诗中的形象
一 《女神》中的“西方形象”
二 1920年前后新诗中的“西方”
三 《女神》中“强力”原型的复活
四 新诗之“我”——写“我”新诗个案解读
第六章 新诗防御与反思
一 成仿吾的“诗之防御战”
二 闻一多民族主义思想的发生与特征
三 《译文》中的波特莱尔
四 丁芒归来的诗艺
五 死亡之维与新诗研究反思
六 新诗对话式教学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