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編輯推薦: |
红学一向是学术圈的禁脔,其实普通人也是可以介入的,甚至以做得更好。周伯华先生之作做了很好的示范
——菜九段 《历史的侧影》作者
沿着对“金陵十二钗”的“猜想”,周先生一一开启了“将真事隐去”的红楼秘辛。许多论证,疑前人所未疑,发前人所未发,石破天惊,醍醐灌顶,因为能与《红楼梦》作者闪闪烁烁的夫子自道相呼应、能与脂砚斋言之凿凿的评批之语相贴合、复能获得《红楼梦》故事的“内证”支撑,故而已经接近了庖丁解牛的“神遇”之境。
——中国著名文史学家、作家 田秉锷
|
內容簡介: |
《红楼梦》作者和“原型”之秘,已经让中国红学界苦恼了250年;事实证明“索隐派”的研究或许是最接近《红楼梦》创作事实的;可是,“索隐派”在共和国时代却意外地沉寂了63年;中场搏杀,难分难解,周伯华先生的《唤醒红楼梦》临门一脚,为“索隐派”赢得了百年精彩;读者的幸运是借这本书,走近了《红楼梦》的世界,聆听到《红楼梦》作者的心底叹息。
|
關於作者: |
周伯华,男,1948年生,汉族。1968年应征入伍为总参通信兵,提干后从事政治、宣传工作;1987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转业到中国农业银行南京分行工作,直至2008年退休。曾破解清朝顺治皇帝出家史实,解谜河南省商丘市白云禅寺中的康熙御笔所题“当堂常赏”碑,并被商丘市市长、市委宣传部认同且刊登于《商丘日报》。1998年开始研究《红楼梦》及其“红学”;2004年基本完成对《红楼梦》的破译工作,写出了《我读红楼梦》的第一稿;2010年基本完成本稿。
|
目錄:
|
我读《红楼梦》之解谜《金陵十二钗》
我读《红楼梦》之唤醒《红楼梦》
|
內容試閱:
|
我读《红楼梦》之解谜《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是一部成功地突破了清雍正、乾隆时期血腥的字狱文网的隐秀之作。其秀之处,尽人皆知,其隐之所,尽人不知。作者面临的社会背景和身处险恶的政治环境及其作书的真实意图是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缘由,而作者采取的写作技巧和传书策略则成全了其既瞒天过海又保全自身的双重目的,更因其浩瀚达百万言优雅故事的移趣与稀释,致使《红楼梦》之隐谜倒天下竟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而无人解开,进而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名副其实的“哥德巴赫”。
为了解开这个“哥德巴赫”,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红楼梦》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其他的一切问题都是根本无法深入进行的。其实,这在我们讲的第一句话中就将其定了性,即:《红楼梦》是一部隐秀之作!
什么叫“隐秀之作”呢?
南朝的梁代有个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叫刘勰,字彦和,出家后法名慧地。他写了一部著作叫《文心雕龙》,有一篇就叫做“隐秀”。其中说道:“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这应该就是对隐秀之作的基本定义。
进一步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将《红楼梦》写成一部隐秀之作呢?或者说,什么叫做“文字狱”呢?让我们原文引出乾隆三年的一条禁令供大家咀嚼:
“凡坊肆市卖一应淫词小说……,转饬所属官严行查禁,务将出版尽行销毁,有仍行造作刻印者,系官革职,军民杖一百,流三千里;市卖者,杖一百,徒三年;该管官弁不行查出者,一次罚俸六个月,二次罚俸一年,三次降一级调用……”
此禁令针对的不过是“淫词小说”,若是“政治小说”又当如何呢?恐怕就不是“杖”、“流”、“徒”、“罚”和“革职”的问题了!因此,《红楼梦》作者不得不将自己的作品写成隐秀之作。
那么,《红楼梦》作者又是如何“以复意为工”的呢?
说起《红楼梦》作者用隐,其角度之独到,方法之多样,隐匿之精巧,内容之奥妙,一时是难以说清的,这在以后解谜的过程中都会自然地显现出来。这里要讲的主要是其用隐的格调和用意的巧妙。
就其用隐的格调而言,可用磊落和大气说明之。为什么呢?因为本来用隐同磊落之间根本就是对立的,作者用隐的目的无非有二:
其一是为了作品的保全和顺利地流传;
其二是为了自身的性命和九族的安危。
面对如此生死存亡的问题,作者偏偏就选择了最直接、最清晰、最爽快、最张扬的方式,将用隐的内容、方法甚至是目的都毫不隐晦地放在了书的最前面。
书中说明隐书内容的原文是:“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
书中说明隐书方法的原文是:“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衍出来。”
书中说明隐书手段的原文是:“只是朝代年纪失落无考。”
书中说明隐书目的的原文更不仅要以“醒同人之目”示人,而且公然声称“更于书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不仅如此,作者似乎生怕读者弄错了“将真事隐去”所针对的“何人何事”,特意以此为谐音命名了一个叫“甄士隐”的人供读者追根寻源;又生怕读者不懂得“假语村言”的内在含意,再特意以此为谐音命名了一个叫“贾雨村”的人供读者辨认识别。这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方式和智慧可以解释的了,它显示的是作者特有的政治上的勇敢和自信。这难道不够磊落和大气么?
再说作者用意的巧妙,就更是有点儿神鬼莫测了:
作者如此坦荡,如此大胆地说明自己的隐秀之作的用意显而易见还有更深层的提示作用,即明示此书的解谜之方:
要想弄清“将真事隐去”之隐秘,其必不可少的技艺当是索隐;
要想辨清“假语村言”之真伪,其必不可少的手段当是评批;
要想澄清“朝代年纪失落无考”之断代,其必不可少的方法当是考证。
并非巧合的是,在新旧红学史上的的确确就先后产生过与此相应的三大派别,他们是:
以脂砚斋为先导的评批派;
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
和以胡适之为首创的考证派。
对如此不谋而合的现象我们可以而且应当这样认为:这三派的产生和发展,对《红楼梦》的研究而言,不仅具有充分的合理性,简直就是具备了相生相伴的必然性。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应运而生的这三个学派却至今未能拆解《红楼梦》之谜呢?
全面深刻地回答这个问题显然是非常不容易,而且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总结的。我这里要说明的仅仅是这三派在历史上产生的顺序与其分别研究的内容和层次之间的倒置问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