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效益评价》由董凤丽、吕杰所著,本书在对已有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农业产业结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构建了分析的理论框架,为内容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读者阅读学习。
|
目錄:
|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架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架构
1.5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沈阳经济区的区划界定
2.1.2 农业产业结构
2.1.3 农业产业结构演进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2 经济区合作理论
第三章 农业产业结构对沈阳经济区区域合作
效益的影响
3.1 沈阳经济区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区域合作的基础
3.1.1 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了合作的物质条件
3.1.2 相似的文化背景构建了合作的沟通纽带
3.1.3 发达的交通网络连通了合作的运输通道
3.1.4 良好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了合作的交易平台
3.1.5 先进的科技教育体系形成了合作的技术支撑
3.2 农业产业结构对沈阳经济区区域合作
效益影响评价
3.2.1 模型解释与数据说明
3.2.2 沈阳经济区区域合作效益的总体评价
3.2.3 农业产业结构对沈阳经济区合作效益影响的评价
3.3 小结
第四章 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
4.1 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的描述性分析
4.1.1 农业产值结构变化
4.1.2 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变化
4.1.3 主要农、畜产品产量结构变化
4.2 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的指标评价
4.2.1 农业产业发展的稳定性评价
4.2.2 农业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分析
4.2.3 农业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及方向分析
4.2.4 农业产业结构同构性评价
4.3 小结
第五章 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效益的两阶段比较
5.1 模型解释与数据说明
5.1.1 偏离一份额分析模型
5.1.2 偏离一份额分析图
5.1.3 数据说明
5.2 基于沈阳经济区整体的农业产业结构效益两阶段比较
5.2.1 种植业结构效益比较
5.2.2 林业结构效益比较
5.2.3 牧业结构效益比较
5.2.4 渔业结构效益比较
5.2.5 农林牧渔服务业结构效益比较
5.3 基于沈阳经济区各市的农业产业结构效益两阶段比较
5.3.1 各市农业产业结构效益变动总体分析
5.3.2 各市分产业结构效益变动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沈阳经济区各县域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的效益评价
6.1 各县域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的效益评价
6.1.1 各县域农业产业结构SSM分析结果及解释
6.1.2 各县域农业产业演进效益评价
6.2 各县域种植业内部结构演进效益评价
6.3 小结
第七章 基于农业产业结构演进效益的农业产业带构建
7.1 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带构建
7.1.1 核心区都市型农业带
7.1.2 东部山区涵养型林业带
7.1.3 南部和东部富水型渔业带
7.1.4 北部平原集约型农牧带
7.1.5 农林牧渔服务型产业带
7.2 各农业产业带发展的对策建议
7.2.1 核心区都市型农业带:立足都市,辐射周边
7.2.2 东部山区涵养型林业带:定位生态,多业共兼
7.2.3 南部和东部富水型渔业带:立足海洋,淡水扩散
7.2.4 北部平原集约型农牧带:立足粮食,综合发展
7.2.5 农林牧渔服务型产业带:立足全区,服务拓宽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