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內容簡介: |
纵观孔子之后的诸子百家,有的善于浸润人心(如孟子),有的长于论辩机巧(如纵横家),有的精于政治运作(如商鞅),有的乐于超然物外(如庄子),但要论及博学,恐怕难有出荀子之右者。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荀子不仅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样也是整个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自荀子之后,虽然有韩非独领法家之风骚,但终究偏执一隅,思想学术领域也就再也没有能形成一个更为完善的思想体系,荀子也就成为了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曲绝唱。
荀子对于先秦学术思想的总结是以其广泛的见闻和深入的思考为基础的,无论是批判的针对性,还是论述的严密性,都显得一丝不苟,井井有条。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从这一点上确实可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荀子一生几乎游历了当时的所有诸侯国,并且接触了这些国家的各个阶层的人物,了解了他们的思想。同时,荀子也有机会跟那些在各国游仕的各家各派的学者交流,并深刻思索了他们的思想特色和不足之处。而且,荀子的博学在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荀子》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荀子不仅对于诗、礼、乐等儒家传统的经典科目有着深刻的研究,而且他的文赋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又深谙法家、名家之道,甚至对兵家、?祥之说也广有涉猎,这些都是同时代的学者所难以具备的。孟子讲“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对于荀子而言,战国后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可谓“天时”,广泛的游历可谓“地利”,自身的聪慧与博学则为“人和”。具有了这三方面条件,荀子对于先秦时期学术做了最为全面和深刻的总结。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荀子对于先秦学术思想的总结,后世之人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比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先秦思想,而先秦百家争鸣也就不可能如此深刻地影响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
關於作者: |
?高子馨: 一个既做培训师又实际操作企业的实干者。
? 6年专业培训经历。
? 主要研究身心修养和服务领域培训,同时结合管理、服务、销售、职场实战的经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绩效。
现任:
? 《名家讲坛》栏目 特约培训师
? 搜狐《职场一言堂》 最佳讲师资格认证
? 清华大学等多所大学 特聘讲师
? 数字电视《职业指南》频道 特约讲师
? 中国金融大讲堂 银行礼仪特约讲师
? 中国保险大讲坛 特约职业素养讲师
? 中国客户服务委员会 特约礼仪讲师
? 《NLP美国通用执行师》 资格认证讲师
? 《劳动保障部中级茶艺师》 资格认证讲师
【主要课程】
可讲授课程
礼仪系列:《商务礼仪之商务应酬》、《中层管理礼仪提升》、《礼仪和沟通》、《接待礼仪》、《形体礼仪》、《职场礼仪》。
情绪和沟通系列:《团队氛围和沟通》——基层员工 、《中层高效沟通》、《魅力沟通和领导艺术》、《情绪和压力管理》。
服务领域:《服务礼仪》、《服务人员的规范和修炼》、《客户满意度与投诉抱怨处理》。
中层管理课程
《中高层必备的职业素养》、《中高层管理技能提升》、《领导力与礼仪修养》、《中高层管理沟通技能提升》、《中高层管理之魅力塑造》。
|
目錄:
|
3 从少年学者到最为老师
8 乱世中的最后一个儒者
12 先秦思想的总结
17饱受非议的《荀子》
第一章 攻乎异端——《荀子》中的百家争鸣
24距墨以群——《荀子》与《墨子》的辩论 33非孟以性——《荀子》与《孟子》的辩论 40斥辩以义——《荀子》对名家的拒斥
第二章 辨分天人——《荀子》中的天人关系
52 天道有常,无须恐惧 57 人道贵为,力求中道 64 鬼神大谬,破除迷信 72 天人可通,以人为本
第三章 善者伪也——《荀子》中的人性善恶
80 本性自然,直面劣根 87 节欲制情,恶念不起 95 化性起伪,善端自显 102殊途同归,儒者仁心
113 君子贵学,学贵专一 119 礼义为本,师法为根 129 治气养心,虚壹而静 137 君子即立,小人即衰
第五章 明分使群——《荀子》中的社会秩序
144 人兽之别,贵在能群 149 群而不乱,本在有分 156 君臣有道,民水君舟 168各司其职,天下大同
第六章 治世唯礼——《荀子》中的伦理原则
175 节欲治乱,礼之所起 180修心化性,礼之所用 190正国治世,礼之所兴 196君子执礼,法度自成
第七章 事功王霸——《荀子》中的社会理想
205 王以义成,霸以信立 212 富民以利,强国以兵 218 王者富民,霸者富士 223 王霸并举,道在其中
|
內容試閱:
|
本性自然,直面劣根
要理解荀子的人性之说,首先我们需要看看荀子对于人性这一范畴的界定。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荣辱》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正名》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性恶》
这三段论述可以说基本穷尽了荀子对人性的认识。首先,他认为人性体现为一种自然的欲望。所有的人在基本的自然欲求上是同样的:饿了就想吃,冷了就想暖和些,累了就想休息,喜欢得利而厌恶受害,这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它是无须依靠什么就会这样的,它是禹、桀所相同的;眼睛能辨别白黑美丑,耳朵能辨别音声清浊,口舌能辨别酸咸甜苦,鼻子能辨别芳香腥臭,身体皮肤能辨别冷热痛痒,这也是人生下来就有的资质,它是不必依靠什么就会这样的,它是禹、桀所相同的。其次,则是“以人生而有之的材质为性”。也就是在上面所说的,人天生所成为的样子就是天性。这种天性充和阴阳二气产生,精神接触外物感受的反应、不经人为努力而自然形成的东西也被称为人的本性。所谓的本性,是从自然中直接继承的,不需要学习,也不对其有所作为。因此也可以说,不需要学习,也不能有所作为,自然而然就已经在人身上的东西就是本性。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至少在《荀子》书中所表现的人性,更多的是一种“生之谓性”的理念。无论是从自然欲求还是从自然属性来看,似乎不能单纯的因为其存在就判定其价值上的“恶”。因此也有学者指出,荀子更多的可能指的是“人欲可能趋向于恶”,或者说他所持的是一种“性朴可塑论”。对此,《性恶》篇中提到的“涂之人可以为禹”似乎可以作为更确切的证明。荀子认为,随便什么人,都有了解仁义法治正义的潜质,也都有履行仁义法治正义的能力。那么奇怪的是,为什么荀子会最终指向一种人性恶的价值判定呢?
从《荀子》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理解似乎比之前的儒者更为复杂。从其起点上而言,荀子似乎所持有的是“人性自然”或者“人性出于自然”这样的观点。也就是那种“本始材朴”的人性,即最原始的、不加任何雕琢的人性。因此,这里的人性似乎指的是自然天性。这种天性最基本的表现就是个体的生存与种族的延续。而且,必须要注意的是,对于人类而言,这种天性是最基本的。特别是在社会比较混乱的时代,这种生存的需要往往会上升至首位。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荀子所处的是一个战乱频仍、杀戮成性的时代,在普遍的生存危机中,大多数人的道德感都十分脆弱,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活下去恐怕就成了最大的价值。于是,从这个维度来看荀子的性恶一说,与其说这是一个价值判断倒不如说这是一个事实判断。即在生存危机中,人类无疑会将自身的生存与种族的延续作为最大的价值。于是,生物性就会最大程度的体现出来,而这种生物性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为自己的生存拓展空间。荀子所说的温饱、休养等,可以说都是生存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荀子还敏锐地观察到,人类的天性中,还有感知和辨别的能力,人类通过这种能力能够与外在世界相互沟通和交流。荀子的性恶似乎就是在这两种天性的基础上产生的,的确,有了客观的需求,又有了一定的理性辨别力,那么,二者一经结合,就产生了一种特有的人性,这种人性体现出了一种“好利而恶害”的结果,这也就是荀子所发现的人性的最大秘密。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嫉)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子对于性恶的推断遵循的就是这样一个逻辑: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这一切可以说都是“好利恶害”的具体体现。从天性上而言,人有着各种各样的欲望,而人的理性认知能力又能够较为有效的辨别并追逐这些欲望。这样也就造成了人性走向争夺、残贼、淫乱的可能。换而言之,荀子看到了人性中不仅存在着各种欲望,而且还有对欲望的自觉的追求。而且,欲望在某种意义上是没有止境的:
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逸),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由于这种好利而欲得的本性驱使,也就造成了在追求欲望过程中,人们会由于其理性的能力而显得更加不择手段。于是,就会产生“偏险悖乱”一类的恶。因此,荀子的性恶说在更大的程度上指的是人们“顺性情”的一个结果。就像《荀子》中所讲的,如果单纯依据欲望来行事,那么兄弟之间也会相互背叛争夺。当然,荀子对于性恶的论证并非没有漏洞。但就其结论本身,可以说荀子发现了几乎是困扰人类的一个永恒问题,即人固有的劣根性。
在《荀子》中,曾引用舜帝的话说:“人情甚不美。”也就是说,人的性情是十分丑恶的。这种言论乍听起来似乎很难让人接受,但是却能够促使人们进一步的思考。其实,时至今日,当我们反思人性的时候都不能有足够的信心做出人性本善的判断。如果参考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似乎“人性恶”的判断有着更多的依据。正像基督教所提出的那样,人的罪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来自于人的智慧,或者说人的理性能力。当然,这里的智慧和理性能力主要指人具有的智商和认知判断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人不仅能够出于需要来组织自身的行为,而且能够将需要扩大为一种欲望,进而使这种欲望膨胀。
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耳好声,而声乐莫大焉;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女莫众焉;形体好佚,而安重闲静莫愉焉;心好利,而谷禄莫厚。合天下之所同愿,兼而有之,.牢天下而制之若制子孙,人苟不狂惑戆陋者,其谁能睹是而不乐也哉! 《强国》
正像荀子所指出的,从人的本性而言,口腹喜欢吃美味的食物,而滋味没有比君王吃到的更好的了;耳朵喜欢听悦耳的声音,而歌声乐曲没有比王者听到的更洪亮的了;眼睛喜欢看美色,而极其繁富的彩色花纹和少妇美女没有比王者看到的更多的了;身体喜欢安逸,而安稳清闲没有比王者享受到的更愉快的了;心里喜欢财利,而俸禄没有比王者得到的更丰厚的了;综合了天下人所共同企求的东西而完全地拥有了它们,总揽天下之人,而控制他们就像控制子孙一样,人如果不是发疯的、糊涂的、愚蠢的、鄙陋无知的,那还有谁能看到这些而不高兴呢?
由此可以看到的是,出于自然的本性很可能因为人的这种理性认知能力而被放大,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种认知能力,也使得人们的感受更为复杂,于是,人们出于自然本性的欲求会被其不断的加以比较、判断,从而将欲求发展成为欲望。而且,欲望会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转变与扩张。就像荀子说的,在当时每个人都想成为天子,因为天子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另一方面,人们面对的则是资源和财富的相对稀缺,这也就产生了相互的争夺。这种争夺的极端表现在战国时代就是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其实,即使是在今天,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人类社会中的这种阴暗面。从两次世界大战到“9?11”事件,从生态危机到宗教战争,可以说,同类相残在人类社会中体现的最为残酷,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欲望催生的结果。荀子在当时已然发现,人类的理性认知能力具有双刃剑的意义。尽管人们可以将其发展为一种分辨是非善恶的价值理性,但如果在膨胀的欲望的作用下,人们也很可能将其发展为不断追逐欲望的工具理性。荀子所担心的正是这种“顺性情”而产生的后果,那就是人们不仅仅是出于生存的自然需要来支配行为,更可能是以欲望来主导理性,从而变得不择手段。
如果再次回到荀子的时代,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荀子产生这种认识的历史原因了。在那样一个圣王不作、礼崩乐坏的时期,人们受到的控制相对较少,行动也有相对的自由,因此有较多的选择来实现自己的需求,换句话说也就是人的本性有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但是无序的自由和制度失控的环境,并不是对每个人同样有利,缺乏规范的社会呈现出的就是一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强凌弱,众暴寡,杀人盈野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荀子的性恶论其实是让人们必须清醒的面对这一现实,毕竟诗意的浪漫无助于现实价值的普遍提升。荀子在对孟子的批评中就曾说过,如果不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与现实的参照,只是武断的得出一个性善的结论,那么是无益于进行道德的教化和礼义的普适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直面人性中固有的劣根,或许更有益于社会秩序的建构。从现代社会来看,我们不能不佩服荀子的敏锐。因为时至今日,一个常态的社会是不会将其稳定与秩序完全寄希望于其成员普遍的道德水平的。“止恶”仍然是社会发展的首要工作,也是人类价值理性的首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