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量化宽松何来何去?功过是非如何?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戴金平博士从专业角度,进行权威分析。
国际金融新趋势丛书总序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危机迅速演化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艰难曲折,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美国债务危机警钟拉响,世界粮食危机再现,世界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国际金融体系风雨飘摇,国际政治秩序一片混乱,国际经济前景日趋悲观。正确认识当前复杂而多变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深刻反思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探寻一条更加持续、更加均衡、更加健康的全球经济发展之路,是经济学人的使命。为此,我们推出“国际金融新趋势”系列研究成果。
全球不平衡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2007年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是全球不平衡发展模式的危机,是全球不平衡发展规模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20世纪90年代,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带动下,美国经济走出80年代后期的泥潭,步入平稳高速增长的新经济时代。美国独特的负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在延续和固化:经常项目逆差迅速扩张,资本项目顺差呈现不可抑制之势。1992年中国卸任领导人邓小平南行,将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推
|
內容簡介: |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非传统货币政策之概念解析,非传统货币政策推出之理论分析,危机后的非传统货币政策,日本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之路,非传统货币政策成效分析,退出基础与退出条件,退出之路漫漫等。
|
目錄:
|
绪言
第一章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概念解析
一、信贷宽松
二、性质宽松
三、其他分类
四、本书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概念界定
第二章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理论透视
第一节 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的轨迹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二、传统货币政策无效之原因:到底出了什么故障?
三、次贷危机后金融市场摩擦的典型事实
四、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利率传导机制的恢复
第二节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修复的路径
一、预期渠道
二、资产再平衡渠道
三、中央银行贷款渠道
四、汇率渠道
五、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标准
第三章 危机后的全球量化宽松
第一节 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无奈之举
一、伯南克对零利率下的货币政策实施的理论研究
二、美国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
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第二节 英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羊群行为
一、英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
二、英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第三节 欧洲中央银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平衡的结果
一、降低基准利率
二、强化的信贷支持政策
三、债券市场项目
四、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趋势
五、欧洲中央银行的量化宽松退出与重启
第四节 危机后日本的宽松货币政策:二进宫
一、日本的货币政策
二、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
三、日本大地震后货币政策的变化
四、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第五节 各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比较分析
一、货币政策的共同特点——维持低利率
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程度不同
三、放松贴现窗口贷款标准
四、购买的资产有所不同
第四章 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路漫漫
第一节 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的货币政策演变
一、20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发展及破灭
二、日本泡沫破灭后的货币政策发展路径
第二节 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理论与实践
一、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二、零利率政策(ZIRP)(1999年2月—2000年7月)
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01年3月—2006年3月)
四、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短暂退出
五、危机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重启
第三节 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一、基本无效:前人的研究成果
二、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三、货币政策成效低的内因探讨
第四节 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经验研究
一、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条件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具体安排
三、对危机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启示
第五章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成效研究
第一节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经济成效:初步分析
一、美国的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
二、通货膨胀率依然处于可控水平
三、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依然在低谷徘徊
四、美元指数及进出口状况
第二节 美国的金融市场:脆弱中趋于稳定
一、货币市场价格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二、短期资金市场依然脆弱
三、抵押贷款支持债券市场的发展
四、国债收益率的变化
五、信贷市场没有完全复苏
第三节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成效:总体评估
一、经济逐渐复苏,但速度缓慢
二、货币市场流动性风险消除,但是依然比较脆弱
三、信贷市场的状况在好转,恢复仍需时间
第六章 量化宽松与全球流动性过剩
第一节 2001—2006年的全球宽松货币政策与流动性过剩
一、2001—2005年发达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
二、发展中国家汇率稳定政策与流动性过剩
三、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与全球流动性过剩
四、2001—2006年全球流动性过剩的特征
第二节 危机后的量化宽松与流动性过剩
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
二、粮食危机
第三节 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通货膨胀
一、2009年新兴国家率先复苏
二、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上扬
第七章 全球量化宽松与中国的经济泡沫
第一节 量化宽松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
一、中国通货膨胀的走势
二、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检验
三、结论
第二节 量化宽松与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
一、中国的资产价格走势
二、热钱流入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典型事实
第三节 量化宽松与中国货币政策的两难
一、量化宽松与热钱套利
二、汇率稳定目标与价格稳定目标的冲突
三、冰火两重天下的调控
第八章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退出
第一节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之原因
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的负面影响
三、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对我国的影响
第二节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政府债务危机
一、债务危机的蔓延加剧了财政脆弱性
二、货币政策肩负调控经济的重任
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有限
第三节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美元及国际货币体系的冲击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美元及国际货币体系的冲击
三、国际货币体系可能的演变方向
第四节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退出策略
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主要内容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具体步骤
第五节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条件
一、经济状况的显著改善——退出的基础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条件
第九章 退出之路漫漫
第一节 欧债危机与世界经济二次探底
一、欧债危机的概况及演进过程
二、欧债危机严重打击了欧洲的银行业
三、给欧元区的地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全球经济面临重大下行风险
五、欧洲中央银行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
第二节 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之黔驴技穷
一、美国的财政政策面临债务规模限制
二、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退两难
第三节 日本经济之天灾人祸
一、“3·11”日本大地震概况
二、灾害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三、灾害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四、日本地震后货币政策的变化及走向
第四
节 退出之路之柔性
一、欧债危机的恶化使得全球经济二次探底风险加大
二、美国的债务困境需要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
三、日本地震对经济造成的危机短时间内难以消除
四、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本身是一个长期过程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绪言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经济体相继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新兴国家也变相跟随,引起全球广泛关注。全球货币超发,是否会带来更大的灾难,成为全球舆论的热点。三年多的时间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到底给全球带来了什么?何时应该退出?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质和内涵存在诸多争议,也存在诸多称谓:“非传统”、“非常规”、“零利率”、“性质宽松”、“信贷宽松”、“定量宽松”,如此等等,不同的称谓都在强调这种宽松货币政策的重心,彼此之间没有根本性的冲突。“非传统”和“非常规”都是从总体特征和性质上对这类货币政策的界定,而“零利率”、“性质宽松”、“信贷宽松”和“定量宽松”都是对政策的内涵进行界定。一个全面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包括“零利率”、“信贷宽松”、“性质宽松”和“量化宽松”的所有内涵,只是不同的国家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国情,一般会以某一类工具为重心,或是量化宽松,或是性质宽松,或是信贷宽松,或是兼而有之。
传统宽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遭受重大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断裂,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修复断裂的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零利率政策和定量宽松的目的在于消除流动性陷阱,恢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信贷宽松的目标在于扩大信贷规模,刺激投资;而性质宽松则是要通过收购有毒资产和直接购买政府长期债券消除资产负债表效应,降低风险预期,直接影响长期资本市场利率。从本质上来讲,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旨在改变市场悲观预期,恢复正常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在特殊环境下实施的一种特殊政策。一旦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畅通,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就应该及时退出。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否有成效,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实务界,都是一个争论激烈的论题。对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历史的考察有助于解答这个问题。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后,经济陷入长期萧条。为了促进经济复苏,日本银行推行了宽松货币政策。但是长达8年之久的宽松货币政策(低利率政策和稳定汇率政策)由于遭遇流动性陷阱几乎失去作用。非常规宽松货币政策应运而生。日本在1999年2月首先推出了零利率政策,旨在消除流动性陷阱。2001年进一步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利率转为基础货币,加大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操作,向市场大量投放流动性。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一直持续到2006年3月,在金融市场出现稳定态势之后,日本央行宣布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隔不久,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给本就脆弱的日本经济带来重大冲击,日本经济再次陷入衰退。2008年日本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一次比上一次的力度更大。对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成效的评价,褒贬不一。是否有效的实证检验结果也是大相径庭。我们使用1999年2月至2007年12月的货币供给量、现金余额、工业生产指数和消费者物价指数月度数据,对这一时期的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成效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该时期的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无论是对物价水平,还是对经济增长率,都没有产生明显的成效。
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成效的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通过对美国2008—2011年金融市场波动状况、信贷市场状态和宏观经济指标的考察,认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之后,美国的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波动率和风险溢价都在降低,各项稳定性指标接近危机前的水平。信贷市场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复苏,信贷需求与供给都在低位运行,信贷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恢复。至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投资、消费和经济增长指标都出现波动和反复,失业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政府积极财政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由于政府债务危机的约束而持续减弱,投资和消费的自主性增长还没有形成。物价水平也没有出现明显上扬,通货膨胀率依然在可控状态。综合上述表现,我们认为,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还没有实现,政策成效并不显著。无论评价4年以来的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还是正视当前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现实,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都言之尚早。
全球持续性的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大量基础货币的投放,强化流动性泛滥和流动性过剩的基础,制造长期通货膨胀趋势。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全球范围的基础货币的大规模投放,如同在喂养笼中老虎,老虎一旦强壮,将会冲出笼子四处作孽,产生社会危机。流动性基础在累积,一旦经济走出低谷,进入强劲复苏增长,由于乘数放大效应,流动性会脱缰,迅速泛滥和过剩,形成经济和资本泡沫,孕育下一次更大的金融危机和动荡。简言之,当前全球性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是在培育下一次更加剧烈、更加惨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基于此,适时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才能保障全球经济发展的健康与稳定。
退出之路漫漫。从美国、日本,到欧洲各国,乃至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复苏的道路上都遭遇了重重困难。此次真正的全球经济复苏要建立在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根本性变革的基础上,也即改弦易辙。发展模式的变革绝非一朝一夕,过程会相当痛苦,会伴随着全球经济减速。在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的过程中,经济复苏更加艰难,各种固有的矛盾会显现。要避免世界经济出现更深的衰退,避免任何一个国家崩溃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冲击,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仍是一个基础和保障。一个饮鸩止渴的权宜之计,在看到曙光真正出现之前,还不能过早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