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美元体系才是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国际货币体系如何改革,才能破除特里芬难题魔咒?
国际金融新趋势丛书总序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危机迅速演化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艰难曲折,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美国债务危机警钟拉响,世界粮食危机再现,世界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国际金融体系风雨飘摇,国际政治秩序一片混乱,国际经济前景日趋悲观。正确认识当前复杂而多变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深刻反思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探寻一条更加持续、更加均衡、更加健康的全球经济发展之路,是经济学人的使命。为此,我们推出“国际金融新趋势”系列研究成果。
全球不平衡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2007年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是全球不平衡发展模式的危机,是全球不平衡发展规模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20世纪90年代,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带动下,美国经济走出80年代后期的泥潭,步入平稳高速增长的新经济时代。美国独特的负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在延续和固化:经常项目逆差迅速扩张,资本项目顺差呈现不可抑制之势。1992年中国卸任领导人邓小平南行,将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
|
內容簡介: |
国际货币体系路遇十字路口,国际货币体系之历史演进,强势美元与美国经济发展模式,全球不平衡发展中的国际货币体系,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之困境,国际货币与国家信用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忧,出路设计,国际协调之路:二十国集团重任在肩,何去何从?等等。
|
目錄:
|
绪言
第一章国际货币体系路遇十字路口
第一节美国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推手
一、危机前奏
二、金融危机全面展开
第二节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国际货币体系
第三节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呼声四起
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联合国的声音
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二十国集团的反应
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新兴经济体(中国)的声音
第二章国际货币体系:历史演进
第一节国际金本位制:国际货币体系的黄金时代
一、19世纪70年代至1914年:国际金本位制的建立与繁荣
二、1914—19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三、1925—1931年:国际金本位的“复辟”
四、1931—1939年:三大货币集团
第二节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护航下的美元霸权
一、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二、1960年:第一次美元危机
三、1967—1970年:第二次美元危机与特别提款权诞生
四、1971—1973年:第三次美元危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第三节牙买加体系与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自由市场式的美元霸权
一、1976年:牙买加体系建立
二、1970—1999年: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艰难之路
三、1999年:欧元诞生后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三章强势美元与美国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节美元体系下的国际货币创造:美国向全球征收铸币税
一、金本位制时期国际货币的供给与流动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供给与流动
三、牙买加体系下的美元流动
第二节强势美元下的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美元掠夺全球财富
一、美国产业结构之演变85二、美国虚拟经济的大发展
三、美元与美国产业强化
第三节强势美元中的美国债务经济:政府和居民共同负债
一、战后美国国际债务变化
二、美国债务经济与美国储蓄和投资
第四章全球不平衡发展中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节全球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历史演进:从公平走向不公平
一、1914年之前的全球经济失衡
二、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经济失衡
三、20世纪90年代后的全球失衡
第二节国际货币体系与全球经济失衡:美元本位之原罪
一、国际货币体系下的国际储备资产供应
二、国际储备资产需求
三、国际收支调节失效
第五章国际货币体系与国家信用危机
第一节美国“双赤字”:刀尖上的“舞者”
一、由来已久的“双赤字”
二、“双赤字”模式的复兴与强化
三、 “双赤字”中的美元霸权
四、“双赤字”的经济影响
第二节量化宽松政策:蔓延全球的“瘟疫”
一、量化宽松政策的内容
二、量化宽松政策的瘟疫传染效应
三、量化宽松与美元危机
第六章欧债危机与欧元的未来
第一节欧元的前世今生
一、欧洲货币合作与欧元诞生
二、欧元与美元竞争
第二节欧债危机与欧元存亡
一、欧债危机的爆发
二、欧债危机中的欧元
三、欧洲货币区:在艰难中行进
第三节欧元的未来
一、欧元区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影响欧元地位
二、欧债危机对欧元国际货币地位影响深远
三、欧元汇率
第七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遭遇困境
第一节IMF的治理结构缺陷:谁来治理
一、IMF的份额与投票权:一场艰难的博弈
二、IMF的组织结构:有心无力的管理
第二节IMF的监督缺陷:谁来监督
一、基金组织监督职能的历史发展
二、基金组织监督职能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谁来治本:基金组织存在的监督缺陷及其根源所在
第三节IMF危机救援力不从心:谁来出资
第八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第一步
第一节治理结构设计
一、调整“失重”的份额与投票权
二、执行层面的“换血”
第二节IMF监督体系的改革
一、IMF一般框架下的监督机制
二、IMF监督体系的改革
第三节IMF危机救援机制
一、对IMF危机救助机制的界定
二、IMF危机救助机制的内容
三、IMF危机救助机制的特点
四、IMF在危机中的具体表现
五、IMF危机救助机制的改善
第九章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之国际协调:二十国集团重任在肩
第一节国际协调的必然性
第二节从七国集团到二十国集团
一、七国集团产生:炉边会议的秘密结社
二、七国集团协调架构
三、七国集团宏观经济协调:从朗布依埃出发
第三节二十国集团的风雨历程:全球发展格局的演进
一、二十国集团诞生:从亚洲金融危机走来
二、二十国集团决策机构
三、二十国集团国际经济协调:除了危机还是危机
第四节二十国集团的未来:大旗能扛多久
一、二十国集团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二、二十国集团的挑战:未能发挥的作用
第十章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路在何方
第一节从单级走向多元:博弈中的稳态
一、国际货币多元化——世界经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二、国际货币多元化:益处VS不足
三、国际货币多元化:不同实践的挑战
第二节从无序走向规则:制度与责任的保障
一、国际货币供给约束:寻找美元的“紧箍咒”
二、保持储备货币汇率稳定:为世界提供稳定的价格锚
三、国际收支协调:直面全球经济失衡
第三节世界统一货币:路有多远
一、回归凯恩斯
二、黄金的追忆
三、特别提款权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序
国际经济往来的支付和结算,产生了对货币汇兑和国际货币的需求。国际货币就是各国普遍接受的、可以作为支付和结算工具的、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货币功能的货币。目前,美元是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和接受程度最高的货币,美元承载着国际货币功能的60%以上。各国对外经济往来会产生本国货币和世界货币或者是他国货币兑换的要求,会形成各国货币之间的汇兑比率,即汇率。国际货币与汇率体系便构成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内涵。正是由于国际货币也就是国际储备手段的存在,各国之间便产生了债权和债务关系,使经常账户不平衡成为可能。全球经常账户不平衡的积累,意味着国际债务规模的扩张。一国经常账户不平衡规模的积累,也就意味着该国对外债权债务规模的扩张,对外债务规模扩张太快、累积规模太大,该国的信用会降低,违约的概率也加大,对外债务链条崩溃的可能性也越大。在全球化的态势下,多米诺骨牌效应会引发区域性的或者是全球性的经济和金融动荡,所以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以及在一国出现支付和偿还困境时全球最后贷款人机制作用的发挥,便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另一个重要内涵。一般来说,国际货币体系由国际货币与储备体系、国际汇率体系、国际收支与国际债务调节体系构成。
金本位制退出历史舞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是黄金不能履行国际货币功能的必然结果。
尽管在1870年之前,各国实施了不同的货币本位体系,包括金本位、银本位和复本位,但是在1870年之后,以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为核心,金本位在全球推广,进而形成了全球比较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作为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体制,国际金本位制的诞生并非来自国际经济协调与合作的推动,其更像是各国货币体系的叠加,当各国都开始实行金本位制时,国际金本位制便自动形成。英国是当时的世界经济强国,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中拥有支配地位,英镑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国际金本位制的核心。
金本位的信用基础是黄金信用,其汇率稳定机制和自动调节机制使之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功名赫赫。在金本位制下,黄金几乎不受任何约束,黄金可以自由铸造、自由流动、自由兑换。这种“自由”特征赋予了国际金本位制的汇率稳定机制和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汇率稳定机制的含义是,由于各国货币都规定了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之间的汇兑关系就可以通过各自货币的含金量进行计算,而黄金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就确保了这种汇兑关系不会出现较大的偏离,因此,各国汇率关系基本是稳定的,这就是金本位下的固定汇率制。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是指在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供给以黄金准备为基础,黄金储备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各国国内货币的供给,因此,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该国黄金储备增多,货币供给增加,物价上涨,从而削弱该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顺差减少。反之亦然。这最终促成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黄金不足是金本位体系下的最大问题。世界产出迅速扩张,与之相对应的货币——黄金却由于自然储量的限制严重供给不足。黄金的稀缺性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淘金浪潮,并引发战争。战争期间,各国为了保存黄金,对黄金流出实行限制,黄金事实上失去了世界货币的功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恢复黄金本位的努力屡屡失败,最终形成了以美元、英镑和法郎为核心货币的三大金汇兑货币集团。在这种制度下,核心国家美国、英国和法国依然维持一定程度的金本位,也就是说国内的银行券和纸币可以足值或部分兑换黄金,国内一定程度地流通黄金;而其他国家,国内不再有黄金流通,本币也不再兑换黄金,只是规定了本币的黄金含量,与核心国家货币建立固定的汇兑比率。在国际储备中,除黄金之外,主要是核心国家的外汇。
三大黄金集团体系并没有维持多久,三大货币之间的竞相贬值使得金本位的复苏摇摇欲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摧毁了已经不堪一击的金本位制度。
金本位制度的成功在于黄金信用,黄金信用依赖于其高度稀缺性。金本位制度的失败源于黄金的过度稀缺,过度稀缺使国际货币供给严重不足,黄金无法充分履行货币职能。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国作为主权国家和世界货币发行人两重角色相互冲突的必然,是“特里芬难题”的魔咒。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重建新型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运而生。布雷顿森林体系事实上将战前的三大黄金集团整合成了一个黄金集团——以美元单一货币为核心的金汇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其他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固定,美元和黄金一样担当世界货币的角色。该体系的目标是将美元建设成为唯一的世界货币,该体系的基础是美元可以以每盎司黄金35美元的比价兑换黄金。根据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美元驱逐了黄金成为唯一流通的国际货币,美联储成为向全球发行货币的中央银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根本解决了金本位制度下货币不足的矛盾,同时却产生了另外一个矛盾,就是美元的信用基础,即发行美元的纪律约束与美国获取全球铸币税冲动之间的冲突。简单来说,就是美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与作为世界货币发行人追求全球货币稳定目标之间的冲突,后者从根本上让位于前者。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存在两难:保证国际支付需求必然会形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积累,而保持国际货币信用需要经常项目顺差的支持,国际货币地位与经常项目收支两难由此产生。角色冲突与两难困境必然会导致美元危机。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美元危机是“特里芬难题”的必然产物,也是美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与作为一个世界货币发行人两重角色相互冲突的必然产物。美元的过量发行引发全球抛弃美元追逐黄金的运动,人们突然发现,辛辛苦苦积累的大量美钞霎时成为废纸!美国联合黄金总库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拯救美元的运动终究没能阻止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灭亡的命运。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牙买加协议,宣布黄金—美元双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特里芬难题”和角色冲突继续困扰着国际货币体系,由美国金融危机引致的全球金融危机终于爆发。
牙买加协议之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汇率制度没有体系的时代。各国自由选择汇率制度,自由选择国际储备,自由选择世界货币。浮动汇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经常项目收支持续失衡问题。当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依然发挥着一定程度的国际最后救援人功能。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是,美元、英镑、德国马克、法国法郎、瑞士法郎、日元等货币群雄奋起,撑起了多元化国际货币的时代。多元化国际货币格局的发展伴随着黄金非货币化运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试图用特别提款权这样一个国际货币符号来替代黄金充当世界储备货币,进而发展成为世界统一货币。黄金非货币化运动成功了,黄金彻底退出了国际货币领域,在世界各国国际储备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势头;但特别提款权货币化运动却以失败而告终。黄金非货币化运动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其顺应了历史潮流,黄金已经不能有效履行世界货币的功能;而特别提款权货币化运动的失败,则源于该运动违反了一个基本的准则——世界货币需要有足够的信用基础。
世界货币群雄争霸强者胜。美国作为全球经济与政治最强大的国家,构成美元最强大的信用基础,美元最终成为市场选择的世界第一货币。欧元诞生之前,德国马克和英镑在世界货币舞台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欧元的诞生,出现了世界上可以与美元争雄的第二大货币,尽管它任重道远。欧元诞生后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虽然成果硕硕,但终究没能超越美元,美元稳稳当当地在世界第一货币的宝座上悠然自得。这就是所谓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美元体系。
在美元被市场自由选择为世界货币,美元日益强化直至占据世界货币的23江山的历程中,“特里芬难题”和角色冲突始终困扰着国际货币体系。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债务规模随着经常项目逆差的不断升级而持续扩张,一直稳坐世界第一大债务国的宝座。于是,美国悠然地向全球发行美元,用全世界人民缴纳的铸币税,享受着世界各国提供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根本没有任何偿还能力的流浪汉也凭借着世界各国提供的信贷幸福地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实现了“美国梦”。
依靠美元发行、过度消费、负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最终无法逃过“特里芬难题”的魔咒。新世纪伊始,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随后爆发震惊世界的“9?11”危机,美元从此步入贬值通道。格林斯潘挽救美国经济与政治的宽松货币政策进一步向世界大肆发行美元,美元的加速贬值带动了黄金、石油和世界大宗商品美元价格的快速上扬,粮食危机和石油危机频频发生,投机资本如洪水猛兽,使世界经济风雨飘摇。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终于爆发,并迅速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实质上是一场债务危机,是一场美元信用危机,是美国大肆发行美元促使美元危机深化的必然结果。
2007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动荡,世界货币发行国都不约而同地启动了发行货币的印钞机。欧元危机如期而至。危机的爆发和危机深化终于使世界反思:美元或者欧元的信誉何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信誉何在?货币发行国的纪律约束在哪里?当我们谴责发展中国家向全球输送污染物的时候,我们如何看待发达国家向全球输送垃圾货币?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源于对美国倾倒美元垃圾致使美元资产不断缩水贬值的愤怒,源于对欧元风雨飘摇的担忧,源于对石油、黄金、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扶摇直上的恐惧,源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调整的需求。
2008年10月15日至16日,欧洲联盟成员国领导人在欧盟总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欧盟峰会,法国总统萨科齐、德国总理默克尔和英国首相布朗共同呼吁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探讨重建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2008年10月20日,联合国大会第63届会议主席米格尔?德斯科托?布罗克曼宣布将建立一个专家工作组,负责全面审视国际金融体系,就如何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确保更稳定的全球经济秩序向联合国提供改革建议。在2010年6月的二十国集团加拿大多伦多会议上,各国领导人通过峰会宣言,宣称“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加稳定和更富韧性的国际货币体系”。
中国国家领导人极力倡导国际货币体系改革。2008年11月15日,在二十国集团全球经济和金融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大会上作了题为“通力合作,共度时艰”的发言,提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张。之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提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建立一个超主权的替代美元的新型储备货币。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也在多个国际场合倡议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的卡恩以及来自俄罗斯、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国的代表都对中国的提议表示支持。金砖四国也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为什么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如此高涨?
美元的持续贬值和美元资产的持续缩水令持有美元及美元资产的世界人民损失惨重,严重打击了世界人民持有美元的信心。美元指数从2001年的最高点121.29一路下降到2008年的最低点71.05,近乎腰斩。随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和深化,以及美国国债危机的爆发,美元指数在危机后的短暂反弹也难以为继,屡屡被美国的货币超发打破。中国、日本、石油输出国等持有的大量美元现钞和美元资产价值严重缩水,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抛弃美元,成为国际社会被迫的选择。
放弃美元,持有哪种货币?第二个选择就是欧元。正当人们对欧元寄予厚望时,欧债危机爆发了。希腊点燃了欧债危机的火把,星星之火蔓延到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甚至法国,直逼欧洲最强经济重镇德国。欧债危机与美国债务危机的实质是一样的,本质上都是国家债务不可偿还的危机,是负债规模超出偿还能力极限的危机。当欧元区国家都出现国家债务危机的时候,欧元的信用基础面临崩溃,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岌岌可危。抛弃欧元实属无奈之举。除了美元和欧元,在国际货币的篮子里,还有英镑和日元,面对英国经济的持续衰退,日本经济的奄奄一息,英镑和日元的信用又在哪里?国际货币集体遭遇信用危机。
面对越演越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国际货币发行国一致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超量发行基础货币。货币的超发,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世界通货膨胀的来临。尤其是石油、黄金、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快速上扬,石油危机、粮食危机接踵而至。食品、农业生产资料、饮料、金属等非燃料类的大宗商品价格在2009—2011年这一轮膨胀中,屡创历史新高。如果说其他商品价格的飞涨还只是阻碍了世界经济的正常复苏,那么粮食价格的飞涨则引发了粮食危机,进一步引发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动乱。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交替登场,全球政治经济风雨飘摇,局部战争和动乱屡屡爆发。人们痛定思痛,认识到罪魁祸首为不公平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势在必行。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步履维难,改革方向迷离,美国——原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利益既得者,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最大障碍。改革能否朝着更加公平、有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取决于各方新兴力量的动能。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全球货币利益的重新分配,其实质是全球财富的定价与分配。改革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首先,如何打破国际货币体系的美元本位。美元本位是美国垄断全球货币发行利益、维系债务扩张式经济发展模式、向全球征收铸币税、美元滥发推动全球通胀的基础,美元本位制的改革,直接冲击美国的既得利益,自然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多元化国际货币格局的推进,是打破美元本位的一个可行选择。但是,这依赖于除美元之外,其他国际货币发行国的信用基础的确立和强化,比如,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艰苦努力。
其次,在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建设中,一个核心问题是货币发行国的纪律约束和国际监管。无论哪一个国家发行国际货币,都会面临“特里芬难题”,都会面临谋求铸币税最大化的利益诉求。在一个多元化的货币体系中,由于多元化的选择,用脚投票,可以抑制货币发行国铸币税诉求的冲动。但是集体一致性的发行货币行为,也就是货币发行国寡头合谋性的超发货币行为,也会直接损害非货币发行国的利益,带来全球性的通胀。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国际监管和货币发行国的纪律约束就成为一个国际协调和国际合作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否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就成为关键。
再次,如何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下的全球失衡问题,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焦点之一。如果多元化货币体系的建设能够成功,而且能够通过国际协调与监管解决货币发行国的纪律约束,持续的、单方向的、规模不断扩张的全球失衡局面应该不会出现。但是,对于小国来说,央行对汇率的管制以及某种形态的汇率超调,会导致经常项目逆差和负债积累到一定规模,一旦发生冲击,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便会发生。
无论哪一个问题,改革的路途都是困难重重。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一个旧的利益格局的破除,必然会遭到旧利益格局下利益既得者的强烈反对,而新的利益集团则会推动改革。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新的格局利益分配是否合理,新旧利益集团的博弈,以及新兴势力崛起的力量。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未来,要看中国兴起的力量,金砖国家兴起的力量,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前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革的速度。
仅以此为本书作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