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形而上学与测量
》
售價:NT$
340.0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NT$
340.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美]彼得·莱文
》
售價:NT$
295.0
《
复原力
》
售價:NT$
345.0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NT$
440.0
|
內容簡介: |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连起来就成了世界。”著名艺术评论家杨卫以近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界具代表性的41位艺术家为描写对象,以生动优美又不失风趣的文字深入刻画人物的精神和生活,追忆北京当代艺术圈的那些人、那些事。
|
關於作者: |
杨卫:湖南人,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流浪北京,早先为艺术家,后转入艺术批评与策划,是目前中国大陆最为活跃的艺术批评家与策展人之一。著有《通州艺术家演义》、《没有灵魂的现代性》、《形象的追忆》、《批评之路》、《历史的后花园》等书。
|
目錄:
|
序因为杨卫芒克
老杨钊
方力钧
老芒克
岳敏君
刘治
田青
王玉北
于长江
周斌
谢德庆
朱发东
朝戈
车前子
王广义
老郭
张晓刚
老栗
李松
杨少斌
丁方
张方白
萧惠祥
赵光臣
老管
老彭德
邹跃进
附送老邹邹跃进
小箭师
朱青生
邹建平
杨炼
高名潞
殷双喜
邓平祥
贾方舟
王林
何多苓
赵宝山
艾敬
尚扬
李路明
附扬卫:穿时装的旧式文人水果
|
內容試閱:
|
老杨钊 最早见到老杨钊还是十年多以前。那是在一个画展上,穿着一身紧身牛仔服、
头上还戴着一顶棕色牛仔帽的老杨钊,匆匆忙忙穿梭在来往的观众之间,就像是美国大片里披星戴月的西部老牛仔,不小心掉进了城市拥挤的人群。
那会儿,老杨钊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看着他老大不小了还如此一身装扮,我总觉得他有些与众不同。
后来,又在不同场合屡屡见过老杨钊。他仍是一成不变的装束,仍是来去匆匆,出没无常。我很好奇,曾向周围不少朋友打听过他,终于有知根知底的人,伸过脑袋来告诉我他叫杨钊,是北京城里的老画家、老嬉皮。
世道的变化总是容易超出人的理解。当年那场如火如荼的嬉皮士运动而今早已成了怀旧的历史话题,“酷毙一代”的年轻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甚至都快要把那些曾经标新立异过的老嬉皮们看成顽固不化、陈词滥调的“老土”了。可见这历史车轮运转的速度有多快。然而,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虽然会毫不怜惜地摧毁过去的那些时髦,但任何时代都还会有其时代的守卫者、殉道者。就像老革命总喜欢忆苦思甜一样,老杨钊一如既往地留恋过去的嬉皮状态,这也可谓是他对自己青春岁月的一种捍卫。
认识老杨钊是北京画家康羽穿的线。康羽是我的老大哥,而老杨钊是康羽的老大哥,对于我大概应该是要算着叔字辈的人物了。难怪对于老杨钊的穿着打扮我不是很理解,因为隔代如隔山,我又怎能如履平地、一目了然地看真切呢?
老杨钊年轻的时候,
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是一个铁板钉钉的时代,万马齐喑,无论是穿的戴的还是用的基本都是出自一个模子。朦胧中我依稀还能记得的确良、喇叭裤、迈克镜、牛仔服姗姗来迟、游走在大街小巷时的情形。这些别出心裁的变奏,在那个千篇一律的时代背景下,又曾勾起过多少人的欣喜和狂想呀!
我想,那会儿,老杨钊肯定是引领过时代潮流的,也肯定受到过不少人的关注。不然,他也不会如此不遗余力地去守护那个早已背过身去的时代。只可惜,人永远也赶不上时间的速度,在心去难留的时间隧道上,人只能留住自己的记忆,却无法挽留自己的青春。老杨钊也非常清楚这点,所以,他经常会采取一些延缓衰老的措施,比如锻炼和健身。据说,他早起锻炼的习惯已经保持了几十年。所以,今天他的身板儿还能那样健康,脸上时常露出的红润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
生活中老杨钊没有太多的嗜好,除了画画,大多数时间都放在酒吧。他并不是特别贪杯恋酒,而是喜欢酒吧里面那种烟雾缭绕的气氛。对于一个至今仍然单打独斗的老光棍而言,这种气氛无疑具有某种类似于家的诱惑,对空去的记忆也是一种不失温馨的弥补。我曾问过老杨钊:“幸福的感觉是什么?”他脱口而出,说:“自在!”
一语破的,我大概明白了老杨钊为什么要过着这样原封不动的生活—原来是为了讨得一份不落俗套的自在。
年轻人赶的是时髦,而老年人念的是过去。这都是对自我价值存在的一种确认,也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自在。
老杨钊这种卓尔不群的自在,终于还是为他赢回了一些声名远扬的口碑。北京画画圈里的一些老人就喜欢这样戏言:北京城里有两大时代性标志,一个是广场上的纪念碑,另一个则是老杨钊头顶上的牛仔帽。能够跟广场上的纪念碑相提并论,常常被朋友们私下里不由自主地提起,无论如何也是一种荣耀,对于老杨钊颠沛流离的一生,也算得上是一种安慰。几年前,老杨钊搬出了北京城里的家,在远离闹市的通县宋庄找了间农舍,利利落落地住了下来。在那里,在那偏僻的宋庄农舍,老杨钊仍然没有脱去他那一身引以为荣的古怪行头。生活照章,日子照旧,只是唯一有所不同的是,他似乎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原来所要维护的那一切,就如同现在乡间大量流失的土地一样,于现代文明的强大攻势之下,已经越来越成为历史的边缘。
2004年5月6日于通州
|
|